第一篇: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
在记忆的碎纸堆中翻寻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
人最可悲的不是失去记忆,而是不肯去回忆。我发现自己正在失去对思想对语言文字的记忆。特别是当我在读到捷克作家博•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时,迅速陷入了一种令人炫晕的折服。博•赫拉巴尔比任何人都更好地捕捉到象征着人类知识的精美书籍和辞典只是些徒劳地制造出的概念,这些不断更新的文明表皮终将被压成一团废弃,令人忧伤和恐惧。博•赫拉巴尔自己也说他是为写这本书而活着的,这本书令他品尝到巨大的恐惧。“我被这部作品吓着了,然而一部正经像样的作品会引起作者担心和紧张的。我常想,我在写完这类书之后便会死去。可我没有死,于是我就不得不痛快地品尝这巨大的恐惧……”书中隐喻的哲思,隐藏在孤独优雅的叙述里。“当我开动机器处理那些美丽的图书,当机器哐啷作响,最后以二十大气压的巨力把图书压碎时,我仿佛听到了人骨被碾碎的声音,古典名著在机器中压碎恰似头颅骨和骨骼在手推磨中碾磨一样,我仿佛在压碎犹太教法典中的词句:我们有如橄榄,惟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有人说,世间本没有垃圾,有的只是放错了地方。可是,他们似乎忘了人类就是最大的垃圾。
思维的记忆正如舞台上的聚光灯,只照亮舞台的一部分而将剩下的部分留在黑暗中。要是它将舞台全部照亮,人们也就不会再使用它们了。思维的目的就是选择记忆排除无序的点滴。米兰•昆德拉有一段话像是接下去说的:“如果有人能将他所经历的所有事都留存在记忆中,如果他能在任何时候回忆起任何过去的点滴,那么他已经不是人类;他的爱、友谊、愤怒,以及他宽恕和报复的行为都将与我们不同。”
三十五年来,汉嘉用一台打包压力机处理废纸。废纸中,从百科词典到艺术哲学无所不有。汉嘉肮脏的身上蹭满了文字。工作之余每天阅读一本好书,字字句句都得到时间被手持铲子的老工人充分咀嚼。但这份工作是如此底层如此肮脏,汉嘉的手指总是被暗藏在废物堆的刮胡刀片划伤,遇到从屠宰场上运来的血肉模糊的废纸,还会被成群的苍蝇围绕,以至于他去啤酒店要一杯酒水,服务生都会厌恶地远离他,他的额头上留存着拍死的苍蝇,袖筒里窜出小老鼠来。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废纸回收站的工人。却定时为教会图书馆和民族学教授免费赠送好书,更会为了将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精美藏书因成为战利品而将按照废纸价格:每公斤售价一外汇克朗装上火车卖给瑞士和奥地利而深感犯罪感。“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人生的回忆就在这些和废品发生的时刻被挖掘出来。母亲的骨灰、舅舅腐烂的尸首;总是因沾染粪便而备受歧视和嘲笑的姑娘曼倩卡;只需要升起炉火做一锅土豆墩香肠、偶尔也
想放放风筝的无名姑娘后来死于集中营;辛苦生活的茨冈女人,总坚信会有漂亮的照片给她们……和岁月有关的爱和悲凉的片断,在这个老鼠遍地的地下室里悠扬地浮现。耶稣和老子也会浮现在卑微的地下室里,被汉嘉看出两厢对比后的奥秘。
知识、想法、回忆和苍凉,汇集了争战的老鼠、疯狂的苍蝇,轰鸣的机器,造就了属于一个孤寡老人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对人类文明的珍惜,如此便有新一种表现方式:在每一个废纸包里放一本摊开的书,外层包裹名画复制品,连同免不了被同时挤压致死的肮脏动物,成为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这喧嚣是我们无法凭空想象的,一个人关上嘴巴,却在心底变得无边无际的时候,会有此等喧嚣。
到了最后,他亲眼看到年轻人和新型打包机器即将代替他的位置、他和所有老式打包工人边处理废纸边看书的工作方式,年轻人和孩子们练习将崭新的书籍扯下封皮,将书瓤扔给机器,看都不看一眼,他开始不断地重复说,“天道不仁慈”,书都被这些手扯得毛发倒竖。处理废纸变成没有人性的工作,这让汉嘉心痛不已。最终他失去了工作,以便让位给这些机械工作、高效率的年轻人接替他的岗位和他的水压打包机。
他便将失去一切。你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三十五年来的唯一的生存方式和喧嚣的孤独时,便是无以延续的死结。他在微微的醉态中看到整个布拉格从外延、到自己所在的地点,全部被挤压,打成一个巨大的废物包裹。这究竟算不算发自卑微个人的对世界极至的无望呢。也许是这样的暗示,或是不可避免的绝望,他真的将自己送往三十五年来朝夕相处的压力机器。他最终将自己也打成了包。作为他钟爱并熟悉的终结方式,安静迎接不仁慈的命运,把自己等同于哲学和名画,隐喻于最终的命运。
第二篇:《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1500字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范文1500字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范文15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提到捷克文学,所有的人都会说出这个名字:米兰昆德拉。而昆德拉本人曾宣称: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这位20世纪下半叶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直接影响了捷克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捷克啤酒馆的神话,他把对这个世界边缘人的完美注视和倾听搬到自己的小说里,他坦然地把普通人的聊天与深邃的哲学思维糅合在一起,他用充满诗意的和善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发现底层珍珠的熠熠闪光,被称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
孤独有很多种,唯独赫拉巴尔的这一种被称作是“过于喧嚣的”,《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是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人汉嘉三十五年在废纸堆上与阅读为伴的故事,一个关于灵魂的事,一个被作者称为“love story”的故事。
三十五年来,汉嘉用一台打包压力机处理废纸。废纸中,从百科词典到艺术哲学无所不有,汉嘉肮脏的身上蹭满了文字。汉嘉说:“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为此,他从一筐筐废纸中淘拣出伊拉斯莫的《愚人颂》,也逐字地记录在那一叠叠被打成包的废纸中,那些奇异思想、阔大宏论、精妙比喻如何与污垢、垃圾、血水、泥浆安稳地混居――“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在坟墓里――歌德、席勒,哪个包里躺着荷尔德林,哪个包里是尼采”……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废纸回收站的工人。却定时为教会图书馆和民族学教授免费赠送好书,更会为了将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精美藏书因成为战利品而将按照废纸价格:每公斤售价一外汇克朗装上火车卖给瑞士和奥地利而深感犯罪感。“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阅读、领悟、回忆和苍凉,汇集了争战的老鼠、疯狂的苍蝇,轰鸣的机器,造就了属于一个孤寡老人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对人类文明的珍惜,如此便有新一种表现方式:在每一个废纸包里放一本摊开的书,外层包裹名画复制品,连同免不了被同时挤压致死的肮脏动物,成为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
这喧嚣是我们无法凭空想象的,这喧嚣正是无情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比痛苦更为强烈”,一边是下水道里激战的鼠族,一边是梵高“向日葵”的明灯。到了最后,他亲眼看到年轻人和新型打包机器即将代替他的位置以及他和所有老式打包工人边处理废纸边看书的工作方式,年轻人练习将崭新的书籍扯下封皮,将书瓤扔给机器,看都不看一眼,他开始不断地重复说,“天道不仁慈”,书都被这些手扯得毛发倒竖。处理废纸变成没有人性的工作,这让汉嘉心痛不已。最终他失去了工作,以便让位给这些机械工作、高效率的年轻人接替他的岗位和他的水压打包机。
他便将失去一切。你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三十五年来的唯一的生存方式和喧嚣的孤独时,便是无以延续的死结。他在微微的醉态中看到整个布拉格从外延、到自己所在的地点,全部被挤压,打成一个巨大的废物包裹。
若列举此书所谈到的著作和画作,毫无疑问是一个宏大的书单。这既使人产生反复阅读的欲望,也令人倍感困顿,在这样的消费时代,仍然有大批的思想、真理被打包贱卖,我们是否能像汉嘉那样咀嚼出书本和人生的真谛?
也许是这样的暗示,或是不可避免的绝望,他真的将自己送往三十五年来朝夕相处的压力机器。他最终将自己也打成了包。作为他钟爱并熟悉的终结方式,安静迎接不仁慈的命运,把自己等同于哲学和名画,隐喻于最终的命运。
这确实是世界上最感人的love story。所以赫拉巴尔无比动情地说“我为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
第三篇:读《享受孤独》有感
读《享受孤独》有感
六(6)班吴明燕
今天我读了《享受孤独》这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本文主要讲了一位叫拉托奥的学者独自去考察遗留的部落。起初,他非常孤独想逃离这个部落,但是他走不出去,他想通了,继续留在这里做生活研究,最终,他在这个部落发现了艾滋病症状,对人们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体会到了文中的伟大学者拉托奥的思想。享受,不是一件坏事,懂得开朗乐观的面对事情,并勇敢地向困难发出挑战,征服者就是自己。文中的拉托奥在遗留的部落里,没有人可以很好的和他沟通、谈话。他天天对着一群不知何时就会对他发起攻击的野人,他的内心极其恐惧。在这个部落里,孤独、寂寞和恐惧会变成慢性的毒药,让人发疯。而想通了这一切的拉托奥却只是笑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拉托奥早已将这一切,变成一种植物,变成了一个花园,变成了一个快乐。
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拉托奥的心态呢?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会享受,在学习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知道学习的快乐。现在我们还没征服学习,学习就已经把我们控制了。所以我们更要让学习成为我们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我们做一些解方程的练习题。我对解方程不是很熟悉,所以平时很少做。我想着,完了!于是勉为其难的硬解了几道题,妈妈检查的时候,发现我解方程全错了,于是叫我重新做。妈妈一题一题的给我讲,慢慢地我就觉得解方程挺有趣的。了解过方程后,以后的学习上就更喜欢做解方程的题目了。对呀,乐观的去享受学习吧,学习在你眼中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数字了!享受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试着享受生活,那会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精彩。
第四篇: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
读《一个人的圣经》有感
孤独是可耻的,还是悲哀的?文字真有这么大的威力,文字就这么令人害怕?这些年我们行走在文字中,已经习惯了。有时也会一个转身向右看,看得热泪涟涟。花,总有花瓣飘零的时候。
他在和玛格丽特告别后拷问自己:你难道是一部读书的机器,受虚荣驱使,再突然耗费生命?我是否也要这样拷问自己。
那个时代毕竟远去。这四五十年来汉语书面词汇变化实在太大,我不知道这些词汇是从一个飞跃到另一个飞跃,还是从一个堕落跌落到另一个堕落。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伟大的,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猥琐的。不管伟大还是猥琐,都善于玩弄词汇。真正的生活沉淀在那些浅薄、虚伪、浮华、苍白、激进、前卫、有形、不知所云的词汇下面,是一堆平实、平庸、凌乱、无序、温软、沉淀、无形的印象。伟大喧嚣的时代和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有多大的关系?一百年来,平民日常语言几乎看不出有多大变化。
无论在读《灵山》还是在读《一个人的圣经》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浮华、虚伪、激进、前卫的激流下面那种平静散淡的文字。作家用这些有点老派的文字来表现那样一个喧嚣的、声嘶力竭的暴力年代,让单调、乏味、生硬,豪迈的生活和强烈的光线在这样的文字和篇章中变得柔和、细腻、暗淡、伤感。废墟是美的,荒原是美的,丑陋也是美的,荒诞的事件也是美的。这些都在不经意的回忆中随手完成,似乎没有雕琢,没有修饰,就是意识流淌的原本样子。低声呓语是温情的意境,他用这样意境来衬托那样的疯狂时代。一个人,一个个体面对一个“英雄”加“动力”社会还能怎么样?在摧枯拉朽的革命狂飙到来时候还能怎么样?整个一个“农民革命”的背景。
《一个人的圣经》里的孤独感比《灵山》中要强烈得多。这是一个回顾,是对已经过去的现实和记忆中抹不掉的印象回顾。这些记忆和印象已经像火印一样烙在作家的心灵深处。《一个人的圣经》是1989年之后的作品,祖国对于作家来说已经变成了远在天边的地方。童年,青年也变成了零散的记忆碎片失落在远方,他要追回这些记忆,把这些记忆拼贴起来,这些记忆里有他的青春,不可再来一遍的青春,他想找回自己真实的影子,哪怕这个影子是被割裂的。
绝望不在此时此刻,而在当初,明明知道丢失却无力抓住。人是什么?人会撒谎,人不如动物诚实。他这么认为。他在第24章中又忍不住写他对文学的看法,我跳过这一章,其实我已经看到了,也看过了,这一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这部小说封底印着的那段话。这是文学家的天真和无能。政治家谎言和暴力登上政坛,一个政权,一种社会制度,一种文化,直至创造一段历史,涂改一段历史。政治、镇压、刺杀、政变、战争„„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成者为王,败者寇。
没有残酷的不人道的生活,没有倍感痛苦的人生,就没有沉重的文学。文学是心灵生出来的艺术,诚实地把这一切诉诸文字是一个作家的权利,这个权利是至高无上的。他说他烧掉了所有的文稿和日记,我不知道他在那个年代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写出什么样的日记。可惜的或许是他初恋的文字和最初和女性缠绵的文字,别的可能没有什么。
在文学的路上行走,且行且感,孤独也乐。
第五篇:读《孤独之旅》有感
读《孤独之旅》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孤独之旅》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孤独之旅》有感1曾经是村中富户独子的杜小康,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让孩子们个个都钦羡不已的“大班长”杜小康,刚刚领受了“失学”的痛苦,又不得不跟随父亲踏上了“挽救家道”的征程。这一切,给杜小康带来了无尽的孤独。
可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来,孤独却引领着杜小康成为了真正的男子汉,坚强又成熟。
记得在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我是一个人待在家里。因为爸爸出了点车祸,待在医院,而妈妈需要过去照顾爸爸,刚好明天我还要上学,因此,妈妈下达命令,不许我跟着去,自己在家洗好澡,然后把衣服泡了,写好作业,上床睡觉,记得关大厅的灯,交代完就立马走了。
洗好澡,泡好衣服,写作业,写完睡觉,感觉一切都静悄悄,心里有点发毛。睡觉前要关掉灯,好吧,先把大厅的灯关了。手指在开关上一推,灯灭了,望着漆黑的又寂静的客厅,立马想起了曾与爸爸一起看过的鬼片内容,“哇!”我大声的喊一声,又把灯打开了,“可是,妈`……妈说……说要……要关灯的氨我在心里说道,“没事,孩子,勇敢点,你一定行!”爸爸的声音在心里响起,于是,我闭起了眼睛,把灯一关,就立马冲进了卧室,把门一关,在亮堂堂的世界里,心还直怦怦跳。该睡觉了,又得关灯,心又紧张的跳起来,先在床上铺好被子,然后走到开关前,手指放在开关上,说着:“一、二、三”,当“三”说出口时,眼睛立马闭上,手指立马向上推,灯灭,立马“杀进”准备好的.安乐窝,把被子从头盖到脚,怕被鬼吃了。这一夜,睡得很不舒服,翻来覆去的。
第二天,阳光射过窗户,直达我的脸上,我被-迫起床,母亲早已起来做早餐给我吃,起床后的第一个思考却是昨夜的“行动”,同时我望着仍是完整的我,突然觉得一个人在家也没什么,什么事都没发生,接着我撅起小嘴,自言自语的说道:“不就是一个人过夜吗?小意思!”而后,我要去刷牙洗脸,还没到客厅呢,我便大嗓门的叫到:“妈,知道吗,我一个人过夜耶,我可长大啦!”母亲笑而不答。
刷牙洗脸完后,吃了早餐,便向母亲申请——我,自己一个人去上学,母亲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读《孤独之旅》有感2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写道: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与杜小康相比,我们的学习条件、家庭条件都比他好,起码,我们不至于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我们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一切。
鲜花与荆棘相伴,阳光与风雨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我们不能否认。但我们能只看到“鲜花、阳光、希望”,而不看到“荆棘、风雨、失望”呢?能,我们一定能——只要我们有杜小康那样坚忍不拔的意念。
遇到失败与挫折,勇敢地去面地面对吧。你会发现阳光就在风雨后。不被困苦所吓倒,以坚忍不拔的心态高挂前进的风帆,你必将——像杜小康一样到达成功的彼岸。
坚忍不拔的心态能够帮你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让你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瞥见成功,在风雨中看到彩虹。
坚忍不拔态度最好的体现就是笑对生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失败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我们何不笑对生活呢?笑对生活,烦恼如过眼烟云。笑对生活,困难一击即破。笑对生活,成功就在脚下。
朋友,请以坚忍不拔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吧!做一个坚强的“杜小康”吧,扬起你的笑脸来,我相信,生活也会对你微笑,幸福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读《孤独之旅》有感3暑假里,妈妈带着我去新华书店买书。我转了老半天都没有喜欢的书,我不耐烦地从书店里走出来,妈妈叫住了我,当我回头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叫 《孤独之旅》的书,我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了,急忙走过去,买下了。
小主人公杜小康,因为家庭变故,不仅上不了学,读不了书,还要离开父母去放小鸭。在这孤独的旅途之中,他肯求过,伤心过,哭过,甚至做梦都想回家。慢慢地,他明白回家是没有希望的了,他开始没有那么恐惧了。但是“魔鬼”依然没有放过他。在一个傍晚,暴风雨来袭,他与相依为命的爸爸走失,可是他并没有哭,而且变得很坚强,很独立,很勇敢。
小主人公经历了许多磕磕碰碰,跌宕起伏,但是他没有放弃生活,最终在一场暴风雨中学会了坚强和独立。从他身上,想到了一句话:“逆境不是末日,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是一把‘宝剑。’”
与小主人公杜小康相比,我们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等都比他强,我们有无微不至关心我们的父母,有温暖、温馨的家,宽敞明亮的教室……。我觉得自己是很幸福,一点也不觉得孤独,但我承认,我没有像他那样的坚强和勇敢。
我想:以后,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我也要变得坚强些,向杜小康学习。
碰到失败与挫折的人,请向杜小康学习,勇敢地面对困难吧!阳光总在风雨后!
读《孤独之旅》有感4除了穿越黑夜的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我曾经一度认为,我们是被抛到这世界上来的。只因世界偌大却空旷,我们无处躲藏,从而衍生了胆怯与孤独。
可当我阅读到《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长蜕变的片段时,我才渐渐清晰地意识到,我错了。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就算是黑夜里也会有影子,身处黑夜里也不至于被黑暗侵蚀、吞没,更何况,我们还能穿越黑夜,去寻找黎明之路。
正如经历暴风雨洗礼后的杜小康把脸埋在鸭的蓬松的羽毛里哭泣一样,这哭,并不是悲哀,而是他穿越黑夜,战胜孤独后的喜悦。而我呢,我何时才能把头埋进臂弯像杜小康那样好好地哭一场呢?除了穿越黑夜的路,我们不能到达黎明。
或许行走在黑夜里,潜伏在黑暗中的孤独会从四面八方袭来,如同四堵高墙困住你,让你只看到长方形的四角天空。你推不开的是墙,推得开的也是墙。只不过一种是由砖堆砌而成的石墙——你推不开。而另一种是衍生胆怯、孤独的心墙——你推得开。
我轻轻苦笑,只把头埋在书堆里。我知道,我必须安于这种单调,琐碎的生活。正如《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一样,耐得住寂寞,学会坚强,微笑面对生活,才不至于被孤独所侵蚀、吞没。
黑夜里,我静静听着那些漫长的岁月。或许昨天我还在被孤独所牵扰,此刻,只瞬间就被冲散得支离破碎。因为——我在推开心墙,穿越黑夜后,蓦地,看见刺眼的倾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