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远嫁的孤独》有感
读《远嫁的孤独》有感
作者:史智军
前不久,在朋友圈里?有一篇文章《远嫁的孤独》。我看到标题的第一想法是:比起我们打工在外过年回不了家的游子,远嫁算什么孤独。家乡有句老话,“进了谁家门,活的谁家人”,这句话是老人们给出嫁的女儿的一个定义和总结。虽然你远离了生养你的故土和亲人,但是又重组建了小家庭,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又接近了婆家亲戚邻人,这有什么可孤独的呢?
也就心不在焉地点开链接,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地滑到底,没有用心去读。结尾一看赞赏过千人,阅读量数十万,留言百余条。这才引起了我好奇,多大的孤独?怎样的文釆?能引起这么多读者的共呜、认可、打赏、留言。于是我重心一字一句的阅读了《远嫁的孤独》。
这篇作品是甘肃通渭陇山的一位才女李军芳写的。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远嫁到内蒙河套平原,虽说住在八百里平川,畅饮黄河之水,但抵不过太多的孤独,岂能堪比家乡的黄土高山,因为那里有众多亲人呵护和疼爱。
《远嫁的孤独》?写的是一个土生土长在黄土地的姑娘,远嫁到千里遥远的外省之地。从未离开过父老乡亲的她,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语言难交流,生活不习惯。唯一的心愿是一年一次的回娘家,得不到婆家人的支持和认可,重病住院,没有亲人的陪伴和安慰。按说两姨姊妹看望一下生病的姐姐,也是件极为平凡的事,却触动了远嫁的孤独,惊喜参半,泪如泉涌。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喜事,可贺的是她还有这么几个朋友,这才使她有了足够的勇气,笑对人生。最后在父母和至亲的照顾与帮助下,从病魔中走出了。
作者的原话是:远嫁的孤独,世上一切东西都是假的、空的、虚的,唯有父母才是永恒的、不灭的。
我连续看了两篇,欲泪不止,本该父母的心头之肉、掌上明珠,去伺候和孝敬别人的双亲,得不到疼爱、呵护也就罢了,连最奇码的尊重和理解也受限制。这就是《远嫁的孤独》,牵动着十来万人的心,也是好多人的生活写照。所以读者愿意赞赏、留言,因为写出一部分人的心声。
不愧读者们称李军芳是书画之乡的才女。过万字的文章,用朴实、真挚?的语言,把一个远嫁姑娘的寂寞、惆怅、无助、孤独、凄惨、悲凉的人生和自信、自力、自强的处事风格,写地淋漓尽致,让读者身临其境。
不管现成的婆婆、丈夫,或将来成为婆婆、丈夫的人,如果你有幸读到《远嫁的孤独》这篇文章,希望你善待和珍惜你的儿媳或妻子。因为她是和你没有血缘关系而唯一对你好的人。
《远嫁的孤独》?这篇作品反响很大,有好多读者写了类似的文章:《不远嫁,也孤独》、《“远嫁的孤独”,其实是嫁错的孤独》等等。同时引起网友热评:远嫁的孤独,近嫁也孤独,不嫁更孤独,只有嫁对不孤独。
谁不想嫁对?难啦!这个对与错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他是两个人,不,两个家庭说了算,他是整个弱小群体,整个社会说了算。要知天下理,就从自己心上比。“把儿媳妇当女儿看”这句落实到行动上,不要成为句空话,请问?那来的孤独,何谈远近。要是说给别人听的,那么嫁对的也会错,嫁错的会错上加错。
人间正道是沧桑,彩虹总是在风雨之后。?没有远嫁的孤独,拿什么磨炼你坚强的毅力,何来你今天的辉煌成就;没有远嫁的孤独,也许你是丈夫娇惯的一只小绵羊,何来数十万的粉丝,就不会有美女才子的称号。
生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如果有一天生活出现点意外,就会觉得世界变得黑暗无比,失去了自力的方向,抱怨命运不公,感叹生命多舛。其实这是生活有了裂缝。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迎接和挑战各种艰难险阻,打破这种固定生活的模式,去缝补这个裂缝,日子才会阳光明媚。你还怕什么孤独?
其实,孤独与远嫁和近娶关系不是太大。读者们:你要是已嫁了,要争取你的幸福;你要是未嫁,要追求你的幸福,不要为远近所束缚,不要为对错所徘徊。
就拿文中主人公来说,她现在还孤独吗?以书为友,粉丝数万,开心快乐,疾病自然会减少,还会愁回娘家的路费吗?不:
你的《远嫁的孤独》,你将不再孤独,成千上万的读者都是你的朋友,情愿倾听你的心声。
你的《远嫁的孤独》,也惊醒了所有睡梦中的公婆,他(她)们会善待自己的儿媳妇不再孤独。
第二篇:读《远嫁的老姑母》有感
读《远嫁的老姑母》有感
《远嫁的老姑母》——刚看完这遍文章,老姑母的悲观离合似乎看到了现实中和若干年后的我,尽是如此的感同深受,也许我只是投射了自已,或许是被情真意切的文字所感动。记得每次计划回妈妈家前一天或是离开都是总让我兴奋和失落,回家前一夜每次都失眠,尽管这么多年还是这样子,离开时总是满眼泪水,快要离开时从不敢直面家人的眼睛,一上车关上车门不敢回头招手,剩下模糊的双眼和复杂的心情,也许是不舍、难过… …像是打翻的五味杂瓶,特别是想到80多岁的奶奶,见面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少到自已都不敢想象… …所以每次的相见和离开就显得特别难忘。
当长辈健在、我们年轻还可如约而至,即便拖家带口,不辞辛苦觉得一切都是值得,你可以感受到站在门口迎接我们时奶奶期盼的目光,还有她准备已久的问题会在你独处时一一问答,其间她会把你叫成弟、妹的名字,但问题却还是关于你,问题过后依然是叮嘱和嘱咐。也许你正跨三奔四已为人母,但你永远是她眼中没长大的孙女,我握着你那布满皱褶的手,僵硬而略带微凉,却让我感觉温暖。总希望时光啊,再慢些吧!让我再多牵你一次手。
回家是可以跟妈妈促膝长谈,关于生活、工作、孩子、老公… …她也会跟你讲家长里短,她会以她的阅历和经验给你一些见意和安慰、鼓历,就像平常不过的拉家常,但场景总让人回味。
回家是想再次吃到老爸亲手下橱做的芋头炖牛排、还有美味的猪蹄,粉蒸肉、粉蒸芋头、毛豆牛肉、、、、、有人说,对故乡的怀念是从吃开始的,记忆深处的家乡菜,随着时光的流逝更会让人刻苦铭心,那种味道已在我们的味蕾上刻下深深的记号。
回家是想再次感受父辈们在酒桌上伐拳猜子的酒桌气氛,他们谈天说地、天南地北、家事国事地方事、、、、、、无所不谈,你总能从他们的谈话中得到不一样的见解,他们有时严肃、有时玩笑,几杯酒下肚后,手足间竟是同一款而不同类型的笑声,他们的笑声能让我随时想起,似乎就在我耳边。
回家想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和景物,物是人非总是不变的规律,长辈们渐渐老去,每次回去都会听说谁谁过世了,小辈们也慢慢长大,但介于见面次数少其实基本不认识,记忆深处那个放牛的山坡,那条长长盘山而过的河、那满山矗立挺拔的松树… …依旧在。
乡愁是一个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她会让你欢喜让你优,她是给离家的孩子准备的一杯酒,像老家洒坛里的陈酒,越久越浓。塘边有肥田沃土,山青水秀、、、而我们就是那地上的一颗种子,在那里发芽、成长 … …那里风调雨顺、、、、、从未让我们经历着别人经历的洪水横流和河落塘干、还有读书就医,也从未让生活在那里的亲人们有这方面顾虑、她的好真的数都数不清,这种好我想是在从一次次的离开,到一次次的回归,慢慢的体会,慢慢的感悟。
远离家乡,在外奔波,对于现在每一个离家的孩子都有这种思乡情怀,对于远嫁更为沉重些,因为我觉得她是一个真正的分离,不论在身份上还是情感上我们都有了新的概念。
4月22写到4月23,洗洗睡吧,有点乱有点困……感谢刘老师(《远嫁的老姑母》一文作者)的分享,让我心血来潮写了这怎么多……
第三篇:读《享受孤独》有感
读《享受孤独》有感
六(6)班吴明燕
今天我读了《享受孤独》这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本文主要讲了一位叫拉托奥的学者独自去考察遗留的部落。起初,他非常孤独想逃离这个部落,但是他走不出去,他想通了,继续留在这里做生活研究,最终,他在这个部落发现了艾滋病症状,对人们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体会到了文中的伟大学者拉托奥的思想。享受,不是一件坏事,懂得开朗乐观的面对事情,并勇敢地向困难发出挑战,征服者就是自己。文中的拉托奥在遗留的部落里,没有人可以很好的和他沟通、谈话。他天天对着一群不知何时就会对他发起攻击的野人,他的内心极其恐惧。在这个部落里,孤独、寂寞和恐惧会变成慢性的毒药,让人发疯。而想通了这一切的拉托奥却只是笑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拉托奥早已将这一切,变成一种植物,变成了一个花园,变成了一个快乐。
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拉托奥的心态呢?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会享受,在学习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知道学习的快乐。现在我们还没征服学习,学习就已经把我们控制了。所以我们更要让学习成为我们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我们做一些解方程的练习题。我对解方程不是很熟悉,所以平时很少做。我想着,完了!于是勉为其难的硬解了几道题,妈妈检查的时候,发现我解方程全错了,于是叫我重新做。妈妈一题一题的给我讲,慢慢地我就觉得解方程挺有趣的。了解过方程后,以后的学习上就更喜欢做解方程的题目了。对呀,乐观的去享受学习吧,学习在你眼中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数字了!享受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试着享受生活,那会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精彩。
第四篇: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
读《一个人的圣经》有感
孤独是可耻的,还是悲哀的?文字真有这么大的威力,文字就这么令人害怕?这些年我们行走在文字中,已经习惯了。有时也会一个转身向右看,看得热泪涟涟。花,总有花瓣飘零的时候。
他在和玛格丽特告别后拷问自己:你难道是一部读书的机器,受虚荣驱使,再突然耗费生命?我是否也要这样拷问自己。
那个时代毕竟远去。这四五十年来汉语书面词汇变化实在太大,我不知道这些词汇是从一个飞跃到另一个飞跃,还是从一个堕落跌落到另一个堕落。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伟大的,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猥琐的。不管伟大还是猥琐,都善于玩弄词汇。真正的生活沉淀在那些浅薄、虚伪、浮华、苍白、激进、前卫、有形、不知所云的词汇下面,是一堆平实、平庸、凌乱、无序、温软、沉淀、无形的印象。伟大喧嚣的时代和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有多大的关系?一百年来,平民日常语言几乎看不出有多大变化。
无论在读《灵山》还是在读《一个人的圣经》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浮华、虚伪、激进、前卫的激流下面那种平静散淡的文字。作家用这些有点老派的文字来表现那样一个喧嚣的、声嘶力竭的暴力年代,让单调、乏味、生硬,豪迈的生活和强烈的光线在这样的文字和篇章中变得柔和、细腻、暗淡、伤感。废墟是美的,荒原是美的,丑陋也是美的,荒诞的事件也是美的。这些都在不经意的回忆中随手完成,似乎没有雕琢,没有修饰,就是意识流淌的原本样子。低声呓语是温情的意境,他用这样意境来衬托那样的疯狂时代。一个人,一个个体面对一个“英雄”加“动力”社会还能怎么样?在摧枯拉朽的革命狂飙到来时候还能怎么样?整个一个“农民革命”的背景。
《一个人的圣经》里的孤独感比《灵山》中要强烈得多。这是一个回顾,是对已经过去的现实和记忆中抹不掉的印象回顾。这些记忆和印象已经像火印一样烙在作家的心灵深处。《一个人的圣经》是1989年之后的作品,祖国对于作家来说已经变成了远在天边的地方。童年,青年也变成了零散的记忆碎片失落在远方,他要追回这些记忆,把这些记忆拼贴起来,这些记忆里有他的青春,不可再来一遍的青春,他想找回自己真实的影子,哪怕这个影子是被割裂的。
绝望不在此时此刻,而在当初,明明知道丢失却无力抓住。人是什么?人会撒谎,人不如动物诚实。他这么认为。他在第24章中又忍不住写他对文学的看法,我跳过这一章,其实我已经看到了,也看过了,这一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这部小说封底印着的那段话。这是文学家的天真和无能。政治家谎言和暴力登上政坛,一个政权,一种社会制度,一种文化,直至创造一段历史,涂改一段历史。政治、镇压、刺杀、政变、战争„„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成者为王,败者寇。
没有残酷的不人道的生活,没有倍感痛苦的人生,就没有沉重的文学。文学是心灵生出来的艺术,诚实地把这一切诉诸文字是一个作家的权利,这个权利是至高无上的。他说他烧掉了所有的文稿和日记,我不知道他在那个年代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写出什么样的日记。可惜的或许是他初恋的文字和最初和女性缠绵的文字,别的可能没有什么。
在文学的路上行走,且行且感,孤独也乐。
第五篇:落寞的孤独者——读《孤独者》有感
落寞的孤独者——读《孤独者》有感
当鱼儿完全失去了希望,才看清了身边狰狞的网绳,春天在哪儿啊,它含着眼泪,重又开始了冰层下的旅程。
——食指《鱼儿三部曲》
我松下一口气,终于把鲁迅的《孤独者》读完了,这是一篇仅为十几页的短篇小说,可我却分了几次才读完,不仅是因为鲁迅先生文笔的晦涩与深奥,更是文中的冷峻与黑暗让我难以品味。
余杰说:“我习惯在夏夜最燥热的时候读鲁迅。没有一丝风,室内像个蒸笼。翻开书后,黑色的方块字一行比一行凉,如冰一般凉入骨髓里,一行比一行苦,如黄连一般,要治病就得慢慢咀嚼。渐渐觉得灵魂被掏空了一般,欲笑却又无可笑,欲哭亦觉无所可哭。”我同样也是在这么一个酷夏读着鲁迅的小说,“灵魂”真若“被掏空了一般”,空旷而迷茫,失落而无望。有时我真恨鲁迅,他首先为我们揭示一个黑暗的“现实”,然后再隐约点亮一丝希望,最后当这点零星的“希望之光”还尚为火星之时,再迅速拈灭它,如从未出现过一般。
如《药》中的夏瑜的坟上纵有凭空出现的花环,但连乌鸦也不愿栖在上面;又如《孤独者》中作者借魏连殳的话表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然而又让“天真”的孩子“拿着一片芦叶”指着魏连殳道:杀!而那个孩子“还不很能走路……”。我知道这怨不得鲁迅,鲁迅先生是讲真话的人,事实如此。只是我还像很多人一样,即使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却还要寄托一丝美好的希翼,中国人历来喜欢圆满。
这个故事是送殓始送殓终,“满脸黑气”的革命者魏连殳走了,不是
死于革命,而是死于痨病。为他送葬的一切也是“死一般静,死的人和活的人都是”,这些是“敬”他的人,是他死前去做顾问“交运”赚来的“敬”,是的,他为了摆脱生活的惨状,他从事了他所反对的。他不再是孤独者与异人,而是人们敬重的“魏大人”。这些是他“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所换来的,也就是说他放弃先前毕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而俯就于所反对的现实黑暗。他叫老人家为老太太时不得敬,他温和恭敬的请孩子们吃花生时不得敬,而他“交了运”后唤老人为老家伙,给孩子们东西让他们学狗叫或磕头时却得了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悲?魏连殳虽然改变了自身的生活惨状,但用他的话说却是“已经真的失败”。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败,身处绝境尚有生还之机,而心处绝望就无复活之望了。可怕的不是黑暗存在的本身,而是习惯黑暗并歌颂黑暗,艰难的不是为追求理想去对抗现实,而是放弃理想俯就现实。精神上被杀死了,剩下的肉体不过只是精神的尸体。其实我们往往在梦想的追求之路上遇到“好心人”的“现实”相劝,让我们现实一点,学会圆滑,奉迎与媚笑。但我们内心真是只愿为生存而俯就“现实”吗?肉体死去倒不是终结,梦想死去我们就真的如行尸了。面对现实但不是放弃梦想。魏连殳最终也未能改变什么,他依然是孤独者,落寞的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