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永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查
湖南省永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
查
永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为进一步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根据湖南省农发办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调查提纲的有关要求,最近,永州市农发办深入到县区调查研究。通过基层走访、开会座谈、部门核实、综合分析,我们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态势和运作情况有了一次全面的了解。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市各县区认真贯彻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精神,加大培育、指导和服务工作力度,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10个。从成立时间看,在1年以内的有155个,达到1年的有36个,达到1年半的有67个,达到2年的有19个,达到2年以上的有33个;从入社农户成员规模看,20人(户)以下的有46个,20人(户)到30人(户)的有52个,30人(户)到50人(户)的有52个,50人(户)到80人(户)的有60个,80人(户)到100人(户)的有33个,100人(户)以上的有67个;从资金规模看,注册
资金30万元以下的有79个,30万元到50万元的有24个,50万元到80万元的有35个,80万元到100万元的有12个,100万元以上的有160个。
分析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运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方特色明显。每个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围绕本地的农业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区域色彩,其涉及领域有粮食、水果、蔬菜、油料、畜禽、水产及其它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种养业、加工业、销售服务业。
2、创办主体多样。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种养大户创办的、龙头企业带动的、经济能人领办的、行业自发成立的、集体单位主办的。这些专业合作社农民自愿入社,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3、服务功能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需要,较好地提供了技术、信息、加工、储运、销售等综合性服务,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成员的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
4、运作机制灵活。组织形式主要为合作社+基地(公司、经纪人或大户)+农户,他们在物资、资金、人力互帮互助,共享农业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有些还开展维权活动的,联合处置损害组织利益的事件,维护组织权益。
5、发展前景看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少到
多、从小到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新农村建设潮热浪涌,各种惠农强农政策陆续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
我市为了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领导重视、支持发展。市、县(区)两级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视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文件精神,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市、县(区)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领导小组,明确党政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确定了相关责任单位或部门,落实了工作责任制。部分县区还实行了“一家企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扶到底”的责任制,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党政领导或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或深入现场办公予以帮助解决。
2、出台政策、扶持发展。包括开发部门在内,市县相关部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优先对象,在扶持政策上予以倾斜。开发部门在每年的项目申报要求中明确提出农民专业
合作社项目的份额,并逐步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在财政补助项目中所占的资金比重,申报立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个数有了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县区为扶持合作社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祁阳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等文件,明确规定了各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登记注册、引进人才、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经营税收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资金专门支持合作社发展;银信部门也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近年来,为解决农民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资金的需求,银信部门累计投入的信贷资金达6.5亿元。
3、产业依托、带动发展。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如祁阳天龙米业投资83万元买断了省水稻所和衡阳市农科所的两个香稻新品种的所有权,提供给天龙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社员种植,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增产250万公斤,增效1800万元。银光粮油为优质稻推广种植合作社社员进行技术培训,提供优质稻粮种技术服务,签订收购合同,为社员解决后顾之忧。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去年祁阳天龙优质稻、祁阳优质粮油生产经营、祁阳鑫穗水稻种植等6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推广优质稻种植90万
亩,会员及农户单产提高,加上粮价上升,每季每亩比普通稻增收200-270元,合作社每年为会员及农户增收近2亿元。二是依托营销网络,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如蓝山县继财生姜专业合作社在广东、海南、陕西、湖北等省市建立了生姜销售网点53个,每年销售生姜2500多吨,占全县产量的70%。为保证生姜供应,继财生姜专业合作社以塔峰、所城等乡镇为基地,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生产经营,年推广种植生姜面积2500余亩。
4、加强服务、协调发展。各县区认真对待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通过协调服务,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一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每个县区有重点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运作,并积极申报“为民办实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用好省级示范社的扶持政策,发挥省级示范社的“领头羊”作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民主自愿建立起来的,各县区在思想认识上尊重农民的选择,在业务服务上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利益共享。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组织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难免
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认识有误区。首先,职能部门管理意识不强。有些部门、单位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有可无,与己无关,在思想认识上不重视,兴趣不高,因而各种扶持优惠政策特别是资金帮扶难以落实,发展环境尚不宽松。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意识不强。普遍存在对政策法律一知半解,甚至是完全不了解,对合作社的真正内涵和运作特点不完全清楚,因而自身建设意识不强,有摸着走路,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再次,社员合作意愿不强。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发挥作用认识不够,思想上心存疑虑,行动上自由散漫,因而合作意愿不强。第四,农民参与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似懂非懂,缺乏足够的热情,参与意识较弱,入社不太踊跃。
2、运作不规范。据调查,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未完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运作,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合理、合作组织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组织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个别的甚至连固定的办公服务场所都没有。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专业财务人员,账目不清楚、报账不规范,不设立成员账户,日常经营决策
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在民主管理、公平交易和利润二次返还等方面做得有欠缺。
3、功能欠发挥。一是社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匮乏,科技推广和经营管理跟不上;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的产品多为鲜活的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低,深度开发、附加值高的少。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处农村,交通相对不便、市场信息相对闭塞;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为生产单一的农产品,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有些社员在销售行情好时将产品自行售给商贩,行情不好时再交售给合作社,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起先是靠社员缴纳股金形成的,社员自身资本积累有限,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资金不足。这些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管理功能的发挥。
4、服务难到位。从国家到地方虽然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扶持政策和发展环境上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在业务部门、金融部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动不够的情况下,协调和落实就会出现一定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科技、资金、信息服务方面势必缺少支持。特别是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及时的保护,必然挫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发展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为加快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因势利导抓推动。我市在两三年内成立了3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导的产物。我们要因势利导,大力推进。市县两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机构,要切实承担责任,指导合作社规范发展。要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做法、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合作社共同发展。要抓典型引路,及时推介,带动和引导合作社有序发展。要抓目标考核,将合作社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推动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面向市场抓经营。一是要抓标准化生产。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已形成一定规模,要开拓市场,保持发展势头,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抓品牌化经营。要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三是抓市场化营销。要以营销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桥梁,在县外、省外设立销售网点,在互联网上搭建销售平台,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
三是着眼规范抓管理。一是抓规范运用,培育一批 “五
有”、“五强”、“五化”标准(即:“五有”,有健全的机构、有完善的制度、有紧密的合作、有较多的成员、有良好的信誉;“五强”,服务功能强、带动能力强、增收能力强、品牌优势强、质量安全强;“五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抓人才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四是争取资金抓发展。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等方面的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降低信贷担保门槛,发放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探索创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公司和合作社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五是放宽政策抓创新。一是适当放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立项条件。对成立时间已达到1年以上、社员达到30人(户)以上、注册资金达到50万元以上、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财政补助项目扶持范围;无论是固定资产贷款还是流动资金贷款,只要贷款50万元以上、累计达到2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贷款贴息项目扶持
范围。二是拓宽土地治理项目扶持渠道。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土地治理项目,将产业发展与土地治理结合,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实施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科技措施。
第二篇:塔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
塔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近年来,在塔城市委、政府的引导和市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合作社的发展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我市共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6家,比上年增加36家。3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分别是张新生打瓜籽加工专业合作社 “塔域”商标,茂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新茂”商标、民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纪老五”商标。有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分别是丰农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双兴综合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辅导、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合作社共有入社成员3576户;占全市农业总户数的 24.9 %。带动农户数8355户,占全市总户的58.19%,带动面积52万亩,成员出资总额8282万元。
按从业情况划分:种植业55家、养殖业12家、蔬菜林果业8家、加工业4家、农资及农机业3家、家禽饲养4家。按规模划分:成员户100户以上的有11家,占合作社总数的12%,30-100户的有32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7.2%,30户以下的有43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0%。截止2011年5月底,我市共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37家,比上年增加51家。注册资金17771.065万元,有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了QS认证。按行业划分:种植业90家、养殖业27家、蔬菜林果业8家,农机农资5家,特色种植7家(其中:大麦种植1家,啤酒花种植5家,蓖麻种植1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覆盖我市五乡一镇三场的147个行政村,最多的是恰夏乡有27家,最少的阿不都拉乡也有9家。
二、取得的效果
(一)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如塔城市民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产前,产中,产后,三统一的服务。一是产前统一种子,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按出口绿色蔬菜种植的要求,实行统一引进新品种,统一管理,并提供科学种植技术指导。二是产中统一生产技术和管理。2010年合作社的大棚全部安装了滴灌和卷帘机,减少了病害的发生,提高了品质,增加了产量,使蔬菜提前半个月上市,平均每个大棚增加收入一千元以上。三是产后统一销售,合作社和出口企业塔城地区绿源农副产品进出口公司、塔城市永利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蔬菜出口长期合作意向书,使成员生产的蔬菜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合作社及成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成员的经济收入。
(二)实现了“农超对接”。如塔城市张新生打瓜籽加工专业合作社,为了使合作社的产品占领新疆市场,申请的“塔域”商标已获得国家商标局批准,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已通过了国家质量标准(QS)认证,通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合作社已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 基地+成员(农民)+超市的产业链,与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奎屯、塔城等城市的超市建起了稳定的供货关系,成功实现了“农超对接”。
(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塔城市茂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共流转巴斯博孜达克村的土地4200亩,涵盖农户43户,共210人,均已吸纳为合作社成员。同时,带动了周边农牧民200余户,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
(四)统一购进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如塔城市星农综合专业合作社,成立三年来,为成员贴息解决购买农资款近300万元。2011年为成员及农户低成本代购尿素,磷肥、微肥、农药等农资总价值为150万元。合作社通过为成员全方位服务得到了周边农户及成员的好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统一销售农产品,最大限度增加成员收入。塔城市素有新疆“粮仓”的美誉,每年小麦、玉米、打瓜种植在百万亩以上,过去农民种植玉米,、销售、晾晒是最大难题,如果玉米不及时晾晒很容易发生霉变,塔城市丰农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塔城市玉鑫综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针对这一问题引进了大型玉米烘干设备,合作社通过订单引导农户进行优质玉米产品生产, 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增加了销售收入,还促进了塔城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在其引导下,塔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建玉米烘干厂达27家,日烘干玉米5000吨。特别是2009年冬,我市遭到了百年不遇的风雪灾害,4万亩玉米没有收 3 割。2010年4至5月收割后,合作社组织烘干厂烘干、销售,为合作社成员和广大农民减少损失104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市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宣传和有关部门的的配合,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小,内部运作不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市1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都有自己的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但大部分流于形式。更多的合作社只领取了营业执照,根本没有开展业务。有些开展业务的合作社在民主管理和利润分配等制度上不够规范。
(二)合作社管理水平低。合作社理事长以农民为主体,成员文化知识不高,管理能力弱,合作社又缺乏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才,难以适应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大多数合作社难以建立,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
(三)合作社经营范围集中。全市137家合作社虽然涉及到种植、养殖、加工、蔬菜林果,农机农资,特色种植等领域,但又相对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业。全市137家合作社,种植业的为94家,占总数的68.6%,养殖业的21家,占总数的15.32%,种养殖业合计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83.9%。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还停留在出售初级产品的阶段,缺乏深加工,涉及到加工的合作社仅有2家,占1.45%。
(四)合作社融资难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现阶段 基本没有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即使有一些资产,也只是经营场地、道路、厂房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同时,由于农业经营风险较高,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偏低,难以达到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支持的条件,金融机构“怕贷”、“惜贷”,导致合作社融资难,发展资金严重短缺。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贯彻执行力度,营造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政策落到实处。鼓励农户在自愿和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全面建立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从全市近137家合作社中选取产业基础好、实力强的合作社,实行重点扶持培育,帮助他们修订、完备制度、章程;使他们形成带动辐射能力强、增收成效明显的优秀合作社示范社。二是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智力投资,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合作社管理人员熟悉合作社理论和政策知识,增强管理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水平,减少经营决策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更好地引导广大农牧民参与并办好合作社,形成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合力,真正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规范一个、提升一个。”
(三)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服务领域。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的种植、养殖等逐步向运输仓储、产品销售和加工等领 域延伸,为更多的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同时,促进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把农户、合作社、企业、市场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合作社整体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建议塔城市委、人民政府出台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市财政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每年扶持5-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各局,委办积极为合作社多渠道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形成全社会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办法,敦促各商业银行拓宽业务渠道,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对象,加大对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不足问题。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于国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亟需引导扶持,以此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一)组建目的不够纯正。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有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政策优惠成立的,目的是降低费用;更有打着合作社牌子的个体户等等。不太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规范运作起来,产生合作效益,难以体现办社、办场成效。
(二)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身份不明确。
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在工商登记注册时,履行相应手续,套用别人的章程,成员至少5人,出资人也不少,其实质并非一个联合经营体,只是由1人出资注册,但帐务处理中成员帐户名下会有相应的股金与量化份额,如果产生纠纷,注册人必须按章程约定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管理不规范,内控形同虚设。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流于形式,都是照搬照套形成的,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管理的随意性与经营的混乱局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偏弱。有组织却无作为,使得合作社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能更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制约了合作社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量大质轻,管理难度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农业的必由之路,所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人跟风建社,各地普遍存在合作社数量庞大,但实际运营的却不多。即使运营,也是家庭农场或大户的模式,并且有些人即注册了家庭农场,又注册了合作社,出现了一个主体,双重身份,这样就造成了“空壳社”较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有政策又蜂涌而上。
(五)合作形式松散单一。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看,大多合作社是简单松散的几个成员间的合作,他们以理事长占绝大部分股份,其他成员以少量资金或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其出资额对合作社承担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但是,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员极少,他们更希望土地以转包方式流转给合作社,这样可以有保底收入,风险性小。但是,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这样可以防止农民利益被挤出,受到损害,也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能调动成员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合作社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六)缺乏整合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已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合作社的管理者大多是农民身份,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数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某一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人极少,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求,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急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管理者来开拓这片天地。
(七)部门之间配合松散,工作中有脱节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农业、发展、财政、水利、林业、地税、工商、供销、银监等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沟通,共同探讨、制定、规范合作社管理,但是各部门工作各行其事,沟通少,不能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
(八)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规范发展起来的少,只是依靠普通农民盲目的发展,创造收益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示范社,由他们带动农户与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方特色农业。
(九)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金紧张。农资的上涨,每公顷种植成本会增加500-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种植面积越大,成本增加越多。融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在春耕前如果资金不能到位,将会极大影响主体生产的进行,一味扩大规模,种植风险会很大。
(十)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将影响规模化经营的进程。2018年,从前土地转出方,还会继续流转,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使得转出方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承包费的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承包的积极性与风险性。
(十一)品牌效益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红树梅、黑糯米、四粒红花生、各类无公害棚菜、“网户达”大米等多种特色品种,但是,农民目前只懂得种植,营销与管理还远远不够,品牌效益特别低。
(十二)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惠农政策很多,但是合作社有的完全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是道听途说,等到了解了,却已经超过项目申报时限。
(十三)政策倾斜力度小
政府加大了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但是,担保费与贷款贴息补贴力度却越来越小,二、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登记注册与备案管理
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规定,严把注册第一关口。农业部门,要加强备案管理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开展指导服务。对已经完成注册的主体,要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对注册一年并未开展生产运营的,不予备案登记。强化主体报告制度,对未报告的合作社,不予以政策扶持,尽快削减“空壳社”,杜绝量大质轻的现象。
(二)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建立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合作社的建设发展与农业、农村工作同安排,共检查。
(三)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希望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合作社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困难,解决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培训经费,急合作社之所急,针对合作社管理者的特点,把理论教条式的培训转向有方向性的学习,适当组织就近的实地典型学习,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者。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熟悉理论、政策和实践,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使合作社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抓好典型带动,规范管理。明确市级示范社监测标准,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每年选取一批内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规模化生产运营的典型示范社。认真抓好示范主体创建工作,提高合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权关系清、分配机制好的典型,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目标主体。
(五)强化主体培育,做好品牌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干部、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及农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领办创办合作社,通过他们的加入,使主体变得稳固、规范、有活力。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建设,把特色品种推广出去,取得品牌效益。
(六)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到基层悬挂宣传条幅与深入座谈等方式,大力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基层群众增加认知,增强意识。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整合所有部门的惠农信息,印发宣传到农户,为合作社的规模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信息。
(七)尽快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作用。要尽快发挥土流转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利于农户土地的转包、入股、托管,代耕等方式的流转,即能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也能使得流转入合作社的土地手续齐全,便于办理贷款,农村补贴等政策。
(八)把政策落到实处。
引导农民合作社由数量、速度增长向质量和规范转变,将扶持政策向运行规范、带富能力强的合作社倾斜。严格按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按规定应减免的印花税、征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一定要减免,更好的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运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政策鼓励合作社培养和引进财务、管理等专业人员,使其逐步建立管理制度,破解生产运营中的难题。
(九)形成规模氛围,经营一定要“适度”。通过近几年来的调研,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盲目发展壮大,致使其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味的追求规模,而不考虑自身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能力。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一定综合自身能力,“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稳步扩大规模。所以,在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的同时,要适量适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情况与生产能力,适量适度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特色的主体,对有活力的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要全员关注,部门间要密切配合,全面清查,扎实组建,稳步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选择有活力,有凝聚力、敢于创新的主体,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四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邹进泰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局限性:由于受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限制,农民闯市场难;由于受传统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科学种田难;由于受农民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农业投入难;由于受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农产品增值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难题。
一是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在农户资金缺乏、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动员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姻找到投资渠道,解决农业投资资金需求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地位问题。传统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比较效益低。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产业链拉长(加工增值、储运降耗等)、品牌化销售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全过程利润。
三是有利于解决分配中的农民利益问题。过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连接方式,尽管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但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产生利益对抗。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企业的联姻,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连接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四是有利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传统分户经营模式下,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下,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到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助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增产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广运用良种、良法提高农业单产水平;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如孝感春晖土地合作社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10%。
二是优质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优质农产品需求,可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三是降耗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虫治病等,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通过配方施肥、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值目地。
四是加工转化、流通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加工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辐射能力达到增值目地。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应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融资环境、教育培训、技术扶持、经营项目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有力的支持。
二是应建立健全培训辅导体系。
应建立由政府领导和农业专业组成的培训辅导队伍,健全分层次、多形式合作社培训辅导体系,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合作经济原则到相关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
三是积极培育典型,加大示范力度。应着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好的合作社典型,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
第五篇:关于忻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
关于忻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到实处,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我们的各项工作,按照市委农工办和市农业局做出的调研安排,我选择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为调研课题,深入到静乐、五台、代县等几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县,走访了种植、养殖、加工、刺绣等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制约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环境、合作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09年2月,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55个,其中种植业513个,养殖业550个,其它类 292个。其主要发展特点为:(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区域发展不平衡。08年全市发展了769个,超额一倍完成了省下达的350个目标任务,全市14个县(市、区)全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其中代县08年当年发展102个,超额4倍完成目标任务。五台县合作社累计发展总数为220个,居全市之冠。发展数量最少的岢岚县只有41个。造成这种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有当地领导重视不够,政府扶持跟不上外,也有农民没有认识到合作的好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以及部门工作力度不够有关。比如我们了解到,去年综合排名处于末位的静乐县,14个乡镇居然连一个经管员都没有,县农经办所有工作也全部由正副主任两人承担,因为只有一间办公室,其余在编的十余人无处办公,只好呆在家中。(2)合作范围更加广泛,但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从2006年3月我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开始,发展到目前,各类合作社早已遍及种植业、养殖业、技术信息服务业、供销服务业等各个行业,但多数组织仍然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其中种植业、养殖业合作社就占了全市总数的78.2%,涉及科技服务、农机、农资、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合作社数量偏少,少数涉及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也基本上是初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低。(3)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全市20人以上的合作社只有214个,占发展总数的16.2%,绝大多数合作社成员只有5人,规模上不去。入社农户数为26567户,入社率只有3.77%。带动非成员农户数76617户,占总农户数10.9%,带动能力有限,享受到合作效益的农户只是少数。除了为数不多的典型示范社外,多数合作社处于不规范运营状态,其组织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4)社员收入显著增加。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五台县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2450元,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068元多增收382元,增幅18.5%;代县社员比非社员增收440元,增幅21.0%;静乐增收300元,增幅17.6%。静乐前润子村永丰黍子开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销售的软黄米,卖到每斤3元,比一般非社员每斤多卖1元。木树头村桃拴经济林开发合作社生产的不上化肥的绿色土豆,卖到0.60元/斤,比普通土豆每斤多卖0.20元。
二、存在问题
1、总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虽然目前合作社发展速度在加快,但离“一村一社”的发展目标仍有很大差距。我市现有4971个行政村,目前全市1321个合作社中,注册村级合作社的有1031个,只占到行政村总数的20.7%,就算以县级和乡级注册的合作社加上,也不达三分之一。合作社的规模普遍偏小,5人的合作社占大多数。据我们了解,入社率低的原因,一是在注册时,需要提供成员的基本情况,如名字、身份证号等,这些资料都需要输入电脑,部分县市工商部门嫌麻烦,只给注册5人,这样就把相当一部分农户挡在了合作社的大门外,只能成为与合作社有经济往来的非成员农户。二是多数合作社刚刚起步,没见到效益,实现盈余返还的合作社少之又少,对农民的典型示范作用不大,激发不起农民的入社热情。由于规模小,基本上是理事长一人在主事,难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加上经济实力弱,无力外聘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导致合作社低水平运行,规模和档
次都上不去。
2、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统一服务有待加强。从我市的情况看,能在全省或邻近省市范围内叫得响的农产品本来就凤毛麟角,出自专业合作社的、哪怕是只在我们忻州市区域内,也很少有能让群众耳熟能详的产品。全市所有合作社得到认证的农产品全部加起来,充其量也只有35个品种,注册商标的也不过是23个,少得可怜。即便是有了商标、认证了产品,如果得不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就与普通产品无异。我们是农业大市,我们有很多品质优良的特色产品,但我们缺少的是品牌营销宣传,这项工作单靠合作社的力量,怕是很难做到。目前多数合作社都在努力开展“四统一”服务,但在其中最重要的统一销售环节,做得还不够。
3、章程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无论是从上面的统计数字显示,还是从我们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和财务管理大多不尽人意。有社员证的合作社只有75个,占合作社总数的5.7%,有社员花名册的合作社110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4.0%。每年召开社员(代表)大会的合作社877个,占合作社总数的66.4%。有三会(社员或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会议记录的合作社847个,占合作社总数的64.1%。有专职或兼职会计的合作社991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5.0%。进行会计核算的合作社752个,占合作社总数的56.9%。建立社员帐户的合作社946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1.6%。公积金量化的合作社50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38.2%。实行盈余返还的合作社44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33.5%。章程、制度、牌子大都具备,不少还挂在了墙上,但能真正按制度操作的,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检查组一要看帐簿,就推说在会计处或别处保管,一时拿不到,令人感到很无奈。从整体来说,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的水平有待加强。
4、赢利的合作社数量偏少,可持续发展令人堪忧。从统计数字看,赢利的合作社550个,只占41.6%,这个数字不能不令人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产生忧虑。合作社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会计核算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决策资料,而目前实行会计核算的合作社却只有752个,占合作社总数的56.9%,一半略强,而且目前合作社票据不统一,五花八门,财务管理极不规范。如果不能尽快扭转这种经营不善的局面,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的发展就会变得举步维艰。我们谁也不希望看到那种建成一批,倒闭一半的现象发生。
5、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绝大多数合作社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以合作社名义贷款,最高限额只能贷3万,还得财政担保。能得到政府资助的合作社只是少数,而且是一次性的。目前全市开展信用合作的只有6个合作社,互助金额总额为27.35万元,显然是杯水车薪。
6、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在注册环节,仍然存在着费时费力的现象。要取得合法手续,得经过八、九个部门,耗时达一个多月,使得那些平时很少与政府打交道的农民心力交瘁,办合作社的热情锐减。还有的地方税务部门嫌麻烦,不愿给办税务证,因为合作社的产品大多是免税产品,但按要求,即使免税也得按零税率填报税务报表,所以不少税务部门态度不积极。个别部门对个别合作社仍有不合理收费现象,如我们了解到,五寨县计量局除收代码证108元工本费外,还收数字证书费260元和机构信息确认证费295元两项不合理费用。
三、措施建议
1、搭建平台,推出名优产品。建议市政府尽快组织忻州市十大特色农产品评选活动,不是合作社的产品不能参选。之后在适当的时候,再组织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交易会,通过对获奖产品的推介和销售,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产品的作用,用品牌来引领合作社发展的方向。
2、抓好典型,评选出星级合作社。我们将通过深入调查,逐步摸清全市各个合作社的实际情况,之后制定出严格的星级标准,将那些真正优秀的、运转规范的、带动力强的合作社筛选出来,政府对他们除给予各种荣誉外,还要在项目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用
典型示范来推动全市合作社建设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3、分类指导,搞好培训。今后我们农经部门在组织合作社培训时,在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上,要加以改变,要根据合作社性质,组织专项培训,如可考虑分成种植业实用技术、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在培训合作理论的同时,也要培训市场营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要请农业、畜牧方面的专家现场授课。
4、制定政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继工商部门实行“四不”政策后,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出台文件,明确质检、公安、环保等部门,以刚性比例减免条码费、刻章费、环评费等费用,明确各级财政每年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额比例,包括农经部门工作经费。建议市政府责成各县级政府,在政务大厅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服务窗口,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一站式服务,为合作社建设真正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