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摘要: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与组织作用显然不可忽视,表面上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很快,但有相当一部分有名无实,运行不规范,农民积极性不高。发展要有质量上的保证,否则等于没发展。提高质量要在数量增长上坚持标准,在原有数量上加强规范,要认真宣传贯彻有关法规,要加强指导和扶持,要加强内外部监督。
关键词:合作社;作用;问题;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
一·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作用,㈠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㈢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农民单家单户很难应对这一局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保护农民自身利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㈣提高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降低了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缩短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
㈤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企业和农户之间联系的桥梁,另一方面,是调节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户获得技术、运销信息的来源,形成了良好的产销关系,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
㈥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我服务、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方式,对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好学校
㈦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加大了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七是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发展迅猛,尤其在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合作社数量的增长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但这一现象并非完全是好事,虽然一部分规范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显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是只有框架的“空壳社”,或是以合作社的名义为少数人服务的“伪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合作社的发展道路,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搞形式主义的样板,甚至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不但没有给农民带来应有的实惠,还产生了消极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二、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㈠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弱势群体联合使起步阶段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普遍偏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多数合作社社员数不到100个、注册资金低于10万元,这些将影响到合作社的带动效应。
㈡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较少。
㈢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现有的合作社,绝大部分只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营活动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在经济利益上形成共同体。
㈣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基本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社员呼声较为强烈的是税费减免和用地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
㈤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合作社的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在合作 经济 组织盈余返还上,容易产生矛盾,引发不稳定因素。这几年也出现了个别农业合作社因利益分配问题产生了纠纷,导致难以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很值得我们去 总结、去思考。在财务管理上,农业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务制度和规范,只能参照有关 企业 财务制糜运行,加上有关人员缺乏系统的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问题迫在眉睫。农业合作社大都过多地强调对社员的收益分配,而未留足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基金,影响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在分配方式上,一些合作社过多地强调按股分红,而不是以利润返还为主,甚至一些地方的合作社根本无利润返还这一环节,使得合作社“按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的基本原则未得到很好地贯彻,而难以体现出合作社的“交易的联合”的本质特征。
三、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要采取切实措施
第一,坚持标准,重视质量。一是要树立质量重于数量的观念,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谋求数量上的增长,要改变在业绩考核上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要制定包括质量和数量在内的考核指标体系,要在发展合作社数量、成员数量、制度建设、运行情况、农民增收、成员评价等做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指导、培育、扶持,批准设立的主管部门要按标准严格审查、审批和登记;三是对已经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机关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调查摸底,搞好分类指导,对不符合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限期整改,对逾期仍达不到标准的要坚决给予取缔,什么时候达到标准,就什么时候再给予批准设立。
第二,认真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保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活动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有关规定,让广大农民了解成立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掌握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使
广大农民积极组建和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参与合作社的运行、管理、监督的自觉性。要增强管理人员“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和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三,加强指导,用好扶持政策。一要建立辅导员制度,要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内部组建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构,具体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二要搞好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增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三是加强指导服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发展、规范、整合、提质”的总体要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色食品等有机结合起来,指导相同类别的合作经济组织搞好整合,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提质;四是借助中央“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的要求,用好用活扶持资金,把扶持资金真正用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上来,并做好使用方面的检查和监督;五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在信贷、土地、税收等有关方面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倾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
第四,加强监督。首先,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要求,加强内部监督。执行监事或监事会成员要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利用服务,分享盈余,查阅本社章程、成员名册、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按程序召开会议和行使表决权,对违法违规行为加以制止或举报。其次,搞好外部监督。各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审计监督制度,要制定监督管理办法,要做好对合作社依法规范运行的检查和财务审计,要保证内部监督得以实现,要对损害合作社的利益、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的行为给予纠正,要对责任人给予处罚,要对违法行为按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农业部等十一部、委、局《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
3、江尧辉,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70-171.
第二篇: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探讨
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十堰市为例,以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对象,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应,找出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提出推进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拉动效应;十堰市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115-02
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呈现出速度不断加快、规范程度不断提高、覆盖领域不断拓宽、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根据《十堰年鉴》统计,截止2013年,全市依法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14家,合作社社员总户数58928户,占农户总数8.77%。其中农民成员57094户,占成员总数96.89%,带动非成员农户131158户。十堰市2013年共创建部、省级示范合作社1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0家,进入部、省级项目库并已实施项目的合作社9家,扶持资金182万元。
尽管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支撑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但作为山区城市,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着地形崎岖、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等困难;同时在“软件建设”方面也面临着合作社建设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束缚了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成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成为当务之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与社会效应分析――以十堰市为例
十堰市作为国家生态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其“三农”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推进。自2007年以来,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紧扣山区特色,以市场为主导,推进集约化经营,激活自身发展要素,使得规模、科技、市场等产业要素的叠加效应不断显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1)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效应。合作社的集约化生产方式避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家独户难以应对的生产经营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走向致富路。据十堰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统计,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73078万元,同比增长13.3%,带动社员年人均净增收700余元。
(2)市场化流通的扩大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品难卖、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问题。以十堰市郧县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实施“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农超对接”新模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户的蔬菜能够更好更快的销售出去,该社“武当红”系列蔬菜已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带动郧县、丹江口等周边7县市39个乡镇蔬菜产业发展。
(3)产业化经营的促进效应。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以十堰市郧县五峰乡果丰木瓜专业合作社为例,其会员已发展到145人,辐射带动全乡22个村、4300多户种植木瓜,基地面积4.3万亩。合作社还选育出“汉江黄”Ⅰ号、Ⅱ号、Ⅲ号并成功推广,已生产出木瓜丝、木瓜酒等系列产品,正在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向木瓜牙膏、木瓜洗面奶、木瓜饮料、木瓜含片等深加工方向迈进。同时合作社已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组织协调木瓜苗木450万株,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木瓜种植3万余亩,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提高产业化水平。
(4)农业发展科技化的宣传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所呈现的带动力,已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新途径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支撑。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以十堰市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统一为社员提供植桑养蚕技术培训,以最新的养蚕技术带动大家生产,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以科技带动农民致富。
(5)品牌化发展的拉动效应。据十堰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统计,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商标10余枚。全市新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达42个,较好地提升了产业、产品档次,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十堰市昌洁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为了开展市场营销服务,注册了“昌洁”牌无公害蔬菜商标,现已成为市民放心菜的首选品牌,年产销蔬菜6500万公斤,实现产值9000余万元,菜农亩平收入超6000元,该合作社先后获得了湖北省试点示范农合组织、湖北省知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家级示范社等称号。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不健全,政府监管难度大。目前,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进行正常运作,合作社创办过程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为应对上级考核等。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条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定期参加检验未做规定,因此工商部门无法通过年检获知合作社成立后的经营状况。加上山区农户分散、交通不便、各自然村之间距离较远,使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管难度加大。
(2)内部运作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中,也遇到了自身管理和运作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合作社自由松散,虽然设有管理机构,制定了章程,但大多流于形式。同时章程的规范性也难以保证,有的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等不完善,导致利益分配不明确,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有的合作社设立章程只是为了应付注册登记和检查验收,日常管理基本上是文化程度较高或者自身威望较高的理事长一人做主,从而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大。
(3)发展资金不足,争取融资困难。在贷款融资方面,在现有的政策下,农民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不能参与土地流转,因此出现合作社贷款无财产可抵押的局面,加上合作社规模大小难断、信用状况不明、系统性金融风险很高等造成了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争取资金扶持难、融资难、贷款难等成为合作社扩大发展规模的障碍。
(4)社员文化素质较低,参与管理意识不高。山区农村中有文化的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社员多为一些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同时,由于山区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运作理解程度较低,致使合作社对统一开展社员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执行度较低。农民普遍市场意识淡薄,只愿共享利益,不愿承担风险,给合作社的管理运营带来困难。
(5)整体技术水平欠缺,产品附加值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大部分合作社都是以农副产品为特色的合作社,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没有延伸到深加工,造成产品利润较低;二是科技投入不够。由于社员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三是缺乏技术人才。目前合作社生产技术基本上都是依靠农林部门技术人员直接培训传授,对于合作社的社员并没有稳定的培训机制。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规范化建设。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政府需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与完善,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十堰市为例,政府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相关地方性法规条例,比如制定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以此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落实政策扶持,抓好典型示范。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增强农民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加强宣传指导工作力度,依法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此外,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定期开展合作社经验交流,对获得有机、绿色品牌的单位进行奖励和重点扶持,通过典型示范来激励和引导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3)健全组织机构,规范管理制度。首先,要规范收益分配,建立激励制度,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业务能手的利益,调动社员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完善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办法,合作社应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第三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开通农民监督举报渠道,监督社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4)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技术水平。科技人才的带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首先,应分期分批对市、县、乡、村和涉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有关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各类经营大户等骨干力量进行常态化培训,切实提高其人员素质和运作的规范化程度,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其次,依靠科技,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增强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帮助合作社加快优势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进行标准化生产,与市场接轨。
(5)树立品牌意识,推进品牌建设。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山区农民要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着力打造优势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十堰市为例,政府应结合山区特色,通过实施“品牌兴农、商标助农、名牌强农”战略,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进行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农产品地域品牌,争创国家和省名牌产品。同时,合作社也要通过各种服务中心、电视、新闻媒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6)产品面向市场,加强农企对接。着力构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时掌握和发布农产品产销动态,通过网络、公共微信平台、惠农手机报等渠道广泛发布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产品相同或相似的合作社可以联合起来,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季节性、结构性的农产品销售困难。例如:2013年,十堰市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抱团”参加“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首届青(米)砖茶展览交易会”,全市22个农产品经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近300个种类农产品参加了展示展销,为专业合作社减免展台场租费、布展费3万元,有力宣传了十堰地方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提高了专业合作社联合“抱团”闯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洪民荣.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十堰市统计局.十堰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3]宋勇,周朝斌.十堰市农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9).[4]李先权.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2008.[5]杨建军,李经文,高媛,李明,李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车文军.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7]王继权,姚寿福.专业化、市场结构与农民收入[J].农业技术经济,2005,(05).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安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人大副主任吕春景带领县农业局、农经局的主要领导,就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了解、查看生产运行情况等方式,走访了已经注册的所有合作社和百余名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委、政府为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于2008年2月23日成立了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县委扩大会议又作出了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从而有利地推动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全县共申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9个,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18个,入社户数为419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1.69%,注册资金2431.64万元。申请成立的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的11家,其中从事哈密瓜种植的9家,主要分布在淖毛湖镇的各村。从事蔬菜种植的1家(伊吾县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事饲草料种植的1家(伊吾县春晖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养殖业的有16家,其中生猪养殖2家(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伊吾县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牛、羊育肥13家,其中吐葫芦乡1家(伊吾县清泉养殖专业合作社),盐池乡1家(伊吾县俊发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淖毛湖镇11家;奶牛养殖1家(吐葫芦乡的伊吾县雪缘情乳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项目1家(淖毛湖的兴福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哈密瓜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社1家(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㈠初具规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尤其是近2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申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9家;从经营范围来看,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基本囊括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行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行情况较好,发挥带动作用明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他们的发展,不但使本社社员受益,且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㈡形式多元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几下几种形式:
⒈能手大户带动型。其主要是由农村能手及专业大户为核心,联络若干农户,每户以投资入股及资产折资入股的方式,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其特点是依托能手及专
业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使全体成员合作经营,共同受益。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部分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
⒉龙头依托型。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龙头单位或企业为龙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或同类型的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体。其特点是充分利用龙头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它的前身是淖毛湖镇农机站,凭借较强的技术和设备实力,将淖毛湖60%-70%的农机动力进行整合,主要开展跨区作业,与周边农场及种植大户签订作业订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合作社加农户“双赢”的目的。
⒊技术人员领办型。其主要方式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牵头,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为核心组建的合作社。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就属于这种运作方式,合作社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向社员提供服务,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很好作用。合作社运作了三年,累计签定订单4000余亩,完成销售收入900余万元,使每亩增收300元,带动社员每人增收1000元。
㈢ 模式多样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⒈以资金股份入社。每个社员持相同或不同的资金金额入社,从生产到销售完全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管理活动由董事会(社员大会)负责,按入社资金比例分红。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较为典型。
⒉以土地入社。每个社员将其承包的集体或国有土地,以协议、章程约定的方式集约在一起,在统一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机耕、种子、农资、病虫害防治、供水、销售价格)进行合作,按各自土地上产品的销售量获取收入。注册资金按社员平均交纳或按入社土地数量比例交纳。目前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种模式。
⒊以牛羊入社。养殖户将其饲养的牛羊作为入社资本金,并交纳相同或不同数额的资金作为注册资金。入社的牛羊仍由养殖户自行养殖管理。目前的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类。⒋以物资入社。社员携带自有的农机具入社,由合作社统一机耕作业管理、服务,社员按收入比例,向合作社交纳管理服务费。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型。⒌以技术和服务入社。此类社员以农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经纪人为主体,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和定单销售为主要内容,形成技术人员和农民互惠互利的联合体。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
以上几种模式中,除第一种为全方位完全合作模式外,其余几种只是在某些环节上的合作,有的合作内容多,有的合作内容少,均为不完全合作。
㈣发挥合作社优势,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原来只是一户较大的养殖户,通过它的带动发展成立了合作社,仅一年完成了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近20万元。
三、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个别乡村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没有意识到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表现为组织、宣传、动员上的不足。
㈡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清,即便是已经入社的社员,甚至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对合作社性质、地位、作用、运行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尚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以至于在合作的模式上不够全面,合作的内容上较单一。有的入社社员尚不能完全履行合作社章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个别合作社存在运行夭折的可能。
㈢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多数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部分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够规范,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较弱,创建品牌意识较差。个别合作社有其名无其实,只是进行了工商注册,没有实质性的运行。
㈣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搞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㈤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力量薄弱,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启动运行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的发展。
㈥缺乏领办带动型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批有能力、懂经营、会发展的领办型人才领导和组织,但我县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
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根据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建议:
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如将农民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组织成专业的种植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收益按股分红,这样可使少数懂经营管理的人将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那些不懂经营管理的人逐渐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年纪较大的农民将土地转给合作社以后,以股息养老,通过上述模式,可以使种植业突出品牌,结合土地轮作、倒茬,合理种植饲草料,使土地、人力资源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经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又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不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是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在农业局,通过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和基层各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㈡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建议组织开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有”(即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规范的组织章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较强的服务功能、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有明显的增收效果)创建活动。通过“六有”合作社创建示范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批规划布局科学,运行管理规范,利益连接紧密,合作领域广泛,服务功能完备,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要健全《章程》。合作社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依《章程》运行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健全财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机制。
㈢建立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程
建议将我县的培训中心作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基地,研究出台《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每年从合作社专项经费中安排20%用于合作社培训经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典型示范演讲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开拓市场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
㈣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根据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县财政在原每年以奖代拨5万元合作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20%用于合作社培训,30%用于支持合作社项目,50%用于对发展好的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和一次性补助。
二是突出产业政策倾斜。鼓励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等项目;鼓励和支持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以及农、林、牧、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各类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今后政府所有投向农村的扶持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重点向合作社倾斜。
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担保门槛,推行合作社社员联保或法人形式办理信贷。积极探索创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公司和合作社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8]81号文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会同财税部门及时做好税法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国家有关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五是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加、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受聘合作社的在职农技人员保留原身份,允许其按贡献大小取得报酬。
㈤培育典型,抓示范带动
对我们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许多事宜,需要“因社制宜,因地制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对此,要选择若干个不同专业的合作社,作为重点典型,全方位给予扶持和培育,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于国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亟需引导扶持,以此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一)组建目的不够纯正。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有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政策优惠成立的,目的是降低费用;更有打着合作社牌子的个体户等等。不太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规范运作起来,产生合作效益,难以体现办社、办场成效。
(二)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身份不明确。
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在工商登记注册时,履行相应手续,套用别人的章程,成员至少5人,出资人也不少,其实质并非一个联合经营体,只是由1人出资注册,但帐务处理中成员帐户名下会有相应的股金与量化份额,如果产生纠纷,注册人必须按章程约定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管理不规范,内控形同虚设。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流于形式,都是照搬照套形成的,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管理的随意性与经营的混乱局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偏弱。有组织却无作为,使得合作社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能更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制约了合作社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量大质轻,管理难度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农业的必由之路,所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人跟风建社,各地普遍存在合作社数量庞大,但实际运营的却不多。即使运营,也是家庭农场或大户的模式,并且有些人即注册了家庭农场,又注册了合作社,出现了一个主体,双重身份,这样就造成了“空壳社”较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有政策又蜂涌而上。
(五)合作形式松散单一。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看,大多合作社是简单松散的几个成员间的合作,他们以理事长占绝大部分股份,其他成员以少量资金或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其出资额对合作社承担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但是,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员极少,他们更希望土地以转包方式流转给合作社,这样可以有保底收入,风险性小。但是,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这样可以防止农民利益被挤出,受到损害,也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能调动成员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合作社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六)缺乏整合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已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合作社的管理者大多是农民身份,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数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某一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人极少,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求,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急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管理者来开拓这片天地。
(七)部门之间配合松散,工作中有脱节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农业、发展、财政、水利、林业、地税、工商、供销、银监等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沟通,共同探讨、制定、规范合作社管理,但是各部门工作各行其事,沟通少,不能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
(八)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规范发展起来的少,只是依靠普通农民盲目的发展,创造收益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示范社,由他们带动农户与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方特色农业。
(九)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金紧张。农资的上涨,每公顷种植成本会增加500-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种植面积越大,成本增加越多。融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在春耕前如果资金不能到位,将会极大影响主体生产的进行,一味扩大规模,种植风险会很大。
(十)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将影响规模化经营的进程。2018年,从前土地转出方,还会继续流转,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使得转出方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承包费的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承包的积极性与风险性。
(十一)品牌效益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红树梅、黑糯米、四粒红花生、各类无公害棚菜、“网户达”大米等多种特色品种,但是,农民目前只懂得种植,营销与管理还远远不够,品牌效益特别低。
(十二)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惠农政策很多,但是合作社有的完全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是道听途说,等到了解了,却已经超过项目申报时限。
(十三)政策倾斜力度小
政府加大了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但是,担保费与贷款贴息补贴力度却越来越小,二、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登记注册与备案管理
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规定,严把注册第一关口。农业部门,要加强备案管理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开展指导服务。对已经完成注册的主体,要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对注册一年并未开展生产运营的,不予备案登记。强化主体报告制度,对未报告的合作社,不予以政策扶持,尽快削减“空壳社”,杜绝量大质轻的现象。
(二)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建立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合作社的建设发展与农业、农村工作同安排,共检查。
(三)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希望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合作社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困难,解决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培训经费,急合作社之所急,针对合作社管理者的特点,把理论教条式的培训转向有方向性的学习,适当组织就近的实地典型学习,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者。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熟悉理论、政策和实践,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使合作社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抓好典型带动,规范管理。明确市级示范社监测标准,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每年选取一批内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规模化生产运营的典型示范社。认真抓好示范主体创建工作,提高合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权关系清、分配机制好的典型,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目标主体。
(五)强化主体培育,做好品牌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干部、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及农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领办创办合作社,通过他们的加入,使主体变得稳固、规范、有活力。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建设,把特色品种推广出去,取得品牌效益。
(六)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到基层悬挂宣传条幅与深入座谈等方式,大力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基层群众增加认知,增强意识。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整合所有部门的惠农信息,印发宣传到农户,为合作社的规模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信息。
(七)尽快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作用。要尽快发挥土流转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利于农户土地的转包、入股、托管,代耕等方式的流转,即能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也能使得流转入合作社的土地手续齐全,便于办理贷款,农村补贴等政策。
(八)把政策落到实处。
引导农民合作社由数量、速度增长向质量和规范转变,将扶持政策向运行规范、带富能力强的合作社倾斜。严格按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按规定应减免的印花税、征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一定要减免,更好的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运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政策鼓励合作社培养和引进财务、管理等专业人员,使其逐步建立管理制度,破解生产运营中的难题。
(九)形成规模氛围,经营一定要“适度”。通过近几年来的调研,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盲目发展壮大,致使其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味的追求规模,而不考虑自身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能力。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一定综合自身能力,“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稳步扩大规模。所以,在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的同时,要适量适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情况与生产能力,适量适度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特色的主体,对有活力的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要全员关注,部门间要密切配合,全面清查,扎实组建,稳步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选择有活力,有凝聚力、敢于创新的主体,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五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邹进泰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局限性:由于受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限制,农民闯市场难;由于受传统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科学种田难;由于受农民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农业投入难;由于受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农产品增值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难题。
一是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在农户资金缺乏、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动员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姻找到投资渠道,解决农业投资资金需求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地位问题。传统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比较效益低。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产业链拉长(加工增值、储运降耗等)、品牌化销售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全过程利润。
三是有利于解决分配中的农民利益问题。过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连接方式,尽管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但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产生利益对抗。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企业的联姻,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连接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四是有利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传统分户经营模式下,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下,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到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助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增产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广运用良种、良法提高农业单产水平;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如孝感春晖土地合作社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10%。
二是优质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优质农产品需求,可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三是降耗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虫治病等,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通过配方施肥、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值目地。
四是加工转化、流通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加工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辐射能力达到增值目地。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应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融资环境、教育培训、技术扶持、经营项目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有力的支持。
二是应建立健全培训辅导体系。
应建立由政府领导和农业专业组成的培训辅导队伍,健全分层次、多形式合作社培训辅导体系,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合作经济原则到相关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
三是积极培育典型,加大示范力度。应着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好的合作社典型,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