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人才培养,引领高位发展。
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划,安排专项经费,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引导。多形式、多渠道向农民宣传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作用、相关政策和发展典型,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向社员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合作理念、经营技巧等知识,增强成员合作发展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和监管。
二是深化培训。加强对合作社领头人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的培训,提高引领合作社加快发展的能力;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生产和运销大户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理论、经营技能和合作实践,提高指导发展和具体经营的能力。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请专家教授上门指导,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注重引进。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营销管理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到合作社创业,政府可考虑在人才流动、公开招录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完善运行规程,提升管理层次。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一是营造良好环境。坚持用法律捍卫社员的权利,保护合作社集体的利益;坚持用制度约束行为,规范管理。
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和议事规则,建立健全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的决策管理、利益分配、信息服务、资金积累、风险防范等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社章程;积极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相协调的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合作社内部的管理水平。
三是统一生产经营行为。坚持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的“五统一”行动,逐步建立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质量监测追溯等制度,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三)完善利益机制,夯实合作基础。
一是建立财务管理机制。为每个成员设立专门账户,记载出资、公积金和其它相关财产
份额以及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并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社内其他成员的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
二是建立风险调节机制。按照章程规定或者社员大会决议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或扩大生产经营,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建立二次返利机制。
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高层管理者、有经验的营销人员等,可采取报酬与业绩挂钩的办法,以充分调动能人治社的积极性和真正体现有功人员的价值;对于不能完成既定目标的经营者,也可探索建立适当的惩诫机制。
(四)创新组织模式,拓展合作领域。
一是创新组织形式。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整合资源,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按行业类别、产品属性重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鼓励龙头企业参股,允许私营企业扩展,引导合伙企业延伸,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市场+基地+农户”的新型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模式。
二是拓展合作领域。鼓励生产环节、产业链节、销售环节等各环节、多领域的合作;引导农产品销售型合作社向加工型合作社转化,促进合作组织与主导产业互动,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新格局。
三是注重打造品牌。要狠抓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做好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著名商标的认证与认定,抓亮点,凸特色,创品牌,彰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强化政策扶持,增强发展动力。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坚持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积极做好全方位的服务。
一是信贷服务。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要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授信服务,对诚信合作社提高授信额度,放宽贷款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实行优惠利率,允许联保贷款和不动产抵押贷款。
二是税收优惠。坚持“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中,采取减免、降低起征点等方式,并实行先征后返。
三是财政扶持。财政要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逐年加大扶持力度,主要用于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营销等服务,并列入区县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对经营运作好、带动能力强、效益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表彰奖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市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的给予奖励补助。
四是立项优先。财政、发改委、农业、科技、扶贫等相关部门在安排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等农业项目时,对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安排,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具体实施。
五是保险补贴。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保费用、经管管理费用方面的补贴,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六是其他政策。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如在用地、用电、运输、登记、办证等方面提供便利,简化程序,切实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经营和发展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安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人大副主任吕春景带领县农业局、农经局的主要领导,就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了解、查看生产运行情况等方式,走访了已经注册的所有合作社和百余名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委、政府为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于2008年2月23日成立了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县委扩大会议又作出了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从而有利地推动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全县共申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9个,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18个,入社户数为419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1.69%,注册资金2431.64万元。申请成立的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的11家,其中从事哈密瓜种植的9家,主要分布在淖毛湖镇的各村。从事蔬菜种植的1家(伊吾县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事饲草料种植的1家(伊吾县春晖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养殖业的有16家,其中生猪养殖2家(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伊吾县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牛、羊育肥13家,其中吐葫芦乡1家(伊吾县清泉养殖专业合作社),盐池乡1家(伊吾县俊发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淖毛湖镇11家;奶牛养殖1家(吐葫芦乡的伊吾县雪缘情乳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项目1家(淖毛湖的兴福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哈密瓜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社1家(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㈠初具规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尤其是近2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申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9家;从经营范围来看,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基本囊括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行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行情况较好,发挥带动作用明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他们的发展,不但使本社社员受益,且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㈡形式多元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几下几种形式:
⒈能手大户带动型。其主要是由农村能手及专业大户为核心,联络若干农户,每户以投资入股及资产折资入股的方式,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其特点是依托能手及专
业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使全体成员合作经营,共同受益。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部分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
⒉龙头依托型。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龙头单位或企业为龙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或同类型的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体。其特点是充分利用龙头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它的前身是淖毛湖镇农机站,凭借较强的技术和设备实力,将淖毛湖60%-70%的农机动力进行整合,主要开展跨区作业,与周边农场及种植大户签订作业订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合作社加农户“双赢”的目的。
⒊技术人员领办型。其主要方式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牵头,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为核心组建的合作社。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就属于这种运作方式,合作社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向社员提供服务,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很好作用。合作社运作了三年,累计签定订单4000余亩,完成销售收入900余万元,使每亩增收300元,带动社员每人增收1000元。
㈢ 模式多样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⒈以资金股份入社。每个社员持相同或不同的资金金额入社,从生产到销售完全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管理活动由董事会(社员大会)负责,按入社资金比例分红。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较为典型。
⒉以土地入社。每个社员将其承包的集体或国有土地,以协议、章程约定的方式集约在一起,在统一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机耕、种子、农资、病虫害防治、供水、销售价格)进行合作,按各自土地上产品的销售量获取收入。注册资金按社员平均交纳或按入社土地数量比例交纳。目前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种模式。
⒊以牛羊入社。养殖户将其饲养的牛羊作为入社资本金,并交纳相同或不同数额的资金作为注册资金。入社的牛羊仍由养殖户自行养殖管理。目前的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类。⒋以物资入社。社员携带自有的农机具入社,由合作社统一机耕作业管理、服务,社员按收入比例,向合作社交纳管理服务费。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型。⒌以技术和服务入社。此类社员以农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经纪人为主体,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和定单销售为主要内容,形成技术人员和农民互惠互利的联合体。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
以上几种模式中,除第一种为全方位完全合作模式外,其余几种只是在某些环节上的合作,有的合作内容多,有的合作内容少,均为不完全合作。
㈣发挥合作社优势,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原来只是一户较大的养殖户,通过它的带动发展成立了合作社,仅一年完成了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近20万元。
三、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个别乡村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没有意识到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表现为组织、宣传、动员上的不足。
㈡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清,即便是已经入社的社员,甚至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对合作社性质、地位、作用、运行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尚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以至于在合作的模式上不够全面,合作的内容上较单一。有的入社社员尚不能完全履行合作社章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个别合作社存在运行夭折的可能。
㈢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多数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部分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够规范,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较弱,创建品牌意识较差。个别合作社有其名无其实,只是进行了工商注册,没有实质性的运行。
㈣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搞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㈤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力量薄弱,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启动运行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的发展。
㈥缺乏领办带动型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批有能力、懂经营、会发展的领办型人才领导和组织,但我县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
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根据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建议:
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如将农民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组织成专业的种植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收益按股分红,这样可使少数懂经营管理的人将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那些不懂经营管理的人逐渐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年纪较大的农民将土地转给合作社以后,以股息养老,通过上述模式,可以使种植业突出品牌,结合土地轮作、倒茬,合理种植饲草料,使土地、人力资源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经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又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不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是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在农业局,通过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和基层各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㈡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建议组织开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有”(即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规范的组织章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较强的服务功能、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有明显的增收效果)创建活动。通过“六有”合作社创建示范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批规划布局科学,运行管理规范,利益连接紧密,合作领域广泛,服务功能完备,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要健全《章程》。合作社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依《章程》运行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健全财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机制。
㈢建立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程
建议将我县的培训中心作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基地,研究出台《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每年从合作社专项经费中安排20%用于合作社培训经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典型示范演讲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开拓市场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
㈣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根据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县财政在原每年以奖代拨5万元合作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20%用于合作社培训,30%用于支持合作社项目,50%用于对发展好的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和一次性补助。
二是突出产业政策倾斜。鼓励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等项目;鼓励和支持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以及农、林、牧、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各类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今后政府所有投向农村的扶持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重点向合作社倾斜。
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担保门槛,推行合作社社员联保或法人形式办理信贷。积极探索创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公司和合作社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8]81号文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会同财税部门及时做好税法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国家有关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五是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加、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受聘合作社的在职农技人员保留原身份,允许其按贡献大小取得报酬。
㈤培育典型,抓示范带动
对我们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许多事宜,需要“因社制宜,因地制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对此,要选择若干个不同专业的合作社,作为重点典型,全方位给予扶持和培育,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篇: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农民向市场出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寻求技术服务。由于量小而且分散,产品售价低,生产资料购买价格相对较高,享受技术服务难,使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受到限制,增收十分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新型的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民及农产品的谈判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可以促使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以更优质的产品获得更好的效益;农民可以享受更广泛更优质的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也便于农民更直接、更有效地享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
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已于去年7月1日起施行。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合作社)从无到有,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来势好、发展快,但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还是各种协会,而合作社太少。
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农民加入合作社以其资金和公积金份额来承担合作社的责任,这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农民加入后,可以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专业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给人以“生产在家,服务在社”之感。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人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对合作社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和部门对发展合作社认识滞后,对其发展形势和作用认识不足,领导重视、政策扶持、部门指导也不够,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2、合作社管理不规范。一部分合作社还没有登记注册、没有章程,有的虽有章程但很不规范,制度也不健全,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如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
3、合作社的社员素质不高。从合作社的人员构成来看,社员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不强,合作社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的能力弱,导致管理粗放。
4、合作社资金运转困难。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由于合作社处于初创阶段,资金运转很困难,中央、省虽制定了优惠政策,但地方落实起来有困难。
三、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以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尽快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农业、供销、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农业部门),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体系。紧紧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立运作规范、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尽快形成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纵向、合作社为横向的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体系。
3、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费投入。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合作社、协会的发展,以此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4、进一步引导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要引导合作社发展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名优农产品。要引导合作社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生产规程要求,组织、指导合作社成员进行生产,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流程上确保合作社生产的产品是实实在在无公害、绿色产品;鼓励合作社积极争取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品认证。同时加强对自主品牌的保护,确保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
5、进一步推动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采购商及协会联姻。通过政府引导,实现相关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采购商及行业协会等建立“龙头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
户”、“采购商+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合作模式,通过合同关系或入股,实现企业(采购商)、合作社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6、进一步鼓励机关干部下海创办合作社。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多在机关的客观实际,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鼓励机关干部中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技术干部下海领办、创办农业合作社,以此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7、政府要尽早制定配套优惠政策。财政、税收、金融支持、支农资金、项目扶持和奖励、土地、水利、电力、人才、信息等等。管理体制,设在农经,可是农经部门的业务工作比较多。应该建立县级或者市级合作社联合会,进行行业内规范管理,避免官办性质。成立合作社同业联合会,提高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建议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同业联合会,对内开展行业自律,进行教育培训,加强业务交流,增强互助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信息咨询;对外维护行业权益,扩大行业规模,提高科技含量,拓宽服务领域,打响市场品牌,增进与国内外经济组织和民间团体的交流合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稳健推进,科学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指导农民自愿组建有现实需要、有生存条件、有发展空间的或大、或小、或综合、或专一的专业合作社,避免一轰而
起,一轰而下。特别要注意对专业合作社设立人的发现、培养和激励,促进其脱颖而出。通过具体指导,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2、坚持“不求数量多,但求有生命力;不求参加人员多,但求职工真认可;不求规模大,但求效益高;不求起步猛,但求逐步强”的推进思路。坚持由小到大。发展专业合作社,先由志同道合的少数人先组织起来,以后再逐步扩大,以保证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组织能力、管理经验、市场拓展等相关要素的协调匹配。
3、坚持由易到难。发展专业合作社,先从职工群众易于接受的事项办起,先解决职工群众的眼前困难、满足其现实需求。坚持实践选择。发展专业合作社,可以先广泛组建,再强者统合,在实践中锻炼人才、积累经验,让实践推动优胜劣汰。
五、真正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权力和权利
1、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权。农业专业合作社单一的从事技术和信息服务,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无法起到服务农户、服务产业发展的作用。只有对内开展生产资料的统一经营,对外开展统一品牌的产品经营,才能使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中起到联合农民、服务产业、促进发展的作用。
2、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的职能。政府应该赋予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检疫、检测的职能。目前,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还不具备管理好千家万户农户从事农产品生产的能力,应该让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农民自己。把农产品检疫、检测职能交给专业合作社,收益分成的钱全归合作社,这样才能保证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化肥施用种类和数量,起到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作用。
3、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的税费负担问题。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制的特殊性,同时随着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功能的拓展,带动分散农户的作用突出,应对合作社兴办各类实体予以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其发展,从而增强合作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4、解决运作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经成立,往往在运转一段时间以后,普遍存在经费困难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最有效、最方便的载体,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
5、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人才缺乏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尤其需要政府在人才方面的支持与推动。政府应制定出保留编制、职位、工资的优惠政策,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也可以采取过渡性办法,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作用,强化乡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作用。
第四篇: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20110902修改稿
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新型的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民及农产品的谈判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可以促使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以更优质的产品获得更好的效益;农民可以享受更广泛更优质的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也便于农民更直接、更有效地享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
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已于去年7月1日起施行。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合作社)从无到有,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至目前,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4 1
家,其中从事传统粮棉油种植类合作社有116家,农机服务类32家,经济作物种植类27个,猪、牛、羊等传统养殖类21个,特色养殖类8个。取得省级示范社资格的有6家,市级示范社资格2家,县级示范社资格23家,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达6000元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
三、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齐全,软件缺失。合作社在成立之时,由于把关严格,合作社成立所需的各种证照均已办齐,并在县产业化办公室备案,但在成立后未根据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社务公开制度、议事决策记录制度等内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家族式经营、家长式作风导致了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成为空谈。
2、资产规模小,经营理念差。合作社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种养、经济类合作社实际资产10万元左右,养殖类合作社实际资产6-15万元左右,农机类50-70万元左右,真正形成资本规模的合作社只有寥寥数家;主导经营的理事、监事文化程度在中专以上的只占决策层的2%,文化程度的整体偏低导致了合作社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的能力低下;经营理念全靠以前单打独斗闯市场时的经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形成了群狼领群羊的局面,合作意识、市场观念不能有效统一起来。
3、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营目的不明确。大多数合作社在成立之前,对合作社的认知不到位,对今后合作社的运作方向无打
算,成立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导致合作社注册资本抽离过快,经营资金运转困难,只能靠政府扶持才能发展,中央、省虽制定了优惠政策,但地方落实起来有困难。
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对农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所列的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机作业、排灌、病虫害防治、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和家畜、家禽等动物配种、疫病防治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完善金融服务政策。各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要合理安排资金,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优先给予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建立信用联保中介机构,设立担保基金,解决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各涉农金融组织要把符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对象,并在支持其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时,鼓励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生产、加工、销售的合作。金融部门要研究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审批手续,通过发放专项贷款或小额贷款等形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三)完善各项支农资金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
深加工项目,符合省、市、县技术改造财政贴息条件的,优先予以扶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的,优先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各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资金优先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产业化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专项资金优先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四)实行奖励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获得省著名商标和国家驰名商标、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各级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对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和补助。
(五)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林业、水利、动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在项目安排上,要优先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农业部门要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和优质粮食工程、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测土配方施肥等重点农业工程和项目的实施,与试点工作相结合,对验收认定合格的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其项目要优先予以安排。
(六)完善用地、用电和农产品运输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养殖基地、发展花卉苗木所需用地,在不改变农业用地用途的情况下,可依法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租赁、入股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
予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用地涉及农业用地转用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优先安排农业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有关政策,对整车并合法装载自产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在国家和省确定的“绿色通道”上通行,除第一类车型外,在现行车型收费标准的基础上降一型征收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通行费。
(七)完善项目、营销优惠政策。对取得法人资格、具备申报相应项目基础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技术转让、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时,要与国有事业、企业单位同等对待。鼓励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购销对接活动,搞活农村“双向”流通。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出口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以后,可以向省外经贸部门申请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拓展国外市场。
(八)完善人才政策。各级人事主管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聘用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凡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农村人才均可评定职称,贡献突出者,可优先纳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要把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机结合,选派及培养优秀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开展工作,加速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
(九)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产业化办公室要积极主动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网页,加强信息服务培训,搭建信息服务网络和
市场营销平台,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科技服务等信息。组织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网上平台开展经常性网上对接、产品推销、展示和交易洽谈,用现代营销手段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第五篇: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和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是农业县,农业,农村,底子薄,基础差,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如何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不妥之处,请给与批评指正。
一、现状:合作社发展方兴未艾
近年来,我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兴起,在连接生产和市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去年年底全县登记注册213个比上净增加125个。遍布10个乡镇89个行政村,成员户达2000余户,带动非成员户8000余户。发展态势良好,既有种养业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基层农技干部,又有村干部领办。运作也不断规范化。如我镇河上咀村瑞兴蜂业专业
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在全县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二、作用:合作社凸现多重效应
合作社的发展,建立了新机制,培训了新农民,促进了新合作,推广了新科技,增添了新财路,助推了新农村。
(一)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是城乡统筹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培训具有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灵活多样、开放实用等特点,既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又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合作社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承担科技项目,扩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渠道,科技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和转化。
(三)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农资、生产符合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了农民增收。
(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解决过去产品销售的老大难问题,同时通过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从而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发展。
(五)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注册商标,打造品牌,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问题:合作社未来任重道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合作社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来看,还任重道远。主要问题是: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合作社的性质、作用认识不够,尤其是对国家颁布合作社法的重大意义缺乏深刻认识,没有把合作社发展列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有的片面强调专业大户、业主的作用,忽视组织农民、大户联合才是当前推进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有的把合作社等同于一般企业、公司,不按合作制原则引导发展。
(二)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影响合作社健康发展。
目前合作社地方法规尚未出台,合作社登记的审核前置、建社产业要求、跨地区吸收成员以及组建合作社的人员结构,等问题,均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利于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三)扶持政策不够配套,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虽然法律对发展合作社在项目、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不够具体,加之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属垂直管理,如果相关部门不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法律的规定就难以落实。由于财政扶持不足,担保体系尚未健全,绝大多数合作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运作困难。
(四)技术人才比较匮乏,合作社自身建设能力薄弱。
一是带头人难寻。难以寻找到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乐于献身农村事业的合作社带头人。二是缺乏技术骨干。合作社基本上都依
靠部门技术人员培训传授技术,自身技术力量缺乏,难以指导到一家一户。三是农民素质还不高。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四是合作社自身服务能力弱,在通过联合与合作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上,缺乏主动性,“等、靠、要”思想严重,合作社发展缓慢。五是规模偏小,农户参合率较低。
四、对策:多管齐下引领农民合作
(一)加大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社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需要。县有关部门和各街镇要继续加大发展合作社重要意义和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让各级干部真正理解、认识到位,支持合作社发展;切实解决好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把合作社发展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列入城乡统筹发展的议事日程。
(二)出台地方法规,保障健康发展。
建议尽快出台《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结合各区县的实际作出具体的规定,增强操作性,把法律的精神落到实处。
(三)加大扶持力度,构建长效机制。
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互助组织,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建议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财政
收入增长率的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建立合作社贷款财政贴息基金。支持合作社开展教育培训、购置必要的生产经营设施、申报“三品”认证,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以及合作社示范建设。扶持合作社应象扶持龙头企业那样,加大力度。
(四)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
县发改委、工商、税务、质监、金融等职能部门,应树立起支持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支持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减免法人代码登记费用,在产业政策、金融、税收、用地用电、外贸等方面,由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建立合作社贷款担保机制,为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应覆盖合作社。
(五)农业项目支持,注入发展活力。
县涉农、科技部门,要注重发挥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标准化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机械化工程等项目建设。
(六)加强指导监督,推进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是健全运作机制。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重点要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积累发展、监督约束“四个机制”。积极探索组建专业联合社,加强合作与联合,推动产业发展。二是为合作社提供政策指导、搜集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产品推介等服务。三是开展合作
社试点示范,通过典型引路,发挥带动效应。四是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及成员的培训教育,传播合作理念,吸引更多的农民关心、加入合作社,提高负责人经营管理水平,把合作社办成“成员所有、成员管理、成员受益”的真正意义的合作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