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一、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目前我县农村有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42个,其中:种植业占80%,流通、加工等占5%,畜牧业占10%,服务业5%。入社社员有4426户,带动农户10600户,建立生产基地93450亩。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初具规模。全县42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基本围绕当地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如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社,将乐县小杨笋竹产销专业合作社、将乐县南口隆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形式多元化。从层级上看,县乡村绝大多数是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建立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三是种类多。全县4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着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主要有六种类型:①全程服务型。其特点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对组织成员进行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多方位多形式的服务。如将乐县玉华惠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将乐县蛟湖淮山专业合作社等。②技术服务型。其特点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服务,在社员中组织技术指导、典型示范、经验交流。③市场带动型。其特点是通过订单农业建立基地,如将乐县黄潭金溪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目前带动农户600多户。④实体经营型。其特点是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集资入股和自我积累,以股份形式对内为组织成员开展无偿或低偿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将乐县深山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乐县森鑫原林业专业合作社等。⑤“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型。其特点是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如将乐县新农键食用菌专业合作社。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基地+农户”联社型。其特点是合作联社由数个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组成,通过专业合作社联系农户和基地,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如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营造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将乐县各级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周活动,通过广播、张贴标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农民兴办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政策支持、资金帮扶。将乐县人民政府出台了[2009]53号《关于成立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等有关文件,明确了将乐县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了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强调要集中财力加大对特色板块经济基地建设、深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要求涉农金融机构要努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如: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了竹业合作社的建设。2008年将乐县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开展“双十”“一百”活动,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既是“双十”中的十个合作社之一。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以福建竹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在漠源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于2008年4月17日正式成立。发起人7个,现已发展到合作社漠源总社和黄谭、水南、高唐3个分社,社员注册资金1000万元。
3.因地制宜,鼓励发展。目前,将乐县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之间的差异性较明显,农民组织起来的愿望也有强有弱,这就决定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程度等方面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引导不领导、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因地制宜,紧紧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从农民的要求出发,只要符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原则和机制,我们都给予积极扶持和引导。在组建方式上可以是农民自办、联办,可以是农民与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事业单位联办,也可以是农民与企业、公司联办。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也可以是多项,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能帮助农民办实事,能让农民得实惠,都积极引导支持其发展。
4.规范试点,以点带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规范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够持续发展。农业部组织开展全国试点工作以来,将乐县以搞好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了区域化布局和主导产业的形成。如:将乐县茂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的千亩种植基地,发展蔬菜(黄瓜、生姜)1200多亩,加工生姜600多吨,产值达1000多万元;今年新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达650亩。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大大推动了我县主导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每年都在扩大。特别是上级财政扶持的盛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通过示范社建设,使合作社基本达到了“五有”,会员发展到116名,入股金额116万元,会员返利达40.6万元。
2.沟通农户与市场的联系,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如:光明乡永吉柑吉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发展到51户,果园面积 2000 亩,年产各类水果 1333多吨,产值400万元,定期技术培训、高嫁接换种、喷灌等。外销水果占总产的80%以上。
3.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将乐县华宇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践中与社员形成“五统二分一扶持”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统一供应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分户饲养、分户核算;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1000多户,成为全县较大的养鸡合作社。
4.保护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销,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等服务,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费用,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相比与普通农户,合作社具有了更大的生产规模和更加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强了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如将乐县金元宝养猪专业合作社,从2007成立至今,入社社员125户,现养母猪600头,每年可提供菜猪6000头,形成产、供、销猪一条龙服务,每户年可增收2万多元。
四、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资金短缺,制约着合作社做大做强。由于将乐县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得到项目扶持的合作社只是极少数,因此多数合作社可用资金主要来自社员出资。但不少合作社当初为了不影响农户入社的积极性,出资金额定得都比较低,有些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费用。而且由于合作社的资产普遍无法评估抵押,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强做大。
2.缺乏高素质人才,合作社运行水平低。目前,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90%以上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影响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内部管理不规范,合作社凝聚力不强。从调研情况看,虽然将乐县大部分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有些还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有的合作社“只搭台、不唱戏”,没有任何经济业务和服务内容,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合作社,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还”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差,无论是民主管理,还是财务管理,都存在着明显差距,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4.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承担着政府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的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在县乡的配置相当弱,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将乐县大部分乡镇农经管理职能弱化,出现指导服务断层,成为影响指导工作开展的瓶颈。
五、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规范化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全市先进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规模小、发展慢、抗风险能力弱,以及重数量、轻质量,重组建、轻运营,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等问题。在工作措施上,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充分了解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运作机制及其较传统生产活动的优势所在,逐步改变农户的传统观念,调动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中央、省、市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典型合作社的经验,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广泛开展面向以理事长为主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种养能人,以经管干部为主的各级基层业务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体系,为合作社的发展培养造就出一批实用人才。
2.进一步做好示范社建设,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优,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步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全县整体推进。各乡(镇)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或特色产品,每年要培育2个以上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每年择优培育3个以上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培育扶持,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全县逐步建成一批具有区域及产业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体系。
针对合作社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监管问题。要加强农经部门的建设,赋予其相应的管理职能,提供相应的工作经费,真正做到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在财务管理上,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适时组织开展合作社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在民主管理上,要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把合作社办成纯营利性企业或少数人受益的经济实体;在经营管理上,要大力开展“三化”建设,即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创建一批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强化管理服务,做到合作社发展数量与质量并重。
3.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合作社的发展能力。
通过示范引导和工作推动,促进全县信息化建设上新台阶。一是分期分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人员,培育一批信息技术骨干队伍,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员接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二是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和发布农资、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以及为合作社之间的交流架桥铺路;三是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产品发布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为合作社宣传品牌、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4.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增强合作社发展后劲。
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各项扶持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项目扶持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扶持措施。如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项目扶持,将各种支农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税务部门要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减免税项;金融部门应对合作社实行特殊信贷优惠政策,推出适合合作社的金融产品,降低贷款利率,政府担保或贴息,简化信贷手续;县乡两级要重点在抓落实上下功夫,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全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遵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
遵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以贵州娄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例
一、娄山合作社简单情况
贵州娄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China-Loushan Eco-agriculture Co-operatives,CLAC),原名贵州遵义娄山果蔬专业合作社,是2004~2010年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背景下,遵义市娄山关等地二百余户农民联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态农业开发而而组建的中国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安徽小岗村、贵州顶云乡后中国农业又一品牌,“四在农家”之外中国农村又一亮点。
娄山合作社成立以来,主要从品牌打造、营销体系、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相应成效,积累的无形知产和品牌价值已得到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认可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受到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肯定而选为中国首批“农超对接”试点单位。根据“农超对接”合作文件,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将发挥遍布全国的售卖、采集、物流、信息优势,架设娄山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与北京华联各地超市之间的对接桥梁,铺设基地农产品与市场终端的快速通道;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与娄山合作社深度合作,在遵义、贵阳、重庆等地沃尔玛超市逐步实施合作协议,最终利用娄山合作社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资质和农民组织动员能力建立沃尔玛大西洋销售区在中国西南的农产品直供基地。
二、娄山合作社带动作用
娄山合作社自2007年7月1日成立以来,通过重点示范,典型带动等模式发展种植基地,先后在板桥镇娄山关、大沟村等地采取“连锁超市+合作社+种植基地”的联结模式建设娄山关无公害蔬菜基地、板桥镇荷花观光农业示范基地1000余亩,带动农民200余户加入娄山合作社共同发展。农户通过认缴股份申请成为合作社成员,享受合作社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及市场销售服务,有效避免了一家一户单干带来信息不畅、技术落后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产生规模效益。
迄2010年5月31日止,娄山合作社累计外销优质蔬菜6000余吨,累计销售金额600余万。通过娄山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娄山合作社成员改变了以前单靠粮食种植的思想观念,转而流转土地到合作社,根据市场导向特别是超市需求种植附加值较高的优质蔬菜供应超市,从经济上、观念上、营销上均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此外,基地农户作为为娄山合作社成员,参与娄山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娄山合作社已结成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充分享受娄山合作社平台带来的便利和收益。因此,娄山合作社运行模式在带动基地农户共同富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同时,娄山合作社的优质蔬菜种植模式和荷花观光农业示范模式,也带来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娄山合作社发展规划
1、深化农超对接项目,建设完善产品配送中心。未来五年,娄山合作社在深化现有农超对接项目基础上,加强与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农超对接合作,并将合作模式扩大到与贵阳、重庆、广州等地北京华联、沃尔玛、家乐福、上海华联及遵义、贵阳本土大 型连锁超市,有效解决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市场信息不畅、销售体系欠缺而导致的种植和养殖风险难题。
在此过程中,娄山合作社通过实施遵义市价格调节基金项目----汇川区32,000吨/年农超对接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抓手,扎实建立起娄山合作社优质农产品直销体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农户的基本功能,为汇川区乃至遵义市部分优质农产品种养业基地搭建大家可以利用的农产品销售平台,为汇川区乃至遵义市优质农产品顺利走向市场提供物质保障。
2、建设板桥莲藕示范基地,发展娄山观光农业。娄山关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满足了娄山合作社在汇川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先决条件。未来五年,娄山合作社将以板桥镇大沟村为中心,利用板桥河沿岸丰富的水利资源,规划、打造板桥镇娄山关旅游观光农业,提升观光区观光旅游和莲藕种植的经济附加值,给合作社成员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五年中,娄山合作社继续采取重点示范,典型带动的模式,进一步扩大板桥镇大沟村莲藕种植示范基地,加强与食品深加工企业遵义市红赤水绿色生态产业有限公司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合作模式,为板桥旅游观光农业基地的莲藕销售提供市场保障。同时,联系旅游规划部门对大沟村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带作出科学规划,利用示范区闲臵兵工企业房屋开展旅游服务,有效促进示范区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3、建设娄山绿色蔬菜走廊,争取通过有机认证。娄山关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是遵义市建设最早的现代蔬菜种植基地,汇川区相关蔬菜认证检测大多在此取样。未来五年,娄山合作社将充分利用娄山关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品牌资源,扩大规模,提升种植水平和管理水平,为绿色、有机蔬菜认证积极准备条件。
娄山关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从事蔬菜种植的部分合作社成员在无公害蔬菜种植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能够较快适应绿色、有机蔬菜的种植、管理模式。未来五年,娄山合 作社将在适当时间安排娄山关部分合作社成员学习培训,争取在娄山关夏秋反季节蔬菜中申报4至5个品种的绿色、有机蔬菜,把娄山关夏秋反季节蔬菜基地建成北京华联、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品牌超市的中国、亚洲区联合采购基地。
4、建成遵义、贵阳、重庆直销网络,完善配送体系。娄山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市场优先原则,在基本可靠的市场销售、品牌认证体系建立起来以前,不去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而建立种养业基地。通过近5年的市场运作和品牌积累,贵阳、重庆、广州等地部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经销商和高端消费人群,对中国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娄山合作社的品牌价值已有所认识,通过网络、函电等形式与娄山合作社理事会建立联系洽谈相关合作事宜,特别是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与娄山合作社结对实施国家首批农超对接试点项目并签订深度合作的结对帮扶协议,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起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华联、家乐福等的关注,表示借鉴北京华联与娄山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合作模式,与娄山合作社结为战略合作合伴关系。
有此基础,未来五年,娄山合作社将沿着与北京华联、沃尔玛、家里福的合作途径,充分利用这些知名连锁超市在各大一线城市的销售网络建立娄山合作社优质农产品的直接配送体系,通过现代物流模式建设娄山合作社现代直销体系,切实服务于汇川区乃至遵义市优质农产品种养业基地,以市场促生产的理念引领娄山合作社的现代农业开发。
四、娄山合作社面临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确实艰难。娄山合作社与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1、发展资金筹集难。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联合,注册资本金不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筹集资金比较困难,特别是购买农资、收购产品等临时周转资金和推进农业标准化、改善服务设施等短期投入性资 金普遍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靠自己集资来改善生产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显得力不从心。
2、扶持政策难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财政资金安排、金融、税收优惠等方面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在实际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具体扶持措施并没有得到及时兑现,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资金短缺、资金结构不合理,经营资金经常出现周转困难。由于资金的短缺,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能力扩大再生产,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在加上技术及设备的落后,直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后劲。
3、银行信用贷款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融资,用地,担保和保险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可以被金融机构认可作为抵押获得贷款,照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获得资金发展壮大。
4、参与意识还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但有的农民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前景存在模糊的认识,甚至错误地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成是协会或过去集体企业的翻版,参与积极性不高。入社农民急于收回投资的心里严重,没有严格按照章程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拒绝承担经营风险。
五、娄山合作社政策建议
1、加强技术推广服务。目前自上而下设臵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到镇、村这一环节,功能严重弱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引导,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级农技部门、农技研究所、农业技术协会以及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协作关系,通过合作社的组织优势,缩短农户和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距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意识的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规范的农技推广辅助体系,加强技术含量较 高的基础设施、各类示范园区的建设,为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兴农夯实基础,营造氛围。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作社基于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可以作为党和政府扶持农业、农村的重要对象。各级财政应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通过补贴和奖励的形式,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阶段,在农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环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积极落实财政扶持政策。
3、实施农业政策保险。为了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的损失降到最低,应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应当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以代办形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按照“政府推动、财政补贴、商业代办、封闭运作”的指导原则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政府财政按保费的一定比例对保险费实行补贴。遇有大面积灾害,积累的农业保险基金(保费)不足支付赔款发生亏损时,政府财政按比例划拨予以弥补。
4、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政府应协调金融部门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扶持,提供一定额度的低息或贴息优惠贷款,简化信贷手续,使合作社能够以较低的利率顺利获得发展资金。信用机构可以通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套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信贷服务载体,采取灵活的信贷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困难。
5、放宽成员资格限制。农民资金和技术、管理经验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需要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良好的品牌注入。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 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本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百分之二十”等规定,虽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也挫伤了非农主体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缺乏发展后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不能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利益。因而,应当扩大非农民成员占成员总数的比例,提高非农民成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表决权,从而激发更多的非农主体将资金、技术、设备、品牌投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成员的收益。
贵州娄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二○一○年八月三十日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观音寺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学号:20081610060760
姓名:李学涛
调查时间;2010.4.20—2010.5.28 调查单位:观音寺乡政府 调查方式:直接参与、查阅资料
略阳县观音乡位于县城以东75公里处,是黑河乌鸡的种源地,辖区农民群众大都主要依靠地域和林地资源优势以发展香菇、木耳、中药材和养殖享誉各地的黑河乌鸡、黑河猪及大鲵养殖为主的经济增收项目。近几年来随这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及各项惠农政策的扶持,该乡依靠地域资源优势相继成立了2个乌鸡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近来,我就对该乡的2个乌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其基本情况是:已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2户,出资总额60余万元,发展合作成员1551户4545人。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经营范围和行业特点。一是经营范围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涉及粮食、养蜂、蔬菜、油菜、生猪、食用菌、板栗;二是乡域经济特色鲜明。各村组都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如海棠沟村形成了乌鸡特色合作社;观音寺村形成了袋料香菇、木耳特色合作社;前后沟村形成了大鲵养殖特色合作社。海棠乌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网络成员135户,观音寺食用菌业专业合作社带动网络成员137户,全乡有2个乌鸡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乌鸡养殖专业大户,投资总额60余万元,带动全乡1551户4545人。
(二)合作社成员结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结构以农民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共计4545人,成员人数100-300人的有2 1 户,大户有2个。
(三)成员出资情况。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出资以县农业局补贴及自筹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出资总额为40万元,其中货币出资35万元,非货币出资5万元,其中货币出资8万元。
(四)发起人类型。一是专业大户牵头。由各村种养殖大户利用自身生产、经营优势牵头创办,吸纳农户参加,会员在技术、销售等方面以其为依托开展合作的合作组织,特色经济组织优势得以彰显。全乡有2个养殖专业大户利用其生产、经营、销售、技术等优势,联合农户举办,占60%。三是村负责人领办。在本乡有1个专业合作社是由村负责人领办,发挥其在村民中威信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优势,以服务群众为主,联合当地农民带头兴办。
(五)合作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过去单一的种植、养殖扩展到合作社涉及全乡乌鸡养殖、生猪养殖、食用菌等主导产业。按行业分,养殖业大户2户,种植业34户,食用菌栽培大户50户。
(六)服务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为宗旨,以产业产品为依托,实行跨区域合作,服务内容涵盖生产、加工、销售、储运、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海棠乌鸡是全乡登记的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其合作区域已扩展到全乡的8个村300多个农户,合作社统一销售成员乌鸡产品达80%以上,产品已远销汉中、西安、等大中城市市场。
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做法
强化领导,推动发展。如海棠沟村成立了以村主任为成员的“海棠乌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指导领导小组”,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问题。2 各村组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责任制。
宣传法规,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实施后,各专业合作社利用印发资料、培训业务骨干,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全乡共印发宣传资料5000余份,刷写固定标语200条,组织培训200余人次。乡政府特邀农业局和兽医站等有关部门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培训班,全乡120多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成员户参加了培训。
政策引导,鼓励发展。如观音寺乡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为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强化指导,促进发展。一是抓好示范带动。采取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并积极选取示范项目,争取县和农业部门的扶持资金。二是抓好指导,促进规范。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指导,依法发展的原则,鼓励先发展,后规范;先注册登记,后完善提高;边发展边规范。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产物。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一些地方领导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支持力度不够;有的对专业合作社观念不太清楚,认识模糊,农民自己难以全面准确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质含义,误将专业合作社等同村级合作经济组织。
(二)已有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市 3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未成为主导力量。迄今为止,全乡农业经济的主导力量是乡、村行政组织,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自己的合作社还没有形成气候,其影响力十分有限。同时,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自我积累不足,资金缺乏,自身经济实力薄弱,规模较小,稳定性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方面都还是低层次,市场开拓能力十分有限,对农民带动能力弱。
(三)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部分专业合作社虽然成立,但没有完善管理制度,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没有开展活动。有的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章程和管理办法。但没有按章程和管理办法办事。有的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的联结普遍过于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形成单纯的劳务和买卖关系。这样,既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同时,由于专业合作社会员都是农民,会员代表、监事会、理事会成员都是由会员中选举产生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市场竞争能力、管理经验都还比较缺乏。由于管理不到位,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没有形成价格联盟,一些成员缺乏共担风险的意识,互相杀价,导致自己的产品没能卖出好价位,甚至在手中积压,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社员的积极性。
登记管理过于松散。注册登记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为了减免税收,享受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而登记条例的宽松也为其提供了便利,也使工商部门在实际登记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是登记的内容不实,如注册资金由登记 4 人自己申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调查中发现合作社的注册资金与实际不是过大就是过小,很多都不能在财务中据实反映出来。二是《专业合作社法》与《登记管理条例》法责不明、不细,比较笼统抽象,只有责令改正和吊销营业执照,一个过宽、一个过严,致使工商管理人员不方便操作从而疏于管理。
(三)资金缺乏,贷款困难。几乎所有受访的合作社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把这一条列为最首要、最头疼的问题。炉子坝村负责人赵正兵向我们介绍:他家今年计划出栏乌鸡1000只,分两批出栏,第一批资金就需要3元,加上饲料等其他费用,共需资金接近4万元。目前,政府已配套资金1.5万元,另外又贷款2.5万元,剩余的缺口尚需自己筹措。赵正兵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计划:今年合作社还想扩建但苦于资金问题,力不从心。缺少资金怎么办?只好向信用社去借。但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刚刚成立不久,在信用社没有信誉,根本无法贷出款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只好另想办法,依靠合作社内部的一些大户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私人信誉向信用社贷款,以解燃眉之急。“贷款难”的问题,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专业合作社间缺乏有效的联合。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就2个,但各自为战,缺乏联合,造成不必要的低级竞争,一个村内内就成立了几家同类的合作社,不能获得规模效益。不同行业的合作社之间在资金利用上存在互补性,5 但由于缺少联合,本来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的资金在一定时间段内闲置,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
(五)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产品,特别是进入大市场的产品,需要严格的质量安全规范。以海棠乌鸡业专业合作社为例,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除了防疫以外,不允许使用任何药物,以免影响商品鸡的出栏销售,但由于日常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不够,在对外贸易中,部分产品的出口受到了一定影响。产品的包装也是影响产品销售的一个因素。由于产品现在还没有自己统一的注册商标和包装,因此产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加强科技培训、开展科技指导、提供科技服务等组织生产经营,客观上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一些合作社引进科研成果,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和应用,将农业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也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利益为纽带,把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提供技术、生产资料、销售等服务,形成了相对意义上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改变了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维护了农 6 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提供经营品种、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等,把农民分散的生产经营带入产业化经营的轨道,避免了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优势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强化过程管理,不仅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稳定了农产品价格。同时,还通过二次分配实现返利,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民合作社以成员代表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所有成员权利均等,一人一票。从章程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均由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
五、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建设,以增强合作组织市场竞争能力和对成员的服务能力;二是加强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近两年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 7 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个别职能部门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成员素质。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纳入培训规划,安排一定经费,分层次对基层干部、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利用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推荐先进典型,在全乡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内部管理。一是要健全《章程》。凡组建的合作组织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以《章程》统领各项制度建设;二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三是健全收益分配制度。按照资本报酬有限和惠顾者返还原则,兼顾投资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实行按资分红和按交易量返还相结合;四是要健全民主控制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充分发挥“三会”的职能作用。
转变政府部门职能,加强指导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适应合作社发展的新形势,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发布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发展速度和质量问题上,要始终坚持量质并举的原则。处理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非常重要。一方面,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条件不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市场,不仅难以生存,还会挫伤社员积极性,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过于强求质量,没有一定的数量,不仅不符合广大农民的要求,还会 8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在引导发展中,应始终坚持量质并举的原则,既抓量的扩张,又抓质的提高。
完善法律制度,推进法制化建设。针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的问题,建议有关立法机构进一步完善细化“一法一条例”,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管理者在每一步、每一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使其走上法制的轨道。
第四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组织平台,近两年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规模偏小、资本“集中化”、负责人“干部化”、治理结构“形式化”、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壮大。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政策合力、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重点培育营销能力、探索多种资金融通渠道、加强合作社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现状;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特色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2008gxs5d117),青岛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途径、作用机制和效果研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织平台的实证研究”(09-1-1-102-(28)-zhc)。
作者简介:郑丹(1965-),男,山西翼城人,管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合作社管理,合作社营销。
1问题的提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正式实行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内,全国正式工商登记的数量已达到22.77万户[1],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组织平台。
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国内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如果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行前国内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回顾历史、正本清源,介绍国外合作社发展状况和经验,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的话[2],之后的研究则围绕合作社制度、合作社治理结构、合作社经营绩效、合作社教育等多个方向,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同时,研究方法也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转向以实际调研数据说话、以实证方式进行论证。尽管如此,目前国内以实地调研数据为主的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非常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研究,难以为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足够的依据。
2调研方法及内容
2009年7月至11月期间,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山东省青岛市、青海省海东地区分别作为我国东部沿海、西部地区的代表,对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实地调查采用问卷的方法,共发放420份问卷,回收289份,有效问卷237份,其中,青岛147份、青海海东90份。问卷涉及合作社的基本概况(成立时间、成员人数、注册资金、种养殖规模、经营规模等)、治理结构、民主管理、经营效益、文化活动、面临的困难等多个方面,共计55个问题。
在回收问卷的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并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未来发展中应重视的方面及政策建议。3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效
调查显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在工商局正式登记注册的)已初具规模,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调研的各种数据全方位地勾勒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的发展状况。
3.1农民专业合作社初具规模
接受调查的合作社平均成员154人、联系农户319.6户、注册资金81.9万元、实际出资60.44万元、种植面积2936.55亩,初步具备了聚集分散农户、形成“人的联合”、资金联合的规模,实现了带动农户共同发展、规模生产、规模种植的效果。
3.2充分体现了农民为主体的特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成员中必须有80%以上是农民,在这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合作社都能达到要求,并且,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58.2%是由农民自发建立的,合作社理事长、理事人员中农民身份的比例均在50%以上,充分体现了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的特征。
3.3呈现了创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上,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农民组建(包括种养殖大户、经纪人、运销户以及乡镇干部)占58.2%,供销社、龙头企业、农技部门领办各占10%~15%左右,同时,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城市投资者创建的开始增多,呈现了创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
3.4初步构建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
接受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都设立了成员大会,平均每年召开成员大会2.9次;91.4%的合作社设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平均5.36人,平均每年召开理事会5.2次;89.3%的合作社设有监事会,监事会人员数平均2.9人。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部构造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
3.5基本采用了通过成员大会使成员参与民主管理的方式
民主管理是合作社有别于公司制企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6].从接受调查的合作社来看,在过去的一年里,平均召开成员大会2.9次,最多的召开了12次。在成员大会的表决投票方式上,71.6%采用一人一票的方式,成为广大成员参与合作社民主管理的主要表现。
3.6在解决农产品“卖难”、技术指导、农资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经营活动上,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有81.4%开展了产品的销售活动,在服务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除此之外,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的合作社占71.4%;为成员提供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膜的占68.6%.通过对外发展和对内服务,合作社起到了方便农户、让利于农户的作用,达到了聚集农户、带动农户的效果。
3.7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通过文化活动提高分散生产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是合作社的特点之一。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有64.3%的合作社平时组织文化活动,年均2.95次。文化活动的内容包括:组织参观考察、逢年过节的活动、组织培训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成员以及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4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两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严重制约或影响合作社发展的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1总体规模偏小,制约着合作社作用的发挥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但与国外农业合作社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仅从平均成员数上看,远低于美国(2005年为887.8人)[7],如果考虑美国农民人数远少于我国农民人数、美国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加入了农民合作社等因素,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员数、辐射的农户数等方面还任重道远。即使与国内其他类型的市场主体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青岛市为例,在几种市场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注册资金仅高于工商个体户,为外资企业的1/30,内资企业的1/25,私营企业的1/4.偏小的规模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与其他市场主体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更重要的是,偏小的规模使合作社在形成人的联合、规模的联合等方面的作用大大降低,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4.2资本“集中化”现象严重,普通成员权益缺乏保障
在产权结构上,一方面,资本集中化的现象十分严重。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出资最多的前三位成员的出资平均占到总出资50%以上,这与合作社聚集众多农户力量的初衷多少有些不符,同时,也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隐患[8];另一方面,合作社中人数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成员的出资,却占据很小的比例。调查显示,34.4%的合作社中,农户不出资就可以加入合作社,这种低门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社,但形成的结果是普通成员对合作社经营根本不关心、缺乏参与民主管理的动力,少数出资者控制着合作社成员大会、理事会,普通成员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4.3负责人“干部化”现象,混淆了合作社与基层组织的界限
接受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中,村干部身份占了一定比例,尤其理事长中,有38.9%是村干部身份,其中,绝大多数是村书记或主任。在农民普遍缺乏对合作社了解的情况下,村干部领办合作社的示范作用不可否认,但是这也造成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与党和政府在农村中的基层组织混淆不清,影响了农民对合作社性质的认识,而且,会带来村干部利用合作社这种新兴的经济组织进行寻租,利用职务之便和各种社会资源,为自己所在的合作社争取国家扶持政策,或者利用在村中的职务,以合作社这种形式发展自己的产业,自己成为大股东,普通农户只是摆设或形式。
4.4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
作为一种企业形式,合作社与公司制企业有着类似的治理结构,即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之间职责的划分和相互的制衡[9].但在我国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设计上,出于尽快发展合作社、吸引更多农户参加的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未对合作社中理事会、监事会(监事)的设立做出硬性要求,也未对成员的最低出资做出要求,加上资本“集中化”、负责人“干部化”等现象的存在,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构或者不完善或者形同虚设,缺乏对合作社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的内部监督。同时,从外部来看,目前没有对合作社进行外部监督的法规、制度要求,包括外部审计、工商年检、主管部门的检查等等,外部监督缺失。
4.5经营水平低下,难有更大发展空间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果看,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有67.1%处于无利润或亏损的状况,这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有81.4%已开展了产品销售活动,但这些销售活动,大多是帮助成员联系农产品中间商、加工厂等,基本上属于围绕成员的农产品进行的转卖活动,很少进行产品的加工、附加值的提升等工作;只有20.5%的合作社组织销售队伍直接销往市场;仅有4.1%的合作社开展过“农超对接”.因此,目前大多数合作社所采用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其能获得收益的方面非常少,难以形成利润和积累;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面向市场开展营销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非常低,且不说其他行业中具有相当实力和经验的公司制企业,即便是与一些菜贩子、果品贩子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销能力也是无法匹敌的,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农民专业合作社难有更大发展空间。
4.6过度依赖于政府的扶持和支持,自我发展能力有待加强
对于国家、地方有关部门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绝大多数合作社负责人都持肯定态度,但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扶持政策的过度依赖。调查显示,有32.9%的合作社负责人认为,如果没有政府优惠政策或支持,合作社是不可能成立的。由此可以看出合作社实际运营的艰难,以及合作社对政府优惠、支持政策的依赖。因此,未来的政策扶持和支持,不能一味地局限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硬性”措施上,应加大技术指导、知识指导、营销指导等“软性”支持的力度,从“授人以鱼”逐步转为“授人以渔”,使合作社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5推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尚处在发展的初期。在这一阶段,各种政策、法规
应以支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主,同时,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调整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政策,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5.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发展,但在近两年的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不完善之处。例如,为了鼓励发展,采取了较为宽松的尺度,登记注册设定的门槛较低,对成员的出资并没做出明确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成员不出资或出资很少就可以加入合作社,对合作社运营情况并不关心,成员对民主管理的参与也就无从谈起;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合作社的注册资金没有规定最低要求,也没有规定必须验资,合作社的注册资金是否真正到位,是否所有成员全部出资,等等,都无法查证;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合作社的融资、资金互助等功能,这是目前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瓶颈,由于无法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只是处于维持或停滞的状态。
因此,建议根据近两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修订,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5.2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合作社做大做强
在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由于政出多门和体制中的条块分割,众多的政策或措施大多成为“撒芝麻盐”的操作,不能集中发挥效力;一些政策具体实施中缺乏透明度,往往成了少数人瓜分的蛋糕;在一些地区,合作社扶持资金被层层截留,最后真正用于合作社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相关的扶持资金或支持政策缺乏对实际运用效果的评价和考核,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20多万家,面临更大发展的背景下,应该考虑从国家层面上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或支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指导,避免现实中政出多门的现象。同时,在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上,应该考虑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从大面上的“撒芝麻盐”支持,向对重点合作社进行支持的转变;从对合作社发展数量的支持,向对合作社发展的内在质量支持、鼓励合作社做大做强转变;从单纯的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硬性”支持,向加大技术指导、知识指导、营销指导等“软性”支持的方向转变。
5.3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充分保障普通成员权益
针对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内外部监督的状况,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考虑从如下方面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的内外部监督制度:
在内部监督上,应强化监事会(监事)在合作社治理中的作用,规定合作社审计结果向成员大会报告的制度以及成员对经营情况的知情权。同时,针对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应规定合作社监事会中至少一位或一定比例普通成员出任的监事,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普通社员对合作社经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在外部监督上,首先,应考虑在合作社立法中加入外部审计的强制性条款,对合作社的外部审计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明确的规定;其次,要从多方面保证外部审计的实施和起到效果。除了正常的审计外,应规定县级或以上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合作社根据需要可以提出启动外部审计监督程序,超过一定数量的合作社成员或者债权人可以提出外部审计的申请;第三,应当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及时淘汰那些不合法、不规范、无生命力的合作社,让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更多地倾斜于那些发展规范、潜力较大的合作社,做大做强发展规范的合作社。
5.4重点培育营销能力,提高合作社自身竞争力
在合作社负责人对合作社成功经营关键要素的评价上,有77%的认为营销渠道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素。国外合作社发展的经验表明,营销型合作社是占比例最多的[10];我国农民专
业合作社近两年的发展也证明,大多数拥有营销渠道或营销做得比较好的合作社,在发展上相对较好。
因此,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中,应重点培育其营销能力。通过扶持和支持合作社开展自身的营销活动、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塑造有影响的品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销能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具体措施上,可考虑在合作社主管部门增加指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营销活动的职能,强化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营销知识、技巧的培训,更多地开展和推广“农超对接”等方面的工程,组织合作社产品推介会、展销会等活动,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5.5探索多种资金融通渠道,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瓶颈
目前,几乎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民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的原因,有缺乏金融机构支持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合作社自身的原因。
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要探索多种资金融通的渠道,以突破资金缺乏的瓶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合作社聚集人力、资金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现有成员、潜在成员和其他机构、人员等多种渠道吸收更多的合作社入股资金。同时,要提升合作社自身的经济实力,符合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抵押、质押的要求,以便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合作社的功能上,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农业合作社所具备的融资功能,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信贷的试点或探索,在制度上和功能上更好地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除此之外,应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大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农业领域经营组织形式的转变,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制定专门的信贷政策,更好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5.6加强合作社教育,提高对合作社的认识和重视
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合作社专业教育目前处于断层阶段,无论是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还是合作社辅导、培训的专业师资,以及对合作社有一定认识的政府官员都非常缺乏,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几乎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其发展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加强合作社教育,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势在必行[11].国家有关部门应借鉴合作社事业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现有的各种农业教育培训资源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论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的布局,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和合作社发展规律的合作社教育发展规划,构建包含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农村基础教育等多层次、广泛覆盖农村地区的教育体系,形成完整的合作社教育体系,推动我国合作社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伯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坚持“四个只有”,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周伯华2009年12月24日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工商报,2009-12-25-(1)。
[2]马彦丽,董进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回顾与评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27(2):89-93.[3]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65-73.[4]郑有贵.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路径与政策研究[J].农村经营管理,2008,(4):26-30.[5]周敏倩,谢呈阳,夏冰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发困境研究---基于江苏省实地调研的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20-24.[6]苑鹏.合作社与股份公司的区别与联系[J].教学与研究,2007,(1):13-16.[7]陈明星.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9):6-8.[8]娄锋.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08,10(1):63-67.[9]晋入勤.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演绎[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49-54.[10]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1]郑丹.关于构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9,(3):119-123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安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人大副主任吕春景带领县农业局、农经局的主要领导,就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了解、查看生产运行情况等方式,走访了已经注册的所有合作社和百余名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委、政府为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于2008年2月23日成立了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县委扩大会议又作出了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从而有利地推动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全县共申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9个,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18个,入社户数为419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1.69%,注册资金2431.64万元。申请成立的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的11家,其中从事哈密瓜种植的9家,主要分布在淖毛湖镇的各村。从事蔬菜种植的1家(伊吾县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事饲草料种植的1家(伊吾县春晖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养殖业的有16家,其中生猪养殖2家(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伊吾县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牛、羊育肥13家,其中吐葫芦乡1家(伊吾县清泉养殖专业合作社),盐池乡1家(伊吾县俊发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淖毛湖镇11家;奶牛养殖1家(吐葫芦乡的伊吾县雪缘情乳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项目1家(淖毛湖的兴福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哈密瓜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社1家(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㈠初具规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尤其是近2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申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9家;从经营范围来看,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基本囊括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行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行情况较好,发挥带动作用明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他们的发展,不但使本社社员受益,且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㈡形式多元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几下几种形式:
⒈能手大户带动型。其主要是由农村能手及专业大户为核心,联络若干农户,每户以投资入股及资产折资入股的方式,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其特点是依托能手及专
业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使全体成员合作经营,共同受益。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部分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
⒉龙头依托型。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龙头单位或企业为龙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或同类型的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体。其特点是充分利用龙头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它的前身是淖毛湖镇农机站,凭借较强的技术和设备实力,将淖毛湖60%-70%的农机动力进行整合,主要开展跨区作业,与周边农场及种植大户签订作业订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合作社加农户“双赢”的目的。
⒊技术人员领办型。其主要方式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牵头,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为核心组建的合作社。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就属于这种运作方式,合作社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向社员提供服务,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很好作用。合作社运作了三年,累计签定订单4000余亩,完成销售收入900余万元,使每亩增收300元,带动社员每人增收1000元。
㈢ 模式多样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⒈以资金股份入社。每个社员持相同或不同的资金金额入社,从生产到销售完全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管理活动由董事会(社员大会)负责,按入社资金比例分红。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较为典型。
⒉以土地入社。每个社员将其承包的集体或国有土地,以协议、章程约定的方式集约在一起,在统一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机耕、种子、农资、病虫害防治、供水、销售价格)进行合作,按各自土地上产品的销售量获取收入。注册资金按社员平均交纳或按入社土地数量比例交纳。目前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种模式。
⒊以牛羊入社。养殖户将其饲养的牛羊作为入社资本金,并交纳相同或不同数额的资金作为注册资金。入社的牛羊仍由养殖户自行养殖管理。目前的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类。⒋以物资入社。社员携带自有的农机具入社,由合作社统一机耕作业管理、服务,社员按收入比例,向合作社交纳管理服务费。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型。⒌以技术和服务入社。此类社员以农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经纪人为主体,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和定单销售为主要内容,形成技术人员和农民互惠互利的联合体。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
以上几种模式中,除第一种为全方位完全合作模式外,其余几种只是在某些环节上的合作,有的合作内容多,有的合作内容少,均为不完全合作。
㈣发挥合作社优势,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原来只是一户较大的养殖户,通过它的带动发展成立了合作社,仅一年完成了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近20万元。
三、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个别乡村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没有意识到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表现为组织、宣传、动员上的不足。
㈡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清,即便是已经入社的社员,甚至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对合作社性质、地位、作用、运行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尚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以至于在合作的模式上不够全面,合作的内容上较单一。有的入社社员尚不能完全履行合作社章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个别合作社存在运行夭折的可能。
㈢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多数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部分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够规范,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较弱,创建品牌意识较差。个别合作社有其名无其实,只是进行了工商注册,没有实质性的运行。
㈣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搞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㈤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力量薄弱,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启动运行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的发展。
㈥缺乏领办带动型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批有能力、懂经营、会发展的领办型人才领导和组织,但我县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
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根据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建议:
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如将农民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组织成专业的种植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收益按股分红,这样可使少数懂经营管理的人将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那些不懂经营管理的人逐渐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年纪较大的农民将土地转给合作社以后,以股息养老,通过上述模式,可以使种植业突出品牌,结合土地轮作、倒茬,合理种植饲草料,使土地、人力资源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经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又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不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是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在农业局,通过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和基层各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㈡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建议组织开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有”(即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规范的组织章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较强的服务功能、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有明显的增收效果)创建活动。通过“六有”合作社创建示范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批规划布局科学,运行管理规范,利益连接紧密,合作领域广泛,服务功能完备,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要健全《章程》。合作社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依《章程》运行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健全财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机制。
㈢建立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程
建议将我县的培训中心作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基地,研究出台《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每年从合作社专项经费中安排20%用于合作社培训经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典型示范演讲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开拓市场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
㈣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根据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县财政在原每年以奖代拨5万元合作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20%用于合作社培训,30%用于支持合作社项目,50%用于对发展好的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和一次性补助。
二是突出产业政策倾斜。鼓励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等项目;鼓励和支持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以及农、林、牧、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各类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今后政府所有投向农村的扶持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重点向合作社倾斜。
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担保门槛,推行合作社社员联保或法人形式办理信贷。积极探索创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公司和合作社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8]81号文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会同财税部门及时做好税法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国家有关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五是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加、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受聘合作社的在职农技人员保留原身份,允许其按贡献大小取得报酬。
㈤培育典型,抓示范带动
对我们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许多事宜,需要“因社制宜,因地制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对此,要选择若干个不同专业的合作社,作为重点典型,全方位给予扶持和培育,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