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崛不锈钢水箱厂注重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行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16:2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崛不锈钢水箱厂注重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崛不锈钢水箱厂注重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行》。

第一篇:华崛不锈钢水箱厂注重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行

华崛不锈钢水箱厂注重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行

人才培养是每一个企业发展非常关键的一步,企业不像学校,学校以理论教育为主,企业应注重实践培养与理论结合。中国不锈钢水箱十强品牌,华崛不锈钢水箱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的战略,并把现实中的案例运用到培训课程之中。

人才培养是一项投入很大的活动,周期很长,但是收效与支出是成正比的,而且人才在后期给企业获得的收入将会成倍增加。所以,很多企业都愿意把钱投到对人才的培养上,为企业积累大量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不锈钢水箱行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的加入,特别是技术人才。在不锈钢水箱行业里,华崛不锈钢水箱一直注重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在“我是销售狂”这次培训之中,把现实中的销售技巧,通过模拟的形式,让学员参与其中,坚持实战应用,亲身感受。授课内容简单易懂,流程实行标准化,让学员轻松愉快地学习,并以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崛不锈钢水箱每一年都会组织多次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各方面能力,培训内容以技术运用、销售技巧、管理知识、礼仪知识等为主。因此,华崛不锈钢水箱内部员工经过培训以后,很多学员在岗位上都能够独挡一面,成为不锈钢水箱行业的佼佼者。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竞争,谁能留得住人才,谁就能把企业做强做大。而人才的培养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才的培养不能够纸上谈兵,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每个员工都能成为各领域的领导者!

华崛水箱,一直是一个比较注重文化底蕴的公司,二十年的时间,沉淀了深厚的品牌文化。在华崛总部,有一面文化墙,上面有着许多关于“大川集团”企业文化与“华崛水箱”品牌文化的名言、警句与故事。华崛水箱还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公司员工每个月要阅读两本书籍。这些书籍涉及面是非常之广的,并不局限于自己所在部门的相关专业读本,这些对于员工来说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为了筵席一直以来的文化氛围,在这个月初,华崛水箱总部决定在员工内部举行一次“人生哲理”征稿比赛,所有员工都参与并行动起来,活动刚一举行就得到了很好的反应。这不,作为营销部资深销售人员的肖老师马上就行动起来了,当天下午就把自己的人生感言总结出来了。

人的一生,注定会做许多的事。所以,不是自己喜欢的事,就千万别开始;因为它会很快成就起自己的下一次放弃。人生有限,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快乐而坚持着: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稳健的一步一步之后,就是自己美好的未来。——华崛营销部 肖鉄根

看到肖老师这么积极,其他一些年轻的晚辈们就更加活跃了,大家都将自己最深刻的感言记录总结出来了。

目标是一只罗盘、一面旗帜、一座灯塔,飞鹰翱翔于天空,鱼儿畅游于海底,无不有着坚强的执着,享受着向目标前进的快乐。你来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目标就是我们的方向,朝着目标前进,梦想终会到达!

目标是一只罗盘、一面旗帜、一座灯塔,飞鹰翱翔于天空,鱼儿畅游于海底,无不有着坚强的执着,享受着向目标前进的快乐。你来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目标就是我们的方向,朝着目标前进,梦想终会到达!——华崛营销部 小赖

人生就是一次长跑,目的地是一定的,重要的是过程,有可能你不愿意参与其中,但是这是注定的命运。黄昏的风凉透了心脾,你瑟瑟发抖。但孤单寂寥都是一种心路历程。你可能感受到世界的冰冷,觉得失去信心。但你仍需要振作起来,重启征程,在人生的长跑中,你需要面对一切怀疑与冰冷的面孔,当你仍需不停地努力,才能在最后比别人更加胜利地到达终点。——华崛客服部 蒲玉晓

一个注重自己文化底蕴,一个注重培养员工文化素养的公司才能够基业长青。如果连自身文化都不在乎的企业,客户又怎么能放心将业务交给他们呢?株洲不锈钢水箱厂-华崛水箱,卖的不仅是不锈钢水箱,是一种品牌文化,更是一种企业文化。对于每一个水箱,我们都会当做一个样板工程来对待,华崛坚信,只有同客户一起发展,达到共赢,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第二篇:华崛不锈钢水箱7月“销售和服务哪个更重要?”辩论会圆满成功

华崛不锈钢水箱7月“销售和服务哪个更重要?”辩论会圆满成功

7月1日建党节这天,华崛不锈钢水箱公司经过精心准备,在晚上的6:00分进行了一场辩论赛,辩论的主题是“销售和服务哪个更重要?”,其中销售一二部(正方)谭经理领队强调“销售”更重要,客服部和技术部(反方)肖经理领队强调“服务”更重要。

辩论会由陈总主持,其他部门的同事旁听。当辩论会持续到7点左右的时候,辩论会达到了高潮,正反方的辩手都很激动。正方辩手高源说:“我们作为销售人员,如果连公司的销售任务都达成不了,签约不成客户,还谈什么服务,还有什么服务可做”?反方的王萍却反驳“销售技能只是很表面的东西,如果没有服务,或者说服务没到位,那么销售人员就形同机器,公司也不会有好的口碑,那每次的签约客户都是一锥子买卖,只有好的服务才是公司的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辩论会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整个场面异常火爆,掌声呐喊声不断。会后,大家谈笑风生,喜笑颜开地品尝着“战利品”,似乎“争吵”过后的同事们更加凝聚,更加具有战斗力!对于任何一家公司,销售和服务同样重要,销售是一个公司的骨骼,服务是灵魂。做为一个有计划的公司,应用我们专业的知识来帮助客户,用优质的服务来感动客户。只有不停地为客户着想,才能让企业持续壮大!

第三篇: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摘 要:为适应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高等院校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发挥差异性优势,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转型,创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 差异优势;教学方式;学生本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1-0120-05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赢得竞争优势,需要大量的发明创造,而我国现有人才队伍在数量、素质、结构、能力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不适应,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普通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下,同样担负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谈到中国大学教育问题时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因此,各类高校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各自优势,改革传统办学方式,创造杰出人才“冒出”的教育环境。

一、创新办学理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在生源、师资、资金、规模等软硬件条件上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基于自身历史的积淀和特长,以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发挥差异性优势,形成独特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知识更新的潜在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根本变化,计算机、互联网、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系统,新兴行业,这就要求创新人才的知识必须具有基础性、适应性。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一旦融入良好的创新环境,就能激活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智慧和能力。基础知识,是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普通大学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强调“岗位对接”,但“厚基础”不足,不利于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厚基础”有两类课程必须保证:一是非大学年龄段难以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如数学、外语、统计学等。二是必须利用学校的教学和实验条件才能掌握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等,统常称之为“学校知识”,这些是将来知识更新、新技能训练、职业转换以及发明创造的基础保证。

(二)知识多元化的应对能力培养

拥有多元化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多元复合知识的特征在于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融而产生新的知识,诱导新的思维方法,形成对原知识和能力的升华。职业生涯中层次越高所需知识就越具复合性。例如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从企业管理到经营、从技术开发到生产过程管理、从市场营销到国际贸易等各方面综合性知识。人才培养,应注重使学生形成复合的职业能力,了解应对职业需要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体系。因此,要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多元知识学习机会。如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注重在理工科学生课程中,安排学习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使理工类专业学生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使其具备承担高级管理职务的知识准备;引导经济学管理类学生履修工业制图、艺术设计、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使其将来能够借鉴理工科技能,在经济工作和企业运营方面管理精细,效率提高;提倡文学类学生选修新闻、法律、传媒等课程,为其将来拓展职业舞台做好准备。

(三)知识国际化的竞争能力培养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要求人才的国际化。国际化人才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的知识结构、符合国际化的行为模式。有超前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及时、迅速借鉴、吸收最前沿的理论、最先进的知识,通晓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普通高校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发挥特色,明确培养标准,规划培养途径、确立培养目标。第一,教育的国际化关键要明确国际化标准,要以建成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世界名牌大学为标准,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学习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第二,要规划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一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二是教育市场面向世界开放,丰富教育资源;三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更加适应国际交往与发展的需要。[1]第三,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通过国际化使我国教育改革“抄近路”实现跨越性发展,人才培养的平台逐步与国外大学接轨。

(四)知识活用的实践能力培养

知识活用的实践能力是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直接用于社会生产活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的重要职责。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研发人才,同时也需要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对于研究型人才来说,应用型人才强调复合知识、应用技能、实践能力,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这些正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应具备的优势和特长。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德国开始创办有别于传统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科学大学”,其办学定位不是追求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是实事求是地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德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所关注。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德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普通大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在学校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下功夫。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使教师的施教方式从单方面的灌输变为互动式交流。

(一)构筑跨学科专业群、导入学分制,搭建自主式学习的平台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途径的跨学科学习机会。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本科专业方向与辅修方向数量几乎同比例;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允许学生自主设计专业,围绕一个特定知识领域,从全校课程中选择形成跨学科的课程计划,经过校方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学习计划后,可取得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2]日本筑坡大学按学群招生,打破按学科、专业编制的院、系体制,设置理、工、农、医、经、管、文混合专业学群。

第一,普通类院校要更多地利用开设跨学科专业群,构建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模块。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国际社会需求相吻合,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多年来由于受教育体制的约束和既定运行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的培养方案一般习惯于按照严格的学科、专业分类,制订教学计划,规定学生毕业时要完成本学科、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学习,包括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都不能偏离学科领域。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施教者手里,根据施教者的要求、标准来培养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创新思维。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的学生本位地位,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和科研的自由空间,才能充分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

第二,实现自主式学习,完善弹性选课和学分互换制度是关键。弹性选课和学分互换制度体现了突出学生本位的办学理念,是学生享有学习自主权、主动权的前提条件,是注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潜能与特长的重要途径。导入弹性选课机制,采取互换学分方式,不仅在选择课程门数、类型,尤其是实践类及取得资格类的课程进行学分互换,还包括主辅课程兼选。同时在任课教师的选择上也给予学生自主权。基于我国普通高校现有学生、师资水平,要使自由选课学分互换制度能够发挥应有效果,必须建立严格、规范、有效的课程水平、学分质量及互换可行度的评估标准和管理体系。欧美国家及日本等在学分互换和选课制度上有成功的经验,如欧洲各校学生五级成绩的ECTS学分互换体系,①美国各校课程可比性评估(招生及学术双重评估)的学分互换制度。日本的平均成绩积分的弹性选课机制[2]等,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划,形成有效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二)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实施导师制,组成引导互动式学习团队

实施导师制,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建立引导互动式学习团队是创新研究的组织基础。导师制是以教授为核心,组成共同教研室,学生通过选择确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明确学习和科研方向。同一学科领域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加入导师研究团队,与同研究室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共同履修导师研究指导、学位论文指导等课程,参加所属研究室导师组织的科研活动,包括国内外研究会议、调研实践,承担实际研究课题。英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行导师制,其特点是:以学业导师制为制度平台、以考核控制为主要抓手,以自主教学为课堂引领,以规则意识为行为底线,以网络应用为支持系统。[3]日本实施导师研究组(Seminar)制。研究组将属于同一导师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组成共同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导师科研及实践活动,一起上课,由导师指导其完成论文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普通高校设置有班导师、毕业论文指导导师,但与国外大学的导师制不同,班导师负责学生学习指导,论文导师只是负责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半年被指定指导老师。学生学习研究及其他活动都以行政班为单位,教学管理形式同高中相同,常常被称为“高中后”。

能否实行导师制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水平及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当中很多人从海外学成归国,外语能力强、研究方法新,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是实施导师制的有利条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技术的飞快发展,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这些都需要有国际化环境、国际化教学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应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师兼职,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出国交流、研究、学习机会,确保导师队伍的高质量、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从而逐渐弱化行政班,实施导师制。

(三)推动传统教学方式转型,创造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理念时常把教育与受教育者未来的社会身份联系在一起,特别关注如何对受教育者进行分类,无论大学还是用人单位,习惯性地关注考试分数。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分数,因为考试分数是实现这种身份分类的最简单手段。[4]在考试分数至上的导向下,教学计划大都是围绕学生怎样取得高分而设计,要求学生按教师提示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按规定的题目和方式撰写论文。教学中过度关注如何解题,就事论事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普通高校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考试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注重传授结果、定论,一切都以标准答案辨别对错,培养出的学生表现为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大学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汲取新知识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对问题的研究,如何解释和分析非定论问题,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异议,将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以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例,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990年在《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大学会计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应培养他们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企业在招聘考试时,更多关注的也是学生的深造潜质和学习能力。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传导,教师的职责也应从教学“主宰”转化为“服务”(Teachers ate the facilitators),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汲取新知识的渴望。

(四)设计研究性的实践教学规划,建立探索式学习基地

实践教学是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在学校课堂学到的基础理论得到验证,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以理论解释问题、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了解本领域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聚焦、锁定研究课题,为选择确定自己发展方向做好准备。目前国内各大学都将社会实践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并将其列入必修课。但是,很多大学组织的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是为学生毕业提供就职实习场所,或是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不可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因此,将社会实践变为研究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侧重科研成果转化,探索新知识点,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的本来目的。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在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优秀的创新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大学的实践教学应将实践场所作为学生施展智慧和才能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导师研究室为单位,参与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技术项目的设计、研发、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做出贡献。

结 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照搬国外方式,急于求成,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适得其反。日本战后大学教育也曾经盲目引进美国的“宽松教育”形式,造成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一度下滑。只有经过长期摸索、不断调整、逐步适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整体教育体制的改革,根据本国的历史及国情,选择吸收国外经验,既要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教育模式,又要尽快与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方式接轨。

普通高校虽在许多方面与重点院校有很大差距,但是,学校数量多、学生人数占总体比例大、地区分布广,各种人才“藏龙卧虎”,因此,培养杰出人才义不容辞。发挥差异性优势,彰显各自特色,加大教育国际化力度,积极借鉴国外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创造出自由、宽松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环境,才能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注释:

①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是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的在欧盟成员和欧洲经济区域内45个国家之间盛行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朱泓.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2]李祖超,杨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3]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1,(3).[4]王树国.关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是企业创建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导向的素质教育,包含企业家精神与素质的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三个层面的内容。创业教育做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近年来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创业学院和强化班等模式,但也存在着课程单

一、教学方式和方法滞后、师资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此,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和理念,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进行创业师资及相关课程与平台建设。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88 年10 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 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国家和学校“实行开放政策,以便培养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随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在其教育政策中提出了重视和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得到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进而培育出大批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 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 年4 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8 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2010年5 月4 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同年5 月13 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由试点、探索的阶段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

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外各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人才培养规格单

一、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两者相关度与系统性不强等诸多问题。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概念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一般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具有首创意识、冒险精神、企业家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它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既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也不等同于创业型人才,更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创新与创业教育为基础平台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实践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其特有的素质特征,包括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素质特征也是界定何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其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中创新创业人格是基础,它指个体非智力因素方面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创新创业意识是动力,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创业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它应包括创新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创新创业的技能等。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 早在1991 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 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但是这项实验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 因而没有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主流。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 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又在全国开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部分高校开展的创业案例大赛、NCGE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案例大赛等较大规模的创业活动,从而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部分高校一直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式。第一,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为依托, 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教授学生如何创业,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第三,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建立试验中心和创业基地。

四、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的使命感不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高等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刚刚从2005年起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走出,又迎来了省级示范校、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创建及第二轮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等工作。根本没有机会潜下心来,研究如何面对国家发展的形势,调整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使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吻合。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省,共有高等院校约为120多所,自愿申报通过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院校有40所,其中高职院校只有18所,约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3%。

2、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而在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本科院校工作人员认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为开展创业教育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比例高于专科院校。选择可有可无和无必要的专科院校工作人员占的比例较高。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将毕业生定位于“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复苏,使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尚好,到2010年底,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均达9O%以上。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创新创业类课程是作为选修课程或根本没有此课程的存在。教学系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参与热情不高,主观上推向学工系统,被当作学生活动或第二课堂的内容,没有走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尽管全国各地有不同形式的“挑战杯”或“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但高职院校大多运用课外活动形式,由学生自发组织参赛,受众面比较少。

3、高校创新创业基本设施、保障制度及人力资源等要素匮乏首先。首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设施匮乏。缺少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平台,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行为。作为争取国家示范骨干或省级示范的亮化工程而存在。高职院校现有实验实训基地只能满足基本教学所需。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有限。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缺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部门、管理方式、工作内容、监督检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定。高职院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往往借助政府部门举办的“大学生创业挑战赛”或“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而与教学部门的主体教学工作脱节。出现学生工作部门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工作部门实施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以致两者不兼容的局面。最后,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有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除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以外。主要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且师资大都由青年辅导员教师承担,缺少创新创业经验。这些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对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热点、创业基本流程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同时又缺乏专业技能,使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一门求职技巧介绍类课程,而缺乏对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勇敢创新创业的思想灌输和能力培养,缺少创新创业实战训练与尝试。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多以“公司求职就业”为主的方式。

五、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从国家及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经济建设是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主旋律。高职院校应认清形势,主动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经济要求。确定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基本定位 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1、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构筑“243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的“2431”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两个教育培养主体。即学院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商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4”是指学院与合作企业的四种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3”是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三方评价的体制。即学院、企业、行业分别进行评价;“l”是指一个贯穿,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把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具体表现为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共建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合作推进就业等方方面面工作中。运行原理2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别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校企双方专业人士根据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在校企“四个合作”的基础上。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鉴定是通过学校、企业、行业等三方借助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实施方式:“多样化、前移式”订单人才培养与“小循环+大循环”的轮岗实训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多样化、前移式”订单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多样化”是指人才订单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是“整班建制”或“随机组合制”;“前移式”是指岗前培训内容前移嵌入到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内。实现学生一入校门即是企业员工,学生一出校门即能适岗工作。我院在“苏宁销售工程师班”、“顺丰班”、“优配班”等多个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尝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融企业文化、职业操守、企业忠诚、岗位操作于一体的订单培养方式,取得了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满意的可喜成果。轮岗实训是指学生在企业不同岗位间进行轮换训练和培养。以达到培养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我院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软件技术等专业与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南京分公司等共同建立了轮岗实训基地。使该项工作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在轮岗实训中。积极探索“小循环+大循环”轮岗实训运行机制。“大循环轮岗”,是指学生在企业部门之间进行循环;“小循环轮岗”是指部门内部岗位的循环。每个岗位都明确企业指导老师,实行专业老师、企业老师共同负责管理。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的轮岗实训机制,形成了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企业部门主管—学生干部的管理网络。在学生轮岗实训中,专业课教师既是班级管理者,又是实训的指导者:企业部门主管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整个管理网络各司其职,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很好地实现了“工”与“学”的交替。

2、重构课程体系将全面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是将创新创业型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程。本文以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说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过第一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顺利“入门”;第二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有效“人行”;第三学年的学习与实践,实现学生成功“人职”。经过三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职业创业能力和素质的递进式提升。

3、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有效推动仿真模拟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

仿真模拟教学法是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和环节进行教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连锁企业管理工作岗位,营造真实的连锁企业管理运行环境。增强学生岗位工作适应性。如仿真模拟教学法在“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将一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建一个仿真模拟公司,模拟完成模拟公司的设立(公司核名、门店选址、编写“公司章程”、验资报告、公司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等)的基本流程;模拟公司运营(采购、商品定价、商品配送、广告促销、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等)和运营绩效评价等工作任务。工作成果以工作文案、市场调研报告、财务账簿报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表、公司促销策划案、员工招聘方案、员工激励政策文案等载体呈现。模拟公司的运营,是在内部分工合作,外部有效竞争,不断创新进取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经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主要原因是:一是连锁企业的工作任务比较大,学生个人完成很困难。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工作任务;二是班级一般通过分组完成工作任务,在小组内部有分工有合作,各小组之间开展竞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4、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需要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基础上两课、体育、英语办公自动化、企业设立流程管理基础、会计基础连锁经营基础市场调研与预测小循环连锁企业岗位实训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连锁物流配送管理实务连锁企业市场营销、艺术选修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商品管理实务、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管理、模拟训练大循环连锁企业岗位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挫折训练连锁店开发与设计社交礼仪、经济应文写作经济法实务创业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生产实习、校内外创业实践得以实现。

(1)拥有“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拥有“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以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需要‘。一般通过“专兼结合、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完成,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教师由“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2)校企共同建立“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平台,使该平台成为大学生专业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体验的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1】曾殊.以创业教育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8-03; 【2】扬志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应用.模具制造.2011.4; 【3】张玉利.创新时代的中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 【4】李政.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张玉利,创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创业管理研究.2009.3.

第五篇: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对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指出高校教育者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选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等院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以往那种传统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各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大都以复合型应用型培养人才模式为主。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杜瑞清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将其定义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牟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不能完全借鉴,应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根据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除了语言类的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目前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院校大约有260多所,无形之中加剧了日语专业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确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尤其对于那些起步较晚、日语专业处于弱势地位的理工科院校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求得发展,是眼下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虽然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并不算少,培养出来的学生日语总体水平也不低,但却存在专业技能与日语水平两级分化现象。日语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欠缺金融、机械化工、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而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日语水平却很低。能同时把专业技能与日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日语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形成了目前应用型专业技术日语人才紧缺的局面。另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频繁,大量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涌入我国,国家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日语教学进行改革,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不能不提到高校外语教学的议事日程上。

目前,我国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为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模式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技能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各高校开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主要以日语+专业这种方式培养日语专业+人文学科(如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或日语专业+工学、理学、医学等“专业技术+日语语言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的专业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日语专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二,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

其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更加广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善教育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三、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

过时、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培养出一批思想观念迂腐守旧的人才,从而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会加速社会的发展。因此,理应把创新的概念引入到日语培养人才模式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道授业的教师,而要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必须先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讲授,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为教师提供多种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业务水平。比如定期派遣现有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双向交流,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来学校讲学,或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

2.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灵活合理地选用教材

教材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条学习的捷径,教材的选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好的教材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从国内各院校当前日语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实用性低、新信息摄入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和手段,不断地补充新信息、新知识,扩充教学内容,编写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教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按照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灵活合理地运用,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成效的好与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单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应多制作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语知识竞赛、日语口语角、演讲比赛、日文歌曲大赛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专业技能、基础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综合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针对日语学科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为培养高素质日语应用型人才而努力。这样才能确保日语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下载华崛不锈钢水箱厂注重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行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崛不锈钢水箱厂注重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行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