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中医药优势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发挥中医药优势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
保障体系
发挥中医药优势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2007-02-06 12:26:
43中医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医学。从我国的历史上看,中医药一直是长期支撑中华民族医药医疗的主要基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曾经作为一种主要医疗要素,在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的医疗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基本实现了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目前,我国有80%的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要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可覆盖9亿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必要重新发挥中医药作用,建立以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保健体系,使其从边缘化的
状态回到起支撑作用的基础地位上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合作医疗体系。
当前,在县级医疗机构中,中医院发展明显滞后于综合医院;在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正确,随意撤销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县乡村卫生网络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的积极参与;由于中医药收费过低,过多地考虑经济效益,中医药人员看西医、开西药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在中医药事业方面,明显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资源减少
从全国看,上世纪20年代,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有50万人,60年代起,全国掀起办合作医疗的高潮。到1975年,全国有赤脚医生156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根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大部分中医院中只有10%的中医能开汤药处方。也就是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我国的人口从4亿多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减少到3万人。我市有农业人口260万,而农村中有执业资格的中医人才廖廖无几。
二、民间中医和老中医的绝技正在不断失传
现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后继无人已成为中医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是中医日益衰退的原因之一。现在中医教育按西医方式培养,忽视了民间名医的言传身教,中医本是来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解放前从医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20世纪50年代主要按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也为数不多。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医师拘泥于书本知识,不能深入潜心研究,不能获得前人的实践经验,也没有机会拜师学艺,中医的业务水平只能靠平时的摸索,走了许多的弯路,有幸者还能步入门径,大多数人临床多年还在门外徘徊。中医的疗效在临床得不到体现,使
中医医师渐渐地对中医治疗失去信心,最后导致全盘西化。我们接触过许多博士、研究生,虽然在理论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但十分缺乏民间中医的传承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以药养医导致农民看不起病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普遍是以药养医,医生诱导患者消费,医疗费用迅速上涨,超出了农民承受能力,致使农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有调查统计,近10年间全国农村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比同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高出个百分点。在农民的医疗费用中,价格较高的抗生素类的药品滥用严重,尤其是静脉注射类的药品使用频率很高,而用价格便宜的中医药治疗的费用比例极少,造成医疗费增高。现在贫困地区农民承受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有近半数病人应该住院的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未能住院治疗。
四、执业难
目前全国民间、个体中医人数中,利用祖传或师承的一技之长为当地百姓看病,有的已享有较高声誉,病人来源不仅限于当地。但是按现行的西医化管理政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取得职业证书和执业资格,按照执业资格要求门槛过高,根本无法考取。其中不乏有些在八九十年代已获得合法行医资格的老中医,最近也被取缔。“行医几十年,一朝失资格”令众多民间中医和有关专家十分不解。几千年来,泡制药材和制作丸散膏丹,是中医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根据目前的法律,中医不能使用自制丸散膏丹,不能泡制饮片。这使得许多偏方、验方、单方失传,传统医学发展障碍重重。
建设农村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应该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中医的全科性的作用和独到的优势。使广大农民的健康和保健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针对当前中医药进入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认识中医药以“简、便、廉、验”的特点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广大农民还是相信中医药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就近采药应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的药材可以解决当地大部分需用。中医药的运用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因而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不仅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卓有成效,而且形成了简便廉验的优势。“简”是中医药因时制宜的表现,所谓“大道至简”;“便”是中医药地域优势的表现,所谓因地制宜,随地取材;“廉”是中医药发挥人自身优势的表现,因人制宜,不浪费人力和物力;“验”是中医药综合集成各种优势的结果。中医药的这一优势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曾屡遭重大瘟疫,却总能克而胜之,近年来中医药介入sars、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能充分证明这一点。再比如,在流感季节,中医对预防和治疗流感、普
通感冒都有很多经验。比如儿科的外感发烧,咳嗽感冒过去多半用西医输液的方法解决,但现在吃中药产生疗效的速度甚至可以超过输液,所以到冬季的时候病人很多,尤其是儿科。虽然中药吃起来没有西药方便,但物美价廉,一服药5块钱左右,和价格昂贵的抗生素比起来效果一点也不逊色。还是一些诊断很明确的慢性疾病,比如:慢性肝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等,西医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为病人提供帮助,而中药可以改善症状,相对而言疗效好、副作用小。另外疾病的恢复期,尤其是手术后、癌症放化疗后的调养;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和养生保健这几个方面中医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且经过临床来看效果不错。
至今在广大的农村,中草药仍然在防病治病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亲眼见到一位城市妇女的孩子每到春夏之交,常常尿急、尿黄、尿痛,去医院打针吃药,花钱许多,但病仍不能治愈,后一位农民告诉她,可用车前草试试。她于是天天去田边路口采来车前草煎汤给孩子喝,不几日就好了,之后偶有重犯,但每一用之,无不应验。车前草,性寒,善祛下焦湿热。用药不在贵贱,贵在对症,用得好,萝卜赛过人参;用不好,人参变成砒霜。遍布广大农村中的中草药,运用得当,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如紫苏可治风寒;蒲公英清热祛毒,可治疔疮;夏枯草平肝降火明目;射干可治风热性咽喉肿痛;荠菜凉血,可降血压;鸭跖草善退小儿虚热;马齿苋可治痢疾等。中医药不仅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卓有成效,而且形成了简便廉验的优势。
2、建立民间中医合法上岗的长效机制
根据《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特别是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医规律的准入考核标准和技术传承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放民间中医,量才使用,把长期游离于体制外 的这支民间中医力量纳入正常渠道管理,变成国家的财富,使他们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发挥作用。
3、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整体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巩固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村卫生室中医力量建设,逐步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县、乡、村中医药业务技术合作的新形式。以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中医药人员及卫生技术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
4、制定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措施
充分考虑到农民的要求。一是将所有中医诊疗技术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补偿范围,核定的种类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水针、薰蒸、埋线、穴位注射、牵引、中医骨折手术复位等;二是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部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如内病外治贴敷治疗哮喘、营养不良、腹泻,小针刀治疗疼痛性疾病,牵引治疗颈、肩、腰、腿痛等;三是将组方中药饮片纳入合作医疗用药目录;四是将中医门诊就诊率高的七种慢性病或疑难杂症如肿瘤、慢性肝炎、糖尿病等的门诊治疗费,实行年门诊限额补偿;五是积极鼓励中医机构或中医药人员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而且这“四自”中草药参照同种同属中草药定价,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通过政策调整,促进中医药参与当前正在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外地已有了较好的先例:贵州中医学院从1992年起都在为农村培养乡土中医大夫,每年派出专家教授深入农村,为当地培养中医药乡土人才,教会他们识药治病的技能。并且通过这些受训的乡中医药人才带动当地农民学会利用和保护好中药材资源。农民在看病时,可以带上自采的草药交与医生,实行“以药换医”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如果病人带的药材多,医生还会补给病人药、医之间的差价。这
样就减少了农村病人费用的支出,解决了农民“有病不敢医”、“有病无钱医”等问题。这一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可以促进农民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减少其医疗负担、增加其收入。我市应予以总结、推广、提高。
5、建立健全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
提高其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继续抓好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层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采取城市和农村的对口支援,对口培训、名医带徒弟的办法带动农村中医药人员的技术培训。
6、加强农村中医药的监督管理
要认真贯彻执行《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当前,要按照卫生部等7部委局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中医医疗市场
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医活动、中医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和违法虚假中医医疗广告行为,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安全。
第二篇:发挥中医药优势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中医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医学。从我国的历史上看,中医药一直是长期支撑中华民族医药医疗的主要基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曾经作为一种主要医疗要素,在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的医疗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基本实现了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目前,我国有80%的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要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可覆盖9亿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必要重新发挥中医药作用,建立以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保健体系,使其从边缘化的状态回到起支撑作用的基础地位上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合作医疗体系。
当前,在县级医疗机构中,中医院发展明显滞后于综合医院;在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正确,随意撤销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县乡村卫生网络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的积极参与;由于中医药收费过低,过多地考虑经济效益,中医药人员看西医、开西药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在中医药事业方面,明显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资源减少
从全国看,上世纪20年代,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有50万人,60年代起,全国掀起办合作医疗的高潮。到1975年,全国有赤脚医生156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根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大部分中医院中只有10%的中医能开汤药处方。也就是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我国的人口从4亿多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减少到3万人。我市有农业人口260万,而农村中有执业资格的中医人才廖廖无几。
二、民间中医和老中医的绝技正在不断失传
现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后继无人已成为中医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是中医日益衰退的原因之一。现在中医教育按西医方式培养,忽视了民间名医的言传身教,中医本是来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解放前从医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20世纪50年代主要按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也为数不多。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医师拘泥于书本知识,不能深入潜心研究,不能获得前人的实践经验,也没有机会拜师学艺,中医的业务水平只能靠平时的摸索,走了许多的弯路,有幸者还能步入门径,大多数人临床多年还在门外徘徊。中医的疗效在临床得不到体现,使中医医师渐渐地对中医治疗失去信心,最后导致全盘西化。我们接触过许多博士、研究生,虽然在理论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但十分缺乏民间中医的传承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以药养医导致农民看不起病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普遍是以药养医,医生诱导患者消费,医疗费用迅速上涨,超出了农民承受能力,致使农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有调查统计,近10年间全国农村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2.8%,比同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7.7%高出5.1个百分点。在农民的医疗费用中,价格较高的抗生素类的药品滥用严重,尤其是静脉注射类的药品使用频率很高,而用价格便宜的中医药治疗的费用比例极少,造成医疗费增高。现在贫困地区农民承受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有近半数病人应该住院的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未能住院治疗。
四、执业难
目前全国民间、个体中医人数中,利用祖传或师承的一技之长为当地百姓看病,有的已享有较高声誉,病人来源不仅限于当地。但是按现行的西医化管理政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取得职业证书和执业资格,按照执业资格要求门槛过高,根本无法考取。其中不乏有些在八九十年代已获得合法行医资格的老中医,最近也被取缔。“行医几十年,一朝失资格”令众多民间中医和有关专家十分不解。几千年来,泡制药材和制作丸散膏丹,是中医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根据目前的法律,中医不能使用自制丸散膏丹,不能泡制饮片。这使得许多偏方、验方、单方失传,传统医学发展障碍重重。
建设农村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应该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中医的全科性的作用和独到的优势。使广大农民的健康和保健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针对当前中医药进入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认识中医药以“简、便、廉、验”的特点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广大农民还是相信中医药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就近采药应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的药材可以解决当地大部分需用。中医药的运用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因而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不仅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卓有成效,而且形成了简便廉验的优势。“简”是中医药因时制宜的表现,所谓“大道至简”;“便”是中医药地域优势的表现,所谓因地制宜,随地取材;“廉”是中医药发挥人自身优势的表现,因人制宜,不浪费人力和物力;“验”是中医药综合集成各种优势的结果。中医药的这一优势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曾屡遭重大瘟疫,却总能克而胜之,近年来中医药介入SARS、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能充分证明这一点。再比如,在流感季节,中医对预防和治疗流感、普通感冒都有很多经验。比如
儿科的外感发烧,咳嗽感冒过去多半用西医输液的方法解决,但现在吃中药产生疗效的速度甚至可以超过输液,所以到冬季的时候病人很多,尤其是儿科。虽然中药吃起来没有西药方便,但物美价廉,一服药5块钱左右,和价格昂贵的抗生素比起来效果一点也不逊色。还是一些诊断很明确的慢性疾病,比如:慢性肝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等,西医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为病人提供帮助,而中药可以改善症状,相对而言疗效好、副作用小。另外疾病的恢复期,尤其是手术后、癌症放化疗后的调养;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和养生保健这几个方面中医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且经过临床来看效果不错。
至今在广大的农村,中草药仍然在防病治病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亲眼见到一位城市妇女的孩子每到春夏之交,常常尿急、尿黄、尿痛,去医院打针吃药,花钱许多,但病仍不能治愈,后一位农民告诉她,可用车前草试试。她于是天天去田边路口采来车前草煎汤给孩子喝,不几日就好了,之后偶有重犯,但每一用之,无不应验。车前草,性寒,善祛下焦湿热。用药不在贵贱,贵在对症,用得好,萝卜赛过人参;用不好,人参变成砒霜。遍布广大农村中的中草药,运用得当,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如紫苏可治风寒;蒲公英清热祛毒,可治疔疮;夏枯草平肝降火明目;射干可治风热性咽喉肿痛;荠菜凉血,可降血压;鸭跖草善退小儿虚热;马齿苋可治痢疾等。中医药不仅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卓有成效,而且形成了简便廉验的优势。
2、建立民间中医合法上岗的长效机制
根据《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特别是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医规律的准入考核标准和技术传承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放民间中医,量才使用,把长期游离于体制外的这支民间中医力量纳入正常渠道管理,变成国家的财富,使他们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发挥作用。
3、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整体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巩固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村卫生室中医力量建设,逐步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县、乡、村中医药业务技术合作的新形式。以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中医药人员及卫生技术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
4、制定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措施
充分考虑到农民的要求。一是将所有中医诊疗技术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补偿范围,核定的种类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水针、薰蒸、埋线、穴位注射、牵引、中医骨折手术复位等;二是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部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如内病外治贴敷治疗哮喘、营养不良、腹泻,小针刀治疗疼痛性疾病,牵引治疗颈、肩、腰、腿痛等;三是将组方中药饮片纳入合作医疗用药目录;四是将中医门诊就诊率高的七种慢性病或疑难杂症如肿瘤、慢性肝炎、糖尿病等的门诊治疗费,实行年门诊限额补偿;五是积极鼓励中医机构或中医药人员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而且这“四自”中草药参照同种同属中草药定价,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通过政策调整,促进中医药参与当前正在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外地已有了较好的先例:贵州中医学院从1992年起都在为农村培养乡土中医大夫,每年派出专家教授深入农村,为当地培养中医药乡土人才,教会他们识药治病的技能。并且通过这些受训的乡中医药人才带动当地农民学会利用和保护好中药材资源。农民在看病时,可以带上自采的草药交与医生,实行“以药换医”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如果病人带的药材多,医生还会补给病人药、医之间的差价。这样就减少了农村病人费用的支出,解决了农民“有病不敢医”、“有病无钱医”等问题。这一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可以促进农民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减少其医疗负担、增加其收入。我市应予以总结、推广、提高。
5、建立健全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
提高其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继续抓好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层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采取城市和农村的对口支援,对口培训、名医带徒弟的办法带动农村中医药人员的技术培训。
6、加强农村中医药的监督管理
要认真贯彻执行《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当前,要按照卫生部等7部委局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中医医疗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医活动、中医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和违法虚假中医医疗广告行为,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安全。
第三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县地处鄂东南边陲,是个省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4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27万人。最近,**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状况和贫困原因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县相对贫困人口有1.16万户、3.49万人(人平纯收入在958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有0.67万户、2.1万人(人平纯收入在693元
以下)。通过分析贫困人口的现状和贫困成因,全县贫困人口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从年龄情况看,贫困人口相对集中,16-60岁这个年龄段的贫困人口有2.27万人,占农村贫困总人口的64.9%;二是从教育情况看,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1.16万户贫困户家庭主要劳动力是文盲的有0.21万户、占18.4%,小学文化程度的有0.66万户、占56.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0.25万户、占21.6%;三是从职业分布看,家庭主要劳动力基本务农,1.16万贫困家庭共有劳动力1.77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1.02万人,占57.7%;四是从致贫原因看,劳动力残障疾病是主要原因,因智障、疾病、身残导致贫困的有0.83万户,占71.4%;五是从居住情况看,具有明显的分散性,3万多贫困人口分散居住在全县12个乡镇、185个村、3000多个自然湾。农村贫困人口的这些特征,充分说明农村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相当弱,依靠开发式扶贫很难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反贫困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因此,要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难问题。**县于2007年7月全面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有1.25万人享受到低保待遇,人均月平补助30元。从整体来看,目前农村低保补助水平低,保障范围窄,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都没能纳入低保范围。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一是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为维持农村贫困人口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基本生活费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应低于绝对贫困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二是完善资金筹措机制。要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合理确定财政分级负担比例,实行分类对待,对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县市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降低负担比例等办法给予适当倾斜。同时强化地方落实配套资金的制约措施。低保资金是贫困人群的“保命钱”,应视同干部工资、职工养老金一样予以保障,全额预算安排。对低保资金可以实行省级统筹,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省里每年根据地方负担比例,核定好各地应负担的配套资金,直接将资金在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中划转到低保资金专户。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7年元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2007年全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27.12万人,元至11月,共有3.25万人次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医疗保险基金补偿746.9万元,其中:门诊补偿25027人次、金额88.5元,住院补偿7479人次、金额658.4万元。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药物目录范围偏窄、补偿标准较低、基层卫生服务滞后、农民受益面小等问题。因而,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参保问题。对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和其他农村困难人群,其个人缴费资金财政应给予补贴,确保这些人员全部参加合作医疗;二是改进合作医疗实施办法,降低住院补偿起付线标准、提高住院补偿比例,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无起付点、无封顶线、减免检查服务费用等措施,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的问题;三是定期组织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尽量避免农民因病致贫;四是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落实工作经费,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养老难问题。随着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以及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险资金可按照“个人筹资为主、集体和政府资助为辅”原则筹集。目前,应尽快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特殊及临时困难问题。一是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议每年按照上年农村低保支出的5%或农村人口每人1元的标准预算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同时,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无病种限制、无封项线等措施,放宽救助对象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切实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二是完善农村教育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国家支教助学政策,积极筹措资
金,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全免学杂费和课本费,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给予适当资助,提供贴息贷款;三是整合资金,建立救助应急机制,切实帮助农村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的人群,解决好基本生活、子女上学、住房困难、受灾受困等问题。四是因地制宜支持农村福星工程建设,抓好农村福利院软硬件建设,切实提
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和保障水平。
五、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问题。一是整合资金,重点抓好困难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建议将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就业培训资金整合在一起,采取“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和“免费培训、免费鉴定、免费职介”的政策,使得农村困难家庭实现“五一计划”:每一户困难家庭,有一名劳动力,经过一至三年的职业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从而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二是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制度,建议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村贫困家庭,对符合条件、有创业能力、项目可行的农村困难家庭,给予1-2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支持,鼓励农村困难家庭通过创业摆脱贫困。
第四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时政热点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重要论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法草案、新医改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酝酿出台。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要求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肯定,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入增长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保持社会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才能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时事链接
1.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今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中国政府网接受访问并回答了网友提问。
2.2009年7月2日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局五部门下发《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副司长聂春雷13日指出,意见共提出发展新农合的8条要求,使参合农民受益更多。
(1)明确目标任务,稳步发展新农合制度;
(2)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完善筹资机制;
(3)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使农民群众更多受益;
(4)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5)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6)坚持便民的就医和结报方式,做好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的有关工作;
(7)健全管理经办体系,提高经办服务能力;
(8)加强新农合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三、命题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迅速,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从制度实施及各地实践情况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制度体系不健全,保障项目较少,保障范围窄,覆盖面小,保障标准低,总体水平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积极有效地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社会各界值得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从近两年的公务员考试的趋势来看,申论材料大部分是围绕社会关注,大家关心,政府一直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展开。因此,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热点,而民生问题中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这一重要部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认真对待。
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形势也出现较大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使社会保障制度起到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当前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加快完善的几个方面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都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
1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亟待提高
养老保障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
2解决医疗问题依然是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
医疗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之一,一直为城镇居民所关注,在2006年的同类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是排在第一位的社会问题。尽管这两年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很大成绩,但在2008年全国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排在第二位,是仅次于“物价问题”的社会问题。
3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下岗失业问题的总人数增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急剧攀升,近五年来每年都在800万人以上。但是,目前的失业保险覆盖面依然偏小,有相当部分的失业人员得不到失业保险的救助。
4要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仍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公有制单位比非公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就业的18~60岁的人口中,就职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高。
5参保人群的年龄老化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居民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因此而增加,社会保障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过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对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近几年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医疗养老等对居民的生活压力有所下降,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1进一步巩固城乡社会保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巩固这一成果。尤其是实行缴一年费保一年的险种,还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知晓率。
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
城镇社会保障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之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摆上政策议事日程。农民最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各地自行组织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和扶持。
3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较低,除其自身的保险意识较弱和缺乏主动性外,用人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愿参保,现行制度不太适合农民工就业实际状况,转移接续不顺畅,执法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目标,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特别是要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4扩大参保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
参保人群的老龄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参保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扩大参保人群,将参保范围从原来的城镇职工扩大到全社会,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项目来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可以参加社会保险,扩大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使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延缓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进程。
第五篇: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公立中医医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改造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建设。加大中药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扎实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以补偿机制改革为切入点,落实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任务。继续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应急能力以及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贯彻《全国民族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2年)》。加强中医药继承创新科技体系建设,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开展基层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项目,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以及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建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做好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推进中医药服务深入基层以及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充分利用海外孔子学院等平台,着力开展中医药对外文化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