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书笔记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书笔记
这次我读的是葛兆光老师编写的在《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古代中国在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下面我将先对整本书的大致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阐述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和读后的感悟。
一、对全书的概括
这本书主要分为十二回讲义和最后的结语这两大部分。前面十二回主要是对古代中国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的结语是作者对古代中国文化从不从层面进行的总节。
本书前十二节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接下来我将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概括,所讲顺序可能与作者的写作顺序不一致。本书第一回主要讲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由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航海技术不发达,人们对世界的观念就包含着许多的想象成分。比如说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是北极和北斗星的位置,大地是方的,就想棋盘一样,中心是洛阳地带。他们这样认为是因为这和他们关于“天”的视觉经验、关于“地”的想象一致。因此人们对这种世界观深信不疑,即使有人反驳道;“如果天是圆的,像个罩子一样把方形的大地盖住,那岂不是要么大地的四角裸露在外,要么有些地方只有天没有地?”而且古人一致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经济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各国,这一观念直到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才被人们所摈弃。
第二回主要讲古代中国的婚礼丧仪制度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家族之内等级分明,父党和母党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在内外这个原则基础上,各种亲属被严格地区分出远近亲疏来。依靠男女有别和长幼有序的原则,建立起家族的内在秩序。中国人的婚礼丧仪制度则冗长而繁琐复杂。古代人结婚要讲究门当户对,因此有人称之为“合两姓之好”。从双方相互认识到结婚大概可分为六个阶段,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古代的丧礼制度也是繁琐复杂。丧礼制度中衣服不仅仅是衣服,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婚礼里面有所谓的“五服制”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腮麻。古代中国的婚礼丧仪制度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维持整个家族与社会的稳定。
接着作者主要讲了中国的思想流派以及宗教,主要涉及第三至第十一回。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孔子提出的,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最主要的是以下三点:一从礼仪的规矩到人间的秩序,他们越来越注重“礼”的意义;二从象征的意味中,儒家学者逐渐发展出来关于“名”的思想;三儒家学者意识到要推寻礼仪的价值原本,进而追寻“仁”,即遵守秩序的心理与人性的基础。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帝王的统治,所以自从汉代的“独尊儒术”之后历朝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使其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思想流派——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要特点就是玄妙超脱,推崇“道”却又偏偏说“道可道,非常道”。也正是道家的玄妙使其得到许多文人的喜欢。道家的道有多重含义。首先,道是无形、无名的,但却是一切有形有名的事物的起源和基础。其次道也是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必然道路。再次,道有说话和命名的意思,在老子那里,道是一切的根源,是无名无形的,但从道那里衍生的一切,则都是由它给予名称的,有了事物,就不再是“无”而是“有”了。其实虽同为道家,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却有所不同,老子的道理是针对个人的人生,特别是生存,而且老子的想法是针对政治的。老子主张人效法自然的“道”模拟“道”来生活,做到无为,无事,不干涉,顺其自然。其次老子主张反本复初,像“道”一样,回归最初的本原状态。然而庄子似乎不太关心政治与人身的养身修炼,更注重作为“精神”的东西,即庄子更关心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超脱等问题。而且庄子认为人应该抛开知识和贪欲才能达到“无”的境界。
说到了道家思想那就不得不说以下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道教不像古代中国其他的宗教,因为它的资源都是来自中国本土的思想、知识和技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道家和道教并不等同。尽管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两者毕竟不同。道家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学说,而道教却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追求永生和幸福。因此道家炼丹技术特别发达,他们想通过炼制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以达到永生的目的。不过这样炼的丹药都是外丹,之所以叫外丹是因为它主要靠制造和服用外在药物来保持生命。与外丹相对应的是内丹,内丹就是我们很熟悉的气功、养生术,不过它并不是纯粹的气功,它不仅仅是一种保健养生的方法,在道教的观念系统里面,它应该是一种使人长生不老的仙术。其次道家还有一套完备的神鬼系统。在道教中最高的神是“三清”——玉清、太清、上清。除此之外还有玉皇大帝、八仙、阎王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神鬼系统。而道士则是沟通人身之间的中介,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道教的法术最普通的是三类:祝咒,符箓,剑、镜、印等驱鬼情深的法器。道教咒语非常多,而且种类众多。道教还有一种解决世俗困厄的方法,那就是画符。同样道教的符也很多,而且晦涩难懂,具有神秘之感。道教的法器众多,它与符和咒共同组成了道教解决世俗困厄的方法。
提到道教那就必须得讲一下佛教。佛教很久就传入了中国,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关于佛教如何传入中国有很多种说法,这不是我们要讲的内容,因此处省略这一问题。佛教的思想与三种思想密切相关。分别为婆罗门的祭祀知识、瑜伽的技术与知识、耆那教的思想与知识。释迦摩尼在这三者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种学说,最终顿悟,创立佛教。佛教认为人痛苦的根源就在人的心中,因为人心底里与生俱来的就有“无明”。佛教的解脱知道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分别对应了苦谛——佛教对人生的一种悲观态度;集谛——造成世间人事苦难的原因;灭谛——指苦难的消灭;道谛——超越苦难,达到涅槃的种种理论和方法。佛教的解脱之法是“戒定慧”三学。戒就是用外在的纪律、规矩对人的行为、语言、思想采取强制性的约束。定就是用自己心灵的力量对自己的欲望、感情进行自觉的约束。惠就是以理性对人生因果关系和宇宙本源面目进行分析、反思从而在理智上达到解脱。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影响很大,但是中国对佛教的影响也很大。佛教与中国的道教以及儒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中国佛教。随着中国人对佛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逐渐分为好多宗派。比如显密两大宗等。佛教神灵众多,其中最受老百姓所崇敬的是观音菩萨。佛教的观音菩萨有众多化身,如千手千眼观音、马郎妇观音等。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经常就众生于水火之中。总的来说,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
本书最后一回主要讲了中国风水的起源、发展、用途、以及该如何看待风水。接着这就是本书最后的内容——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总结。作者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二、个人的思考与感悟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想起以前见到的一个问题——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这是一直困惑着人们的难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将本课程老师所讲内容与我选的另一门课程所讲内容结合起来,得出了我自己的看法。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这毕竟是我自己思考所得到的答案。
在这里我把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比如说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称之为古代中国哲学。我认为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与古代中国哲学和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该问题与古代中国哲学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的哲学讲究实用,而外国的并不注重其哲学思想的实用性而讲究逻辑,讲究合理性。当然这种说法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我国古代有很多思想流派,比如说法家、儒家、墨家等,为何这么多思想流派中只有儒家占据了主导地位呢?对,就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实用性。儒家的思想体系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儒家讲究三纲五常,讲究“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爱国与忠诚,这些都有利于维护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宗族制与家长制,进而维护国家与社会的稳定,进而可以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然而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以及统治地位的保证正是统治者所想要的。正是因为儒家有这么多,这么重要的实用性,所以才会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会有虽百家争鸣但却一家独大,才会有历朝历代皇帝都拥护儒家思想的局面产生。然而也正因为儒家占据主导地位,儒家的思想观念才能深入人心,儒家的封建礼制才能像教条一样是我们信服。人们被这种教条所教化,只知道应该做符合儒家思想的事情,因此也就没人进行科学研究这种事情,因为这是中国哲学所不允许的。虽然现代社会讲究科学,但是我们从小到大就受中国哲学的熏陶,像儒家思想这样的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因此近代许多中国人自认而然的认为研究科学不是自己该干的事情,导致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并不高,进而导致近代科学的产生在西方国家而非中国。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思想的影响。下面是我摘选的《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中的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认为一切皆空,世间万物都是因为人的“无明”而存在的,我们应该摆脱“我执”才能进入“无我”的状态。于是问题就来了,佛教把世间万物都看成虚假的,不存在的,都是由人的“无明”造成的,那么既然一切都是虚假的,那么我们怎么研究时间万事万物后所隐藏的规律呢!科学又不会凭空产生,不研究这些规律又怎么能得到科学理论呢?因此我认为佛教的这种世界观或者说佛教的这种思想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进而导致近代科学的中心在西方而非中国。
以上就是我对李约瑟问题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还请老师见谅。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古代中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同时在某些问题上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我会把《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这本书推荐给朋友,也让他们像我一样从中受益!
第二篇: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刘天阳
建筑10002班
012100622020
3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统一了车的宽度与形制,统一了对中华大地的管理模式,同时还统一了思想,通过焚书坑儒的方式将异己的思想排除在外,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由于秦始皇的专制残暴统治,使四海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开创了汉朝时期。
汉朝兴起,汉武帝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让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上占领着统治地位,甚至于对接下来历史当中的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作用。如果说西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受基督教的影响的话,那么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大都受的是儒家的思想。与此同时,经学兴起,成为了汉朝到清朝的官方哲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不断地动荡,混乱,但文化上却进入了繁荣的时期。首先是玄学的兴起,玄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宇宙的本质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门学问深刻地反应了人们对自身情感的追求。同时,人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便促使了道教的兴起。而道教也是中国第一个本土宗教。与此同时,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也传入到了中国,并很快地生根发芽,被本土化成为中国两大宗教之一。于是,中国文化便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起到了促进效果。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上进入了气势恢宏,史诗般壮丽的盛隆时代。由于唐太宗在文化上推行了开明的举措,致使文化上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唐王朝又吸收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使文化上更加具有了多样性。在这个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都达到了极度的发展,例如诗歌,散文,绘画,书法,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骚客,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北宋时期,由于国家内忧外患,又处于相对封闭的阶段,便产生了理学。其中心思想便是“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努力地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而与此同时,士大夫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便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宋词这一诗歌体系,同时也诞生了像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词人。同样的,宋朝的市井文化也得到了展现。
然而在这个时期,来自北方的草原民族却变得异常强大,他们不断地与宋朝这个农耕民族产生矛盾与冲突,最后让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占据中国,元朝便是这样产生的。在元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元曲。元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不公,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中国文化由盛转衰。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对反对自己统治地位的人们进行扼杀,使人们对文化艺术上更加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过激的思想。同时许多书籍被封为禁书,乾隆皇帝更是禁书150000多部。然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小说这一文学体系。代表作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四大名著。
然而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进步文化思想传入到了中国,其中就包含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思想,这极大地撼动了中国的封建统治。直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科学文化的落后与西方科学文化的优秀之处。至此,西方的文化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从此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兴起。鸦片战争最终用火与血的形式,令中国走向了蜕变与新生。
孙中山就是受西方思想的浪潮,提出三民主义,共和思想,并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到了民国中期,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思想,从此中国便开始了红色革命。最后,在毛泽东的领导,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此进入崭新的时代。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建筑也随之发展与改变。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明星一般璀璨的建筑,它们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很好的印证。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工艺技术,同时也反映了朝代的兴衰背景。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例如商代的都城,西周的王城,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建造的都城都是这些工艺技术的体现。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著名的建筑有长城,其建造目的便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时还大兴石窟寺,重要的石窟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例如佛教建筑佛光寺大殿,就是当时建筑技术发展的体现。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与此同时,在北宋时期,朝廷还颁布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在此期间,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璀璨与美丽。中国文化包含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在艺术诗歌绘画方面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背景与人民生活的重要反映。在此期间,中国文化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到最后的衰败时期,是中国整个历史背景发展的体现。同时,中国的建筑的发展也是文化兴衰的重要体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走向,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一方面,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繁荣昌盛表达深深地赞美,为之自豪,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了交在自己肩上的重任,即为中国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儒家思想,能尊老爱幼,懂礼义廉耻;另一方面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明白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就是由无数同胞抛头颅洒热血换
来的,时时刻刻不忘记奋斗,不忘记革命先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同时,我们应当把复兴中华文化作为我们的己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让我们的祖国与民族傲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时刻牢记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以此为动力更加用功地学习与工作。同样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要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与建筑的设计二者结合在一起,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用在建筑设计的理论上面去,同时还要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设计的行业努力做出贡献。
第三篇:《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仿佛只有那么一个独系演进论,大致按照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脉络。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倘若硬要拘泥于此,就显得有些呆板了,有些不切实际了。比如说中国,我们有奴隶社会吗?不能只因夏商周时代曾经有过的战俘这一类似的奴隶群体就断言有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类似古罗马和美国算是极突出的了,中国并没有。再说封建社会,我们提此就必会和专制搭配,弄出个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岂不令人啼笑皆非?专制和封建,一合一分,我们却把本来矛盾的事物放在了一起,实在是不该。我们确实有封建社会存在的,它止于战国。周王室的衰微才造就了封建社会的诞生,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属于专制主义。可是地主阶级是纵贯两千年的啊,梁漱溟老先生为什么还要这么讲呢? 这就要引出经典的伦理本位的职业分途了。中国人是伦理本位的,这一点决定了我们注重家庭生活,而不同于西洋的团体本位。故而我们的团体生活实则是一塌糊涂的,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还要说明一下的是,费孝通老先生对于此也有类似的看法,足可见其鞭辟入里之处。这样一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有了理论支撑的依据,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事业,不论是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还是为官,各行各业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不像中古的欧洲界限之严,你祖上是手艺人,那么祖祖辈辈都别想跑,农民、奴隶、贵族也是一样。中国则不
然,你这代是农民,但是通过你的努力,积累财富和土地,你就能变成地主。相反,要是你懒惰或者游手好闲,你就可能变回贫农,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政策。那么当官呢,是要考试的,所以你父亲是官员,你就不一定,虽说官宦家庭确实营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但大体上还是公平的,毕竟历史上出了不少寒门官人。这点有赖于科举制度。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连专制主义都算不上。这又是为何呢?皇帝在中国看似是一言九鼎的,其实不然,这里面有许多约束条件。举个例子,皇帝想乱花钱就不行,他只能从内库里取,外库的要经过朝臣同意方可。皇帝想提拔个大臣也不是一个人说了就一定算的,有祖制和纲法制约着他,还是得和朝臣们商讨。要是赶上个天灾人祸,还得发罪己诏呢!总之,皇帝一个人虽然看似无比强大,但实则只能对大政方针上进行一个总体的把握,实不能事事巨细,归根结底还是要交给强大的文官集团来执行。当然,个别王朝除外,比如清朝。这一点可参见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故不在赘言。
前文说到我们是靠伦理本位的职业分途来维系社会的,这就奇怪了,怎么没有我们平时熟悉的那些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比如阶级、法律呢?因为根据梁公的看法,中国本就没有一个国家的概念。我们是靠家庭生活来维系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同心圆构成,它没有团体生活的影子,用伦理进行约束,各自守着自己的底线,谁也不会侵犯谁。政府侵犯农民,农民就会暴动,借机掀翻封建王朝,然后新政府上台就要轻徭薄赋,好好对待农民。当农民自满不服从管教之时,政府就
会施行苛政重典,以期达到平衡,一旦暴政,农民依旧会起义。中国的历史就在这一治一乱之中绕圈圈,永远没有改头换面之日。所以说我们总是以家为单位的,扩大一级就是天下,这个天下就是把当今的联合国加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对异族的态度大抵如此,你认同我、学习我,我就接纳你、承认你。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天下大同的状态,偏就天下和家之间的国被我们省了去,这国也不是说绝对没有,它只存在于战国时期。
我们没有国家的概念之原因还不仅如此,没有宗教也当算一个。须知,法律就是从宗教的教规中演变而来,宗教的存在正是给团体生活树起了强有力的支点,并培育了集体精神。当多神教向唯一神靠拢之时,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便诞生了,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说到这儿,就得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宗教。这是源于中国的理性早熟。我们是向内用力的,讲求修身养性,修齐治平,早就用理性战胜了宗教。至于那些自然科学无非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因此,我们可以诞生伟大的匠人,可以把圆周率精确到多少位,但就是出不来影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而西洋则不然,他是向外的,所以总是会遇到他不了解的东西,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对于自然的崇拜,以至于最后解释不了的东西都交给宗教这一精神寄托。人类的文化形态大抵也就分这么三种: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洋文化是物质的文明,也是统治当今世界的文明,但是众所周知,伴随着人类的进化,我们不可能只满足于物质的享受,理所应当会去追求精神的升华。这一点,就要数印度做得最好了,他大概一心强调出世,强调心灵的富足,而这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又未免太过乌托邦。中国却是这二者最好的过渡,也是接下来文化中心东西交替的必然选择。关于这一点参见季羡林老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此也无须赘言。
最后提一点,正是由于礼俗对于人的强大制约,致使我们养成了一种求安的文化,我们不愿意寻衅生事,只求祥和安逸,这一点说好了是促进世界友好和平,如唐;说不好就是不思进取,如清。中国的兴衰祸福也就大致在这一句话里了。
第四篇:古代城市——读书笔记
古代城市
从万里长城到紫禁城,从恢弘的秦兵马俑到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中国古代文化让世界瞠目。而这些仅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冰山一角。那些埋藏在地下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文物宝藏将把我带入了一个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世界中。那些令人称奇的文物用各种方式为我揭开了一个个千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秘密。看完这本书,通过书中各种不动城市的出土考古中,我能充分感悟到世界文化的璀璨,而这一百年来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各类古城址已达千余座。本书对其中自史前期至宋元的一百五十余座城址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阐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情况,为今后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在20世纪的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中,探寻古代城址一直是个比较重要的课题。,对周秦以来历代都城及其他城址的勘探和发掘从未间断,而探寻夏商时期都城及史前期城址则更为几代考古学人矢志以求。古代城市是古代人类生活的住所,对城市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家及考古学家们对时代的变化有更深的了解。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科学挖掘及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蓬勃有续地开展,许多重要的典型遗址和墓地被揭露出来,重大发现举世瞩目。例如,著名的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它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的古城址。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研究,发现了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的,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平方吗米,为这一时期古城址之最。而岳石文化城址是至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夏代城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由这考古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挖掘出来的各类城市遗址已经面目全非了,以往的种种繁华已随着历史的冲刷烟消云散,但其留下来的痕迹仍能通过当今的科技及文化技术还原出来,再次出现在人间。考古学家通过这一点点的痕迹,把人类的文明一步步呈现在现代人面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可以通过这些遗址来了解古代城市的起源及兴衰,了解各类习俗,传统的形成过程,这样,作为 21世纪的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历史文化的冲击力及影响力,正视文化,加深对文化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改善世界的重担,为了全世界的人能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历史文化,推陈出新,不断延续中国自古以来传承来的灿烂文化,提高综合国力,让中国站在世界顶端,让中国文化一直延续,到永远。。
第五篇:《古代法》读书笔记(最终版)
《古代法》读书笔记
20155211014 杜佳凤
一、写在前面
不知是因为这不忍卒读的翻译还是自身浅薄的法制史基础(您说得对,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古代法》的阅读过程,时常伴随着情不自禁的一声叹息。照理来说,才粗略阅读一两遍的我,草率地写一篇读书笔记,有亵渎前人思想的嫌疑。然而有时候读到一些地方,感觉与自己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奇妙的碰撞,不禁感叹一句:“唔,这本书好像有点意思。”也算是在写文之外的另一种收获。
二、作者简介
《古代法》作者亨利▪梅因,英国资产阶级的法律史学家,其于1861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著《古代法》,又名《古代法—它与早期社会历史的联系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关系》。书中,他以近乎公式化的语言向人们宣告:“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地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此后“从身份到契约”的经典论断便被广为流传,也成为梅因主要思想的代名词。
在序言中,梅因直接说明了著作此书的目的,即“在扼要地说明反映于“古代法”的人类最早的某些观念,并指出这些观念同现代思想的关系。”两句话的阐述,不仅为读者在阅读此书之前明确全书的论证主题,也同时明确了梅因的主要论证方法即历史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梅因是历史法学方法论的创始人,但梅因在晚年却否认自己属于历史法学派,他认为如果硬要把他进行归类的话,他宁愿属于比较法学派。这应该和历史法学的内涵及外延一直得不到明确的界定有一定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梅因还是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英国历史法学的创始人。
三、梅因的古代法研究方法
《古代法》发表的19世纪,正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在当时,自然法深得人心,而梅因却一反时代主流思想的常态,对这种非历史性的、抽象的、假设性的纯理性思维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都是以人类的非历史的、无法证实的状态作为他们的基本假设”。导言中,亚伦对当时流行着的智力状态进行了例举,一方面,“英国的法律史,不仅被忽视了,简直就是被蔑视。”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法学家更是认为法律史可以重头写起。而另一方面,当时的英国对待罗马法竟呈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状态。因而我们也看到梅因在《古代法》第九章中曾痛切的抗议“对罗马法的无知,这是英国人欣然承认,且有时不以为耻地引以自夸的。”而梅因恰恰就是要从历史的角度为当时的英国开辟一条新的思想路径。并希冀能从回顾历史的过程中获得启示。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将许多野蛮人的习俗归结为高尚的,充满秩序的,这为梅因所不能接受,他更不能接受的是孟德斯鸠将太多的事情视为偶然,而忽略了人本性的某种稳定性。而边沁的历史理论,梅因认为仅仅是在玩文字游戏。梅因更进一步的认为其实这些历史学家都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试图用今天的法律现状来看过去的法律,从来没有人想过古代法真正应该是怎样的。
梅因认为,在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中,可以通过三种依据来探究社会状态的雏形:第一种是观察者关于同时代的相较于自身比较落后的文明的记录;第二种是某一特定的种族所保存下来的关于他们早期历史的记载;第三种是古代的法律。第一种的可信性最强,但是由于文明人对野蛮的邻居往往怀有一种傲慢之感,因此这样的依据数量很少。第二种数量较多,但可信度却较低,很多事实都是被歪曲的。比较看来只有古代的法律没有发生过毫无根据的或合理的疑虑,从而能够带给我们非常值得重视的事实。
四、《古代法》概述
古代法中,家族是最为基本的单位。因为家族内部是由家父长来判断是非的,是有绝对权力的。这被认为是社会和社会组织的起源。家族被梅因视为最原始最基本的古代社会的来源和单位。所以说,古代法并不是一种讨论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而是一种讨论家族和家族之间关系的法律,也就是说,古代法在古代,扮演的就是一种国际法的角色。
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每个人都有财产,都有分配自己的财产的资格这些其实以前都是不存在的,就像中国的小产权房子一样,这些东西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被某个人个人支配的,显然,最早的时候,人们也并不能决定自己的东西应该交给谁,而另一方面,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传世的财产,毕竟那时候土地和权利也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家族的。所以最早的继承,梅因认为是来自家父长的家父权的继承,这种权利是所谓的概括的权利,所谓概括的权利是各种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但是这种继承其实本身是并不存在什么遗嘱的,因为家父权的继承是有非常明确的规则的,这一套规则在家祭制度下得以维系,更重要的是,传续下来的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家族的象征,而其中的亡者的意愿和灵魂都是被包括在其中的。所以仍旧要继续探寻为什么个人和个人的关系,慢慢取代了家父权和家族的单位。(这个社会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时候个人的遗嘱开始有了被重视的价值?当一个家族的除了族长之外的个人开始为了自己的财产争取传承的权利的时候,也就是当个人开始对财产有了占有的权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遗嘱出现的最初,不论是遗嘱继承还是非遗嘱继承都是要经历一个特殊的仪式化的过程的,而这样的一个仪式之后不断地被淡化,随着财产的私有化程度加深,契约的内容成了主体而仪式就不那么重要了。显然,正如法律和遗嘱以及产权一样,这也和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存在了需求才会有相关的社会现象和法律规定,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制度后期产生的大量次子,不得不成为骑士四处战争为自己争取领地的次子们,自然会有他们的扩充领土的方式。我们这样也就又回到了财产的问题上还有就是先占的合法性。土地并不是自然就有主人,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人们可以去占用这块土地则另有道理。梅因追溯古代社会的社会制度,发现在村落共产体和氏族时代人们的财产是不可以分割的,都属于氏族所有,也就和没有遗嘱的时代相对应,而我们进入罗马法的时代之后,就可以发现慢慢的发生了变化,原本不可让渡的财产成为了通过某种仪式就可以让渡的,但是最初,这种让渡仅仅存在在亲族之中,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不需要仪式就可以让渡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于产生了新的状况就是“动产法”对于仪式的规定慢慢的取代了“不动产法”,仪式开始被淡化,交易开始从某种仪式转化为了某种契约。一旦成为了某种契约的关系,身份和血缘在某种程度上就被淡化了。不过当梅因讲到契约的时候,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契约并不是卢梭所想象的那样产生的,而是从严格的家父权下逐渐分化出来的一个过程。那么也就更不用说什么“法律自契约而来”这样的话了。梅因在这里重新追溯了契约的发展过程,他认为的确没有什么时代是没有契约的,但是在早期社会,契约本身的重要性远没有伴随契约确立人们所举行的仪式那么重要,也正是那个仪式才是法律有干预权的,随后我们可以看到,法律名词的范围不断扩大和精细化,这样一来,其实就意味着社会实践上已经超越了这些名词本身所带有的含义,梅因又对词根进行了一些分析,之后提出了在罗马的四种契约,口头契约、文书契约、要物契约和诺成契约。看上去好像是越往后月严肃,其实不然,口头契约的口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问答的仪式,而在文书契约中,由于有了文书作为保证,所以仪式被淡化,而当发展到诺成契约,这个契约的完成就仅仅以双方的同意为基础就可以了,之后人们就将这种契约的样式纳入了法律,既然契约是从家父权中分化而来的,那么就不难理解我们后来所看到的社会制度了,由于日耳曼蛮族的入侵,罗马法和古代的共产村落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这样一种封建制度,这种封建制度其实和我们看到的家父长制是及其相似的,最大的不同,来自于这里的绝对人身依附关系是来自于契约而家父长制中来自于一种服从的情绪。
五、“家父权”探究
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最初是分散在孤立的集团中的,这种集团由于对父辈的服从而结合在一起。社会的起源如果从这里入手,也会简单很多:最基本的是家族,从属于最高的男性权威者;许多家族集合形成氏族或大氏族;许多氏族的集合形成部落;部落的集合则构成了共和政体。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共和政治是一个因为来自同一原始家族祖先的共同血统而结合在一起的许多人的集合体。
早期的人们好像并没有多么高的思想觉悟可以把共同建立一个国家或者推翻一个政权归因于“革命感情”,他们能想到的唯一一个理由就是“血缘”,所有公民认为,他们所有成员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集体,都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血统。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非我族人,其心必异”似乎也有这么一些味道。一个外来人,想仅仅通过与他们住在同一个区域就获得他们的认可,这是难以想象的。在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方法是,外国人把自己冒充为来自同一个祖先。今天的我们也许觉得这听起来有点可笑,还让我联想到了“披着羊皮的狼”。然而事实上,这样一种“拟制的善意”——我将其理解为一种对现代国家国籍法律制度的拟制,是能够被做得接近真实的。人们用共同的祭祀创造集会的机会,那么被同化的异乡人也会受到这样的邀请,一旦他参与了进去,似乎就意味着被视为共同血统。他们并不一定来自于共同的祖先,但至少被“假定”来自同一个祖先。
到了某一个时间,也许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对抗外来的压力,不需要再通过人为扩大血缘的方式增加新成员,那么,当有新的人口再试图加入而又不能提出和他们有着共同祖先的主张时,那些“本地人”就必然地成为了贵族,阶级产生了。
从这里能够看出“血缘”的重要性,而这也恰恰是“家父权”产生的根源。但是“家父权”缩小了以血缘定亲疏的“血亲”关系,为之引入了更为严格的“宗亲”关系。虽然现代社会的我们都知道,基因才是人类社会传承的密码,而若要论遗传,母亲的重要性绝不小于父亲。但是这种科学层面的解释是不可能为那时的人所先知的,要真有什么所谓的穿越,可能还会被指控为“异端学说”绑柱子上一把火烧死。
“血亲”指的是一切从血统上能追溯到一个单一的男性和女性祖先的人,而“宗亲”则是在这张庞大的家系表的支脉上,把所有从女性名字延生出去的枝节全部砍掉,所剩下的那一部分亲属,所以正如一个著名的法律格言描述的那样:“一个妇女是家族的终点。”就梅因所知,在印度的家谱中,所有妇女的名字一般是完全略而不载的。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国大家族的祠堂,也很少有女性的位置;所刻碑文上,也都是以夫之姓冠父之姓,名字都忽略不计。抛开一般用来替这个制度辩解的所谓女性智力低劣的说法,我们所知的“父系社会”的由来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男子由于其独特的自身条件会比女性更适合繁重的农业劳作,就成为了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保证,相对的他也占有家庭中较多的生产资料,渐渐形成了以依靠父亲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来供养子女以及妻子的局面,这种家庭关系的形成以及延续发展逐步促使男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而使男子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古罗马的建国初期,其经济制度也是自然经济,虽然梅因并未详细论述家父权产生的原因,但想来也有其共通之处。家父权的范围及其之广,比起我国古代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代的法律之所以数量不多也是因为它可以由家长的专断命令来增补:除了古罗马中所谓“妇女终身监护”颇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意味,父还拥有对其子的生死之权以及无限制的肉体惩罚权;他可以任意变更他们的个人身份;他可以为子娶妻,可以将女许嫁;他可以令子女离婚;可以用收养的方法把子女转移到其他家族中去;并且可以出卖他们。然而让我觉得比较奇怪的是,在婚姻方面中西方却有着这样的差别:中国古代妇女在嫁人后若被离休即被社会、家人拒绝接受,很难再重新生活,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服从成为保证自己不被离休的唯一手段,更加剧了父权的权威性。与之相反的罗马婚姻制度则更加注重妇女权利的保护,甚至离婚成为妇女获得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这样在罗马如果一个女人一生没有离异过是比较少见的。
如此强大的家父权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特有产的出现是标示着罗马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力量。不仅家子可以成为某些财产的所有权人,家父不得如同在早期法中那样,要求获得“军营特有产”和“准军营特有产”的所有权;甚至我们看到奴隶也可以取得一些价值很小的财产,以致于奴隶能用自己的财产“赎买自由”。
“军营特有产”和“准军营特有产”的出现和认可,并未从根本上瓦解家父权制度。真正促使家父权分崩离析的是“母亲遗产”、“准军营特有产”和“外来财产”的确立。而那些在从事帝国行政工作,或教学工作,或法庭辩论活动中的取得,则构成“准军营特有产”。古典时期和后古典时期,帝国版图的扩大以及基督文化对帝国政策的影响,都为上述这些特有产制度,提供着现实的土壤。Costantino皇帝进一步扩大了家子们在财产方面的能力,他“授予家子对母亲遗产的所有权,即来自其母亲继承的财产所有权;后来还包括母系遗产,即来自母系一方的财产或不是直接来自母系的财产所有权;最后还包括结婚时取得的财产。”同样是这位皇帝,使得母系遗产在家子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一项谕令中说道: “对处于父权之下的子女因继承母亲的遗产而获得的财产,父亲仅享有用益权,财产所有权属于子女。”作为家庭属员的家子,获得一种仅仅受到到家父用益权方面限制的财产权利,并且是在支配该财产的意义上享有该财产权利。Leone和Antemio两位皇帝在公元472年一项单独的规定中承认,允许教士家子生前订立遗嘱和拥有一切由他们获得的财产。
因此,这些特有产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强调着家子们自身越来越独立的地位和财产利益”。最后,优士丁尼皇帝完成了这项瓦解家父权的工作。他并不满足于允许家子取得“军营特有产”和“准军营特有产”的所有权,还规定如果“家子”死亡时未立遗嘱,便实行普遍的法定继承,而不是由家父对此种财产拥有所有权。从而,家子对生前的特有产拥有了以前不敢想象的权利,这也导致家庭财产统一观念和专有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性转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罗马社会中诸种特有产的出现,使得财产归属的单一化局面已经一去不再复返,财产主体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而这预示着家父权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我们看到家子在财产取得方面,基于上述五种特有产制度,已完全突破了原有的家父权在财产方面的内容。在私法上他们具有权利能力,因此,法律上取得财产所有权的主体不再仅限于家父,“对于那些根据市民法被获得的物,我们可以通过那些处于我们权力之下的人取得,例如通过要式口约取得”。家子们在罗马家庭财产方面地位的变化,以及在整个私法领域里“家子”以七种特有产制度为利剑,打破了罗马家庭中家父权的坚固堡垒。早期罗马法中,家父作为唯一的具有独立财产支配能力的自由人(权利主体),已在罗马—— — 希腊时代中被特有产制度彻底动摇。
六、结语
《古代法》中最吸引我的是“原始社会与古代法”、“遗嘱继承的早期史”、“古今有关遗嘱与继承的各种思想”这三章。由于篇幅限制,只对家父权进行了一些阐述,其中的“概括继承”、“无遗嘱继承是比遗嘱继承更为古老的制度以及遗嘱继承的发展”、继承中的一些仪式都是在家父权基础上的一些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如果深入研究,应该也别有洞天。
参考文献:
[1]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83.5 [2]滕佳一.罗马法中家父权盛衰之历史解释.东方法学.2014 年第 2 期 [3]徐国栋.寻找丢失的人格—— — 从罗马、德国、拉丁法族国家、前苏联、俄罗斯到中国.法律科学.2004年第6期
[4]朱敏玲.中国古代家长权与古罗马家父权之比较研究.法学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