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福建省建筑业工作要点
2018年福建省建筑业工作要点
2018年,贯彻落实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1万亿元、增加值突破2800亿元。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出台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推动建筑业改革发展。发挥重点骨干施工总承包企业引领作用,完善龙头企业选定标准,继续实施建筑业龙头企业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点对点指导企业晋升特级总承包资质,争取新增5家特级总承包资质企业。做强建筑业总部经济,吸引省外大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在闽设立总部或子公司。开展建筑用工改革试点,繁荣专业分包和劳务作业市场,培育发展区域性实体化企业。跟踪建筑业“营改增”试点情况,做好征税指导服务。继续在政府投资项目开展工程总承包试点,培育工程总承包龙头企业,总结推广工程总承包试点经验。
二、推广新型建造方式。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包投资建设,新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推动龙岩、莆田、南平、宁德、平潭等地加快建成投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实现全省各设区市基地全覆盖,力争全年实现新增预制混凝土构件(PC构件)产能100万立方米以上。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和技术研发,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研究制定我省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推行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开发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省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管理信息追踪和维护。组织开展装配式建筑业务培训和现场观摩会,加强行业人员培训。加大力度开展装配式建筑宣传。
三、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完善福建省建设行业信息公开平台,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共享公开,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修订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指标。制定工程履约担保体系试点项目建设单位信用评价办法,组织福州、厦门开展试点工作。推行项目劳务实名制管理,完善防止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实施建筑市场“黑名单”制度。落实建筑市场“双随机”动态监管机制,完善与司法机关“两法”衔接机制,形成合力,联合打击违法发包、工程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建筑市场违法行为。
四、健全工程招投标制度。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实施电子化招标投标,适时推行远程异地评标。优化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行政监督平台,推行招投标监管电子化,调整招投标投诉受理方式。研究制定工程货物评标办法,出台工程总承包招投标指导意见,结合装配式建筑的实施,完善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政策。出台取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招标代理机构信用评价,制定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办法,规范招标代理机构行为。
五、加强工程计价管理。进一步充实建筑新业态计价依据,颁布房屋建筑工程和装配式建筑工程概算定额。补充完善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新业态计价依据。调整《福建省建设工程造价电子数据交换导则》,适应电子化招投标监管的需要。出台我省人工材料设备机械数据标准,通过工料机数据平台发布材料市场价格,加强与第三方合作,推进造价信息共建共享。完善造价咨询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系统,组织开展造价咨询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研究制定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办法。继续完善定额问题解答与造价纠纷调解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定额解答服务水平。
第二篇:2011年全市建筑业工作要点
2011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于构建和谐建筑业、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总体工作把握:深入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镇暨中心城区城建工作会议和全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推进做大、做强建筑业战略目标,把质量安全作为建筑业的生命线,下大力抓好;把科技进步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把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把开拓国内外建筑市场作为突破口,力争外出施工实现质的跃升;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来抓,突出主业,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把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持续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为建筑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实现建筑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预期工作目标:完成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100亿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6亿元,利税12.2亿元,建筑业企业养老保障金收缴完成 3500万元;培训建筑业从业人员5000人次;创出一批优质精品工程;继续开展建筑工程“天衢杯”评选活动;确保不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和恶性群体事件。
在工作把握上,紧紧围绕推进建筑业做大、做强战略目标, 着力强化“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保平安、惠民生”的工作理念,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是增强我市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市建筑业做大、做强的战略性选择。
(一)拓宽建筑业发展渠道。要围绕经济建设主旋律,树立“大建筑业、大市场”观念,突破房屋建筑施工为主的局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业为基础,延长产业链。积极开拓市场,既要面向国内市场,又要开拓国际市场,既要面向现实市场,又要开拓潜在市场,构建多层次的产业平台,加快形成传统与新兴、高端与低端、主营和兼营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我市中央空调、太阳能一体化、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等优势专业产业,积极发展建筑幕墙、装修装饰、钢结构、消防、建筑智能化、环保工程等潜力较大的专业企业,扩大专业承包市场占有率。
(二)大力扶持发展骨干专业队伍。以建设部重新修订资质标准为契机,按照“扶高扶专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调整优化建筑业企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专业企业在全行业中的比重,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今年力争使我市一级建筑业突破20家。
(三)推进大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鼓励引导大型施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投资、开发、施工一体化的路子。要注意保护大型企业的核心资源,促其提高组织化水平、自营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专业技术水平。中小型建筑企业要瞄准市场前景好、节能省地、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项目和行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尖端化的路子。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当前我市建筑业“走出去”的战略重点是:国内巩固拓展北京、天津、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抢抓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川灾后重建的机遇;加大对优势建筑业企业对外推介力度。发挥建筑业综合实力十强企业、优秀专业承包企业外出施工的优势,加大优势建筑业企业外出施工的推介力度,为企业开拓外埠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大力拓展海外建筑市场。积极扶持有对外工程承包权的建筑企业,抓住国家增加对外经济援助的机遇,借助外贸外经外援平台,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摸准信息,多做工作。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的合作,借助他们的技术、管理、品牌和资金优势,在共同拓展市场、承揽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逐步增强向国际高端建筑市场渗透的能力,在现有苏丹、安哥拉等非洲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中东和东南亚市场。
(二)积极开拓国内新兴市场。充分利用我市毗邻天津、济南、北京区位优势,南融北接,进一步扩大在北京、天津、济南的市场分额。发挥我市建筑队伍在机电设备安装、防腐保温、管道开挖等工程领域的市场优势,巩固北京、天津、济南、新疆、内蒙等传统省外市场。
(三)加大外出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强化信息咨询服务,为我市建筑企业提供及时可靠的境外项目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积极申请使用国家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中非发展基金、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援外优惠贷款、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承包工程项目设备出口退税等国家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优先推荐和申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市场开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外出施工企业在提供保函、资质升级、队伍培训和工程评优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四)着力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具备条件的建筑劳务队伍和成建制建筑劳务队伍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对部分不具备三级施工总承包的建筑施工企业,引导其向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转化;引导一、二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分离富余职工,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
(五)鼓励支持县域建筑业发展。把县域建筑业做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层次,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县域建筑业加快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制定激励政策,扶持当地建筑业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建筑业企业加强队伍整合,加大管理和服务,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产业贡献率。
三、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筑牢产业发展生命线
工程质量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和我市城镇化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一大批面向基层、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陆续上马,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尤为重要,必须常抓不懈。
(一)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以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健全质量信用体系为重点,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开展鲁班奖、国优工程、“泰山杯”和“天衢杯”奖评选活动,树立行业质量标杆,不断满足市场需求。2011年力争实现我市“鲁班奖”或国优工程零的突破。
(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齐鲁行”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建设、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今年是市建委提出的三年消灭不合格工地的最后一年,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和起重机械等专项整治活动,突出抓好各类开发区、城乡结合部、村镇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治理工作,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要切实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继续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提高企业安全事故赔付能力。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有效遏制施工安全事故发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规定实施细则》,以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为契机,淘汰清除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企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新理念,促进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强化施工现场综合管理。积极开展创建“十大样板工程”活动,全面提升施工现场综合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指导意见》,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机制,广泛开展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活动,丰富提升安全文明工地创建内涵,打造临时设施标准化、安全防护规范化、现场管理人性化的新型施工现场,提高安全防护水平,改善现场作业环境,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全市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走向深入。
四、大力推进科技培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进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支撑,人才开发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依靠科技培训,抢占技术制高点,提高队伍素质,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原始性研究和集成创新,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我市有条件的建筑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创制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工法。支持企业加强节能、环保、智能化等重大关键技术和尖端施工技术的联合攻关。在德建集团取得省级技术中心和天元集团取得市级技术中心基础上,支持所有企业建立企业的技术中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选择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新型墙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先进适用的装修成套技术;加快太阳能光热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建筑业科技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大力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训。适应当前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立体化人才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以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建造师为主体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以关键岗位人员、企业技术骨干、特种作业人员为主体的专业人才梯队;以技工、高级技工、技师为主体的一线作业队伍。深入开展普遍性的岗位练兵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和技能大赛,提高普通工人技术等级,提高一线人员操作技能。要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加强培训机构管理,确保教育培训工作高效有序、健康发展。
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主线,以加强工程承发包行为管理为重点,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促进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努力改善建筑业生存发展环境。
(一)严格查处市场主体违规行为。积极开展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执法检查,查处建筑企业围标串标、转包、挂靠、违法分包和拖欠工资行为,切实解决企业管理层和作业层脱节、以包代管等问题;严肃查处装饰装修过程中破坏结构安全和使用有毒装饰材料的行为,严格控制粉尘、污染物、噪声、振动等对居民的影响。
(二)强化工程施工总分包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劳务用工行为。严格执行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形成规范有序的施工总分包市场秩序。完善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将施工总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活动纳入建筑市场公开交易,严禁场外私下交易。施工总承包企业必须在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接工程;实行分包的项目,总承包企业必须使用自有队伍完成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作业;分包企业不得将承包的工程再分包给其他单位或包工头。
(三)切实加强市场信用管理。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对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评价,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以实行不良行为记录为切入点,将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竣工备案、承发包交易情况和参建各方的市场行为,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通过网络发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监理企业管理,提高监理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开展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将工程监理纳入到安全检查的范围。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规范监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彻底扭转监理人员只管质量,不管安全的局面。
六、完善保障机制,着力维护行业和谐稳定
以构建和谐产业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努力解决行业热点难点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平安稳定和谐的产业环境。
(一)拓宽农民工就业培训渠道。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农民工业校的综合培训功能,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民工岗前技能水平,为其就业和从事建筑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善一线工人生产生活条件。以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为载体,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督促建设单位按时足额拨付相关费用,监督施工企业专款专用,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提高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标准化、安全防护规范化水平。大力改善作业环境和生活条件,保持施工场地硬化美观,确保住宿和饮食卫生,禁止超长时间、超高温作业,保障一线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抓住国家实施全国统一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的有利时机,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合作,探索符合建筑业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配合有关部门解决好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维护建筑职工的长远利益。严格执行劳保金拨付等级和标准,扩大劳保金覆盖范围,逐步使全市各类建筑企业特别是建筑劳务企业能够享受到劳保金拨付,使养老保障政策惠及广大农民工。在全行业全面推行农民工工伤、意外伤害保险。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适合建筑业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办法。
(四)积极开展行业协会工作。根据我市建筑业发展实际情况,为适应新形式下协会工作的需要,上半年,召开全市建筑业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搞好换届和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切实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为产业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机关职能,加强民主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务。注重调查研究,着力解决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为全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福建省财政厅2010年工作要点
福建省财政厅2010年工作要点
发布处室:财政厅发布时间:2010-08-26
2010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八届六次、七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推动持续增长,转变方式提升发展水平;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深化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工作和工作分工如下:
一、促进投资与消费,切实保障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一)保持政府公共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坚持以项目为载体,统筹各类政府性资金,并发挥财政政策与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企业技术改造等的投资力度。以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为契机,建立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交通资金管理机制,支持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港口、城市公交建设。继续争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严格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将债券资金用于在建项目和重点项目,保障中央公益性项目地方政府配套的落实和重点项目需要。(预算处、税政处、教科文处、社保处、综合处、企业处、经建处负责)
(二)支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产品最高限价。对代垫资金量较大的销售网点予以预拨资金,防止资金“断流”。支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宣传促销,扶持入闽旅游、对台旅游、农家乐,打造旅游新亮点。加大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资金支持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的力度,推动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企业处、外经处、综合处负责)
(三)落实促进消费的财政政策。继续落实城乡低保政策,调整优抚对象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支持现代物流业,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化物流骨干企业,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支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社保处、企业处负责)
二、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抢占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新天地,支持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持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信用担保机制,推进创业投资,加快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造关键设备,促进技术、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组建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处负责)
(五)支持科技进步。保障科技投入的法定增长。按照科研任务、绩效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要求,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企业竞争前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支持我省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和实施。继续加大对科学技术普及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促进全省科普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教科文处负责)
(六)支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完善外贸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运用出口信用承接订单,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促进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带动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支持外贸物流业,推进重点出口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投产,加快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增强外贸出口发展后劲。继续实行出口退税
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由省级财政承担的办法。(外经处负责)
(七)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大对节能降耗的支持力度,促进节能新技术推广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加大对重点领域节能的支持力度,奖励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技术改造,补助合同能源管理。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抢占产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继续实施财政奖励、补助和差别电价政策,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继续实施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政策,推进“六江两溪”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支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企业处、经建处负责)
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
(八)健全财政支农机制。确保农业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健全农业综合开发组织建设,理顺农业综合开发机构隶属关系,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绩效。进一步整合性质相同、用途相似的部门支农资金,鼓励和引导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农业处、农发办负责)
(九)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继续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茶叶、水产、笋竹、花卉、油茶等特色产品。继续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农业效益。鼓励闽台农业合作,推动闽台农业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等“三大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品质。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病险水库加固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处、农发办负责)
(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落实粮食风险金,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采取当年补贴上年的办法,根据粮食播种面积发放补贴。严格粮食、石油价格补贴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确保补贴落实到位。坚持开发式扶贫,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业处、经建处负责)
(十一)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研究采取财税优惠政策,统筹各有关方面的财政性资金,大力支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逐步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县(市、区)建立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的基本报酬制度。建立村级公益事业投入长效机制,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核实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之外的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稳步开展化解工作。支持完善农村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步发展。(预算处、税政处、农改处、金融处负责)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十二)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推进小额担保贷款,落实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支持统筹城乡劳动者就业,促进城乡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扶持工作。加强省级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实行就业政策享受对象实名制,夯实基础数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社保处、金融处负责)
(十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选择9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健全城市低收入群体临时救助制度,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农村敬老院建设。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关规定,维护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的合法权益。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推进“五险地税统征”和社会保障卡建设。(社保处负责)
(十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鼓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的衔接,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从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20元。推进乡镇医院基本诊疗设备配置标准化,落实农村卫生院卫技人员补贴和乡村医生津贴政策。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支持公立医
院改革试点。(社保处负责)
(十五)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学杂费,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取消住宿费。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继续支持省属重点高校、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加强省与部属院校共建。完善普通高校和中、高职学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科文处负责)(十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继续实施年百所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2131”、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工程项目,继续支持体育场馆、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开放,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奖励获得国际、国内重要奖项的原创文化精品、优秀出版物以及重点题材项目。(教科文处负责)
五、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机制
(十七)逐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科学划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范围,逐步形成完整的政府预算制度体系。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在编制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基金预算的基础上,将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预算处、社保处负责)
(十八)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健全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机制,促进设区市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推动县级加快改革。逐步将上级对下级的专项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完善国库集中收缴机制,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加快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建设,确保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国库处、国库支付中心、信息中心负责)
(十九)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制度。扩大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范围,优先采购清单产品,切实提升我省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电子化政府采购,在原3个设区的市、15个县开展网上投标、评标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运作。(采购办负责)
(二十)完善基层政府财力保障机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提升基层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落实“六挂六奖”政策,增强基层财政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省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处负责)
六、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水平
(二十一)狠抓增收节支。大力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禁越权减免税。加强与税务、银行、国库等部门的配合,研究分析宏观税负和重点税源,挖掘收入增长潜力。依法加强非税收入征缴,强化国有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海域使用金等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征收,将35项原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公用经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在2008年年初预算标准基础上压缩5%,项目支出原则上按零增长控制,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不得超过2009年压缩后的规模。(税政处、国库处、综合处、行政政法处、控办负责)
(二十二)严格预决算管理。推进预算编制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推动部门预算公开,省级财政已将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全部报送人大审批,市县财政也要扩大报送审批的范围。加快支出进度,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省直各单位的待分配资金,除救灾应急等特殊支出外,原则上必须在7月底前细化下达。预算已安排的项目支出应当尽快组织实施。继续清理部门连续结余结转两年以上的项目资金,加大统筹使用力度。积极稳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省直各部门都要选择一个以上专项作为试点,各地也要选取若干项目开展评价。(预算处、行政政法处、教科文处、统评处负责)
(二十三)加强管理基础。建立财政基础数据信息库、项目库和基本支出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经费类型等数据的动态管理。加强乡镇财
政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切实保障涉农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落到实处。加快建设“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提升信息化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预算处、行政政法处、教科文处、农业处、经建处、企业处、信息中心负责)
(二十四)强化财政监督。开展积极财政政策、惠民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深化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工作,推进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开展财政收入征收质量检查,加强对县(市、区)财政的指导和监管。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统计报告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快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行业发展。开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设区的市要在第一季度前成立行业党组织,做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整个行业。(监督局、预算处、注协、评估中心负责)
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二十五)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全省财政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1月8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做到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要求,适应科学发展需要,自觉加强学习,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完善中心组和各级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制度,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服务大局的能力。要勇于实践,立足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找准财政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财政政策和资金的着力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机关党委、人教处、干教中心负责)
(二十六)改进作风,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要做好财税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落实工作,设身处地为企业和基层着想,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财政政策措施发挥更大的效应。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寻求对策,加强与部门的沟通协调,倾听意见和建议,帮助部门解决重点工作之急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快机关公文运转和资金拨付,涉及职能交叉的事项,要多协调、快落实,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办公室、各业务处负责)
(二十七)完善机制,进一步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要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干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而又不出事”的良好氛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的干部培训和锻炼,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要坚持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充分调动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和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使优秀干部能够脱颖而出,把广大财政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我省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宏伟事业上来。(人教处负责)(二十八)常抓不懈,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强化财政干部勤政廉政意识,坚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以惩防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财政工作运行规程和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重要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源头治理腐败长效机制,将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财政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加强财政系统行风建设,树立财政干部的良好形象。继续开展机关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廉政教育和财政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监察室、机关党委负责)
第四篇:2011年福建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点
2011年福建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点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争创全国“三个示范”目标,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认真实施《福建省“十二五”期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规划》提出的“八大工程”,进一步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着力营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一、着力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努力营造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1.认真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和省“两会”精神为主要内容,通过举办“百场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等活动,组织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党委讲师团深入企业、农村、机关、社区、学校进行宣讲,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解答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宣传“十一五”期间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重要经验,宣传中央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宣传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宣传“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做法经验和实际成效,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优良的作风投身打好“五大战役”、大战开局之年的宏伟实践。
2.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融入贯穿精神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重点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深入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理顺情绪、平衡心理、化解矛盾的工作。深入宣传和展示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广大干部群众在灾后重建中团结进取、攻坚克难的良好精神风貌,充分展示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各级文明单位创建惠民的实际成效。
二、着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和谐新风尚 3.扎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动员群众广泛参与“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礼仪之风、读书学习之风、勤俭节约之风、廉洁从政之风、低碳环保之风。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重点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党史革命史发展史,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正确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围绕“做文明有礼的福建人”主题,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依托福建省文明礼仪培训基地,对党政机关、志愿服务组织、行业窗口、文明单位(学校)的业务骨干进行文明礼仪理论知识与实践专业培训,建立一支覆盖全省的文明礼仪教育骨干队伍。继续开展“公共生活好习惯”道德促进行动,运用宣传阵地和主流媒体宣传公共生活基本道德规范,增强人们遵守社会公德的自律意识。加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运用公益短信、书画展览、廉政文化墙等形式,宣传廉政文化,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社会组织。
4.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组织“唱响中国、唱响海西”歌曲创作征集和歌咏比赛活动,唱响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积极配合中央文明办在我省举办“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专题节目,“七一”前夕在龙岩举办“永远跟党走红歌会”展演。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精心设计活动项目,突出福建民俗特色,突出节日内涵。广泛发动群众特别是广大未成年人参与“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宣传、民俗展演、经典诵读和文体娱乐等活动,大力营造安定和谐、欢乐喜庆、团结和睦的浓厚氛围,引导人们传承认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省委文明办在春节前夕与厦门市联合举办“爱我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端午节与泉州市联合举办第五届闽台对渡文化节;中秋节与福州市联合举办闽都中秋民俗和经典诵读展演活动。积极筹备中央文明办在福州召开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工作座谈会。加强各类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施“绿色”电脑进苏区、进老区活动,实施中央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免费开放。举办第四届全省社区文化艺术节,继续组织开展社区邻里节等活动,推进机关文体活动常态化,进一步丰富干部群众文化生活。
5.精心组织评选推荐全国和省级道德模范。组织开展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推荐和我省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推荐、群众投票等工作,隆重表彰我省第二届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持续推进“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在福州市举办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感人事迹,营造“评好人、学先进、当模范”的浓厚氛围。慰问、关爱、帮扶各级道德模范以及我省2010年入选“中国好人榜”和“福建好人榜”的各类先进人物,确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6.扎实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三八”、“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为契机,大力宣传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宣传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继续开展“人民满意公务员”、“五好文明家庭”、“职业道德双十佳”、“十大孝星”、“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等评选活动,在全社会树立起鲜明的道德标杆。围绕创优美环境、创优良秩序、创优质服务,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认真组织第九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开展文明礼貌月、学雷锋活动月、爱鸟周、排队推动日、环保行动日、党员奉献日、邻里日等道德实践活动,增强公民的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大力倡导让座、让行、让人、让路、让车等文明礼让风气。深入开展“共铸诚信”、“诚信一条街”、“百城万店无假货”等创建活动,继续深化省市县三级联创“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和“文明诚信私营企业”活动,推动诚信建设。
三、着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7.以新一届精神文明建设各类先进评选表彰为动力,推动兴起新一轮创建热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修订印发《福建省文明城市、县城、城区考评体系》,修订印发《福建省创建文明行业工作测评体系》,出台《福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评体系》。拟于第3季度对新一届省级文明单位、学校、社区、村镇进行考评,第4季度对新一届省级文明城市、城区、县城和行业进行考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考评成绩作为文明城市、城区、县城评选的前置条件,与文明城市、城区、县城考评合并进行。8.以提高幸福指数为重点,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评选表彰第三批全国、全省文明城市为动力,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导向,以解决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为抓手,强化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强化措施保障,推动厦门市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推动福州市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推动三明、泉州、漳州市持续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推动龙岩、莆田、南平、宁德市争创省级文明城市有新突破、新成效。实施公共管理工程,强化城市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建筑工地、文化环境、大众传媒等“七项管理”,推动创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突出抓好公共场所、“城中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市内河、铁路沿线等薄弱环节的整治工作,提升城市整体创建水平。第一季度召开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联席会议,通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探讨对策。
9.以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深化文明行业创建活动。适时公布2010年行业优质服务指数测评结果,推动37个行业(系统)深入开展“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海西”竞赛活动,着力提升基层窗口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服务工作更加亲民惠民,着力加强优质服务常态、长效的机制建设。实施优质服务工程,司法系统进一步解决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文明司法的问题,深化司法大走访、巡回审判、司法救助等便民服务活动。行政执法系统进一步解决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问题,完善执法便民利民工作制度,加快执法手段信息化进程。公共服务行业进一步解决规范服务、优质服务问题,继续加强基层窗口、基础规范、基本技能三个重要环节的建设。第二季度开展行业优质服务观摩交流活动。
10.以培育文明乡风为重点,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十星级文明户、道德评议、创建生态文明村等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实施区域共建工程,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宜居城市综合体的总要求,扎实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三堂”改造等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规范管理,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的文化服务。持续推进城乡共建带创活动,组织城市与村镇开展结对共建,发挥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对周边村镇的带动作用,鼓励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与务工地共同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文明墟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集镇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开展文明诚信经商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农民维权等专项行动,提升集镇公共管理水平。拟在三明召开文明墟场创建工作现场会。上半年召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切实发挥涉农部门职能作用,推进助农惠农资源协同运作。
11.以丰富创建内容为重点,深化基层创建活动。抓好文明单位创建,认真贯彻中央文明办制定的《关于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意见》精神,推动文明单位在优化服务、造福民生、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发挥示范作用等方面,提升层次,扩大影响。在党政机关着力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促进优良党风政风形成;在窗口单位着力开展“诚实守信、优质服务”活动,引导人们信守职业道德,提升服务水平;在各类企业开展“负责任地做产品”活动,培育企业职工爱岗敬业精神。积极引导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民办机构和中介组织根据自身特点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加强行业自律。抓好文明学校创建,推动文明学校全面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突出抓好师德师风、学风校风和平安校园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深化文明社区创建,深入开展文体、科教、卫生、法律、环保、涉台教育、廉政文化等“七进社区”活动,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抓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继续实施“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引导公民文明旅游、文明消费。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品牌。开展省市、军地、校地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拓展共建领域,丰富共建内容,增强共建实效。
四、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2.持续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程。继续加大对互联网、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整治力度,在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开展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专项行动,突出抓好手机网站接入、服务器转租、代收费、域名变换等关键环节,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进一步落实行业自律公约。完善举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奖励制度。推进网吧连锁整合,规范网吧经营秩序,取缔“黑网吧”和变相经营网吧,严厉惩治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大力净化荧屏声频,严禁黄金时段播出不适合未成年人的节目,依法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广告。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继续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第二季度组织开展对校园周边彩票违规设点整治情况的专项督查。
13.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小公民成长促进行动”,培育未成年人责任意识、团队观念、公益精神,推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结合重要时事和节庆活动,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组织向农村中学赠阅《时事报告》和《半月谈内部版》。推动中华经典诵读、红色经典诵读,开展“童心向党”歌咏、优秀童谣征集传唱、“我的家乡我的家”主题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爱党、爱祖国、爱家乡。
14.健全有力推进工作的长效机制。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明确成员单位任务分工,促进项目落实。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年报制度和工作动态数据库。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实施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加强家教指导与服务。发挥各级关工委和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各项创建活动评先范畴,作为重要先决条件。
15.拓展工作新领域新空间。组织实施校园德育数字化建设,整合完善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资源,着力内容建设、直通共享、班级应用,推动网上德育进课堂进课时。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规范化建设。推进未成年人课外阅读基地建设,开展《小学生安全知识读本》进校园公益赠书活动。认真组织“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在我省的项目落实。做好留守儿童、进城农民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工作。做好中央文明委在厦门市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各项筹备工作。
五、着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6.打造服务品牌。深化“海西建设我先行”志愿服务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等主题志愿服务;围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在普及文明礼仪、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和谐社区建设、大型社会活动、保护生态环境、抢险救灾、慈善事业、春风行动、扶弱助残、帮扶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
17.健全工作机制。筹备成立福建省志愿服务基金会,推进《福建省志愿服务条例》立法出台工作,不断提高省志愿者协会对全省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指导的能力。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培训及表彰奖励机制,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考评体系,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社会化。开展志愿服务文化宣传“五个一”活动,即编写《海西志愿者的故事》一书,编发《志愿者风采》画册,征集福建省志愿者之歌,举办全省志愿服务工作文艺汇演,举办志愿服务书画摄影展。
18.大力宣传典型。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社会舆论环境。抓好我省22个全国社区志愿服务联络点工作,以点带面,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6月份在厦门召开全省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加强对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检查、指导,10月份在漳州召开全省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
六、着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水平 19.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主官主抓的责任要求,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文明办要加强与文明委成员单位沟通协调,及时向成员单位通报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形成精神文明创建合力。
20.加强队伍建设。围绕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精神文明建设队伍,按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落实学习制度,加强学习辅导,深入调查研究,培育良好学风,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建设团结、和谐的文明办领导班子,把各级文明办建成为业务精通、作风良好、富有朝气的综合服务型机关。要做好干部选拨调配工作,充实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省志愿者协会力量,推动各级文明办机构的健全完善,壮大文明办队伍。21.加强阵地建设。继续办好《海西志愿者》电视专栏、《文明风》网站和《福建精神文明建设》内刊。大力宣传各地好人建设、德育数字化平台建设、未成年人课外阅读基地建设、文明礼仪培训、城市建设与管理、为民惠民创建、“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社会志愿服务、行业示范窗口、文明乡风培育等重点工作项目的做法、成效和经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
第五篇: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税收管理实施办法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税收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闽地税发[2006]308号
2006-12-30 14:12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各市、县(区)地税局,省、各设区市地税局直属分局、稽查局,福州、泉州、漳州市地税局外税分局,泉州、南平市地税局征收分局(不发厦门):
为配合我省建筑业税收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工作,加强和规范建筑行业税收征收管理,现将《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税收管理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有关情况应及时上报省局。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二OO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税收管理实施办法
为配合我省建筑业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推广工作,加强和规范建筑行业税收征收管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并结合我省地税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第一章 概述
第一条 建筑业税收管理是以《福建省建筑业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为依托,以建筑企业和个人(以下简称建筑业纳税人)承建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他工程项目为管理对象,以建筑业发票为控管手段,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税收征管数据的采集、录入、统计、分析、比对,实现对建筑业税收的实时网络监控,及时做出预测和预警,为征收、管理、稽查以及纳税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实现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的强大辅助功能。本办法具体分为:日常管理、发票管理、申报管理、信息比对和网络监控等。
第二章 日常管理
第二条 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人认定管理。
对提供建筑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区别不同情况分为自开票纳税人和代开票纳税人。
(一)自开票纳税人。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纳税人为自开票纳税人,除承接跨地区移动工程按规定在机构地或劳务地自行开具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发售的发票外,可以在建筑业劳务发生地自行开具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发售的发票:
1、依法办理税务登记;
2、执行国家税务总局《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3、按照规定进行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
4、使用满足税务机关规定的信息采集、传输、比对要求的开票和申报软件。
(二)代开票纳税人。
不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纳税人为代开票纳税人,由其应税劳务发生地(跨地区移动工程按规定由劳务地或机构地)主管税务机关为其代开发票。
第三条 工程项目报验登记管理。
(一)建筑业纳税人在主管税务机关管辖范围内承包建筑工程项目(不含跨地区移动工程项目),必须在工程施工合同签订并领取施工许可证后30日内,持下列有关资料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工程项目报验(初始)登记:
1、《福建省建筑业工程项目情况登记表》(见附件一)的纸制和电子文档;
2、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件副本;
3、建筑业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
4、建筑业工程施工合同;
5、纳税人的开户银行、帐号;
6、中标通知书等建筑业工程项目证书;
7、《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适用外来建筑企业);
8、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自开票纳税人承接工程项目合同造价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在报验前必须先在“建筑业税收管理企业端软件”进行项目登记,然后导出电子数据(U盘或软盘)与相关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报验。50万元以下的单项工程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按上述规定办理或是确定为“零星工程项目”,由企业自行在软件企业端进行项目登记,次月10日前导出电子数据(U盘或软盘)及相关资料与纳税申报一同报验。
(二)外来建筑企业到劳务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工程项目报验登记时,应先办理外来建筑企业报验登记。对办理外来建筑企业报验登记时,不能提供完整资料的纳税人或提供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劳务地主管税务机关可对其按本地建筑企业进行管理。
同一县(市、区)建筑业纳税人跨分局(所)承接工程项目的,视同外来建安企业进行管理,但不必开具《外管证》。
(三)已经报验的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生工程项目变动,如改变设计结构、追加(减少)合同金额、改变建筑面积等情况,必须在项目变更后30日内持《福建省建筑业工程项目情况登记表》及有关变更资料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工程项目变更报验登记手续。
(四)纳税人承建的工程项目有停缓建、非结算注销的,应在有关部门决定工程项目停缓建、注销后30日内,凭有关部门决定工程项目停缓建的相关文件或者文书及《福建省建筑业工程项目情况登记表》,向主管税务机关结清项目应纳税费,并说明原因,主管税务机关应在系统进行相应的登记。纳税人已办理停缓建需要续建(复工)的,应在有关部门决定续建(复工)的30日内,凭有关部门决定工程项目续建(复工)的相关文件或者文书及《福建省建筑业工程项目情况登记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续建(复工)登记,并说明原因,由主管税务机关在系统进行续建登记。
(五)纳税人承建的工程已完工但尚未结算的,纳税人必须在工程项目完工后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书面报告,说明未结算原因,便于主管税务机关对该项目进行“已完工未结算”处理;纳税人承建的工程项目已完工结算且税款已结清的,纳税人必须在工程项目完工结算后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福建省建筑业工程项目情况登记表》、《工程竣工结算报告》或《工程结算报告》及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进行结算注销。
上述“已完工”是指已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
(六)纳税人承揽分包、转包工程的,必须在分(转)包工程的协议书签订后30日内持分(转)包工程的协议书到主管地税机关办理项目报验登记手续,其应纳的营业税及附加税费由总承包人代扣代缴,否则由承揽分(转)包工程的纳税人全额缴纳税款;项目总承包人也必须在分(转)包工程协议书签订后30日内持有关分(转)包工程的协议书到主管地税机关办理分(转)包登记手续,并负责代扣代缴项目的营业税及附加费。
(七)纳税人未签订合同或协议及无项目证书的工程项目,应在开工前30日内到主管地税机关办理工程项目报验登记,并提供书面材料,材料内容包括施工单位名称、工程项目名称、工程项目地址、工程项目预算(预计)金额、建设单位提供材料金额、营业税税前扣除设备金额、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八)纳税人在项目报验登记时应将预算书和合同等相关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核对预算书的材料成本、劳务金额、设备金额,并将三项金额录入系统。项目决算后,纳税人必须将决算书报送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决算书对材料成本、劳务金额、设备款进行修改,核算项目利润。纳税人承建的项目是包工不包料的,必须将建设单位自购的材料的发票复印件报送主管地税机关。没有预算书和合同的,必须每月向主管地税机关报送工程项目所购入的材料的发票复印件。
(九)建筑业纳税人承包跨地区移动工程项目的,应向规定的主管地税机关进行报验登记。
第四条 《外管证》管理
(一)建筑业纳税人承接异地工程项目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副本、书面申请书、承接工程合同书、中标通知书、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以及经办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向机构地主管地税机关申请开具《外管证》。
(二)税务机关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核发《外管证》,《外管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天。对期限届满后申请续开的可再予核发。
(三)纳税人应当在工程施工前持有效《外管证》向劳务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劳务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并结清税款、滞纳金、罚款,如有领购发票的还应一并缴销发票。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有效期届满后10日内,持《外管证》回原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办理《外管证》缴销手续。
(四)劳务地税务机关必须在《外管证》上签注项目开具发票名称、发票代码、发票号码、份数、金额,或出具《开具发票清单》。(系统在全省上线后,除厦门外的省内企业由《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相关信息。)
第三章 发票管理
第五条
建筑业纳税人自开票管理
(一)主管税务机关对自开票纳税人开票额度必须给予授信,授信额度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分月或分季,额度不能高于合同总金额。
(二)自开票纳税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劳务地(跨地区移动工程按规定向劳务地或机构地)主管地税机关申请领购“《建筑业统一发票(机外版)》”,并在系统软件(企业端)进行发票领购的录入登记。
(三)自开票纳税人承接的合同造价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工程项目,在与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款结算或相应劳务结算时,可按在劳务地主管地税机关进行项目报验登记时确定的开票授信额度内,自行逐一分项目开具建筑发票,同时导出由软件生成的《建筑业统一发票开具明细表》项目申报资料,向劳务地主管地税机关申报备案。对合同造价50万元以下,被劳务地主管地税机关确定为“零星工程项目”的,则由企业在软件授信的额度内自行分项目开票。
上述所称“零星工程项目”是指一次性开票,单笔金额不超过50万元的建筑工程项目。
(四)自开票纳税人应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实填开建筑业发票,并在发票上加盖开票单位的发票专用章。
(五)自开票纳税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开具建筑业发票:
1、承接分包、转包工程业务(分包转包工程业务由纳税人另行向地税机关申请代开分(转)包工程专用发票);
2、未提供建筑业劳务;
3、提供非建筑业劳务;
4、由其他纳税人(包括承包人、承租人及挂靠人)提供的建筑业劳务。
第六条 建筑业纳税人代开票管理
代开票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必须申报纳税并确认税款入库后,才可到税务窗口代开建筑业发票,并按以下情形处理:
(一)代开票纳税人须提供以下资料到地税机关申请代开发票:
1、完税凭证;
2、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3、建筑劳务合同或其他有效证明;
4、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提供异地劳务时);
5、中标通知书等工程项目证书,对无项目证书的工程项目,纳税人应提供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工程项目名称、工程地址、质式结构、工程用途、工程预算、承包人、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6、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凡是建筑企业及个人包括外来建筑企业承建工程项目,必须先向劳务地主管地税机关进行项目登记后,再凭上述第一款规定的有关资料向发票窗口申请代开发票。对于一次性开票,单笔金额不超过50万元(具体幅度可由各地在50万元内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可做为零星项目进行简易项目登记后,到税务窗口申请用临时电脑编码进行代开发票。
上述“简易项目登记”是指仅进行工程项目名称、工程地址、质式结构、工程用途、承包人、工程预算等简单项目信息登记。
第七条 代扣代收税收凭证及分(转)包工程项目发票管理
(一)将承接的工程项目分(转)包给其他纳税人的扣缴义务人及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扣缴义务人,应按规定代扣代缴工程项目的营业税及附加,并填写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申请单,向主管地税机关申请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
(二)纳税人承接分(转)包业务的,其承揽分(转)包工程应进行项目登记后,根据《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建筑分(转)包工程项目发票管理等问题的通知》(闽地税发[2004]212号)文件规定,向主管地税机关申请开具《建筑业分(转)包工程专用发票》。
(三)其他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的纳税人,凭《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及地税机关要求的材料,向主管地税机关申请开具《建筑业统一发票(机外版)》。
第八条 《建筑业统一发票》的其他管理规定
(一)纳税人因项目工程款退回、工程款结算差额等原因需要开具红字发票冲销的,应向主管地税机关提供《纳税人开具红字发票申请书》(见附件二)、退款说明或工程结算书、已开具发票的复印件,经管理部门审核无误后,由窗口代开或由自开票纳税人在授信额度内自开《建筑业统一发票(机外版)》。电脑开具的红字发票不用红颜色打印,但票面的人民币金额大写前应加“负数”,人民币金额小写前应加“—”,“备注”栏中应注明开具红字发票的原因。
(二)发票防伪。纳税人利用系统开具《建筑业统一发票(机外版)》(自开或代开)时,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发票防伪识别码,并打印在发票票面“税控号”一栏上。通过在系统中输入防伪识别码,就可对发票的真实性和发票所属区域进行判别,达到发票网络监控的目的。对于发票防伪码未打印或打印不全时,应作废票处理。
(三)纳税人在收到项目工程款或分包人收到总承包人支付的工程款时,必须分工程项目开具发票,不得使用收款收据等其他不合法凭证入帐。未经省地税局同意不得跨地区使用发票。
(四)主管税务机关对开具的建筑业发票应按工程项目逐户建立收入台帐,逐笔登记已开发票的发票名称、发票代码、发票号码、开具金额等。
第四章 纳税申报管理
第九条 建筑业纳税人应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其中营业税应按照《营业税纳税申报办法》填报《建筑业营业税纳税申报表》进行营业税申报。
建筑业纳税人外出经营除就外出经营项目在劳务发生地进行纳税申报外,还应按规定每月向机构地主管地税机关报送《建筑业营业税纳税申报表》和《异地提供建筑业劳务税款缴纳情况申报表》。工程项目自应申报之月起6个月内未按规定向劳务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则由机构地主管税务机关补征其外出施工项目应纳营业税税款。
第十条
建筑工程金额中含有设备价款需从计税营业额中扣除的,在进行纳税申报的同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上级税务机关的批准文件及复印件。主管税务机关经核实无误后方可予以抵扣。
第十一条 建筑业税收信息化管理过渡期间内,自开票纳税人在每月申报期限内,建筑营业税采用数据申报和纸质申报相结合。即,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时,除了要填写纸质的纳税申报表外,还必须将已开发票的明细电子数据通过U盘等介质传送给主管税务机关。
上述“过渡期”截止日以省局相关文件为准。
第十二条 代开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委托代征单位进行纳税申报或代扣代缴税款申报时,必须分工程项目申报缴税;主管税务机关必须按有关规定分工程项目开具完税凭证或税收缴款书或《代扣代收税款凭证》。
第十三条 代开票纳税人每次申请开票时,必须先行缴纳税款后方予以开票。
第十四条 纳税人承接跨地区移动工程,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应纳税款,并申请开具《建筑业统一发票(机外版)》。
第五章 纳税评估和网络监控
第十五条 主管税务机关对于系统提示的纳税人预警信息应及时进行跟踪排查,对于不能立即排除的异常情况应及时转入纳税评估,通过评估确定拟进一步采取的管征措施。主管税务机关每月必须通过深入工程项目实地查看项目的进度或通过其他渠道,掌握工程项目进度,并在系统录入相应的工程进度,以便系统自动比对。
第十六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充分应用系统综合查询功能,实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掌握纳税人工程项目、发票开具、纳税申报等数据,并进行勾稽比对和逻辑判断,发现管理疑点,及时跟踪管理到位。
第十七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利用信息系统网络,及时跟踪监控外来和外出企业的税收管理信息,变事后结算管理为事前即时管理,有效堵塞纳税人利用经营地和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信息沟通不畅进行偷逃税收的漏洞。
第六章 违章处罚(理)管理
第十八条 建筑业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以及未按本办法规定进行项目报验登记、纳税申报、报送纳税资料(含电子数据)以及税务机关要求办理的涉税事项,经税务机关责令改正仍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他现行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章 其他管理项目
第十九条 对于系统推广应用前开工的现有在建工程项目需要开具发票的,必须对以前开票情况和纳税情况进行清查核对,核对清楚后,录入系统开具发票。
第二十条 在建筑业税收信息化管理的过渡期间内,对燃汽、电力、广电、自来水等达不到自开《建筑业统一发票(机外版)》条件的公共事业性非建筑业企业提供建筑业应税劳务,向用户收取 “管道燃气建设费”、“立户安装费”(电力公司)、“有线电视建设费”和“自来水安装费”等费用,经各设区市局审批并报省局备案,可由企业自开《建筑业统一发票(手工版、千元)》。除上述四项费用外,其他建筑业应税劳务均要使用《建筑业统一发票(机外版)》。
上述“过渡期”截止日以省局相关文件为准。
第二十一条 税务稽查补税的处理。各级稽查部门在对建筑业纳税人进行稽查时,对已决算的工程,应分项目进行结算。对需补税的事项应分项目反馈给建筑业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工程项目已纳税情况录入,以便企业补开发票。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实行以后,除第二十条规定的情形外,纳税人将不再使用手工版《建筑业统一发票》。各级地税机关要认真核对,及时做好手工版《建筑业统一发票》的收缴工作。
第二十三条 其他未尽事宜,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