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7:1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

第一篇: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

引言

我国传统的防汛抗洪手段主要是依靠工程措施来进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建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1991年淮河、太湖和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两次流域性大洪水之后,相继展开了新一轮的大江大河治理,防汛抗洪能力明显增强。但近年来发生在中小河流洪水和山丘区溪河山洪灾害逐渐成为防汛抗洪减灾工作突出问题,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全国防汛抗洪减灾工作的思路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强调在努力提高防汛抗洪工程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强防汛抗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采用现代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以提高防汛信息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抗洪决策指挥调度的科学性、主动性。2002年以来,根据国家总体部署,陕西省全面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重点区域防御体系建设,尽力在暴雨山洪来临之前采取有效预防和撤离避险措施,为抗御历次暴雨洪水及其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效地减少了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基本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之间,地域南北长约880km、东西宽约160~500km,土地总面积20.56万km2,其中山丘区面积16.1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8.7%。全省设有等10个地级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辖3个县级市、80个县和24个市辖区,有672个乡、907个镇、166个街道办事处,有村委会27461个、社区居委会1608个。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72万人。~39°35、北纬31°42~111°15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西北地区东部,位于东经105°29

陕西省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冲积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个自然区域。以秦岭山脉为界,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南部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北部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56.2mm,由南向北递减,差异很大,陕南米仓山地区年降水量可达1600mm以上,陕北长城沿线年降水量只有350mm左右甚至更少。

2.2流域概况

陕西省的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黄河流域占63%,长江流域占35%,还有内陆河流占2%。流域面积大于10 000 km2的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等8条,流域面积在5 000~10 000 km2的河流有7条,3 000~5 000 km2的重要支流有11条,200~3 000 km2的中小河流有257条,10~200 km2的山洪沟有4013条,还有10 km2以下及其无数支毛溪小沟构成千沟万壑,组成了陕西省象植物“叶脉”一样的河流水系网。

山洪灾害成因与特点

陕西省由于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全省暴雨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陕南秦巴山区、渭河以南秦岭北麓、渭北黄土塬区、陕北白于山河源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6大区域,每年进入汛期后,就成为山洪灾害高发的重灾区。长期以来,山洪灾害一直是困扰陕西省防汛安全的重要问题,每年都不同程度地给不同地区或区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活生产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并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3.1山洪灾害成因

山洪灾害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有自然异变的诱因和受到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从陕西省山洪灾害形成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分析,降雨特别是强降雨和地形地质条件是山洪地质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和损失程度。

(1)降雨是诱发山洪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历时与山洪灾害的形成关系密切,降水量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雨强高、激发力强,特别是强降水在特定的下垫面条件下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引发溪河洪水暴涨,极易激发泥石流、滑坡灾害发生。陕西省洪涝灾害都是由于降水形成,暴雨强度高、范围广、历时短、量级大,而且高强度降水一般集中在1—2天时间甚至几小时、几十分钟内,这是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

(2)地形地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陕南秦巴山区、关中秦岭北麓、渭北黄土塬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等地山大沟深,沟谷纵横,地势起伏大、坡度陡、谷坡稳定性差,分布着大量软硬相间的岩石和黄土覆盖层等比较松软易受雨水侵蚀,地表风化物和松散堆积物深厚,这是陕西省泥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灾害的高发区。这些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质条件决定了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

(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由于山丘区水土资源的制约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频繁,开山造田取石,辟山填河修路,群众居住房屋选址多在河滩、沟口、岸边或斜坡、山脚、削坡等地段,既破坏了山体稳定,又影响了河道行洪,扰动或改变了原有地表环境与结构,增加了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过程,一遇强降雨,导致和加剧了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超标准暴雨山洪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陕西省的米仓山及大巴山、秦岭山区及其北麓、丹凤至商南一带和子午岭、黄龙山及窟野河中下游是暴雨高值区,1973年5月27日周至县黑峪口5分钟降雨量59.1mm,1981年6月20日渭南大石槽乡65分钟降雨量273mm,1970年8月5日城固县朱沙沟3.5小时降雨量500mm,均为我国短历时暴雨相对高值区;1977年8月1日晚至2日晨,陕蒙交界毛乌素沙漠发生10小时降水量达到1050mm,为迄今为止我国沙漠地区中最大的暴雨;1998年7月9日晚至次日晨陕西省商洛地区丹凤县双槽乡、商南县清油河乡发生特大暴雨,6~7小时降水量超过1300mm以上,为世界罕见的特大暴雨。这些超标准暴雨都进一步说明陕西省山洪灾害多发、高发、易发的可能性,其量级之大、发生之快、预报之难、险情之急、危害之重、时间与空间集中度之高,大大超出了目前人类防御一般洪涝灾害的能力范围。

3.2山洪灾害特点

山洪灾害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下遭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导致的自然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区域明显,发生频繁、季节性强,易突发、难预测,成灾快、危害大等特点。

(1)分布广泛、区域明显。陕西省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降雨量的分布密切相关,形成的灾害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有着极端不均匀性的分布,有些小范围地域受灾损失占据总损失的大部分,陕南秦巴山区、渭河以南秦岭北麓、渭北黄土塬区、陕北白于山河源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是山洪地质灾害的多发区。2010年夏季,在陕南、关中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先后发生了6次范围广、强度大的暴雨洪水,引发部分中小河流漫溢溃决、中小水库出现险情和发生局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发生频繁、季节性强。1949年以来,陕西省共发生山洪、地质灾害2400余次(处),平均每年达40次(处)。其中溪河洪水灾害1534次,泥石流灾害352次,滑坡灾害514处。进入21世纪以后,先后在2000、2002、2003、2005、2007、2010年频繁发生了较大山洪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稳定造成了惨重损失。山洪灾害在季节上存在极端不均匀性的展布,每年汛期6~9四个月是山洪灾害多发期,受灾损失占据全年总损失的95%以上,且在同一流域、同一年内有可能发生多次山洪灾害。暴雨在时间跨度上由南向北逐渐缩短,陕南最早发生在3月27日、最迟在11月19日,关中最早在4月5日、最迟在11月7日,陕北最早在4月23日、最迟在10月7日,连续暴雨天数由南向北越来越短。

(3)易突发、难预测。人类对灾害的预测能力还较低,预测手段还较少,对暴雨及其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的预测准确率还较低。山丘区小流域因流域面积和沟道调蓄能力小,沟道坡降大,流程短,洪水持续时间较短,但水位涨幅大、洪峰流量高。降雨产流迅速,一般只有数小时,激发山洪的暴雨具有突发性,导致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山洪暴发历时很短,成灾非常迅速。2002年6月9日,汉江支流子午河两河口水文站6分钟水位涨幅达1.46m,12分钟涨幅达2.6m,最大洪峰流量达6510m3/s,接近千年一遇洪水;旬河柴坪水文站流量从550m3/s上涨到5490m3/s(超千年一遇的洪峰)只有18分钟时间。

(4)成灾快、危害大。局部地区突发短历时暴雨极易在山丘区沿河溪沟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人口伤亡,流域内长时间降水导致土壤水分饱和、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滑坡、崩塌、堤坝溃决等灾害,瞬间冲毁农田、房屋、堤防、库坝、道路、通讯等设施,侵吞人员、牲畜和财产安全。1949年以来,陕西省平均每年暴雨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05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9%,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工业及城镇、水利工程、交通通信设施等方面;全省平均每年有近50%的县(市、区)、8%人口受灾,平均每年有217人死亡、3.6万间房屋倒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环境以及灾后安置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暴雨洪水还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水流中夹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河湖,河流功能衰减、湖泊萎缩、水库淤积、耕地沙化,后果难以估量。

山洪灾害防御实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的趋势凸现,陕西省受暴雨洪水灾害威胁的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暴雨引发山丘区河流、溪沟洪水及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多发,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经成为威胁群众安全的主要因素,也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陕西省针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区域,加强了对山洪灾害防治的统一规划,坚持在暴雨、山洪及其诱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重点地区建设雨水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基层防御责任体系,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开展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培训等一系列防御实践和探索研究工作。

4.1坚持规划先行

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安排,由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协调组织,省水利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气象局、建设厅、环保局等部门共同编制了《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并于2008年4月25日得到陕西省人民政府的正式批复实施。《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在全省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建立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在山洪灾害一般防治区建立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使山洪灾害防治能力与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根据2006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8年4月省政府批复的《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10年3月省防汛抗旱办公室编制了《陕西省山洪灾害防御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在全省100个县(市、区)、1361个乡(镇)、12529个行政村、13692个自然村,开展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拟新建简易雨量站26174个、简易水位站2654个、自动雨量站1746个、自动水位站754个、视频监视站350个,加上已建雨水情自动监测站网,全省自动雨量水位站控制密度达到34.2km2/站。全部实施完成后,将更加有效地提高基层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财产损失,尽最大可能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最近,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和水利部的安排,陕西省组织编制了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专项规划,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省23条重要支流、156条中小河流、327座小型水库、51个水土流失县(区)、23个草原保护县(区)实施防洪、除险工程与生态综合治理;在98个县(市、区)、2357条小流域、13.36万km2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全面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在全省75个县(区、市)内的355条山洪沟中选择72条开展以河道疏浚和修建堤防、护岸、排洪沟为主的工程措施进行山洪沟治理试点;在9条泥石流沟、84个滑坡点开展以拦挡、排导、停淤、截排、抗滑、削坡等工程措施为主的地质灾害治理;同时,对于生活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内的31942户、11.1426万人,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需进行搬迁,主动避让地质灾害。

4.2加强监测预警

2002年以来,陕西省全面开展了雨量、水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采取分级、分部门建设管理,防汛指挥机构整合共享的办法,由各级防汛、水库、水文、气象等部门相继建成了基于北斗卫星、GPRS/SMS、超短波等通信方式为主的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站2000多个,基本覆盖了受山洪灾害威胁的重点乡镇,大范围降水实况信息可及时准确地在省、市、县3级防汛与水文部门得到掌握、监视,并能通过市、县监测预警平台将可能发生的暴雨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送到基层县、乡、村、组各级防汛责任人和广大群众,并在暴雨山洪来临之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避险和撤离转移等响应措施,这也是目前山洪灾害防御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的手段之一,为抗御历次暴雨洪水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3开展试点带动 2005年以来,国家和陕西省先后在镇巴、宁陕、丹凤3县部分流域和宁强、岚皋、商州、吴起4县(区)开展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建设,以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县乡村组户五级防御责任、县乡村三级防御预案和防灾避险知识宣传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御体系,在有效预防、提前预警、及时撤离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建设的范围、规模、标准还不能完全覆盖和满足山丘区受山洪灾害威胁地区的实际需求,对暴雨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目前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对局部暴雨、洪水的准确预报还有一定难度,从而也使防御山洪灾害的难度更大。

目前,在应对和防御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方面主要是按照“群测群防、以村为战”的防御思路,重点做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对山洪泥石流灾害全面普查,摸清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位置及威胁情况,及早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或搬迁措施排除、远离隐患。二是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明确划定危险区、安全区,设立危险程度和防御措施的标志,加强群众避险防范知识宣传教育。三是加快以村为单元的村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总结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在乡村监测预警方面的明显效果和成功经验,2010年由省财政安排、市县财政配套1000万元,用于秦巴山区受山洪灾害威胁严重的11个县(区)1000行政村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受威胁乡村山洪灾害防御中存在的“信息靠估、预警靠走、指挥靠吼”问题。四是始终把危险区群众撤离转移作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最有效、最关键、最紧急措施。2010年在防御6次强降雨过程中,全省各地仅为防御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就提前撤离群众100多万人,转移范围之大,撤离人数之多,预警程度之高,是近年来没有的,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员生命安全。

4.4实施整体推进

2010年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启动实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初步建成覆盖全国183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非工程措施体系,完成县级及以下基层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国家防总已确定陕西省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94个县(市、区)列入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3年建设计划。2010年先期在全国实施的500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中,陕西省有34个县(市、区)列入实施计划。按照国家《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由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协调,省、市、县(市、区)三级水利部门牵头,分别会同财政、国土、气象的等部门完成了各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审查、汇总,并通过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审查和水利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联合组织的合规性审核。

经验体会

总结山洪灾害防治实践工作经验,全面分析山洪灾害防御的工作重点和监测预警、撤离避险、自防联防措施,从山洪灾害“重点在基层、防御靠乡村、预警到人员”的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达到排查巡查到位、预报预警及时、责任体系健全、防御预案易行、转移避险有效、响应反馈快速、宣传培训全面、防灾意识提高的目标。其主要做法和体会: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协调配合是做好山洪灾害防御的前提。省、市、县三级成立由水利、财政、国土、气象、防汛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逐级签订建设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分管领导与工作人员职责。二是协调保障有力、资金足额到位是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建设的基础。在中央投资补助的基础上,省级财政足额配套,市、县财政自筹资金,严格执行财务与资金管理制度。三是统一技术标准、集中配置设备是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重点。按照国家制定的《大纲》和《技术要求》,统一监测预警设施设备采购技术指标与软件平台研发标准,细化和明确了实施方案的每个项目,开展基于DEM数字高程模型和流域水文模拟的山洪预报研究。四是突出乡村防御、实现群策群防是有效避免山洪灾害损失的关键。认真编制完善县、乡、村三级防御预案,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合理划定危险与安全区域,科学设定临界雨量和临界流量预警指标,在建立健全县、乡、村、组、户五级责任体系的同时,重点强化了乡村监测预警与防御体系建设。五是资源整合共享、部门各负其责是形成山洪灾害防御合力的保障。在县级防汛部门整合了水文、气象、水库、国土等部门已建的雨情、水情和滑坡监测站点信息,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

结语

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形势严峻,暴雨洪水灾害日趋严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防汛抗洪减灾需求的更加提高,再加上人口、资源、环境等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山洪灾害防御已成为防汛抗洪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减轻山洪灾害带来的巨大危害和损失,依然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防汛等部门精心研究与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需要继续高度重视,加强探索研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防治建设,落实防御措施,为山丘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

第二篇:邵阳市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邵阳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一、地理位置及洪灾概况

我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东与衡阳为邻,南与永州和广西桂林接壤,西与怀化交界,北与娄底毗连,市辖八县一市三区,总人口730万,其中农业人口611万,土地总面积208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0万亩,为典型的农业大市。

全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域,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地势比降为10.25%。资江干流两源逶迤,支流纵横,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8县1市3区。

我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据资料统计,近300年间,共发生水灾73次,平均4.1年一次,而在建国后的52年间,洪灾年份就有17年。由于山丘区洪灾暴发迅猛,历时虽短,但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打击。1979年的“6.27”洪灾,淹死87人,伤550人,其中洞口县死亡56人,伤466人;1988年洪灾死亡41人;1996年的特大洪灾具有全局性、毁灭性的特点,资水干流邵阳市区洪峰水位达222.21米,超出警戒水位8.21米,全市8县1市3区全部遭灾,196个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中重灾有71个乡镇,占总数的36.2%。704万人中,有516.05万人遭灾,占总数的73.3%,有68.83万人被洪水围困,42.23万人紧急转移,82人在洪水中丧生。倒塌房屋13.77万间251.3万平方米,228.71万亩农作物成灾,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8.73亿元。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老百姓形象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今年由于“5.26”和“6.21”的集中暴雨,我市又有绥宁、新宁、邵东、武冈四县、市受灾,受灾乡镇63个,受灾人口77.5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9986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2.88千公顷,成灾面积10.18千公顷,绝收0.51千公顷,粮食减产1.74万吨。暴雨洪灾也给我市水利设施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450处89公里,冲毁塘坝199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850万元。

二、成因分析

分析我市山洪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暴雨强度大。暴雨强度大是诱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我市流域内有三个暴雨中心:一是洞口以上流域,二是隆回的六都寨附近,三是广西资源。由于流域内三个暴雨中心的存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坡降大,导致汇流时间极短,洪水始料未及,突发性极大,并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局部暴雨局部洪灾,全局性暴雨大范围洪灾。当为全流域性暴雨时,暴雨中心的不规则移动常造成洪水的复杂组合,在影响市区防洪的大洪水中,赧水的来水比重很大,约占70%,夫夷水约30%,邵水的汇入往往也会改变市区的防洪形势。以1996年山洪为证,7月10日14时至20时的6个钟头内,高沙、黄桥、洞口3站分别降雨124毫米、105毫米、70毫米,其中3个钟头内分别降雨80毫米、70毫米和50毫米,16日8时至17日8时,全市暴雨发展到了顶峰,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有党坪、武阳、山门、洞口、小沙江等5站,最多的党坪站达146毫米,最大的时降雨量为78毫米。邵东县上沙江水库(中型)库区18日凌晨3时40分至4时50分,70分钟降雨90.4毫米。不仅我市境内普降暴雨,客水流域的暴雨强度也很惊人,广西资源县从15日20时至18日凌晨2时降雨量达400毫米,加剧了我市夫夷水的陡涨。在强暴雨的袭击下,我市大小河流水位猛涨,号称我市大江大河的平溪江、赧水、夫夷水、邵水、资水均出现了超历史的最高水位。

2.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往日的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历经“大办钢铁”、“大兴公共食堂”、“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等几多带“大”字的群众运动,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许多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变成了“癞子头”、“和尚头”,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比1957年减少了2成左右,少数地方减少了六、七成。同时,全市有100多万亩山林被垦为耕地,使“绿色水库”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43%。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有害于调节小气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发山洪灾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积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水蚀模数达到4000吨/平方公里年,照此计算,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砂注入江河、沟渠、圹库。普遍反映,河床一般比五十年代中期抬高了1米多,隆回县辰河、新邵县石马江、新宁县新寨河、绥宁县三双河等,甚至成了高于两岸农田的“悬河”。

3.工程标准低,蓄洪能力差。建国以来,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水利投入不足,土法上马,建设标准不高,尤其是水库长年运行以后,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据今年汛期统计,我市1246座水库中带病运行的尚有328座,占26.3%,这些水库每到汛期,令人提心吊胆,只能控制水位运行,难以发挥拦洪错峰的作用。另外,在资水上游除赧水水系上建有一座六都寨大型水库外,其它均无骨干水利工程,夫夷水系连中型水库都很少,拦蓄洪水的能力更弱。

&nb

sp;4.河道设障多,洪水渲泄不畅。部分群众水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违章违法作业。在河道中采砂淘金,乱堆废弃物,阻塞河道;向河道中倾倒废渣、垃圾;在河滩上建仓库、码头、房屋等,随意侵占行洪断面,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河面日趋变窄,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正常渲泄。如资江市区河段的坡降从1956年的0.039%降到了1996年的0.027%,又如大圳水库下游的新寨河,已从建库前637立方米/秒的安全泄量降低到120立方米/秒,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房倒田淹。

5.人为因素造成局部山体滑坡,导致山地灾害。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山体上开采矿石、修路建房,破坏了山体结构,在强降雨的诱发下,山体滑坡、泥石流往往伴随着山洪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电力和电信线路倒杆,交通道路中断,农田被毁。

三、减灾措施的探讨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山洪频发的主客观因素,我们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治标治本。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山洪灾害意识,在防御山洪灾害上,当前普遍存在着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把防灾减灾当做是“短期行为”和“被动行为”,灾情发生,往往措手不及,处处挨打。防灾抗灾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因此,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防灾减灾斗争中来,树立抗灾保安全、抗灾夺丰收、抗灾求发展的思想,要把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一是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告会等各种宣传媒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增强全民的防灾意识;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传授防灾抗灾的有关知识,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三是要提高公民参与防灾抗灾的意识,认识到防灾抗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四是要建立健全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体系,组织一支过硬的抢险队伍。

2.建立专门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矿、气象部门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测工作,尤其是地矿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建设、国土部门要采取措施制止在山洪易发地区进行建筑、开发。在今年“5.26”洪灾中,由于气象部门预报的准确及时,各级各部门防汛责任落实,提前作好了各项准备,在抵御山洪灾害中抓住了主动权,虽遭特大暴雨袭击,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3.大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利基础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是防灾减灾的有力保障。针对防御山洪灾害的需要,工程建设应着力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水库的除险加固。集中精力、财力、物力,打好险病水库歼灭战,力争三至五年内,摘掉现有险病水库的帽子,确保安全运行,发挥其正常的防洪效益。二是抓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发生山洪灾害,损失最大的一般均在城镇,因此,要把城镇防洪堤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修好“保命堤”,保城镇安全。三是争取骨干防洪工程立项建设。按照我们的规划,如能在夫夷水上游修建犬木塘水库,在赧水上游修建洞口塘水库、山门水库等重点骨干工程,邵阳的山洪灾害将会得到根本的治理。

4.致力实施生态工程治理。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土保持治理要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方针,搞好封山育林和营造水土保持林,制止毁林开荒和滥砍滥伐,不断扩大森林覆盖面,增加植被。对开挖造成的陡峭山坡要加大投入,进行护坡固脚。当前,我市要重点抓好新邵、隆回、邵东等水土保持长治县的生态治理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经验,在全市普遍推广。

5.依法治水,加大河道的治理力度。要运用法律武器,纠正现在多家管水的紊乱局面,对河道实行统一管理。要认真宣传贯彻《河道管理条例》,在全市推广市区河道综合治理经验,大力打击“四乱”行为,抓好大小河道的扫障工作,限期清除老障,杜绝设置新障。对涉及河道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批。要通过水政水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尽快扭转河道行洪不畅的状况。

邵阳市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浅论中国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

浅论中国山洪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本文结合山洪灾害特点,分析了山洪灾害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防治山洪灾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山洪灾害;成因;防治对策 1引言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丘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由于地处东亚季风区, 暴雨频发, 地质地貌环境复杂,加之人类活动剧烈, 导致我国山洪灾害发生频繁, 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1950—2000年全国共发育山洪沟 18901 条, 发生灾害 81360 次;诱发泥石流沟 11109条, 发生灾害 13409 次;诱发滑坡灾害 16556 处[1]。

2山洪灾害的特点

山丘区洪水来势猛、涨水快、流速大、破坏力强,洪水可造成房屋、道路、桥梁和农田的毁灭性灾害。近年来,山洪灾害越发频繁,损失越来越大,有显著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2.1山洪突发性强、预报预防难度大,山洪灾害多由暴雨所致,由于暴雨强度大,加上特定的地质、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导致山洪来势凶猛。由于山区河流众多,比降大,因此,汇流迅速,洪水涨势猛,极易产生山洪灾害。从降雨到山洪形成一般只几个小时,甚至在lh以内,较难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防治。

2.2山洪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由于山洪流程短,流速快,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对厂矿、交通及居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都十分严重。2.3山洪灾害发生的季节性强、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降水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在降雨较多的年份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也明显偏高;在同一年中,多雨期是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的多发期,山洪灾害发生时间大多和降雨同步或短期滞后。

2.4山洪灾区数量多、危害大、灾后恢复困难

山洪的突发性,致使其危害性、破坏性极强。山洪成灾很快,顷刻之间就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毁、交通中断、溪河改道,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破坏性强的突出表现是造成人

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恢复难度大,有的甚至具有毁灭性。山洪灾害往往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农田等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使几十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3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3.1降雨

降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与山洪灾害的形成关系密切。降雨量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雨强高、激发力强,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易产生溪河洪水灾害、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降雨强度大,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引发溪河洪水,而泥石流的发生与前10分钟和1小时的降雨强度关系十分密切。降雨历时长,产生的径流量就大,雨水对土体、岩体的侵蚀作用就强,山洪、泥石流、滑坡就比较严重 3.2地形地质因素

地形地质是影响山洪灾害形成和发生的下垫面因素, 在降雨因素一致的条件下, 地形地质因素影响着山洪灾害的特性和规模。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自西向东呈现出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过渡的斜坡地带和大山系及其边缘地带,岭谷高差达2000米以上,山地坡度30°到50°,河床比降陡,多跌水和瀑布,有利于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国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以纵向构造和歹字型构造最为突出,对泥石流的形成和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软硬相间岩石分布区更容易风化,侵蚀也更强烈,特别有利于泥石流和滑坡的发育,是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3.3人类活动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加速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植被能够减缓降水入渗和流水对地面的冲蚀,良好的地面植被可以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对于山洪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人类陡坡开荒、建设山区道路、开矿弃渣和村镇建设挤占河道等无序活动,使自然植被损毁,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山地、丘陵、旱地以及被人类活动损毁后的裸露地面,为降暴雨转换成山洪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山洪灾害形成与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4 山洪灾害防治对策

4.1 加强宣传,增强防灾避灾意识

应做到主动避灾,科学防灾,由于一些地方干部群众对山洪灾害缺乏足够的认识,防灾避灾意识淡薄,出现在河道边、滑坡体下建住房、搞开发建设,致使河道淤塞,泄洪能力萎缩,往往造成大洪水、大泛滥,小洪水、大灾难的严重后果。因此,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山洪灾害的危害,普及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常识,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抗灾的自救意识和能力。4.2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的政策法规保障措施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2]。因此,只有充分依靠政策、法规手段进行山洪灾害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规范和约束人类各种无序活动造成山洪灾害加剧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轻山洪灾害的危害。

4.3 科学制订防灾预案

山洪灾害的防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针对山洪灾害的暴发特点,科学制订和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做好防、救、抗等事前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山洪灾害预防的领导、指挥和组织机构,查明山洪灾害的危害范围和影响程度,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与地点等,有利于将山洪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4.4 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系统建设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灾区又多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的山区,救护难度大。因此,必须加强通信报警系统、雨情、水情测报监测预警系统和险情、灾情监测反馈系统等建设,及时准确地预报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4.5 搞好水土保持,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是减轻山洪灾害的有效途径。其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对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建立多功能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体系,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整体防护效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洪玉, 邹 翔, 张平仓.我国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对策研究.2007.[2]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写组.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Z].2005.

第四篇:邵阳市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一、地理位置及洪灾概况我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东与衡阳为邻,南与永州和广西桂林接壤,西与怀化交界,北与娄底毗连,市辖八县一市三区,总人口730万,其中农业人口611万,土地总面积208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0万亩,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域,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地势比降为10.25。资江干流两源逶迤,支流纵横,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8县1市3区。我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据资料统计,近300年间,共发生水灾73次,平均4.1年一次,而在建国后的52年间,洪灾年份就有17年。由于山丘区洪灾暴发迅猛,历时虽短,但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打击。1979年的“6.27”洪灾,淹死87人,伤550人,其中洞口县死亡56人,伤466人;1988年洪灾死亡41人;1996年的特大洪灾具有全局性、毁灭性的特点,资水干流邵阳市区洪峰水位达222.21米,超出警戒水位8.21米,全市8县1市3区全部遭灾,196个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中重灾有71个乡镇,占总数的36.2。704万人中,有516.05万人遭灾,占总数的73.3,有68.83万人被洪水围困,42.23万人紧急转移,82人在洪水中丧生。倒塌房屋13.77万间251.3万平方米,228.71万亩农作物成灾,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8.73亿元。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老百姓形象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今年由于“5.26”和“6.21”的集中暴雨,我市又有绥宁、新宁、邵东、武冈四县、市受灾,受灾乡镇63个,受灾人口77.5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9986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2.88千公顷,成灾面积10.18千公顷,绝收0.51千公顷,粮食减产1.74万吨。暴雨洪灾也给我市水利设施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450处89公里,冲毁塘坝199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850万元。

二、成因分析分析我市山洪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暴雨强度大。暴雨强度大是诱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我市流域内有三个暴雨中心:一是洞口以上流域,二是隆回的六都寨附近,三是广西资源。由于流域内三个暴雨中心的存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坡降大,导致汇流时间极短,洪水始料未及,突发性极大,并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局部暴雨局部洪灾,全局性暴雨大范围洪灾。当为全流域性暴雨时,暴雨中心的不规则移动常造成洪水的复杂组合,在影响市区防洪的大洪水中,赧水的来水比重很大,约占70,夫夷水约30,邵水的汇入往往也会改变市区的防洪形势。以1996年山洪为证,7月10日14时至20时的6个钟头内,高沙、黄桥、洞口3站分别降雨124毫米、105毫米、70毫米,其中3个钟头内分别降雨80毫米、70毫米和50毫米,16日8时至17日8时,全市暴雨发展到了顶峰,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有党坪、武阳、山门、洞口、小沙江等5站,最多的党坪站达146毫米,最大的时降雨量为78毫米。邵东县上沙江水库(中型)库区18日凌晨3时40分至4时50分,70分钟降雨90.4毫米。不仅我市境内普降暴雨,客水流域的暴雨强度也很惊人,广西资源县从15日20时至18日凌晨2时降雨量达400毫米,加剧了我市夫夷水的陡涨。在强暴雨的袭击下,我市大小河流水位猛涨,号称我市大江大河的平溪江、赧水、夫夷水、邵水、资水均出现了超历史的最高水位。2.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往日的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历经“大办钢铁”、“大兴公共食堂”、“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等几多带“大”字的群众运动,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许多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变成了“癞子头”、“和尚头”,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比1957年减少了2成左右,少数地方减少了六、七成。同时,全市有100多万亩山林被垦为耕地,使“绿色水库”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43。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有害于调节小气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发山洪灾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积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水蚀模数达到4000吨/平方公里年,照此计算,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砂注入江河、沟渠、圹库。普遍反映,河床一般比五十年代中期抬高了1米多,隆回县辰河、新邵县石马江、新宁县新寨河、绥宁县三双河等,甚至成了高于两岸农田的“悬河”。

第五篇:邵阳市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范文

邵阳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一、地理位置及洪灾概况

我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东与衡阳为邻,南与永州和广西桂林接壤,西与怀化交界,北与娄底毗连,市辖八县一市三区,总人口730万,其中农业人口611万,土地总面积208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0万亩,为典型的农业大市。

全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域,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地势比降为10.25%。资江干流两源逶迤,支流纵横,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8县1市3区。

我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据资料统计,近300年间,共发生水灾73次,平均4.1年一次,而在建国后的52年间,洪灾年份就有17年。由于山丘区洪灾暴发迅猛,历时虽短,但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打击。1979年的“6.27”洪灾,淹死87人,伤550人,其中洞口县死亡56人,伤466人;1988年洪灾死亡41人;1996年的特大洪灾具有全局性、毁灭性的特点,资水干流邵阳市区洪峰水位达222.21米,超出警戒水位8.21米,全市8县1市3区全部遭灾,196个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中重灾有71个乡镇,占总数的36.2%。704万人中,有516.05万人遭灾,占总数的73.3%,有68.83万人被洪水围困,42.23万人紧急转移,82人在洪水中丧生。倒塌房屋13.77万间251.3万平方米,228.71万亩农作物成灾,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8.73亿元。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老百姓形象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今年由于“5.26”和“6.21”的集中暴雨,我市又有绥宁、新宁、邵东、武冈四县、市受灾,受灾乡镇63个,受灾人口77.5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9986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2.88千公顷,成灾面积10.18千公顷,绝收0.51千公顷,粮食减产1.74万吨。暴雨洪灾也给我市水利设施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450处89公里,冲毁塘坝199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850万元。

二、成因分析

分析我市山洪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暴雨强度大。暴雨强度大是诱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我市流域内有三个暴雨中心:一是洞口以上流域,二是隆回的六都寨附近,三是广西资源。由于流域内三个暴雨中心的存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坡降大,导致汇流时间极短,洪水始料未及,突发性极大,并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局部暴雨局部洪灾,全局性暴雨大范围洪灾。当为全流域性暴雨时,暴雨中心的不规则移动常造成洪水的复杂组合,在影响市区防洪的大洪水中,赧水的来水比重很大,约占70%,夫夷水约30%,邵水的汇入往往也会改变市区的防洪形势。以1996年山洪为证,7月10日14时至20时的6个钟头内,高沙、黄桥、洞口3站分别降雨124毫米、105毫米、70毫米,其中3个钟头内分别降雨80毫米、70毫米和50毫米,16日8时至17日8时,全市暴雨发展到了顶峰,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有党坪、武阳、山门、洞口、小沙江等5站,最多的党坪站达146毫米,最大的时降雨量为78毫米。邵东县上沙江水库(中型)库区18日凌晨3时40分至4时50分,70分钟降雨90.4毫米。不仅我市境内普降暴雨,客水流域的暴雨强度也很惊人,广西资源县从15日20时至18日凌晨2时降雨量达400毫米,加剧了我市夫夷水的陡涨。在强暴雨的袭击下,我市大小河流水位猛涨,号称我市大江大河的平溪江、赧水、夫夷水、邵水、资水均出现了超历史的最高水位。

2.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往日的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历经“大办钢铁”、“大兴公共食堂”、“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等几多带“大”字的群众运动,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许多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变成了“癞子头”、“和尚头”,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比1957年减少了2成左右,少数地方减少了六、七成。同时,全市有100多万亩山林被垦为耕地,使“绿色水库”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43%。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有害于调节小气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发山洪灾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积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水蚀模数达到4000吨/平方公里年,照此计算,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砂注入江河、沟渠、圹库。普遍反映,河床一般比五十年代中期抬高了1米多,隆回县辰河、新邵县石马江、新宁县新寨河、绥宁县三双河等,甚至成了高于两岸农田的“悬河”。

3.工程标准低,蓄洪能力差。建国以来,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水利投入不足,土法上马,建设标准不高,尤其是水库长年运行以后,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据今年汛期统计,我市1246座水库中带病运行的尚有328座,占26.3%,这些水库每到汛期,令人提心吊胆,只能控制水位运行,难以发挥拦洪错峰的作用。另外,在资水上游除赧水水系上建有一座六都寨大型水库外,其它均无骨干水利工程,夫夷水系连中型水库都很少,拦蓄洪水的能力更弱。

4.河道设障多,洪水渲泄不畅。部分群众水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违章违法作业。在河道中采砂淘金,乱堆废弃物,阻塞河道;向河道中倾倒废渣、垃圾;在河滩上建仓库、码头、房屋等,随意侵占行洪断面,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河面日趋变窄,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正常渲泄。如资江市区河段的坡降从1956年的0.039%降到了1996年的0.027%,又如大圳水库下游的新寨河,已从建库前637立方米/秒的安全泄量降低到120立方米/秒,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房倒田淹。

5.人为因素造成局部山体滑坡,导致山地灾害。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山体上开采矿石、修路建房,破坏了山体结构,在强降雨的诱发下,山体滑坡、泥石流

下载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陕西省防御山洪灾害工作实施办法

    陕西省防御山洪灾害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山洪灾害防御存在问题及对策

    安康山洪灾害防御存在问题及对策安康位于秦巴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属南北过度性气候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安康是个自然灾害频发区,特别是山洪灾害每年发生......

    邵阳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合集5篇)

    邵阳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一、地理位置及洪灾概况 我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东与衡阳为邻,南与永州和广西桂林接壤,西与怀化交界,北与娄底毗连,市辖八县一市三区,总人口730......

    山洪灾害防治无线预警广播技术规范

    山洪灾害防治无线预警广播 产品别称:山洪灾害无线预警广播系统_山洪灾害预警广播系统 概述 因为我国多样化的地理气候环境,加上人类行为等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下,洪涝灾害在我......

    松阳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质量检查汇报(定稿)

    松阳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质量情况汇报一、基本情况为了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松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按照2010年7月21......

    山洪灾害防治知识竞赛(答案)(精选5篇)

    山洪灾害防治知识竞赛(答案) 一、单选题 1、山洪灾害是指由于______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 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C、降雨......

    探析元谋县山洪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探析元谋县山洪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摘要:元谋县频繁发生的山洪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本文从元谋县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以及经济活动的......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成效(5篇)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成效 摘 要:山洪灾害不仅会造成我国资源与民众财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会危及到民众的生命安全。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进行,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成为我国防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