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内耗严重?12招有效解决内耗问题!
公司内耗严重?12招有效解决内耗问题!
1会议效率不高
会议是企业解决问题和发布指令的集体活动,但是也是一个高成本的经营活动。因为这个活动往往是很多领导者参与的集体活动,每过一分钟,意味着与会人员总数的分钟数,而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未掌握开会的技巧,都存在“会前无准备,会中无主题,会后无执行,与会无必要,时间无控制,发言无边际”的六无现象。
2采购浪费时间
曾经有一家企业,在做一个新项目时,项目组每天的运营成本为8万元,可是其在产品上市前夕,采购部门为了采购10万余元的包装,竟然耗费了一周时间,理由是要找价格低廉的供应商以节约采购成本。整个营销团队因此多等待一周时间无法和客户签约。
而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企业里均存在。一味的追求降低采购的直接成本而忽略了同时并存的“隐形成本”。当然,降低采购直接成本与本文并无冲突,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企业的采购部门,要站在整体经营的角度综合权衡的各项指标,才能真正控制采购的成本支出。
3沟通渠道不畅
在大多数企业,你会发现,在同事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严重失真的现象,或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或百人百解……这种现象,说小了,让很多工序成为无效工序,或失去很多重要机会。说大了,有可能因此给企业带来隐患。
4加班成瘾
很多老板总认为,员工在下班后“废寝忘食”的“加班”是一种敬业现象。殊不知,这可能隐含着很高的成本。理由有三:
第一,加班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工作任务太重,而是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加班意味着低效率。
第二,加班耗费更多的员工精力和体力,严重透支员工的健康,长期下去,会让一些重要员工不能长期发挥其效能,并且有为公司带来负担的隐患,比如有的机械操作员工因为长时间加班而导致疲累,造成事故,而企业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第三,加班员工并不一定“务正业”,有些员工在下班之余,名为加班,利用公司的资源,从事其个人事情,同时还领取公司的加班费,很多企业的重要损失、数据丢失等都发生在下班时间,而加班成为企业“藏污纳垢”的死角。
5人才流失
有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都是很欠缺的,他们认为人才是无限的,成为“铁打的营盘”,员工自然也就成为了那“流水的兵”了。
不能不说,一个员工的离开对公司都是一笔成本,因为公司要承担对这个员工的培训费等前期投入,还要承担新招聘该岗位员工的前期成本,还要承担新员工是否适合岗位的风险,而老员工的离职也会因为职业素养的关系,可能会流失重要的内部资料或信息,而其离职后,很可能会进入自己的竞争对手的企业。
所以,员工特别是老员工的流失无疑会给企业带来高出其收入几倍的支出。很多小企业在经营多年后,你发现他们一直是那么小的团队,而除了老板之外,没有一个员工是从企业成立当初留下来的。6
岗位错位
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句名言“将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位置”。可惜,真能做到这点的企业的真的不多。
曾经在一家人才市场招聘,听到其员工之间的谈话,说每次招聘会都要他们全体职员去搬桌子和椅子,因为是租借的体育馆作为招聘场地。上到职业经理人,下到普通职员,都成为了“搬运工”,我不禁叹息,这家企业从事的是人才招聘与管理,怎么会花那么高工资请来并不专业的搬运工。
其实这体现了老板们一个非常清晰的心理,他们认为这些员工招聘回来就是要用的,只要自己有人手能做的,就不用再花更多的钱去做。但是我们发现他们因此付出的代价很高。
该企业的员工一直抱怨不停,因为相当多的都是女职员,根本没有力气搬运桌椅,那些高官们也从来没有经受过这等“礼遇”,有些纷纷离职。我们也从此不在该招聘会招聘,因为我不相信这样的团队能给我提供很好的服务。7
流程繁琐
企业的乱,有太多都是因为流程,这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通病,凡是发展缓慢的企业,其流程一定是混乱或不合理。他们为此承担着很高的成本,然而一直却视而不见。
流程,是企业运营的产业链,如同流水线一样,没有科学合理的流程,也就失去对各项工作系统性的控制,很多工作半途而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返工,无奇不有。这会成为裹住企业前进双脚的乱麻。8
停滞资源不利用
停滞的资源在企业里可以说是最广泛的“隐形成本”,例如闲置的设备,积压的库存,低利用率的岗位职业,闲置的资金、搁置的业务等,他们虽然不一定会继续消耗企业的投入,但是他们却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企业会为此承担着利息等隐形成本。所以说,一个企业里,停滞资源的多少,体现着企业资源利用率的高低。9
企业文化瞎搞
有人说企业文化如同一个企业的魂,会在其每一个成员的精神面貌中得以体现。这种文化在企业成立的初期阶段就开始建立,他受企业的创始人的文化、习惯、技能、职业、好恶等影响,因此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但是说企业文化会成为成本,或许很多人不以为然,但事实如此。我们会发现一些企业的员工精神萎靡,做事效率极其低下,无论多么优秀的员工只要进入,不久要么离开,要么也会变成那样,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环境”问题。而这个“环境”正是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如同企业的生命,会伴随企业的一生,只能调整,无法重造。10
信用透支
这是一个牵扯到远期回报的成本,诚信经营如同诚信做人。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习惯拖欠供应商货款,习惯拖欠员工薪资,习惯克扣他人,习惯拖欠银行贷款等等,认为这样可以减轻企业流动资金压力。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会成为企业经营的严重隐形成本,首先,供应商一定会将时间成本算在其报价中,这类企业无法采购到最低价格的原料或服务。其次,员工薪资拖欠,违背劳动法规,有被惩罚的危险。而拖欠银行贷款,克扣他人,会给其信用度大打折扣,在企业某一天遇到困难时,会四面楚歌的。无疑,企业为此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其实其并没有因此获得任何益处。11
风险调控失准
将企业推向快车道是每个企业家的梦想。但是风险系数也因此而同步增加。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他们虽然发展迅猛,收入丰厚,但是一旦出现危机,将是灾难性的。多个案例证明,企业的风险很多都是因为预料不足或管理不善造成的,在风险发生前,都早以埋下隐患。而很多大型企业或者知名企业因为一次风险而消亡。
可见,风险是举足轻重的隐形成本。而这种现象并非显而易见,实在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12
企业家自我修养
“企业家成本”是指的是企业的老板本身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有一句话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企业家如同一支军队的首领,其本身是企业支付成本最高的员工。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把自己变成了企业的“皇帝”,一切自己说了算,全体员工变成了执行的机器。但是,企业家个人因素的缺陷,将会为企业增加沉重的成本负担。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小型企业,但在大型企业里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成本延伸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甚至是每一个职员。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我们常常强调,在你的范围,你就是领导,你有权决策。而很多领导者一直以自己为中心,这将大大降低了团队的作战能力,增加了高额的隐形成本。记得曾经对一个抱怨公司缺乏人才的老板说过一句话:“你们公司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和善用人才的智慧”。
第二篇:公司内耗9大问题
公司内耗9大问题
1.人人相轻
中国人不是文人相轻,而是人人相轻,只要想轻视别人,总有相轻的理由。在企业里面,就表现为硕士轻视本科,本科轻视大专,大专轻视中专,名校轻视非名校,干部轻视职员,职员轻视工人。更搞笑的是学理科的轻视学文科的,学文科的轻视学理科的,市场部的轻视技术部的,技术部的轻视市场部的。这不是随口乱掰,我就常听到“他们技术部的水平不行,解决不了什么质量问题”、“他们市场部的人员素质太低了,基本的产品知识都不具备”这样的废话。都是一个公司的,别人不行要伸手帮忙,站在那里说风凉话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说句老实话,在一个公司里面,都是出来打工的,谁比谁高多少呢?
2.缺乏团队精神
人人相轻,自然学不会相互合作。加之私心重、视野窄、眼光短,所以中国人在企业里面非常缺乏团队精神。
我最近在公司推行绩效考核,有些部门经理不爽了,因为他们一算,自己的奖金要变少,还要被公司考核,于是背后说坏话的也有,开会大吵大闹的也有,不闻不问的也有,种种姿态,不一而足。有同事问我:“不至于那么严重吧,不就是搞绩效考核吗?一个制度而已。”制度本身倒不复杂,但是损害了某些人的个人利益,于是这个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这些经理不会说自己的奖金变少了,而会说本部门的奖金变少了,本部门的风险变大了,或者挑起部门员工对制度的敌意,来对我施加压力。
其实在一个企业,团队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公司好了大家好,公司垮了,个人也拿不了几个月薪水。老外很崇尚个人价值,但在企业和组织里面非常遵循个体服从整体的准则,这就是对企业的正确理解。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其实很不职业,就是没有团队精神,把个人或者部门凌驾于整个组织之上。开会讲话都是“我们市场部”、“他们技术部”、“他们物流部”、“他们财务部”,听起来不像是一个公司的,像有仇似的。我记得有次一个经理为他部门员工薪酬的事情问我:“你们公司„„”我当时反问:“我们是谁?公司是谁?”他一下子愣住了。
缺乏团队精神,企业内耗就多了,在我们公司,有40%的工作时间是去解决内耗的,因为部门间的摩擦太多、个人间的摩擦太多。这不是一个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手段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的问题。私心太重,就不会顾全大局;不顾全大局,就学不会妥协;不会妥协,就天天吵架,你争我斗——企业就在这样的内耗中完蛋了。
3.疑心大,不诚信
人事经理免不了和人沟通,我就发现我们公司人与人之间特别不坦诚,大家总是相互猜疑,经常听到:“我知道他是这样看我的„„”“他肯定在老板面前说了我的坏话„„”“这个事情我不好说,不想惹麻烦„„”人前不说真话,人后乱说坏话。
我刚做人事经理的时候,很多人跟我说,人事经理就是老板的传声筒,做这个职位只有死路一条,千万不要做啊!我做了一年,发现其实老板没什么大问题,而是其他人天生爱猜疑老板,又不当着老板的面说实话。
我们跟老外打交道,有问题他们会当面指出,不管多难堪,也不妨碍他吃饭时跟你谈笑风生。所以老外开会,会上可能有10种声音,但会后只有1种声音;我们开会,会上没人说话,但会后可能有10种声音。我们老板开会结束时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全体沉默。一出会议室,跑到自己办公室门一关就开起小会了!
4.蔑视制度
当人事经理的第一天,老板就跟我说:你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公司的管理制度化。起初还不大理解,后来明白了老板的苦心,公司的各种制度不少,就是基本上没人遵守。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设计本身有缺陷,二是员工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对制度的概念。
我上任后订了一个考勤制度,规定迟到一次扣10元,第二次40元,累积3次计旷工一天(因为公司的迟到现象很严重)。结果制度出来后,我一看有的员工迟到3次了,想着旷工罚款太重,心一软,就对员工说:“到了第三次迟到就补请一个事假吧,事假总比旷工好,下次不要迟到了!”结果有的员工下个月仍然迟到3次,刚开始请迟到后事假,后来请病假(因为病假扣的钱更少),后来每次迟到都请病假,到后来连请假条也没有了,打个电话就完事„„我痛定思痛,反思洪水泛滥起因是自己放闸,下了一个通知:“以后迟到一律不准事后补假。”不准事后请假,迟到的员工就把请假条的时间提前一天,反正经理们不管。我那时想到了《鹿鼎记》里面康熙对韦小宝说的一句话:“鳌拜逼朕一步,朕就要退一步,朕实在是退无可退了啊!”最后实在没辙,宣布“迟到一律不准请假”。实施的当月有个女职员迟到3次,我通知她被记旷工了,她委屈得快要哭起来:“我从小就没有旷过课,现在居然被记旷工,你可以问××经理我那天迟到是因为„„”最后一句是:“公司讲不讲人性化管理!”
5.敏感度太高
我在公司跟员工谈话,结尾通常会说:“今天我跟你谈话的意思只是这个事情本身,没有别的意思。”听起来有点绕口。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他们非常敏感。你说他哪些方面需
要改进,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问他们部门的工作量是否饱和,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问他最近有没有继续进修的打算,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他可能根本不在意你跟他谈话的内容,而是花很长时间来琢磨为什么要炒他。
企业内耗多,有个原因是说实话的成本太高。大家喜欢猜来猜去,相互不信任。比如我对一个经理说“你处理这件事情有问题”,他可能联想到我不喜欢他这个人,有意针对他。然后他会思考我为什么不喜欢他,是不是上次请客没有叫我?最后一定找一个理由,于是误解就造成了。
6.犯“君子”错误
这世界真正坏人不多,就像真正好人不多一样。但中国人喜欢把“好人”与“坏人”这个本身就很模糊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一个人企业行为。公司要炒人,就有员工说:“他很好,公司为什么要炒掉他?”拜托,如果只有“坏人”才能被炒,请告诉我“坏人”在哪里?我从不认为我们公司的员工中有坏人,我只评判他是不是合格的企业人。
我在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中规定,每个部门每年必须有5%的员工被评为不合格,经理们不愿执行,他们说:“如果我的部门员工都合格,你一定要弄出个5%,怎么办?我只好安排员工轮流坐庄了。”他们说得理直气壮,因为觉得自己是君子,对得起身边的兄弟。我的回答是:“GE公司的淘汰率是20%,你认为我们公司员工都比GE的员工优秀?”如果一个经理在符合组织利益的前提下做“君子”,与员工讲情义,绝对是好事,但如果违背组织利益去对员工做人情,那么这个“君子”不仅毫无价值,简直形同犯罪。
7.推卸责任
我们公司的经理总抱怨老板不授权,权力太小,无法管理员工。可真正遇到麻烦时,他们会把问题往老板那里一交:“你看怎么办?”这些经理不去想,他的薪水比员工多,权力比员工大,问题就应该到他为止,不然老板要你做经理干什么?可他们总是把权力与责任分开,权力就是拿的钱多,管的人多,没想过其实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你有多少权,就要负起多少责。
在我们公司,人事和财务工作不好做,因为他们代表公司行使职权,最容易被经理们“转手”责任。当你正常过问他们事务的时候,经理们会很反感,认为你触了他的一亩三分地,挑战他的权力;可一碰到员工要加薪、预算被削减这样的事情,他们会说:“你加薪我是同意的,可是人事部不同意!”“花这个钱我是同意的,可是财务部不同意!”其实决定是大家一起下的,但出现问题的时候经理们不去与员工沟通,把责任和矛盾推卸到我们头上。
8.缺乏包容性
有句话说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取决于他的胸怀有多大。做了人事经理后,我对这句话的感受尤为深切。
我们公司有个部门经理,在公司创立初期做了很大贡献,公司也一直想培养他。但他的心眼特小,私心特重,毫无包容精神,这是个很要命的缺点。他几乎永远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任何事情,比如,他认定他的上级(总监)不如他,但年终奖比他高,令他无法容忍,所以他常跑到老板那里去说上级的坏话。我跟他说,别人能做你的上级,肯定有他的长处,即使别人有问题,你也应与他达成谅解和共识,原因很简单:你们是为一个目标工作,而且他是你的上级。可是直到今天,他还在固执地寻找一切机会攻击他的上级。组织行为学里面有句话说“屁股决定大脑”,就是本位主义,他的大脑就完全被他的屁股(个人立场)控制了。与自己不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处,是对胸怀的一个极大的考验。做大事的人的胸怀都是被反对者撑大的,就像李敖所说“男人的胸怀是被女人撑大的”一样。摩托罗拉的总裁高尔文喜欢驾船航海,万科的总裁王石喜欢登山,那都是练胸怀去了,人面对大海和高山的时候,心胸自然开阔,连心思都要透亮些。所以我总劝员工在工作之外多想想生活,多见见世面,多长长见识。老窝在办公室那点地方,做手头那点事情,怎么大气得起来?有点事就急了。
9.缺乏文化性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中国人在一家国内的跨国公司工作,有一个到海外出任分公司CEO的机会,结果公司把机会给了一个他认为专业技能、学历背景都不如自己的老外。他去问老板,老板说:因为公司觉得那个老外有更高的人文修养和更开放的心态,而到一个不同的国家,面临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需要他把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糅合在一起,去实现公司的目标,这远比技能重要。我周围的很多职业经理人用各种证书、MBA学历把自己武装到牙齿,恨不得一个个都变成经济动物,谈起工作都是专家,就是不会与人相处。
有的企业做不长,做不强,技术和管理是表象,真正原因是缺乏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那种文化传统和底蕴是气质,不是画个浓妆就学得会的。学历和技能是衡量一个人的硬件标准,但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他的软件,是性格和态度,是文化。所以外企招聘员工强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他们更注重内在素质,这才是决定个人价值的关键。
第三篇:华为内耗十大问题 (解决方案)
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
这是华为员工“五斗米”2010年12月15日,贴在华为内网心声社区的一个点击巨量的贴子,年末的时候被《华为人》报评为2010华为之最,朴实无华的阐述,直奔本土企业的问题本质。
最近和很多中基层优秀人才交流,面对复杂低效的现状,普遍有种无力感。本人从以前意气风发也逐步冷却和平静下来,希望能通过发发牢骚,浇下心中的块垒,也能稍微发泄下大家的郁闷心情。这里就不讨论外部环境中的汇率上升和通货膨胀问题,只从公司内部问题分析入手。
关于内部问题,相信经过这次调薪事件,也应该能感受到点味道来了。本人和华为各阶层,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贵胄都有着广泛的接触,也经历过很多领域和业务,相信视角也并非只是管中窥豹。同时也希望本文不至于引起普遍的反感,或者带来“不能生鸡蛋,凭什么评价鸡蛋”之类的指责。
一:无比厚重的部门墙
一般产品出了问题,我们都是互相推卸责任,经常最后发现谁的责任都不是。要么是客户没操作好,要么是环境不匹配。通信产品非常复杂,结合部模糊地带也很多,推卸掉责任还是很容易的。好比当初三聚氰胺的笑话,厂家说牛奶出了问题是因为奶贩子,奶贩子说是因为奶牛,奶牛说是草的问题,草说是草他妈出了问题……。
还有就是内部协调起来特别困难,如果不是自己牵头或者自己部门牵头负责的项目,很难调动的了资源。我们很多主管一般都只提倡自己部门内部相互协作,希望协作中能给自己组织带来好绩效,当自己部门要协作外部门时,就开始推三阻四了。这种自私的假协作最终带来内外都不协作。所以整个华为都在做布朗运动,这种运动对大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
不恰当的局部考核是导致类似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考核差距过大也强化了这种冲动。所有人都关注自己是不是能获得高绩效,没人关注组织是否能成功。虽然两年前把考核从三个月一次改成了六个月一次,还是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六个月一次不是仅仅为了拉长周期,还希望能借此弱化过密的考核,强化大家对全局的关注。
不恰当的考核不仅会伤害整体,也容易导致过度关注短期利益。比如大家都不关注项目或组织最终是否成功,只关注短期内能看的见的收益,只要眼下不出问题,以后就没人管了。就算我们把以后网上的表现也作为考核对象,但因为时间相对较长,对眼下的约束也是有限的。
如果是生产线女工,完全可以每天计件考核。产品越复杂,考核越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试图通过考核掌控一切,生怕考核弱化导致大家都不干事。可当我们把考核设计的十分严密时,大家是都很忙了,都有事干了,但都忙的不是正事。
当所有人都不把企业放心上的时候,考核只能沦为互相欺骗的幌子,强化布郎运动的搅拌机。考核的尺度和范围十分重要,片面希望考考核就解决一切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考核工具要能和核心价值观、人员成熟度、管理水平等匹配起来应用才有可能发挥好的作用。
二:肛泰式(膏药式)管控体系
先看些常见的现象:上级说减少会议,于是有用没用的会议都不让开了。领导说转测试三次不通过开发代表下岗,于是再也没有转测试不通过的了。发文说质量和进度冲突时质量要第一,于是就有人项目可以GA了还故意拖几天,这样就显得更重视质量了。
当出现这些作假现象时,上级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大家能力太差,监控措施不到位,反正都是员工的错,都是别人的错。于是为了避免作假,又设定更复杂的管控措施,增加复杂的监控组织。于是组织越来越复杂,干活的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低下。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是员工能力不行,也应该设计适配员工能力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者去对员工培养,应该通过梳而不是堵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组织现状,谁都搞不清楚我们下一个部门叫什么名字,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到底有哪些组织。业界平均投入实际价值工作的人员一般在95%左右,我司据说在70%以下,30%以上的人都干的不增值的工作。到处都很忙,也到处是“闲人”。用句曾经下属的话来说,和尚很少,菩萨太多。
还有个现象就是调查或评估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假模假样地分析下根因,稀里糊涂研讨来研讨去,于是就头痛医头地设置组织开展措施了。年年都有TOP N,年年都持续改进,但问题却从来没见彻底解决过,这些问题也很少见有变化过。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是假把式。
领导从来都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下面做不好是因为他们执行不到位。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所有人都执行不好,会不会是因为自己缺乏一线的深入分析或缺乏和实际业务的结合体验,是不是自己制定的规则有问题。华为四大禁之一就是禁止没有实际业务经验的去做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工作,大家看看我们有多少是符合要求的。就算从事过具体业务,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我们依然停留在19世纪的管理模式中,总希望通过条条框框这种表象的东西解决系统问题,试图把管理简单化表面化。对于复杂知识型劳动,贴膏药式管控管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背后的自由度太大了,太复杂了。真正合理的方法一是搭建平台激发员工,二是建立针对组织级的健康审视,一种对管理和氛围的促进方法,而不是现在对一些容易被欺骗的指标的审视。
三:不尊重员工的以自我中心
世界级企业以员工为本,他们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统一起来。他们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体现为员工能力的持续,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所谓的预期管理,即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公司获得自己的未来。
我们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典型的“绩效导向”,就是“你给我赚更多的钱,我就给你发更多的钱”,“你不给我赚钱,你就可以走人了”。
创新型知识型企业员工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对待生产资料缺乏敬畏之心,也缺乏共同成长的愿景,导致我们的离职率很高,忠诚度低下。当领袖说我们要采用赛马文化时,我们甚至连培训都不敢用了,即使偷偷培训也要说是研讨。
而且很多动作缺乏真诚的沟通,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一种老子训儿子的口吻。本来相同的问题,经过我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大多获得的都是抵触性的反馈。这也导致了员工和企业不能站在一条船上,过一天算一天。
其实华为作为民营企业的翘楚,是具有吸引大家的先天优势的,一大批厌恶国家垄断型研究体系,厌恶外企的优秀人才,对华为充满了热爱,也有很多人抛弃高福利低劳动强度的垄断企业和研究所来到曾经热情洋溢的华为。所以只要我们能按部就班地做,虚心真诚地对待大家,是可以留住很多人才的。但我们在人才的管理上落后别人一个时代,当大家都在为尊重人,激发人,培养人努力奋斗时,我们还在把员工当敌人看,当机器管。
四:“视上为爹”的官僚主义
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完成给上级一个汇报胶片,一大帮人持续钻研两三个月,胶片改了20几个版本,一张照片要翻来覆去地考量。为了满足上级的一次参观,把本来做实验用的地方用来做展台,购买大量不增值的东西。真是为了博妃子一笑,不惜大动干戈。
这些会议和胶片把管理者的时间全部覆盖了,很少有人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提升组织,提升质量。这里一部分是主动去迎合上级,也有部分是不得不迎合上级。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行下效也是难免的。
当所有的利益都来源于上级领导评价的时候,官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奢望通过什么减少简化来解决问题更是痴人说梦。只有解决了对主管的评价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汇报和会议问题,只有建立起真正能体现主管价值的评价体系,主管才有可能聚焦在核心业务上。公司一旦大了,问题怎么就这么多呢?
五:令人作呕的马屁文化
一决策机构参谋对着领导的材料说,这哪里有什么问题啊,简直太伟大了。看这马屁拍的,太没水准了。马屁文化从管理层泛滥开去,弥漫整个公司,虽然下面不这么肉麻,也都不愿意去戳破这层窗户纸。这直接导致信息失真,试点没有不成功的,要求没有达不到的。
凡是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领导支持的大家都需要支持。无人愿意去忤逆领导的意愿,无人愿意和领导深入讨论问题,上上下下一篇祥和之声,敢于直言的更是寥若晨星。历年的成功也强化了这种颂扬和靡靡之音。这些“正确”和“成功”最后就导致不可收场,十分难堪。
马屁文化一方面来源于上行下效,一方面也来源于过于刚性的执行力。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大树虽然多次表示下征言纳贤,也只不过象征性表示下罢了。就好比《参考消息》,参考的都是表扬自己的。
马屁文化也与华为的组织生态有关系,因为组织设计问题资源调动困难,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大多都是简单粗暴的推动力强型,简单粗暴带来的结果就是对上唯唯诺诺,对下吹胡子瞪眼睛,缺乏真正能认真思考,梳理业务的人。
马屁文化导致机体缺乏自我免疫机能,从上到下都是一条裤子,当裤子非常完美时可能还能正确前行。但裤子一旦破了,露出屁股丢人也是难免的,因为没人敢去跟上级说,你的裤子破了的,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组织的健康成长即需要民主,也需要集中,民主是为了集思广益,集中是为了提高执行。我们没有真民主,最后导致都是假集中。
六:权利和责任割裂的业务设计
我们的开发部门现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部门经常加班到深夜十二点,大量员工离职,用领导的话来说,几乎是再造了一个腾讯。可笑的是居然有一些部门主管夸自己部门的人热情洋溢,每天自愿加班到深夜,真的是昧着良心说瞎话。
当你把业务部门和开发部门割裂开来的时候,很容易带来前后方的冲突。开发部门负责提供炮弹,负责质量问题,承担的是责任;业务部门有开疆破土,呼唤炮火的权利,却不承担后面对资源负责的责任。这导致业务部门或营销只会大量地去提需求,最后导致开发部门累的要死。
为了让开发不要过度加班,能筛选需求获得真正的价值。于是就提出开发和业务分权制衡,希望开发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对着干,敢于对前方需求提反对意见。看起来是解决问题了。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开发和前方的平衡将带来大量的扯皮,最终不仅丧失价值需求,还会使效率大大降低。就好比治疗吃饭会噎着问题一样,我们不是通过把饭嚼碎解决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不吃饭来解决问题的。
因为这里缺乏一个真正的责权一体的组织,缺乏一个能平衡前方和后方的真正责任人,或者说业务部门的责权分离导致了这个结果。如果有个责任人,自己能去平衡需求和后端的资源,他自然会去考虑如何才能使资源最大化,自然会在需求和价值间平衡。我们现在的业务设计就比较混乱,业务和开发抢权,项目和资源抢权,缺乏一个真正的契约化客户化组织,必然导致一笔大糊涂账。中央组织部部长说,大部制改革要确保 “权责要统一,权利受监督”。政府虽然腐败,我们的业务设计连腐败的政府都不如。
人都是趋利的动物,组织的设计更要十分精细,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实际需求,而不是按下葫芦飘起瓢的胡乱指挥。而且这些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的东西十分复杂,更多地靠人的感受和领悟。如果对人没有深刻的理解,是很难搞清楚究竟该如何设计的。我们以前过多地依赖技术和战略成功,当我们突然走向精细化时,就有点慌不择路了。
七:集权而低效的组织设计
有客户反馈,华为响应及时性比以前欠缺,及时性慢。有客户抱怨,华为内部流程僵化,过于教条,没有以前灵活。还有客户问,你们能帮忙把这个电缆换了么,我们回答是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在七个月以后。有以前都是内部员工在喊,现在外面的声音也逐步强大起来了。
企业大了后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效率低下,组织复杂,这也被管理界称为大企业病。世界500强为了避免类似的组织累赘,往往会采用事业部形式,就是把组织分成若干个小组织,让小组织自己承担盈亏。通过完整团队的运做,进行短链条的管理和交付。
我们则执行的是长链条的管理和交付,市场和开发属于不同的体系,市场不把开发当人,开发则觉得市场没技术,出了问题就互相推委。有时为了完成个产品的某个牵涉大特征的优化,大体系的纠葛十分严重,直接导致效率十分低下,简直令人惊诧。
反应慢一是管理水平的问题,和我们的组织设计也有很大关系,组织运做的链条太长,必然带来高昂的沟通和协调成本,这些沟通和协调的阻力会大大降低效率。可能光从流程上看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忽略了流程运做过程中的路径成本。中兴06年前采用的是事业部形式,然后改成集权形式,后来又改成了事业部的形式,现在看来还是有些进步的。
八:挂在墙上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支撑企业成功的潜在力量,是支撑人奋斗的内驱力,也有着巨大效用。制度和考核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细致入微的搞清楚,核心价值观却弥补了这些空白。这好比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再完美也需要道德的约束,这样社会才能良性互动。
IBM顾问说,核心价值观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种提倡并能获得认可的行为,比如协同创新等。只有做了这些工作的人获得认可,这种行为才会广泛流传。就是说核心价值观要有反馈机制,要有利益牵引。
我们一方面号召大家要实践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动作和价值支撑,最后导致流于形式。比如团结进取等,虽然每次PBC沟通都会拿出来晾晾,但缺乏有效的解读和利益的支撑,加上局部化利益的考核导向,也使这一切流于形式,非但没能促进企业进步,还浪费了公司的人力物力。大企业的竞争靠价值观,我们这价值观显然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九:言必称马列的教条主义
我们在汇报材料或宣讲时,口头禅都是IBM如何、爱立信如何,或者某领导如何。领导看到大家材料也是问这是不是书上写的,有什么出处没,从来不会问我们是怎么样的。大家觉得只要是进口的就是优秀的,只要是书上的就是可以应用的。这一方面说明大家过分迷信洋人,一方面说明心里没底,或者说对组织什么都不懂,只能生搬硬套。
当年红军盘踞井冈山,共产国际派了李德博古做军事顾问指导红军,顾问们靠着在苏联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制定了阵地战、城市战等不切实际的指挥方式,最后导致红军残败不得不万里长征,红军从长征前十来万人迅速降低到两万人左右。如果如实日军“及时入侵”,前景堪忧啊。
借鉴西方的先进理论可以,但不能完全无条件的照搬。管理是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就是那些基本技术和理论,抄起来容易些,社会科学则牵涉广泛热深入的多。连德鲁克都说,希望中国企业能在自己国情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而不是教条的照抄。日本企业在成长的同时能成长出国分正义,盛田昭夫,华为能成长出谁来,林志玲么?
十:夜郎自大的阿Q精神
我们祖上曾经阔过,祖宗成法已经打了这么多胜仗,我们的领袖是英明的,我们还是就这么办吧。公司上下充斥着这样一种盲目自信精神,尤其在领导层。总觉得祖宗厉害过,以后还是厉害的,有时甚至谈到中兴时都有种品种的优良感来。于是我们着手总结造钟而不仅仅是报时,就这水平,又能总结出个啥呢。
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彼时的成功不能证明此时的成功,更不能证明未来的成功。如果曾经成功过就一直成功,大清朝的辫子军也会源远流长。大家不去寻找成功的真正原因,辨析哪些才是我们的真正竞争力,躺在各种原因带来的历史功劳薄上,叼着大烟,幻想着自己未来美好生活,十分荒唐。当我们在快速发展时,很多矛盾都被掩盖了,一旦增速下降甚至减速,矛盾很容易就激化了。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华为需要一场大的挫折,否则永远不可能有进步的勇气和发自内心的改善。或者说华为一场大的措施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无人能阻止得了这个巨大的惯性。
这就好比2012的大灾难,人类过度消费导致环境的超载,因为利益的原因,任何哥本哈根会议都无法达成一致,也是阻止不了灾难的到来的。一场大的灾难可能是洗涤过去,重新开始的唯一机会。你看2012后的天空是多么的明朗啊。
华为十大内耗的解决方案:
十大内耗帖子发出后网上网下引起很大反响,绝大部分人觉得是无可奈何和感同身受,可见员工的感知和领导的感知差别巨大。沟通位差效应表明,由上级到下级的信息通过率有20%,由下级到上级的信息传递通过率只有10%,(沟通的位差效应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对企业内部沟通进行研究后得出的重要成果。他们发现,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而且不同立场的人对相同问题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可见真实信息的有效传递是多么的困难。从这里来看,心声社区沟通平台的建立还是相当有意义的。
有人提到“十大”里只提了问题,没提解决方案,或者说干好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事。吉德林法则认为,能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当然了这也和本
职工作相关,只不过手段非主流了些。本人在基层深耕多年,什么金牌个人总裁个人等也有所斩获,对基层管理组织建设也有很深刻的体会。所以这里再续一文,针对前面提到的十大问题初步提出个人看法。其实很多想法散见于我写的很多文章,这里只不过再总结梳理下,并不是为了应对上篇文章的狗尾续貂之作。也许写的不好,也就当是野人献曝了。
前文提到的十大问题有“厚重的部门墙、膏药式管控、不尊重员工、官僚主义、马屁文化、割裂的业务设计、集权的组织设计、挂在墙上的价值观、教条主义、阿Q精神”。这十个问题很多是企业表现出来的症状,症状后面可以根据相互关系和问题来源归类为几个主要根因,或者说这几个根因的解决就可以解决“十大”。这里初步归类为以下四个:“考核和核心价值观的平衡、员工和企业的共赢与发展、有效的监督和授权、短链条交付和权责统一”。
一:考核和核心价值观的平衡
前文提到严格考核导致大家过度关注局部利益,过度关注短期利益,带来了无比厚重的部门墙。但如果不考核则回带来更严重的问题,因为没有了驱动大家努力的动力。以前国有企业大锅饭一开始还能靠热情和理想撑段时间,后来就逐渐消失了激情和动力,也就逐渐破产和下岗了。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也是出工不出力,小岗农民冒死分田到户,从而给奄奄一息的中国带来最后一丝转机。国企的改制和分田到户带来的业绩快速成长就是考核带来的结果。考核让大家知道只要好好干,就会有好的报酬。
人民公社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当年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聚集起大量劳动力,建设很多水库和发电站。一旦分田到户大家觉得修水库等都是大家的事情,还是干好自己一亩三分地最重要,于是大量水利设施老化损毁。人民公社的伟大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就是核心价值观,光靠宏大的核心价值观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但没有核心价值观就解决不了更好地发展问题。
企业管理也是这样,考核和核心价值观都很重要,考核和核心价值观的平衡才能带来最大收益。考核是根本措施,是保证人人都努力奋斗的基础,但考核过严又容易压抑人的协作意识,导致人短视,成了部门墙的推动力。考核对组织的影响是个倒的抛物线,从无考核到有考核一开始是逐渐增加组织效能的,当超过最大值再增加考核力度,则会导致组织效能下降。
目前公司为了提升个人间协作,提倡员工为团队做贡献,不要过于拘泥于个人眼前利益,希望通过团队的指标考核来弱化个人的利益关注。个人认为,这种通过新指标来解决老指标问题是不太可能实现目标的。对于员工来说,组织之间带来的利益波动,传递到个人的影响上是十分轻微的,带来的收益也仅仅是可能性。员工不会为了组织的整体变好,获得自己的大点的可能性,而放弃聚焦自己业务所带来的更大的收益。
红军靠什么保持战斗力,靠什么保障管理,毛泽东认为,“应该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革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组织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部队通过文化和价值观带来战斗力,企业也一样。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通过实验也证明,对群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是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通过建立思想层面的东西,优化组织建设和宣传,来平衡和弥补考核机制,激发大家努力工作。
核心价值观的可视化和利益化是提升核心价值观效用的关键手段。毛泽东说为了***而奋斗的前面,其实还有一句打土豪分田地,于是大量的劳动人民就奋不顾身地去战斗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要能在工作中体现,不仅要说清楚实践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收益,更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去驱动组织的不断实践,从而实现良性循环,避免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挂墙化。小结下就是说,适度弱化现有考核,弱化部门墙的推动力,包括对项目和流程节点的考核等,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水平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要有利益和现实牵引,通过核心价值观解决考核弱化后的懈怠,同时激发起团队中个体的价值和团队融合;同时可以通过建设高质量的照镜子诊断文化,弥补考核弱化后的空缺,通过照镜子诊断,分解考核导致的唯上级力度,避免考核带来的额外伤害(详见下三)。
二:员工和企业的共赢与发展
以前国有企业追求终身制,只要进去了就捧上了铁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现代企业已经基本不再有终身制了,企业随时可能垮台,员工也可能因为不胜任岗位而被劝退。所以员工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时刻做好公司垮台和被开除的准备,要通过自己的成长在未来职场谋得生存之地。
所以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学习和发展是非常的重要,当员工在工作中无法提升自身技能时是很痛苦,那些整天被写胶片的兄弟们也是很愤懑的。李开复都说,当你哪一天发现自己没有学习的机会时,就可以从这家公司离职了。其实大家对学习的渴望也是对生存的渴望,我现在在码字梳理思路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薪水是现在的生存方式,学习和成长是未来的生存方式,人不可能只顾眼前过的舒服就忽视了未来的发展。
现代企业也会随着员工的成长而成长,员工就是企业最大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先进了,产品自然也先进了。卡耐基都说过,即使他的钢铁厂全部被烧毁,只要员工在,钢铁公司就在。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的关注也是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也是一种双赢的行为。员工的学习与发展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并不总是花大钱去上课,脱产去培养,而是让员工能从职业中学习到知识,接触到以前未接触到的东西。
其实学习与发展也是高质量目标制定的过程,目标制定不可能只考虑你把这事做完了,组织如何如何,还要考虑员工把这事做完了,员工有什么收获,今年的目标完成了,对你的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等。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考虑清楚这一点,大家才能发自内心的努力把工作做好,才能交付出高质量的产品。只有双赢的活动才能激发所有参与者的激情和努力。我们现在则更多地考虑了组织利益,而忽略了员工利益,最后导致了双输。
另外人都是有惰性的,光把个人成长写在PBC里未必能让员工有效的学习,在员工工作压力适度情况下,通过组织的适当关注或者说把员工的成长也纳进考核或关注目标,也会取得一定成果,不能老说学习与发展完全是个人行为,其实很多业界大公司都会周期性晾晒员工的成长和进步的。
小结下就是说,员工对自身成长十分关注,企业要通过员工成长实现自我成长。员工的成长不仅要靠培训,也要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所收获,这就需要通过目标制定等管理动作,把员工的短期成长和长期发展纳入进来,给予员工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才能真正激发起最广泛的生产力。
三:有效的监督和授权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照镜子是十分重要的。西方政府为了保持政府的进步和健康设置了三权分立,同时通过媒体的第三只眼实现细致的监督。报纸上也说,中国政府为了提高对县级政府的监督,建立省级例行巡视制度。巡视制度建立后,组织情况明显好转。县级政府就好比我们企业的基层作战组织。
我们现在也有干部的弹劾和党委的三权分立,但这个力度明显太弱了,在干部任命等的一些大颗粒上有点微弱效果,但在业务和组织上关注太少,很多组织关键特征和健康度长期无人关注。主管只需要让一个上级满意即可,这种只靠上级一人评价的方式也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马屁文化,因为缺乏有效的其他评价渠道。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难免不去卖命地昧着良心厚着脸皮讨好领导。中兴通过的独立组织综合评估对主管直接末尾淘汰,爱立信通过第三方上百个问题的审视,针对性地发现组织问题。
所以为了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营,一个恰当力度的、能照出组织问题的镜子十分必要,镜子可能不需要关注的多么细腻,比如是不是开太多会了,是不是没关注TR点了,而是要关注一线利润结果或二线组织结果。一线利润结果就是你的赢利等指标,为了降低过程风险,适当再管理下二线组织指标,如员工的感知、组织效能,组织氛围等,我们现在虽然有Q12(20),但还是显得大颗粒度了。对一线和二线关注后,则可以释放大量三线的细节监控,最大可能让员工都工作在主价值流而不是辅助上,避免让大家觉得到处都是不干活的人,而且三线细节也确实无法监控到位。
一线二线运营的关注可以是长期的,如政府的纪检委。也可以是例行的,如目前政府通过对县级单位派巡视机构发现问题,巡视机构每次约见两三百干部,驻扎一两个月,通过这种深入的挖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了,这个组织的建立和规则设计十分重要,要最大可能避免带来新的累赘和功能失效。组织的精细化设计往往是事情成败的关键要素,这个度十分难以把握。
镜子除了照出问题,还可以打通上下的信息通道,让基层信息能有效传递上去,实现管理的可视化,避免官僚主义和马屁文化,提高决策输入质量和决策水平。我们现在只对上级一个人负责,很容易导致上下信息失真,导致动脉硬化,血流不场,影响了氧气传递,降低了免疫力,时间久了必然晕厥过去。通过组织的镜子通道,拉通上下信息流,让基层组织更聚焦在实际业务上。用句领导的话来说,建立镜子通道不仅仅是为了监管,也是为了威慑,威慑基层去努力思考如何提升组织效能,而不是仅仅去提升指标服务上级。
设置类似镜子的同时更要给与一线充分的权利,我们现在之所以出现膏药式管控体系就是因为我们关注了不该关注的,忽视了该关注的。一些过程数据其他人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也很容易被欺骗,与其在那设置各种复杂的组织和条件去约数作假,还不如适度放弃措施指
标,而去关注业务结果和组织结果,通过对结果的关注,驱动大家去思考经营业务,我们现在关注的太细了,就是蒋介石的作战方式,直接指挥到班排长,把中间一系列层次的大脑的积极性都忽略了,导致内部僵化保守,死水一片。
驱动业务部门主动思考的同时,还要提供能力支持,比如研究业界的情况,分析组织实际成熟度,把这些研究清楚总结出共性方案,放在货架供大家去选用,改变以前的强迫喂食为现在的让他们主动来抢食的情况,这样即能避免一刀切的机械化,也能提供出业界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小结下就是说,要学习友商通过其他手段强化现有的监督制度,这样即可以驱动基层和行管持续优化,主动优化,避免组织的累赘化;也可以分解部分考核压力,降低官僚主义和马屁文化;同时还可以通过监督实现上下信息的充分流通,提升组织的自我免疫能力。
四:短链条交付和权责统一
我们现在采用中央集权的组织形态,很容易带来体系间的杯葛和低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这里定义一个衡量组织或项目的沟通通道的长短的特征量:约束圈或约束度,即如果项目里的某员工不执行任务,项目经理(PM)能通过有效渠道,约束管理到该员工的通道长短(该理论我曾提取为一篇共性文章,被人力资源管理等杂志录用,后主动放弃)。约束圈大小是执行力的表现,是影响项目成功和风险的关键要素。
关于约束圈的大小可以根据组织形态计算,PM直接管辖,则可以定义为1,因为PM可以通过考评权利直接要求A员工做事。如果不是直接管辖,PM为了让A不得不配合工作,需要先找上级PO,PO再找上级大部长,就是说一直找到能约束A员工的上级为止,然后大部长再找小部长,小部长再找PM,PM再找A员工,这里的约束圈就是5,跨体系一般就是10以上了。如果一个组织的平均约束圈太大,可能就有很大风险了,因为推动和沟通肯定是高成本的了。
业界一般通过权利的明确定位和预算投资等,能做到主约束圈为1,总约束圈在5以下,我们一般都是5~10,所以我们的资源调动难度很大,也更容易成长出推动能力强,强势的领导和项目经理。主要就是因为我们的组织无法支撑起合理的运做方法,只能靠个人力量去推动。而且这种运做模式也导致了我们会议和协调特别多,因为虽然理论上对方有这个职责,但约束路径太长,靠组织规章推动不了,只好找些人开会写材料决策了,我们很多会议都是这么产生的。
我们还有个问题就是体系内的权利分离导致的扯皮。PDT负责业务线的产品经营,PDU负责职能线的产品开发。PDU产品质量的好坏一般是直接由上级开发部负责的,PDT不直接承担责任。所以PDT一般是不会去考虑PDU是不是人力不足,是不是技术准备度不够的。虽然产品开发出质量问题,也会间接影响产品经营,但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所以影响的力度会小很多,关心自然也会少很多。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当PDT不直接对最终质量负责时,提的需求越多,自然可能的利益越多。而且他们也没有长期经营产品部的冲动,也不会去真正关心产品部的长期发展,不会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压力。而当PDT自己去平衡需求和人力矛盾时,他知道平衡好冲突才是利益最大化,自然有了筛选需求关系产品部的冲动了。所以首先要责任和权利直接聚焦在一个实体组织上,就是说让实体组织自己去平衡风险和收益,自己去平衡质量和进度,周边组织至多提供方法和监督。PDT经理就好比厂长,PDU部长就相当于车间主任,承担了发展工厂重任的厂长,自然需要去权衡如何保证最少的需求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我们现在是集团公司的越级管理,降低了厂长的感觉,自然容易出问题了。
现在业务部门和产品部门的割裂,与产品部门和业务部门权力失衡也有关系,产品部是为业务部而存在的,但因为历史原因和组织惯性,产品部门服务业务的意识还不够强,什么责任都想自己承担,强化了开发部门的权力,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权责不对等。因为传统的考核制度和利益格局还是以前的职能部门模式,项目运做下缺乏有效的新的利益分配规则,自然不容易过度到项目化契约化运做了,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大家都在抢权,缺乏一个权责统一的体系,这也直接导致了需要协调的地方多,需要升级的地方多。
小结下就是说,要解决执行力低和沟通复杂扯皮的问题,句需要解决沟通路径长和权利责任割裂问题。一是通过考评或组织设计强化完整团队,降低沟通约束度大小,从而降低体系间、业务和开发间的的路径阻力,提高执行力,这里组织设计就是事业部制。二是明确责任权利统一,按交付过程明确中间环节,避免整条线上互相抢权或互相掣肘,提高效率和服务意识。企业大了,组织和制度设计很重要,复杂也很敏感,这东西牵涉到人和业务双重关
系,稍有不慎,就带来巨大负面影响。我这里也仅仅是自不量力地抛块砖头,给大家笑话下,笑了后也顺便讨论下。
我是很反感一些主管的论调,只要是出了问题,不是制度不好,都是别人能力不行。我认为如果制定的规则大规模执行不好,不是执行人的问题,恰恰是制度设计人的问题。制度设计者脱离实际,随便找几个人沟通下就当作全体,胡乱制定规则导致执行人难以执行。有人说制定政策的组织应该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时间去一线体会,三分之一时间去总结提炼,三分之一时间去宣讲。我们现在能做到这三个三分之一么?
另外建议大家有时间多写写文章,尤其是长点的文章,文章比胶片连续性更好,能把逻辑和思路理的很清楚,而且能把本来不清楚的在写和改中理清楚。“十大”写出后很多同事一看就知道是我写的,可能本人的文风太明显了,相信这次又会得罪很多人。因为怕得罪人或者为了讨好人而丧失原则,从来就不是我的风格。“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话我不敢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俗话还是可以安慰下自己的。当然了,如果能借助非常规手段能推销自己的想法和影响力,真正做点贡献就更善莫大焉了。
第四篇:读“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有感
读“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有感
一篇网上流传甚广的批判华为文化的文章:《华为,你将被谁抛弃——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出现在华为内部出版物上。且不谈华为文化的是是非非,单是从内部出版物大篇幅全文刊发该文的做法便能够窥见:华为不护短、不掩饰的文化特征鲜明。
华为的反思,也是今天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一个曾经的高效能公司,为何会滋生不健康的文化,以至于拖累公司的竞争力?哪些不健康的文化,是公司或者车间变得高效能的绊脚石? “本位主义”文化
高效能车间最为重要的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标。缺乏共同目标的车间就像一支足球队中,三分之一的人把球门方向搞反了,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球门在哪里,那么,剩下那三分之一的队员即使再努力,也胜利无望。
我们往往假设一个车间里,所有部门理所当然应该跟着车间或者公司的大目标走。其实不然,每个班组、每个工段由于职能的差异,会有自己的小目标,“本位主义”文化下的企业每个部门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顾车间或者公司大局。
比如,华为公司的目标是为客户创造最好的服务体验,而电话客服部门的目标可能是每天打出更多的电话以完成指标,并以此考核员工业绩,此时电话客服部门员工会把“最好的客服体验”抛在脑后,每次跟客户通话的时候,只希望时间越短越好。
如果我们车间也发生类似的事情,这时候我们该做什么?我们的班长、工段长以及小机长需要保证每个工段和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职责、考核制度等都符合车间及公司的大目标,并且频繁地、有规律地跟每个班组、每个工段沟通:车间及公司希望大家重视什么,以及为什么需要重视,来保证大家的步伐一致。“各自为政”文化
班组或工段间合作出现问题时总是彼此互相推卸,盯着别人的过错,却忘了自己也是决策或执行团队的一部分。经常在推出新的政策时不与其他相关班组或工段充分沟通而一厢情愿地期望得到别的班组或工段的全力支持。向领导争取资
源时毫不顾及车间的能力和对车间总体的影响。总是自己的班组或工段最重要,别人只是配角。
这种文化的形成和信息不透明有关,车间需要创建信息共享的环境、表彰奖励积极共享信息的员工,所以日常我们之间的工作交接,班组交接。当然工段或班组之间的协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如果一个车间内部,各班组或工段之间没有信息交流的途径,也没有共享信息的文化,容易形成每个班组或工段各自为政,以自己为中心的情况,员工不容易看到其他班组或工段在发生什么,也看不到自己工段或班组对其他工段或班组的价值,更看不到对整个车间的贡献是什么。
“故步自封”文化
车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公司内拥有一定的优势时,故步自封的文化也会悄然滋生。毕竟,创新有一定的风险,即使大量的投入也可能面临失败,当车间发展得越平稳越好时,他们担心失去的东西也会越多,因而觉得维持现状也不错。
而车间一旦缺乏创新机制,对变化持有恐惧心理时,便会以保守的心态被动地应付。大家就会总觉得现有的模式和流程还可以继续,就不要去动它。假若车间不懂得未雨绸缪,等到追随者迅速赶上时就会措手不及。不试一试我们怎么知道不行,况且车间也会提前做好风险的评估,改变并不等于很大风险,不进步或进步小等于退步,我们要支持车间改变,配合车间改革,我们得有必要的紧迫感、危机感。
反面教材也很多,比如当初柯达故步自封地认为胶片市场依然会有很多追随者,数码产品有风险,也不会成气候,导致柯达最终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小集体”文化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争斗。拉帮结派似乎是人的本能,从幼儿园时代起,最有威信的“孩子王”屁股后面总是跟了一串懵懵懂懂的小家伙。
而在车间里,站到了不同的队伍,工作内容或者工资水平兴许会大相径庭,于是每人进入车间时都忙着观望和分析几位当红之人的前途,希望自己能站对集体,靠在大树下好乘凉,但小集体的风险也很大。站对了队伍,的确短期内个人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但长期以往对车间对班组的影响是巨大的,容易产生分歧,容易产生对立,容易拖慢效率。
拉帮结派式的“小集体”在任何类型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在制药企业的车间也难以避免。这种文化容易导致大家顾及的是自己小团体的利益,而不是车间及公司的利益。争论的总是你对还是我对,而不是寻求真理在哪儿。严重的拉帮结派现象会导致企业内耗过大,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这时就迫切需要完善而透明的监督机制,以及车间管理人员的及时干预,及时“打压”。
“Yes Sir”文化
高效能企业总是特别宣扬和强调“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往往只是把员工当作服从命令的机器人加以管理。
员工只能默默地接受,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去适应上级的指示,而无法以批评的眼光去分析、思考和消化管理层的决策。久而久之,导致的结果就是错误的决策无人指出而得不到纠正。员工们每天关注的也只能是“正确地做事情”,而不是“做正确的事情”。
这种文化下的员工感受不到企业对他们的真诚之心和敬畏之心,而这些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他们理应得到的待遇。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员工无法在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那么企业的发展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们留不住人才。
当然我个人觉得暂时还是需要强调执行力的,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步不再需要强调“Yes Sir”文化(所谓的“执行力”),我想我们还有一个长期进步的过程,因为我们自身素质、业务水平、个人觉悟都还不够高,我们需要指导,需要提醒。
我也建议公司要做的是真正将员工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统一起来,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战略摆在与经营战略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实践,这样员工和企业才会有共同成长的一致愿景。
“喊口号”文化
是不是每天有很多的会议却只流于形式,是不是有太多空泛的发言诸如:“今年比去年有显著的增长,明年还望有更大的突破。”却不以事实和数据说话,缺乏分析和依据。这好比只浮在云中望森林,不落到地下看树木。
“口号”文化甚至最终导致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也只是贴在墙上的文字而已,员工不再自觉地去做对车间或者公司发展有利的事,只是应付敷衍了之。一些卓
越的企业,都将价值观作为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的法宝,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旦这种支撑企业成功的潜在驱动力量也流于形式后,企业很难获得持续而长期的成功。
归根到底,喊口号之所以滋生是因为缺乏执行和相关指标利益的支撑,缺乏对口号在实践中的有效解读。这非但没能促进车间进步,还浪费人力物力。
“拍马屁”文化
大型的民营企业很多都带有创业者的痕迹,这些公司的成功大都是个人带动整个公司的成长。一方面,由于一些领导者对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刚性的执行力,喜欢“居高临下“的感觉,导致底下谁也不敢不愿去拆穿和戳破。而自古就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另一方面,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拓荒者们一直用创业阶段的思想引领企业,无法与时俱进,而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老臣们很容易推诿责任,也不惜指鹿为马;底下的人为了继续求得生存,也唯唯诺诺没人敢说真话。
就这样马屁文化在公司蔓延开来。以领导为上,领导说的都是对的,凡是领导支持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都跟着支持,却殊不知这些都成了阻碍组织健康成长的因素。马屁文化盛行下的组织是脆弱的,因为大家对错误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我免疫机能的正常运作需要征言纳贤,这也是对领导人的一种考量。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在政治课上就学过,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上过课后我们很明白“两个凡是”并不是正确的,“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实事求是”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两个凡是”明显背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要以事实为依托,不要“溜须拍马”,更不能搞“个人崇拜”。
“官僚主义”文化
很多销售人员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产品销售之后,月底需要去财务部门开具销售票据并且交款,一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对他们而言意味着遭遇难看的脸色、繁琐的手续和为此耗去漫长的时间。
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金字塔结构比发达国家的更为牢固。被很多人深恶痛绝的“官僚作风”我们不用学习便生而为之。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人员扩张到一定数量时,层级便会越来越多,因而解决一件事情需要牵扯的人也越来越多。层层上报、层层沟通、层层下达命令决策,就这样很长的时间便晃过去了。车间或者部分也是一样。
但对高效能企业而言,快速的反应能力是关键,这时办事拖沓、呈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官僚作风便成了管理之痛。它使得信息不能迅速传达,沟通成本增加,导致在工作上的反应慢一拍,而且还瓦解员工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
精简机构就能杜绝官僚作风了吗?一个车间或公司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与管理者个人的意识和风格有关系。车间或公司的管理者要打造平等沟通的文化,要有接受批评的胸怀和承认错误的勇气。而且要有公开透明合理的考核体系。
“俄罗斯套娃”文化
这种文化下的车间或公司在选拔人才时,管理者总是怕新上来的人比自己强而抢了自己的饭碗。进而有意无意地会找比自己能力差的人。
尽管创新知识型企业从不掩饰对人才的渴求,但在具体落实上,管理者在选人和用人的标准上还是不可避免地会与车间或公司需求出现分叉,有时不是考量对方的能力有多强,而是考虑对方会不会很好地听命于自己。对显示才能的人才去压抑不让其出头。导致企业聘来的人越来越差,像俄罗斯套娃一个比一个小,结果企业走向平庸和衰落。
作为车间基层管理者的班长、工段长切不可如此,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因为我们需要质量和效率,而人才是提高二者的最强催化剂。管理者自己是否会被淘汰,不是取决于他们,而是取决于自己是否一直努力,是否与时俱进。
口服液2号车间:戴加银
2012.04.12
第五篇:如何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
摘要:水的污染源,水污染的危害,水污染的治理方案,我国现在的状况,针对现状我国的治理方法.关键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原本蔚蓝的天空,被浑浊的灰色所代替,原本“桃花流水劂鱼肥”的河水被发臭的水沟所代替;原本撑起的一把把绿色大伞,被人们以愚昧的思想,锋利的斧子所砍掉。面对这样的惨状,我国政府近几年也大力抓好环境保护工作,例如,对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每天做好空气质量日报,禁止农民乱施农药,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然而,人们的愚昧、无知,总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一时发展,为了眼前的利益,烟囱个个“吐黑烟”随处可见,树叶片片“缺了补”枯枝败叶,原本清脆的鸟儿叫声,也已经销声匿迹了。人类的所作所为不但危及着幼小的生灵们,连人类自己也自食其果。倘若人们不行动起来,我想过不了多久,人们所面临的环境将一片黯然失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友好的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试试先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臵。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盛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一中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女里促进竞技盛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的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罗多自然、破换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
迄今为止,人类还未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发现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质、人体组织中水份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体内的水份也占百分之五以上,可见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
地球上据估计水的总体积约为13.8亿立方公里。其中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的冰雪中。目前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淡水平线、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总和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77%,除去不能开采的深层地下水,人类实际能够利用的水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0.2%左右。
水的污染源
水的污染通常指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质恶化,降低水的使用价值。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是化学类物质,它们中有以下几类。
(1)需氧有机物需氧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它们来自生活污水、肉类加工废水、食品、造纸、制革、印染、石油化工等工业废水。我国造纸工业排放的需氧有机物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0%以上。这类需氧有机物会引起水体中COD值、BOD值增大。
(2)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这类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高分子合成聚合物(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很难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有些农药进入水体,要使它的毒性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也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塑料大量投入海洋,会引起严重的灾害。
(3)重金属重金属包括汞、镉、铅、铬、铜等,它们来自工业废水。其中汞的毒性最大。砷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它的毒性跟重金属相似。近年来,科学家们认为砷、铬、镍、钴和镉的一些化合物是致癌物(如六价铬的化合物、羰基镍等)。鱼和贝类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这些水生动物被人们食用后,重金属在脏器内积累,使人中毒。水体中底泥的吸附以及一些重金属化合物沉淀沉降,所以水体底部的重金属含量比水里高出几个数量级。
(4)植物营养物质植物营养物质包括氮、磷等化肥和造纸、制糖等工业废水。大量使用含磷的家用洗涤剂,会使生活污水中的含磷量增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参见“富营养化作用”)。
(5)酸、碱和一些无机盐水体中的酸主要来自冶金、金属加工的酸洗工序,人造纤维、硫酸等工厂的废酸水。碱主要来自造纸、印染、制革、炼油等工业废水。水体中的无机悬浮物,如粘土、各类矿物,它们跟废水里的酸碱反应生成可溶性或微溶性的盐类。这类污染统称为酸、碱、盐污染。
酸、碱污染会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会影响渔业和农、林业,还会影响水中微生物的生长,降低水的自净能力(参见“水的自净作用”)。
(6)石油类近期来石油及其制品对水体的污染比较突出。它破坏了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环境,较严重影响海洋生态平衡。
此外,还有过热或过冷的废水大量排放,造成热污染;向水中排入病原微生物(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造成生物污染;向水中排入放射性物质,造成放射性污染。
一般所称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将污染物质介入于水体后,变更其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改变,以致影响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国民健康及生活环境。
而近年来,水污染却非常严重,人们大量用水,或排放废水等,都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一般所称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将污染物质介入于水体后,变更其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改变,以致影响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国民健康及生活环境。
水污染来源包括天然的污染源及人为的污染源,人为的污染源有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工业污染物可从工厂中的排泄管流出,或者可从管道和地下储存罐中外泄)、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森林之采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为因素所造成水体中浮游物与溶解物的增加等。受污染的水也可能是从矿山流出,而流经矿山的水通过含矿物的岩石的沥滤,或已受到加工矿石的化学制品的污染。
不仅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海洋也同样污染严重。污染的江河会继续污染海洋,而且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也是污染海洋的重要原因。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就是赤潮,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中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了赤潮。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一方面,赤潮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另一方面,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城市和其他居民区的水污染大多源自下水道中混有的微量家庭化学制品。有时工厂将污染物排泄到城市的污水系统中,使城区各种污染物质增多。来自于像农田。牧草场、饲育场和大农场等农业源头的污染物有动物粪便、农业化学制品以及腐蚀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
水污染的危害
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1)危害人的健康
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随着饮水和食物,把水中的各种元素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的各个部分。当水中缺乏某些或某种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元素时,都会影响人体健康。例如,有些地区水中缺碘,长期饮用这种水,就会导致“大脖子病”,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地方性甲状腺肿 ”。当水中含有有害物质时,对人体的危害更大。致癌物质可以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粮食、蔬菜、鱼肉等),带入人体,还可以通过饮水进入人体。据调查,饮用受污染水的人,患肝癌和胃癌等癌症的发病率,要比饮用清洁水的高出61.5%左右。当污水中含有汞、镉等元素排入河流和湖泊时,水生植物就把汞、镉等元素吸收和富集起来,鱼吃水生植物后,又在其体内进一步富集,人吃了中毒的鱼后,汞、镉等元素在人体内富集,使人体患病而死亡。这样,从水生植物→ 水生小动物→ 小鱼→ 大鱼→ 人体,形成了一条食物链。人体最后成了汞、镉等元素的“落脚点”。
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影响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人体中70%—80%是水分,因此长期饮用不良的水质,而导致体质不佳抵抗力自然减弱,则百病发生乃必然,再者长期累积之污染物到达身体无法承受时,再高明的医生、再有效的药物恐怕也难奏效,所以“水是百药之王”的说法一点都不假。
常见的饮用水水质项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铅: 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儿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证实 镉: 对肾脏有急性之伤害
砷: 对皮肤、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证实
汞: 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伤害主要器官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 硒: 高浓度会危害肌肉及神经系统
亚硝酸盐: 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婴儿的影响最为明显(蓝婴症),具致癌性 总三卤甲烷: 以氯仿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发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机物): 吸入过多会降低中枢神经、心脏功能,长期暴露对肝脏有害
四氯化碳(有机物): 对人体健康有广泛影响,具致癌性,对肝脏、肾脏功影响极大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目前我国工农业高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水的使用量及水的排放量也迅速增加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水污染问题。污染系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其中包括造纸、皮革,农药、电镀、药物、印染、化工、冶金、食品制造等工业废水,医院污水,畜牧兽医污水、生活洗涤污水、含有农药、化肥的农牧业污水等。这些污染源中的有害物质通过直接排放、雨水冲洗、渗入等方式最终进入江、河、湖、海及地下水,污染水体。
污染主要分生物污染及化学污染两大类。
生物污染可引起传染病的流行,由水污染引起的传染病种类繁多,有细菌性、病毒性及原虫性三类传染病。常见的病原体有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钩端螺旋体、阿米巴原虫等,能引起各相关的传染病。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水源一旦遭病原微生物污染可出现暴发性大流行,一次流行可有众多的人同时在一个潜伏期内发病,如果水源被多次污染,源源不断常年流行,病例出现范围与供水范围一致。如不及时采取对水的消毒措施流行将日趋严重,给人群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据报告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每年约有六亿人次患由水引起的传染病,1903年我国北方大水后的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都是因水污染引起的较大流行,应引以为戒。化学污染能引起多种非传染性疾病。化学有毒物质来自工农业污水,常见的有害物质有氟化物、氰化物、砷、铅、汞、镉、铬、硝酸盐、苯、酚、氯仿、四氯化碳、各类有机磷农药等。这些物质在水中含量达到标准浓度以上,将对生物及人类构成极大的威胁,引起各种相关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甚至引起癌症。(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工农业生产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水量,而且对水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对工农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特别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被污染了的水后,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一是使工业设备受到破坏,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二是使土壤的化学成分改变,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和严重污染。三是使城市增加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污水处理费用。
(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
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
我国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水污染的治理方案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水污染又比较普遍。确保人民喝上干净的水,是我国环保部门的一件大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表示,今后我国将重点采取五大措施,切实改善水环境。
这五大措施是:一,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在超出水环境容量地区上新项目,必须通过优化结构、治理污染,对原有污染源排污量进行等量削减。要进一步加快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速度,着力解决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单位要做到依法持证排放污水。
二,集中力量抓紧治理重点流域的污染,及早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防治项目的建设。各地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治理重点,逐个企业、逐条河流地解决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信心。
三,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按照国家环保“十五”计划要求,2005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45%,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缺水城市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同时安排回用设施的建设,开展污水的深度处理,提高污水的回用率和资源化水平。
四,科学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保护水环境功能为前提,要兼顾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需求,保证生态用水,维持河流的自净能力。
五,依法管理水环境,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要坚决扭转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将开展以“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为主要内容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行为。(来自中华环保资讯)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云南科学环境学2003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