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
1.第六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成功召开
2.第五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在温州大学成功召开
2012年10月26日-27日,第五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在温州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温州大学承办,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6家IT企业的近90多位专家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蒋宗礼教授致开幕词,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徐明伟教授代表互联网专业委员会致辞,温州大学叶世祥副校长致欢迎词。
“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是以探讨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水平、提升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的年度教学会议。自2008年以来,“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已经分别由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解放军理工大学举办了四届,其成效受到众多高校与教师的认同。
本次大会探讨了不同类型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科学与工程思维训练、工程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机制构建等。来自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温州大学的八位专家以及来自思科系统、思博伦通信的企业代表带来了精彩的大会专题报告;来自一线教师的20多篇教研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专家和代表们还就“网络工程专业规范与核心课程体系”、“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两大主题进行了Panel研讨。大会期间,还发布了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
这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增进了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高校与企业间的对话与互动,必将推动我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发布将对我国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第四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讨会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和军用网络技术实验室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讨会”,于2011年10月22日至24日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议共收到了来自国内各高校的教学论文53篇,其中被《计算机教育》杂志录用28篇,被大会录用13篇,有来自全国42所高校的106名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会议得到了国际著名网络公司思科、思博伦和福禄克等公司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分社和华章分社等出版社的赞助。会议为高校相关课程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产业界和相关从业人员搭建了一个交流教学理念、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网络工程课程建设经验的高水平平台。
大会开幕式由解放军理工大学陈鸣教授主持,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致开幕词,解放军理工大学训练部部长张建军少将致欢迎辞。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
1.大会特邀报告。会议邀请了国内著名教育专家和网络技术专家作精彩报告。10月22日上午的特邀报告由东南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汪芸教授和解放军理工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胡谷雨教授主持。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作了题为“面向全球化经济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与CDIO模式”的报告。国家教学名师、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分教指委秘书长蒋宗礼作了题为“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的报告。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吴博作了题为“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建设”的报告。清华大学教授、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作了题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和网络课程教学”的报告。这些报告信息量大、层次高、分析精辟,专家们的精彩报告激起了代表们的阵阵热烈掌声。此外,在23日上午,思科公司的项目经理韩江、技术经理刘亢先生作了题为“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报告,思博伦工程师胡波先生作了题为“网络测试技术 – 卓越网络工程师的必备技能”的报告。报告中涉及到的先进网络技术如何与产业结合和社会需求结合的理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专题讨论。会议在22日下午和23日上午分别设立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等两个专题讨论,就当前教师们最为关心的几个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这两个专题讨论分别由清华大学徐明伟教授和国防科技大学徐明教授担任主持人,他们邀请了著名网络教育家解放军理工大学的谢希仁教授、南开大学的吴功宜教授等一线专家就课程教学法、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与任课教师进行密切互动。在会议上,会议承办方还介绍了他们承担的教育部“基于科学思维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创新”课题的研究进展,演示了一种旨在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法及其教学支撑系统,引起了老师们的广泛兴趣。由于话题切入教师教学实际和日常关切,踊跃的互动发言往往使得150分钟的研讨欲罢不能。
3.教学论文交流研讨。23日下午,大会分6个组进行了教学论文交流,分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张永民副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的齐望东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范通让教授、温州大学张纯容副教授、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的朱立才副教授、西安邮电学院的谢晓燕副教授作为各分组的主持人。经过140分钟的分专题论文宣读和认真讨论,老师们感觉达到了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最后经过老师们的认真、民主地评议,评选出优秀论文6篇(参见附件1)。82岁高龄的网络前辈谢希仁先生全程参加了老师们的分组讨论,他积极参加提问并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体现了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风范。
23日17点大会举行了简短闭幕式。在闭幕式上,陈鸣教授宣布了申办后继研讨会的要点,希望各学校在提出承办研讨会的意向时,要就会议主题、时间、地点、主要议程和相关活动等作出说明,以便报专委会批准。徐明伟教授宣布了优秀论文作者名单,谢希仁先生为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证书,指挥自动化学院院长张邦宁教授致了闭幕词。会议在祥和、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附件一:优秀论文名单
1.王光霞、唐慧林(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教育转型形势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王相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改革的尝试与研究》 3.刘鹏、陈鸣、谢钧、陈卫卫、齐望东、袁恩(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突出科学思维训练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4.沙俊星(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网络应用编程课程建设及改革》 5.姜腊林、王静,徐蔚鸿(长沙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 6.金瑜、赵红武、顾进广(武汉科技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4.第三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讨会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承办的“第三届 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讨会”于2010 年12月9日至11日在南京顺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各类投稿64篇,经评审共录用34篇,其中25篇优秀论文经组委会推荐,发表于《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23期。
本次研讨会共有注册代表81人,分别来自高校、出版社和企业界,其中高校代表来自于全国共40所各类高校,既有985、211高校,也有地方性 院校、各类专业院校(如中国民航大学、公安海警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覆盖面较广。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清华大学的吴建平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倪明选教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的Prasant Mohapatra 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的李晓明教授作特邀报告,报告议题涉及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研究界的最新成果,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好评。会议还组织了两个 Panel,邀请到来自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相关企业的专家与会,就优秀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建设这两个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会场上嘉宾视角独特、观点鲜明、见解深刻,听众反应热烈,与嘉宾互动频繁,与会代表一致反映形式新颖活泼、内容贴近现实,给人以启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议将录用的34篇论文按内容分成4个Session进行分组讨论,分别为“高素质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分组讨论吸引了包括专家、出版社、高校计算机学院教学主任和一线教师等各类会议代表参加,除交流论文外,还进行了自由交流和讨论,各分会场气氛都十分热烈和活跃。与会代表围绕各自议题,从课程设置、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讨论,较为集中的观点和意见如下:
1.所谓高素质人才培养应该根据学校层次和学生层次来进行定义。不同的院校要根据学生和学校条件确定自身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不要盲目追捧。
2.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做出网络特色。计算机网络涉及的内容太多,很多学校在建设网络工程专业时普遍存在着对原来很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难以取舍的问题,结果没有突出网络特色,学生课程多而全。因此,应在课程设置时考虑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差异,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3.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结合职业资格认证,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实验可以采用分阶段的形式,从最初进行简单模仿,到结合老师提供的主要命令进行配置,直到设计拓扑完成配置,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会配置设备,更应该明白其中的理论知识,寻找大学网络工程教育优于培训机构的突破口,在大学网络实践课程中引入职业认证内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网络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应结合社会需求。再高素质的人才也要接受社会的检验,所以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都应面向就业需求来
进行。
5.需要强调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培养,要将网络课程的知识按照系统化思维进行组织。
6.考虑到网络课程面向工程和应用,部分师资缺乏工程背景,建议专委会开展一些教师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对于该 类课程的一些经典内容和原理,可考虑统一提供优质并共享的备课素材。
7.网络课程面向应用,实践性较强,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需与学生 管理手段相结合,采用本科导师制度,可以延伸至本科毕业设计,甚至研究生教育,实现双赢。
5.第二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
经过8个月紧张细致的筹办工作,“第二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The 2nd 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Networks Education—NSCNE 2009)于2009年11月5日-6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顺利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举办,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承办。本次会议的宗旨是展示和探讨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经验,梳理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实践环境建设,促进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人才培养提高,为计算机网络教育界、产业界、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切磋与交流的机会。
会议邀请到经典教材《Computer Networks》作者Andrew S.Tanenbaum教授、经典教材《Computer Networking: A Top-Down Approach Featuring the Internet》作者Keith W.Ross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贾维嘉教授等国内外计算机网络领域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和经验交流。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200名专家和老师参与了本次盛会。
11月5日上午,大会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系主任徐明教授的主持下盛大开幕。在开幕式上,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王志英教授、清华大学徐明伟教授分别代表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致辞,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教育长王正明教授代表会议承办方国防科技大学致欢迎辞。
图1 主席台就座的嘉宾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计算机系的Andrew S.Tanenbaum 教授(IEEE/ACM Fellow)做了“Ten Golden Rules for Teaching Computer Science” 的专题报告,来自美国纽约理工大学计算机系主任Keith W.Ross教授(IEEE Fellow)做了“Computer Networking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的专题的报告。作为学术界泰斗和经典教材作者讲授了计算机网络教学经验,并对中国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提供宝贵的意见。
图2 经典教材作者荷兰Andrew S.Tanenbaum 教授
图3 经典教材作者美国Keith W.Ross教授
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作为新兴的学科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缺乏整体的指导和规划,各个学校也是在探索中前进。如何把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方法和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人才,是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贾维嘉教授、清华大学的徐明伟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的徐明教授、苏金树教授等专家学者结合各自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和教学的经验,做专题演讲。本次大会的演讲嘉宾还包括北京邮电大学马严教授、东北大学的王兴伟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陈鸣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李芝棠教授等。
图4 演讲嘉宾香港城市大学贾维嘉教授
图5 演讲嘉宾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苏金树教授
图6 演讲嘉宾清华大学徐明伟教授
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界的200多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了本次会议。这些参会代表绝大部分都是各学校网络课程的骨干教师,他们认真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报告,展开了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以及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研讨,并积极发表对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理解和对网络工程建设的建议。
图7 与会代表聚精会神听取专家报告
锐捷网络、思博伦通信、西普阳光等网络设备厂商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社参与协办了本次会议。通过这次会议,他们展示了相关产品和教材,掌握了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现状和需求,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他们也希望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举办的这个会议能继续举办下去,构建一个全国性的网络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在11月6日上午顺利闭幕,会后举办了名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人才”的YOCSEF论坛。11月6日下午,会议组委会组织全体参会老师参观了刚被宣布为“中国超级计算机top10”之首的“天河一号”千万亿次巨型计算机。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有力的促进了国内外计算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交流,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彰显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国内计算机教育的领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图8 全体与会代表合影
附录1:会议日程会议时间:2009年11月5~6日(周四~周五)会议地点:国防科大科苑宾馆五楼学术厅
一、大会开幕式(30分钟)2009年 11月5日上午(8:20~8:50)
二、特邀报告(180分钟)1.荷兰Vrije大学Andrew S.Tanenbaum教授
Ten Golden Rules for Teaching Computer Science 2.美国纽约理工大学计算机系主任Keith Ross教授
Computer Networking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3.国防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苏金树教授
高水平科研与高素质人才培养
三、大会报告(13:40~18:00)2009年 11月5日下午
1.大会报告一(90分钟) 香港城市大学贾维嘉教授 网络人才培养与网络教育普适网络平台 清华大学徐明伟教授 高素质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
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喻涛经理 网络工程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思考 2.大会报告二(90分钟) 东北大学王兴伟教授 关于网络工程学科建设的思考 解放军理工大学陈鸣教授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李芝棠教授 网络课程的模块组合结构
四、大会报告(8:00~11:15)2009年11月6日上午
3.大会报告三(90分钟) 国防科技大学徐明教授 网络专业体系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马严教授 关于高素质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思考 思博伦通信公司胡波经理 网络测试学科对网络工程专业教育重要意义 4.大会报告四(90分钟) 西安交通大学李波教授 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及实践
国防科技大学曹介南副教授 计算机网络教学辅助系统Net-Demo 天地英才(中国)有限公司王钧总经理 IT人才:实战训练+技能培养
五、大会闭幕式(11:15~11:20)
六、YOCSEF 论坛(11:20~12:30)主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人才?
七、参观 2008年11月6日下午(13:40~17:30)参观项目: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第二篇: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暨钢琴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于2006年9月19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净月校区音乐厅)拉开帷幕。本届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CSME)主办,由钢琴学术委员会、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人民音乐出版社《钢琴艺术》杂志承办。并得到了协办单位激声博韵(上海)乐器贸易有限公司和长春新威琴行有限公司的鼎力协助。
18日,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52所高校近百位代表陆续来到了清爽宜人的吉林省省会――长春,他们的到来受到了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领导和老师的热烈欢迎。作为钢琴教育委员会的副主任和承办方主要负责人的张慧教授,更是以极高的热情带领其学生迎接各位代表的到来。
一、在交流中学习进取
9月19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始,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钢琴学术委员会主任唐重庆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瑞敏同志向大会致词,杨瑞敏理事长高度赞扬了成立于2004年9月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专业委员会是一个求真、务实、高效的工作团队,并明确了学会的中心任务就是为基础教育机构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材;然后钢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李和平教授宣布第一届全国优秀钢琴教学论文评比结果,并进行了颁奖:最后由唐重庆教授做钢琴学术委员会工作报告。在报告中,唐教授总结了近两年来学术委员会工作完成的情况内容有:1.根据各地广大老师的建议,按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由唐重庆、张慧、李和平三位教授于2005年初讨论提纲并执笔编写,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6年7月正式出版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材》:2.为了促进全国范围内的钢琴理论学术水平的提高,学会于2006年1月举办了“首届优秀钢琴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并于9月圆满结束。同时,进一步强调今后钢琴学术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提高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倡教师要搞科研、搞演奏,计划于2007年组织全国范围内的钢琴教师音乐节等系列活动,为全国教师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当日下午,会议分成两个小组进行了钢琴教学的学术研讨活动,先是由在本次论文评比中获奖的教师对自己的论文进行宣读,然后是大家畅所欲言,就各自工作单位的教学情况、在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心得体验、困惑等等进行了发言和交流。研讨会上大家就感兴趣的钢琴集体课教学、钢琴教案的写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等问题进行了气氛融洽而热烈的研讨,教师之间互通有无,把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同行们。研讨会后许多老师意犹未尽,相互留下联系方法,相约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当晚与会代表欣赏了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专场演出。整个音乐会可以说是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有钢琴师资力量的一次集体展示,这是一支年轻的、充满生命力的队伍,全部老师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或者在读,其中还有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他们先后演奏了《热情的快板》、《弄臣》、《变奏曲》、《钟》等世界钢琴名曲,获得了代表们的好评。虽然在演奏上还说不上是尽善尽美,有的演奏还有些遗憾,但是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能够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坚持练琴,并且有勇气在全国钢琴老师面前进行演奏就很了不起了,值得我们其他院校的老师们学习。
二、在学习中开阔眼界
此次会议特邀了俄罗斯专家和中央音乐学院盛原老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俄罗斯专家阿拉?格丽戈里叶娜?卡乌佐娃女士做了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斯克里亚宾的专场报告,现年70高龄的阿拉?格丽戈里叶娜?卡乌佐娃女士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于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和教育家米里斯坦和伊贡诺夫教授,现任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卡乌佐娃教授首先介绍的是卡巴列夫斯基(Dmitrv B.Kabalevsky,1904-1987),他是苏联的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他的钢琴作品具有丰富的旋律。将理性与浪漫主义风格完美结合,作曲手段看似简单,却能用简洁的手法融合高深的音乐理念,特别是他的《青少年钢琴作品》13册,共计一百五十多首,在俄罗斯被认为是可以和舒曼、巴托克、柴科夫斯基的儿童题材作品相提并论。卡乌佐娃教授为大家示范演奏了《第三钢琴协奏曲》(Op.50)的第一乐章,在欢快简洁的旋律中似乎看到了苏联少先队员活泼可爱、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上介绍这样的音乐家也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它引起了我们对中国音乐界“卡巴列夫斯基”的呼唤。要使中国音乐教育能够健康、迅速的发展,除了优良的师资培养外,时代更需要这样有坚实理论、高超作曲技巧并愿献身于普通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参与。
其次,介绍的是肖斯塔科维奇(DmitriShostakovich,1906-1975),他是苏联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维奇生于彼得堡,从斯坦贝格学习作曲,从尼古拉耶夫学习钢琴。13岁时创作出管弦乐《谐谑曲》,1926年第一部交响曲首演于列宁格勒。其后的生涯中,他留下了编号共147首作品,他的笔触几乎遍及了音乐创作的各种体裁,其中的15首交响曲更是为他带来了不朽的荣誉。不寻常的经历,使他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人性。在以艺术家的道义和良知去面对个人的荣辱和社会风云的变幻时,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达到了感人至深的程度。卡乌佐娃教授主要介绍了他的《序曲》(0p.34),这套作品写于1933年,虽然离战争还有十年,但从中也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对前途的彷徨与忧虑以及命运对个人幸福残酷的掠夺。特别引起与会者兴趣的是,很多小调的作品,俄罗斯专家却总是以“明朗”、“高兴”等来形容,和我们所认识的小调应该充满着忧郁、哀伤。在演绎上有较大的不同。
最后介绍的是斯克里亚宾。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细腻而富有诗意,这使他博得“20世纪的肖邦”的雅号。这是模仿时期,在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到他个性的萌芽。其中最重要的有《小奏鸣曲》四首、第一及第二号《交响曲》、《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等。第二时期他开始和印象乐派接触,对新式和声的组合极感兴趣。在探索中产生许多新颖的成果,从而引起世界乐坛的注意,认为他是一个革命的、前进的作曲家。这使他成为新音乐的标准作家之一。他自称所创造的最奇异的和声组合为“神秘的和弦”,这是继德彪西全音阶后的又一进步。他所用的和弦不是根据大小音阶构成,他独创的音阶及和弦,使得近代调性观念发生变化。第三时期所写的“神秘剧”的习作和草稿,显然有属于恶魔和天使两种不同的心情,神秘的心情支配着他,他想用寻常音乐的言语来表现他的喜悦。他的《第七奏鸣曲》充满了神秘的幻想。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奏鸣曲以外,还有管弦乐《喜悦的诗》、《普罗米修斯》以及一些钢琴曲。他的早期作品均为钢琴曲,包括一部钢琴协奏曲、10首《玛祖卡》、12首《练习曲》、24首《前奏曲》、2首《即兴曲》等。创作深受肖邦影响,音乐富于浪漫色彩和幻想性,也不乏戏剧性的激情。1900年起主要创作交响音乐,包括第一和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神圣之诗》、管弦乐《狂喜之诗》和交响诗《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后期潜心探讨唯心主义哲学,音乐创作运用多调性和无调性手法,并自创神秘和弦(即四度和弦)。在《普罗米修斯》中使用“色彩风琴”,以求得音乐与光和色的协调通感作用。他的10首钢琴奏鸣曲中自第6首起放弃任何调号,调性模糊。10首中较有名的有第二《奏鸣幻想曲》、第三《精神状态》、第五《狂喜之诗》、第七《吉利弥撒曲》等。他在近代俄罗斯音乐的发展上有一定影响。斯克里亚宾在音乐史中一直是位有争议的人物,近年来对他的研究又开始升温。他的哲学思想、神秘主义观念、综合艺术理念和非传统的创作技法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并对现代主义音乐影响极大。他对传统和声功能的瓦解和在现代和声上的探索,成为在19世纪与20世纪音乐的转型中搭起的一座桥梁。斯克里亚宾对生活有三种信念:相信人的伟大、美丽的心灵、艺术能够对世界具有改造力,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积极的浪漫主义思想和对生活的特殊渴望:积极的思考生活,渴望理解、反映生活:贯穿其一生的创作中,集合了两种极端,即很自由、飞翔的抒情性和受折磨、痛苦。越来越紧张的悲剧性史诗,所以他运用的音乐手段有:1.利用感情的迅速变化与传统的平稳和思想性相结合:2.与音乐语言的变化相联系,多用离调和十二音列;3.旋律线条结合不仅有平行和垂直,而是用非常复杂的类似于人的神经结合的排列,较多用重音或具有神经质的节奏,序曲在他一生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占有较大比例,有如他的生活日记。作品16号的五首曲子可以独奏,但是每一首的结尾和后一首的开头是浑然一体的,第一序曲,旋律平稳,用一个三音列表述一直向上飞翔的渴望,开始时的旋律是从矛盾的环境中开始,直到结束时才下降,在思考中进入第二序曲,第二序曲在开始时带有一点紧张的神经质的节奏。
17、18小节越来越紧张,直到结束时用较长较响的和弦使紧张的情绪达到了极点。第三序曲是类似颤音的练习,整个音乐的空间在不停的颤动。第四序曲不仅是技术上的难点,音乐还逐渐走向阴暗,在钢琴上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五序曲是悲剧性的史诗,紧张与不安有如“钟”的声音,类似警钟或地震,拉赫玛尼诺夫在纪念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会上每次都以演奏此首曲目为结束。
卡乌佐娃在讲每位作曲家的作品时都背谱范奏。她的演奏气息宽广,音色丰富,博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热烈掌声。据主办方介绍,为了这场讲座,卡乌佐娃教授精心准备了两个月的时间,她的艺德深深感染了每一位与会代表。卡乌佐娃教授所选定的曲目并不像我们目前在教学中所追求“大”、“深”、“难”趋势的那种类型,但是无论从艺术价值、演奏价值都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20日晚上。欣赏了俄罗斯双钢琴演奏音乐会,俄罗斯钢琴家巴隆斯基?安那托里与巴隆斯基?艾里维拉是夫妇二人,是当今俄罗斯著名的钢琴教育家、钢琴演奏家,特别是在远东新西伯利亚地区,更是钢琴乐坛的风云人物,闻名遐迩。他们二人都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西伯利亚“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他们的独奏曲目非常广泛,涉及到整个的古典派、浪漫派和近现代派作品,尤其是演奏俄罗斯近现代的作品,如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和“第一、第二组曲”、《音画练习曲》及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斯克里亚宾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是正宗诠释,独领风骚,使我们能聆听到俄罗斯钢琴音乐的真谛。
最后一天上午,中央音乐学院的盛原老师作了巴赫专题的讲座。主要讲解了巴赫作品的记谱和声音的要求;使用踏板的必要性及其运用;乐句的划分及音乐的设计;装饰音的弹法;附点的几种弹法;声部安排等。作为世界钢琴大师、研究巴赫的权威专家图雷克的学生,盛原对巴赫有着很全面深入的了解,他的讲解和示范都极为到位,让巴赫的作品鲜活了起来,对我们理解和演奏巴赫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短短几天的会议结束了,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它将全国许多热爱钢琴教育事业的老师们凝聚在了一起,为了共同的事业发展献计献策,把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奉献出来。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钢琴教师加入到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行列中来,为了推动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而共同努力。
(宗励、蔡韧、刘娅报道)
第三篇:全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会议总结
全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会议总结 2009年8月10日至12日,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暨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举行。该研讨会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举办,黄山学院承办。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计算机类的研究,由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承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启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特召开此次大会,报告研究阶段性成果并进行大会经验交流。
为学习国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计算机系发展,规划计算机系建设方向,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和计算机系主任陶培基教授一起参加了本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近50所院校近200人的计算机同行,共同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经验与体会。
研讨会围绕国内外几种典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及一些高校形成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最后还分专业方向,针对以研究报告为依据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讨论。
通过在大会上的学习,我了解了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动向,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与创新,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模式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有了更新、更深刻的理解。
会后,在总结学习到了什么时,结合我院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思路和计算机系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我觉得,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除了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明确整个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新学分,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适应社会的需求。
2.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不求大而全的教学计划,而是针对性地突出特色,围绕特色培养出在某一领域有突出优势的人才,增强竞争力。
3.合理制定选修课程,并培养能覆盖更广领域的师资队伍。
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还应该加强各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要从市场出发,从教学出发,配套实用、耐用的实验设备,加强实验管理队伍的建设。
第四篇: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会议综述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会议综述
胡凌珺
付琴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研究生)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于2007年11月6日在湖北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湖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严加宽主持,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刘国新教授、省教育厅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邱刚强教授致欢迎辞。来自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池瑜教授,湖北省美学学会秘书长,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教授张昕,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肖丰等全国16多所高校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共襄胜会。
一.会议主题与特色
本次会议凝聚诸多学术力量构建交流平台,从参与全国第八届艺术节的500余篇论文中遴选观点新颍,行文规范的16篇,进行涵盖艺术学、美术学、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研讨。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推陈出新,围绕着论文的主题切磋思想,交流经验,并且进行着热烈的讨论。一些已成“定论”的观点在此次研讨会上被重新诠释。会议富于时代特色,达到研讨会的预期效果并形成了许多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现实的指导作用。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池瑜教授,湖北美术学院张昕教授为会议作了精彩学术点评,会议的组织形式和研讨成果也获得了与会学者的赞赏。
二、学术观点与碰撞
会议主要是以各个高校教授的论文,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并论述了他们自己的观念以及提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肖丰教授在他的《 “中国方式”:从文化策略到文化自觉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提出,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文化背景中的现实生存体验。一些艺术家借用传统文化元素,转换成符合当代艺术语境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使人们在感受当代文化的同时,又能领悟作品中文化的根源和脉络,并把这种艺术创作方式称之为“中国方式”。
湖北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严家宽教授从他的《艺术类本科综合性大学中发展新探》中,对综合性大学中开办艺术类本科专业,如何处理好艺术学科同文、理、工科教学科研的关系,求共存、求和谐、求发展,作了新的探索。并从如何利用传统优势,如何做好教学中的融合,怎样全面、客观、科学地做科研业绩来进行探讨。
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的周益民教授介绍了《创建中部地区一流的美术教育与创作研究基地——湖北美术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的大致内容,展示出了湖北美术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批硕士点授权单位,走过近三十年的历程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并说明了现状和对学科重点方向的思考。并在“十一五”期间,将学院将进一步整合学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寻找新的创新点。
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毛春义在他的论文《势不可挡——街头时装的时代精神》中,主要谈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年代,是各种运动、各种主义、各路“英雄”揭竿而起的年代。性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同性恋运动、反战运动、公社运动;嬉皮士文化、迷幻药文化、嘻哈文化、朋克文化;禅宗热、摇滚热、街舞热;摩登族、长发族、光头族、摩托车族等等枚不胜举,不一而足。席卷全球的青年运动的世界波,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的一次大暴露和大碰撞。这时期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鸿沟全线崩溃,主流的高雅文化遭到了大众前所未有的挑战。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的许伟东老师就他的《“字象”概念与书法定义的扩展》,谈了谈关于对邱振中先生《“源自书法”——对一类艺术的命名及其它》一文的商榷。他认为,所谓书法就是在“二维平面中—— 一次性——书写———汉字或字象”。所谓“字象”就是那些能够使我们产生关于书法的联想、推测、认读、欣赏欲望并促使我们将其归类为书法的图象。引入字象概念后必然引发的问题是:书法究竟是什么?书法的界限如何确定?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是可以解决的。引入字象概念的意义在于,可以合乎逻辑地将许多激动人心的现代书法作品划入书法的名下,无论是对于今后书法创作领域的具体操作,还是对于理论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入讨论,都将利大于弊。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讲师杨高钰写了《售卖点的艺术——从POP广告的分析结果来看待平面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指出了POP广告因其实用性 2 强,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各商场、超市及各种售卖点的青睐,以致兴起一股POP热潮;又因其设计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综合性强,应该受到所有平面设计专业师生的共同重视,把它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研究。提出了POP广告所指究竟为何,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商家、超市,甚至门面店铺都开始重视并使用它,以及究竟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平面设计专业的师生思考和研究等一系列的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主任、讲师周艳在《浅析动画设计的民族文化发展之路》提出中国动画的发展,应走外来文化与原有文化共存、融合的道路,在根植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真正继承和发掘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涵,不断创新。只有不懈努力,学习国外优秀的制作技术和创作经验,结合时代的审美时尚,同时拓宽思路,摆脱僵化的思维方式,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民族动画之路。
江汉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屈一锋在《论现代水墨画中虚与实的运用》中认为,艺术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在美学范畴中虚与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美,更使人在心理上有一种真实的感觉,欣赏者可以更快地调动自身的情感和艺术体验再次去领悟、去联想欣赏艺术作品,使作品更具魅力。水墨画的出现决定了水墨画独有的艺术特征,他的基本点是墨,墨的出现显示着浓厚的书法笔意,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现代性的核心内涵是“多元、开放、个性、感觉、创新”。现代水墨是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融合西洋绘画及综合材料运用的一种实验性纳入多元素的水墨语言形式符号。文中还提到,是否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在相反的事物之间找出联系并使之结合起来,其中主要一点就是虚与实的运用。
武汉科技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吴清萍在论文中《中韩纺服业发展新蓝图》论述了服装面料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将韩国新颖独特的服装面料与中国大胆创新的服装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技术相结合的构想。文中还谈到了需要不断拓展中韩两国新的合作空间,服装面料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国际服装市场的特点。
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世萍在论文《澳设计教育理念之异同》谈到:在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面临着不断变革的挑战。设计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 3 经很难应对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如何使设计教学从传统的技术层面的传授转向对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引导与启发,创建一种多元化教学的新模式,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探讨中澳设计教育的异同,力图通过比较研究探索设计教育发展的新空间。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副教授翁子扬的论文《创新方法在动漫实践教育中的探讨》中谈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目前高校教育中,创新也应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文章探讨的目的在于根据他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记录(如屏幕录像和实际拍摄结合),具体动漫画创作实践中的技巧和观点,以及案例讲解和各项辅助活动的参与。创新方法应用补充了传统艺术教学方法与新形式下动漫设计中依靠熟练手段支撑的断裂,解决动漫游戏互动多媒体创作中的关键问题,从而达到入门技术提升与综合审美创作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改善。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潘俊论文《动画片中视觉语言的个性化》着眼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复兴,不仅要着眼于实践,而且要对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进行认真的分析,结合现代电脑和借鉴一些其它媒体的表现方式,从动画片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突破,推动动画产业的建康快速发展。生动的造型、时尚着装道具、独特的形体语言和富有个性化的叙述表现方式在一部优秀的动画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张巨平在《我国艺术品营销现状与对策探究》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艺术品营销形成了以拍卖市场为高端,以画廊、艺术博览会和交易会为中端,以古玩、收藏品市场为低端的市场格局。近30年历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以益于艺术品市场长期、有序、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精彩点评与会议展望
会上许多观点的提出,引发了关于艺术教育方方面面的思考,张昕教授也为学者们的论文给予了精彩点评。
例如,许伟东的《“字象”概念与书法定义的扩展》。这篇文章是对著名书法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先生的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的商榷,讨论的对 象是现代书法问题,但同时涉及到传统书法领域和当代艺术领域的很多问题。
在文章中,许伟东将范景中先生一次谈话中提到的“字象”的概念引入书法。艺术理论领域对书法的定义一般是:“书法,就是在二维平面中一次性书写汉字”。而许伟东的文章则认为书法的定义可以调整为:“书法,就是在二维平面中一次性书写汉字或字象”。也就是说,他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加上了“或字象“三个字,虽然只是加入了字象概念,但是却意味着对书法定义的重大调整。这样的调整必然引起质疑,具体地说,人们必然会提出:这样一来,书法的边界在哪里?书法作品与其他作品在类别上如何作出区分。许伟东的文章对这些问题均作出了具体分析与研究。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许伟东先生视野开阔,读书细致,在具体的推论过程中有内在的缜密逻辑,思考问题细致深入。
还有对屈一锋《论现代水墨画中虚与实的运用》的评论,他说:“虚”与“实”,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很深渊源,它们在我国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范畴,也得到过广泛热烈的讨论。屈一锋女士的《论现代水墨画中虚与实的运用》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将它们与现代水墨联系在一起继续讨论了这对范畴,文章认为,“实,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在水墨画中主要指我们看得见的外在形式;虚是指读者根据外在形式的直接描绘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表现在水墨画中主要指‘象外之旨’、‘弦外之音’。”
在具体展开中,屈一锋女士的文章还广泛运用了精神分析理论、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对“虚”与“实”的形成、表现、本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屈一锋女士感受丰富,思想活跃。
大众化教育时代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与会学者就高校有必要根据“整合学科优势,强调兼容互动”的学科建设思路和“丰富基础学科的学术内涵,拓展应用学科研究领域,强化特色学科引领作用”的学科发展战略,开展工作达成了共识,而对一些曾为“定论”的观点的重新考释,也为研讨会带来阵阵清新的空气。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将为我国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开启一扇新窗。
2007年11月13日
第五篇: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总结
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新的学期已接近尾声,12电子商务班的网络课程也已结束,现就这个学期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教学方面:
电子商务的产生发展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所以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所需要掌握了解的。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操作能力。尤其是对中职学生而言,此课程最终目的要落实到应用上,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掌握网络的组建、配置和维护技能。这门课程因为涉及太多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理论时不能同时动手做实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学习比较排斥,在做实验的阶段无法有效地将已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再加上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每次上课都会配合PPT或者动画等深入浅出地讲解网络理论知识。课程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如数据通信基础理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路由原理等,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将抽象的理论讲明白,我认真准备教学课件,做到简明易懂,只讲授其中最核心的理论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图像和动画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动态的画面。例如,在讲授数据通信的交换技术时,共有三种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上课时将这三种交换技术制作成动画形式,改善了教学效果。电路交换分为三个阶段:建立电路、占用电路传输数据和释放电路,课件能生动地反映这三个阶段;报文交换无需建立电路,但每个数据文件作主一个报文整体进行路由寻址,通过中间的交换节点进行存储转发,最终到达目的地,动画课件能形象地展示整个过程;分组 1
交换与报文交换类似,将报文分成了多个数据片段(称为分组或包),通过中间的交换节点进行存储转发,有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方式,纯粹理论讲授学生不易理解,通过动画课件的教学,学生基本能理解这三种交换技术。
2.作业及课外扩展:
因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较丰富,所以我会经常从网上或其它途径获取题库给学生作为课后练习,使他们的知识能得到巩固。
3.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计算机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