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3000万青少年陷“情绪难题”需纾解

时间:2019-05-14 17:2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3000万青少年陷“情绪难题”需纾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3000万青少年陷“情绪难题”需纾解》。

第一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3000万青少年陷“情绪难题”需纾解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3000万青少年陷“情绪难题”需纾解

原标题:3000万青少年陷“情绪难题”需纾解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而根据广州市卫生计生委日前公布的数据,目前广州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5万名,起病年龄小于18岁的占4成。(10月15日 《羊城晚报》)

诚如专家特别指出,儿童青少年成长心理健康问题容易被忽视,即使被诊断,也有许多家长并不愿面对病情,最终导致孩子不能得到及时、规范治疗。的确如此,与身体健康不同,心理健康问题很难被发觉,也就谈不上得到很好治疗。甚至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积极面对,通过科学方式进行纾解,而是羞于治疗,也就不利于青少年成长。

人之健康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面对3000万青少年陷“情绪难题”,就不能大意。尤其是,青春期是自我意识觉醒认知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与传统教育相冲突的重要时期,其心理问题纾解不好,一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二则会影响他们的学业;三则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四则会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纾解青少年“情绪难题”不仅需要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发力。其一,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就提出了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要求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密切联系家长、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等,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就须落实好。

其二,家庭教育不容小觑。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一方面应该善于学习一些心理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注意发现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加以纾解;另一方面若有必要,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切莫因为不值当或者脸面,而羞于让孩子看心理医生。须知,孩子的“情绪难题”家长无法纾解时,求助心理医生是最好的方式。

其三,社会力量也应给予关注。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所以,社会专业力量,也不妨关注青少年“情绪难题”,比如,通过心理知识进课堂、进社区等,让更多的家长和青少年掌握心理常识,正视心理问题,以防范无形中的心理问题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总之,“情绪难题”不仅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一道教育问题,也是社会亟待解决的一道课题。因此,需要全社会合力解决。尤其是青少年家长须切实负起责任,在保障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引导孩子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他们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第二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旗手”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旗手”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许下的庄严承诺,更是衡量“中国梦”的标杆标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首先要确保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的出路在于精准扶贫。所以,抓好精准扶贫不仅事关人们大众生活改善提升,更关系着发展千秋大计。

正如总书记讲的: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那么,如何才能确保精准扶贫“精准”到位呢?关键在于选好“旗手”。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是总设计师,那么万里、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旗手”。今天,我们以举国之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同样需要“旗手”。那么,谁才是“旗手”?“旗手”要做什么?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规划上抓推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施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大调整,由传统的项目覆盖向精确定位转变。然而,精准扶贫却又不是只讲究对一个点位的关注,它更注重统筹规划实施。所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行政首长要从区域全局的角度谋篇布局,做好精准扶贫的区域性规划,做到先“化零为整”而后“化整为零”,如此交替实施,方能有的放矢。故而,领导干部是第一“旗手”,他们把精准扶贫的大旗举起来,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机关干部职工要从推进上抓落实。规划的核心意义在于执行,否则就成了“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而执行的关键又是政策方针的落实者——机关干部职工。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大量选派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就是通过这种形式让机关优秀干部到基层去具体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体规划。机关干部是一个“火种”,他们就像“星星之火”洒向农村大地,带着重担、带着责任、带着激情,与贫困群众一起奋战在脱贫的战壕。他们是“旗手”,是冲锋时举旗的战士。

基层村级干部要从落实上抓结果。“村官不是官,但当好不简单”。精准扶贫的各类政策、措施,都必须经过村干部的传达、落实,才能在农村基层落地生花。而精准扶贫工作,自中央到省、市、县地方,层层谋划、层层推进,但根本的根本还是要在农村解决好绝对贫困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就是那下面的一根针,只有抓住“牛鼻子”,才能服务好全局。村干部都是群众具有威望的本地人,他们本身就是一面旗帜,所以精准扶贫少不了这些“土旗手”。

众志勉力前,奋勇齐争先!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旗手”来引导、来推动,“旗手”是“星星之火”,也是“中流砥柱”,只要充分发挥各层各级“旗手”的力量与作用,就一定可以以“燎原之势”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进而实现民之康、国之强的目标。

第三篇: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五味杂陈之为和,五音相映之为谐”和谐是不同之间的协调共生,和谐是美好的体现。和谐是修身之要,和谐是齐家之本,和谐是治国之纲。同样和谐强调的就是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和谐文化来修身来处世来顺应自然。

和谐促进人内心的平和,是协调发展的第一步。内心平和、物我两忘是中国文人长久以来追究的内心境界,然而却不得不承认当代人在处理与自我关系之时却背离了这样的原则,当代或是繁忙庸碌无所作为,或是性情乖张轻易发怒。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工作压力巨大,每天深陷在沉重的工作之中,让人难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矛盾多样化,在生活中每个人之间都可能存在着矛盾,甚至随时可能激化,难以找到知心的朋友。但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中逐渐遗忘了曾经最终重要“和谐”,缺乏和谐理念必然看待自我看待世界变得不再平和。因此当代社会要重拾和谐理念推进人们的内心平和,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谐促进人与自然正确相处,是绿色发展之基。关于绿色发展,总书记曾用生动的语言加以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中国的发展道路却是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从肆虐雾霾到到水土流失,从土壤污染到乱排污水。种种现实说明中国当前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关系并不协调。而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的“和谐”理念正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和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表述。因此唯有在发展中重树和谐的理念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进而促进绿色发展。

和谐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是共享发展的发力点。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邻里关系不和谐那么必然会导致问题积累社会矛盾多发。中国历史上不乏和谐邻里的例子。例如“六尺巷”就是这样的典型。当宰相的家人与邻居争地之时,千里传信希望宰相能够利用职权“帮助”一下家人。而宰相回复却留下了千古佳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

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传递了邻里和谐之道。最终两家人各退三尺形成了邻里和谐的象征“六尺巷”。一封家书传递的是和谐之道,六尺巷正为当代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需用和谐理念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践行和谐文化,是促进人自身协调发展根基;学习和谐文化,是与人和谐的初始一步;追求和谐文化,更是促进生态和谐的必由之举。可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践行核心就是在促进协调发展,就是在推动共享发展,就是在实现绿色发展。

第四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建设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一个重要途径是推动文化品牌化发展,以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文化品牌的灵魂与不竭动力源泉。推动文化品牌化发展,必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打造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具体而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发展,应从科学凝练文化元素、系统构建文化品牌、适时呈现文化成果、精准营销文化产品四个方面入手。

科学凝练文化元素。这是指在文化产品研发阶段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借助先进科技手段,以新的感官体验和互动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用现代科技激发文化创意,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形态。例如,以传统文化作品为创作内容,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这些文化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上海世博会上,一幅商贾云集、人流穿梭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融合了当代先进影像技术和我国古代文明瑰宝,让人耳目一新。又如,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用科技手段呈现各地历史风情,让现代人“亲历”历史。美国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采用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实现了文化和商业双重价值。同时,还应重视开发文化项目及文化工程,如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结合各地实际建设新乡贤文化及乡村记忆工程等,既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系统构建文化品牌。文化产业要不断增强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必须系统构建文化品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链。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以粗放式发展为主,品牌效应不明显、附加值偏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链经营格局尚未形成。根据我国实际,文化品牌的系统构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形成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自信、以口碑为标尺的品牌他信,积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二是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适时呈现文化成果。适时呈现文化成果的关键在于适时,即文化成果应与时代发展同步,突出时代元素、弘扬时代精神。当前,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如果不注重与时俱进,就会落后于时代、失去受众。因此,开发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要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开拓进取的勇气,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文化,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借鉴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文化成果,并将其适时呈现在世人面前。

精准营销文化产品。根据地区实际,细分文化营销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的文化品牌营销战略,是开拓文化市场的基本路径。同时,文化产品营销还应加强与国外文化传播机构的合作。以孔子学院为例,它以独特的办学模式开展汉学教育、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带动了相关文化产品传播,成为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还应看到,构建多层次、互动融合的消费者体验模式也十分重要。比如,在文化产品营销过程中,应将专业术语尽量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建设城市文化体验核心区,为消费者提供多元文化产品和服务;等等。

文章来源:

(文章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张雯雯)

第五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人谈到社会治理时“言必称希腊”,推崇西方社会治理模式。虽然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有其优长之处,但如果照抄照搬、简单套用,结果必然是“南橘北枳”、水土不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

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大多强调“理性人”基础上的社会自我治理,主张弱化政治权力甚至去除政治权威,实际上是一种分散型社会治理模式。我国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之后,社会治理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继续发挥党政部门作用和优势的同时,促进群众通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与西方国家社会治理弱化政治、消解权威的逻辑是根本不同的。实践表明,国情不同,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模式必然有所不同。即使在西方各国,其社会治理模式也有很大差异。

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社会治理的一些有效做法时坚持以我为主,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我国一些地方开始试行“网格化治理”时,曾按西方国家网格化治理的思路,以每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进行网格划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不同于地广人稀的西方国家,在我国如果不考虑村落布局和人口等实际因素,就会导致网格与基层行政单元的犬牙交错与重叠设置,进而大大增加基层社会治理成本。因此,许多地方在实践中坚持因地制宜,将“网格化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相结合,或者把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设置成一个网格,或者把一个行政村划分为多个网格,或者把多个自然村纳入一个网格,这样就把“网格”概念用活了。

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当用好我们的历史资源,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乡风传统。比如,目前农村不少地方制定的村规民约,就是将现代社会规范与村情实际、当地风俗相结合的产物,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后成为村民自治的基本行为规范,得到了村民认同。又如,一些地方建立的“乡贤理事会”,借鉴我国乡绅治理的历史经验,发挥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贤者的带头模范作用,提升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性。由此可见,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当用好自身的优秀历史传统,而不能把现实与历史割裂开来,盲目引进其他国家的理论和模式。

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关键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这一社会治理体制中,党委领导是第一位的。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基层党委对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与组织领导,能够更好地凝聚社会力量、完善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提升治理效能,从而有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可见,我国社会治理必须立足自身国情,而不能“言必称希腊”。只有立足自身国情的社会治理,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为世界提供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12日 07 版)

下载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3000万青少年陷“情绪难题”需纾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3000万青少年陷“情绪难题”需纾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