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安徽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 要】在我国,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为例,对近几年该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就业分析,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就业;对策
随着全球化及社会新形势的发展,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在招生规模和学生数量上都取得了飞速地发展。截至2015年国内独立学院已达到275所。然而,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毕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三本身份”存在着一定的歧视与偏见,以及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缺陷[1]。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处于令人担忧的状态,就业问题也显得特别突出。怎么做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独立学院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就业反哺教学,为社会、学校、家庭帮助他们就业提供建议,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独立学院2010届-2015届所有491名英语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中422名毕业生已就业,包括2010届毕业生48人,2011届毕业生84人,2012届毕业生91人,2013届毕业生82人,2014届毕业生54人,2015届毕业生63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QQ及电话调查法、访谈法、学校资料查询法等研究方法,对该独立学院2010届-2015届所有的422名已就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2.1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年度年终就业总体情况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毕业年度所有491名毕业生中,422名毕业生已经找到了工作,占被试人数的85.9%,就业前景良好;毕业年度待业状态人数69,占被试人数的14.1%。
2.2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情况祥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422名被试中,有270名同学就业于安徽省;有69名同学就业于江苏省;有44名同学就业于浙江省;有36名同学就业于上海市;有3名同学就业于北京市。总体来说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去就业区域呈现多元化,不过大多数仍在安徽省就业。
2.3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详见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422名学生中,有292名学生在其他企业中就业,占该人数的69.2%;有52名学生处于灵活就业,占该人数的12.3%;有20名同学升学,占该人数的4.7%;有16名同学在三资企业就业,占该人数的3.8%;有11名同学在国企就业,占该人数的2.6%;有9名同学在教学单位就业,占该人数的2.1%;有7名同学考研,占该人数的1.66%;有4名同学在基层项目就业,占该人数的0.94%;有4名同学在事业单位就业,占该人数的0.94%;有3名同学在医疗单位就业,占该人数的0.71%;有2名同学在机关就业,占该人数的0.47%;有2名同学入伍,占该人数的0.47%。总体来说,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性质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多数在三资、国企以及外企、教育机构等其他企业灵活就业,能进入高等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很少,很少有同学到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部队中就业。
2.4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趋势见表4。由表中数据不难看出,该学院2010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2011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4.38%,2012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91%,2013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23%,(下转第96页)(上接第56页)2014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5%,2015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值得指出的是该独立学院2010届-2013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了下滑趋势,但是自2014年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可能会维持其热门专业状态。就业对策
3.1 按照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走上岗位就能马上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不愿意看到毕业生花时间去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各独立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学院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沿袭普通高等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要突出一个“独”字,要有特点,努力培养真正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2]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除了要开设基础课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开设职业技能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上述调查发现,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企业,多数是外贸企业。因此,学院可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加入外贸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
3.2 推进基地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践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就业基地建设是促进就业市场开拓,开发教学、就业实践基地与深度教学合作的重要环节。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就业基地,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优先考虑合作院校,学校也根据企业需求,直接推荐适合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促进毕业生就业。二是,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学校根据专业实习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类型企业,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教学认识环节及动手实践环节的安排。三是,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机,开展毕业设计指导或直接参与企业项目改进课题,由学校老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促进学生理论知识转化。四是,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校企优势资源转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广泛吸收企业、事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调整,尽可能的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3.3 加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停留在大四毕业前夕,这种就业指导体系存在很大的弊端。短期的指导教育工作往往对就业没有起到预期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指导工作明确教育对象范围,把大学4个年级的学生都划入到就业指导的对象中去。就业指导教育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过程的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就业指导。学院应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帮助学生明确就业发展方向、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工作、如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艳萍,罗筑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2(3):91-93.[2]谢莉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及现状调查研究[J].校园英语,2012(9):169-170.[责任编辑:王楠]
第二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超过本科生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步入就业市场,这使得严峻的就业形势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一些就业压力较大的本科毕业生相比,部分有一技之长在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颇受欢迎。为此,记者采访了多家高职高专学校,深入了解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技术是求职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护理高专副校长孙琳告诉记者:“以实习拉动就业,才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提前量。学校长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派驻工作站,指派专门的老师,通过校友等积极的社会关系为学生实习找到门路。”打铁还需自身硬,过硬的技术水平才是在众多实习生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订单培养 没出校门就找到工作
采访中,记者发现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相中”留下的大有人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张国栋即将毕业,但他在苏州一家企业实习期间,就和该企业签下劳动合同,并成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工资达到近4000元。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刚入学时我特别自卑,总感觉低人一等。可当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生产出第一桶酸奶时,心里别提多美了。只要有技术有知识,就是当工人,咱也是高水平的工人。在包装车间抓过包,在收奶间捋过管线,到企业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理论学习叫我更懂得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他说,在就业大潮中,自己能先于他人找到心仪工作,完全得益于学校实行的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率先在我省尝试“校研企”培养模式,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15家乳品龙头企业开展合作,乳品类三个相关专业的学生第一年在企业和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习并学习相关课程,第二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相应的实验课程,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乳品企业与学生签人才培养订单,学生毕业后可以经过双向选择在实习企业就业,或到其他企业就业。
在顶岗实习阶段,同学们不用出校门就已经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近两年来,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和学校的三方认可。学院已有500余名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一些企业对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目前,该院2010级学生们在企业工作优异,顶岗实习的前两到三个月,平均工资都能达到1500~1800元,转正之后的平均工资能达到2000~3000元。
观念转一转 就业天地宽
记者在走访哈市多家人才市场采访时,不断有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或人力资源经理表示,企业缺专业对口、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企业在招人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学历论能力,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熟练业务是企业最期望的人才。”一位民营企业老总向记者坦言。由于高考扩招,加之观念影响,一直以来家长和高考学子对高职高专院校并不十分“感冒”。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上涨,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求职者附加值则逐渐高了起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专家董鸿扬认为,如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定义,由高学历逐渐转为拥有一技之长。高职高专学校通过紧贴社会建设需要,开展职业教育建设,具备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样可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高职高专生所学的专业一般都侧重于某个职业或专业,他们学到一些非常实用的技能和本领,进入用人单位很快就能轻车熟路地上岗作业。“上不了本科院校,并不意味着人生从此就走入低谷,再无抬头的机会,客观看待就业形势,务实把握自身实际,也能找到另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董鸿扬说
3.3健全人格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古今中外历代的教育家们都非常注重大学生人格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孔子云:“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新民,在于至善。”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物。”在人类向前发展的环境下,个体化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需要更多的是合作,集体和公民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这都要求大学生具有更高的道德责任感、自律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也就是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之一。
3.4发挥高职高专学生人格优势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没有创新社会就难以向前发展。但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的创造力来自于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创造不仅与一个人的知识、智力和思维方式有关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与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高职高专学生活跃、随和、爽直、重情,热情、外向、兴趣广泛。善长于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对一些新、奇、特知识的渴求,生活适应力较强。根据他们的人格特征和思维特点上,高职高专学生善于发散性思维,这对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十分有利的。做为教育者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积极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改变原有的评定方法与标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支持和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最大限度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并把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合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的智慧活动的训练。其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对科学的严谨性,培养其意志和坚韧,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优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剧烈的变化,面对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社会适应性压力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高职学生面临众多困惑,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优点
1.思想政治上积极上进
当代,大多数高职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认同竞争意识,对“市场竞争不能顾及良心及道德”持否定态度;2.学习生活观念多样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网络文化等的冲击下,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消费、娱乐休闲观念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已从保守、封闭、单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学习认识,目的方面;认为学习目的是为了谋求将来的美好生活,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主动学习能力较强,有明确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有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
3.关注自身环境及其发展
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追求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太满意自己的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不满足大专文凭,希望继续学习深造。比较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复合知识结构的构建及今后的发展。
4.就业观念更注重实际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和岗位时更加理智,更加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二、高职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有正确的治态度和行为方式,但深入剖析高职学生的思想现状,也发现一些藏在部分高职学生思想深处的矛盾、困惑与问题。
1.参与各种活动的热情不高
大部分高职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不高,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主动、不积极,有的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甚至有逃课的现象。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表现出冷淡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数高职学生不能全面了解社会,认识趋于极端化。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加之他们不注重政治学习,对国情民情了解甚少,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种种困惑,产生不满情绪。
2.思想行为上知行不一
大部分高职学生思想上能认同正确的价值观,但也存在相当严重的知行不一的现象,表现出二重性的特点。如: “当看到不文明的社会现象时,认为不对,但不去管它。”对破坏公物,不遵守公共秩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这表明当代高职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公德等方面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知行不一的现象。认为是对的,但自己不去做,认为不对的,自己却是积极的实践者。
3.有较强的自卑感
高职学生的自卑感也普遍较重。他们虽然也是当今的大学生,但因为学校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宣传不够,社会上对高职认识模糊,有的人还认为是职高,加之高职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心里就不愿就读,但最后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读,因此有些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实事求是地讲,由于高职学生的录取批次是最后一批,一般学生考试的成绩都不好,文化基础较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讲确实要差一些,加上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是很长,办学条件不是很好,与学生想象中的学校差距甚远,因此部分学生思想上信心不足,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缺乏动力,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自卑感。
4、诚信缺失。
思想也受到了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到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染。也使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考试弄虚作假、学术抄袭、投机取巧等等。受市场经济趋利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实效和利益,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严重忽视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利己”思想明显。
5、大学生行为与认知的脱节
大学生追求理想,但在处理具体问题上追求实惠。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特别表现在追求理想的完满化,有时与现实相差甚远。理想与现实的脱节,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容易导致颓废思想。有些大学生在设计理想时虽然也是追求完美,但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他们会放弃较高的理想,选择更加切合实际的道路,追求实在的利益。
2013年经济形势
先看一下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三种趋势
1、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量热钱冲击以及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等问题,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今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2、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3、2013年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下滑周期中。中国经济此轮完整周期始2002年的住房体制改革和加入WTO,启动了内外需增长,中国经济在2002-2007年经历了史上增长最快的上升阶段。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结束了美欧长期以来依靠资产泡沫和过度负债拉动需求的增长模式,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外需增长将大幅回落,而国内此轮地产调控的深刻背景意味着房地产调整或伴随整个经济转型时期,中国过去十年来快速推进的重工业化进程和以土地为中心的粗放型城镇化过程将明显放缓,原有增长模式下的内需增速将有所下滑。从供给面来看,持续多年投资扩张使多数行业面临较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尤其是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开工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项目,很大程度上已经透支了未来进一步投资的空间,随着项目投产,未来产能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同时,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供给已步入拐点,而在原有发展模式方式下,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要素生产率和收入的进一步提升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难以重回上升通道。
2013年美欧国家仍将面临房地产调整和去债务化的逆向过程,欧洲实体经济可能延续下滑,而美国经济复苏依然弱势,中国出口难以再现较快增长,资本流入可能维持低位水平。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13年中国出口同比可能仍是个位数增长,外商直接投资FDI或延续同比下滑。
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趋势分析
目前,国家已形成十个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国家级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及七个规模城市群,分别是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关中、川渝城市群。另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10个区域性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1、2013年一季度的运行态势
今年1-4月机械工业开局比较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有小幅回升,基本延续了上年四季度以来的温和向好势头。
(1)工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略有增长:1-4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上年,但低于全国工业;可喜的是4月当月增速高于全国工业。(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略有提高(3)利润增幅比上年明显回升
(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1-4月机械工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6.12%,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
(5)机械产品价格指数低位趋稳:产品价格低位趋稳,但3、4月份再现下行之势,颇为令人不安。
(6)外贸出口:1-4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31%,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19%,进口同比增长-5.47%,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35亿美元(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急剧下滑(8)各主要分行业走势
农机、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基础件、汽车等行业形势相对较好;工程机械、文办机械继续下行;内燃机比上年明显回升;重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行业形势仍较低迷,但与去年相比已基本止跌趋稳,并未继续下行。由主要服务于投资活动的工程机械、商用车、重型机械等行业形势继续低迷可以看出:全社会投资活动仍未进入活跃期;由主要为机械工业自身服务的机床行业继续低迷,则可看出机械全行业的景气度在短期内尚未可期望大幅好转。汽车总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轿车增幅下行、商用车增幅回升。(9)主要产品产量
1-4月累计,约55%的品种产量增长,45%的品种产量下降。农机和发动机主要呈上升态势;工程机械主要产品虽然1-4月累计产量仍为跌势,但4月当月多数已实现正增长;仪器仪表行业增多跌少;文化办公机械全线下滑;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中石油钻机、印刷机械、塑料机械产量下跌;重矿行业矿山机械产量开始下降,冶炼设备有所回升;机床行业主要产品仍以下跌为主;电工行业水电产量增长,火电下降;基础件行业主要产品普遍增长。(10)民营企业增速高于全行业水平
2、发展趋势分析及全年速度预测。
综上,可归纳以下几点认识:一是前四个月运行态势较平稳;二是在平稳总基调下已见回升;三是回升中利润升幅快于产销;四是民营企业回升贡献率最大;五是回升动力来自于市场倒逼;六是形势仍很严峻但无需悲观;七是优胜劣汰已越来越成现实;八是应加速改革创造公平环境。(2)全年行业走势及发展速度预测
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比上年有所回暖,通胀风险缓解,需求形势略好于上年,但程度有限;成本上涨、价格下行和产能过剩的压力仍在增加;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有利于机械工业转型升级;预计二季度仍将维持“平稳”态势,强劲复苏几率不大,下半年形势有望略好于上半年。
预计2013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速度有望略高于2012年,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年有望实现10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其中:产销增速预计在12%左右;利润增幅预计在8%左右;出口增长预计在8%左右。
第三篇:浅谈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谈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不断大众化,我国各高校都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挑战。随着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也具有一些机制灵活的优势,但师资、办学条件、社会认同等方面对就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所遇到的挑战性更强,压力也更大,同时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已成高校就业工作的新难点。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毕业生 就业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飞速,独立学院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作为社会认可度尚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用人单位尚存在就业歧视的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说,当前形势对他们的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因此就会延伸到独立学院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更好地解决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将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寻找其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1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衡量院校办学的质量标准之一。要更好地使独立学院得到发展,就必须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社会调查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如下:
1.1独立学院社会认可度不够高,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有偏见
相对我国公办高校而言,独立学院办学起步晚,办学条件各方面还有待于完善,自身“品牌”尚未形成,这使得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大部分在社会认可度不够高,这给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阻力。对独立学院学生,用人单位有些“偏见”,他们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成绩不如公办院校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优越,在相对优厚的“顺境”下成长起来,娇生惯养,不能吃苦等。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很多企业用只招名校或者设立一些硬性条件来提高就业门槛,这对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而言,是巨大的阻力。
1.2独立学院大学生择业观念不够科学
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因为独立学院采用的是民营办学模式,因此独立学院学费相对较高、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宽裕,这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期望值偏高、看重经济利益、理想与现实相脱离、依赖心理强、工作上容易产生少劳多得就业观念、自我认识不清,好高骛远,盲目趋众,同时忽视了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这些心理误区给就业增加了压力和阻力。
1.3独立学院就业信息不全面,就业信息相对滞后
因为我国独立学院办学起步较晚,办学力量需不断完善,因此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也相对较晚,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招生就业工作对母体院校的模式依赖过多。同时社会知名企业到场招聘数目较少,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和学校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独立学院的就业信息不全面,就业渠道需要不断拓宽,同时对社会就业信息了解不够,传达就业信息相对滞后,使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
1.4人才培养方式过于模式化,与市场需求脱轨
部分独立学院仍坚持“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轨,直接影响学生就业。
2造成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就我国目前本科独立学院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模式而言,独立学院就业情况与公办本科学校有不同的地方,这与我国的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和特点、社会地位以及其他方面有着密切关系。根据相关信息统计,独立学院毕业生现阶段的就业现状主要有以下原因:
2.1就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遇到政策性阻碍。当前我国的劳动制度、人事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不够完善,这是导致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外部原因。部分私营企业或小型单位因为不能申报用人指标,或者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档案、户籍等问题,使大学生放弃了这些单位的就业机会,这使得“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同时存在。
2.2独立学院自身办学模式和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发展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得高等教育的普及不断提升,从而使独立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独立学院承担了我国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因而会容易使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提高了国民素质,同时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社会在短时期内没有办法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造成也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独立学院教育结构不够完善。部分独立院校偏重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而在当今的企业,除了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多地是要求其有实践能力,能有较好地创新和动手能力。所以我国部分独立学院教育结构不够完善,使得独立学院部分大学毕业生不符合企业需求,造成高校培养和社会需求出现断层。独立学院为了抢生源,通过在录取分数上不断降低要求而扩充录取新生,或者为了扩大生源而未进行市场分析就盲目新增专业造成学生所学专业毕业后无市场需求,使毕业生形成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偏激观念,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2.3用人单位的原因
(1)企业改革。进入21世纪,我国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机构改革,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2)用人标准提高。经济不断的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不断提高,就业要求的提高使很多大学生被拒之门外。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发展相对稳定的单位一般要求学历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素质、能力和品德,要求求职者具备高学历和高素质,给就业者带来很大压力。
2.4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自身原因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够明确。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缺乏规划,造成毕业后失去择业方向,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定位。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不端正,自身期望值过高。部分学生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工作;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非高薪岗位不去,不愿从事基础性工作,造成有业不就。大学生自身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自身条件不成熟。很多同学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例如没有通过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没有获得相关从业资格证等,同时对于企业要求的技能也没有很好地掌握。个人条件不符合企业要求,使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解决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完善办学条件,打造自身品牌,提高社会认可度
相对我国公办高校而言,独立学院办学起步晚,因此独立学院要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打造自身“品牌”,提高社会认可度,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和联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改变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偏见”。同时用人单位应转变用人观念,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减少非能力因素对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影响。“不求最好,但求合适”的用人观念,既减轻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压力,也减少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可以达到彼此双赢的局面。
3.2国家要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就业制度创新
国家要不断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就业的增长点。在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中,特别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民营经济多半为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多,体制也灵活,对缓解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同时要推进就业制度的创新,改善就业环境。解决就业问题,要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相关就业制度的改革,对独立学院学生要跟公办高校学生一视同仁。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就业的配备措施,让基层能够成为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就业场所,让基层成为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要落实好创业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等有关优惠政策,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3.3独立学院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
独立学院要改变为了抢生源而降低录取要求的错误做法,要严格把好录取关,保证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科学的教育结构。独立学院要对市场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其他素质要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增强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培养中小企业应用向人才的办学定位,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独立学院的学生有部分来自中小企业和单位的家庭,学院可以针对这种特点,加强和家长联系,争取与家长所在企业或单位进行双向沟通,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定向人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足量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又增进就业双方的了解,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目标定位。独立学院要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创新就业指导的理念,把就业指导和人生规划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通过创新的课堂讲授、咨询、讲座、座谈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择业的过程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并找到自己想从事的职业。
3.4独立学院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转变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要转变“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调整心态和预期,不能抱着“非机关、大企业、高薪不就业”的观念;不能只局限于大城市和待遇丰厚的行业。大学生应该拓宽就业面,通过个人的学习、刻苦努力,在机会合适时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位、转行或者进行创业。要学会面对实现,对自己的学校、专业和能力要科学定位,学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与社会接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认清就业形势,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当今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要看到自身与别人的差距,注重能力、道德品质、团队意识以及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提高自己适应环境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非专业能力,还要更多地到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高就业竞争核心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西平,陈素红,许立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典礼教育,2010(22).[2] 汪爱霞,徐俊华.大学生就业压力以对策研究综述[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3] 陈清莲.独立学院就业压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8).[4] 郭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晓礽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的稳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都面临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究竟如何?笔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并不难,但要找到预期的工作很难。同时,由于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向不均衡,导致行业间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既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又存在人才短缺的状况。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不断攀升。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到2006年就增至413万,增幅高达28%,但就业率却由82%降至为71.9%。据 统 计 数 字 显 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由2008年的532万人增至610万人。除去10%考研、考博、专升本学生以及出国留学学生,再加上上一年待就业的 70万至80万人,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将近700万。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完成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就业者的转变,而这个转变非常不易。而去年全球性的经济震荡,又使国内发展速度减缓,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如何找到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之路,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实乃当务之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扩招、人才过剩所致。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突出表现在:一是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高校的专业、课程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深刻变化,这些都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二是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相比较,不仅是量的变化,也是质的变化,有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需要深入地分析研究,不断探索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总量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也不可能把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而现在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业率必然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明确了这个标准,就明确了当前就业问题不仅事关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而是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狭隘。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又一原因。首先,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中专生可以做的宁可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可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专科生就业困难程度加大。其次,竞购名牌产品,不屑大众产品。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达到20%到 30%。校际档次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的价值不同。再次,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第三,毕业生素质有所欠缺。一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我国的就业体制已从“统包统分”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很多毕业生仍不能适应这一趋势,贪“高”工资高、待遇高)求“好”区域好、环境好、岗位好),使毕业生就业难与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的现象同时存在。二是毕业生团队、职业、责任、行为、品格等意识不强。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思上进,认为大学就是“混”个毕业文凭,以致在应聘时因无真才实学而不被用人单位认可。三是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绝大部分企业提到,现代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急需一批可以很快派上用场的人才,这既可以节约培训时间,还可以节省培训费用。然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上手慢。浙江理工大学的社会实践小分队针对500 名杭州高校大三 学 生 开 展 的 一 份 调 查 显 示,37.9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占各个选项之最。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首先应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作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就业率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前景一般、就业率普遍低的专业应停止招生,只有从招生源头上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难的矛盾。其次,应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要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制度,放宽人事和户籍管理政策,加大毕业生自由择业空间,建立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完整的供求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打通供求双方择业和择人的渠道,使双方距离缩短、环节减少、手续简化,达到择人择业便捷高效。
2.建立信息网络,全面收集就业信息。信息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极为重要。对此,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注意通过报刊、网络收集信息,主动与当地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了解就业的方针、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渠道,开展调查研究,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归纳、整理,为学校决策提供建议,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相应指导。
3.加大思想教育力度。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区域偏好明显、过于注重个人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忽视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因此,要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力度。首先,要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功利思想。其次,要对他们进行择业观教育,把思想教育和整个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消除可能出现的择业偏差。
4.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很少有实际锻炼的机会,从而形成了自身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有关政府部门应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专业实践,引导其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学校也应针对这一问题,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为大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使之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入了解社会。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前往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到一些部门、企业,为他们学以致用地解决这些部门存在的若干问题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业实干精神。
总之,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合理有效配置,不仅对国家、对高校还是对毕业生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想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个人各方面的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2〕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3〕 刘明鞠.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5).
第五篇: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式
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现在几乎每个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可想而知每年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多,毕业生之间就业竞争之激烈。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来自非英语专业的竞争和英语专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从课件的数据来看,2003-2012整个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同样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呈上升趋势,然而隐藏在这些高就业率之下的问题不容忽视,例如:工作是否适合,是否有利于自己发展,劳动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等。对于我们这些非名校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要当英语教师,还要去考教师资格证,毕竟我们没有从大一开始就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有关方面的知识,而且师范院校十分注重学生的才艺、板书等技能的培养,这样在就业竞争中我们就明显处于弱势。
再者,课件表明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38万人,占了本科失业总人数33.3%,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英语专业,失业人数达到1.57万人。我认为原因一方面主要来自毕业生自己,很多同学没有充分考虑过自己是否适合或者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以至于经过半年工作后才发现越来越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或者因薪酬升职问题而辞职;另一方面是可能来自事业单位出于人员调整,新员工经验不足等问题而辞退毕业生。因此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是由于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数
量供大于求,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等。很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有的则进入企业做高中生就能胜任的工作,造成人才浪费。所以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十分重要,我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3条择业决策的原则:
一、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从社会需要、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去认识和解决择业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
二、发挥个人优势的原则。在面临职业岗位选择时,综合自身素质情况,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职业岗位。这样,才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只有符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能力的工作,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持续发展。
三、争取及时就业的原则:对求职择业期间的大学来说,自身必须把握力争及时就业的原则。一是要调整择业心态,就业期望值要合理,注意克服脱离现实、盲目攀比等心理情绪的于扰,避免由于自身择业观念而导致的有岗不上、有职不任的人为待业。二是要加深对职业流动的认识,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对初次就业过度谨慎的观念,避免错失及时就业的机会。三是要采取顽强竞争、不怕挫折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探寻就业机会,避免在消极等待中延误就业时间。
其次,大学生再就业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可能的“陷阱”,所以我们要特别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有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心切的心理,在招聘时用谎言让我们上钩,比如高职诱惑,在面试中骗财夺智,口头约
定陷阱等等。另外,在大学生就业中也存在性别歧视、健康歧视、经验歧视、户籍歧视等等。因此我们在签订就业协议时要注意熟悉有关法律条款,要守信,头脑冷静,克服盲目性;在遭到不公平不合理待遇时还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各种方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比如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对有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援助等。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即使我们屡受挫折,也不应该消极悲观,踟蹰不前,而是应该越战越勇,从每一次失败中吸取经验,争取找到合适的工作。对于大三的我们来说,要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提高社会实践经验,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样就能以学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会实践,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