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诸多对策
摘要: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对就业压力大原因分析,提出了四项对策,即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实施就业指导服务系统工程、采取就业指导服务教育措施、合理设置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
关键词:独立学院 就业压力 原因 对策
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引起政府、大学、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极大关注。由于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了学院的生存,即招生、发展前景,因而重视和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每一个独立学院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独立学院就业压力大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供给增加迅速,而需求下降。根据教育部2007年5月公布的数字,经过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已有318所之多,在校生 146万人。这与教育部2006年5月公布的数字“独立学院295所,在校生107 万人”相比,仅仅一年,独立学院增加了23所,学生增加了39万人。在校学生的增加,意味着每一年的就业压力的增大。专家预测,2001至2008年期间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高峰期。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反映来看,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越来越来小。2002年,研究生的供需比1:2.6,本科生是:1:1.3,高职高专是:1:0.4,2004年分别是:1:2.13,1:1.15,1:0.35。供需比例下降,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失衡问题,这正是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原因。
第二,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错位。独立学院的发展是依托母体优势,依靠母体高校的优质资源,在课程和专业设置方面基本上借鉴母体高校。如果从专业知识层面去和公办高校的学生竞争,独立学院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如果独立学院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人才需求上的变化,不开设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课程与专业,而一味依赖母体学院的专业开设子专业,就容易造成与社会需求错位。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错位是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瓶颈。
第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学生能力认可不够。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首先,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办公室分校院两级制。校办公室负责人要由校党政领导亲自抓;二级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就业指导机构要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育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其次,办公室要配备专业的人员,拨发专用经费,安排专用场地。明确就业指导机构工作职责。就业指导机构人员要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要有领导带头走遍全国的吃苦意识。切实关注学生就业,关注学校发展。
(二)实施就业指导服务系统工程。面对每年几千名毕业生的就业任务,单靠学校就业职能部门是不够的,需要整个学校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需要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为做好就业工作,必须把就业指导工作看成系统工
程来做,抓好两个服务: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
1、建立校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校级就业指导服务以校就业指导办公室为中心,组建一支得力的就业队伍,专门负责全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2、建立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首先,各二级学院建立本院毕业生详细信息的数据库,包括不同专业学生的毕业人数、所学专业、特长、能力、知识、兴趣、专业成绩、求职意向和获得的奖项及参加的活动等,为学校招生信息网提供翔实的毕业生信息,以便用人单位能准确了解到学院毕业生的相关信息,找到他们需要的人才。其次,充分利用二级学院教师的资源。为学院的毕业生提供有效便捷的就业途径。
3、采取就业指导服务教育措施。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国外非常重视教育学生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从中小学开始就向学生讲授职业规划的知识。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学课程”;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是世界上很多大学就业指导机构的典范。而我国国内高校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且重视程度不够,最近意向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规划不明确。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已迫在眉睫。一是层次性,即能根据大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针对性的展开;二是系统性,从大一入学,就展开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为他们提供目前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技能的传授和观念的引导及心理的塑造,并且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
4、合理设置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投资办学是民办高等教育的本职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几乎所有的民办高校都不得不依靠学费生存和发展,所以生源成为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作为中国的要生存的独立学院,必须要对全国的毕业生,而不仅仅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坚持对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好历届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从中发现人才培育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培育方向,要做到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更快适应市场需求。
合理招生计划,优化生源质量是就业指导的另一举措。尽管民办高校都不得不依靠学费生存和发展,学生多则收费就高。但作为私立大学的投资办学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独立学院不是公司而是大学,必须体现公益性。如果投资办学者把办学作为谋利的手段,不遵循办学规律,为收取高额学费而盲目扩大招生,必将导致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管理及就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一旦一处“决堤”,必将会出现全线崩溃的局势。另外,2008年以后,我国高等院校生源数量将逐渐减少,高等教育将进入深层竞争,独立学院必将参与到这种竞争中来,所以,独立学院一定要合理安排招生计划,在学校扩展达到一定规模时,办学者不能再将目光放在扩大招生计划上,而是控制规模,把在校生人数控制在学校能正常且灵活运作的基础上,在提高生源质量、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和提高就业率等方面下功夫,打造自己的品牌,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既有利于教
学与管理,又有利于学生就业,还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扩大社会效应,这才是办学者一举三赢的好事。
总之,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的诸多对策,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独立学院要生存、发展,就要结合毕业生实际,把握市场导向,找到适合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提高就业率,为独立学院在即将到来的深层次的高校竞争中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1]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中国教育报,2007-05[2]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中国教育报,2006-05[3]王忠华.关于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
究,2006(10)[4]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01)
[5]徐体高.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6(11)
第二篇:独立学院就业问题探讨---葛美玲
据有关人士统计,就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40万,外加初高中毕业生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的、军队退伍的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2400万左右,而目前能安排就业的仅为其中一半。而在今年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更是达到650万人。如此大数量的统计,对于这些就业的人来说就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样,这也就验证了这些独立院校毕业生口中所说的“毕业恐惧症”。不仅仅是这样的恐惧,而事实就业中也是存在诸多的问题的。
与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一样,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期中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交流的日益频繁,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导致专业日语人才供需关系失去平衡,很多高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即将面临“毕业恐惧症”问题,期中独立院校的日语毕业生更为堪忧。以下就通过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12年、2013年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表的结果,分析研究独立院校日语专业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队学生的就业地点、就业行业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就业区域逐渐扩大,由原来主要面向自己家乡地逐渐扩大到苏锡常、以及上海等地,2013届毕业生到南方沿海城市的就业率达到了52%左右,远远超过了往届,这充分说明我们毕业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方,反而就业视野和就业市场拓宽了。但是与此相反,毕业生的就业行业面却变得越来越窄,可能是受“英语热”的冲击吧,日语专业的就业在小学校的就业几乎为零,这就是说中小学校的日语就业教育已趋于零。另外由于日语专业特点的限制,导致事业单位对日语专业的零需求,最终导致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的面变得更窄,仅仅只是局限于企业(日企、中日合资企业、中企)或者是偏远的日语教学机构。
当然独立学院给予的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帮扶力度也不够也是一项很大的问题,每年毕业季来学院的用人单位的确不少,但是面向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确是微乎其微的。对于他们来说,刚毕业的本科生,缺乏各种工作经验,找份工作,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要找份待遇好的更方面都较为满意的工作却比登天还难。根据调查资料显示,90%以上的毕业生工作有了着落。但是他们就业去向是哪里呢?据统计,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日语毕业生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大致是这样的:日资企业占10%左右;第二产业(金融、机电子等)占50~60%;国家机关及其他的将近20~30%左右。在日企,前景总体来说一般,工资普遍不高,除非能做到高管,所以在日企找一份工作不难,但是想在日企谋求高薪、高职,就得必须武装自己,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如果仅仅是会一门语言,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这是远远不够的,毕业生还必须具备过硬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就以我院为例,其中有数位毕业生选择和专业相关的益新健康科技服务(苏州)有限公司。日企也的确是日企,但是每天却做着仅仅是校对药品数据的工作,那这样就算是与日语有关,但是又能有多大的关联性呢?
发掘了诸多的外界因素,我们是否应该也从日语专业毕业生身上发现些什么呢?近年来常听见高校毕业生埋怨就业压力大,“毕业生就业难”的确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出现了“用工荒”企业和用人单位亦不断发出“人才难求”的呼声。这种情况甚至出现在热门专业——“日语专业”身上。国内高校不断增设日语专业,日语学习人数不断增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学习日语最多的国家,加之社会上的日语培训机构的增设,日语人才出现饱和的倾向,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压缩,加上高校日语专业多局限于“语言”方面的培养,经济社会所需实际操作方面知识的教授有所欠缺,也导致毕业生陷于就业难的窘境。面对如此环境,毕业生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除了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外,毕业生自身难道不需要进行自我的调整吗?了解自己和社会有利于择业,毕业生自我定位无疑会影响到就业。作为语言专业的毕业生,将近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认为语言能力最最重要;五分之一不到的毕业生们认为社会经验很重要;但是却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重要。从这点上来说,半数以上的日语专业毕业生虽然意识到语言能
力的重要性,但普遍认为学习外语就是学习语言表达能力,没有理解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进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达交流的功能上,而没有注重母语和外语两种文化的语言交际。这也就是为什么独立院校的毕业生能进日企,但是却进不去日企的高层的根源所在。
剖析出以上这么多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势必就得对症下药。毕业生就业中扮演的三个角色:日语专业毕业生、院校、企业,可以分别采取一些措施,但是虽说三者紧密相连,但是企业这一方面,不能对其要求太多,因为它是主导的力量。还是要从自身多找对策,辅以院校的帮助。
首当其冲的院校方面,一直以来都是把重心注意力放在电子科技等热门学科上的,所以院校也可以平衡一下,多关注一下我们的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切身问题,加以引导,就如前文所提及的院校可以加强和日企方面的交流及合作,为我们的日语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甚至是提供应聘的机会,促进三方的共赢。其次就是院校在学生的日语专业方面的学习,不单是纯粹的灌输式教育,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针对之前的弊病,应将重点放在跨文化等实践性的学习方面,为毕业生的就业铺路,这也就联系到后面李娜同学所做的课题研究,日语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存在的系列问题了,当然她也会随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里就不再重复提出。
当然不可小视的主体日语专业毕业生需要调整的就更多了,日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日语+IT技术人才”又或者是在学好日语本专业的同时在学习一门有关经济类的学科,就能将日语得到很好的发挥。日资企业在东南沿海城市,诸如大连、烟台、青岛、苏州、无锡等都有分布,今后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很大,很多同学都把进入日企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但是,日本公司的工作风格与国内、欧美都有差别。日本公司的老板工作讲拼搏,加班加到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也要求员工同样勤奋,有奉献精神,绝不可斤斤计较;日资公司喜欢把工作的目标、进程订得细致清楚,然后一丝不苟地按部就班完成,不喜欢任何人标新立异;所以这就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的地方,将对方的文化掌握好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大连以及东北其他一些对日交流比较广泛的地区,但这些年,南方一些城市,比如深圳、广州、上海(尽管上海很难进)的一些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商社、旅行社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量都比较大;像烟台、威海、青岛等北方的沿海城市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另外,国家部委、各省市政府机关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尽管没有日资企业的待遇丰厚,但是却反映了国家对日语人才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所以毕业生们可以把就业的视野拓宽一些,不要仅仅局限于日企。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摘 要】当前,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通过对就业难原因进行探析,提出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和毕
业生应积极配合,采取相应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国家、学校和个人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历来为政府和公众所瞩目。从政府的角度看,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是教育资源最佳的利用,是国家快速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从学校的角度讲,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学校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个人而言,这是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从1993年开始试行并轨招生、缴费上学制度到1997年全国高校全面并轨.毕业生分配制度也随之由原来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办法逐步被“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代替,继而全面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大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概念已成为历史名词。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把大学生这一重要人力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一个现实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历程
(一)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的历程
从西方国家就业指导的发展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与具有普遍意义的就业指导在共同发展中经历了从一致性到有所区别的过程。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与社会普通成员的职业指导与“就业安置”是同义词。到60年代初,人们已认识到:学校的职业指导不能只限于择业期的安置。以金兹伯格和萨帕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派创立了“帕森斯的理论”.他们认为:高校的职业指导不是学生毕业时才有的一个临时性的事件,而应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美国学校的职业指导于60年代初期就正式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并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其它国家的就业指导受美国影响较大,但借鉴中也有创新。例如,1958年日本文部省发布的训令指出,学校的职业指导统一使用“出路指导”或“出路教育”:前苏联从开展学校的职业指导活动开始,就创造性地借鉴了美国的经验,用“职业定向教育”来表达学校的就业指导.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指示,把职业定向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我国港台地区一般称为生涯指导,同时开展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辅导活动。[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及现状
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当时的清华学校就开展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并且成立了相关的机构,随后其它学校也纷纷效仿。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整体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了“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根本不需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6年起高校开始试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学生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全部由高校派回生源所在地,由当地政府安排就业,此时,高校也没有感到就业的压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末
期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工作发展迅速,有关就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类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课程。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不久又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凡此种种举措为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了舆论宣传、政策法规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准备。从1999年起,逐步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提出将毕业生就业率定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将这一指标公诸于众,要求各高等院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中心来调整学校的招生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就业方法等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如果大批量不能就业.学校就无法取信于社会,优秀的高中生也就不愿报考,生源质量不高又必将影响到毕业生质量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一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将直接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事关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探析
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人为因素,主要原因如下: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迅速扩大,毕业生供给量大幅度增加,从全国范围来看,2002年全国高校
毕业生人数还不到150万.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175万人。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
对记者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2]也就是有30%(167.7万)的大学毕业生没
有找到工作,加上2009年全国高校新增大学毕业生611万,那么2009年要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将突破778.7万大关。可以看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在继续增加。
(二)社会吸纳毕业生能力减弱
从总体上来讲,就业的难易直接与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多少有关系,而社会职业岗位的提供,又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城镇人口增长迅猛,城镇失业率逐年递增,加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工作,从而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冲击;其次,以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和吸纳者。由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企业转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较多。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下岗的人数增加,安排企业内部富余人员的任务繁忙,进而影响了接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再则,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压缩了公务员数量,各事业单位也逐步开展“减员增效”。所以,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持续减少。据原劳动保障部统计,近年来每年在城镇要求
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大约在2 400万人,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 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4_。从理论上讲,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才50%左右,而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今后几年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消化增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矛盾
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错位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关联。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周期是4年。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至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5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 ;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当前,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的程度较为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即使市场上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早已人满为患,但很多学校的这些专业还在继续扩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如此之快,而现在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机制,以及学科建设却明显滞后。据调查,“长线专业年年剩,短线专业年年缺”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由于高校专业招生制度、专业设置滞后.而且专业教育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效果。
(四)用人单位准入门坎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在接收毕业生时.已从过去的“数量型”转化为现在的“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化为“挑肥拣瘦”。
1.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
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
(五)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落差大
1.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的束缚,“官本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只有到了国家党政机关.当名国家公职人员吃皇粮才算不辜负自己和家
人,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2.怕苦怕累。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相当多的毕
业生是希望留在大、中型城市,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人才匮缺.各
级政府每年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到内地、沿海招聘人才,但都很少有人主动问津。更有甚者,一些
西部地区生源也不愿意回去工作。他们宁可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家乡建设。
3.一些毕业生依赖思想严重。一种是依靠学
校,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有义务提供一个好的就业岗位,“进了大学就等于有了生活保障”,缺乏学习
动力和参加实践的自觉性,等待学校分配工作:另外一种是过分依赖父母及社会关系,缺乏进取精
神和责任感,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毕业,只等父母找好工作单位去上班。
4.一些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一是基础知识
掌握不扎实,专业水平、业务技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没有工作经验,更不能联系实际;二是思想素质差。“大的干不了。小的不愿干”,既希望事业有成,又贪求安逸,缺乏诚信,没有脚踏实地的品质。这些都是当前用人单位不愿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因为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主渠道。对社会底层人群而言,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如果大批普通家庭发现对子女高昂的教育投资换来的是“毕业就失业”的结果,容易影响社会和谐。[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国家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现有的劳动、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也刚刚起步,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市场机制调节就业的方式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与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能等待国家和社会先解决上述问题,或者放任学生,任其自行解决,因为毕业生作为学校的终结产品,其就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教学、发展等许多问题[s-。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
1.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导和宏观调控的力度。教育部每年都要公布一项指导性的就业计划,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与法规。同时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对那些只顾个人私利、擅自毁约、不按就业合同办事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和经济制裁。
2.加强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切实扩大用人单位的人事自主权。
3.建立全国统一的一流的就业信息网,定期公布全国各地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这样,既有利于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进行选择。
4.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公平就业法》。努力克服就业的“代际效应”,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
平、公开、公正竞争,通过法律手段避免不正当择业行为的出现.尽可能地为高校女性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5.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而是长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东西部二元分化造成的结构困难,使高校毕业生走向西部、基层就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西部、基层就业的回报与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入不成比例,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的就业困境是市场渠道不通畅。要使高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自主创业,必须扫除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障碍,将政策导向落实到制度保障,才能使各种倡议不流于12I号。f-~-)m人单位应采取相应对策
1.用人单位要主动向毕业学生介绍自己单位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情况,也可
在高校相应专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制度。既使学生增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也使用人单位有的放矢地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2.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合理使用人才资源。用人单位要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毕业生发挥最佳效能.而不应只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生,造成人才浪费。
3.为学生提供参加见习、实习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增加.又能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招聘工作打下基础。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身不足而弥补的机会。
(三)高等院校应采取相应措施
1.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
2.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树立既有专业性,又能通用的人才观。
3.设立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常设机构。开展就业指导与实训,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信息量多而广.毕业生双向选择的余地较大,签约率相应也较高。
(四)大学毕业生应持的就业态度
1.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打破“一次分配定终身,从一而终”的陈旧观念。
3.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毕业生能否掌握主动权.关键还是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
第四篇:安徽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安徽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 要】在我国,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为例,对近几年该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就业分析,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就业;对策
随着全球化及社会新形势的发展,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在招生规模和学生数量上都取得了飞速地发展。截至2015年国内独立学院已达到275所。然而,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毕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三本身份”存在着一定的歧视与偏见,以及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缺陷[1]。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处于令人担忧的状态,就业问题也显得特别突出。怎么做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独立学院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就业反哺教学,为社会、学校、家庭帮助他们就业提供建议,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独立学院2010届-2015届所有491名英语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中422名毕业生已就业,包括2010届毕业生48人,2011届毕业生84人,2012届毕业生91人,2013届毕业生82人,2014届毕业生54人,2015届毕业生63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QQ及电话调查法、访谈法、学校资料查询法等研究方法,对该独立学院2010届-2015届所有的422名已就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2.1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年终就业总体情况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毕业所有491名毕业生中,422名毕业生已经找到了工作,占被试人数的85.9%,就业前景良好;毕业待业状态人数69,占被试人数的14.1%。
2.2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情况祥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422名被试中,有270名同学就业于安徽省;有69名同学就业于江苏省;有44名同学就业于浙江省;有36名同学就业于上海市;有3名同学就业于北京市。总体来说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去就业区域呈现多元化,不过大多数仍在安徽省就业。
2.3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详见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422名学生中,有292名学生在其他企业中就业,占该人数的69.2%;有52名学生处于灵活就业,占该人数的12.3%;有20名同学升学,占该人数的4.7%;有16名同学在三资企业就业,占该人数的3.8%;有11名同学在国企就业,占该人数的2.6%;有9名同学在教学单位就业,占该人数的2.1%;有7名同学考研,占该人数的1.66%;有4名同学在基层项目就业,占该人数的0.94%;有4名同学在事业单位就业,占该人数的0.94%;有3名同学在医疗单位就业,占该人数的0.71%;有2名同学在机关就业,占该人数的0.47%;有2名同学入伍,占该人数的0.47%。总体来说,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性质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多数在三资、国企以及外企、教育机构等其他企业灵活就业,能进入高等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很少,很少有同学到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部队中就业。
2.4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趋势见表4。由表中数据不难看出,该学院2010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2011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4.38%,2012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91%,2013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23%,(下转第96页)(上接第56页)2014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5%,2015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值得指出的是该独立学院2010届-2013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了下滑趋势,但是自2014年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可能会维持其热门专业状态。就业对策
3.1 按照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走上岗位就能马上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不愿意看到毕业生花时间去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各独立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学院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沿袭普通高等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要突出一个“独”字,要有特点,努力培养真正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2]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除了要开设基础课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开设职业技能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上述调查发现,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企业,多数是外贸企业。因此,学院可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加入外贸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
3.2 推进基地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践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就业基地建设是促进就业市场开拓,开发教学、就业实践基地与深度教学合作的重要环节。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就业基地,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优先考虑合作院校,学校也根据企业需求,直接推荐适合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促进毕业生就业。二是,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学校根据专业实习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类型企业,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教学认识环节及动手实践环节的安排。三是,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机,开展毕业设计指导或直接参与企业项目改进课题,由学校老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促进学生理论知识转化。四是,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校企优势资源转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广泛吸收企业、事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调整,尽可能的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3.3 加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停留在大四毕业前夕,这种就业指导体系存在很大的弊端。短期的指导教育工作往往对就业没有起到预期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指导工作明确教育对象范围,把大学4个年级的学生都划入到就业指导的对象中去。就业指导教育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过程的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就业指导。学院应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帮助学生明确就业发展方向、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工作、如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艳萍,罗筑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2(3):91-93.[2]谢莉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及现状调查研究[J].校园英语,2012(9):169-170.[责任编辑:王楠]
第五篇:就业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就我们参加高考的经验就可以发现现在参加高考的大军正在增加,相应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在不断的增加,每年面对如此多的就业大学生,造成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是民生之源,是和谐之基。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对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满足程度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也是成千上万家庭最关注的民生焦点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过多,就业岗位供不应求造成毕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初步形成。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困难,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当今年份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处于高峰期,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预计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将达1400万人。所以我国的劳动力人口也是供大于求,部分劳动力根本没有就业的岗位。
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高校毕业生的增加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
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并存,离校待就业毕业生数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居高不下,择行业、选地区、挑单位、讲待遇在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部分毕业生质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人力资本含量较低,影响了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许多地区和部分行业出现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很多用人单位都发出了雷同的感叹,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表现在学习盲目性强、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周围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等,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来解决。因此,从学生一进校开始就要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规划自己一生可能的职业发展轨迹从而帮助他们更快的成长为行业或者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树立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理念。全程化职业指导理念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培养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及时提供有效市场需求信息;二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于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职业指导,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掌握和运用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方法,增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应该针对不同的指导对象进行分类指导。不仅可以按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科进行分类指导,更可以按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其次,要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注重培训式指导。让大学生在亲身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指导,达到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的目的,如组织讲座、参观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就业基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实践,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培养职业兴趣,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提前为职业发展做准备。
极开展“订单式教育”,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空间。目前各地都面临高层次人才紧缺、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紧缺的矛盾。如果泛泛地从人才市场招揽人才,往往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校地合作办学,培养紧缺人才,无疑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校友、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强调“走出去、请进来”,结识新朋友,联络老朋友,形成较为固定的用人单位网络和具有自身特点的二级就业市场。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一项调查,在已毕业的大学生中,有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不适应工作需要。从近年人才招聘的情况看,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对实用技能掌握不足,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又一重要原因。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增加大学生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优化知识结构,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之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为毕业生创建外部条件,密切联系企业。对于学生就业的企业则全面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以便了解企业和学生双方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做到与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保持良好拓展联系,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这些都将为我们当前的就业工作快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