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关于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引言 当前我国的就业状况无疑是难以让人乐观,今后随着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总的就业形势将是极为严峻的,对就业问题的分析以及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必要的。因为,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说是经济问题,因为它造成了劳动力乃至其他经济资源的浪费;说是社会问题,因为它使失业人员生活水平下降,影响着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稳定。充分就业一直是我国的三大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失业问题会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反而是越来越严重,积蓄到终有一天空前的爆发出来,使得社会陷于巨大的危机之中,所以未来国人的就业问题处理的好坏可以说决系改革成败,影响社稷安危,让人不能不关心。此外,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遭到巨大挑战,所以,对就业问题的分析,能够较好地处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难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意见等等。中国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 甘修康2003-10-1
5当前我国的就业状况无疑是难以让人乐观,今后随着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总的就业形势将是极为严峻的,所以对此问题必须要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对付策略,否则就会使改革者心存顾忌而难以一鼓气将改革持续下去,即使冒险继续往前走,也极可能因为认识上对此准备不足使得所下方子不对头,失业问题因而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反而是越来越严重,积蓄到终有一天空前的爆发出来,使得社会陷于巨大的危机之中,所以未来国人的就业问题处理的好坏可以说决系改革成败,影响社稷安危,让人不能不关心。
政府为扩大我国的就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政府要坚决的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各方尤其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立即着手行动落实《劳动法》)。这在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基本上没有任何工会组织,有的即使有也基本上没有发生作用,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府出面发挥正当作用,对维护劳工层的正当利益有着极大的意义。如现在有许多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待遇差,而且往往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所以就业欲望就降低,这在客观上阻碍充了分就业的实现。政府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出面保护其应有利益,有助于人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现在在许多私营业主那里,工人普遍工时过长,一般超过十小时,高的超过十五小时甚而十八小时,如果都严格的将其控制在八小时之内,甚而还给员工们大礼拜、小礼拜,无疑在客观促使老板们在同样的工作条件下为完成同样的工作量要多雇人。为积极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专设一个“打工热线”,通过各地的电视报纸等媒介广而告之,以随时就地的接待他们的投诉,替他们从那些黑心老板里讨回公道。现在在所有行业骗人的老板中,建筑界产生的最多,因为那里当上老板并不是凭实力,只要联系上活找几个人即可做上老板,而且老板与雇工间一般也没有订合同之事,大都是临时合作,所以很容易发生老板在干了活后不给钱的情形,如跑掉或者是干脆赖着不给。对此应明文规定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假如承包人不给工资,要由发包人给,因为承包人最终要从发包者手中拿钱,故而若加强发包者对之监管的责任(如预留工人工资保证金,等确认工人工资全部兑现后再将其发给承包者,或者是一旦工人向劳动部门反映老板可疑,不信任其,劳动部门可以强行让发包者代给,数额大的,需要法院以官司了断,如若民工报警到公安部门,民警也有义务予以就地及时地解决,确保劳动者的利益得到维护),则肯定会大大有助于工人的工资以及其它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使劳动力者一旦遭遇失业时能维持起码的生存。现在享有这些权力的仅仅限于城市里的下岗职工,这显然是不够的,以后要扩大到全社会领域,所有的人都要纳入保障范围之内。
不怕失业,关键是要能创造出新就业机会。企业裁员必致使部分人下岗,但是如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精减部分职工无疑能使自己维持或者是提高效益,即能保证了剩余工人的工资,又能使生产得以正常运转,能维持对生产资料的消耗,这样能大大的减轻对其它企业的压力;否则,不仅导致自己企业效益不佳,还会引起其对其它企业的产品的需求减少,使相关企业也连带出现危机。由此可见,让少数人下岗是避免多数人下岗的必要之举,而且在相关企业减员增效之后,有可能使有效供给得以增加,这样即可自己重新招纳新的员工,利于与其相关联的企业的发展,从而再制造出来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社会上经常性的失业(要防止社会上大批的失业)也使人们视为常态,不为此而心态失去平衡,影响社会安定。裁员有利于在岗职工为避免下岗而充分发挥出工作积极性,这自然在无形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利于其主动地为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而自觉的提高各方面素质;对下岗者而言,也可在反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接受“再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走上新工作岗位。这些无疑都是益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政府不要有意阻止企业的减员,人为的阻断本来是经济正常运转时所必然要出现的现象。我们要向美国学而不要向日本和西欧学,终身制、铁饭碗要不得,这点其实我们早在改革之初就已经认识到了。
现在有些同志说中国之所以出现大量的失业问题,是因为非农产业发展不够,所以主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张靠城市化,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来最终解决,还有的说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就地吸纳农业劳动力,使其避免冲击城市等等。这些看法表面上看上去似乎绝对正确,很迷人,听起来让人舒服,但是一旦化作基本国策,则将不可避免损害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走上本来不应该走的弯路,且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诚然,先生们看到正是城市乡镇发展的不足以及乡镇企业发展的落后才导致其没能吸收尽收到应有的劳动力,所以想到一旦这些地方能获得充分的发展,那必定能大量的吸收劳动力,由是应大力的发展城市尤其是小城镇,更要大力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但先生们不知道到在同时看到没有至今在许多城市仍圈起的开发区中茅草比田里的庄稼长的还要好的情形呢?如果看到这点,我想积极性是要大打折扣的。为什么有地地区办的开发区如北京上海等地显出了巨大的效益而且越搞越火,下出了金蛋,而在有的地区却只能生长出来茅草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资源(不仅包括的有限的自然资源,还包括资金、人才、科技知识、市场、交通条件)的有限导致不均衡分布使得经济在地区间只能呈不均衡的发展,条件好的具备某种优势的地方进步明显,而一些地方则可能永远都是落后地区,这在国外是这样,在今天的中国也是这样,而且在以后可能还是会这样,所以要做到齐头并进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之事。
当然,说起城镇化建设,其意义是不只工业开发的,主要是言指第三产业,但我们想想看,如果在一个地区里,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不上去,人民手中没有钱,需求不旺,又如何能指望第三产业兴旺发达呢?发达国家之所以第三产业发达乃是因为其第一第二产业发达,人民收入高,人均消费多,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第三产业赶不上发达国家,则源于人均收入少,消费低,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诸多城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纵使是对外地人全面开放,能新增加的就业人口也将有限,在三五年内想实现增加七千万以上的新就业机会的目标怕是难以完成,而且在短时期大规模的发展,很可能就使得一些条件并不好的城市乡镇也借着这个精神,对未来抱起不切实际的想象,借机盲目发展,超前加速,重蹈前几年经济开发区之辙,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精力,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城市建起来了,但由于最终没有经济优势,人民挣不来钱,结果还是留不住,要往发达地区跑,使得部分不发达城市出现空心化,经济没有因此而拉动起来,反而为人民加上了沉重的负担。
所以对此更好的想法应是破除户籍制度的限制,允许人们自由流动,人们可以到他认为更好的地方置产购房,也可以到他认为好的地方去创业,去寻找工作和就业等等,这样就可使那些地处经济环境不好之地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地理位置的改变来获得发展的机会。
在通常的情形下,城镇的经济环境较好,故而为流动的他们首选之地,不过如前所述,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各城市乡镇间的经济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发展快,潜力巨大的城镇无疑能吸引更多人,发展迟缓的则吸引人少,而在客观上吸引人越多则发展越快,其城市规模也要随之扩大,设施也跟着改进,这样建设多些既是必要的,也能出得起钱,因为其经济发达;而落后的城镇呢,发展滞后,吸引不了那么多人,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搞起规划来就要量力而行,不必打肿脸充胖子,非要与发达地区搞攀比,故意浪费资金为人民制造负担。如此顺应自然,才使得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相合。
简化手续,减少相关规费,鼓励创业(不仅包括下岗职工,而且涵盖所有有欲望创业的公民);保护正当的工作岗位等等。
继续搞好社会治安,维护安全稳定的大环境,使人们安心工作,安心创业,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为国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刺激有效需求
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形而言,有效的刺激需求除了增加公共工程建设等常规手段之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节收入,加强对富人征收调节税、所得税,通过多种方式对中低入收者适度的减少税收和其它负担,对他们还要通过财政再分配手段适度给一定的补贴。收入高者在基本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消费的继续增加值便相对减少,而不能实现同比例增加,而低收入者基本需求并没有满足,对物品仍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收入有限又不能一一购买以充分满足需求,所以对二者间的收入适当调节那是有利于增加消费量的。对收入超低者,一切负担应全免,还要给予一定补足。
加薪特别是设法为低工资者加薪,不断提高其收入?以此使制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增加,有限的拉动物价上升,这无疑也是直接扩大有效需求的必要措施之一。算上这一次,政府已经为自己加三次薪了,能不能为更低工资者加薪呢?我看即有必要也有可能。现在在我国许多地区,一月拿二、三百元的有的是,就是在北京这样所谓发达地区,三、四百元的也极多,低收者数目过多无疑是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对此应该鼓起勇气,给人民做点好事,实施最低工资保护,并坚决强制实行(重点是私营企业)。最低标准各地视自己情况而定,每一年月收入要提高百元,工资越低的越要提的高。象北京这样地地区,假如男女工最低工资定位在包管生活费的情形下每月五百元,这绝对不过分。提高工资就是致使物价上涨一些也不要害怕,我国物价本来就偏低吗。如果造成的膨胀幅度不是太大(比如不超过5%),也不必要给那些所有的劳动者特别是国家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还有已离退休的原有国企职工增加工资及福利,这次应该着眼于增加在岗的低收入者。给低收入者加薪一直加到物价回升,货币略有通胀之时为止,不达到这个地步,就继续加。
减少相关费用、刺激需求,比如减少居民在建房、买房,购车等大宗消费时政府原先征收的契税,牌照费用及其它相关费用,但这是以减少政府收入为代价,不过考虑到由此可使更多的人去消费,去主动交税交费,则在总量上还是要增加的。比如在现在的京城一辆摩托车牌照费用竟然比车本身还要贵,个别区县还不给你上,这无疑是压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在想买的,其中难免就有上假的(据说假照要比真照还要多),或者干脆不上(可能有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等在交警队),或者到外地上照,比如到河北(便宜呀,仅一千多元)。你想高价收费就是这样的结果,压抑了正常的消费,减少了政府收入,所以真不若降低费用,刺激消费,增加收入,这样无论政府本身,还是商品供给者和消费者三方都会皆大欢喜,唯一受损的是造假者。
至如不是在政府收入之内的,如楼房的物业管理费,则要予以大力削减,不合理的则一定要封杀。
为刺激有效需求,扩大我国的就业规模,政府还应在其它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加对我国产品的消费。
如以后政府在一般情形下不要再向国外借款,尤其是利率高的商业贷款(无偿援助那肯定是要的),无论条件多么优惠都不要,民间如有需求可以自己向国外银行或者是其驻我国的分行贷款,但政府及其它国有单位不要出面担保,不去负连带责任;
政府采购一律面向国内企业,在我国设厂的外企可以平等的参入投标,不过中标后也要以人民币计值和结算;
大宗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原则上面对国内企业,国内企业只要有一定的实力,技术不足也可以考虑,技术不足可以与国外企业合作,外企在向我国出口大宗高科技产品时要一同转让技术;央行无需再保留大量外汇,而转为民间持有,汇率自由浮动,民间买卖外币自由,央行在其中发挥宏观调节作用。——以此少替别人消费,多将有效需求对准国内企业,多将就业机会留给自己。
在扩大有效需求中,增加出口是一条可行的办法。出口实际上把一部分潜在的需求者(在国外)变成了实际的消费者,所以扩大了有效需求量,因此政府那是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来帮助企业扩大出口。
战后美国向众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美元贷款,七、八十年代日本也曾向国外大批量的进行援助,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也都不同程度上这样做,其根本目的都是着眼于提高国外市场消费自己产品的能力,扩大有效需求,所以在以后为有效地增加我国的出口量,在加深与周边国家自由贸易的程度时,还应不失时机的向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以适宜的方式(保证我权益)提供大量的有偿援助,或者是允许一些信用好的国家在我国发行债券。假如每年向他们提供贷款一千亿,则无疑可增加就业机会数百万个,减少大量商品积压,又利于扩大我国商品在该国市场占有额,同时从政治上讲还可显示出我国对其有意帮助之心态,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比我国不得已去单纯的搞财政赤字扩大效益模糊的基建要明显好,不过投去的钱要确保能收回来,否则就赔大了。
--
我国转型期就业问题分析(□文/刘斌贝)
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世界性难题,是现代社会中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形态的转型,日益受到就业问题的困扰。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府、一个执政党治国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因此,认真分析就业压力,努力破解就业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新世纪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我国当前及未来就业状况
2000年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失业率基本保持在2.5%~3%之间,2000年为3.1%,2001年为3.6%。从统计数字表面看,相对西方3%~5%的自然失业率标准来说,我国就业状况尚属良好,然而实际情况则不然。一方面,我国统计方法与国际标准不同,忽略了未登记的城镇待业、失业人口;另一方面,没有涉及到隐性失业,包括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冗员构成的隐蔽性失业人口和农村的闲置劳动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权威机构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历年的失业人口在1.5亿以上,实际失业率在20%左右。
未来几年中,我国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首先,是来自WTO的冲击。加入WTO,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我国产业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整合,一些落后低效的企业将会遭到淘汰。这种整合近期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第二,我国每年新增的庞大的需要安排就业的队伍。据估计,我国城乡每年新增1200万劳动力,每年还有数百万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第三,我国现存的庞大的隐性失业人口。隐性失业在中国城乡都存在,据
估计,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人员占在职人员的1/3左右,约2000万人。隐性失业在农村尤为突出,据测算,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大体上有7000万人。这些民工虽进了城,但就业十分困难,真正稳定就业者不多,是一种流动性失业和农村隐性失业。事实上,如果拿主要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就业构成比例做一个参照,我国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天文数字。根据有关资料,1997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美国为2.7%,英国为2.1%,德国为3.2%,日本为5.7%,加拿大为3.9%,意大利为7.0%,而我国在200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0%。根据“十五规划”,2005年时,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将为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4%,这意味着每年都有大批从农业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说压力是空前的。
二、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骤然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则是当前我国真实失业率迅速攀升的具体原因,包括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体制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在深化改革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产业部门崛起,旧的产业部门(尤其是夕阳产业)不断被淘汰。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突然崛起,社会缺乏必要的准备,使这些产业部门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老产业由于资本存量调整,劳动力需求逐步下降,游离出大量职工。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约束,游离出来的人力不能立即完全地进入新的产业部门,成为结构性下岗者。据研究预测,加入WTO最初的3~5年,我国传统产业原有的就业格局将受到巨大冲击,加大结构调整等措施不仅不能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就业机会,有可能使登记失业率提高2~3个百分点,“有人无业就,有业无人就”与企业兼并、破产力度加大同时存在。在结构方面,除了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结构程度较低以外,最能综合反映我国劳动力就业及经济发展状况的问题是就业结构的低水平。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会加剧结构性失业,结构变动较快时期正是失业高峰期。传统理论偏重资本形成和工业增长的教条,强烈地影响了中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按这个教条,高度的资本形成和高速工业增长是通向经济成长的最佳道路,这样的发展可以很快地吸收新增的劳动力,保持发展过程的和谐与平衡。然而事实却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扩张并没有使就业按比例地增长。高科技的兴起吸引了资本和技术流动,更加剧了落后传统工业的衰落,造成失业的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开发能力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且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迅速缩短,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这样,一方面造成现有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相应的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大大提高,而相当一部分劳动者还不适应这种变化,并且不具备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所以不能被岗位接纳。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就业问题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然而控制人口增长在短时间内不能取得根本疗效,保持高经济增长速度也有可能出现较高失业率。因此要全方位、多渠道来解决就业问题。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来,计划体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已从根本上打破,新型的劳动制度框架已确立,1997年中国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就已达到3.4万家。但总体上说全国劳动力市场才刚刚启动,应该进一步打破区域间、企事业单位间人力资源流通障碍,确立市场择业在劳动就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提倡效率优先的原则;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避免行政干预;尽快打破一些单位就业者享有终身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而造成内部的劳动力不愿意转移工作,同时又限制了外部劳动力流入的不利局面。
努力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范围。努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发展集约型中小企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走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和城镇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措施。“小企
业,大就业”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且经过了实践的证明。中小型企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转产变型容易、市场适应能力强、吸收劳动力多而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它对缓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予以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纳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90年代以来,城乡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中小企业成为吸收社会劳动力的重要支柱。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同样的投资额,创办小工业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为大企业的5倍多。1979~1999年,工业部门和服务业增新的2.5亿从业人员,有85%是在中小企业中实现的。中小企业就业增长率如此之快,表明它将越来越成为我国提供就业机会的一条主要渠道。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辽 东 学 院 本 科 课 程 实 训
建 筑 施 工 技 术 实 训 报 告
学 生 姓 名:王先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专业:工程造价班级:B1209学号:1413120923指 导 教 师:陈宇超完 成 日 期:2014/5/18辽东学院
帆船酒店土方和桩基础工程施工
摘要:帆船酒店的工程花了5年的时间,其中2年半时间在阿拉伯海填出人造岛作为酒店的地基,为了防止海浪对岛的破坏,在岛的外围放置一层特制的混凝土空心砌块,他们如海绵一般,海水打过来时,会在砖内涡旋,力量被大致分散,可以有效地抵挡海浪带来的冲击力。开挖基坑前,建筑工人在岛中央,把一段段巨大的钢材打入地底20米深,这样构成一道三角形的钢墙叫做钢板桩围堰,其作用是防止海水进入建筑物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因为海水的重量大举压向海床,为防止海水从下而上浸没人工岛,所以要把围堰底部密封起来。在沙中注入液体水泥,利用海水的流动,从下面将围堰的底部封闭起来。建筑的支撑采用的是摩擦桩,依靠的是“表面摩擦效应”。将一根根巨大的椿柱打入地下,250根椿柱打入地下的长度超过了10公里。这部分在施工前要注意,沙必须够压实,才能在建筑物桩周围制造阻力,所以必须要把沙样本送去实验室作分析。
关键词:土方工程,桩基础,施工
一、土方工程
(一)人工岛的填筑
人工岛由巨大岩石、沙土和预制砌块组成。该岛高出海浪约7.5m,岩石用量约为25万t。在岛的四周围起岩石墙,中间用沙土填实。利用机械,将所需岩石将规定区域把人工岛堆起初步形状,用推土机和挖掘机把泥沙填在岩石上面。将岩石和泥沙压实至高出海浪7.5m。
为了防止海浪对岛的破坏,需要在岩石墙的外围放置一层
预制的空心砌块,以便阻止巨浪的威胁。经过安全检测,砌块
可以有效地抵挡海浪带来的冲击力。经过为了打造坚固的岛屿
地基,他们制造了这种特制的混凝土空心砌砖,如图1所示。
施工团队用陡峭的岩坡造岛,然后覆盖上混凝土保护层。
用这种石块填海,在表面铺上这种砖块,可以很好的吸收海浪的冲击力。他们如海绵一般,海水打过来时,会在砖内涡旋,力量被大致分散,如图2所示。施工人员的讨论,为了保护人
工岛,必须在岛的周围加设特殊混凝土砌块。用吊机将砌块逐
一放到岛的四周,请专业潜水人员,在水下作业,将砌块在指
定位置放好。测试砌块的安全性,再进行岛的排水处理。
人工岛采用明沟排水,人工开挖,在岛的四周及基坑边设
置,接着接通电线,实现三通一平。人工岛完成。
图2海水冲击的力量被分散
(二)场地平整
1.施工工艺流程
标定整平范围→设置水准基点→设置方格网,测量标高→计算土方挖填工程量→平整土方→场地碾压→验收
2.现场施工方案
1)根据建筑总平面图规划了解并确定现场平整场地的大致范围。
2)通过水准仪设置水准基点,根据总图要求的标高,用水准基点测量出基准标高。
3)确定出土方量在挖填方。
4)根据计算出的结果运用推土机,反铲机平整场地,同时运土车将开挖的土石运至离零线较远距离的填方区。
5)平整过程中用压路机交错压实,有些小的角落或是机械工作不到的位置,用人工整平,同时在整平过程中在地面周围做好排水沟,向排水沟方向做成3%坡度
(三)土方开挖
1、具体施工工艺
测量放线→打钢板桩→施工降水→挖沙土→检验安全性。
2、施工过程
建筑工人在岛中央,把一段巨大的钢材打入地底20米深,这样构成一道三角形的钢墙叫做钢板桩围堰(如图3所示),一种临时性的围护结构,其作用是防止水和土进入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一般主要用于水工建筑中,除作为正式建筑物的一部分外,围堰一般在用完后拆除。施工团队把围堰里面的沙挖空,将成为酒店地下室的外围。但移除沙有很大的风险,海水的重量大举压向海床,这股力量迫使海水渗透沙,很可能从下而上淹没人工岛。如图4所示。
为了防止海水涌入,工程师麦克尼古拉斯在沙中注入液态水泥,从下面把它的钢墙壁封起来。不过移走沙土形成地下室的时候,压制海水力量的重量不断的减轻,水泥密封将受到最大的考验,如图5所示。最糟糕的情况是海水移动造成的压力,把坑洞的底部像香槟的瓶塞一样冲开。如果麦克尼古拉斯的计算错误,坑洞可能惨遭淹没,葬送数百名工人的性命。但一个优秀的工程师的设计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在水泥密封固定之后,工人开始用挖土机移开沙土。结果与计算相同,钢墙和水泥密封都通过了考验,他的设计成功了。
二、桩基础工程
钢板桩围堰图4海水渗透沙土图5 海水对坑底的压力 图
3任何摩天大楼都需要庞大的支撑,但帆船酒店的地点使难度增加,这可是一栋300多米的高楼,盖在阿拉伯海湾6米深的人工岛上。寻找地下岩床的团队钻入海床深处,但足足钻了180米深,还是没有找到实心的岩石,这让他们的工作更艰难,这座300多米的建筑物地基下方只是沙土而已,要如何抵御地震和时速近150公里的强风?建筑师拟出计划他们想把钢筋混凝土桩钻入沙土深处来支撑帆船酒店。但是要如何防止整座建筑物沉降呢?在现实工程中,按桩的受力情况,桩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如果桩穿过并支撑在各种压缩土层时,主要依靠桩侧土的摩阻力支撑垂直荷载,这样的桩就称为摩擦桩。摩擦桩主要用于岩层埋置很深的地基。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
因此,设计团队靠的是“表面摩擦效应”,很好地利用了摩擦桩。这种阻力可以阻止两个粗糙的表面相互滑动。表面摩擦的重点在于沙和桩表面。桩越长,越深入地底,表面摩擦效应越大。用一根铁管来模拟摩擦桩的效果,一旦桩和周围沙的摩擦力相当于锤子施加的荷载,桩就会停止不动。但要用工程师克里普斯的设计来锚固帆船酒店,沙必须够压实,才能在建筑物桩周围制造阻力。钻孔工人把沙样本包裹在密封容器里面送去作分析,若结果显示沙太松,锚固建筑物的桩支撑力可能突然消失。
迪拜的地理条件让大家有理由担心,迪拜位于主要断层线的范围内,这座高耸的建筑物可能经不起地震摇晃。1964年6月,日本北部的新泻发生里氏7.5级的地震。由于这个地区盖在多沙的淤泥上,公寓大楼全数被震垮。这不是一般地震造成的倒塌,这种骇人的现象称为“液化”。当松软沙土的颗粒发生震动会把所有的气孔填满,压实沙占据的空间缩小,地面不再是实心的土壤,反而变得像液体一样。盖在移动的沙土上,任何建筑物都会倒塌。不过,岩心钻探的结果回来是个好消息,基地深处的是压实的钙化沙,不会有液化的威胁。但桩必须够长,让表面摩擦力稳固地基。为了安全起见,克里斯普不打算冒任何风险,规定地基要比原定计划加长20%,即把桩延长8米。地基处理一共打了桩250根直径1.5米、长45米的钢筋混凝土桩,这250根钢筋混凝土桩总长超
过10公里,相当于35座这些桩支撑的摩天酒店,如图6所示。钢筋混凝土摩擦桩 图
三、思考
1、创新
从人工岛的填筑,到基坑开挖、桩基础施工,帆船酒店工程虽然极具难度,很多问题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工程师们运用过硬的技术,在很多难题上都有创新性的解决,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比如在人工岛的填筑过程中,要想办法克服阿拉伯岛极其恶劣的天气和海浪对人工岛的冲击,工程师们用混凝土空心砌块奇妙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在土方开挖过程中还有一个致命的威胁就是要想办法抵抗海水的压力,防止海水涌入基坑,工程师们设计的钢板墙和坑底的水泥密封,也成功的通过了考验;最大的难题就是这座摩天大楼的基础工程了,寻找地下岩床的团队钻入海床深处180米深也没有找到实心的岩石,在这样恶劣的地基条件下盖一座摩天大楼,其挑战是空前的,但是工程师们很好的运用了摩擦桩的施工技术,完成了任务,挑战了工程学的极限。
2、团队合作
对于一些工程难题,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也要积极合作,在帆船酒店的施工过程中,工程师们也遇到过许多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论,但最后都通过积极的合作,克服了这些困难,最后圆满的完成工程。所以,团队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培养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为团队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就业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就我们参加高考的经验就可以发现现在参加高考的大军正在增加,相应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在不断的增加,每年面对如此多的就业大学生,造成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是民生之源,是和谐之基。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对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满足程度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也是成千上万家庭最关注的民生焦点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过多,就业岗位供不应求造成毕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初步形成。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困难,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当今年份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处于高峰期,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预计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将达1400万人。所以我国的劳动力人口也是供大于求,部分劳动力根本没有就业的岗位。
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高校毕业生的增加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
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并存,离校待就业毕业生数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居高不下,择行业、选地区、挑单位、讲待遇在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部分毕业生质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人力资本含量较低,影响了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许多地区和部分行业出现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很多用人单位都发出了雷同的感叹,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表现在学习盲目性强、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周围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等,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来解决。因此,从学生一进校开始就要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规划自己一生可能的职业发展轨迹从而帮助他们更快的成长为行业或者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树立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理念。全程化职业指导理念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培养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及时提供有效市场需求信息;二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于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职业指导,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掌握和运用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方法,增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应该针对不同的指导对象进行分类指导。不仅可以按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科进行分类指导,更可以按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其次,要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注重培训式指导。让大学生在亲身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指导,达到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的目的,如组织讲座、参观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就业基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实践,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培养职业兴趣,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提前为职业发展做准备。
极开展“订单式教育”,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空间。目前各地都面临高层次人才紧缺、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紧缺的矛盾。如果泛泛地从人才市场招揽人才,往往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校地合作办学,培养紧缺人才,无疑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校友、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强调“走出去、请进来”,结识新朋友,联络老朋友,形成较为固定的用人单位网络和具有自身特点的二级就业市场。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一项调查,在已毕业的大学生中,有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不适应工作需要。从近年人才招聘的情况看,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对实用技能掌握不足,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又一重要原因。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增加大学生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优化知识结构,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之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为毕业生创建外部条件,密切联系企业。对于学生就业的企业则全面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以便了解企业和学生双方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做到与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保持良好拓展联系,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这些都将为我们当前的就业工作快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只有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论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稳定还是从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学校及学生主动应对的大学生就业立体网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行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正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有人认为是政府制度与体制的缺失引起的;有入认为是毕业生和家长的心态所致;有人认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出了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行等。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但是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了由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这无论从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来看,还是从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来看,都是一项战略性和历史性成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容乐观。是不是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太多了呢?据教育部今年4月发布的资料,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弄清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认知环境下,对读书改变个人命运的偏狭理解以及急于求得实际利益的大学生相当多。他们把上大学受教育当作找到“工作”的阶梯,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甚至于家庭与家族地位的筹码。这种观念使得无论是毕业生本人还是其父母、亲朋都认为读了大学,理应享有丰厚稳定的工资待遇,大都希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一个好的职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还没有彻底转变,仍然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2、国家政策导向不力。
从上述分析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还存在地区性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工资待遇分配不公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三大差别”仍然存在。仅从城乡收入上看,城乡收入的差距一直较大,如果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找工作,将面临的是低收入。当然,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同一工种的工资收入相差也相当悬殊,以至于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如果采取倾斜政策进行疏导,如提高工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或把到艰苦、落后地区工作作为评职、晋升的一种资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得以解决。尤其在我国,国家的政策导向明显影响民众的观念和发展方向。
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
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行为,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招生。二是高等教育的封闭性。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较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有较大的盲目性。高等教育培养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高校专业设置过细,毕业生适应面窄。四是高等教育的专
业结构层次不合理,出现本、专科比例倒置现象。
4、用人机制存在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一方面,一些单位领导存在短期行为。由于职工的利益与效益挂钩,多选人意味着职工平均收益的减少。所以当单位需要劳动力增加时,领导往往选择培训内部职工来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满足需要。有些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偏差,“用廉不用优”,只要节约开支就行。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一再拔高用人标准,如限制学历、毕业学校、身高、相貌、户籍等等,这样就把许多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所在1、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安居乐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的基本要求,有就业岗位、维持生计也就成了老百姓对政府的要求和期盼。如果政府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待业”和“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将会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若就业中再遇到各种不公平竞争,使他们失去许多平等的竞争机会,对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打击很大,这更让他们感到困惑、迷茫、不满、愤怒甚至怨恨,使他们对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做人准则和社会道德等产生怀疑。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能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就业难”使不少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竞争,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不安、苦闷、抑郁恐惧、自卑和神经衰弱等心理倾向,于是休学者有之,畸形竞争者有之,轻生者有之,犯罪者有之,使本来宁静和谐的校园平添了几分浮躁和不安,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解开郁结在大学生心中“毕业即待业”的心理阴影,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减少浪费
假如大学生毕业即待业,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首先,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长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其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大学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高的。如此大量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社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无疑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只有人尽其才、各尽所能,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由于历史原因,对我国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为转变这种就业观念,高校应加强就业思想教育,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的择业观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它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职业评价。在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顺应形势,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总是首先决定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恰当的职业评价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选择到理想的职业角色,避免职业选择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大学生应该看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传统就业渠道对人才的吸纳力毕竟有限。而一些新兴的中小型企业、私有企业、服务性行业及有待开发的地区和小城镇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毕业生只有合理定位才能施展雄才大略,为社会多做贡献。
3.加强政策引导,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
由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一些学校靠扩招收入来填补办学经费的空缺。因此,形成“不管毕业生就业如何,先招进来再说”的观念。只要能招进来学生,什么专业都可以上,什么专业都可以批。这实际上是地方审批部门的“保护主义”。为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和专业的重复设置,统筹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家应利用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专业设置,限制那些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就业率低的院
校的招生数量;责令一些学校停办就业市场需求量少的专业,以改变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行为。
4.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独当一面的技能,毕竟市场的运行规律是企业难以回避激烈的竞争,而企业又不可能拿出很大的精力重新培养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手段与方式,让受教育者真实感受到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压力,学会承担风险与责任,提高经营素质与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就业教育观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以培养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与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创业教育是以主动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培养的人才“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宣言》,1998年)这一点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美国率先行动,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创业教育,并取得辉煌业绩。英国、德国等相继行动,将创业教育纳入政府政策之中。我国顺应时代发展,也把创业教育提上日程。2002年教育部做出决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新产业。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会逐步确立,并贯穿到高教改革中去,培养出大批创业者,这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总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协调与配合,才能见成效。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作者: 贾文华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刊名:成人教育英文刊名: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 2006,“"(4)
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作者: 黎大志,姜新生作者单位: 黎大志(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姜新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刊名:现代大学教育英文刊名: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年,卷(期): 2009,”“(5)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张向前,Zhang Xiangqian作者单位: 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11刊名:经济问题探索英文刊名: INQUIRY INTO ECONOMIC PROBLEMS年,卷(期): 2005,”“(4)
关于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作者: 许进军作者单位: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1刊名:继续教育研究英文刊名: CONTINUE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 2009,”“(8)
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者: 彭拥军,Peng Yongjun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r7刊名:江苏高教英文刊名: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 2009,”"(5)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进行概括: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太大;大学生毕业生待遇过低,用人单位的不合理录用制度,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全国总体性不合理,不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社会意识的影响,大学投资收益率下降,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降低,自荐艺术水平的低下,市场用人机制的不正常化等等。提出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0-0261-03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一、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
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2.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很多人花了钱,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2008年全国至少有100万名毕业生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4.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几年出现,每隔几年热门专业从某几个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这些热门专业刚开始时毕业人数少,求大于供,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几年之后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增,已经超过饱和,工作难找,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5.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刚刚毕业,一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从而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所以,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6.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
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至2009年底,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100万以上。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供给过剩,而是结构“短缺”的过剩当前,由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结构层面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专业领域层面上。其一,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学生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奇缺,而发达地区却无法有效配置。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是在大城市。另外,大学毕业生若去了农村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换到大城市工作,至少会面临三种成本:一是工作搜寻成本,即为了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与工作单位相关的福利和人力资本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一些地区为了让原单位放人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其二,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等结构上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也不足,而其他专业领域却大量冗余。这些差异也导致大量大学生人才在配置上面的失调。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构的不平衡依然会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着问题
有较多的大学辅导员,虽然常常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在最终就业的时候“先就业,后择业”,但在平时教育时就常使用以机关工作人员怎么样好、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条件怎么样优越为例,语言上进行潜在无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的引导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但错就错在学生意识到以后择业就要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工作。而民企、外企、自己创业,将成为就业市场增长最快的园地。由于这种价值观的潜在引导,造成学生放弃发展和成长最快、最有活力和前途的就业大道,学生的人生前途怎么可能宽广?
3.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即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自主创业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4.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总体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由于大学生培养的时间延时和全国总体上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毕业时供需不平衡,一毕业就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供需出现混乱现象。另外,一些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单一,造成学生尽管知识深度有所加强,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
5.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造成大量毕业生根据投资收益率来选择就业岗位,这就造成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就业扎堆现象。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热衷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不愿去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居高不下,存在脱离实际的要求;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大学生是人
上人”的思维定式上,高不成低不就。这些观念不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还会难上加难。6.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自我推销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不会自己推销自己,出卖自己,在市场上插上草标,把自己标个好价钱,让买主——企业雇主来把你买回去。一个人的求职能力相当于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手段与策略与包装;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自己使用有效的策略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荐技巧。
7.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低下
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大学扩招造成的大学生入学生源素质的低下,进一步造成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低下。
8.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他们仍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
“天之骄子”的意识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这无疑造成走向社会另一巨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两种不良的择业观中:一是消极等待;二是过于强调专业对口。
9.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及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要求应聘学生通过英语六级,更有甚者,把身高、长相、气质都作为选拔的条件。另外,有的单位把工作经验作为应聘条件之一,更是限制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
三、对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引导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实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怎样来改变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呢?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与形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对大学生的诸多素质要求中,应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二是,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使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三是,需求信息的搜集工作。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需求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扩大就业面。四是,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高学历失业”时代的来临。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要非把第一个工作定为终身职业,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就业视野,到急需人才的领域、地区去。五是,要引导学生针对所有需要考试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六是,引导、培养和提高毕业大学生的自荐艺术。七是,加强招生结构或者说专业人数的国家宏观调控。院校的自主计划招生与国家整体上的专业结构招生的失控性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这样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八是,降低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论大学潜在课程的育人价值[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2]衣俊卿.论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型[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3]王蜀见.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1).[4]山贼.大学生是不是人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4-12-11(4).[5]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N].就业新闻,2009-04-29.[6]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5-08-09.[上一页] 1
2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陈艳珍
高校毕业生作为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对于我国来讲,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谐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企业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更需要适合企业发展文化的人才,企业在录用人才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给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只看学历和经历,更要看能力和潜力。
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的质与量。
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参照国家公务员考核体系建设,按照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假借招聘名义搞暗箱操作的歪风邪气坚决予以严厉惩处。
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对新招聘的大学生,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晋升空间,办理相关手续,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正常休息和休假。
二、大学毕业生的自身责任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准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三、高校的育人责任
努力提升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地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四、社会及政府的促进保障责任
加快就业体制改革。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上海等地与大中型企业建立联合见习基地的经验,对大中专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实行3—6个月的见习期,增强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完成实习任务者不能毕业。
大力推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出国深造的就业政策。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代征入伍,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缓解基层人才难求的紧张局面;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为创业者搭建信息交流、互助扶持等有效渠道,为创业者和员工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员工落户等便利服务,为创业者减轻“包袱”。
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肯定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他们的生活短期时间内没有保障,因此,国家应承担一定的保障责任,解决大学生基本生活,鼓励其继续就业。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