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
讨
姓名
(山东医专 医学基础部 临床医学专业 10级临床-班 电话----------)
摘要:目的了解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评价两个专业的课程和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就要求对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本文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3个方面,对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应当在社会大力支持、学校正确导向和学生积极配合的基础上,提高医学生工作能力、基本能力和求职能力,并调整其就业心态,从而解决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 医疗改革 能力培养 就业心理
从1999年开始,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连续扩大招生,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3年起大幅增长。同样,医学高等教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招生人数以每年10%445.[ 2]周礼生,沙绍轩.关于医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J ].医学教育探索,2004,3(1): 41109.[ 4 ]朱森林.医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新医药,2003,2(7): 11350.[ 6]杨秦,姜鹏,陈敏.专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研究[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9365.[ 8]李卫衡.医学生就业与综合素质教育[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5): 9997.[10]赵世鸿,刘锦.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瓶颈现象”成因探析及对策[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2888.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层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让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因;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指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从事高校教育者共同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点课程。本文试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入手,就自己的工作经历谈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切身体会到其主要原因是:
(一)供与需错位
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表面上看是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所造成的,其实不然。就农业人才需求看,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人员只占农业劳动者的0.02%,每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不足0.05%,而在发达国家都是在1%以上。同样我们一些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到技工培训学校去学习以便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以便就业。这些都是说明高校对一些专业设臵没有进行前瞻性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有可能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四年后就有可能变成滞后甚至是冷门专业,形成了市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之间的时间差。因此,专业不对口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有偏见
通过对应聘毕业生调查所反馈的信息分析,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大多是缺什么人招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且都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处于劣势。如北京新闻人才劳动发展中心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主办的人才招聘会上,招聘展位被大学生围的水泄不通,但结果却是很多应届大学生未能如愿。其中一个大学生告诉记者:她满怀希望赶到现场,没想到招聘单位一听是应届的,认为没有工作经验,连档案都不看就谢绝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人才的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制约了企业发展。
(三)大学生择业观念影响其就业成功率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学历越高就越好就业,于是寄希望于考研;二是认为公务员工作不累,工资不低,福利好又有地位,还老有所养,所以一心考公务员。现在社会上专门有考公务员族,毕业后就专心复习备考。三是宁愿到大企业当职员,也不愿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而大企业并不是容纳大学生的最主要力量。正是就业观念上的偏见,使他们在选择单位时求大弃小,在工资待遇上求高放低,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观驱动下,失去了不少的就业机会。
(四)依赖性强,缺乏吃苦精神 现代的大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宝贝,什么都不会做,一切都靠家长。中学阶段家长监督学,大学志愿家长定,上学费用家长出,毕业后工作家长找,没有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来做事,吃不了苦,拈轻怕重,愿意留在城市,不愿到小地方,尤其是不愿去偏远落后地区,而那里正是人才缺乏存在大量就业机会的地方。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温总理曾这样反复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高校毕业生如何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我的体会和建议是:
(一)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是前提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重点工作之一。如果把招生比作“入口”,在校学习管理比作“加工”,那就业就是“出口”,三者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近年来,从中央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但在一些高校内,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多仍停留在领导和抓该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上,还没有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如有的部门还抱有与己无关的观念,有的教师只管教学,不关心学生就业,有的高校明确规定就业工作就是班主任的职责,没有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作用,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如北京大学为实现“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学生都找到工作”的目标,确立了“全员参与、全面支持、全力投入”的就业指导思想;清华大学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力量,多方面联系,极力推荐,并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挖掘本校资源,全面推进就业工作。
(二)明确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基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干任何事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无目的的行动是毫无意义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也是如此。学校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志向的同学,指导他们树力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目标,并根据其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编制好职业生涯规划。譬如,针对我院高职的学生来说,大一时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明确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及要求,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并建立起兴趣。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时着重成长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初定职业发展方向,并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适应社会。大三时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及就业服务。目标明确了,规划制定好了,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奋斗的路径。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关键
现在用人单位用人都讲究在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一些理工本科的毕业生还要好的原因所在。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定的基础,这也是高校“加工”环节的主要工作。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理想,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坚定信念。其次是学好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再次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新尝试。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行”和“悟”感知社会。毕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试验场所,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所学专业的特点,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近年来,我系凡是在创业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毕业生,无不是在学习期间利用节假日在外兼职,以积累社会经验的结果。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就业观念是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社会需求的因素,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设臵,结合实际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工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如此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面对现实,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的大环境中正确看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端正态度,摆正位臵,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积极投入到就业竞争行列中去,力争获得能够发挥自己光和热的岗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然,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加强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职能,做好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和服务等也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大学生 就业
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开设就业指导和增加社会的实践活动
学校应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并且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根据大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计划职业发展,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在刚入学时就着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明确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适应范围。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地职业意识。
二年级着重成才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指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三年级树立就业、择业、创业并举的职业观。指导大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特长,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四年级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以专题业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就业指导的重要一环,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因为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场所、提供了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我们应为学生联系和提供实习、假期工、社团活动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亲身体验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指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在社会的“行”和“悟”感知社会,找到方向,全面反省自己的职业取向、职业素质、就业观念、综合素质等,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就业观。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都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宁可选择大专甚至更低学历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没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有专业技术经验,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者就是人才,不管他学历如何。
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其次为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水平才会提高,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突出创新教育,高校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把握就业主动权,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较强的整体实力和突出的优势为自己打造一个精彩的人生。
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三、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在创业的关念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表现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针对这种不良的思想和观念,学校要采取对策。长期以来,“十年攻读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面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
事实上,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当代大学生中进一步唱响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教育学生要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着意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就业”到“招生”由国家的“统、包、管”一条龙服务到“择优录取、双向选择”,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性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已逐步市场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主动推销自己。教育指导学生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做出切实的职业选择。大学生不仅是就业者,而且可以成为职业领域拓展和新职业创造的缔造者,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职业领域。
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主动择业,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四、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应与择业观的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人的成长方向,是青年大学生成才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择业标准、择业行为受到其支配。同学们选择职业要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要考虑自身的素质和特长,并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特长和潜能的职业,而不要以金钱为准则。现在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今日很多毕业生的择业口号己由过去的“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为“到国外去,到公司去,到大机关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基层、去西部就业、创业。应该着眼现实,放眼未来,看到发展,而不要以眼前利益支配择业行为。清除不切合实际的“理想主义”,抛弃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不实心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的就业观念。加强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
另外应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和新的挑战,以及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大学生贷款后不按时还款,甚至恶意拖欠、逃避,还款信誉较差;求职过程中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面试时的自我拔高,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严重地违背了诚信原则,丧失了道德基础。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
五、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职能和教师的作用
第三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现代社会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随之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尖锐,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以供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1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成为社会及政府越来重视的难题。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所谓大学毕业生,其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发展,但现有的大学高等教育缺少必要的就业需求导向,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出入,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突出。
2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减弱。当前国企改革、企业不景气导致裁员时有发生,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萎缩之势。第二,招生规模迅速扩张。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导致市场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竞争不断加剧。第三,就业结构型矛盾突出。不同高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往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毕业生愿意从事党政事业机关工作的倾向明显。原因分析:第一,不能迅速转换角色。社会是个大熔炉,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要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适应社会要求,才能找到适合岗位,更好就业。第二,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毕业生只有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个性特征,才能增加成功就业的概率。第三,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毕业生的理念中,好的地域、大城市就意味着高薪、机会和光明的前途,就往往导致大城市的求职者人满为患,而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却无人问津。二是挑单位。毕业后总是喜欢选择一个稳定、待遇好、地域好、社会威望高的职业。第四,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经历了高中的苦读磨炼,升入大学对于很多大学生意味着“幸福”的开始,他们往往放纵自己,进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交能力不足,有些毕业生在为人处世、人际公关等方面存在差距。社会实践缺乏,在抓好学业的同时,忽略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3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结合以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使问题得到根本缓解,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第一,国家层面。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扶持政策,例如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助其发展。同时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同时积极动员相关部门,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辅导。第二,学校方面。学校应充分结合当下社会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适当偏重应用性、操作性、技术性课程的教学,积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社会方面。善待刚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使其尽快转换角色,融入企业氛围,更好的为企业付出。第四,自身方面。一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这种素质应是全面的,不仅包括文化课的学习,还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的培育,以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环境能力要不断提高。毕业后,大学生即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大社会,它是个大熔炉,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里面有很多未知和考验,要使自身立足于社会,合理的处理人与事,大学生除了学好文化课外,还应培养适应陌生、复杂环境的能力;三是要有创新能力。不论是择业还是自主创业,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意味着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东西,意味着颠覆,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有责任意识。毕业生在就业前一定要客观认清自己,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差距和不足,积极肩负责任,要有责任感和诚信意识。选择工作就要踏实工作,不轻易跳槽,对自身负责,对企业负责;五是未雨绸缪,做好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定位,并按照设计的规划努力奋斗,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而不要等到即将毕业,才慌不择路,迷失自己。
4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问题,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加以有效解决。问题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这就注定了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其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自身、学校、社会及国家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合力,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5]孙冠群.责任政府和依法行政[J].学术界,2004,(8).[6]李青.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启示[J].学术界,2004,(2).
第四篇: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思考(就业局曾乐)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思
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比去年多出22万人,较5年前更多出110多万人。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突出表现为供求结构性矛盾不断增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这是社会就业环境高等教育制度及毕业生自身原因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本文进行就业问题成因、我县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效及思考,建议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做法成效、对策思考
一、就业问题成因
(一)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总量的增大,是近几年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进一步增大。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比去年多出22万人,较5年前更多出110多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造成就业难度逐年增大的局面。
(二)高校教育制度存在弊端。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却不很匹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一方面表现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上,高校盲目扩张发展,致使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带来了学校无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无特色等弊端。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较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层次和定位不清晰。按照人才培养应符合“金字塔人才结构规律”,只有少量的为研究型人才,更多的为技术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却是趋向于倒金字塔型人才培养结构。大多数学校盲目升格或追求高层次,中专(技校)升格专科,专科升格为本科,本科院校不断争取硕士点、博士点学科从而造成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就业竞争优势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就业指导服务及管理客观原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人才机构对政策严格执行,但是在政策操作过程中也显露出客观原因,就我县而言,工作人员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对我县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的掌握有待加强,如我县绝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没有与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挂钩,高校毕业生对办证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的总体掌握。
(四)社会就业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一方面表现在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用人标准不切实际,在招聘人员时,盲目追求应聘者的学校、学历以及证书奖励。有的对高校毕业生的户籍、性别进行限制,大大伤害了毕业生的自尊心。“关系学”在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渗透,使就业环境变得复杂起来,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紧缺的是技术或者有经验的人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包容性,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如我县企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紧缺工种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需求不大,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比较缺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企业环境和待遇也未能达到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
(五)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影响择业。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择业观陈旧,期望值偏高。许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缺乏到艰苦环境去磨练的勇气。“铁饭碗”和“官本位”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毕业生就业选择;许多毕业生功利主义、攀比心理严重,求职时一味追求体面的地位、丰厚的待遇、安逸的环境。毕业生就业选择单位时的“不理性”,极易造成“有业无就”、“无业可就”的现象。另一方面是近些年的高校毕业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依赖心理强,一旦求职受到挫折就不知所措,造成有些高校毕业生心理素质差。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注重社会实践锻炼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自身综合素质不强,欠缺具体工作岗位对某方面素质的要求。
(六)高校就业就业指导效果不佳。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二、我县就业帮扶的做法及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些高校毕业生通过政策引导,逐步改变了就业心态,从大城市转向基层和企业就业。
从我县基层和企业就业政策的落实状况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就业压力,为基层单位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一)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推动我县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我县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3年的见习工作实践期,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累计共招录112名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各公共服务岗位上工作,其中2014年公开招录了26名大学生到人社、财政、民政基层岗位工作。
(二)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具体承担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设立青年见习岗位,接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见习。我县现有1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青年见习岗位给高校毕业生。分别是新干电视台、新干县巴姆博生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干县华兴箱包有限公司、大禾工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西新天洪医药有限公司等。2015年接纳8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三)营造良好创业环境,鼓励我县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新干县围绕箱包皮具特色产业,依托箱包皮具生产基地和电商平台,加快建设省级新干县大学生(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使各项硬件设施达标。更好地帮助高校毕业生通过“新干县大学生(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创业梦想,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给予各项扶持政策服务和补贴。今年已吸引50多名大学生(青年)报名登记入驻,可带动其他人员就业近200人,同时吸引了抚州、峡江、丰城等周边县市大学生(青年)来此创业。
(四)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为补充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县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开展事业单位招聘工作。
(五)切实加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认真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摸底工作,组织对在家待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建立专门台账,纳入失业登记管理体系。每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为有培训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创业服务,并积极提供小额担保创业贷款,由县财政全额贴息,及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六)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开展“送岗位”服务。春节期间人社局举办了3场主题鲜明的大型招聘会,今年县就业局将在县城及乡镇每月定期举办三场招聘会,共计划增开招聘会24场,现已在县城步行街及七琴镇举办9场招聘活动;14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今年将开展 “区域”、“季节”和“下乡巡回”招聘活动52场,目前已举办13场,给高校毕业生“送岗位”。
(七)利用“三网一报”宣传。充分利用新干“就业创业网”、“新干微就业(xgldjy)”微信公众号平台、“新干就业局服务企业”QQ群及《新干就业报》等平台,加强与企业及大学生求职人员线上线下的联系互动,帮助企业第一时间实现与大学生求职者的沟通联系,免费为企业刊登招聘用工信息,推荐专技人员和熟练工到企业就业。截止今年9月底,“新干就业创业网”已吸引136家企业注册网站,155名求职者注册,每天均有企业发布最新招工信息,一些大学生求职者通过网站找到了合适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有1400余人关注“新干微就业”公众微信号,文章点击量均在三位数以上,其关注人数每天都在攀升,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公众微信号文章,提供最新就业信息;“新干就业局服务企业”QQ群已吸引100多家企业加入,平均每天有2-3家企业发送招工信息,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各类用工信息向社会发布;已发行55期《新干就业报》,每期2000份,每期报纸提供100多个最新的招聘岗位。
三、对策思考及建议
(一)抓好政策落实督查和宣传。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氛围。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开展就业创业政策进校园、进企业、社区(村)等活动,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其家庭、用人单位充分了解掌握就业政策、意义。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
(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宣讲,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力争实现大学生创业人数和比例有明显增长。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
(三)建议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结构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构建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社会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并重视学生理论教育的同时,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四)进一步形成工作机制合力。全面梳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在内的各项业务,逐步实现业务办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和公共人才服务市场的整合力度,形成资源整合优势,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信息化系统。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五)建议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思想。宣传和树立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以及中小企业就业和创业的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促进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新干县就业局 曾乐
第五篇:关于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关于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引言 当前我国的就业状况无疑是难以让人乐观,今后随着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总的就业形势将是极为严峻的,对就业问题的分析以及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必要的。因为,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说是经济问题,因为它造成了劳动力乃至其他经济资源的浪费;说是社会问题,因为它使失业人员生活水平下降,影响着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稳定。充分就业一直是我国的三大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失业问题会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反而是越来越严重,积蓄到终有一天空前的爆发出来,使得社会陷于巨大的危机之中,所以未来国人的就业问题处理的好坏可以说决系改革成败,影响社稷安危,让人不能不关心。此外,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遭到巨大挑战,所以,对就业问题的分析,能够较好地处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难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意见等等。中国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 甘修康2003-10-1
5当前我国的就业状况无疑是难以让人乐观,今后随着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总的就业形势将是极为严峻的,所以对此问题必须要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对付策略,否则就会使改革者心存顾忌而难以一鼓气将改革持续下去,即使冒险继续往前走,也极可能因为认识上对此准备不足使得所下方子不对头,失业问题因而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反而是越来越严重,积蓄到终有一天空前的爆发出来,使得社会陷于巨大的危机之中,所以未来国人的就业问题处理的好坏可以说决系改革成败,影响社稷安危,让人不能不关心。
政府为扩大我国的就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政府要坚决的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各方尤其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立即着手行动落实《劳动法》)。这在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基本上没有任何工会组织,有的即使有也基本上没有发生作用,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府出面发挥正当作用,对维护劳工层的正当利益有着极大的意义。如现在有许多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待遇差,而且往往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所以就业欲望就降低,这在客观上阻碍充了分就业的实现。政府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出面保护其应有利益,有助于人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现在在许多私营业主那里,工人普遍工时过长,一般超过十小时,高的超过十五小时甚而十八小时,如果都严格的将其控制在八小时之内,甚而还给员工们大礼拜、小礼拜,无疑在客观促使老板们在同样的工作条件下为完成同样的工作量要多雇人。为积极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专设一个“打工热线”,通过各地的电视报纸等媒介广而告之,以随时就地的接待他们的投诉,替他们从那些黑心老板里讨回公道。现在在所有行业骗人的老板中,建筑界产生的最多,因为那里当上老板并不是凭实力,只要联系上活找几个人即可做上老板,而且老板与雇工间一般也没有订合同之事,大都是临时合作,所以很容易发生老板在干了活后不给钱的情形,如跑掉或者是干脆赖着不给。对此应明文规定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假如承包人不给工资,要由发包人给,因为承包人最终要从发包者手中拿钱,故而若加强发包者对之监管的责任(如预留工人工资保证金,等确认工人工资全部兑现后再将其发给承包者,或者是一旦工人向劳动部门反映老板可疑,不信任其,劳动部门可以强行让发包者代给,数额大的,需要法院以官司了断,如若民工报警到公安部门,民警也有义务予以就地及时地解决,确保劳动者的利益得到维护),则肯定会大大有助于工人的工资以及其它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使劳动力者一旦遭遇失业时能维持起码的生存。现在享有这些权力的仅仅限于城市里的下岗职工,这显然是不够的,以后要扩大到全社会领域,所有的人都要纳入保障范围之内。
不怕失业,关键是要能创造出新就业机会。企业裁员必致使部分人下岗,但是如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精减部分职工无疑能使自己维持或者是提高效益,即能保证了剩余工人的工资,又能使生产得以正常运转,能维持对生产资料的消耗,这样能大大的减轻对其它企业的压力;否则,不仅导致自己企业效益不佳,还会引起其对其它企业的产品的需求减少,使相关企业也连带出现危机。由此可见,让少数人下岗是避免多数人下岗的必要之举,而且在相关企业减员增效之后,有可能使有效供给得以增加,这样即可自己重新招纳新的员工,利于与其相关联的企业的发展,从而再制造出来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社会上经常性的失业(要防止社会上大批的失业)也使人们视为常态,不为此而心态失去平衡,影响社会安定。裁员有利于在岗职工为避免下岗而充分发挥出工作积极性,这自然在无形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利于其主动地为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而自觉的提高各方面素质;对下岗者而言,也可在反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接受“再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走上新工作岗位。这些无疑都是益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政府不要有意阻止企业的减员,人为的阻断本来是经济正常运转时所必然要出现的现象。我们要向美国学而不要向日本和西欧学,终身制、铁饭碗要不得,这点其实我们早在改革之初就已经认识到了。
现在有些同志说中国之所以出现大量的失业问题,是因为非农产业发展不够,所以主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张靠城市化,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来最终解决,还有的说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就地吸纳农业劳动力,使其避免冲击城市等等。这些看法表面上看上去似乎绝对正确,很迷人,听起来让人舒服,但是一旦化作基本国策,则将不可避免损害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走上本来不应该走的弯路,且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诚然,先生们看到正是城市乡镇发展的不足以及乡镇企业发展的落后才导致其没能吸收尽收到应有的劳动力,所以想到一旦这些地方能获得充分的发展,那必定能大量的吸收劳动力,由是应大力的发展城市尤其是小城镇,更要大力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但先生们不知道到在同时看到没有至今在许多城市仍圈起的开发区中茅草比田里的庄稼长的还要好的情形呢?如果看到这点,我想积极性是要大打折扣的。为什么有地地区办的开发区如北京上海等地显出了巨大的效益而且越搞越火,下出了金蛋,而在有的地区却只能生长出来茅草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资源(不仅包括的有限的自然资源,还包括资金、人才、科技知识、市场、交通条件)的有限导致不均衡分布使得经济在地区间只能呈不均衡的发展,条件好的具备某种优势的地方进步明显,而一些地方则可能永远都是落后地区,这在国外是这样,在今天的中国也是这样,而且在以后可能还是会这样,所以要做到齐头并进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之事。
当然,说起城镇化建设,其意义是不只工业开发的,主要是言指第三产业,但我们想想看,如果在一个地区里,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不上去,人民手中没有钱,需求不旺,又如何能指望第三产业兴旺发达呢?发达国家之所以第三产业发达乃是因为其第一第二产业发达,人民收入高,人均消费多,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第三产业赶不上发达国家,则源于人均收入少,消费低,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诸多城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纵使是对外地人全面开放,能新增加的就业人口也将有限,在三五年内想实现增加七千万以上的新就业机会的目标怕是难以完成,而且在短时期大规模的发展,很可能就使得一些条件并不好的城市乡镇也借着这个精神,对未来抱起不切实际的想象,借机盲目发展,超前加速,重蹈前几年经济开发区之辙,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精力,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城市建起来了,但由于最终没有经济优势,人民挣不来钱,结果还是留不住,要往发达地区跑,使得部分不发达城市出现空心化,经济没有因此而拉动起来,反而为人民加上了沉重的负担。
所以对此更好的想法应是破除户籍制度的限制,允许人们自由流动,人们可以到他认为更好的地方置产购房,也可以到他认为好的地方去创业,去寻找工作和就业等等,这样就可使那些地处经济环境不好之地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地理位置的改变来获得发展的机会。
在通常的情形下,城镇的经济环境较好,故而为流动的他们首选之地,不过如前所述,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各城市乡镇间的经济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发展快,潜力巨大的城镇无疑能吸引更多人,发展迟缓的则吸引人少,而在客观上吸引人越多则发展越快,其城市规模也要随之扩大,设施也跟着改进,这样建设多些既是必要的,也能出得起钱,因为其经济发达;而落后的城镇呢,发展滞后,吸引不了那么多人,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搞起规划来就要量力而行,不必打肿脸充胖子,非要与发达地区搞攀比,故意浪费资金为人民制造负担。如此顺应自然,才使得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相合。
简化手续,减少相关规费,鼓励创业(不仅包括下岗职工,而且涵盖所有有欲望创业的公民);保护正当的工作岗位等等。
继续搞好社会治安,维护安全稳定的大环境,使人们安心工作,安心创业,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为国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刺激有效需求
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形而言,有效的刺激需求除了增加公共工程建设等常规手段之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节收入,加强对富人征收调节税、所得税,通过多种方式对中低入收者适度的减少税收和其它负担,对他们还要通过财政再分配手段适度给一定的补贴。收入高者在基本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消费的继续增加值便相对减少,而不能实现同比例增加,而低收入者基本需求并没有满足,对物品仍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收入有限又不能一一购买以充分满足需求,所以对二者间的收入适当调节那是有利于增加消费量的。对收入超低者,一切负担应全免,还要给予一定补足。
加薪特别是设法为低工资者加薪,不断提高其收入?以此使制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增加,有限的拉动物价上升,这无疑也是直接扩大有效需求的必要措施之一。算上这一次,政府已经为自己加三次薪了,能不能为更低工资者加薪呢?我看即有必要也有可能。现在在我国许多地区,一月拿二、三百元的有的是,就是在北京这样所谓发达地区,三、四百元的也极多,低收者数目过多无疑是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对此应该鼓起勇气,给人民做点好事,实施最低工资保护,并坚决强制实行(重点是私营企业)。最低标准各地视自己情况而定,每一年月收入要提高百元,工资越低的越要提的高。象北京这样地地区,假如男女工最低工资定位在包管生活费的情形下每月五百元,这绝对不过分。提高工资就是致使物价上涨一些也不要害怕,我国物价本来就偏低吗。如果造成的膨胀幅度不是太大(比如不超过5%),也不必要给那些所有的劳动者特别是国家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还有已离退休的原有国企职工增加工资及福利,这次应该着眼于增加在岗的低收入者。给低收入者加薪一直加到物价回升,货币略有通胀之时为止,不达到这个地步,就继续加。
减少相关费用、刺激需求,比如减少居民在建房、买房,购车等大宗消费时政府原先征收的契税,牌照费用及其它相关费用,但这是以减少政府收入为代价,不过考虑到由此可使更多的人去消费,去主动交税交费,则在总量上还是要增加的。比如在现在的京城一辆摩托车牌照费用竟然比车本身还要贵,个别区县还不给你上,这无疑是压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在想买的,其中难免就有上假的(据说假照要比真照还要多),或者干脆不上(可能有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等在交警队),或者到外地上照,比如到河北(便宜呀,仅一千多元)。你想高价收费就是这样的结果,压抑了正常的消费,减少了政府收入,所以真不若降低费用,刺激消费,增加收入,这样无论政府本身,还是商品供给者和消费者三方都会皆大欢喜,唯一受损的是造假者。
至如不是在政府收入之内的,如楼房的物业管理费,则要予以大力削减,不合理的则一定要封杀。
为刺激有效需求,扩大我国的就业规模,政府还应在其它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加对我国产品的消费。
如以后政府在一般情形下不要再向国外借款,尤其是利率高的商业贷款(无偿援助那肯定是要的),无论条件多么优惠都不要,民间如有需求可以自己向国外银行或者是其驻我国的分行贷款,但政府及其它国有单位不要出面担保,不去负连带责任;
政府采购一律面向国内企业,在我国设厂的外企可以平等的参入投标,不过中标后也要以人民币计值和结算;
大宗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原则上面对国内企业,国内企业只要有一定的实力,技术不足也可以考虑,技术不足可以与国外企业合作,外企在向我国出口大宗高科技产品时要一同转让技术;央行无需再保留大量外汇,而转为民间持有,汇率自由浮动,民间买卖外币自由,央行在其中发挥宏观调节作用。——以此少替别人消费,多将有效需求对准国内企业,多将就业机会留给自己。
在扩大有效需求中,增加出口是一条可行的办法。出口实际上把一部分潜在的需求者(在国外)变成了实际的消费者,所以扩大了有效需求量,因此政府那是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来帮助企业扩大出口。
战后美国向众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美元贷款,七、八十年代日本也曾向国外大批量的进行援助,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也都不同程度上这样做,其根本目的都是着眼于提高国外市场消费自己产品的能力,扩大有效需求,所以在以后为有效地增加我国的出口量,在加深与周边国家自由贸易的程度时,还应不失时机的向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以适宜的方式(保证我权益)提供大量的有偿援助,或者是允许一些信用好的国家在我国发行债券。假如每年向他们提供贷款一千亿,则无疑可增加就业机会数百万个,减少大量商品积压,又利于扩大我国商品在该国市场占有额,同时从政治上讲还可显示出我国对其有意帮助之心态,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比我国不得已去单纯的搞财政赤字扩大效益模糊的基建要明显好,不过投去的钱要确保能收回来,否则就赔大了。
--
我国转型期就业问题分析(□文/刘斌贝)
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世界性难题,是现代社会中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形态的转型,日益受到就业问题的困扰。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府、一个执政党治国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因此,认真分析就业压力,努力破解就业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新世纪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我国当前及未来就业状况
2000年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失业率基本保持在2.5%~3%之间,2000年为3.1%,2001年为3.6%。从统计数字表面看,相对西方3%~5%的自然失业率标准来说,我国就业状况尚属良好,然而实际情况则不然。一方面,我国统计方法与国际标准不同,忽略了未登记的城镇待业、失业人口;另一方面,没有涉及到隐性失业,包括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冗员构成的隐蔽性失业人口和农村的闲置劳动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权威机构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历年的失业人口在1.5亿以上,实际失业率在20%左右。
未来几年中,我国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首先,是来自WTO的冲击。加入WTO,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我国产业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整合,一些落后低效的企业将会遭到淘汰。这种整合近期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第二,我国每年新增的庞大的需要安排就业的队伍。据估计,我国城乡每年新增1200万劳动力,每年还有数百万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第三,我国现存的庞大的隐性失业人口。隐性失业在中国城乡都存在,据
估计,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人员占在职人员的1/3左右,约2000万人。隐性失业在农村尤为突出,据测算,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大体上有7000万人。这些民工虽进了城,但就业十分困难,真正稳定就业者不多,是一种流动性失业和农村隐性失业。事实上,如果拿主要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就业构成比例做一个参照,我国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天文数字。根据有关资料,1997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美国为2.7%,英国为2.1%,德国为3.2%,日本为5.7%,加拿大为3.9%,意大利为7.0%,而我国在200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0%。根据“十五规划”,2005年时,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将为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4%,这意味着每年都有大批从农业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说压力是空前的。
二、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骤然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则是当前我国真实失业率迅速攀升的具体原因,包括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体制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在深化改革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产业部门崛起,旧的产业部门(尤其是夕阳产业)不断被淘汰。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突然崛起,社会缺乏必要的准备,使这些产业部门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老产业由于资本存量调整,劳动力需求逐步下降,游离出大量职工。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约束,游离出来的人力不能立即完全地进入新的产业部门,成为结构性下岗者。据研究预测,加入WTO最初的3~5年,我国传统产业原有的就业格局将受到巨大冲击,加大结构调整等措施不仅不能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就业机会,有可能使登记失业率提高2~3个百分点,“有人无业就,有业无人就”与企业兼并、破产力度加大同时存在。在结构方面,除了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结构程度较低以外,最能综合反映我国劳动力就业及经济发展状况的问题是就业结构的低水平。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会加剧结构性失业,结构变动较快时期正是失业高峰期。传统理论偏重资本形成和工业增长的教条,强烈地影响了中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按这个教条,高度的资本形成和高速工业增长是通向经济成长的最佳道路,这样的发展可以很快地吸收新增的劳动力,保持发展过程的和谐与平衡。然而事实却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扩张并没有使就业按比例地增长。高科技的兴起吸引了资本和技术流动,更加剧了落后传统工业的衰落,造成失业的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开发能力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且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迅速缩短,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这样,一方面造成现有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相应的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大大提高,而相当一部分劳动者还不适应这种变化,并且不具备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所以不能被岗位接纳。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就业问题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然而控制人口增长在短时间内不能取得根本疗效,保持高经济增长速度也有可能出现较高失业率。因此要全方位、多渠道来解决就业问题。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来,计划体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已从根本上打破,新型的劳动制度框架已确立,1997年中国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就已达到3.4万家。但总体上说全国劳动力市场才刚刚启动,应该进一步打破区域间、企事业单位间人力资源流通障碍,确立市场择业在劳动就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提倡效率优先的原则;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避免行政干预;尽快打破一些单位就业者享有终身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而造成内部的劳动力不愿意转移工作,同时又限制了外部劳动力流入的不利局面。
努力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范围。努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发展集约型中小企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走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和城镇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措施。“小企
业,大就业”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且经过了实践的证明。中小型企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转产变型容易、市场适应能力强、吸收劳动力多而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它对缓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予以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纳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90年代以来,城乡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中小企业成为吸收社会劳动力的重要支柱。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同样的投资额,创办小工业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为大企业的5倍多。1979~1999年,工业部门和服务业增新的2.5亿从业人员,有85%是在中小企业中实现的。中小企业就业增长率如此之快,表明它将越来越成为我国提供就业机会的一条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