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进行概括: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太大;大学生毕业生待遇过低,用人单位的不合理录用制度,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全国总体性不合理,不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社会意识的影响,大学投资收益率下降,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降低,自荐艺术水平的低下,市场用人机制的不正常化等等。提出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0-0261-03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一、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
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2.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很多人花了钱,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2008年全国至少有100万名毕业生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4.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几年出现,每隔几年热门专业从某几个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这些热门专业刚开始时毕业人数少,求大于供,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几年之后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增,已经超过饱和,工作难找,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5.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刚刚毕业,一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从而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所以,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6.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
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至2009年底,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100万以上。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供给过剩,而是结构“短缺”的过剩当前,由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结构层面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专业领域层面上。其一,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学生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奇缺,而发达地区却无法有效配置。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是在大城市。另外,大学毕业生若去了农村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换到大城市工作,至少会面临三种成本:一是工作搜寻成本,即为了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与工作单位相关的福利和人力资本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一些地区为了让原单位放人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其二,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等结构上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也不足,而其他专业领域却大量冗余。这些差异也导致大量大学生人才在配置上面的失调。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构的不平衡依然会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着问题
有较多的大学辅导员,虽然常常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在最终就业的时候“先就业,后择业”,但在平时教育时就常使用以机关工作人员怎么样好、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条件怎么样优越为例,语言上进行潜在无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的引导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但错就错在学生意识到以后择业就要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工作。而民企、外企、自己创业,将成为就业市场增长最快的园地。由于这种价值观的潜在引导,造成学生放弃发展和成长最快、最有活力和前途的就业大道,学生的人生前途怎么可能宽广?
3.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即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自主创业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4.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总体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由于大学生培养的时间延时和全国总体上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毕业时供需不平衡,一毕业就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供需出现混乱现象。另外,一些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单一,造成学生尽管知识深度有所加强,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
5.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造成大量毕业生根据投资收益率来选择就业岗位,这就造成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就业扎堆现象。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热衷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不愿去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居高不下,存在脱离实际的要求;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大学生是人
上人”的思维定式上,高不成低不就。这些观念不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还会难上加难。6.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自我推销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不会自己推销自己,出卖自己,在市场上插上草标,把自己标个好价钱,让买主——企业雇主来把你买回去。一个人的求职能力相当于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手段与策略与包装;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自己使用有效的策略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荐技巧。
7.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低下
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大学扩招造成的大学生入学生源素质的低下,进一步造成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低下。
8.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他们仍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
“天之骄子”的意识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这无疑造成走向社会另一巨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两种不良的择业观中:一是消极等待;二是过于强调专业对口。
9.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及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要求应聘学生通过英语六级,更有甚者,把身高、长相、气质都作为选拔的条件。另外,有的单位把工作经验作为应聘条件之一,更是限制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
三、对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引导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实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怎样来改变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呢?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与形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对大学生的诸多素质要求中,应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二是,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使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三是,需求信息的搜集工作。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需求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扩大就业面。四是,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高学历失业”时代的来临。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要非把第一个工作定为终身职业,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就业视野,到急需人才的领域、地区去。五是,要引导学生针对所有需要考试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六是,引导、培养和提高毕业大学生的自荐艺术。七是,加强招生结构或者说专业人数的国家宏观调控。院校的自主计划招生与国家整体上的专业结构招生的失控性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这样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八是,降低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论大学潜在课程的育人价值[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2]衣俊卿.论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型[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3]王蜀见.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1).[4]山贼.大学生是不是人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4-12-11(4).[5]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N].就业新闻,2009-04-29.[6]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5-08-09.[上一页] 1
2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陈艳珍
高校毕业生作为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对于我国来讲,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谐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企业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更需要适合企业发展文化的人才,企业在录用人才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给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只看学历和经历,更要看能力和潜力。
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的质与量。
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参照国家公务员考核体系建设,按照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假借招聘名义搞暗箱操作的歪风邪气坚决予以严厉惩处。
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对新招聘的大学生,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晋升空间,办理相关手续,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正常休息和休假。
二、大学毕业生的自身责任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准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三、高校的育人责任
努力提升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地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四、社会及政府的促进保障责任
加快就业体制改革。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上海等地与大中型企业建立联合见习基地的经验,对大中专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实行3—6个月的见习期,增强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完成实习任务者不能毕业。
大力推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出国深造的就业政策。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代征入伍,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缓解基层人才难求的紧张局面;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为创业者搭建信息交流、互助扶持等有效渠道,为创业者和员工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员工落户等便利服务,为创业者减轻“包袱”。
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肯定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他们的生活短期时间内没有保障,因此,国家应承担一定的保障责任,解决大学生基本生活,鼓励其继续就业。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
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等城市追求太强烈,是自己找不到工作。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三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只有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论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稳定还是从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学校及学生主动应对的大学生就业立体网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行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正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有人认为是政府制度与体制的缺失引起的;有入认为是毕业生和家长的心态所致;有人认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出了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行等。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但是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了由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这无论从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来看,还是从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来看,都是一项战略性和历史性成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容乐观。是不是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太多了呢?据教育部今年4月发布的资料,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弄清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认知环境下,对读书改变个人命运的偏狭理解以及急于求得实际利益的大学生相当多。他们把上大学受教育当作找到“工作”的阶梯,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甚至于家庭与家族地位的筹码。这种观念使得无论是毕业生本人还是其父母、亲朋都认为读了大学,理应享有丰厚稳定的工资待遇,大都希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一个好的职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还没有彻底转变,仍然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2、国家政策导向不力。
从上述分析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还存在地区性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工资待遇分配不公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三大差别”仍然存在。仅从城乡收入上看,城乡收入的差距一直较大,如果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找工作,将面临的是低收入。当然,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同一工种的工资收入相差也相当悬殊,以至于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如果采取倾斜政策进行疏导,如提高工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或把到艰苦、落后地区工作作为评职、晋升的一种资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得以解决。尤其在我国,国家的政策导向明显影响民众的观念和发展方向。
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
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行为,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招生。二是高等教育的封闭性。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较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有较大的盲目性。高等教育培养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高校专业设置过细,毕业生适应面窄。四是高等教育的专
业结构层次不合理,出现本、专科比例倒置现象。
4、用人机制存在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一方面,一些单位领导存在短期行为。由于职工的利益与效益挂钩,多选人意味着职工平均收益的减少。所以当单位需要劳动力增加时,领导往往选择培训内部职工来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满足需要。有些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偏差,“用廉不用优”,只要节约开支就行。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一再拔高用人标准,如限制学历、毕业学校、身高、相貌、户籍等等,这样就把许多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所在1、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安居乐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的基本要求,有就业岗位、维持生计也就成了老百姓对政府的要求和期盼。如果政府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待业”和“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将会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若就业中再遇到各种不公平竞争,使他们失去许多平等的竞争机会,对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打击很大,这更让他们感到困惑、迷茫、不满、愤怒甚至怨恨,使他们对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做人准则和社会道德等产生怀疑。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能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就业难”使不少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竞争,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不安、苦闷、抑郁恐惧、自卑和神经衰弱等心理倾向,于是休学者有之,畸形竞争者有之,轻生者有之,犯罪者有之,使本来宁静和谐的校园平添了几分浮躁和不安,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解开郁结在大学生心中“毕业即待业”的心理阴影,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减少浪费
假如大学生毕业即待业,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首先,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长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其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大学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高的。如此大量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社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无疑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只有人尽其才、各尽所能,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由于历史原因,对我国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为转变这种就业观念,高校应加强就业思想教育,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的择业观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它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职业评价。在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顺应形势,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总是首先决定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恰当的职业评价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选择到理想的职业角色,避免职业选择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大学生应该看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传统就业渠道对人才的吸纳力毕竟有限。而一些新兴的中小型企业、私有企业、服务性行业及有待开发的地区和小城镇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毕业生只有合理定位才能施展雄才大略,为社会多做贡献。
3.加强政策引导,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
由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一些学校靠扩招收入来填补办学经费的空缺。因此,形成“不管毕业生就业如何,先招进来再说”的观念。只要能招进来学生,什么专业都可以上,什么专业都可以批。这实际上是地方审批部门的“保护主义”。为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和专业的重复设置,统筹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家应利用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专业设置,限制那些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就业率低的院
校的招生数量;责令一些学校停办就业市场需求量少的专业,以改变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行为。
4.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独当一面的技能,毕竟市场的运行规律是企业难以回避激烈的竞争,而企业又不可能拿出很大的精力重新培养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手段与方式,让受教育者真实感受到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压力,学会承担风险与责任,提高经营素质与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就业教育观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以培养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与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创业教育是以主动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培养的人才“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宣言》,1998年)这一点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美国率先行动,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创业教育,并取得辉煌业绩。英国、德国等相继行动,将创业教育纳入政府政策之中。我国顺应时代发展,也把创业教育提上日程。2002年教育部做出决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新产业。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会逐步确立,并贯穿到高教改革中去,培养出大批创业者,这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总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协调与配合,才能见成效。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作者: 贾文华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刊名:成人教育英文刊名: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 2006,“"(4)
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作者: 黎大志,姜新生作者单位: 黎大志(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姜新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刊名:现代大学教育英文刊名: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年,卷(期): 2009,”“(5)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张向前,Zhang Xiangqian作者单位: 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11刊名:经济问题探索英文刊名: INQUIRY INTO ECONOMIC PROBLEMS年,卷(期): 2005,”“(4)
关于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作者: 许进军作者单位: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1刊名:继续教育研究英文刊名: CONTINUE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 2009,”“(8)
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者: 彭拥军,Peng Yongjun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r7刊名:江苏高教英文刊名: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 2009,”"(5)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学生:李子珍指导老师:尹利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更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匹配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找出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问题,就业情况,就业对策
数据显示,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92万多人,再加上去年没能实现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欧美各国纷纷裁员,预计今年全世界有2000万个岗位流失。我国企业虽然未出现大批裁员情况,但对人数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找个好工作的难度无疑在增大。有专家坦言,受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今年的校园招聘会来得慢一些、少一些,很多企业还在观望之中。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纵观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极端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变得十分的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的进入社会,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位置,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就业前途问题,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否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先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再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各种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几大问题
(一)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差
1、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2、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 1
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二)社会就业基本形式和现状都很差强人意
1、社会的基本就业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每年我国有近千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人。“十五”期间(2001~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1亿左右的需就业青年。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岗位增加极为有限。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因此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就业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社会的就业现状矛盾
从供给方面来讲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与市场对这类人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从总量矛盾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突出。
从结构矛盾讲。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
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和基层单位去。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在我国的我国的地域性结构失业较为突出。
(三)高等教育本身就存在问题
1、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
2、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3、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4、从质量上讲。有些大学生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提供的劳动力质量不合格,造成产品交换不出去。一方面,从大学生本身来说,随着独生子女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此年龄段之前所形成的素质优势与弱点也将日益突出地反映到劳动力队伍中来。他们虽然智商略高,但品质、性格、教养与日常表现存在明显的弱点。另一方面,从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来说,大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学简陋的实验设备和薄弱的实习环节,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劳动力的质量。低质量的劳动力质量,减少了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综上所述的几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性。从大众的就业观到各种客观的就业形势,我们都要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上日程,做好各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各种对策。我们不得不做出认真的思考。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个关系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
(一)从政府来说,必须要创造良好的就业或者创业的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二)从社会来看,要提倡就业观念的与时俱进,提供周到实在的就业服务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当然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
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所以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首先,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长明显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其次,要加紧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我国的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
(三)从高校来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是刻不容缓
首先,思想主体教学教育方面: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自己多一点,考虑别人少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使正常,大学生要向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将来能真正满怀希望的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要一环。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
其次,机制辅助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方面: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三、结论
大学毕业生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也会影响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会给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一个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4).[5]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6]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6).[7]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1)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结课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刘文超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异也反映出高校的竞争力水平的不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需要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续几年来的扩招,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大大提高。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异也反映出高校的竞争力水平的不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需要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天之骄子”,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新增劳动力的代表。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市场的大学生需求量已经饱和了,已经供过于求了。而是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这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主要矛盾
1.一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找个理想的工作更难,有的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名牌高校的毕业生找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也不是很容易。二是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许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感到招聘到满意的大学生很难,主要是因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不一致,企业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而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偏重理论水平,且专业设臵口径狭窄,加上各种条件如资金、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制约和缺乏有效的管理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⑴
2.宏观调控的滞后性和人才需求迫切性的矛盾。有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属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但是高校未能很好地进行培养,当然,也确有一些专业已经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校也不能及时缩减招生,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同时,当前还存在各高校相同专业的重复设臵问题。宏观调控的滞后性和人才需求迫切性的矛盾,使高校的专业设臵和调整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部分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不可避免。
3.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产生矛盾。大学生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都是用人单位较为关注的问题。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除了缺乏工作经验的劣势之外,目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均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影响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聘用。企业对大学生素质的不满,更多的还在于非智力方面。大学生往往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的道德却早已被大学生所遗忘,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可见,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部分大学毕业生,无论来自城市或农村,都缺乏基本的素质,不懂事,不会做人,不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身份等。有些大学毕业生对企业文化认同度低,更谈不上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大学生就业稳定性较差,热衷于跳槽,这些都促使企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影响了就业。
4.替代性就业的局面已出现。目前,各大学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毕业生
也在成倍地增长,替代性就业的局面已经出现。高学历毕业人数的增多,使本应是大学毕业生胜任的岗位,却由研究生取代。依此类推,形成恶性的连锁反应。
5.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对收入要求过高。“眼高手低”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们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大学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目前,就业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了解,并且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要求存在巨大差异。另外,有些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如何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缺乏了解。
二.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⑵
2.学校与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对学校来说
①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国外很多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是很重要的部门。国内近年来也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将会成为一个发展最快、人员最多的机构,可能会超过教务处等部门。只有出口畅通了,大学才能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就业指导形式要创新,“长期深入企业实习”是当前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指导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并不受大学生欢迎。另外,政府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
②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仅仅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和提高。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能不能就业是与这些能力密切相关的。社会上最受欢迎的人是有责任心、勤奋、情商高、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而拥有过硬的技能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研究表明,有十种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分别是:专业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能
力、专业能力、培训技能、科学与数学技能、理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外语交际能力、商业管理能力。此外,大学生应该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关注社会及国家的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就业。同时,大学生还应该明白,大学毕业还不是真正的毕业,还必须上社会这所大学里继续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③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勇气和能力。创业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从数据反馈看,大学生创业仍然是“空中楼阁”,只有极少数大学生选择创业。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似乎越来越远。学校除了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和引导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成功创业。主要的准备工作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准备:自信独立,富有挑战精神,富有责任感;(2)知识准备:管理知识,营销知识,财务知识,专业知识;(3)能力准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④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高校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灵活设臵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同时,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弹性学制等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中途参加工作,然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对于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实行“双证书”制度。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建立一种基于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
对大学生来说
①大学生就业应该瞄准经济增长的主战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邻近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一些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地区的大学生供不应求。例如,在浙江的温州、宁波等一些新兴经济增长地区,很多年利润千万的企业就是没有大学生。据报道,有一个上海的下岗工人,自己在家里搞电脑印名片,后来一个温州企业的老总发现他会操作电脑,认为他是个人才,就把他高薪聘请到温州去。另外,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难在需要解决户口的企事业单位,其实,走出大城市就没有那么难了。②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在首次就业时,大学生应调整好心态,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不要期望太高。即使工作不如意,也可以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更务实些,机遇大于待遇。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放低架子,从基础做起,虚心学习,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当前,较多的大学生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等。一直以来,为了保证就业率,学校都是建议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这样就可以“先生存、再发展”。但其实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和想法,最终结果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后出现较高的流动率,使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成了“为别人做嫁衣”,使得不少用人单位望而却步。从成本控制及人力资源利用来看,这种现象将导致企业招聘毕业生更趋于保守,毕竟企业不是人才培训基地。至于应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③“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要做好事,首先就要做好人。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素养的忽视,表明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我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企业倾向于录用有德有才之人,希望大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切地说,这是
其自身素质的表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高专业技能一样重要,两者不可偏废。
无论怎样,大学生都应该明确的是,只有自己适应了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共同努力,才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⑴呼格.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其提高.襄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
⑵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福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