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五篇

时间:2019-05-12 12:4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第一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改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现在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问题,“毕业等于失业”这句话确实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面对如此普遍的现象,我们应该思考这背后的问题,研究发现许多的原因都将问题的根本指向于毕业生自身。

关键字:专业技能、素质与能力

就业困难原因剖析

一.社会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 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二 自身因素

1.基本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诚实守信等。基本工作能力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近年来,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基本工作能力较差,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

2专业技能不足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

3就业观念偏差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不利于就业的因素,只能由政府进行调控。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臵。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大学生应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需要之前学生应该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合理地调整择业心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培养自己抗挫折的能力,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二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学习之余,应积极参加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三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看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高专业技能一样重要,两者不可偏废。无论怎样,大学生都应该明确的是,只有自己适应了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共同努力,才会有所改善。

第二篇: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试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途径

唐来清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日益凸显,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错综复杂。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解决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以解决共同努力应对。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为家庭担心、社会关心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理性对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关乎千百万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从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410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时的559万人,2009年时611万人,到2010年达到空前的630多万,2011届高校毕业生数量660万人,往届待业的毕业生数量开始累积,使得就业工作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如今的毕业生就业将面对“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局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较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这意味着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大学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一样,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而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只想到国有单位、事业单位而不愿到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甚至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许多毕业生把工作地点和工作待遇看得过重,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臵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正确选择。

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职业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够,或者职业素质太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仍有待提高,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心理素质差,视野狭小,缺乏足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很多的用人单位人手吃紧,也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长期空臵岗位。

第三,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际脱节,大学生就业常常遭遇“撞车”。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忽略了个人特长、兴趣,一味填报热门专业,希望能够较好地就业;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常常不顾本校的师资队伍,盲目增设“热门专业”,以期增加招生人数。这是短期的功利行为,对大学生就业是不利的。例如有些热门专业像会计、营销、软件技术、心理学等,刚刚“热门”二三年便出现了“乱招”、“滥招”现象,导致了资源过剩。有些专业虽然学生入学时市场有旺盛需求,但到学生毕业时已是供大于求了。盲目选择热门专业不仅让大学生在升学时严重“撞车”,也让他们在就业时再度“拥堵”。

最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目前全国高校基本实行了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但是一个公平、有序的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一些城市也出现过大学生与下岗人员同场应聘,甚至去农民工劳务市场登记求职的事。现在的形势下,大学毕业生众多而就业岗位少,降低求职目标是理性的。然而,如果当一场为下岗职工及农民工办的招聘会,参加者大部分大学生,也说明了政府部门的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所做的工作仍然有限。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原因探讨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

1、自身原因。部分大学生在观念上还停留在计划济和精英化教育的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没有认清当前激烈的就业形势。用人

单位需要的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专业化人才,非常看重大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许多大学生没有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能力的自我培养。少数大学生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吃苦耐劳,挑三拣四,患得患失,自我主义思想严重。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里得过且过,缺乏紧迫感,玩得多,学得少,忧患意识不强;殊不知,当代大学生只有对就业、职业和事业持有强烈的个人忧患意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另外,和自身低下的就业能力相比,大学生对待就业自我定位太高。他们不能审时度势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适时就业,出现自愿失业现象。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对“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的问题进行调查时,32.37%的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为27.67%,深圳为12.13%,广州、大连等沿海发达城市也是大学生向往的城市,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他们没有看到二线城市的发展和就业前景,游离在大城市的角落。

2、高校原因。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高校在专业设臵方面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办学模式不能随经济结构调整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变化而创新。部分高校执迷于短期功利盲目招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结构进行普遍的、较大幅度的调,使部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具备职业竞争力。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较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忽略了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实际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工作中需要运用的知识严重脱节,造成了“学过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没学过”的局面。三是高校在专业设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一直以统一的模式培养人才,缺乏尊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增加,高校人才培养的压力倍增,更加倾向于人才的模块培养,忽略了个性培养,不能培养出特长明显的杰出人才。

3、社会原因。在社会需求方面,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正进行战略

性的调整,下岗工人数目庞大,社会失业率逐年增加,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从用人单位方面来讲,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用人单位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一些单位领导存在短期行为。由于职工的利益与生产成本挂钩,职工人数的增加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减少,用人单位需要增加劳动力时,往往选择让内部职工“身兼数职”,以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来满足需要。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刻意低薪吸纳大学生,限制了就业率的提高。在政府导向方面,国家虽然大力倡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就业、到贫困地区就业,但是政策倾斜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差距十分明显,选择到基层、农村和贫困地区,就意味着选择低收入,而大学生在国家政策中获得的好处远不能弥补收入上的差距。

三、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途径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1、政府和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第一,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国家为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在这些项目基础上,国家还要有一系列保障措施,切实保证响应号召的大学毕业生有出路、有前途、得实惠、无后顾之忧,提高政策的施行效果。第二,政府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奠定基本条件。从个人职业发展看,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大的提升空间,而利用一些临时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无法长久地为欠发达地区留住人才。唯有加快经济发展,减小不同地区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才是实现基层就业、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第三,社会各界要切实落实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在全国形成有序、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2、各所高校应提高培养水平,打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第一,高校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重新定位其培养目标、设计其培养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使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做到办学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保证大学毕业生在行业领域中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优势。第二,高校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高校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依托便利、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就业市场行情和动态。第三,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能针对工作当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校际、校地联合,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第四,大力营造校园创新氛围,加强创业教育。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创业教育成为了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就业教育观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与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高校要开设有实用价值的创业教育课程,举办有强大影响力的创业计划竞赛,提供有坚强后盾的创业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

3、大学生个人要奋发图强,自觉提高就业能力。第一,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教育”,今天的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等分配、听安排的心态,树立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观念和就业新观念。第二,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在实际行动中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个人价值增值,开发自己的潜能,为达成目标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实现梦想。第三,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大学生可以利用平台展示他们多才多艺的风采,树立信心,培养综合素质,促进成长成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非一言可以蔽之,它是涉及到各个因素的“综合症”,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也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协调与配合,才能见成效。

注释:

参考文献:

[1]贾文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成人教育,2006(4).

[2]卢昌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08(18).

[3]陈璐.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创业途径[J].商情,2010(2).

[4]刘丽.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XXX科技大学就业指导课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班级:10011210学号:10011210Xx姓名:xxx

[内容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80多万的记录。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当前,就业指导课已经列入各高校的必修课,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就业现状以及各种应对就业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压力与机遇对策思考

[正文]: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不乐观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2012年高校毕业生680万人,比2011年608.2万人,增加70多万人。我们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当中,就业的形势应当说还是非常严峻的,就业工作也是非常的艰巨„„要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其实上,今年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大环境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难度远高于其他人群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话,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由于就业不易,2011届本科毕业生中有更多的人选择了继续读研而非参加工作,选择读研 1的比例较2010届增加了2.5个百分点。2012年高校毕业生680万人,比2011年608.2万人,增加70多万人。

以上数据显示表明: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首先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是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其二,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诸如就业环境还不够宽松、公平,企业用人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等等。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要解决当前以及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针对今年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央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政府在行动中要有多种措施以应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

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此外大学毕业生也要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2.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敲响我们的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严峻,但我们也要看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树立、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第四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综述

目前在我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得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也极具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近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加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感觉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其实,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与其说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众所周知,大学毕业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应该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一体化的发展,大学生受的教育大多是缺乏必要的能力训练,只灌输书本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教育,不能满足新经济要求和新竞争力和就业能力的需要。目前高等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方面严重不平衡,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就我自己而言:

首先,我得清楚自己的位置,自己不是处在好学校就读,而且自己的专业也不是热门专业,所以我得向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发展,得自己努力拼搏,不能靠家长,更不能期待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发生。

我对英语比较喜欢。虽然英语成绩不是很好,学起来也觉得挺困难,不过相比其他的英语还是比较喜欢的,我现在在努力的考英语六级和教师资格证,以后想从事英语教育的行业。并且,在考教师资格证因为我的专业不是师范类的,只有拿到教师资格证才有当教师的资格。

我对以后的就业前景其实不是很乐观的,当老师也不是很容易能进好学校的,现在的师范生很多,我本身也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能力与水平还不是很好。所以在毕业后很可能不能马上从事教育的行业。

针对这一问题,我准备用考研来弥补这一缺失,初步我打算考教育学。因为教育学起码可以与以后的教师行业相匹配。

其实我觉得总而言之,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和中国的人口数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人口太多,大多优秀人才都集中于一线二线城市,众多人口集中在狭小地区,相对的流动性减小。目前就业,单位都比较喜欢拥有经验的人,无论是国企外企还是小公司,甚至在我假期打工时在商场里卖衣服都喜欢要有经验的。这一点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是阻碍我们就业的很大的门槛。

有的时候我们也不是不积极就业,不是每个学生都是

靠“拼爹”来过生活,但是目前,没有经济实力,没有权势,想找一份自己很称心如意的好工作真的是很困难很困难。

三、大学毕业生工作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学生教育质量下降。

由于各高校招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更不上其规模的发展,很多高校出现办学条件不足,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硬件设施软件设施达不到标准,设备仪器、实习场地、宿舍、食堂等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没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程度就毕业,学的知识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2、大学生自甘堕落。

目前,中国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不懂感恩、喜放纵、爱慕虚荣、没有上进心,不求进取荒废大学的美好时光,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导致毕业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满足不了工作单位点的需要。

甚至出现了什么“女大学生就业遇门槛,婚介找出路,那感情换出路。”“两千多名大学生竞聘搓澡工职位”等荒诞的事件。实在是给我们大学生丢脸。

3、硕士博士以及“海归”的冲击。

“留洋在外”的海归派确实是众企业看中的对象,好名声、好外语、好眼界、新思维、新观点、新角度或许是

很多公司选择海归派的主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回到国内找工作就轻松多了。

4、拼社会就是“拼爹”。

当今社会,腐败问题极为严重,家庭社会关系越来越重要,大学毕业生近三层是靠父辈找关系找工作,所以“拼社会就是拼爹”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常常抱怨的一句话。

5、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多愿意集中到东南部发达地区、高新部门工作。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是大学毕业生所向往的地方。一线城市人才供过于求,二线三线城市无人问津。如果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有缓解的可能性。

四、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高校:

各高校应本着育人的原则,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招生比例,培养好学生。

2、大学生:

大学生自己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加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责任感、道德感。在大学期间,要充分利用好图书馆,高新教学设备等有利资源,有针对性的给自己确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样

才不会浪费大学的美好时代。

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肯吃苦,不爱慕虚荣,不依靠父母,到不太发达的城市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就业。

3、社会:

公平地对待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多给他们机会积攒经验和资历。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创造没有压力的就业环境,多提供些就业培训,是大学生能够积极的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为企业创造利益。

五、总结

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从其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讲,关系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目的;从国家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与发展。所以,大学和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尽早得以解决。相信通过大学生自己、高校、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努力,中国的大学生就业不会成为负担。

第五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就业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鼓励创业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229-01

随着高校扩招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社会就业的总需求并没有随之增加,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成因

(一)人才供求关系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扩招政策也已实施一个阶段,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重。但同时,就业竞争最激烈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都造成了对人才需求的下降。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二)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方面存在误区

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误区。在同等学历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名校的毕业生,有的甚至为了“有面子”,即使对技能、学历等要求不高的岗位也会要求硕士学位。

(三)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求职领域不匹配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经过长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仍有差距,高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层次结构仍有待改善。而由此产生的则是一部分专业招生的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平衡,而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却出现滞销。

(四)高校就业指导力度薄弱

我国高校进行全面就业指导的时间仍然很短,且就业指导普遍停留在找工作的指导,缺乏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对调整学生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方面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五)毕业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就业形势、就业需求等的认识不够,在择业时多数仍然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及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即使这些城市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毕业生也想先停留下来,慢慢寻求机会。这一方面不断加剧了这些城市的就业竞争,也导致了地区之间人才供应的进一步失衡。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未来的期望过高,而就业能力却无法支撑自己的梦想。有的毕业生则盲目攀比,或眼高手低,不能接受现实,从而导致就业难问题的加重。

二、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要高度重视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内需,持续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就业需求才会旺盛,这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另外,要完善就业政策,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坚决杜绝就业竞争中的不良现象。

(二)更新就业观念

各用人单位要量需用人,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员聘用工作,使高校毕业生才尽其用,充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

高校毕业生更要认清就业形势,从自己的能力和理想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合理定位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观念。此外,还要正确认识就业的地域性。机会不仅仅存在于大城市,广大基层、西部地区等就业空间及发展空间非常大,实践证明许多优秀人才正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

(三)高校就加强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对接

高校应完善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保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要强化人文精神、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高校还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畅通就业信息采集渠道,切实建立起就业联络员制度。高校应定期把专业情况及生源情况及时向用人单位进行通报,做好沟通。把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及时通报给毕业生,使他们有的放矢,提早与用人单位联系。

(四)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从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规划、择业能力、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开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引导他们顺利就业。

(五)鼓励自主创业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社部门应每年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班,促使高校毕业生有机会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业与就业能力。应注重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充分利用创业导师资源,为有创业意愿、创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帮带服务。对自主创业者,符合条件的为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07).[2]张炳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8).[3]雷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责任编辑:杨柳

下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摘 要】当前,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通过对就业难原因进行探析,提出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和毕 业生应积极配合,采取相应对策。 大学生就业......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摘要:本文通过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从而提高旅游专......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精选合集)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的切身利益......

    2013思想汇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尊敬的党组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就业压力随之骤增。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近7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而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大约有XX万农民工失去了原来的工作,这两股就......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进行概括: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太大;大学生毕业生待遇过低,......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学生:李子珍指导老师:尹利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结课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刘文超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