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周超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摘要: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该专业蓬勃发展,至今已有72所高校设立了运动训练专业。但伴随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同时,这一专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反映在学生就业问题上。但是想要解决就业率问题,不是做好教育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就可以的,本文通过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 分析产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提出整改建议,期望对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有所帮助。关键词:运动训练;毕业生;就业;对策
近几年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率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而这其中运动训练专业的情况更是严重。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该专业蓬勃发展,至今已有72所高校设立了运动训练专业。但伴随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同时,这一专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反映在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上。是“产品”市场定位不准?还是生产环节出了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试图找出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整改建议,期望对这一专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
1.1专业口径窄,培养目标老化
根据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设置要求,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教练员和体育管理人员,主要就业去向为各级体校、运动队和体育部门。从创办以来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和高等院校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但是从近几年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来看,这一目标只有理论上的意义, 而目前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直接从事教练工作,约为2%~3%左右。凭借着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相似的原因,还有部分学生走上了学校体育教师的岗位,但即便是这样从事教师和教练员工作的毕业生仍然不到10%。
1.2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生源主要有两种,即运动队生源和中学生生源。运动队生源普遍能吃苦,运动技能突出,但是对时事政治漠不关心,文化底蕴不足,知识面过窄,行为不拘小节,遇事缺乏理性,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不够,人文素质缺乏。中学生生源文化底蕴较好,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很轻松,大部分在校学习期间,不求上进,对自身要求不高,经常逃课、上网、玩游戏,整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以混一张文凭为目的。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掌握求职方
法和技巧不够,人文素质缺乏,影响了自身的就业和择业。
1.3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虽然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大都是“80后”,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而且期望值过高。通过对辽宁省体育类院校2007届运动训练专业500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 毕业生就业意向大部分集中在公办学校、公务员、高校等事业单位, 以求得稳定的待遇和好名声,其中选择高校岗位的学生均担心学历问题会给就业带来影响。(表1)
表1毕业生第一期望目标
就业单位类型
第一期望目标
数
比例% 公务员 138 27.6 高 校 57 11.4 公办学校 201 40.2 民办学校 23 4.6 企 业 34 6.8 其 它 47 5 在就业地域上则集中于大中型城市,而乡镇、农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使国家给予优惠的政策和待遇也很少有人问津。(表2)
表2毕业生就业地域意向
期望就业地域
第一期望目标数
比例% 经济发达城市 中小型城市 乡镇及农村 西部计划 279 55.8 137 27.4 73 14.6 11 2.2
同时大部分毕业生对工作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一步到位思想较严重。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依赖父母、社会关系、学校帮助择业的学生很多。涉世不深、对社会缺乏了解、社会阅历浅是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普遍现象,再加上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往往存在定位的趋同或超前、相互攀比现象等,这就势必影响到毕业生选择职业去向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将来希望找一个自己体面、稳定、待遇高的部门工作,从而不愿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基层单位、私营企业等工作。而大多数家长也是希望孩子的工作能“稳定”,这同样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1.4招生数量过大,竞争激烈。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每年招生人数均在扩大,旨在拉动内需的扩招随起到了缓解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连续的扩招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05年、06年、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别为338万、413万和495万,08年毕业生预计将达到532万,精英教育早已转化为大众教育,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2体育类毕业生面临的机遇
2.1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体育类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中,新形势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种类和质量有明显的增多和提高,从中国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开始的在全国体育产业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02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19.08亿美元,占当年全国GDP的比重为0.702%,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都在2%以上,即使像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1%,可见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从就业结构来看,2002年全国体育产业的吸纳就业人数为421.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0.5%,2000年---2005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38%,带动就业增长平均率为19.34%。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体育产业到2010年,力争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由此可见,体育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为体育类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2.2“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群众所认可,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参加体育活动,甚至于聘请专业的教练员和陪练。“学生灵活就业率显著提高”、“大众健身领域就业前景看好”是当今体院学生就业的两大特点。如今,即便在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城市,高级健身教练每月的收入也十分客观。大众健身市场和户外运动市场的升温拉动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的健身指导员行情因此看涨。他们不仅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根据大众不同的运动水平和健身需求,进行比较规范和科学的系统指导。可见,对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来说,健身教练和陪练员市场是一个相对广阔的就业领域。
2.3人口结构的变化为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创造机会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这对我国的保健和康复医学提出了挑战。老龄人口之多,为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当中拥有康复保健知识的人才就业创造了良好前景。再者,随着现代人的错误饮食习惯,在青少年儿童中间出现了很多的肥胖儿,而且比例呈上升趋势。据我国“关心青少年成长关注小胖墩健康”召开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肥胖率、超重率分别为12.1%和11.9%。2004年沈阳市教育局体卫处曾对41781个学生监测,体重超正常标准9955人占23.86%。针对这种营养过剩可称之为“病”的现象,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大量的保健中心、健身俱乐部等健身场所。这两种结构的群体同样为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1]。
3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对策
3.1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就业口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由单一的响应国家规划转向主动分析市场。面对各级体校教练员岗位逐渐减少的情况,培养目标可以
由原来面向各级体校和学校的基础上扩展到培养俱乐部健身指导和私人教练、陪练、社区体育指导员等职业。同时,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的体育院校要因地制宜的找准自己的方向,例如体育旅游、户外运动、残疾人体育、老年体育、社区体育、农民体育、商业体育等领域,而对于重点体育院校来说,要发挥自身的科研与训练的优势,把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高素质的竞技运动人才和门类齐全的体育专门人才上,而且还要以培养学生具有参与人才竞争的素质。
3.2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面向新世纪社会对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突出以人为本,压缩重复内容,整合必修课程如公共必修课类的政治理论课程,使选修课程小型化,重视前沿知识,使各类课程有机结合,发挥整体育人效应。
调整对知识点的质和量的平衡,改变课程内容重复、课程门类繁多的现状,整合例如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这样知识体系相同,内容交叉的课程,突出重点,提炼出必要的知识点。
及时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现阶段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生源易发生变化,高中毕业生比例大大增加,要利用选修课调和不同生源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对就业的不同需求,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程门类。
改变过去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同现状,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如运动员选材学、,运动竞赛学、营养学等,有利于提高专业业务素质,更有利于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体现运动训练专业特色和优势。
增加技术科中实践内容的比例,注重能力的培养。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竞技技术水平较好,学习中不用过多强化技术动作,而应在教学中强化其运动训练能力、体育教学能力和战术运用的能力。
3.3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3.3.1 建立院(系)二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借鉴国外大学“院系办专业”的经验,充分发挥院、系在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就业工作只由学校负责的现象,学校就业部门负责举办招聘会,就业政策、形势分析、毕业生人事调整的工作,同时院系也要积极参与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毕业生推荐、就业面试技巧培训等工作,学校工作,学校就业指导和院、系就业指导相互补充,彼此充实【2】。
3.3.2院校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四年教育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应全员、全程、全面进行,将就业指导延伸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个方面。第一年要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及专业状况,树立危机感,让学生知道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要切实抓好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要针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帮助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大二重点抓就业观念和成才意识教育;大三重在求职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并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大
四重点抓国家就业政策的学习,另外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全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让学生能够了解就业市场,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
3.3.3加强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教育。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建立合理期望值。毕业生期望值偏高,就业必然受到影响【2】,就业指导主要是告诉毕业生当年就业的形势、政策,帮助他们冷静面对现实,积极调整自我认识,务实寻找机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他在社会中的竞争,也直接决定着其所找工作的优势、待遇的高低。
3.3.4教育学生树立就业创业并重的观念。就目前我省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毕业生择业的可能性和机会越来越小,这使得学校有必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学生不但要有就业的紧迫感,而且要有就业目标,要有自主创业的精神社会也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4结束语
为了培养社会认可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必须转变思想和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素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使学生适应社会,从而确保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使这一专业能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志磊,陆升汉,闫云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贵州体育科技2006(2):47-50
[2]董波,陈亮.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07(28):486
[3]邹国忠,张健,张世林,顾秀萍.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10-12
[4] 张现峰,张庆文.浅论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7(1):66-67
[5] 王丽君.运动训练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4):126-128
[6]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7-3-1.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 graduate employment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Zhou chao(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Abstract:China's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s founded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late 50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fession to flourish, 7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set up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However,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 is also faced with many questions, which ultimately reflected in the student employment issues.Want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rate, however, not do a good job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can be a link, and this article through sports training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status of professional analysis, analysis of this issue difficult employment reasons, and these reasons put forward reform proposals,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employment help.Key words:Sports Training;Graduates;Employment;Countermeasures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摘 要】当前,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通过对就业难原因进行探析,提出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和毕
业生应积极配合,采取相应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国家、学校和个人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历来为政府和公众所瞩目。从政府的角度看,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是教育资源最佳的利用,是国家快速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从学校的角度讲,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学校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个人而言,这是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从1993年开始试行并轨招生、缴费上学制度到1997年全国高校全面并轨.毕业生分配制度也随之由原来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办法逐步被“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代替,继而全面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大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概念已成为历史名词。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把大学生这一重要人力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一个现实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历程
(一)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的历程
从西方国家就业指导的发展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与具有普遍意义的就业指导在共同发展中经历了从一致性到有所区别的过程。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与社会普通成员的职业指导与“就业安置”是同义词。到60年代初,人们已认识到:学校的职业指导不能只限于择业期的安置。以金兹伯格和萨帕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派创立了“帕森斯的理论”.他们认为:高校的职业指导不是学生毕业时才有的一个临时性的事件,而应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美国学校的职业指导于60年代初期就正式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并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其它国家的就业指导受美国影响较大,但借鉴中也有创新。例如,1958年日本文部省发布的训令指出,学校的职业指导统一使用“出路指导”或“出路教育”:前苏联从开展学校的职业指导活动开始,就创造性地借鉴了美国的经验,用“职业定向教育”来表达学校的就业指导.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指示,把职业定向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我国港台地区一般称为生涯指导,同时开展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辅导活动。[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及现状
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当时的清华学校就开展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并且成立了相关的机构,随后其它学校也纷纷效仿。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整体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了“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根本不需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6年起高校开始试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学生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全部由高校派回生源所在地,由当地政府安排就业,此时,高校也没有感到就业的压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末
期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工作发展迅速,有关就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类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课程。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不久又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凡此种种举措为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了舆论宣传、政策法规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准备。从1999年起,逐步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提出将毕业生就业率定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将这一指标公诸于众,要求各高等院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中心来调整学校的招生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就业方法等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如果大批量不能就业.学校就无法取信于社会,优秀的高中生也就不愿报考,生源质量不高又必将影响到毕业生质量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一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将直接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事关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探析
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人为因素,主要原因如下: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迅速扩大,毕业生供给量大幅度增加,从全国范围来看,2002年全国高校
毕业生人数还不到150万.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175万人。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
对记者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2]也就是有30%(167.7万)的大学毕业生没
有找到工作,加上2009年全国高校新增大学毕业生611万,那么2009年要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将突破778.7万大关。可以看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在继续增加。
(二)社会吸纳毕业生能力减弱
从总体上来讲,就业的难易直接与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多少有关系,而社会职业岗位的提供,又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城镇人口增长迅猛,城镇失业率逐年递增,加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工作,从而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冲击;其次,以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和吸纳者。由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企业转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较多。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下岗的人数增加,安排企业内部富余人员的任务繁忙,进而影响了接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再则,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压缩了公务员数量,各事业单位也逐步开展“减员增效”。所以,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持续减少。据原劳动保障部统计,近年来每年在城镇要求
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大约在2 400万人,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 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4_。从理论上讲,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才50%左右,而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今后几年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消化增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矛盾
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错位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关联。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周期是4年。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至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5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 ;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当前,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的程度较为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即使市场上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早已人满为患,但很多学校的这些专业还在继续扩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如此之快,而现在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机制,以及学科建设却明显滞后。据调查,“长线专业年年剩,短线专业年年缺”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由于高校专业招生制度、专业设置滞后.而且专业教育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效果。
(四)用人单位准入门坎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在接收毕业生时.已从过去的“数量型”转化为现在的“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化为“挑肥拣瘦”。
1.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
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
(五)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落差大
1.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的束缚,“官本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只有到了国家党政机关.当名国家公职人员吃皇粮才算不辜负自己和家
人,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2.怕苦怕累。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相当多的毕
业生是希望留在大、中型城市,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人才匮缺.各
级政府每年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到内地、沿海招聘人才,但都很少有人主动问津。更有甚者,一些
西部地区生源也不愿意回去工作。他们宁可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家乡建设。
3.一些毕业生依赖思想严重。一种是依靠学
校,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有义务提供一个好的就业岗位,“进了大学就等于有了生活保障”,缺乏学习
动力和参加实践的自觉性,等待学校分配工作:另外一种是过分依赖父母及社会关系,缺乏进取精
神和责任感,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毕业,只等父母找好工作单位去上班。
4.一些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一是基础知识
掌握不扎实,专业水平、业务技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没有工作经验,更不能联系实际;二是思想素质差。“大的干不了。小的不愿干”,既希望事业有成,又贪求安逸,缺乏诚信,没有脚踏实地的品质。这些都是当前用人单位不愿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因为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主渠道。对社会底层人群而言,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如果大批普通家庭发现对子女高昂的教育投资换来的是“毕业就失业”的结果,容易影响社会和谐。[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国家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现有的劳动、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也刚刚起步,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市场机制调节就业的方式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与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能等待国家和社会先解决上述问题,或者放任学生,任其自行解决,因为毕业生作为学校的终结产品,其就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教学、发展等许多问题[s-。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
1.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导和宏观调控的力度。教育部每年都要公布一项指导性的就业计划,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与法规。同时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对那些只顾个人私利、擅自毁约、不按就业合同办事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和经济制裁。
2.加强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切实扩大用人单位的人事自主权。
3.建立全国统一的一流的就业信息网,定期公布全国各地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这样,既有利于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进行选择。
4.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公平就业法》。努力克服就业的“代际效应”,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
平、公开、公正竞争,通过法律手段避免不正当择业行为的出现.尽可能地为高校女性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5.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而是长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东西部二元分化造成的结构困难,使高校毕业生走向西部、基层就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西部、基层就业的回报与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入不成比例,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的就业困境是市场渠道不通畅。要使高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自主创业,必须扫除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障碍,将政策导向落实到制度保障,才能使各种倡议不流于12I号。f-~-)m人单位应采取相应对策
1.用人单位要主动向毕业学生介绍自己单位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情况,也可
在高校相应专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制度。既使学生增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也使用人单位有的放矢地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2.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合理使用人才资源。用人单位要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毕业生发挥最佳效能.而不应只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生,造成人才浪费。
3.为学生提供参加见习、实习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增加.又能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招聘工作打下基础。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身不足而弥补的机会。
(三)高等院校应采取相应措施
1.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
2.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树立既有专业性,又能通用的人才观。
3.设立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常设机构。开展就业指导与实训,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信息量多而广.毕业生双向选择的余地较大,签约率相应也较高。
(四)大学毕业生应持的就业态度
1.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打破“一次分配定终身,从一而终”的陈旧观念。
3.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毕业生能否掌握主动权.关键还是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
第三篇: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从而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
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以及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纵观现有的研究,分析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文章很少,有针对性地提出就业对策研究的文章则少之又少。本文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希望有所突破。
一、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有密切关系。
我国高校自1999年实施扩大招生制度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预计今年大学毕业生约560万左右,但年底估计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2.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和盲目的招生。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的和市场结合,也未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从而使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偏离;另一方面,在招生过程中,各高校虽按计划招生,但具体开设的专业及各专业招生的数量由学校决定,什么专业热,就多招什么专业学生,学生及家长也是,什么专业热,就选择什么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3.现有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中国高校教育没有将产、学、研很好地结合起来,学校更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而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生专业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弱;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经验,依赖性过强;个性过强,缺乏协作精神等等。
4.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普遍偏高,工作倾向反映了毕业生在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求稳”“、求高”心理,而敢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
从现实情况考虑上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外资企业的人才容纳量有一定的限度,与此同时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应该引导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在地区倾向上,大学生“东南飞”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但也要与国家政府的政策调控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就业。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先择业后就业,读书功利化思想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择业期望值较高。有的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盲目攀比,追逐“热门”,结果错失不少就业良机。
5.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尽如人意。
据统计,2002年全国高校负责毕业生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有些万人大学专职人员甚至不足2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全面指导,更难开展个性化服务。
6.户籍制度妨碍了旅游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中国的旅游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
我国目前的就业原则是户口属地原则,即大学毕业生原则上回本地方去工作,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明文规定只接受本地户口的毕业生,这使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户口歧视问题。户籍管理制度已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因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在大中城市就读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户籍制度对他们的就业影响很大。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愿离开学生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而选择留下。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从事旅游行业,发展空间会更广阔。在就业过程中,户籍就成了他们寻找工作的强约束影响因子。
二、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1.首先,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最近,国家或将出台逐步取消户口管理的政策,这对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来说,可以带来较高的成功就业因素。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建立联动机制,适应社会需求。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意识”,要注重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如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并完善高校与企业的联运机制等。通过密切的合作关系,展开长期性的调研,主动掌握人才需求动态,建立与高校专业相适应的就业基地,甚至与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培养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旅游企业要发展,离不开高校输送的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旅游专业要发展,同样离不开旅游企业的关心和帮助,双方应加强互动,携手并进,共同打造优秀的旅游从业人才队伍。
3.高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育人”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二是职业意识的教育。随着大学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必然呈现大众化趋势,过去可能是高中生以下学历人员从事的职业,现在可以由大学生去做。选择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难以在旅游行业长期立足。高校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适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适应行业的需要,旅行社、景点、酒店等行业特点各有不同;二是要适应企业的需要,由于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要入“企”随俗;三是要适应岗位的需要,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职责和能力要求要把学生的适应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4.就业指导课对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各高校不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还要增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进行就业政策、信息、技能、道德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并且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促进校内外联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及产、学、研联合基地,使学生走向社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化等。但要做好,首先就得了解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需求。经过调查指出,在需要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当中,学生们最需要的是发布职业需求信息、组织校内招聘活动;其次,他们关注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指导、提高求职技能,最后,才是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服务。旅游专业毕业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产品”,高校要给“产品”找出路,想办法提供企业毕业生的信息,让企业了解“产品”,才能顺利推销出去。
5.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合理的就业期望。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已不在局限于原有的“统分统配”或简单的“双向选择”模式,而是适应市场需要,学校教育应该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全面认识社会、全面认识职业,树立正确而现实的工作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身的实力,同时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形势和政策、各地区各单位的特殊要求等社会的客观现实,确定一个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6.全面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都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因此要引导旅游专业大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高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在加强大学生理论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素质拓展训练,如构建通识性教育平台,强化大学生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提高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等。就业能力的提高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难就业的现象。
7.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因此,我们必须以现代酒店人才需要为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出发点,把满足酒店业这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办学目标。由于旅游酒店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力资源需求上有其特殊性。原有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虽然理论基础扎实,外语水平高,但往往在专业意识培养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很难适应酒店的工作,思想不稳定,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服务技能,但发展潜力有限,酒店很难从一线普通员工培养各级管理人才。要想高职学生受酒店欢迎,必须改革现有的办学思路,以酒店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加大模拟酒店模拟环境教学模式的建设,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对客服务技能,具备较强的酒店意识,英语口语能力较强,进入酒店能够正确定位,很快适应环境,独立工作。
第四篇:就业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就我们参加高考的经验就可以发现现在参加高考的大军正在增加,相应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在不断的增加,每年面对如此多的就业大学生,造成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是民生之源,是和谐之基。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对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满足程度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也是成千上万家庭最关注的民生焦点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过多,就业岗位供不应求造成毕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初步形成。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困难,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当今年份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处于高峰期,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预计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将达1400万人。所以我国的劳动力人口也是供大于求,部分劳动力根本没有就业的岗位。
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高校毕业生的增加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
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并存,离校待就业毕业生数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居高不下,择行业、选地区、挑单位、讲待遇在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部分毕业生质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人力资本含量较低,影响了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许多地区和部分行业出现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很多用人单位都发出了雷同的感叹,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表现在学习盲目性强、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周围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等,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来解决。因此,从学生一进校开始就要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规划自己一生可能的职业发展轨迹从而帮助他们更快的成长为行业或者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树立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理念。全程化职业指导理念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培养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及时提供有效市场需求信息;二是指职业指导要贯穿于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职业指导,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掌握和运用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方法,增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应该针对不同的指导对象进行分类指导。不仅可以按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科进行分类指导,更可以按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其次,要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注重培训式指导。让大学生在亲身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指导,达到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的目的,如组织讲座、参观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就业基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实践,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培养职业兴趣,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提前为职业发展做准备。
极开展“订单式教育”,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空间。目前各地都面临高层次人才紧缺、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紧缺的矛盾。如果泛泛地从人才市场招揽人才,往往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校地合作办学,培养紧缺人才,无疑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校友、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强调“走出去、请进来”,结识新朋友,联络老朋友,形成较为固定的用人单位网络和具有自身特点的二级就业市场。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一项调查,在已毕业的大学生中,有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不适应工作需要。从近年人才招聘的情况看,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对实用技能掌握不足,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又一重要原因。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增加大学生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优化知识结构,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之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为毕业生创建外部条件,密切联系企业。对于学生就业的企业则全面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以便了解企业和学生双方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做到与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保持良好拓展联系,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这些都将为我们当前的就业工作快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毕业生就业问题
2010届毕业生领取报到证后注意事项 来源: 马超山的日志2010届毕业生领取报到证后注意事项
若有省信息网锁定之后(即2010年6月23日后)再与用人单位新签约的情况,请自行办理二次派遣或改派手续(具体程序详见部分就业知识问答)。报到证改完后方可修改户口迁移证上的地址以及修改档案转寄地址等。
毕业生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注册信息,毕业生签约、解约、派遣、改派、档案转寄等手续全部在“信息网”(网址:http://)上办理。
部分就业知识问答
一、报到时间及程序?
1、报到时间: 7月1日---10月15日
2、报到程序:(升学的毕业生和支援西部毕业生不需要就业报到证)
1)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和单位要求的有关材料直接到接收单位办理报到手续;
2)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省内毕业生: 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使用“网上报到”栏目,按系统提示完成“网上报到”后,持签发到各市、县人事部门的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和户口迁移证到相应的人事部门办理报到、落户等手续。
3)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省外毕业生:持签发到各省、市人事部门的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和户口迁移证到相应的人事部门办理报到、落户等手续。
二、户口问题(有其它具体问题请咨询学校保卫处)
毕业生凭《就业报到证》办理报到和户口迁转手续。
1、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单位所在地公安部门凭接收单位报到证明、《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和户口迁移证办理落户手续。
2、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需要办理落户手续的,公安部门凭《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及迁入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出具的《落户介绍信》在其家庭户口所在地办理落户手续。
三、毕业生档案去向
档案去向与就业报到证派遣地址一致,若有其它情况请尽快联系辅导员。
1、在就业信息网上录入升学的毕业生:档案按“高校就业信息网”上录入的升学地址发放;
2、已在就业信息网上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档案按“高校就业信息网”录入的 “档案去向”发放;
3、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档案发回生源地,与报到证地址一致。
4、支援西部的毕业生:档案先存留学校,服务期满后请尽快联系学校,办理相关手续。提醒注意:毕业生毕业后请于三个月内咨询接收单位是否已收到档案;档案没有收到的同学,请尽快联系学院辅导员老师。
四、若就业报到证已派回生源地后又签就业协议怎么办?
需要自行办理二次派遣手续。二次派遣是指离校时就业报到证签发回生源地的毕业生,在规定期限(自派遣之日起2年)内落实就业单位后,由负责签证的人事部门办理的派遣手续。2010届毕业生二次派遣手续自2010年7月16日后到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办理。
1、在省内落实接收单位的手续办理流程: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与用人单位在网上签订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暂不具备网上签约条件的,可签定纸质就业协议书,具体操作如下:毕业生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入毕业生专区,使用“录入省内就业协议书”功能,将用人单位信息录入到信息网上并下载打印出纸质就业协议书)。网上签约后,打印出来并加盖相关单位公章,到生源地人事局开退函。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从网上打印的就业协议书、退函等材料到用人单位同级人事部门办理派遣手续。
2、省外就业的手续办理流程:在“高校就业网”上向学校提交“省外就业”申请,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领取省外就业协议书与用人单位签约,并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录入签约信息。派回生源地的,到生源地开具退函;已签过就业协议的,由原接收单位出具解约函,然后持就业报到证、就业协议书和退函(解约函)到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办理派遣手续。
注:省就业主管部门——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毕业生就业处:地址:济南市燕子山路2号;电话:0531-88597896王老师/韩老师
五、若就业报到证已派遣到就业单位,但又想改变报到单位怎么办?需要自行办理调整改派手续。调整改派是指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已签发到接收单位,在改派期(自派遣之日起一年即2010年7月以前)内,因特殊情况与原接收单位解除协议后,申请回生源地就业或与新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由各级人事部门办理改派手续。2010届毕业生调整改派手续自2010年8月15日后到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办理。具体流程如下:
1、毕业生与原接收单位解除就业协议,可通过“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走网上解约流程,打印出解约函;也可由原接收单位出具纸质解约函。
2、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签订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暂不具备网上签约条件的,可签定纸质就业协议书,具体操作如下:毕业生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入毕业生专区,使用“录入省内就业协议书”功能,将接收单位信息录入到信息网上并下载打印出纸质就业协议书)。网上签约后,打印出来并加盖相关公章。
3、带“就业报到证、解约函、就业协议书” 到新接收单位的同级人事部门办理改派手续。新接收单位是外省的由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办理。省内生源解除就业协议后回生源地的毕业生,带“就业报到证、解约函”到生源地人事部门办理的改派手续;省外生源解除就业协议后回生源地的毕业生,带“就业报到证、解约函、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接收函”到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办理改派手续。
注:省就业主管部门——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毕业生就业处:地址:济南市燕子山路2号;电话:0531-88597896王老师/韩老师
六、升学的毕业生离校后又想就业怎么办?
对已明确为专升本或录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因家庭困难等原因不再继续上学的,本人应及时提出补办就业报到证的申请,补办时间最迟到今年12月前,凡跨的一律不再办理。补办报到证时,须向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毕业生就业处提供以下资料:
1.毕业生的录取通知书原件;
2.录取学校教务部门取消该生学籍的证明;
3.学校的正式报告(9月1日前办理的,不需要此证明);
4.分批次集中办理。
注:省就业主管部门——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毕业生就业处:地址:济南市燕子山路2号;电话:0531-88597896王老师/韩老师
七、已回生源地毕业生离校后又想升学怎么办?
已明确为回生源地的毕业生,毕业后需升学的,本人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时间最迟到今年8月1日前。办理相关手续时,须向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毕业生就业处提供以下资料:
1.毕业生的录取通知书原件;
2.报到证正、副本;
3.学校的正式报告;
4.分批次集中办理。注: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各学院。
八、2010届毕业生忘记用户名、密码怎么办?
毕业生本人联系辅导员老师进行操作。
九、“报到证”丢失如何办理补办手续?
遗失就业报到证的毕业生,请办好以下手续后到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毕业生就业处办理。
具体程序:
1.持报到证副本到当地日报登报挂失。
2.持挂失声明报纸、个人申请、毕业证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出申请。
3.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所需材料出具遗失证明。
4.毕业生持挂失声明报纸、学校证明、报到证副本到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申请补办。
注:省就业主管部门——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毕业生就业处:地址:济南市燕子山路2号;电话:0531-88597896王老师/韩老师
十、山东高校就业信息网技术支持咨询电话:0531—88366858
十一、省外单位就业协议书的签约流程?
1)如果省外用人单位是信息网注册用户,则毕业生与省外用人单位的网上签约和省内单位的网上签约相同。
2)如果省外用人单位是信息网非注册用户,则按以下流程来办理:
① 毕业生在“山东省高校就业信息网”上向学校提出“省外就业”申请;②到学院领取省外就业协议书一份,并到学院加盖学院公章;
③ 毕业生与省外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后,请将其中一份寄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地址:山东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哈工大就业指导服务中
心264209);
④毕业生在“山东省高校就业信息网”上录入省外协议书“用人单位”部分内容;
⑤学校在“山东省高校就业信息网”审核毕业生录入的省外就业协议书,审核通过后转入就业方案库。
十二、省内就业签约程序
1)毕业生搜索意向单位并向其发送电子简历。
2)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发送签约邀请。
3)毕业生应约,网上签约成立,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鉴证。
4)单位打印就业协议书并盖章,毕业生签字。
5)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将其中一份寄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地址:山东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哈工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64209);
十三、解约程序
1)省内单位:
毕业生向签约单位发送解约申请(或由单位提出解约)——省内签约单位同意解约——系统自动生成一份解约函——单位打印解约函并盖章——毕业生签字并持解约函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审核通过——毕业生重新择业。
2)省外单位:
毕业生网上发送解约申请(或由单位提出解约)——省外单位出具同意解约函原件——毕业生持解约函原件到院系盖章——然后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学校审核通过——毕业生重新择业。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