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调查报告
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调查报告
姓名:学号:
车辆工程是以研究汽车、拖拉机、机车车辆、军用车辆及其他工程车 辆等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的工程技术学科。本专业培养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 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人文社会知识,能在企 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 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 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 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 和车辆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其主干课程有以下内容:1.基础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外语、工程数学(数值方法、矩阵代数、应用统计)。2.技术基础课程:振动分析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技术及应 用、现代测试技术与分析、现代设计技术、结构疲劳强度分析等。3.专业课程: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系统分析与现代设计方法、车辆振 动噪声分析与控制、车辆测试技术与分析、车辆电子技术、车辆电液控制 系统及计算机控制技术、车体结构分析及计算机辅助车身设计、车辆自动 变速理论、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控制与优化、车辆故障诊断技术、车辆安全 性、车辆行业发展概论、汽车动力总成、车辆技术经济分析与环境保护等。
作为一名在读的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清楚的了解将来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本领有:
1、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 确的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 力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机械 制造工艺、自动化、测试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试验、测试、计算机应用、文献检 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车辆工程领域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也告诉我们在校时应该要做的事,面对如此多,而且难度较大的课程,我们更应该多花时间主攻专业课程,为以后的生存之路打好基础,发挥自己在校时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铁道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及 轻轨车辆、动车组、公路汽车的研究教育、设计制造、运用管理等,可参 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可以进入汽车整车 制造企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程机械生产企业、车辆相关的研究所 以及汽车、机械相关行业各技术部门,从事汽车设计、制造、试验与检测、汽车营销和汽车制造管理工作;可在国家机关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从事相 关的规划管理工作,也可在贸易和保险部门从事汽车贸易和保险业务工作,还可在高等院校
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由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就业比较广,属于工科类专业,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将来要朝哪个方向发展,如何才能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当代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应该重视的问题,否则毕业之后会出现学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一项精通的,导致人才缺失,众多岗位需要人才,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工作,原因就是没有一个适合他们的岗位。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这关乎到以后的就业难易程度。
公安部交管局发布信息,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1. 99 亿辆,其中汽车8500多万辆。每年新增机动车2000多万辆;机动车驾驶人达 2.0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44亿人,每年新增驾驶人2200多万人。在1. 99亿辆机动车中,有1. 14亿辆是摩托车,8500多万辆汽车。8500 多万辆汽车中包括大约1500万辆低速货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用车。如果减 去农用车,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实际上只有7000万辆,低于 日本的7500万辆汽车保有量,约相当于美国2. 85亿辆汽车保有量的四分之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28辆。而中国目前千人汽车保有 量只有52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作为一个新兴汽车大国,去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 新车市场,汽车保有量近年来迅速扩大。从这些数据来看,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有一个很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呢?原因不光在于大学毕业生本人能力,也与现在的汽车发展和我国国情有关。中国人口众多,能源和
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如此低的汽车保有量,已经对能 源供应、环境保护、交通通畅和城市秩序带来巨大压力。摸清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家底,认真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 准确把握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很有必要。据清华大学专家的一项研究,根据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情况,中国汽车保有量 的极限是1.5亿辆。未来几年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但到达极限后,就会进入一 个平稳发展阶段。如何促进汽车消费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汽车产 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到底如何呢?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受邀做客中国经济网汽 车频道接受访谈回答网友提问时,从另一角度观察,就当前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 的一些热点话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这些看法,对我们更全面、更辩证地 认识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均有启发和帮助。首先,他眼中的当今中国汽车行业的情形: 一. 追求规模经济。二.全能型生产,以轿车为主导产品。三.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四.政府参与。五.跨国性生产。人们有理由相信,借着国家政策的春风,依托汽车厂家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汽车行业仍旧会是一项经久不衰的产业。
通过对车辆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我们应该明白,再热门的专业也有冷门的时候,所谓冷门就是指工作不易找,技术要求高,所以,学好一门本事是成功就业的最好奠基石。
第二篇: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
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1.专业优势
与一般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国际贸易专业既有经济类专业的知识优势,又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非常实用的特色课程,学生能学以致用,很快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这使得公司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非常偏爱。
2.英语优势
国际贸易专业,对英语的训练和要求较高,所以毕业的学生外语占据较大优势。在大公司组织的英语面试中,国际贸易学生往往可以脱颖而出,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3.行业优势
当前大多数产品在国内的售价较低,利润稀薄。而同样的产品,如果销售到国外去,则价格要高很多,甚至翻几倍几十倍,因此国际贸易成为高利润低风险的行业。而相关人才的匮乏,更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式看好,前景广阔。
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在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然后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目的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调查数据分析
具调查统计本次调查男性占38%,女性占62%。
问题1 希望在哪里就业:本次调查出国深造占36%,国内就业占64%。
问题2 希望毕业后的月薪:本次调查在1000——1500元的占42%,在1500——3000元的占46%,3000以上的占12%。
问题3 觉得现在的就业形势:本次调查觉得形势严峻就业难的占62%,觉得形势正常的占8%,觉得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占24%,不了解的占6%。
问题4 对于基本的就业程序是否了解:本次调查对就业程序了解是的占54%,否的占42%,一般的占4%。
问题5 觉得所学专业是否有前途:本次调查对自己的专业觉得很有前途的占22%,觉得较有前途的占28%,觉得无所谓的占24%,觉得较无前途的占10%,觉得很无前途的占16%。
问题6 所学专业的技能掌握如何:本次调查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很好的占16%,强的占24%,一般的占24%,较弱的占10%,很弱的占26%。
问题7 是否先找一个解决就业的工作:本次调查能否能够解决就业的工作,是的占60%,否的占28%,不知道的占12%。
问题8 是否想过自主创业 :本次调查想自主创业的是占62%,否的占38%
问题9 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者西部发展:本次调查你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认为是的占40%,否的占60%。
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多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低;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比较模糊,自我认识不够,绝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目标;
(三)大学生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了解甚少,另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足,学生了解就业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
(四)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更注重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认为,根据上述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应该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首先学校应安排对大学生就业方面进行指导。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
其次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报导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求职之路难”是很多求职者的感叹。以前,经常在报纸、电视等媒体看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就业非常困难。那时,我对此毫无概念,好像离我很远。当我自己在暑假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后,我发觉:大学生的就业真的是一个引起各界关注的全社会的问题。
8月初,我以“大学生就业前景”为社会实践调研课题,走访了扬州市人才市场、高邮市人事局、以及高邮市机关党工委等单位,听取介绍,查阅信息。
以下是我的实践和调研结果综合: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06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四、五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07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社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1、从需求的单位类型看:目前,该市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占整个人才需求的一半多,达到54%,各级国家机关需求占35%,事业单位仅占11%。
2、从需求的单位性质看:金融部门无可厚非地占据了首位,占到37%;法律类次之,占到31%;财务会计类名列第3,占到11%;其他如小语种外语类、计算机类、物业管理类、人才管理类和信息开发类等社会应用型人才,均为今后外企需求人才的几大热点。
3、从需求的人才类型看: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单位所欢迎的一种社会人才,占到社会总需求的67%,这是市场上真正短缺的人才;其次为创新型;再而分别为技术型、应用型、智能型等。
4、从需求的人才素质看:“热爱国家”是众多选取票数最多者,占97%;“有事业心”紧随其后,选取率占95%。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自信心”为首,占到94%;“与人合作能力”的选取率占88%,精品学习网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免费就业问题调查报告下载,就业问题调查报告是精品学习网为广大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2010年2月思想汇报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就业问题调查报告的相关文章。
【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求职之路难”是很多求职者的感叹。以前,经常在报纸、电视等媒体看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就业非常困难。那时,我对此毫无概念,好像离我很远。当我自己在暑假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后,我发觉:大学生的就业真的是一个引起各界关注的全社会的问题。
8月初,我以“大学生就业前景”为社会实践调研课题,走访了扬州市人才市场、高邮市人事局、以及高邮市机关党工委等单位,听取介绍,查阅信息。
以下是我的实践和调研结果综合: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06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四、五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07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
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社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1、从需求的单位类型看:目前,该市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占整个人才需求的一半多,达到54%,各级国家机关需求占35%,事业单位仅占11%。
2、从需求的单位性质看:金融部门无可厚非地占据了首位,占到37%;法律类次之,占到31%;财务会计类名列第3,占到11%;其他如小语种外语类、计算机类、物业管理类、人才管理类和信息开发类等社会应用型人才,均为今后外企需求人才的几大热点。
3、从需求的人才类型看: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单位所欢迎的一种社会人才,占到社会总需求的67%,这是市场上真正短缺的人才;其次为创新型;再而分别为技术型、应用型、智能型等。
4、从需求的人才素质看:“热爱国家”是众多选取票数最多者,占97%;“有事业心”紧随其后,选取率占95%。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自信心”为首,占到94%;“与人合作能力”的选取率占88%,精品学习网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免费就业问题调查报告下载,就业问题调查报告是精品学习网为广大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2010年2月思想汇报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就业问题调查报告的相关文章。
5、从需求的人才专业素养看:众多的社会单位选择主要集中于“掌握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占62%;“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占86%;“掌握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占65%;“了解一些跨学科知识”占65%;“了解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占57%;“了解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占70%;“了解一般的人文科学知识”占73%。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社会单位对所需人才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已从过去的“深厚”,转换为“宽阔”,亦即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社会人才方为社会单位欢迎。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四、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举措
1、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3、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
4、进一步明确未来就业求职的发展格局。
伴随着高校扩招,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率连续走低。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6月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年底就业率上升到80%;2003年时值“非典”,经党中央、国务院全面统筹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0%,高职专科就业率为55%;2004年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61%;2005年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为72.6%。
目前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大学生就业难”。这是当前大部分人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大学生就业率连年下降就是有力的证据。一方面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目前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弹性降低,而城市有将近5000万的下岗职工,农村有大约1.5亿的剩余劳动力,加之413万的大学毕业生,使本就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如在城乡选择方面偏好大中城市,在地区选择上偏好东部发达地区;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等,这都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变得十分“困难”。
2.“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大学生就业难”只是表面现象,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个“伪问题”。首先从供给数量上看,虽然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2006年也仅为413万人,还不到全国总人口的5%;以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为例,2004年加拿大为580人,美国为520人,韩国为571人,而我国只有120人;按毛入学率计算,199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为61.1%,其中美国、加拿大高达80.7%。我国即使按2004年数字统计,也才刚刚达到19%;韩国为71.69%,泰国为31.92%,故中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其次从就业需求上看,当前对大学生还有着旺盛的需求:一是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大学生资源
还极度匮乏;三是仅仅看就业率并不能说明整个就业问题,因为,当前高校仅把签发就业协议和派遣证作为就业率的计算方法并不科学,还存在着不少大学生隐性就业(即就业单位没有解决户口但已经就业);还有部分大学生是自由职业者或自主创业,这些大学生实际上已就业,但由于不符合发放派遣证的条件,学校没把他们列入就业行列,这就导致了就业率缩水的情况。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观点可能把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给夸大了。
以上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又各有道理。在笔者看来,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尴尬困境:一方面,大学生总量不多但部分地区(如大中型城市)和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因在市场上“供给过量”找不着工作;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打着“高薪”的灯笼却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这一尴尬困境体现的是中国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市场———政府———高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1.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首先,政府应做好长远规划,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其次,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和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积压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第三,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除了制定所谓的就业率指标外,更应该注重宏观上的规划和指导,合理引导高校的招生规模以及市场经济结构。
2.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目前我国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已经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阶段”,现在的大学生,无论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要比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专生还要多。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等、靠、要”心理和“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就业心态;应调整自己的目标,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观念和就业新观念;同时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中指出,有66.10%的学生月收入期望值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这一现象表明,目前大学生的高标准就业观念已经在改变。
3.市场:优化结构,协调与政府、高校的信息沟通。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需要利用价格杠杆来协调劳动力资源(包括大学生)在各行业、部门间的分配,以此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同时,应该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做好与高校、社会等的互动,如与学校“联合”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等,使各项资源都能得到合理利用。
4.高校:改革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一方面,高校应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在招生过程中应根据本校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确定生源和数量,避免盲目招生;在培育学生期间应注意提高师资力量,切实培养出有真
才实学的、有能力的大学生;在学生将近毕业期间,应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解决因供需脱节和因信息不畅产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主动与市场、社会接轨,考虑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办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招生规模大小等方面与企业等进行协商,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及早了解、参与企业,通过系统实习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等。
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要实现尽快就业,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必须提升整体素质。其中主要的是:一是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那些既懂技术、又懂经济与管理,既善科研、又善开发与经营,既会写文章、又会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三是有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四是有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总之,未来需要的是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都较强的人才。而对只“专”不活的人、缺乏个性特点的人、缺乏责任感的人和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人相处、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则不受欢迎!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我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23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能够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和了解
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电信学院,电控学院和工商学院!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40。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第三是观念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除
四、用人单位误区
(1)、过分关注文凭。(2)、存在性别歧视。(3)、生源地域歧视。(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4)、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大
学
生
就
业
问
题
调
查
报
告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11-02
姓名:许培振
学号:54110101024
5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我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23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能够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和了解
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电信学院,电控学院和工商学院!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40。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第三是观念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除
四、用人单位误区
(1)、过分关注文凭。(2)、存在性别歧视。(3)、生源地域歧视。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
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4)、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