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及教育管理对策

时间:2019-05-12 01:5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及教育管理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及教育管理对策》。

第一篇: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及教育管理对策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及教育管理对策

张健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管理有不同其它专业之处,作为体育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思维方法,从分析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文化背景、年龄结构、生源环境不同其它专业的基础上,本着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根本原则,立足科学管理,特色育人为主线,共同探索出升华学生管理理念、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创新学生管理方法三种教育管理新思路,为提升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德育水平提供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教育管理;体育院校;辅导员;运动训练;对策前言

多年以来,体育院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一直是值得思考和反思的课题,尤其是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可谓是辅导员工作中的瓶颈,是影响体育院校在社会职业认可度的重要教育群体,是关系体育院校生源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关乎体育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体育院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参照指标。然而,面对当今社会新形势和新问题,面对高等教育不断深入改革的大背景,如何引导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自觉、自律、善思、善行?如何实现“育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如何更好地服务学院发展?如何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保持一致?如何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培养创新人才?就成为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当务之急,自然也成为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者思索和研究的课题,而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有效地推进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2.1 专业特点的特殊性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有着与广大普通高校专业大学生截然不同的性质:他们体育专业性极强、在校学习文化层次差异较大、学习氛围不乐观、尤其是多年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力不强,自律意识尚未建立等特点,同时,运动训练学生较强的特殊专业性,即“体育技能”的功能十分突出,凭借出色的专业成绩,进入大学学习的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由于长期从事专业训练,使学生偏重于技能的提升。其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活泼好动,自我调控能力较弱,视野开阔,感情底蕴浓厚,思维活跃等优点,如:网络知识等新生事物的运用,有时候学生比老师学得更快,懂得更多。同时,由于学生都是比较活泼好动的学生。所以,他们对于各种制度和辅导员的管理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表现出的行为及其代表性,为日常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带来的难度相比普通高校而言不言而喻。

2.2 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文化层次可谓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差异较大:有高中的、初中的、还有专业队的、省市体校等,因而在班级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必然产生极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弱,学习盲目,缺乏计划,无法更好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他们没有习惯,也没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合自已的选修课程,导致学习兴趣极低,再加上基础薄弱,表现极为明显的是理论课程:如:英语,哲学类,解剖、生理、心理等科目,大部分学生没有文化基础,学习的难度和兴趣可想而知,最终导致上课睡觉现象较普遍、说话的场景几乎成为普遍的现实,所以,学生的学习远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经世治学之道,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思考的,所以,纵观运动训练专业整体学风情况,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的控制力需要急待提高。

2.3 年龄结构的特殊性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接受的教育层次不同、年龄结构悬殊之大、性格各异,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际方式等方面都与其它院校有质的不同,年龄结构的差异导致他们更本无法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学习,所以,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更不能是千遍一律的。由于年龄差异导致

基金项目: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建设体育强国使命的研究》

作者简介:张健,男,硕士,助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学生在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压抑、苦恼、空虚,学习压力较大、经济压力较大、就业压力较大等压力使他们的思想、情绪容易出现变化,消极心态与心理不适应等。尤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现实,他们有开拓进取追求人生价值的积极一面,同时,价值多元化,缺乏责任感、使命感、自私自利的趋势力影响而导致教育执行力难度加大,年龄差异已成为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增加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

2.4 生源环境的特殊性

由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来自不同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步入大学,他们带入过去的生活环境的习惯很多,尤其是从专业队和省市体校、中专考入本科的学生,他们步入新的环境速度慢、质量差,适应大学的教育管理心理思维转变极慢,同时,他们的经历要比同龄人及其他学生具有广、深、杂等特点,要想找到深入他们头脑和内心的教育管理方式的切入点很难。同时,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家庭条件大部分都很宽裕,从小较溺爱,从小家人对其成长某些规范行为的忽视,导致进入大学的现实教育管理和学生想象差异极大,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有时出现茫然,逆反心理,逃避心理等,大部分学生时常借助网络虚拟的社会以此代替学生认为无聊的、郁闷的学习生活现实,所以,辅导员如何借助网络?如何从学生心底出发去寻找教育管理的突破口,自然成为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辅导员值得研究的课题。谈到运动训练,一些“特殊群体”,如:文化底子特别差的学生、双困生、单亲家庭学生、严重违纪学生、性格及其怪异学生等。也是教育管理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主体,他们的引导,他们的成长,是辅导员教育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3.1升华学生管理理念

3.1.1 民主的理念

体育院校学生管理要以参与、公开、创新的管理理念为原则,满足学生平等参与,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等规范性文件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学生管理实施的流程要严格按照民主化管理方式进行,做到流程公开、决策公开、信息反馈公开。为保证建立一个符合大多数学生利益和诉求的程序化管理模式,要建立一个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以保证学生的民主权利。

3.1.2 法制的理念

法制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要求人们履行法定义务的同时,尊重和保护人们的法定权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全面准确地认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宪法权、行政权、民事权等法律关系。针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的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包括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等,以使学生更加自觉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1.3 服务的理念

克服和转变学生管理部门“行政化”、“机关化”倾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学生管理的服务理念主要强调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理念,让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同时要求管理者的服务细致到位,注意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体验学生的感受,创造一个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制定目标、规划人生,还要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情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方法,帮助、引领、促进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3.1.4 创新的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要有生机和活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面向每个学生,着力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结构和需要层次,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管理过程,发掘、培养、强化、激发受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热情,突出主体、开发潜能、打破同一标准,提倡阶梯式育人原则,使一部分优秀学生先走上去,再把另一部分人扶上来。同时还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优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惩戒来驱动学生进步。学生管理工作要逐步从管理型向教育型、服务型转变,要转变观念转换工作职能,在管理中体现层次性、互动性、整合性,实现高效、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激发管理者的工作兴趣和热情,在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中,产生工作自觉性、主动

性、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升管理群体的整体战斗力。

3.2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3.2.1 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举办研讨班、开展工作交流、基层挂职锻炼等措施,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理论学习、扩展积累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科等方面知识,加强信息交流,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不断验证自己工作成绩和不足,提高学生工作水平,不断保持创新能力和工作热情,使之成为一支政治坚定、德才兼备、懂教育、善管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管理队伍。同时要切实解决好辅导员队伍的福利待遇问题:首先应建立起辅导员与其他行政管理队伍同等机遇的职级管理和升迁体系,使辅导员在本系统内能有升迁、涨工资、享受各项福利待遇的机会,有在岗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辅导员学历层次和管理水平,提高在高校组织结构中的重要性和高校师资队伍中的地位,以此稳定辅导员队伍,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3.2.2 集全校之力,齐抓共管

高等体育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做到齐抓共管,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政工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专职辅导员的核心骨干作用,而且要做到全体教职工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和格局。一所学院不管是学风建设还是德育工作,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层次(教育机构及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学校的领导、党政师资队伍、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党员干部、家庭、个人等因素,这都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如果在这个复合主体中只有辅导员孤军作战,这样势必出现孤掌难鸣的现象,辅导员工作也就形不成整体效应和持久效应。

3.2.3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辅导员应把学习成绩相对优秀、有良好品质、能热心为同学服务、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组织能力学生推荐选举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搞好选举换届的同时,应经常组织学生干部开展思想学习和经验交流,以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效果,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党、团组织要加强对学生会的领导,支持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加强学生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勇于承担责任。管理学生工作辅导员要多给学生干部指导与帮助,恰当地给与批评和奖励。同时必须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量化考核制度,使之率先垂范,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考核内容包括:组织纪律、会议出席、工作成绩、学习成绩等。考核成绩作为各项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成绩较好的适当提职或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学期考核不合格、违反校规校纪、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干部,适时进行调整,使学生干部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3.3 创新学生管理方法

3.3.1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是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渗透性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尊重学生。人都有自尊心,老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真心尊重老师,才会向老师坦露心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才能实现。尊重学生,要做到:平等待生,公正处事,完善自我,提高管理质量。其次,要信任学生。信任是建立感情的基础,是人们之间平等相处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消除学生戒备心理,才能同学生建立起深厚情感,提高管理效率。最后,要关心学生。管理者不但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关心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2 超前教育,未雨绸缪

超前性思想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出现问题后追究责任、处理惩罚或亡羊补牢,而在于对教育对象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预测其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超前教育是一种防范性教育,有未雨绸缪之功效,它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学生管理工作育人的目的。超前性教育应纳入学生管理者日事议程,这种学生事前行为管理,需要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更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具体细化到有关制度及规定,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守。管理者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学习熟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增强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的控制能力。超前性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影响和侵蚀,学会用正确的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3 综合运用激励手段

管理学中的激励是指“通过管理者的行为或组织制定的规定,给被管理者的行为施以某种刺激,使其产生努力实现管理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管理过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即要约束学生,又要刺激管理者,使二者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来完成。手段之一:物质激励。它的出发点通过满足学生管理者的要求,激发其努力地从事教学、管理等工作,内容包括报酬、提升、待遇等。手段之二:目标激励。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学生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手段之三:工作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工作激励给人以获得成功或实现成功的机会。在学生管理中,可通过实行“班委轮流制”,让学生在班委会中,轮流担当体验多重角色,以了解班委的工作和难处,解决调整学生间嫉妒、自卑或高傲等不良心理,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手段之四:竞争激励。竞争出效率、出人才,竞争激励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要求管理者必须为学生创造出公平、民主的竞争环境。手段之五:荣誉激励。如“十佳大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择优入党”等活动,手段之六:情感激励。通过情感的释放和体验,增强管理工作的感染力和人情味等,这些都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发掘。

3.3.4 综合运用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学生管理者应及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管理,积极建立网络教育、沟通和管理平台。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在模式、方法、手段、效果等方面产生重大突破。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积极、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学生“接受正确,有益的信息,抛弃错误、有害的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工作运用中的服务功能、教化动能、引导功能和管理功能,趋利避害,规范网络道德,培养积极、健康、科学的网络文化。要办好“红色网站”,宣传先进文化,宣传党建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沟通平台,积极创办“大学生网络服务站”设立“公共信息区”,还应包括网上教学、新闻广场、技术交流、心理咨询、问题反馈等服务功能。目前,国内各高校都采用了网络化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学生基本信息、成绩、选课、奖惩、组织发展、转系及离校、就业等众多功能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并完整地记载学生的各种信息,可以使学生管理者做到学生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查询,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从而提高学生管理效率。

总之,作为运动训练专业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以体育人才培养为目标,着眼未来人才需求之大趋势,以德育工作为主线,以人文教育为立足点,培养其公共精神,造就具有世界公民的体育大学生为最终落脚点,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各级体育人才为根本任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放到辅导员工作中的全过程,力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教育部24号令及16号文件为纲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推进体育院校德育工作开创新的局面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立迎.论构建高校全员育人的组织体系与实践格局[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44-47.主要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作者: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3]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6]24号.[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5] 教育部思政司思政处处长徐艳国,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做

客新华网.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指引大学生美好人生,2009,5.

第二篇: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周超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摘要: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该专业蓬勃发展,至今已有72所高校设立了运动训练专业。但伴随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同时,这一专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反映在学生就业问题上。但是想要解决就业率问题,不是做好教育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就可以的,本文通过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 分析产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提出整改建议,期望对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有所帮助。关键词:运动训练;毕业生;就业;对策

近几年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率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而这其中运动训练专业的情况更是严重。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该专业蓬勃发展,至今已有72所高校设立了运动训练专业。但伴随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同时,这一专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反映在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上。是“产品”市场定位不准?还是生产环节出了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试图找出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整改建议,期望对这一专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

1.1专业口径窄,培养目标老化

根据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设置要求,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教练员和体育管理人员,主要就业去向为各级体校、运动队和体育部门。从创办以来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和高等院校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但是从近几年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来看,这一目标只有理论上的意义, 而目前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直接从事教练工作,约为2%~3%左右。凭借着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相似的原因,还有部分学生走上了学校体育教师的岗位,但即便是这样从事教师和教练员工作的毕业生仍然不到10%。

1.2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生源主要有两种,即运动队生源和中学生生源。运动队生源普遍能吃苦,运动技能突出,但是对时事政治漠不关心,文化底蕴不足,知识面过窄,行为不拘小节,遇事缺乏理性,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不够,人文素质缺乏。中学生生源文化底蕴较好,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很轻松,大部分在校学习期间,不求上进,对自身要求不高,经常逃课、上网、玩游戏,整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以混一张文凭为目的。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掌握求职方

法和技巧不够,人文素质缺乏,影响了自身的就业和择业。

1.3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虽然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大都是“80后”,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而且期望值过高。通过对辽宁省体育类院校2007届运动训练专业500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 毕业生就业意向大部分集中在公办学校、公务员、高校等事业单位, 以求得稳定的待遇和好名声,其中选择高校岗位的学生均担心学历问题会给就业带来影响。(表1)

表1毕业生第一期望目标

就业单位类型

第一期望目标

比例% 公务员 138 27.6 高 校 57 11.4 公办学校 201 40.2 民办学校 23 4.6 企 业 34 6.8 其 它 47 5 在就业地域上则集中于大中型城市,而乡镇、农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使国家给予优惠的政策和待遇也很少有人问津。(表2)

表2毕业生就业地域意向

期望就业地域

第一期望目标数

比例% 经济发达城市 中小型城市 乡镇及农村 西部计划 279 55.8 137 27.4 73 14.6 11 2.2

同时大部分毕业生对工作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一步到位思想较严重。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依赖父母、社会关系、学校帮助择业的学生很多。涉世不深、对社会缺乏了解、社会阅历浅是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普遍现象,再加上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往往存在定位的趋同或超前、相互攀比现象等,这就势必影响到毕业生选择职业去向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将来希望找一个自己体面、稳定、待遇高的部门工作,从而不愿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基层单位、私营企业等工作。而大多数家长也是希望孩子的工作能“稳定”,这同样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1.4招生数量过大,竞争激烈。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每年招生人数均在扩大,旨在拉动内需的扩招随起到了缓解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连续的扩招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05年、06年、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别为338万、413万和495万,08年毕业生预计将达到532万,精英教育早已转化为大众教育,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2体育类毕业生面临的机遇

2.1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体育类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中,新形势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种类和质量有明显的增多和提高,从中国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开始的在全国体育产业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02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19.08亿美元,占当年全国GDP的比重为0.702%,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都在2%以上,即使像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1%,可见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从就业结构来看,2002年全国体育产业的吸纳就业人数为421.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0.5%,2000年---2005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38%,带动就业增长平均率为19.34%。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体育产业到2010年,力争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由此可见,体育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为体育类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2.2“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群众所认可,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参加体育活动,甚至于聘请专业的教练员和陪练。“学生灵活就业率显著提高”、“大众健身领域就业前景看好”是当今体院学生就业的两大特点。如今,即便在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城市,高级健身教练每月的收入也十分客观。大众健身市场和户外运动市场的升温拉动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的健身指导员行情因此看涨。他们不仅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根据大众不同的运动水平和健身需求,进行比较规范和科学的系统指导。可见,对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来说,健身教练和陪练员市场是一个相对广阔的就业领域。

2.3人口结构的变化为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创造机会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这对我国的保健和康复医学提出了挑战。老龄人口之多,为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当中拥有康复保健知识的人才就业创造了良好前景。再者,随着现代人的错误饮食习惯,在青少年儿童中间出现了很多的肥胖儿,而且比例呈上升趋势。据我国“关心青少年成长关注小胖墩健康”召开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肥胖率、超重率分别为12.1%和11.9%。2004年沈阳市教育局体卫处曾对41781个学生监测,体重超正常标准9955人占23.86%。针对这种营养过剩可称之为“病”的现象,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大量的保健中心、健身俱乐部等健身场所。这两种结构的群体同样为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1]。

3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对策

3.1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就业口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由单一的响应国家规划转向主动分析市场。面对各级体校教练员岗位逐渐减少的情况,培养目标可以

由原来面向各级体校和学校的基础上扩展到培养俱乐部健身指导和私人教练、陪练、社区体育指导员等职业。同时,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的体育院校要因地制宜的找准自己的方向,例如体育旅游、户外运动、残疾人体育、老年体育、社区体育、农民体育、商业体育等领域,而对于重点体育院校来说,要发挥自身的科研与训练的优势,把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高素质的竞技运动人才和门类齐全的体育专门人才上,而且还要以培养学生具有参与人才竞争的素质。

3.2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面向新世纪社会对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突出以人为本,压缩重复内容,整合必修课程如公共必修课类的政治理论课程,使选修课程小型化,重视前沿知识,使各类课程有机结合,发挥整体育人效应。

调整对知识点的质和量的平衡,改变课程内容重复、课程门类繁多的现状,整合例如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这样知识体系相同,内容交叉的课程,突出重点,提炼出必要的知识点。

及时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现阶段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生源易发生变化,高中毕业生比例大大增加,要利用选修课调和不同生源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对就业的不同需求,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程门类。

改变过去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同现状,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如运动员选材学、,运动竞赛学、营养学等,有利于提高专业业务素质,更有利于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体现运动训练专业特色和优势。

增加技术科中实践内容的比例,注重能力的培养。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竞技技术水平较好,学习中不用过多强化技术动作,而应在教学中强化其运动训练能力、体育教学能力和战术运用的能力。

3.3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3.3.1 建立院(系)二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借鉴国外大学“院系办专业”的经验,充分发挥院、系在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就业工作只由学校负责的现象,学校就业部门负责举办招聘会,就业政策、形势分析、毕业生人事调整的工作,同时院系也要积极参与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毕业生推荐、就业面试技巧培训等工作,学校工作,学校就业指导和院、系就业指导相互补充,彼此充实【2】。

3.3.2院校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四年教育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应全员、全程、全面进行,将就业指导延伸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个方面。第一年要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及专业状况,树立危机感,让学生知道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要切实抓好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要针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帮助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大二重点抓就业观念和成才意识教育;大三重在求职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并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大

四重点抓国家就业政策的学习,另外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全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让学生能够了解就业市场,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

3.3.3加强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教育。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建立合理期望值。毕业生期望值偏高,就业必然受到影响【2】,就业指导主要是告诉毕业生当年就业的形势、政策,帮助他们冷静面对现实,积极调整自我认识,务实寻找机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他在社会中的竞争,也直接决定着其所找工作的优势、待遇的高低。

3.3.4教育学生树立就业创业并重的观念。就目前我省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毕业生择业的可能性和机会越来越小,这使得学校有必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学生不但要有就业的紧迫感,而且要有就业目标,要有自主创业的精神社会也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4结束语

为了培养社会认可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必须转变思想和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素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使学生适应社会,从而确保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使这一专业能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志磊,陆升汉,闫云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贵州体育科技2006(2):47-50

[2]董波,陈亮.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07(28):486

[3]邹国忠,张健,张世林,顾秀萍.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10-12

[4] 张现峰,张庆文.浅论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7(1):66-67

[5] 王丽君.运动训练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4):126-128

[6]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7-3-1.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 graduate employment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Zhou chao(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Abstract:China's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s founded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late 50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fession to flourish, 7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set up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However,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 is also faced with many questions, which ultimately reflected in the student employment issues.Want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rate, however, not do a good job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can be a link, and this article through sports training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status of professional analysis, analysis of this issue difficult employment reasons, and these reasons put forward reform proposals,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employment help.Key words:Sports Training;Graduates;Employment;Countermeasures

第三篇:运动训练专业介绍

运动训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科研、竞赛及体育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运动训练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竞技体育训练、竞赛和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从事运动训练相关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体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熟悉一门外语,有一定的体育运动项目特长。

本专业课程设置以体育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教育学等构成课程主体框架。学制四年,本科学历,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第四篇:运动训练专业求职信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本人将于200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也就是二十一世纪第一批毕业生,我将要告别学生时代,走向光荣而神圣的教师生涯。十六年的求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也由衷地感受到每一位老师犹如人梯,为成就攀登者而牺牲自己:犹如露珠,滋润着吐艳的花果。现在,我马上就要从一名受教者,到一名施教者,这是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我将以满腔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我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

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一直追求的夙愿,能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可以说已经迈开了我人生理想的第一步,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倍加珍惜大学的四年时光,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并且各课成绩优异,每年都获得二等或三等奖学金,专项成绩特别突出(中长跑)5000米14:46.25,10000米30:56.23,3000米障碍9:14.83。曾多次在全国省、市大学生田径比赛当中取得过优异成绩,在1999年全国第七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当中取得五千米、三千米障碍两项冠军,多次被赛会评为最佳运动员和体育道德风尚奖。被学校评为“为学校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称号。

同时兼任体育学院院队、中长跑队队长,配合教练担任起院田径队中长跑的训练任务,从专项业务能力方面自己得到了充分发挥。自己不但专项突出,从第二专选及爱好方面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如:大众健身操。武术、排球、乒乓球、唱歌等,力求做到一专多能。而且通过教育实习证明自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学能力,力求教学方面新疑有效,且在实习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坚持学习英语及计算机,就是靠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我逐渐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在学习上我是如此同样在思想上,我积极进取,平时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采取先进的思维方式,客观地看待问题,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现在已被院里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

在生活上,我非常注重人际交往。因此我常常参加一些校院组织的公益活动及劳动当中,从中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平时注意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往往以帮助他们摆脱困难为自己的快乐。也正因为如此,我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乐趣。

现在,我就要进入社会,此时的我,可谓踌躇满志。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教师的风采;又想报效祖国,回报教师的思情。我相信,经过四年的学习锻炼,我已具备了走上教师岗位的条件,同时,我认为:江河不厌小溪,才有其滚滚波涛;高山不厌其碎石,方有其巍峨雄伟。”因此,我坚信,贵校定会任贤唯举,慧眼识才,我希望贵校能给我加入你们队伍的机会,我知道虽然我的讲台很窄,但我的足迹将遍步四方,我可以用青春和知识为己插上博空万里的翅膀,必尽我绵薄之力,为贵校作出贡献。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第五篇: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杜运山

[摘要]笔者借鉴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全面分析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理论的特点,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加速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与完善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关键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目的 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休闲、娱乐、康复健身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人才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同时也迎来发展机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出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课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新世纪新型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访 谈我们知道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下面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3.2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2.1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虽然中国有些综合性的高等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改革,但是大部分中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以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这种人才模式在过去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但是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能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模式进行研究。

3.2.2 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比研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表_述。当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依据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宽窄分为通才培养模式和专才培养模式。通才培养模式专业口径较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专才培养模式与通才培养模式恰好相反。下面从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时间、培养的场合等来划分当今国内外现存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2.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依据人才培养理念不同,分为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受“技术理性”的支配,社会期望体育教师成为技术员,拥有熟练的技术,按科学规则塑造社会公民。在这一观念下,体育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的训练,使其掌握一套熟练的能运用于学校教育的技术。发展模式是教师专业化的理念背景下由注重技术培训走向关注专业化构建,更加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使教师有能力主导教学 的全过程,在培训阶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应以此为目标,塑造和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3.2.2.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根据培养时间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一次性模式前的系统培养后,进入教师职业岗位后不再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训。终生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且入职和在职教育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训阶 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一体两面”体系的培养模式,即在统一的体育院校系中分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两个方面,相互隔离、互不沟通。针对这个问题,在21 世纪初期,我国必须健全、完善培养和培训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目标。要求大多数体育院校系在致力于培养新师资的同时,也参与新教师见习期的培训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让终生培养模式落到实处。3.2.2.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校本培养模式和大学联合中小学培养的模式

根据培养中心场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为以大学为基地的培养模式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以大学为基地培养教师是20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最大成果之一,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可以较好地塑造未来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教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认识不足。其缺陷就是造成了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所以,高校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因此不断招致社会机构以及民众的批判和攻击。以中小学和大学联合培养为基地的这种模式,教师的培养将在有大学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的新的联合体中进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是学院与中小学间真正的合作,其合作关系是以在智能和责任上的平等为特征。合作者共同对教师候选人和中小学的学习成效承担责任,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实习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成长。围绕这些共同的目标,大学教师在中小学基地从事教学、指导和研究工作,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担任大学的顾问、指导者和工作成员。这种合作关系改变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性质,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创造了新的角色和责任。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负责教师的训练和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将各自的资源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智能的混合对教师教育来说是全新的。目前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只是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作为新型的教师培养实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料,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形成新的入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将是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在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中,这两种培养模式将出现进一步融合的趋势。3.3 建立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

中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它们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新的特质。这就好比合金,以某一种金属元素为主(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即所学专业),加上别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较宽的知识面),所组成的物质。这种全新的物质——合金,具有与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几种金属单质或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不同的新的特性,如硬度、导电性、延展性、膨胀系数等等。并且这些新特性既不是其组成单质的某些特性的叠加,也不是其组成单质某些特性的平均值。这些都与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相类似。所以,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合金”模式,就是以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合金”模式的优点是融合了专才培养模式和通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在建立“合金”培养模式时应遵循与时俱进和学生发展两个原则,为人才培养提供总的指导。“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实施“合金”培养模式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__是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经过大、中专院校在入职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第二,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育相结合;第三,要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建立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柔性专业设置与调整;第四,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思想转变为重视素质、创新、敬业、合作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摒除单一知识领域的局限,重视学科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培养“合金”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第五,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3.4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研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运动项目少,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所以在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 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在课程结构改革中,第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分天下模 式: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组成。具体模式是:压缩必修课程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3 类课程的结构,建立优化的“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的灵活性,使之成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扩展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形课程”,进而形成一个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第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第一维是横向层次,即课程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第二维为纵向层次,即课程的类型结构,可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三类课程要特别注意活动课程的开设,处理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第三维是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把通常的学校课程称为显性课程或公开的课程,把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称为隐性课程。贾克森(P.W.Jackson)认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远比显性课程大。但只有当隐蔽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学校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所以,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等等。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强化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与国外相比,教育类课程开设偏少,强化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不约而同的结论;第二,拓宽基础课程。可以通过通识课程,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如历史、艺术及艺术欣赏、文化、伦理道德、音乐欣赏与体育技术动作培养理论等。还可以通过开设文理渗透课、学科交叉课和强化工具类课程来拓宽基础课程;第三,调整学科专业课程。通过浓缩学科专业课程和重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来实现。将学科专业课由目前的70%左右精简到30%~40%,是学科专业课走向科学、合理地、正确选择。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基础课程;第四,开设学科教育类课程;第五,注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第六,注重实践性课程。4.结论与建议

4.1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属于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21 世纪初期时代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的需要。

4.2 为了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建立“合金”型人才培养模式。

4.3“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合金”培养模式的范式。

4.4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而且术科运动项 目少;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4.5 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性格各异的学生。应以能培养 与时俱进人才的“合金”模式为主,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局面。4.6 在课程改革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

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丁英俊,张学研.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过程的研究[J].河南大学 学报,1999,(6):83-86.[4]王新平.中、日、美普通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J].湖北体育科技,2000,(3):6-72.[5]巴音道尔吉.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2003,(5):135-137.[6]杨海林.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武汉

下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及教育管理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及教育管理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动训练专业英文求职信

    Dear School Leadership: Hello! I will be in 2001 and graduated fro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is the first batch of gra......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 《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202007 一、 说明 1、本大纲是根据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而指......

    天津体育学院2011年运动训练专业

    天津体育学院2011年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 生简章加入时间:2011/1/26 15:31:52 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实行单独提前招生的两个......

    集美大学2011年运动训练专业

    集美大学2011年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 生简章一、专业介绍 (一)运动训练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竞技运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作者:赵天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6期 [摘要]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成倍增长的毕业生与没有明显......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摘要】 2010年两会期间,200多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

    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嘉应学院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徐冰琪 政法学院094班 2090726110 摘要:嘉应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嘉应学院在学生管理上有许多可取之出,但是问题也不少。首先,它延袭了传统......

    浅析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光飞逝,一年前,很荣幸经过层层选拨能被留下;一年后,同样很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分享如何解决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管理工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