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作者:赵天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6期
[摘要]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成倍增长的毕业生与没有明显好转的社会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抓好素质教育这一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文章结合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从学校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赵天辉(1967-),男,黑龙江克山人,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研究。(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074-02本文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要具有前瞻性,在大力提倡坚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06和07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其一,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并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件和著述等资料;其二,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拟订访谈提纲,对廊坊师范学院06和07届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进行访谈;其三,问卷调查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06和07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为98.7%。
二、就业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体育、健身、健康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因此,各种各样的体育指导需求也在逐步扩大。这种发展趋势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不再单一地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个职业,而是拓宽到体育社会指导员、健身教练,甚至其他各种社会角色中。这种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缓解社会与学校的压力。但是,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如右表所示),当年就业的学生只占41.1%,就业率还是比较低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就业观念上的偏差。学生选择体育教师为就业方向的占82.9%,而对这一职业感兴趣的只占35%,学生选择就业方向时,更多考虑的是就业压力(占76.1%)和就业地域(不愿意到基层或偏远地区的占81.1%),而对自己就业选择没有明确概念的占到了23.9%;
(2)自身能力和素质的缺失、就业知识与技巧的匮乏。这恰恰说明学校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陈旧(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必然造成培养模式的单一(占54.7%)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占52.1%),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占56.6%)。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使社会与学校在资源、信息上互动,让更多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学校应做出适应性改革
(一)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确定“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业教育向提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重要转变。长期以来,高等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后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师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从事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等工作,把小口径专业教育直接与将来的职业对应起来。这无疑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束缚,影响其就业方向。
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体育专业的学生从事体育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必须经过体育教学实践和严格规范的专业培训才能逐渐掌握。因此,无论是从体育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社会适应性,还是从高质量体育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都应该在体育本科教育阶段实施宽口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基本走向是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为此,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科教司多次修订体育专业目录,以适应社会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应贯彻上述思路,改革并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制定出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趋势,符合我国未来体育事业改革需要的宽口径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对专业教育体系实施整体的改革和优化。新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强调重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质量内涵和人才标准,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观,除了对体育学生的业务技能要有明确的规定外,更要突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体育教育应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动态、开放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选定内容和设置课程,及时反映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入能够体现现代科学发展特征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为了加强素质教育,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应加大人体科学、教育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力度,促进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心理学、教育学向体育理论基础课、运动技术课的渗透,更好地体现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成就,更大地开发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潜能;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侧重学生对体育资源、社会环境与体育、人类与体育运动、人类行为与健康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了解;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2.课程设置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根本保证。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分析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明确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要求,是判定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课程结构是不同课程的有机结合,它决定了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塑造人才的模式。从高等教育的功能来讲,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一批知识群体。21世纪社会发展将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培养目标的选择,组合各类课程,如选修课时比例上升,人文社会科学类和非竞技类课程的开设,应用性、实践性课程大幅度增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和知识领域,有利于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对各种知识加以交叉渗透,扩充专业内涵,提高专业的应用性,并把不断获取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适合个性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社会化。
3.体育教育课程社会化取向应充分体现现阶段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体育课程是实践方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课程内容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在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社会需求中贯穿体育与素质教育。体育教育课程的社会取向可根据以下内涵来设计:(1)精神性课程内容:运动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保持积极的态度。课程应努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实现自我精神追求的方式、与人分享精神体验的方式,以及尽情地进入和谐状态的方式。(2)价值性课程内容:身体是生活的基础,健康的身体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活力,也造就了人的自信,考虑到未来生活的复杂性和变化中的社会环境,应帮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虽然运动中获得的价值不能直接在工作、学习中体现出来,但在获得价值时被激发出来的潜在能力会被发挥出来,帮助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益处。(3)情绪性课程内容:在运动中胜败是常事,经常地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可以使人保持一种健康的情绪状态。教学是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就需要创造性地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唤醒学生的人格,去化解焦虑、愤怒、紧张、抑郁、惊恐等不良情绪,使之经常处于愉悦的身心状态。(4)超越性课程内容: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技术,培养技能,使其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体育运动中的随心所欲是在严格的规范下实现的,如动作的完成要符合力学的原理,集体性的对抗要遵循规则,相互的协作配合需要搞清自己的角色及职责。只有真正带着理智去行动,才能体悟身心的自由和超越。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锻炼,是超越性课程的核心,是生活必不可少的过程。(5)人际性课程内容:体育是促进人社会化的途径,人在不同的运动情境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学会不同的角色扮演,有助于设身处地地处理问题。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借助运动发展良
好的交往关系,在协作中履行自己的责任,体悟人的交往互动所产生的效能,进而理解人与集体的关系和培养交往意识。(6)素养性课程内容:体育素养会改善人的观念、生活方式和情感;它可以作为工具调节人的身心,趋向良好的状态;它可以作为途径,去帮助人达到未达到的目标,去发现自己未知的部分,使人格趋于完善。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与定位受到了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体育教育领域发展的事实本身也应当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位与发展理念。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定位应充分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保持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前提下,充分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使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定位符合我国国情,使体育专业学生能满足当前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薛雨平.学校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3(2).[2]杜光宁.我国高师体育教育发展与定位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2(2).[3]张建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危机和出路[J].体育与科学,2002(4).[4]周远清.迅速适应经济全球化 加快高教改革和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12-14.[5]单成明.加强高校素质教育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J].中国林业教育,2004(6).
第二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摘要】
2010年两会期间,200多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影响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一个大问题,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对来说更是比较困难,本文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就业对策.两会期间,200多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每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类院校开设的主干专业之一,是体育专业中的第一大专业,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研究分析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寻求对策,对体育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
北华大学体育学院2005届、2006届、2007届、2008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登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大量大学生就业的文章。查阅2000年-2009年所有中文体育类期刊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择业以及就业指导方面的论文,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调查访问法。对省内体育类院校的相关部门、部分教师、我校体育系 2007届、2008届毕业学生及部分其它院系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
3、问卷调查法。为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共设计三种问卷,毕业生问卷、体育系教师问卷和在校学生问卷。发放毕业生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80.00%,发放教师问卷30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 96.67%,发放在校学生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8%,合计发放问卷总数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为92.73%。
三、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毕业生人数逐年累计增加,社会需求趋向饱和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的数量大大增加。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大学生的存量迅速扩大,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创出新高。但社会用人需求没有明显增加,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重要困难。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积压现象越来越严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等。这样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拓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处境,导致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3、就业期望过高很多的大学生则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择业意识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后择业方向的选择上有82.6%的选择“学校、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只有9.8%的选择去“私营、民营企业”,仅有4.9%的选择“自主创业”。有22%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个别毕业生找不到合意的,甚至宁可呆在家里。
4、自身素质影响就业由于入学时文化底子薄,面对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各类考试体育专业的学生
显得力不从心,以今年选调生考试为例,成绩好的同学也未能进入我校参加考试的前三分之一;专业素质方面,大学期间运动量减小导致身体素质降低,专项技术的不突出,导致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优势。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要
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对现行的体育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应适当缩减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充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康复保健专业,开创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传媒等专业。同时,必须加强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建设。首先,在目前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要彻底改变“重术科轻理论,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项目,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传统认识,增强人才培养体制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其次,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社会和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按需生产”;再次,提高现有专业的办学层次,适量创办本专业的博士、硕士教育点,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体育教育人才
2、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传统的单学科教育,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与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渊博学识教育,只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素质教育。致使培养出的一些学生,既没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又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的能力都偏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加强通识教育,努力为培养基础宽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设置辅修专业,开设选修课,特别应增加针对公务员考试一类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开展益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校园文化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得知识,陶冶情操;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学生要以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社科类的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拓宽自己就业的渠道。
3、努力培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实施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创业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创业知识包含三个方面:综合性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因此,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尤为重要。在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可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史学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选修课的弹性。可增设体育创业指导课,把创业综合性知识和所需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增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同时,对教学内容也要做相应调整,减少空洞的说教,增添应用性强的内容,实施案例教学。
4、调整就业心态,要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
转变学生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观念。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首先是面向体育教育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寻找就业机会。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小。目前,高中以上学校需求较少,体育教师基本饱和,需求大部分是初中和小学。城市人才需求不多,广大的农村缺额较大。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民办教育异军突起,急需补充大量的师资力量,这既是社会需求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服务的新领域。毕业生也可以在体育产业、社区体育、健身咨询服务、教练员、考研、读二学位、公务员、管理者、从军、公司企业、自主创业、营销等领域进行就业尝试,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信心、打破就业局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体育院系应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将会得到缓解。
第三篇:河北省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之研究
河北省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之研究
一、选题:
1.研究现状及趋势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不到100万人,而今年已经达到610万人,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叠加,今年未就业大学生高达760万。尤其是河北省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有部分学生甚至改行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推出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
2.选题的意义
许多低收入和农村家庭为高教改革付出了高额的代价,尤其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支出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高出许多。如果他们的子女“毕业就面临失业”也就是说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几乎为零。而新“读书无用论”也开始在农村逐渐蔓延,辍学率升高。
面对就业难压力,一些高校学生出现了焦虑、迷茫、失落等“心灵感冒”症状。据石家庄一些心理咨询师透露,面对媒体对就业形势的渲染、亲身体验人山人海的招聘会、无数次简历投递都石沉大海、面试遭遇一次次挫折,郁闷与焦虑成为不少临近毕业的高校学生心理常态,寻求心理辅导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只要他们能正确地寻求专业帮助,就可以舒缓心理压力,走出心灵阴影。
二、内容:
1.是适度控制高校扩招规模,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2.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这样学生既花费少,又就业快,应防止大量把职校升格为高职院的倾向。
3.是降低高校学费及其他费用标准,高校收费占教育的成本应在35%以下,也就是一年不超过3000元。
4.是国家财政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采取倾斜政策。这样既可解决部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可解决西部地区师资短缺大量使用代课老师的矛盾。
5.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6.切实落实助学贷款政策。
7.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8.将待业的农村大学生纳入人才培训项目,发挥其文化素质高的优势,培养其成为新型的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9.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针对大学生创业者明显偏少的现状,政府要想办法在高校掀起创业高潮,推广创业教育,加大典型宣传,通过榜样力量调动更多创业者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10.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立,为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我国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第四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高校人数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差异性等原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的对口性、就业的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所有学科中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了汉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计划不相符,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急需改进与优化。实践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往往只重视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已构建了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网路技术、法律、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涉猎与掌握较少,缺乏对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使得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与机会较少。部分院校为了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增设了商务礼仪、新闻学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形成优势学科,不能突出其专业特色。
2、教育方法与理念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需求标准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观点与现象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但是在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多元化人才需求标准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预测
1、就业区域的变化
以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为了众多毕业生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追求梦想的重要选择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人才的大量聚集,虽然机会较多,但是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发展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在经济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西部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遇逐渐增多,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生活成本与压力都相对较小,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政策的重要支持,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中西部以及三线城市、乡镇企业等都会成为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选择地。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选择就业区域时,愿意到基层发展的人数将会有所增加。
2、企业和基层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公务员、事业单位是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选则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来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日常的激烈,尤其是大城市的公考,可谓万人同挤独木桥,最终成功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更多的毕业生还是会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就业。由于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的优惠,对到基层、西部就业毕业生的奖励与支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与条件。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3、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将供不应求
在社会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而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既掌握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又懂得经济、网络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敏捷的思辨能力、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其顺利实现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与基础。
四、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
1、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实效性与服务育人功能的体现。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最终会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而不懈奋斗。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2、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 或专业写作,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
五、结语
在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探讨其就业现状,分析未来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提出提高其就业率的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五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困难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困难,正确认识现状、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体育院(系)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建设和教育改革,毕业生就业严峻的形势将会得到缓解。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 趋势; 教育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高等院校近年来连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每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性较强及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中的第一大专业,其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如何,对今后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体育届人士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研究与预测,提出了今后体育院(系)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有益帮助。同时,这对体育院(系)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育
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论文、报道、文件及有关档案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访谈法:访谈了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体育院(系)主要负责人、学生家长及毕业生,同时亲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现场,观察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势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体育院系和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190个,社会体育专业106个,运动训练专业54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4个,在校学生4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10000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2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5000名。从2004年开始,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被废除,使得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中的基础调节作用更加突出:加之教师岗位工作稳定、收入不断提高,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纷纷挤向教师岗位,导致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已接近饱和,尤其是城市学校和各普通高校。因而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降,就业现状令人担忧。1.就业难是高等教育改革经历的必然阶段,树立自信心是关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时期,招生规模急剧加大,每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人才资源已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我国大中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已趋饱和状态,面对毕业生就业供求不平衡的严峻形势,在校学生已表现出茫然、无奈和不知所措,因而他们在校的学习热情衰减,对未来缺乏信心。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省市和地方有关就业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总的趋势是放宽政策,取消限制,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将持续以7-8%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的就业岗位将达600万个以上,这无疑会大大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体育人才需求会逐渐加大,这都将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广阔天地。2.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打破专业局限,就业前景广阔传统的就业观念是现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转变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的转变;二是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就业、创业的转变:三是从一次就业定终生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转变;四是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转变。首先,现今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体育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也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工作岗位,体育经济的发展促生了体育产业、体育服务行业等新的体育应用领域。其次,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除了传统的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之外,在全民健身领域,体育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多数毕业生的工作理想。但社会需求的现实和僧多粥少的局面,又要求毕业生不能再抱着专业不放,硬着头皮抢饭吃。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转变择业方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学校里的学习和锻炼毕竟是有限的,要有踏入社会重新学习的意识,要增强继续接受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努力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只要认真学习思考、细心观察、努力工作,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在各行各业都会找到适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