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刘超赵一平杨继星(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体育系,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就业的地域相对集中在城市,而到农村乡镇就业的人数很少;就业期望值呈偏高;敬业精神是被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而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缺乏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尴尬处境、就业面狭窄、就业信息不畅通和毕业生文化素质的不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针对以上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1研究目的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其它专业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要搞好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认真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解与分析,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宏观调控与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江西等5省11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2002(共291人,其中男231人,女60人)和2003(共315人,其中男248人,女67人)届大学本科毕业生606人;2001—2003年中150余家来我院需求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其中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广东等地的教育局、高等院校和中学等)。
2.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向11所高校发放问卷6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6份,有效率91.82%。本调查问卷分两次进行:第一次2002年6月;第二次2003年6月。
(2)访谈法:访谈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和学校体育部(室)负责人,同时亲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现场观察了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求职考核过程。
(3)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专著、论文、报道、文件及有关的档案资料,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4)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3.1两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02届男90.91%,女88.33%;2003届男73.39%,女71.64%,平均为81.35%,经U检验,两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男生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3.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仍然是教育系统
统计数据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单一,主要的就业领域是教育系统,两届毕业生中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数分别为90.11%和91.30%,平均90.07%,且主要从事中等和初等体育教育,在其他行业部门就业的人数很少,经X2检验,P > 0.05,说明两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无显著差异。虽 1
然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在教育系统就业是理所当然,但由于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压力,不利于就业率的提高。因此,必须逐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
3.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
调查结果显示:2002和2003两届毕业生就业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在城市,其中省会城市占
9.33%、其他大城市占8.32%、地市级城市占35.90%、县城占41.58%,而到农村乡镇就业的人数只占4.87%。对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向地市级以下城市转移,说明大城市的体育人才已饱和。经X检验,两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发生了变化,其中男生有显著的差异;女生无差异,说明女毕业生不被社会重视。
3.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期望值高
3.5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期望
在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毕业生。首先,毕业生的敬业精神是被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其次,看重的是“业务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4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4.1 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缺乏正确认识
通过调查,有75.46%的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完全了解的只占24.54%。由于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增加。
4.2 学校体育的尴尬处境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地位不高,得不到领导的重视,而且工作辛苦,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高等院校、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谋求职位,很少考虑亟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果造成“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困难。
4.3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就业信息不畅通
从调查中了解到,我国的就业市场大多数是建立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小规模的临时性市场体系,市场供求量小,且信息不足,体育专业的信息量更显不足,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4.46%是通过别人介绍,10.73%是通过人才市场,25.91%是通过网上查询,而51.32%的毕业生需要靠自己去寻找信息。经比较,两届毕业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明显的差异,特别两届男生有显著差异。
4.4 体育专业毕业生文化素质的局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
5.1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5.2加强就业指导,缩小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结果的差距;
5.3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8
[2] 苏明理,李靖等.论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35-37
[3] 刘献国.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97-99
[4] 游俊.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工作对策[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3)92-96
[5] 韩勤英等.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与管理模式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23-25
[6] 霍红,欧雪松,蒲鸿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改革[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78-81
[7] 夏思永.高等体育教育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775-777
[8] 白文飞,徐玲.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2,(3)52-55 2
第二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个案研究
杨英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
摘要: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为个案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等,从2003年学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到目前为止的师资情况和专业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及就业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学习;对策研究;四川农业大学
Sports on m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social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Arts and Sports College Sports Professional social classes 05 2 Hu Tao
Yang Ying,(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Sichuan, China 625014)
Abstract: This paper in my school social studies professional sports, through literature survey and data such as statistics, from my school social sports teacher and student learning, social and employment status of the practice analysis, etc.research to identify constraints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 key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community sports;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随着新世纪人们对体育文化需要的增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并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道,被列入新的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自1989年天津体育学院最早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以来目前办学院校已增加到200余所,并由最初的单科体育院校开办发展成单科体育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共同开办。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211”综合性大学,结合我院系师资和场馆设施情况,社会体育专业于2003年正式招生,目前在校学生382人,现有毕业学生4届。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该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就业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对象:以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3级、2004级和2005级200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查阅和检索与社会体育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本文对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用表格和图形直观的反应数据。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办现状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以“树立理念,立足创新,育人强己,与时俱进”为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国家和学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地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诸多方面加以探索与改革,目前有在校学生276名,三届毕业学生145人。
2.2 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表1:体育系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一览表
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人数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25312%1144%936%28%
表2:体育系教师学位、学历情况统计表
学位结构学历结构
博士硕士学士研究生本科大专
总人数 人数比例 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
2500%936%1456%936%1456%28%
从职称结构上看,我校高职称教师占整个教师比利的56%,教授占整个教师比例的12.5%,教师的职称层次还是比较合理;但从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看,没有博士生教师,只有硕士学位教师9人,占教师总数的36%,大专2人,学历学位层次明显不足;同时从专职教师的结构上看,单科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专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体育教学为主,专业的学科教师和边缘学科、新兴发展学科的专业人才欠缺,这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有很大的局限性。
2.3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现状
2.3.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过级率情况调查
表3:英语、计算机过级率比例
年级2003级2004级2005级2006级
英语15.09%21.95%15.28%5.40%
计算机92.45%82.5%100%100%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过级呈上升趋势,2005级和2006级学生过级率都达到100%,但英语三级过级率却很低,社体专业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差和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英语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对英语学习有很强的惧怕心理,学习以学校的授位英语为目标,对英语学习的刻苦性和积极性欠缺。这是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率和授位率低的重要因素。
2.3.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情况调查
表4: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频率表
实践次数1-5次6-15次15次以上
2003级17%54%29%
2004级14%55%31%
2005级11%54%35%
2006级9%50%41%
社会体育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我校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当地的中小学校、体育局紧密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编排、训练和裁判等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15次以上的达30%以上,通过社会实践即锻炼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又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3.3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情况调查
表5:2007、2008、2009、2010届毕业生概况
专业总人数毕业人数毕业率授位人数授位率未授位原因
社体2003级535196.23%4483.02%英语未达标、4人受处分
社体2004级403792.5%3280.0%英语、计算机未达标、1人受处分 社体2005级534992.5%4788.7%英语未达标、1人受处分
社体2006级3737100%37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授位率逐年提高。在未毕业和授位学生中,英语未达标是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受处分,再次是计算机未达标。到目前学生的计算机达标已不成问题,但社体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依然是难题,还有体育专业学生性格冲动、好强,导致受纪律处分而得不到学位,也是影响学生毕业和授位率的主要因素。
2.3.4学生就业现状
表6:2003、2004、2005级就业情况调查
年级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就业率
社会体育2003级5348590.57%
社会体育2004级4038295.00%
社会体育2005级53530100%
社会体育2006级37370100%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表可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错,到2005级就业率达100%,高于全校的平均水平,学生就业地域以省内为主(以成都为主),这与体育专业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有密切联系。
2.3.5 学生就业去向情况调查
表7:社会体育专业2003、2004、2005级学生就业单位情况调查
年级就业部门 商业部门 自主创业与体育相
关部门
2003级(51人)22(41.51%)4(7.84%)
2004级(40人)21(52.5%)3(7.5%)
2005级(53人)23(43.40%)3(5.66%)8(15.69%)8(15.69%)4(7.84%)4(7.84%)1(1.96%)5(12.5%)5(12.5%)4(10.0%)1(2.5%)1(2.5%)9(16.98%)8(15.09%)4(7.55%)3(5.66%)3(5.66%)教育部门 其他 公务员 考研从毕业三届学生的就业单位分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流动性强、跨专业就业比例高,毕业后从事与体育相关单位平均为15%左右,教育部门的约14%,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第三产业就业为主,考研率不高,这与我们初办专业经验不足有关,在今后的专业教育里,必须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提高学生毕业质量。而跨专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专业办学必须思考的问题。3存在问题
3.1 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意识不足
在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中发现,31.54%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属主动勤奋的,偶尔才会偷偷懒,68.46%的同学认为学习不重要,考试混过关就可以了,反正学与不学差不多。课余时间选择在图书馆和教室以及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自习的同学为11.27%,偶尔上自习的为70.4%,还有7.04%的同学选择从来不自习,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对待CET及计算机考试的态度,10.22%的人表示是为了学到更多知识;27.8%表示是为了找份好工作;39.76的人表示是为了拿到学位证,22.22%的人表示是其他原因需要通过这些考试。英语三级过级率非常低,大部分学生都以能拿到学位的学校英语分数线为目标。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必然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较低的毕业率和受位率。
3.3 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意识
表8:对受处理人的原因及受处分类型统计(单位:人)
受处理的原因打架考试作弊、代考赌博旷课酗酒盗窃人3人2人0人2人1人
受处分类型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留校查看记过严重警告警告
0人2人2人4人3人5人
从03年招生以来,通过对受处分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因为打架和考试违纪受到处分人数为8人和3人,占受处分学生人数的68.75%,其中男生15人,女生1人,可见男生是违纪的主题。受处分中勒
令退学2人,还有6人未拿到学位,占违纪学生的53.33%,这也是影响毕业率和授位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有效降低违纪率和提高毕业率和授位率就必须针对这些学生的这些特点来开展教育引导和监管,强化教育的重点群体,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
3.4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学生社会实践不足。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比较单一,设置与体育专业院校雷同,缺乏特色和重点,没有充分依靠农业院校学科优势办学,同时与当地政府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社会联系不充分,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出的社会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特色不鲜明,就业面向以跨专业为主,这是资源浪费的一个表现。社会体育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不足造成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和对社会认识不足,在选择就业问题就存在一定的偏差。
3.5教师学历偏低,科研水平不高。
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以上占56%,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只有39%,没有博士,存在高学历少、低学历多的问题,这就造成一方面多数教师自身发展不平衡,教学能力较强,科研能力偏弱,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和学术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少,层次不高。另一方面教师还没有完全从公共体育课教师向体育专业教师方向的角色真正转变,对研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理解主要局限于“职称晋升”,这不仅导致大多数教师学术水平上不去,而且还导致体育教师出现学术游离现象,无法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近亲繁殖状况也不利于该专业的长足发展。
4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生进校就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大二大三跟进监督和提高,使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全过程。强化学风建设,完善奖励先进和鼓励后进学生的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划拨专门资金,设立学院单项奖学金、学年进步最快奖、全勤奖、学生工作贡献奖等奖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积极主办各种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影响毕业率、授位率的外语、计算机过级率,体育系紧抓这一主要矛盾,每年采用强化组织学生学习,考前专门出资聘请外语教师、计算机教师给学生进行辅导等方法来加以克服,同时提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对提高毕业率、授位率、就业率的给予班一定物质和行政性奖励,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4.2 严格管理,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
社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性格活跃、好胜也比较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特别是男生,所以违规违纪是影响他们毕业率和授位率的另一原因。因此,每年新生进校后的入学教育,体育系均应安排高年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新生介绍学习经验,使新生进校后及时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明确其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严格要求教师、班干部双考勤制度,系领导、专业负责人及班主任到课查巡制,考勤与成绩挂钩等,对缺勤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对缺勤达到规定学时的给予严肃处理,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
4.3 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学科资源优势,树立特色,培养出涉农体育的专业人才。
非体育专业、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办学,必须树立 “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培养出既有体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又有与之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学为特色、农业科学为优势的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文理渗透、多学科互补,为发展涉农领域的体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体育学科必须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体育学科的办学特色,探讨“农村体育”“生态体育”“体育教育教学”作为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满足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村体育事业、教育事业需要的高层次体育人才。有特色的专业必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4.4 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教学团队人员的培养
优化教学队伍的学源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积极支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建成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保障的专业师资队伍。拟继续送培1-2名博士,2-3名硕士,要求送培老师在2015年前拿到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职称建设方面,拟增加教授1-2名,副教授2-3名;
引进人才建设,拟引进博士生1-2名,教授1名。同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形成集体优势,以提高体育系的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2]陈兴胜.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3]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7(5)
[4]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 2008(7)
[5]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5)
[6]刘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7]杨家坤,理工科高校体育专业办学现状与效果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1)
作者简介:杨英(1971.5——)性别:女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务:社会体育系主任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工作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体育系
通讯地址:四川省雅安市四川农业大学艺体学院体育系
邮编:625014联系电话:***
E-mail: yy-44008@126.com
第三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作者:洪 严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2期
[摘要]21世纪的就业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有力地冲击着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进度,音乐教育专业也不例外。只有构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合理的知识架构,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把学生打造成为综合能力较强、实用性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岗位上的适应性。[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毕业生 就业
[作者简介]洪严(1977-),女,河南开封人,周口师范学院公共艺术部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音乐史方向的研究。(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61-02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中,培养出大批的音乐人才。然而,在艺术院校招生场面十分火爆的同时,也伴随着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迷茫与未知。
从就业现状上来说,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也随之加大。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面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专业成绩突出,还要求综合素质过硬。而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仍大多采用传统音乐教育专业的模式,即以钢琴、声乐专业教学为主,配合其他理论知识教学,基本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毕业后的被动状况。一是使一些学生建立了专业优越感,不愿从教,往往改行到其他演职单位;二是毕业生到了中小学从教后,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得太专一,无法适应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需要。在中小学领导、老师、学生的眼里,音乐教师就是一切音乐形象的权威和工作的承担者,是无所不能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是多面手,否则就无法适应学校工作的需要。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学校的各种艺术团体办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如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电声乐队等,林林总总。作为音乐教师,如果仅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显然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和学校文艺活动的需要。为此,一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系统地学好声乐、器乐、舞蹈这些课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多选修一些相关的专业,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能胜任中小学音乐工作的人才。
随着就业门槛的逐渐增高,很多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困难,在抱怨客观因素的同时,他们也应该更多地检视一下自身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未真正转变过来,就业期望值总体上来说仍然偏高。在学生的心目中,理想的就业单位都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他们不愿到县、乡镇甚至村屯小学等基层单位去就业。他们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是公办学校和一些较稳定的事业单位,而且比较注重单位的工资、福利等经济方面的待遇,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单位里工作才会有稳定感。而对于私立或民办学校,学生的顾虑较多,不到迫不得已时不会去考虑。有的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好单位,宁可待在家里陪伴父母或做家教也不愿去一般的单位工作。因此,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逐步发生转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改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策略
(一)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换句话说,对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来说,并不要求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或是音乐理论方面的专家,而是“一专多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些“一专多能”的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中小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人才①。形象地说,声乐专业的学生只有会弹钢琴,具备即兴伴奏的能力,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学生毕业后到各地中学任教,学校不一定会只让他们教自己擅长的声乐或钢琴课,有可能让他们兼任其他的课程,如基本乐理、音乐欣赏等。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有关专业的课程要融会贯通,一并掌握,以便尽快地适应基础教学工作。而在高校个别课程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误区: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较高的希望,在教学中以表演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这种现象必将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在钢琴课上,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和弹奏作品的数量,而忽略了钢琴在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实用性——钢琴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这将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陷于被动状态。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技术的提高,而且应与社会需求接轨,注重教学的实用性。
此外,还应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因为,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以普及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为目的,教师应具有相当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目前,许多高校音乐系音乐基础理论学科所占的课时比例偏低,造成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传输的局限性,加之学生对音乐基础理论课学习不重视,导致了音乐基础理论课在教学中的失重。为改变这一局面,笔者认为,学校应适当增加音乐基础理论课的课时,使之得以平衡;教师应改变自己目前的教学方法,侧重于音乐家的生平介绍、作品赏析,并配以大量的音响资料、乐谱、音像制品,必要时可做同一作品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以增添音乐基础理论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非常赞同肖承兰教授对中学音乐教师提出的能力素质要求:中学音乐教师可以不是钢琴家,但不可以不是用钢琴来教学;可以不是歌唱家,但不可以不会唱歌;唱歌不可以不感人;可以不是理论家,但不可以没有理论知识②。简短的总结,囊括了一名合格的中小音乐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及能力,同时也为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明确了学生的培养目标。总之,要
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把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使之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高师音乐教育的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盲目攀高,就业定位一直趋向于大、中城市,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为了改变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学校、教师应挑起指导重担。对学校与教师的指导工作而言,笔者认为有三点极为重要: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时代,教师应让学生走出精英的光环,接受大众化教育的现实,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人,这个认知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自身的定位。
2.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学生一踏入大学校门就已注定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学生而言,其职业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尽管如此,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地做一些形式化的指导,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仔细、客观地帮学生分析毕业后应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就业,引导学生为自己准确定位,顺利达成其就业目标。
3.帮助学生认知社会。教师应充分地向学生传输社会知识及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帮助他们找准定位,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可喜的是,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接受市场检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贴切: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学会适应它③。高校扩招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可随之而来的是就业难度的加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改革教学法,时刻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培养的每一名毕业生都是合格的,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要求。毕业生也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地分析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而在校的大学生更应该从现在起,珍惜宝贵的时光和良好的学习条件,博览群书,增强综合素质,以便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唐得栋.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
(6):61.②肖承兰.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掠影[J].人民音乐,2000(4):27.③周新友.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就业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7):98.
第四篇: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
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作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丛鹏 1032010935008
影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显现突出。通过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关对策。为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压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引言近年来高等院校连续的扩招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致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的局限性,在就业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最早的体育类专业,也是我国与体育院校中规模最大的骨干专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如何,对今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和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研究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寻求对策,对体育院系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状分析
高校的扩引发的就业危机已经显现。目前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190多个,社会体育专业106个,运动训练专业54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4个,在校学生4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10000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每年毕业生近5000名。1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到大众化教育。教育部门没有过多的考虑到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市场供求关系,过多地批准各高校开设体育专业,使原本就应经饱和的体育专业毕业生更加拥挤供求矛
2盾更加突出。致使大量体育毕业生涌向工作稳定,工资不断提高的教师岗位,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雪上加霜。
2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1社会就业制度的变革
我国在1985年以前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于是,就业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国家提出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就业的办法,并最终决定逐步建立和健全全国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条件下的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3毕业生需要转变观念及时适应就业制度的变革。
2.2 毕业生个人因素影响就业
2.2.1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只盯着高等院校、大中城市以及富裕地区,不考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关专家通过调查得出社会对体育教师资源的需求为,从农村→城镇→城市需求值逐级减小;且从小学→中学→大学需求值也呈同一趋势。需求值分别为0.81、0.51、0.16。从中反映出城市学校以及大学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已近饱和,城镇中学也日趋饱和,而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学尚处“空缺”或“待补”状态。4目前的这种状态正是由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就业观念没有转变造成的。
2.2.2 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失去工作机会。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质高低逐渐成为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在不断的提高,他们希望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多样化合综合化。在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可见当代大学生已清醒的认识到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没有全面的综合素养,就难以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5.2.3体育院(系)改革力度不够影响毕业生就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等优良传统,然而重技、能轻能力和素质培养,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下降。课程结构单一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状况急需改变。教育实习的时间过短,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被理解成毕业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没有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对自身工作的宣传明显不够,工作效果也不明显,缺乏专业职业辅导员。缓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高校一方面的事情,它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等诸多因素。体育院校应该积极的研究和分析就业形势,不断地开拓就业渠道。
3.1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对于高校来讲,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统。很多院校只在大四的时候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能把它看作是毕业生教育的一个阶段,应该把它纳入高等教育整体当中,使就业指导课程贯彻高等教育的始终。6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临时性的工作。就业教育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代阶段应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第二个阶段要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当前就业的市场需求、以及就业的形势,选择就业、创业或者继续深造,树立健康的职业观、择业观;第三个阶段是使学生掌握好求职的本领,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礼仪、自荐和面试、竞争及诚信意识等的培养,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和就业竞争的指导。7的指导。
3.2 更新毕业生就业思路,拓宽就业渠道
培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要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正面分析就业形势,转变计划经济下毕业生就业的陈旧观念,加强对毕业生的正确宣传和教育,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树立“行行出状元”和大胆自主创业、多元就业的意识。8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
3.3 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提高教育质量
3.3.1加强体育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保持体育教育专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下大功夫改造传统专业,强化特色专业,巩固年轻专业,要有计划的缩减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充体育康复保健专业、体育社会专业,开创和培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传媒等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使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形成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同时,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要逐渐转变“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的传统观念。
3.3.2 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的时候,都提出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实践能力。然而本科生在校期间,只有通过实习才能增加工作经验。现阶段大多数的教育实习都安排在大四学期6-8周的实习时间。过短的实习时间很难满足现实的需要。很显然这种实习时间安排不甚合理。需要在现行的师范教育体制下,增加实习时间。就业实习的内容和时间系统规划,统筹安排,理论学习同实践锻炼交替进行,互相促进。学校应尽量加大对学生实习阶段的监督力度,延长实习时间,改革实习方式,可采用校内校外互相结合,见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也可分阶段几次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观摩与教育实践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9
3.3.3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方面。10然而目前体育院校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体育院校的教育要引导学生的创业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可增设体育创业指导课程,把创业综合性知识和所需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增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同时,对教学内容也要做相应调整,减少空洞的说教,增添应用性强的内容,实施案例教学。
3.4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力度,创新就业服务手段
现今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体育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也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工作岗位,体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产业、体育服务行业等新的体育应用领域。再者,由于人们越来越关心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除了传统的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之外,在全民健身领域,体育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
11前景。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网上就业服务体系,向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和用人岗位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广泛收集毕业生资源和绣球信息,完善毕业生供需网建设,尽快建立就业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及时掌握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信息,进一步扩大就业信息渠道。
4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严峻,要解决
就业难的问题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体育院系应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整合和利用各种有效社会资源,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走向基层就业,促使毕业生就业途径多元化。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信心、打破就业局限,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将会得到缓解.1影响体育教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与对策研究
2金融危机下江苏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3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改革
4苏明理,李靖等.论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35-37.5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 2006调查报告[DB/OL].(2006-04-23)[2009-03-25].6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7广州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
8山东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渠道的对策研究
9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
10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
1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研究
第五篇: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杜运山
[摘要]笔者借鉴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全面分析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理论的特点,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加速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与完善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关键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目的 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休闲、娱乐、康复健身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人才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同时也迎来发展机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出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课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新世纪新型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访 谈我们知道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下面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3.2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2.1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虽然中国有些综合性的高等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改革,但是大部分中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以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这种人才模式在过去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但是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能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模式进行研究。
3.2.2 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比研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表_述。当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依据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宽窄分为通才培养模式和专才培养模式。通才培养模式专业口径较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专才培养模式与通才培养模式恰好相反。下面从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时间、培养的场合等来划分当今国内外现存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2.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依据人才培养理念不同,分为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受“技术理性”的支配,社会期望体育教师成为技术员,拥有熟练的技术,按科学规则塑造社会公民。在这一观念下,体育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的训练,使其掌握一套熟练的能运用于学校教育的技术。发展模式是教师专业化的理念背景下由注重技术培训走向关注专业化构建,更加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使教师有能力主导教学 的全过程,在培训阶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应以此为目标,塑造和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3.2.2.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根据培养时间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一次性模式前的系统培养后,进入教师职业岗位后不再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训。终生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且入职和在职教育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训阶 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一体两面”体系的培养模式,即在统一的体育院校系中分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两个方面,相互隔离、互不沟通。针对这个问题,在21 世纪初期,我国必须健全、完善培养和培训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目标。要求大多数体育院校系在致力于培养新师资的同时,也参与新教师见习期的培训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让终生培养模式落到实处。3.2.2.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校本培养模式和大学联合中小学培养的模式
根据培养中心场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为以大学为基地的培养模式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以大学为基地培养教师是20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最大成果之一,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可以较好地塑造未来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教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认识不足。其缺陷就是造成了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所以,高校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因此不断招致社会机构以及民众的批判和攻击。以中小学和大学联合培养为基地的这种模式,教师的培养将在有大学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的新的联合体中进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是学院与中小学间真正的合作,其合作关系是以在智能和责任上的平等为特征。合作者共同对教师候选人和中小学的学习成效承担责任,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实习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成长。围绕这些共同的目标,大学教师在中小学基地从事教学、指导和研究工作,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担任大学的顾问、指导者和工作成员。这种合作关系改变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性质,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创造了新的角色和责任。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负责教师的训练和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将各自的资源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智能的混合对教师教育来说是全新的。目前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只是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作为新型的教师培养实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料,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形成新的入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将是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在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中,这两种培养模式将出现进一步融合的趋势。3.3 建立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
中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它们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新的特质。这就好比合金,以某一种金属元素为主(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即所学专业),加上别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较宽的知识面),所组成的物质。这种全新的物质——合金,具有与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几种金属单质或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不同的新的特性,如硬度、导电性、延展性、膨胀系数等等。并且这些新特性既不是其组成单质的某些特性的叠加,也不是其组成单质某些特性的平均值。这些都与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相类似。所以,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合金”模式,就是以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合金”模式的优点是融合了专才培养模式和通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在建立“合金”培养模式时应遵循与时俱进和学生发展两个原则,为人才培养提供总的指导。“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实施“合金”培养模式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__是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经过大、中专院校在入职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第二,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育相结合;第三,要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建立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柔性专业设置与调整;第四,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思想转变为重视素质、创新、敬业、合作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摒除单一知识领域的局限,重视学科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培养“合金”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第五,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3.4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研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运动项目少,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所以在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 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在课程结构改革中,第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分天下模 式: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组成。具体模式是:压缩必修课程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3 类课程的结构,建立优化的“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的灵活性,使之成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扩展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形课程”,进而形成一个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第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第一维是横向层次,即课程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第二维为纵向层次,即课程的类型结构,可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三类课程要特别注意活动课程的开设,处理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第三维是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把通常的学校课程称为显性课程或公开的课程,把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称为隐性课程。贾克森(P.W.Jackson)认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远比显性课程大。但只有当隐蔽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学校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所以,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等等。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强化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与国外相比,教育类课程开设偏少,强化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不约而同的结论;第二,拓宽基础课程。可以通过通识课程,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如历史、艺术及艺术欣赏、文化、伦理道德、音乐欣赏与体育技术动作培养理论等。还可以通过开设文理渗透课、学科交叉课和强化工具类课程来拓宽基础课程;第三,调整学科专业课程。通过浓缩学科专业课程和重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来实现。将学科专业课由目前的70%左右精简到30%~40%,是学科专业课走向科学、合理地、正确选择。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基础课程;第四,开设学科教育类课程;第五,注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第六,注重实践性课程。4.结论与建议
4.1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属于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21 世纪初期时代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的需要。
4.2 为了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建立“合金”型人才培养模式。
4.3“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合金”培养模式的范式。
4.4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而且术科运动项 目少;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4.5 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性格各异的学生。应以能培养 与时俱进人才的“合金”模式为主,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局面。4.6 在课程改革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
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丁英俊,张学研.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过程的研究[J].河南大学 学报,1999,(6):83-86.[4]王新平.中、日、美普通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J].湖北体育科技,2000,(3):6-72.[5]巴音道尔吉.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2003,(5):135-137.[6]杨海林.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