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弱点分析及教育对策.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弱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作者:朱仕兄 朱时瞑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2期
[摘要]文章在调查新时期物流企业需要什么样人才的前提下,总结了当前高职学生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主要弱点,提出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 物流管理 适应市场需要 弱项 对策
[作者简介]朱仕兄(1959-),男,广西钦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和物流与运输管理。(广西南宁 530008)朱时瞑(1958-),男,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和学生管理。(广西 钦州 53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规划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B10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104-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文件不仅为高职院校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也提出了任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以服务为产品的物流管理专业,掌握市场对人才需要的趋势,了解当前高职学生特点,抓住学生不适应市场需要的弱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是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重要选择。
一、新时期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走访有关人才市场,重点调查了广西区内、外从事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的物流企业34家。结果显示:
一是新时期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有变化。在调查内容涉及企业用人标准的考察要素时,34家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排序依次为:创新创造、团队合作、动手能力、爱岗敬业、诚实与服从、工作经验和学历。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它们出现在首位的比例分别为41.18%、38.24%、8.82%、8.82%、2.94%、0、0;若与出现在第二位的合并则结果分别是73.53%、64.71%、26.47%、23.53%、8.82%、2.94%、0。
这表明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比较强调创新创造和团队合作,不仅是诸如勤奋、专注、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而且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等多个维度,涵盖经验、创新和合作等多种因素。这是新时期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反映。
二是新时期物流市场需要会做事,更会做人的复合型人才①。在调查内容涉及学校应培养学生的能力及知识结构时,34家物流企业对学校应采取的培养措施排序依次是:市场(客户)开发能力培养、待人接物及处世等学会做人培养、创新创造培养、团队合作培养、专业岗位操作能力培养、学习及工作方式方法培养和职业迁移能力培养。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它们出现在首位的比例分别为20.59%、17.65%、17.65%、17.65%、17.65%、8.82%、0;若与第二位的比例数字合并则结果分别是38.24%、38.24%、32.35%、35.29%、35.29%、20.59%、0。
七个能力培养措施虽然可以排列出先后,但是除了职业迁移能力外,其他选项相应的比例值相当接近,差异不大。说明企业更看重复合型人才。因为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而更多的是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而是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二、新时期高职学生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弱项及其原因分析
为了解当前高职学生的基本状况,对某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8三个年级物流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出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9份。还分三批邀约了27位在校生代表和8名在岗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作深度访谈。总体上看,高职学生和“学术型”高校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
(一)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较重
面对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多数高职学生具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注意心理品质的调适,积极适应高职教育生活。但是,部分高职生不愿接受纪律的束缚,不愿听师长的管教,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知识观念淡化,艰苦奋斗思想退化,学习积极性较差,没有去接受专业知识的欲望,学习纪律松弛。有少部分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吸烟、酗酒甚至打架斗殴,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
产生如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生自卑心理比较重。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在普遍重视和崇尚学术性高等教育的社会环境中,就读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认为是高考遭遇了挫折,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与本科生比,感到自卑。在439份有效问卷中,认为读高职是自己目标选择之一的只有93人,占21.18%;是因为家长劝说、不想复习再考和不想过早做工而读高职的分别是269人、56人和21人,分别占61.28%、12.76%、4.78%。就是说读高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共有346人,占78.82%。再有,由于社会对高职的偏见仍然存在,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高职生对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缺乏准确把握,对人才的定位缺乏理解,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继而不能认可高职教育的价值,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从而在强大的就业竞争面前自我感觉前景暗淡,结果形成无所事事,只求混一张高职文凭的心理。
(二)应用于专业岗位的人文知识模糊
高职生对即将走上的专业岗位如货运员和理货员等的“做人”方面的常用语,未有注意。在调查中有企业反映,“去年来的两个大学毕业生,工作快有一年了,在业务中讲话的内容表达和语气总是让人难以接受,如对客户竟然说„你来干什么?‟„这是公司的规定,不满意你就走。‟之类的话”。与在校生代表和毕业生代表深度访谈中,他们也说,“关于如何做人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应用于专业岗位方面的人文知识,我们确实没大注意,少有老师或者前辈指点过。”这说明学生应用于专业岗位的人文知识不够清晰,也说明在高职教育阶段,学校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一定程度忽视了应用于专业岗位的人文知识教育或者说做得不够到位。
(三)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
与“学术型”高校生比较,高职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薄弱。这是因为,一是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学术型”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部分是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二是近几年来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有明显的下降现象,特别是文化课的高考成绩多数在及格线之下,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四)学习方法欠缺,刻苦精神不够
相当部分高职生的学习没有计划性,不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基本上是被动上课。课前没有浏览相关课程内容,上课没有形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课中难以集中精力听课,课后多以完成作业为主,基本上缺少预习、学习、复习等基本环节。在问卷调查中,回答学习有计划,能提前预习,及时复习,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只有12.53%;自己没有计划,按照课程表上课和做作业的有80.41%;其他的如不想上课就不上,作业次数超过一半不按时做或者不做的达到7.06%。由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够,学生几乎不提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进心不足,缺乏现代青年人应有的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三、新时期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职生的主要途径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职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着重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方面去思考。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1.尊重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获取他人信任才好办事”,要教育学生,就要首先获得学生的信任。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本着理解、友善、尊重和信赖的态度,真正以学生为本,变传统的“以教育管理者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过分强调教师权威性”为“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通过加强感情沟通,思想交流,耐心引导,逐步打消高职生的自卑感。在言谈举止中不但不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反而要不失时机给予赏识,促使他们恢复和重建自信。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事,要强调全员重视和参与,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齐抓共管,效果才好。
2.掌握学习心理,建立目标导向激励机制。每个学生都有完成学业拿到文凭的基本目标,但是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部分高职生由于不能把学习的目的具体和细化到现实的学习中,成为激发学习的原动力,而难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为此,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教育,指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目的进行过渡性分解,使学生通过渐进性和阶段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目标,有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改掉不良习气。
3.强化应用于专业岗位的人文知识学习和训练,促进高职生“成人”成才。物流专业高职生尽管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人文知识,但这仅仅是公共的,而应用于货运主管、车辆调度和仓储主管(经理)等岗位方面的相关人文知识是不足的,甚至是缺乏的。
物流专业属于服务业,当前重点要教育学生:一是要克服自卑,增强自信,修身正己,塑造良好人格,有服务意识;二是要确立目标,培养毅力和恒心,沿着目标一步一步前进;三是要按照物流专业岗位如车辆调度、货运主管和仓储管理主管(经理)等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进行学习;四是要学会欣赏、赞美与尊重;五是要学会感恩、宽容及放弃;六是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与合作。
4.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把工作做到实处。对学生的做人做事教育固然重要,但不是万能的,必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方能获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少部分纪律较为松懈、作风比较拖拉的学生,严格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在建立健全和认真实施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严肃奖惩,对先进的典型大力表彰,对落后的事例严肃批评,对经过引导和教育而没有进步的,按规章制度处理。但要牢记确保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是我们的职责,不可随意处分学生。通过严格管教,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养成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行。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事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要突破现存的强调理论全面性、系统性的学科型教材体系,围绕物流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组织教学内容。变知识性介绍为技能性加知识性的阐述,变“学科性知识体系为主”为“应用性知识体系为主”,变课程内容重点是“解释为什么”为“阐述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根据物流行业的物流师、货运主管(经理)、仓储主管和客户服务等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物流师等及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安排教学内容。此外,授课教师要不断研究物流市场、研究学生,把物流市场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经常地、及时地反映于教学内容之中,把学生需要的知识列入教材、课件之内,真正体现学生校内学习与物流行业的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采用适合高职生的教学方式方法。第一,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容应对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弱点。工学结合的做法是以职业为导向,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物流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采取相应形式,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工作体验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真正融入社会生产之中。
第二,营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环境。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增加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综合性,开展以学为主的“群言堂”,提高学习的互动性、合作性、自主性和思考程度。
第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变终结性考核为终结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打破传统教学采用的单一闭卷式理论考试,而结合课程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形式,既考核学习结果,更考核学习过程。通过考试指挥棒,将以理论知识的研究学习为重点转移到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来,着重培养学以致用的职业能力。
3.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提供实践机会的前提是校企合作。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加强立法,出台相关激励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和促进物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还要进一步发挥非政府性的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调动物流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切实对本行业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负起责任。学校也要与物流企业密切联系,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提高产学结合水平,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条件。
4.营造学习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氛围。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校园文化,是可以扭转或影响学生的志趣走向的。因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业务知识竞赛等技能教育,塑造学生自信、健康、乐观、敬业的人格品质;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针对性强的校园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增长才智;可以聘请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能手、业务骨干或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现身说法,把他们在工作中的做人做事经验传授给学生,启发诱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立志成才的潜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三)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这里的学会学习,是指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在千变万化的时代里,新的工作和新的行业将越来越快地涌现。在高职院校如果只是教授学生学习现在成熟的技术和知识,而不是教授学生掌握学习技术和知识的方法和技巧,那么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将可能很快过时,又变得不适应工作了。另外,学习是长久的事,学生总是要独立,不可能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学习,才能做事。所以,高职教师要加强教学的现代意识,不仅将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科学性传授给学生,更要把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教育训练于学生,从而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的方法来完成任务。比如,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学习和掌握认知策略、记忆方法等,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注释]
①李开复.21世纪企业最需要的7种人才
[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61107/n246248847.shtml,2006-11-07.[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第2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付丽茹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商品学课程既有必要性,又有特殊性。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立了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商品学教改目标,提出了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思路,并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建立了系统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成绩评定方法。
【关键词】商品学 物流管理 就业导向 技能型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是新兴的热门专业,而商品学是传统的基础课程。事实上,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性。
第一,两者分析的要素——“—物”“与商品”,其内涵基本一致。从字面意思来看“,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物”是“流”的实体基础和作用对象;从专业角度来看,我国国标《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这一解释,可以把“物”简单地理解“为物品”,这“一物品”不是指一切物质实体,而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实体。商品学研究狭义的“商品”,主要侧重于生产劳动新创造的有形物质产品“。物”“和商品”都被界定为有形物质实体,不考虑服务、知识等无形商品“;物”是“商品”范畴的一部分,它将房地产等无法进行位置移动的商品排除在外。
第二,两者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相比之下,商品学和物流管理存在着一定相似之处:两门学科都兼有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研究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研究内容都将商品包装、储运、检验等包括在内,是基本一致的。
第三,商品学的知识和技术为物流管理提供指导。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由此可见,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并且对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第一,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是指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商品学教学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本科及研究生开设的商品学课程,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体系比较完整。高职教育与之相比,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商品学课程绝不能照搬、照抄普高教育的体系,而是必须确定符合高职教育目标、表现高职培养特色的教学目标。
普高商品学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和其基本理论扎实、能够进行相关研究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第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是指适应专业设置、技能要求不同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性和适应性。首先表现在与专业商品学(如中药商品学、汽车商品学、纺织商品学、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专业商品学围绕本专业的核心商品展开,基本不会涉及其他种类的商品,教学内容全面丰富,不仅详述核心商品的自然属性、分类、检验、包装和养护,而且更加关注新商品技术开发、商品美、商品与人、环境的协调等。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基本理论以商品分类和商品标准为主,将典型大类商品(不局限于一种商品)的性质贯穿到实操技能,如包装技法、检验方法、储运流程、养护措施中。
其次表现在与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2.1教学改革的目标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根据上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特殊性的分析,商品学应该达到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服务,并最终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教学效果,因此,商品学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达到使学生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
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先入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在学习专业核心课之前就具备本专业的一般操作技能。
2.2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对商品学课程进行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拆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逐步转变“为导演”“或教练”。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改革实施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关于商品学的教学重点和实操内容,笔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并对在某食品配送中心实习的二十几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商品学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是认可的,工作中对条形码、储运中的养护措施、质量认证标志、运输包装标志的运用较多,表现出接触更多种类商品,深入认识其特质的要求。通过对有关负责人的访谈,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工作岗位对商品学知识和技能的迫切需求。
商品学教学内容重构正是基于对物流企业和实习学生的调研结果,按照上述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考核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紧密链接的部分。
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1]。教师从学生熟知的食品、化妆品、药品的质量危机开始,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质量不仅是生产经营企业的生存之本,而且是物流企业的利益所在。商品分类的教学,教师首先展示自制的商场商品分类表,让同学们指出不合理之处,然后引出商品分类的原则、标志和方法,最终由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商品分类表,课后要求学生调查某一商场的商品分类情况,列出商品分类表,并分析说明其特点和优劣。商品标准的学习,可以由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标准作用的认识,类推出物流作业及技术标准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实践性较强、以物流操作技能为主的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养护等内容,可按照下面的系统方案来组织教学。
3.1假设场景和环境
物流作业中涉及到商品学的重要知识点有检验方法和程序、运输包装标志和商品养护技术等,这些内容也是商品运输和储存时应该关注的重点、难点。
3.2知识点分解为技能点
将上述知识点打破章节界限,分解为假设场景下按照物流作业流程排列的技能点,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根据假设的场景和环境,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解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于业务操作中。
·考虑某商品[2]的性质,如何选择运输工具?某商品在运输中容易发生哪些形式的质量劣变,如何进行养护?运输包装在某商品的运输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运输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包装技法?某商品销售包装用的是什么包装技法?为什么此种商品适合采用这种包装技法?
·某商品的运输包装上有哪些标志,属于识别标志还是指示标志,如何辨别和使用? ·某商品在进入仓储中心之前,需要对哪些内容进行检验?使用什么检验方法? ·某商品如何进行抽样?检验前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处理?检验时遵循什么样的程序? ·如何判断某商品的质量级别?如何识别本类商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 ·某商品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质量劣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养护?
·某商品的销售包装上有哪些质量认证标志,各是什么含义?请分析不同商品的条形码区别在哪里?商品条形码和物流条形码有何异同?
3.3教学组织与实施
首先,教师示例讲解,学生分组自学。教师简单举例对各个技能点进行分析。学生8人组成1组,推选2名组长负责:自由选择商品品种(选1~2种,各组不能重合),负责协调和分配组员的学习任务,监督课下自学,组织资料的收集和讨论活动,要求必须根据所选商品进行技能展示。学生可以根据选择商品的类别归属,查阅教材中关于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学分论的内容,教师还提供专业书刊和网站,如《食品保鲜技术》《货物学》等书籍《商品储运与养护》《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技术与应用》等期刊;http://www.xiexiebang.com.c(中国商品学会),http://www.xiexiebang.com.c(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物流网、中国食品工业网等网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商品学和物流专业的兴趣。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教师点评解疑。每次课上完成一个主题,由每组该题目的负责人在班级作发言交流,同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或点评。以学习态度、展示情况(电子文档、幻灯片、图片资料、实物比较等至少任选其一)、对技能点掌握的熟练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针对每一主题,教师对每组就所选商品的展示情况进行总评,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解。当然,诸如基本概念、商品包装的功能、包装合理化、商品质变的原因等问题,有必要结合相关技能点讲清重点、难点。
最后,提交技能报告。所有技能题目都进行完毕后,每组根据组员的分析资料、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点评,结合所选商品写出一份基于假设背景的电子版综合报告,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独立思考、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
3.4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技能型教学模式与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商品学技术方法,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自选的商品品种贴近生活和专业,如酸奶、茶叶、山楂、香烟、巧克力等,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搜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每个学生只掌握了一种商品的一个技能点,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收获多种商品的多种物流操作技能。
四、商品学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之适应,而且必然反映在综合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权重方面。课程综合成绩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学习态度、讨论发言、技能展示、期末考试四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
表1课程综合成绩评定表
根据本课程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理论知识(50%)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来考核;基本专业技能(50%)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讨论来考核。
商品学课程要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本文正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转换的实践探索,希望抛砖引玉,促进商品学教学改革的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国珍.高职《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2]邓旭明.试论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统计,2005,6 [3]陆影.高职教育《商品学》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作者简介]付丽茹,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物流系讲师。*本文的主要内容已被“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20060715)”论文集收录,笔者独立完成的教改项“目《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获得学院2006教学成果三等奖。
注:
[1]这部分内容中也不排除有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例如条形码。在讲解清楚其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可以设置技能题目供学生练习。
[2]某商品是指允许学生自选的商品,针对此商品,学生课下收集材料、课上技能展示。
选自: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第1期
第三篇:物流管理专业分析
天学网高考热门专业推荐【物流管理】
(天学网整理)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和物流业运作管理。
就业前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提高质量,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需要更多这方面的高级人才。
就业方向
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相当紧缺。
主要课程
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开设院校
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
(天学考研)
第四篇:高职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旨在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职教育;教育管理
1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边远农村的学生。前者受到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非常消极;后者千里迢迢来学习,对求学后的就业状况较为积极。两者的思想冲突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能够让学生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和社会认可度进行了解,从而避免学生对自己前途迷茫的思想状态。当下高职学生群体的显著特点有三个,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二是沉迷网络,耽误文化课的学习,人际交流方面的困扰;三是自暴自弃,感觉前途迷茫。
2高职教育管理对策
2.1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
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能够有效地矫正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从而减少孤僻不合群学生的数量,减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进而提高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关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活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在思想政治课上加强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教学的重视程度,以思政教育课堂为载体,将集体主义精神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从而减弱当下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适应毕业后社会职场合作。第二,高职辅导员对所辖班组的学生建立班级档案,对班级体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程度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进行各个维度的评比,并对评比结果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从而在实际校园生活中提高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们对“自我和与他人的合作方面”进行自我调节以求班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最终让当代高职学生切实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所在。第三,让网络游戏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游戏伴随其成长,戒掉网游的可能性很小,巧妙利用网络游戏中的团队合作以让学生践行集体主义精神也是一种探索中的方法。定期组织CS比赛,将团队合作的成果进行排榜,并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发扬团队精神的集体活动非常多,只有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去,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思想。适度运用团队合作的游戏进行比赛以有效让学生感知到个人服从集体的重要性,将学生的思维从以个人为中心的轨道上逐渐调整到适应集体生活的轨道上,从而有效地减缓高职学生过度自我的思想趋势。
2.2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
沟通和理解从交流开始,有效交流的主要因素是运用同一种语言。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盛行的电子环境下,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要多应用网络平台,从而能够将所要表达的教育管理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当代高职学生对于纸媒的关注较少,无论读书还是写作,甚至团队活动的沟通都在网上进行,因此,只有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浸入到学生们经常光顾的网络环境中,才能够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上的有效碰撞。关于应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校内网络平台,每位在职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每位在籍的学生都要建立自己的个人账号。在校园内全面覆盖免费WIFI,学校和班组的各项活动和通知,都以网络为平台进行通知,从而让教师和学生都养成运用网络进行沟通的习惯。在这个活动的执行的过程中潜在的两个问题是年纪较大的老教师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生疏和部分贫困学生没有智能手机,为此,学校要对教师的互联网使用技术进行培训,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补助,从而解决教师互联网技术不熟练和部分学生没有智能手机的现状。第二,建立学校自己的贴吧、BBS论坛、微信群和QQ群,每个种类的群都有自己的主题,为学生思想表达和情绪发泄提供一个出口,管理员老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指定与之相对应解决策略。可以直接在群里对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相关主题的网络素材发到群里供学生学习,还可以在实际教学管理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第三,在网络平台上引进性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和各类主题的网络竞赛。将这些测试和竞赛列入学生的必须完成的作业范畴,从而让学生定期通过权威的测试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通过各类主题的网络竞赛强化学生的正向思想,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目的。
2.3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
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对学生进行高职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将《职来职往》等求职节目中学历较低的人员求职成功的案例播放给学生看。第二,邀请本校的往届毕业生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讲解其自身的求职经历和学习经历以及当下自身的职业发展状态,从而增强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前景良好的证明,进而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当下高职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知识,最终提高自身能力以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
3结语
高职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对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再对症下药,针对其特点进行相应教育管理策略的制定。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学习自律性有着历史性的特点,但是不同时期的高职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需要相关教师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哲,肖勤.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5).[2]周立新.德国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4,(2).
第五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摘要】
2010年两会期间,200多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影响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一个大问题,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对来说更是比较困难,本文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就业对策.两会期间,200多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每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类院校开设的主干专业之一,是体育专业中的第一大专业,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研究分析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寻求对策,对体育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
北华大学体育学院2005届、2006届、2007届、2008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登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大量大学生就业的文章。查阅2000年-2009年所有中文体育类期刊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择业以及就业指导方面的论文,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调查访问法。对省内体育类院校的相关部门、部分教师、我校体育系 2007届、2008届毕业学生及部分其它院系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
3、问卷调查法。为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共设计三种问卷,毕业生问卷、体育系教师问卷和在校学生问卷。发放毕业生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80.00%,发放教师问卷30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 96.67%,发放在校学生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8%,合计发放问卷总数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为92.73%。
三、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毕业生人数逐年累计增加,社会需求趋向饱和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的数量大大增加。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大学生的存量迅速扩大,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创出新高。但社会用人需求没有明显增加,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重要困难。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积压现象越来越严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等。这样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拓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处境,导致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3、就业期望过高很多的大学生则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择业意识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后择业方向的选择上有82.6%的选择“学校、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只有9.8%的选择去“私营、民营企业”,仅有4.9%的选择“自主创业”。有22%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个别毕业生找不到合意的,甚至宁可呆在家里。
4、自身素质影响就业由于入学时文化底子薄,面对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各类考试体育专业的学生
显得力不从心,以今年选调生考试为例,成绩好的同学也未能进入我校参加考试的前三分之一;专业素质方面,大学期间运动量减小导致身体素质降低,专项技术的不突出,导致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优势。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要
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对现行的体育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应适当缩减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充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康复保健专业,开创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传媒等专业。同时,必须加强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建设。首先,在目前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要彻底改变“重术科轻理论,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项目,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传统认识,增强人才培养体制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其次,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社会和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按需生产”;再次,提高现有专业的办学层次,适量创办本专业的博士、硕士教育点,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体育教育人才
2、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传统的单学科教育,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与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渊博学识教育,只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素质教育。致使培养出的一些学生,既没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又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的能力都偏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加强通识教育,努力为培养基础宽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设置辅修专业,开设选修课,特别应增加针对公务员考试一类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开展益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校园文化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得知识,陶冶情操;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学生要以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社科类的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拓宽自己就业的渠道。
3、努力培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实施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创业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创业知识包含三个方面:综合性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因此,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尤为重要。在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可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史学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选修课的弹性。可增设体育创业指导课,把创业综合性知识和所需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增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同时,对教学内容也要做相应调整,减少空洞的说教,增添应用性强的内容,实施案例教学。
4、调整就业心态,要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
转变学生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观念。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首先是面向体育教育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寻找就业机会。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小。目前,高中以上学校需求较少,体育教师基本饱和,需求大部分是初中和小学。城市人才需求不多,广大的农村缺额较大。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民办教育异军突起,急需补充大量的师资力量,这既是社会需求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服务的新领域。毕业生也可以在体育产业、社区体育、健身咨询服务、教练员、考研、读二学位、公务员、管理者、从军、公司企业、自主创业、营销等领域进行就业尝试,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信心、打破就业局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体育院系应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将会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