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之教学方案研究
分析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之教学方案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应有很强的技术性与职业性。本毕业论文从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系统分析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从而基本架构出实践性教学的大致轮廓,用于指导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物流;实践教学;目标定位;方案设计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具有综合性、实践型、专业性及多层次的特点,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培养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案要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构造实践教学环境,并将二者进行合理的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体系。
一、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1、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物流运营管理人才与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是物流的主要管理者,即从事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具体项目策划和实际运作管理,不仅能对物流运作过程的单一环节进行管理,而且能对物流的各环节进行规划、管理、控制和调节;其主要工作岗位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流经理、物料经理、采购经理等。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主要从事对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其对具体的物流作业非常熟悉,实践操作能力强;主要工作岗位有:仓管员、采购员、订单员等。因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覆盖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定位。
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分类,分解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确定了五个岗位所需要的三个一级主要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力),并将一级能力细化为九个二级能力(职业道德、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物流客户管理能力)。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高职物流职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具体包含三个层面:
①加强基本实践能力。通过物流作业模拟,使学生掌握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能力,直观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流程和单据流转。通过角色模拟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物流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熟悉对物流各个岗位的入职需要和技能。
②提高物流技能水平和物流分析能力。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使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以及提高学生操作物流设备的水平。通过对物流系统流程的分析,加强学生对物流内在信息、职能和流程的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的物流分析能力。
③发展综合实践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选定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并通过一定的实验进行研究的能力。
二、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践
教学课程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应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这样的教学规律。因此,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应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开始阶段。
通过基础实践将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领域及技术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基本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知道专业要求是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学生主要采用认知实习(如企业参观)、案例教学、演示教学、专家报告、文献收集和整理等方法。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期末。
主要是在完成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认识
性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物流的仓储、运输等经营管理状况,了解物流的业务流程及物流主要设施设备等。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可安排在大二专业主干课学习阶段,是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进程中进行的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任务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反映各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根据各理论课程教学重点向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主要手段有物流实训项目教学、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物流仿真教学等。
物流实训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训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创造性地设计完成项目的多种方案和途径,并做出选择。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模拟实验是指利用校内外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模拟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流程的运作。模拟实验的关键是实验数据的仿真性、实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验的指导和考核。
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物流实务的操作能力。
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针对专业特点收集精选典型案例,也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案例,学生收集案例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学生共同围能绕实践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注意案例的实用性和典型性,且物流专业的案例要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进行,主要任务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由老师对实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指导,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相关才子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综合型实践教学建立在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各课程中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了解,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其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
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在该阶段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内容,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设计总体解决方案并实施其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综合实践教学手段主要指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第二篇: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具有综合性、实践型、专业性及多层次的特点,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培养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案要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构造实践教学环境,并将二者进行合理的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体系。
一、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1、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物流运营管理人才与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是物流的主要管理者,即从事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具体项目策划和实际运作管理,不仅能对物流运作过程的单一环节进行管理,而且能对物流的各环节进行规划、管理、控制和调节;其主要工作岗位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流经理、物料经理、采购经理等。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主要从事对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其对具体的物流作业非常熟悉,实践操作能力强;主要工作岗位有:仓管员、采购员、订单员等。因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覆盖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定位。
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分类,分解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确定了五个岗位所需要的三个一级主要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力),并将一级能力细化为九个二级能力(职业道德、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物流客户管理能力)。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高职物流职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具体包含三个层面:
①加强基本实践能力。通过物流作业模拟,使学生掌握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能力,直观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流程和单据流转。通过角色模拟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物流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熟悉对物流各个岗位的入职需要和技能。
②提高物流技能水平和物流分析能力。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使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以及提高学生操作物流设备的水平。通过对物流系统流程的分析,加强学生对物流内在信息、职能和流程的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的物流分析能力。
③发展综合实践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选定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并通过一定的实验进行研究的能力。
二、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践
教学课程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应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这样的教学规律。因此,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应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开始阶段。
通过基础实践将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领域及技术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基本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知道专业要求是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学生主要采用认知实习(如企业参观)、案例教学、演示教学、专家报告、文献收集和整理等方法。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期末。
主要是在完成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认识性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物流的仓储、运输等经营管理状况,了解物流的业务流程及物流主要设施设备等。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可安排在大二专业主干课学习阶段,是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进程中进行的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任务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反映各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根据各
理论课程教学重点向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主要手段有物流实训项目教学、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物流仿真教学等。
物流实训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训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创造性地设计完成项目的多种方案和途径,并做出选择。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模拟实验是指利用校内外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模拟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流程的运作。模拟实验的关键是实验数据的仿真性、实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验的指导和考核。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物流实务的操作能力。
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针对专业特点收集精选典型案例,也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案例,学生收集案例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学生共同围能绕实践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注意案例的实用性和典型性,且物流专业的案例要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进行,主要任务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由老师对实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指导,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综合型实践教学建立在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各课程中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了解,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其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在该阶段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内容,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设计总体解决方案并实施其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综合实践教学手段主要指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顶岗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是指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直接参加物流实务工作。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企业中存在的一些经营管理问题,熟悉和掌握一定的物流业务技能,如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完成学校实践教学的部分任务,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接受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双向选择,从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也相应降低了实习单位的用人成本。通过实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俭负责、刻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团队合作气氛,培养社会责任,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毕业实习期间,要有意识地针对毕业论文选题,善于发现实习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它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等过程,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物流实践教学环境实践
教学环境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教学环境可分为实物环境和模拟环境。
实践教学的实物环境是指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和真实环境基本相似,实践过程直观,职业氛围浓,设备的专用性强,需要较多的活动空间。实践教学的虚拟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环境,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该实践的过程便捷灵活,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实现设备共享,实训室具有通用性。
1、建设物流实验室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是物流专业建设里面的一个关键项目,建设实验室要与课程设置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操作的实训平台。其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物流业务流程以及物流相关理论,通过物流作业流程演练提高设备操作水平。国内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以软件模拟各项工作流程为主,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让学生
熟悉物流流程的操作及物流管理方法和原则。
通过这些软件系统的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方法。这类软件模拟系统可以配合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来设置,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理解。
②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沙盘课程因其直观性、动手操作性、团队合作性而备受关注也深受学生的喜欢。运用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让学生进行备货、仓储、订单履行、存货管理、供应/ 需求计划等的决策与实施,并通过讲演、小组研讨、个案研究、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 让学生理解及掌握专业知识。③物流仿真实验室。物流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工具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物流仿真教学软件以模拟各项工作流程为主,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配送等。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全面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及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物流自动化实验室(硬件实验室)。这种实验室是一种物理实体实验室,以自动化仓储设备、物流信息技术为核心,模拟国内外先进的仓储配送企业的场景、作业、管理等,融合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便于学生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掌握先进的物流技术及设备操作技能,为专业教学提供一个接近现实的实践环境。由于物流硬件实验室投资较大,所以一般高校只建立物流软件实验室。
2、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是增强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佳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解决院校师资培训的问题、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并且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为其度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计划为其培养人才。因此可以将实践教学活动由校内放至校外,即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生到企业岗位实习;二是教师到企业进行轮岗工作。要做好以上两项工作,选择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关键问题。要与一些信誉高、管理好的企业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一是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二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三是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述评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述评
马庆祥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述评,指出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研究深度不够和缺乏国际视野两个方面的缺陷。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研究文献
述评 1 引言
物流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服务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物流人才的供给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的方面都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为此,我国高职院校自2001年起开始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此后,对该专业建设的研究工作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时至今日,该项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笔者现以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为目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拟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以期对今后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有所帮助。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本文以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专业检索的方式搜集现有的研究成果,其中检索式为“SU=('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高职物流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82篇,具体统计见表1。
结合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历史,本文作者根据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把学者们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5年的研究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合计发表论文27篇,年平均发表论文9篇,占统计研究总量的 1.5%,说明当时研究这一课题的人员比较少,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成果比较匮乏。就目前能在知网上检索到的最早的一篇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成果是黄中鼎、周艳军、蔡卫卫等人发表在《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年第6期的论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初探》。第二阶段是2006年至2009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各种专科学校加快了向高职院校转制的步伐,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数量也随之激增,截至2009年已有1千余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自然地,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也更受重视,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较第一阶段有了很大改观,这一时期共发表学术论文432篇,年平均发表论文达108篇,研究范围亦较以前有所扩大;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的内涵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成果丰硕,截止2014年底共发表论文1323篇,占现有全部研究成果的74.2%,分别是第一和第二阶段的46倍和5.5倍,年平均发表论文264.6篇,分别是第一和第二阶段的27.4倍和4.3倍。以上1782篇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国内37家学术期刊上,其中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三家期刊是分别《物流工程与管理》、《物流技术》和《物流科技》,数量分别为129篇、106篇和88篇。另有51篇学术成果发表在《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和《中国成人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上。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本文作者按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问题对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整理,整理结果见表2。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内容分类后,统计出来的论文总数合计为1929篇,明显大于专业检索出来的论文总数1782篇,其原因是部分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所以该篇论文可能被归类在不同研究内容类别中,从而导致按内容分类的文献总数大于实际检索到的论文总量。另外,从表2中我们可以得出各研究内容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占37.8%;占比重比较小的是双证教育和以赛促教,分别为0.78%和0.36%。可见,目前虽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但是重视程度是有差异的。不过对于技能认定和以赛促教的研究比重低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并不是因为学者们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而是相较于其它几项内容,对这两项内容的研究是新课题,研究的人少而已,并不是说它们不重要,相反地,它们代表着以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的新方向。
3.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原则,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许鸿斌(2008)认为要保证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能够很好的适应物流行业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从职业层次、就业及职业岗位等方面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进行专业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李强(2014)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可以通过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现在很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清晰,未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脱节情况严重,操作技能远未达到用人市场对技能服务型人才需求的标准。充分说明当前我们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3.2 对实验实训的研究
实验实训是培养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基本技能的主要手段,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其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目前知网中就有的330篇关于实验实训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包括了高职物流管理实验实训的理念、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估等多个方面。张庆忠(2011)结合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对实验实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用实验模拟代替实践实训,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等不良现象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解决办法。而邹华玲(2009)提出的将创业实训融合到高职物流专业实习实训中以弥补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实训方面存在的缺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3 对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然采用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学科式体系框架,即由公共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能力三大模块组成。这就造成了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课程结构系统化有余而职教性不足,课程知识与能力的对立与割裂,课程开发主体错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诸多弊端。祝井亮、王桂花(2013)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强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克服以上弊端。石琳(2014)认为构建信息化的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解决目前在实习实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物流实训教学效率,促进实训资源社会共享。
3.4 对教学改革的研究
教学改革中教学计划制定、实行与修正,要与社会实际需求动态吻合。师天良(2014)通过研究,提出“三分法” 教学改革模式,这一模式就是将学生按照标准分为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周晨曦(2013)借鉴国外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职物流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并以《采购管理》课程教学为例说明头脑风暴、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张贴板和实物展示等具体教学法的运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3.5 对招生就业的研究
招生入学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 “入口”,对物流专业的后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克勤(2013)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单独招生的观点,并给出了单独招生考试大纲的编制原则及命题的思路,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工作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在收集到的185篇关于招生就业的文献中,关于招生工作的研究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上。黎华、涂宇胜(2014)研究了当前人才市场上对技能应用型高职物流人才需求旺盛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人才培养方向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一致造成的,由此提出通过开发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采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促进师生双培养,开发校本教材因材施教的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率。
3.6对校企合作的研究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教育的热点,它是提升高职学生基本技能和就业优势的有效方式。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比如合范围小、层次低、缺乏激励、“校热企冷”等问题。严霄蕙(2013)认为解决这些弊端可以通过构建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来实现,即通过政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校企实行资源共享,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联合制定教学方案的形式来实现。谢华兴,郭丽,程楠等(2013)认为高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应做好过程管理工作,具体措施包括:①合作前要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规避合作意外的发生;②合作中应由由带队老师、辅导员及企业教练组成管理团队及时跟进,确保合作顺利进行;③合作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进一步深化合作。3.7 对双证教育的研究
双证教育,即指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获取物流师、报关员或报检员等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目前对于物流专业双证教育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双证书”之间没有实现课程有效的互换,考证费用高,行业企业对证书认可度低及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缺乏统一标准等。王琴,龚雪娟(2009)认为可以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大教育投入,对证书持有者给予补助,规范从业证书培训市场,提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等措施解决目前双证教育的困境。谈慧(2013)则认为要解决双证教育面临的难题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及双证书要求,将职业能力标准作为一项专业考核标准,同时还要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才能使得双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3.8 对以赛促教的研究
以赛促教是通过组织、参与物流专业相关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让参赛指导教师开阔眼界,弥补其企业实践经验不足,了解企业所需,改进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更能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杨怡等人(2013)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实施三级竞赛制,即全员参与的一级竞赛到分班组队参与的二级竞赛再到学校组队参赛的三级竞赛机制,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的目的,丰富了工学结合的内容。
小结
通过对近12年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成果的整理、归类、总结,不难看出,我国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已经涵盖了物流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这对物流管理专业进一步建设发展有很好的参考指导价值。但是许多研究具有同质性和重复性。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运用数据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成果极少。这些都充分说明当前对高职物流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深入。另外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都局限在国内,缺少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对比研究,因此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尤其是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 刘彩琴 郭俊朝.建国60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4(9):20-24.
[2] 白士强,田明山.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100-103.
[3] 许鸿斌.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9):87-89.
[4] 罗美娟.宁波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才智,2009(12):255-266.
[5] 李强.基于项目法的工学结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4(3):130-132.
[6] 张庆忠.高职物流专业实训的研究 [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6):66-68. [7] 邹华玲.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创业实训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9(3):38-40. [8] 祝井亮,王桂花.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5-77.[9] 吴国旭,崔迎,顾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思路[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1):29-30.[10] 石琳.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策略[J].科教导刊,2014(12):39-40.[11] 师天良.三分法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5)249-251.[12] 周晨曦.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教学模式探索[J].陕西教育,2013(6):73-74.[13] 陈克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单独招生考试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3(6):86-87.[14] 黎华、涂宇胜.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与就业结合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46-147 [15] 严霄蕙.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物流技术,2013,32(12):463-465.[16] 谢华兴,郭丽,程楠,杨冬梅.高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13,32(9):487-490.[17] 王琴,龚雪娟.高职物流专业 “双证书” 教育模式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91-92.[18] 谈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双证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3,32(2):274-275.[19 杨怡,金晓严,戴四新.“以赛促学” 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例[J].物流技术,2013,32(1):276-278.
第四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姜华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存在问题较多,收效甚微。结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四项该进措施,一是制定优秀从业人员标准,彻底消灭“高分低能”的现象;二是严格规范教师聘任制度;三是政府与企业协商向高校提供实习场地;四是科学制定实践考核制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安排中,除了理论课程外,实践课程也是同等重要的,它不但使学生学以致用,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联系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的桥梁作用。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进展的并不尽如人意,收效甚微。
一、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进展收效甚微的原因
1、不重“技能”重“证书”
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选择标准就是以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在做评判,真正从考核应聘者能力素质出发的非常少,这一现象就在高校中催生了学生们只是一门心思考各类“证书”,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是浪费时间,不认真对待。
2、大部分学校 “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众多专家都提出过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应该改革的问题,可见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只适应理论教学的教师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脱离实践讲理论,明显是违背高职教育的定位的。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其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必须过硬,才能指导和引导好学生。
3、适合的实践课程模式较难实现
目前的实践课程模式基本为在本校建设软、硬件实训基地,和联系校外企业进行实习。
(1)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对于物流专业来说,课程内容牵扯到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供应链等很多相关行业,在校内建设硬件实训基地投入成本大,设施设备简陋、和实际企业中的操作流程和使用的设施设备都有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实训基地很难达到实训的目的,学生毕业后来到用人单位还是无法直接上手操作。
(2)与校外企业合作实习。因为需要实习的学生并没有完全离校,考虑到安全等问题,很多企业不愿与学校合作实习,再加之企业普遍认为当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不服从管理,一批实习者的加入会破坏企业自身的运转节奏,企业还必须抽出专人负责这一事项,实习完毕后能留下的学生很少,有过一两次尝试后,大部分企业认为综合成本大,不愿意轻易再试。
4、毕业考核标准单一,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时还是采用修够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等考核标准,既然与本科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同,那么在人才考核方式上也应该不同,可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标准,使学生放松了对实践课应有的重视,二、改进措施
综合以上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应该进行如下调整、改革。
1、政府主管教育的职能部门、物流行业协会与高校共同努力,制定优秀从业人员标准,彻底消灭“高分低能”的现象
用全新的、正确的思想引导在校学生,使学生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证书”,而是转为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锻炼实操能力的务实精神。
2、加强教师培训,严格规范教师聘任制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就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物流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四
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关于实践课程的课程大纲、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也可与行业专家共同商定。
3、由政府出面解决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政府可以与业内运营、口碑较好的企业协商,企业向高校提供实习场地和学生培训的工作,同时可得到政府的相关优惠待遇。这样实习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就成了互惠互利的事情,对学校和企业以及国家的长足发展都是好事情。有能力的高校可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作报告。
4、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毕业考核标准
合理均衡毕业论文和实操技能的考核比例,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客观。使学生们从根本上重视实践课程,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而不再把实践课程作为一种形式。
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为例,从2005年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构建了以物流活动过程为主线,以六个具体物流岗位任务为驱动,以三个核心能力培养为内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专业标准框架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了以物流管理职业为主线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针对各岗位在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能力开设相应课程,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对学生技能培训共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初步技能训练,目的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对理论教学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是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配合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单项管理能力的仿真实训,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第三层次是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目的是以校外实习的形式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到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在真实环境里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收集素材,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由指导老师、学生、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与理论教学管理相比较,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是: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制约因素多,涉及面广,教学过程复杂,可控性差等。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完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
系。这需要社会各阶层、校内外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工作才能把这项工作更好的持续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钱廷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中国市场,2008,02
[2.李定清.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3]严雪怡.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作者简介】
姜华,女,陕西省铜川市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
第五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付丽茹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商品学课程既有必要性,又有特殊性。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立了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商品学教改目标,提出了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思路,并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建立了系统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成绩评定方法。
【关键词】商品学 物流管理 就业导向 技能型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是新兴的热门专业,而商品学是传统的基础课程。事实上,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性。
第一,两者分析的要素——“—物”“与商品”,其内涵基本一致。从字面意思来看“,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物”是“流”的实体基础和作用对象;从专业角度来看,我国国标《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这一解释,可以把“物”简单地理解“为物品”,这“一物品”不是指一切物质实体,而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实体。商品学研究狭义的“商品”,主要侧重于生产劳动新创造的有形物质产品“。物”“和商品”都被界定为有形物质实体,不考虑服务、知识等无形商品“;物”是“商品”范畴的一部分,它将房地产等无法进行位置移动的商品排除在外。
第二,两者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相比之下,商品学和物流管理存在着一定相似之处:两门学科都兼有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研究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研究内容都将商品包装、储运、检验等包括在内,是基本一致的。
第三,商品学的知识和技术为物流管理提供指导。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由此可见,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并且对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第一,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是指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商品学教学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本科及研究生开设的商品学课程,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体系比较完整。高职教育与之相比,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商品学课程绝不能照搬、照抄普高教育的体系,而是必须确定符合高职教育目标、表现高职培养特色的教学目标。
普高商品学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和其基本理论扎实、能够进行相关研究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第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是指适应专业设置、技能要求不同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性和适应性。首先表现在与专业商品学(如中药商品学、汽车商品学、纺织商品学、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专业商品学围绕本专业的核心商品展开,基本不会涉及其他种类的商品,教学内容全面丰富,不仅详述核心商品的自然属性、分类、检验、包装和养护,而且更加关注新商品技术开发、商品美、商品与人、环境的协调等。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基本理论以商品分类和商品标准为主,将典型大类商品(不局限于一种商品)的性质贯穿到实操技能,如包装技法、检验方法、储运流程、养护措施中。
其次表现在与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2.1教学改革的目标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根据上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特殊性的分析,商品学应该达到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服务,并最终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教学效果,因此,商品学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达到使学生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
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先入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在学习专业核心课之前就具备本专业的一般操作技能。
2.2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对商品学课程进行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拆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逐步转变“为导演”“或教练”。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改革实施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关于商品学的教学重点和实操内容,笔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并对在某食品配送中心实习的二十几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商品学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是认可的,工作中对条形码、储运中的养护措施、质量认证标志、运输包装标志的运用较多,表现出接触更多种类商品,深入认识其特质的要求。通过对有关负责人的访谈,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工作岗位对商品学知识和技能的迫切需求。
商品学教学内容重构正是基于对物流企业和实习学生的调研结果,按照上述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考核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紧密链接的部分。
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1]。教师从学生熟知的食品、化妆品、药品的质量危机开始,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质量不仅是生产经营企业的生存之本,而且是物流企业的利益所在。商品分类的教学,教师首先展示自制的商场商品分类表,让同学们指出不合理之处,然后引出商品分类的原则、标志和方法,最终由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商品分类表,课后要求学生调查某一商场的商品分类情况,列出商品分类表,并分析说明其特点和优劣。商品标准的学习,可以由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标准作用的认识,类推出物流作业及技术标准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实践性较强、以物流操作技能为主的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养护等内容,可按照下面的系统方案来组织教学。
3.1假设场景和环境
物流作业中涉及到商品学的重要知识点有检验方法和程序、运输包装标志和商品养护技术等,这些内容也是商品运输和储存时应该关注的重点、难点。
3.2知识点分解为技能点
将上述知识点打破章节界限,分解为假设场景下按照物流作业流程排列的技能点,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根据假设的场景和环境,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解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于业务操作中。
·考虑某商品[2]的性质,如何选择运输工具?某商品在运输中容易发生哪些形式的质量劣变,如何进行养护?运输包装在某商品的运输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运输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包装技法?某商品销售包装用的是什么包装技法?为什么此种商品适合采用这种包装技法?
·某商品的运输包装上有哪些标志,属于识别标志还是指示标志,如何辨别和使用? ·某商品在进入仓储中心之前,需要对哪些内容进行检验?使用什么检验方法? ·某商品如何进行抽样?检验前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处理?检验时遵循什么样的程序? ·如何判断某商品的质量级别?如何识别本类商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 ·某商品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质量劣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养护?
·某商品的销售包装上有哪些质量认证标志,各是什么含义?请分析不同商品的条形码区别在哪里?商品条形码和物流条形码有何异同?
3.3教学组织与实施
首先,教师示例讲解,学生分组自学。教师简单举例对各个技能点进行分析。学生8人组成1组,推选2名组长负责:自由选择商品品种(选1~2种,各组不能重合),负责协调和分配组员的学习任务,监督课下自学,组织资料的收集和讨论活动,要求必须根据所选商品进行技能展示。学生可以根据选择商品的类别归属,查阅教材中关于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学分论的内容,教师还提供专业书刊和网站,如《食品保鲜技术》《货物学》等书籍《商品储运与养护》《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技术与应用》等期刊;http://www.xiexiebang.com.c(中国商品学会),http://www.xiexiebang.com.c(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物流网、中国食品工业网等网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商品学和物流专业的兴趣。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教师点评解疑。每次课上完成一个主题,由每组该题目的负责人在班级作发言交流,同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或点评。以学习态度、展示情况(电子文档、幻灯片、图片资料、实物比较等至少任选其一)、对技能点掌握的熟练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针对每一主题,教师对每组就所选商品的展示情况进行总评,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解。当然,诸如基本概念、商品包装的功能、包装合理化、商品质变的原因等问题,有必要结合相关技能点讲清重点、难点。
最后,提交技能报告。所有技能题目都进行完毕后,每组根据组员的分析资料、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点评,结合所选商品写出一份基于假设背景的电子版综合报告,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独立思考、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
3.4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技能型教学模式与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商品学技术方法,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自选的商品品种贴近生活和专业,如酸奶、茶叶、山楂、香烟、巧克力等,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搜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每个学生只掌握了一种商品的一个技能点,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收获多种商品的多种物流操作技能。
四、商品学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之适应,而且必然反映在综合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权重方面。课程综合成绩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学习态度、讨论发言、技能展示、期末考试四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
表1课程综合成绩评定表
根据本课程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理论知识(50%)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来考核;基本专业技能(50%)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讨论来考核。
商品学课程要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本文正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转换的实践探索,希望抛砖引玉,促进商品学教学改革的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国珍.高职《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2]邓旭明.试论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统计,2005,6 [3]陆影.高职教育《商品学》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作者简介]付丽茹,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物流系讲师。*本文的主要内容已被“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20060715)”论文集收录,笔者独立完成的教改项“目《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获得学院2006教学成果三等奖。
注:
[1]这部分内容中也不排除有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例如条形码。在讲解清楚其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可以设置技能题目供学生练习。
[2]某商品是指允许学生自选的商品,针对此商品,学生课下收集材料、课上技能展示。
选自: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