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惑及对策探讨
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惑及对策探讨
刘琼华
[摘要]强调了物流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需更加重视企业的顶岗实训,分析了目前我国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惑及原因,提出了推进校企合作,培养物流高职人才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47-031 物流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需更加重视企业的顶岗实训
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就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校内的实训室模拟、仿真来进行,这种模拟、仿真既可以是通过软件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仿真的机器、仪表来进行。二是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企业中去进行实际的操作。从校内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和功能来看,全国已有众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已建成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在硬件的投入方面虽然动辄上百万,但更多只能供学生认识、参观、了解,真正能提供给学生进行操作的非常少,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方面主要还是通过软件模拟一些物流的环节、流程,比如下采购订单、备货,货物的出库、入库,车辆的调度、配载,费用的结算甚至让学生模拟自己经营一家物流公司,这些通过软件上的模拟训练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是这些软件是由软件公司开发出来,而软件公司并不熟悉物流业务的具体流程和环节,二是软件只能对所有程序、参数进行设定,学生也只能按照设定的程序去操作,根本无法模拟真实的物流环境和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软件的程序是既定的,而工作中更多需要的是灵活,是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软件的模拟是一种虚拟的,软件模拟学生只是与虚拟的订单、货物、车辆、合同、单据打交道,而实际的工作中却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预见和处理。这些都是软件无法模拟的。此外,物流专业还与其他工科专业不同的是它的专业涉及面广,环节多、单据多,信息传递量大,环境复杂,很难在校内实训室去模拟和仿真,更无法像机械、汽车、模具等工科专业可以将真实的机械、汽车、模具放到实训室里,让学生真实的去体验、去感受甚至去搞清每一个零部件的构成、工作的原理、常见故障的产生及处理。因此,物流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必须更加重视企业的顶岗实训,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职业操守需要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技能的训练必须到真实的物流企业中,具体的岗位上去操作、学习、锻炼、积累经验。这就需要校企双方的合作。目前我国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惑及原因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只是把开展校企合作、重技能、重实践训练挂在嘴上或流于形式,而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沿袭过去的理论教学和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或很少进行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直到毕业还没有到过真正的物流企业,甚至有的连老师也没到过,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和实际的东西严重的脱节,学生直到毕业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出去干什么,自己能够干什么,对实践的东西、行业的东西知之甚少,这能怨学校吗?学校也有学校的苦衷,学校的难处。从全国的情
况来看,校企合作只是政府提倡,学校一相情愿,或者说学校动而企业不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其根源到底何在?
2.1 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体制导制企业与学校两个利益主体难以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变革,在改革之前,很多院校都属于部属院校,行业办学,院校与企业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后来发现这种办学体制有很多弊端,加之后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也为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变行业、企业办学为政府办学,所有部属院校都归到地方,技校、职大也与地方院校合并,行业、企业不再承担办学的社会责任,也不再参与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今天的企业不再参与人才培养,也普遍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投资办教育是政府的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没有这个责任也没有这个义务来承担人才的培养。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学校追求的是办学效益。企业、学校是两个利益主体。
2.2 企业利益的缺失使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既然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没有利益的事情企业绝不愿意去干,企业之所以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其根源就在于它没有经济利益,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不仅不能给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反而可能增加企业的负担,占用企业一定的资源,这种企业利益的缺失导致今天校企合作中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虽然全国也有一些成功开展校企合作的例子,但这些合作依然处于一种民间状态,有一些地利、人和的因素,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
2.3 企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对高职院校办的物流专业认可度不高导致企业缺乏合作的兴趣
物流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所有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都是在最近五年才办起来的,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大多数专任教师也是转行而来,教师自身的行业实践经验、科研水平、项目开发能力都比较弱,加之高校扩招以后高职院校生源普遍较差,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也就不高,即使有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愿意与学校开展一些校企合作,如订单式培养、项目研发、员工培训,企业也往往去寻找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合作,企业看重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实力、品牌效应等。
2.4 规模性物流企业较少,学校要集中统一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不现实,校企合作成难题
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物流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特别是在内地城市,本地土生土长起来的物流企业大多是一些地方性的小型物流公司,多数也是从事单一的运输、单一的仓储等,员工人数从几人、十几人、几十人不等,即使是一些全国性的物流公司在内地也只是设立它的服务网点,这些网点规模跟地方性的小物流公司也差不多,所以一家物流企业往往能够提供给学生实习的岗位都非常少,而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招生规模都在100~200人,学校要集中、统一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不现实。学校更难与多家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进校企合作、培养物流高职人才对策研究
3.1 推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几位一体的物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办学天经地义,尤其是政府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有特色的本科院校更是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的必要举措,行业与企业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义务去承担这样的社会义务。然而高职教育却应走另一条完全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办学之路,根据世界各国办高职教育的经验,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不可能办好高职教育,我国高职教育是近年发展起来并迅速占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和我国过去办职大、技校的经验,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几位一体的物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而学生技能的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离不开岗位实践的锻炼,据一统计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主要从工作经验中获得,不同行业有所不同,最高的行业工作经验比重占到87%,最低的行业工作经验也要占到65%以上,而物流行业是一个十分强调实践经验的行业。推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几位一体的物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这种模式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各方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职责、权利、义务,物流高职院校的办学应受政府、行业的双重管理。政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应起主导作用,对高职人才教育起管理、规范、监督作用,并保障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应主要承担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学,人文素质、职业操守的培养;企业应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技能培养提供场所和技术指导,同时作为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企业理应享受政府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甚至学校的办学收益,鼓励学校、行业、企业成立董事会共同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收益分配等进行决定,让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物流高职人才的培养中来并获得收益。
3.2 强化物流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实现校企双方合作的互利双赢
当前,很多物流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上面提到的很多尴尬,这与学校只把合作的目光盯住少数的大物流公司不无关系。其实,我国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物流公司都属于中小型物流企业,它们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而物流人才素质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重点大学、本科院校又不屑于与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合作,这正是广大的物流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最好切入口。其实,高职院校物流师资的学历水平正逐年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新进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物流或相近专业研究生学历,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与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一些项目的研发与合作,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服务咨询、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企业也必须提供一定的岗位和资源供学生实习,实现校企双方合作的互利双赢。
3.3 引进有物流行业背景或有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人充实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队伍中来,架起校企合作友谊的桥梁
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不应只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当中引进,而应引进有物流行业背景或有在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人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队伍中来。如果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在物流企业从业经历或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这样开展校企合作就有了感情基础和联系的纽带,也容易架起校企
合作友谊的桥梁;同时有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也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技能训练,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师徒关系。在学校他们是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在工厂、企业他们又是教学生如何操作的师傅。
3.4 学校应成立物流专业校企合作领导班子,为实现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之所以流于形式,除了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从校级、院级、系级,没有一个领导是具体分管和抓校企合作工作的,也没有人去具体推动这项工作,也更谈不上去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形式。而从校企合作开展得好的院校的经验证明,校企合作工作必须是领导重视,专人负责,绩效考核,资金保障、报酬落实,校企合作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金、情感来苦心经营的事业,绝不能等、也不能靠、更不能放弃,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存在着等与靠的思想,等企业主动找上门,等政府、行业协会出台措施、牵线搭桥,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为省事、省心、干脆就沿袭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版,既不重视校内实训室建设,也不开展校企合作,甚至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办专业思想。
3.5 把开展校企合作纳入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中
高职物流专业经过近些年数量上的迅速扩张,现在应该转到质量的提升上来,教育部也应在开展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估尤其是对近年新办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估。比如,现在全国已有600多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现在到底办得怎样,条件如何,专业建设进展情况,学生的就业状况、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情况、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对学生开展了哪些实践技能的训练等应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并将开展校企合作、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等纳入一级评估指标,对未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取消该专业的招生资格,对开展校企合作不得力的学校亮黄牌警告责成限期整改。
3.6 推行2+1物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训练
推行2+1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集中两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物流高职教育推行2+1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解决物流企业不愿接受学生的短期实习;二是可以将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联系起来;三是学生一年实习期满就基本能胜任工作,且已经具备一年的工作经验;四是在这一年中,学生还具备双重身份,一是在校学生,二是企业的学徒,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理论上不懂的可以获得学校老师的指导,实践中不会的可以请教现场的师傅,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五是推行2+1物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分散在众多家物流公司进行顶岗操作实习,解决了学校集中安排实习难问题。对于2+1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可以考虑实行双导师制,每位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位校内指导教师和现场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应出台相应的对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办法、薪酬制度等。二是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的两年,依然要重视校企合作,比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
员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确定人才规格,知识技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聘请行业专家担任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定期举办专家论坛,举办企业杯知识技能大赛,联合举办校企文、体竞赛,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加强校园企业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
一级分类: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责任者: 刘琼华
关键词: 物流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困惑 对策
来源: 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杂志社•—周刊•—ISSN 1005-6432•—2008-45
适用对象: 全部
第二篇: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企业简介
企业介绍
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历程
企业的规划(短期、中期规划)
二、校企合作意向书
1)引进校方学生为企业人力资源储备
引进学历层次(中专、大专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阶段(中专学生学习完在校课程进入实习阶段的、大专学生3年级进入实习阶段的、学校推荐就业的)等
2)推荐企业市场研究行业高工(专业人员)担任校方协教,阶段性地与校方一同指导在校学生的素质教学、实践等,对于全面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同时对于企业创建学习型技术骨干队伍、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沟通技巧、普通话水平、营销策略、声音魅力等素质,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学生实习结束后,可获得XX市场研究协会有关市场研究《XX证书》。
三、校企合作协议书
明确甲方(企业)和乙方(学校)双方权利和义务。
甲方:必须按照预定数量接收符合其条件的学生实习;
提供有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
合理支付学生劳动付出;
给学生办理人事意外保险;
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必须符合其年龄阶段并且合法;
随时和校方沟通学生实习的情况;
有条件的接收校方推荐的学生就业等。
乙方:提供给甲方的学生必须是无犯罪行为的,并且符合甲方用人要求的;必须派遣一名老师跟踪学生实习(每天的签到、签退,配合公司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相关问题解答等),直到实习结束;
配合企业管理学生,并及时与企业沟通实习的其他相关问题等。
四、校企合作模式
模式一:学校派遣学生入企实习
校方每年安排预订数量的(与企业协商,具体根据企业相关业务进展协商)、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学生入企实习。
模式二:学校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
每年5—7月份,校方可推荐部分优秀毕业生入企就业。
模式三:举办校内“市场研究”实验班
“市场研究”实验班是企业在学校举办的校企合作项目,企业分阶段的选派专业
技术人员授课,指导实践教学,并配合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入企就业。模式四: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学校以本公司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同管理和完善基地的建立,并在对外发布信息时共同使用“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名称,提升双方的公众效应度和美誉度。
五、校企共筹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协议
1、合作目的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
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输送渠道;
实现资源共享。
2、合作方式
实习基地名称的使用;
企业接收学生的要求及用工要求;
实习期限(长期实习:1—3月;短期实习:1—3周),实习一般不提供工作报酬,也可由实习单位酌情进行实习补贴;
社会保险实习期间不予办理,实习期间达3个月的可提供人身意外保险;实习期间不具有劳动合同关系,学生必须遵守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 实习结束后,企业应向学校提交学生实习的证明和评价。
3、合作期限
4、甲方(企业)、乙方(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5、基地的组织机构
6、保密协定
学校应对企业相关技术和商业等机密进行保密,如泄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实习学生应遵守企业的保密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企业的保密信息; 实习学生只能将校企双方书面同意的属于企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信息及资料(保密信息除外)用于毕业设计与论文方面,不能将其用于其他任何用途。
六、院校推荐学生入企就业方案
1)推荐原则
择优推荐: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推荐中享受优先。机会均等:每一名学生在推荐中享有同等机会。
专业优先:用工岗位确定后,优先推荐相近专业的学生应聘。
双向选择:在专业优先的前提下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跨专业选择应聘。
2)推荐条件
学历、专业、学校推荐表、个人相关资料等,参加“市场研究实验班”的学生应附带企业相关人员的建议。
3)推荐时间、人数及岗位
由企业和校方协商决定。
4)推荐学生的合同约定
被推荐的学生,公司保证入企工作时间达1年以上(学生个人能力及素质确实证实未达到企业要求的、违反公司制度被辞退的等除外)
七、企业接收院(校)方学生的福利体制
1、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不构成合同关系,所以企业一般不为实习学生提供各种福利、社会保险、医疗及其他待遇,仅酌情支付学生劳动所得(不参与企业绩效奖励)。
2、推荐学生就业,符合企业各项用人标准,试用期满后,企业为其提供各种福利、社会保险、医疗及其他待遇(与企业其他员工同等待遇,具体参见企业相关规定)。
另战略合作伙伴协定(建立健全合作机制——长效性)
第三篇: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材建设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材建设
摘要: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中的基本建设项目之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共建教材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开发适合高职教学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好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具有指导意义。高职教材改革的必要性
①目前我国高职教材使用比较混乱。教材编写内容重复严重,课程选用教材非常繁杂,而具有高职特色的优秀教材所占的比重相当小。②教材建设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大部分院校选用本科教材。而实践证明,高职与本科教学存在巨大的差别,本科教育培养的是“专业理论知识能力”而高职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动手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直接决定教材的使用必然不尽相同。且本科教材偏理论性,知识层面较深,致使部门高职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影响了教学质量。③情景教学模式的教材缺乏。高职教育教学讲究学生“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材建设的原则
①重点原则。主要体现以学生为重点,“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形式掌握各实践教学中的知识技术。且根据各系(部)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扶植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的配套教材出版,促使它们成为学院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龙头。②创新原则。教材建设要鼓励创新,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编排形式,用项目化教学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专业内容按照实际应用关系组织编写教材,与现有教材相比,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出版。③效益原则。教材建设应注重效益,关注学生受益面较宽的公共课、基础课教材的出版。④择优原则。教材建设应注重在教学使用中效果良好的优秀教材和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学科(专业)所需的教材的出版。高职教材建设的实施方法
3.1 建立校企双方教材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具体由高职院校一线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顾问共同组建以完成教材的建设。教师应深入到企业一线搜集现场资料,执笔编审教材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企业技术专家探讨相关的技术精髓,保证教材理论与实际不脱节。
3.2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教材体系。①按照高职教学特点,教材应主要体现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内容应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及其目标过程为依托,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整合,明确规划出学习性工作任务,不必苛求于课程本身的内容系统完整。②教学方式上应灵活运用单元式构架,将工作流程分成N个部分融入到授课内容当中,其中每部分都分成基本知识、实操技能、综合测试三个小节。知识要点和实际操作技能都是围绕着实际工作岗位的须知编写的。尽量保证学生完成所有单元的学习,有能力顶岗实习。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至始至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在教材框架、内容编排、语言描述、选用例题等方面,力求和高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一致,竭力消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迷惑和厌学情绪。每个单元所选的习题,均参考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标准,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标准。
3.3 深入企业,确定教材大纲。作为培养高技术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始终认为高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企业。所以,组织专业老师深入到相关专业企业中去,面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生产需求,对教材结构、实训内容等,与现场的培训工作人员进行研讨,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编排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教材大纲。
3.4 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行市场调研,把关教材选题。获取更多的企业案例资源,使教材能够更贴近于行业应用。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的支持,补充高职院校教师对先进技术的缺乏。获取更多的原厂商实训实验资源,加速教材编写的进程。更多得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努力获得用人单位的校审与把关。更广泛的编写资源,可发动创新教材编委会中大量的资源。获得企业的专业市场运作支持,使教材的市场前景更乐观。有利于传播自己的教学成果,扩大院校的知名度。建立教材质量评价、评优制度
教材的质量评价是强化教材建设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对各院、系已出版的国家和省市规划教材和自编教材,在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专家对教材质量进行评价。建立和健全优秀教材评奖制度,以激励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推动教材建设工作的发展和教材质量的提高。建立教材出版基金。对优秀教材,如获得国家规划教材或省部级优秀的教材,体现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的教材,省部级以上的重要教改项目配套教材,作为重大教改项目配套使用的教材,划入学校和系教学改革实验的教材,作为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标志性建设成果的教材,多媒体电子课件配套教材等给予资助出版。申请资助出版的教材必须由系课程责任教授和学科责任教授论证,两位校外同行专家推荐,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系主管领导审批。申请资助出版教材的主编必须是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学质量好、并实际担负本课程教学和建设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汤毅.关于高职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2]宋岩丽.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3]史红,周群.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教材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
第四篇:校企合作教育方案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利用高校与企业双方资源,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方向,增加学生毕业前在校阶段课程学习,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组建“瑞鹤班”
班级组建流程:组织报名——参观公司——面试筛选——组建“瑞鹤班”
1、“瑞鹤班”组建不影响学校的专业分班,入选“瑞鹤班”的同学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定制化课程学习;
2、预计“瑞鹤班”学生人数在20-30人,视报名情况而定;
3、暂定利用周四下午、周六与部分寒暑假时间,进行企业课程讲授。
二、“瑞鹤班”结业考评
学期末,企业进行“瑞鹤班”结业考评,结合课程出勤率、考核成绩、学生意向进行综合考评,决定大三实习期留用学生名单。
三、实习期培养
1、培养对象:2019级完成“瑞鹤班”结业考评学生;2018级通过面试筛选学生。
2、培养形式:所有学生实习阶段签订“师徒协议”,规定带教师傅进行一对一工作指导。
3、实习期考评留用:一年实习期结束后,企业与学生双方定向选择,确定最终录用学生名单。
第五篇:校企合作,南方IT教育
口碑教育·南方IT
校企合作,南方IT教育
编辑:南方学院
2010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于3月18日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主持会议。袁贵仁部长强调,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的成功做法和有效经验;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需要更加公正、更加和谐,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帮助失业人员获得从业技能,支持在岗人员更新技能,提供全民接受更高技能培养培训的机会。因此,继续加强职业教育,这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是国家需要,是人民期盼。
袁贵仁强调,以就业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制订和实施校企合作的法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
口碑教育·南方IT
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的试点范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袁贵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把职业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搭建平台,创建和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实施载体,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的智慧和力量,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中的权利、责任、义务。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校企合作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
广东、河南、辽宁、江苏、湖南五省教育部门和中国机工联合会、三一重工集团、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作了交流发言。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教育和经济界专家约300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