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

时间:2019-05-13 17:0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

第一篇: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

高职学生学习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

符娟

(山东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250104)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高技能人才”的责任,高职学生必须在学校期间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成为合格的高职人才,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的是,高职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上进心,虚度光阴的状况,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该文章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出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积极性缺乏;原因;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快速增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不相吻合的是,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丧失了价值感,进而失去进取心,在思想道德及其他综合素质方面也没有上进的动力,伴随而至的是各种问题频繁发生,最终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是高职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学习现状:

随着逐年的扩招,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精神状态懒惰松懈、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感受不到学习压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没有信心、毅力和能力去克服,而是选择放弃努力,甚至放弃学业,经常出现上课迟到、无故缺课、旷考、考试作弊等现象。近期,对600名学生就学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课后自主学习时间能达到课余时间三分之一的同学仅占24%,有67%的同学下课后偶尔主动的去学习,还有9%的同学从来不学习;调查中有56%的同学表示所学课程听不懂、学不会;对部分班级期末考试结果统计显示,很多班级不及格率在22%以上,有的班级不及格率达到30%以上,班里三分之一的同学有考试不及格现象,其中还有部分同学2、3门不及格,甚至全部不及格,总体来看,大多数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随波逐流型——被动学习,无任何学习计划、盲目的学习

这类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甚至来上学、所学的专业都是被安排的,他们尚能坚持听课,完成学校和老师规定的硬性学习任务,但是他们缺乏学习的热情、没有自主学习的动 1

机和能力,需要像高中那样,时刻要老师引领学习,自己不会去总结、积累学习方法,一旦遇到学习方面的挫折,不坚持努力、克服困难,而是轻易便放弃,他们学习只是为了能通过考试,课余时间也不知道该怎样利用,对课外的学习和活动,很少主动参与,所学知识得不到拓展和巩固,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昏昏噩噩的度过大学生活,这类学生占大多数。

2.功利型——以能通过专业课考试、拿到毕业证为目标

这类学生来上学的目的很功利,就是想通过学校做翘板找个工作,因此,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就是用最少的付出去应付各门课程的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超过考试范围的、拓展能力的知识一概不学;对专业课重视、对基础课忽视;作业能抄就抄、能省则省,得过且过;不时地逃课,考驾照、亲朋结婚等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他们请假的理由;考试前搞突击,60分为目标,经常因为考试不及格而补考、重修;他们以拿到毕业证为最终目的,不考虑毕业后的发展,学习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

3.放纵型——满足于暂时的快乐、轻松,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用放纵麻木自己

这类学生一般在高中时就不学习,以较低的分数进入高职院校,各项基础较差,没有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不但专业课不学,其它课程也不学。夜晚上网酣战,白天逃课睡觉;有时间就谈情说爱,热衷于倒腾点小生意,赚点小钱;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课堂与书本之外,把学习以外的事当主业,把学业当副业,随便放弃考试,在这些学生中作弊现象频现,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负担,他们把学业完全抛到脑后,毕业时一无所获,连毕业证都拿不到,这类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是他们的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小觑。

二、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造成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也有专业、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原因,总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基础差、缺乏学习的能力:很多学生高中时就没打好基础,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到高职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全部听不懂、学不会,这些学生原有的基础距离学习目标相差太远,“跳一跳也够不到果子”,他们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滋味,干脆就选择彻底放弃努力,不再学习,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业以外。

2.对专业没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有的学生所学专业是由家长做主选定,或者是到学校后专业经过了调剂,学习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又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对所学专业主动了解、适应,而是选择了排斥的态度,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动力、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也不主动解决,而是放任自流。

3.专业课难度大、缺乏学习的信心:由于入学后没能及时适应高职课程的学习,认为高职专业课难度大,并因此产生心理压力,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没有信心和毅力去克服,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而是采取逃避和退缩的态度面对问题,久而久之,问题越积愈多,而问题的堆积使学生对学习更没有信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到最后学生就干脆放弃努力,“混完”三年高职生活了事。

4.学习方法和策略不当、缺乏学习的有效方法:很多学生从高中进入高职后,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还是习惯于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学习没有从被动变为主动,不去总结学习方法,不能及时提高自学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差,课余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完全依赖课上45分钟时间来学习,课前无预习,课后无复习、巩固,往往是到了期末考试才醒悟过来,追悔莫及。

5.教师授课方式不当、授课质量差,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以完成教学进度为目的,不能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节奏,教学信息量大,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有的老师完全照本宣科,学生听不懂时,片面的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不从自身教学环节查找不足,使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太大,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放弃对课程的学习。

6.高职学生定位明确,影响了学生的进取心: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学生将来的发展定位清晰、明确,这种确定性,使高职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对自己的未来不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学得再好将来也是一线工人,不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设定目标,失去了进取心,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在学业方面也就不再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仅仅完成课上的学习任务而已。

7.不良的学风、班风,磨灭了学生的斗志:班级的风气对班级成员的态度有着重要影响,若班集体学风不正,学习氛围不浓厚,消极、颓废的情绪蔓延,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就会使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这样的环境里随波逐流,变得懒惰和懈怠。

8、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侵蚀了学生的价值观:社会不良风气通过媒体、家庭等各种渠道影响到学生,对学生的价值观不断侵蚀,已毕业的学长、学姐的错误思想对在校学生也产生着负面影响,如认为现在学习好坏与将来在职场上的发展不成正比,“学得好不如关系硬”,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得太少甚至用不着所学知识等等,这些不正确思想的传播使学生形成扭曲的价值观,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形成厌学情绪。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及对策

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力从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固化等几方面做工作,要注重过程控制而非一时一事的做工作,针对高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工作方法:

1.加强专业教育:学生入学之初要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明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将来形成美好的预期,由此,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进而激发起学习的内驱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要不断进行专业再认识的教育,通过专业讲座、技能竞赛等形式,使学生逐渐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并建立起专业自豪感,把对专业的热爱转化为学习的源动力。

2.加强价值观教育:“认识决定态度”,对学习的重要性如何认识,决定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因此,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组织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请企业专家做报告,介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明确个人发展应具备的各项素质;通过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培养起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使学生提高学习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学会学习,能够自主的克服学习困难,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把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的事。

4.优化学习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以保持与大多数同学相一致,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对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予以约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采取各项奖励措施,对学生中优良的学习行为及时予以正强化,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正确的导向。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约束和引导,最终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使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使少数学生迫于环境压力参与学习。

5.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育的略前性原则,使教学进度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依据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采取差别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使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并由此产生自信;教师要善于发挥“期待效应”的作用,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并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6.建立联系家长制度:要充分发挥家长在学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通过家庭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随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异常情况;期中、期末定期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反馈给家长,并与家长配合,做好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工作。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程中,家长、家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家长发挥的作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学生个人来说,造成专业功底不扎实、综合素质上不去的后果,严重影响了自身发展;对学校来讲,学生厌学,学风下降,必然导致教学质量滑坡,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从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没有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不合格人才,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也就不被企业和社会认可,因此,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学生基本素质薄弱、思想状

况复杂、学生在校时间短等高职教育特点带来的困难,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资料:【1】冯刚.最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2】吴少怡.大学生人格教育【M】.泰山出版社,2008.10

【3】张力.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54-56

【4】尹登海.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第二篇:高职犯罪成因与对策

高校职务犯罪成因及对策 摘 要: 所谓高校职务犯罪是指高等院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高校职务犯罪既具有我国整个职务犯罪生成的共性,但更具自身生成的典型性。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定性研究近年来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总结其典型生成特征,以期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职务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一.引言

高校职务犯罪,即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利用手中的各种权力徇私舞弊、贪污受贿而触犯法律。高校,曾几何时是人们心目中的一块净土,素有“象牙塔”之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资力度,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纵向和横向资金有了大幅增加,高校的资金多了,招生自主权大了,基本建设规模也逐年扩大,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各种教学、实验、行政配套设施采购数目庞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轨道。但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高校在招生、基建、采购、财务等领域也屡屡出现了腐败问题,高校职务犯罪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高校已成为继国有企业腐败、政府职能部门腐败后新的职务犯罪重灾区,权威人士分析高校腐败的发生和蔓延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萌芽、90年代中期的发展和如今的大面积爆发三个阶段。尤其是近年来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都是过去所没有的。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日前的统计,近三年来,海淀法院受理的涉及高校教职工职务犯罪案件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2004年至2006年间,海淀法院受理涉及高校教职工职务犯罪共计20件28人。其中,2004年1件1人,2005年4件6人,2006年15件21人,案件平均增长率为287.5%。

北京海淀区为全国高校最集中地区。截至2005年,国办、市属、民办等各类高校总计58所。而涉及教职工职务犯罪的高校高达14所,占海淀高校总数1/4。主要涉及的犯罪罪名分布及犯罪数额情况为:挪用公款犯罪案件8件12人;贪污犯罪案件8件13人;受贿犯罪案件4件5人。总犯罪金额高达人民币421.6万元,最高犯罪金额为100万元,最低犯罪金额2.2万元。

长期以来,高校被人们看作是一方净土,认为大学教师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腐败的发生机率较小。高校系统内发生的职务犯罪不仅影响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一定程度也损坏了高校的形象,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反响,亟需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本文试以发生在某师大的职务犯罪案件为例,透析高校职务犯罪案件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

二、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1、犯罪主体集中,主要是高校行政管理干部或某些关键岗位的人员。在这5起案件中,分别涉及某师大设备供应处原处长、采购员和后勤集团的原党委书记、办公室主任。这些人员具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和对资金的支配权,犯罪行为也与他们担任的领导职务或管理职务有关。

2、群体性腐败现象突出。在贿赂案件中,一名行贿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达到取得工程或推销商品的目的,往往会向同一部门的经办人员和负责人行贿;而在贪污案件中,涉案人员则利用学校管理制度的漏洞,相互勾结,共同实施贪污行为。某师大设备供应处的3起受贿案和后勤集团的2起贪污案均属此类群体腐败。

3、发案部位主要集中在物资采购和资金管理环节。高校在改建迁建工程中,需要采购大批量的家具、实验室器材等,个别人员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利用职权收受回扣,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后勤集团这种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资金管理不规范,私设“小金库”,容易引发贪污犯罪。

三、当前高校职务犯罪多发的原因

高校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在高校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市场行为逐渐增多的背景下,为权力寻租和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1、一些高校教职员工的法律意识缺失。在高校的教职员工中,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普遍较高,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并不多见,但在一些人身上确实存在着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在经济利益面前个人私欲膨胀,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把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廉政教育缺少针对性、有效性。高校有廉政方面的规章制度,也对教职员工开展常规性的廉政教育,但由于忽略了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像某师大虽然设有专门的法学专业,但从未对本校的教职工开展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导致一些高校教职员工对合法与非法的界限把握不准,对违法犯罪行为缺乏足够的警惕。

3、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风气的侵袭。采购行业是职务犯罪案件易发多发的领域,行业不正之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从事采购的员工。高校设备供应处主要负责学校设备物资的采购和实验室的管理。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随之带来设备器材采购量的急剧上升。一些教职员工由于认识上出现偏差,看社会负面东西多、正面东西少,认为大家都在捞,不捞白不捞,盲目从众,致使其坠入犯罪的深渊。

4、规章制度不落实。高校亦有很多规章制度,然而在案发后分析,最大的问题却是制度的执行力欠缺,使一些好的制度形同虚设。如后勤集团制订的规章制度涉及了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了财务支付、票证管理的流程操作。但是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由于领导的任意妄为,群众的竞相效仿,制度的约束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5、内部监督防范不到位。后勤集团是某师范大学与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联办的公司,是学校所属的服务性单位,其资产属某师大所有。学校对集团公司的管理较为粗犷,对“一把手”的权力没有制衡,以致造成党委书记既管人事,又管经济,大事小事全是一个人说了算,加之内部审计等监督措施跟不上,监督的效果欠佳。

6、高校行政人员的岗位流动性不大。高校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导致了从事教学设备采购等后勤工作的人员相对固定,客观上为腐败滋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某师大设备供应处的方某某、徐某某,他俩从1979年起就在该部门工作了,长期以来岗位固定不变。行贿人对其个人情况比较熟悉,往往以各种名义投其所好送钱送物。

四、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防范之策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高校职务犯罪的发生。

1、全面推行校务公开机制,防止内部集权。只有将学校重大决策(如采购招标项目、工程建设单位资质状况等)的相关信息在学校范围内予以公开公示,“阳光”操作,在充分吸收社情民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较为科学、民主的决策。纪检监察部门要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并对决策运行情况随机检查。

2、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对大宗物资设备的采购项目和基建工程,实行议标、决标分离的公开招投标制度。招投标结果要在学校范围内公示,真正实现开标、评标、询标、决标全程公开透明。对公开招标确有困难的重点实验室设备等的采购,应尽量参照询标、决标分离的办法进行,并吸收纪检监察部门介入采购过程进行监督。

3、健全内部财务监管机制,防止行为失范。要建立由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纪检、监察、审计三项职能合署办公的办事机构,重点对基础建设项目的预决算、大宗物资采购的财务内部审计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实行同步跟踪监督和定期检查。此外,要定期开展财务专项检查,对“小金库”进行全面清理,严格财务管理。

4、推行重要岗位轮岗制度,防止个人腐败。对高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及重要岗位人员,实行轮岗交流制和离任审计制。实行轮岗制,有利于激发干部创新热情,防止有些干部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过长,形成一定的关系网和业务上的利益圈子,抑制职务犯罪的发生。同时利用干部交流契机进行离任审计和廉政谈话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工作,保障制度执行。要围绕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人、财、物管理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抓住重点环节,实现权力运行过程的动态公开,并把动态公开与全程监督相结合,切实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干部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

6、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促进教职员自律。在高校努力推进行廉政文化,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把廉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渗透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里。在校园里设立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专栏,要通过举办法制课讲座,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活动,促使教职员工培养内在的道德自律感,养成依法依纪办事的良好习惯。

7、惩防并重,各方形成预防联合互动机制。要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对职务犯罪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用刑罚的严厉性震慑人,用刑罚的必要性清醒人,使教职员工提高职务犯罪防范意识,从而更有效地遏止职务犯罪的发生。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与地方检察机关的合作交流,建立职务犯罪预警和风险管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理,使职务犯罪止于未萌。

五.结论

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高校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特点和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高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预防高校职务犯罪,维护健康的精神家园,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对于遏制社会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傅远佳;;新时期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陈永安;浅谈高校职务犯罪的发生及其预防[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3.王定云;;高校合并视野下职务犯罪及其预防初探[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

报;2006年01期 4.庹彩珍;;高校财务人员职务犯罪及预防遏制[J];教育财会研究;2006年06期 5.赵彭龄;;高校资金管理和采购工作中职务犯罪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

究;2006年01期 6.李宏君;侯宜仁;张少泽;;浅谈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

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7.张孟英;积极探索高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新机制[J];天府新论;2004年S1期 8.宋睿;马卫华;;高校职务犯罪问题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04期

9.徐丽森,李宁生,殷盛水,耿连顺;高校职务犯罪及其预防遏制[J];江苏警官学

院学报;2002年05期 10.王凯石,周芳;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年01期

第三篇:基层干群关系现状成因及对策

基层干群关系现状成因及对策

——关于泾河镇干群关系的情况调查

刘贵志

基层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一线,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干群关系问题则是基层干部所面对客观现实问题。深刻认识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以及今后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谋求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干群关系的根源

当前基层干群关系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一是关系和谐融洽。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能够较好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二是关系若近若离。这一类型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泊、自律意识不强。三是关系互不相融。个别村的干部素质低,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怨声载道。特别是第三种表现,导致干群关系疏远、互不相融,究其成因有其深刻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能力素质缺乏,群众信任度不高。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的中个别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有:一是现代知识的缺乏,本领上服务不了群众。在基层工作的广大干部由于知识陈旧,特别是在管理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二是思想动机不正,观念上背离了群众。存在着“三观”的现象:第一,就业观,认为当个基层干部如同进工厂就业一样,拿份工资养家糊口;第二,地位观,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当上干部地位提高了,把自己临驾于百姓之上;第三,发财观,认为升官意味着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三是自律意识不强,利益上伤害了群众。一些同志没有职务千方百计谋职务,谋了职务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益,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见好处就上,一有机会就钻,一遇难题就让。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四是服务观念淡泊,感情上偏离了群众。一些同志认为职务是自己奋斗来的,是上级给予的,与群众无关,因而感情上、态度上偏离了群众。出现了群众呼声充耳不闻,群众困难视而不见。五是方法简单,意识上渺视群众。少数同志认为自己是个干部,群众就得服从,不让群众讲话,不顾群众感受,不了解群众实际,武断下结论,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群众,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2、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凝聚力不强。基层组织是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其战斗力凝聚力高低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率先垂范做得不够。首先是怕接触矛盾,个别基层组织的“一把手”,遇到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总是在回避,给其他同志做出了不好的样子。其次是怕到一线接触群众,尤其是怕接触对自己工作有意见的群众,其他同志跟着效仿。再次是要求身边同志做到的,自己却未做到。二是驾驭全局能力不强。主要是驾驭不住一班人,一班人不仅是工作精力分散,思想精力也分散,无心做群众工作,却无办法和对策去改变。驾驭不住重点工作,重点工作重点抓凸现不出来,显得平平淡淡。驾驭不住复杂的矛盾。针对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显得束手无策。三是责任、考核不够明确。分工虽明确,但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着做好做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追究任何责任,年终考核你好我好大家好,长此以往埋头苦干的同志也就丧失了工作信心。四是班子成员合力不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协调不够,核心合力形不成。五是工资收入较低。一些同志由于工资不高,往往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自己收入,没有精力考虑群众利益;一些同志千方百计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增加自己收入,经济上损害了群众利益;还有一些村由于债务重,年终不能及时兑现一年的工资,干部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

3、任用、教育、监管缺位,制度约束力不够。一是选拔任用时,未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由于基层后备干部匮乏,在选人时往往只注重某些方面的工作能力,而忽视了德的因素。二是教育培训引导得不够。从宏观上讲,目前还没有针对基层干部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计划、内容和方案,从微观上讲,上级组织对新上任的基层干部用谈话代替教育培训,一些同志能将谈话铭记在心,不断用来警示自己,而一些同志根本就未听进去,谈话一结束,脑子里空空如也,开展工作时,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三是监督管理不够。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原有的监管机制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存在着监管主体不明朗,责任不明确,监管内容不全面,时效不及时的现象,以至于让一些同志钻了空子,做出了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来。

二、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群众公认,在选人上下功夫。首先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可以通过培训、实践锻炼提高起来,而品行品德不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就能改变的,改变一个人的品德品行的成本往往要大于一个人的能力提高的成本,所以在选人用人时,既要注重能力,更要注重品德品行。其次是到群众中去听。选拨任用干部不能只局限在现任干部范围内,要到广大党员、群众中听取意见。扩大视野来选人。三是让群众来选。把选拔干部要求、标准交给广大党员和群众,让他来参加推荐、测评,要充分相信并依靠群众的力量来选拔任用干部。

2、围绕群众满意,在育人上下功夫。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是与身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培训和引导。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在教育的内容上重点强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学习,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家头脑。在教育的形式上做到集中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突出问题剖析与诫勉谈话教育相结合;典型引路与后进整顿相结合。要加强廉洁自律的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让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并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不该拿的拿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钱物,失去的却是群众信任;不该做的做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所得,失去的却是群众支持;不该去的去了,得到不该属于自己的享乐,失去的却是群众威望。要加强服务群众的教育,树牢群众观念。要大力提倡和引导干部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3、紧贴群众期盼,在考核上下功夫。群众期盼的是办事实在的干部,处理矛盾公道正派的干部,期盼的是不占不贪的干部。期盼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干部。政绩考核也应紧紧围绕群众期盼来进行,做到三个明确,干部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明确。政绩考核采取三挂钩:即与工资报酬挂钩,与奖惩挂钩,与任用挂钩。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让那些群众信任支持的干部得到应得的回报,让那些不捡点自己,群众不信任、不支持的同志退出干部队伍。

4、关注群众心声,在监管上下功夫。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和期盼是能干事、不出事。为此在监管上,要抓住主要方面,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督管理。监督重点要突出。首先是突出工作作风的监督。作风好才能发展好,重点是围绕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矛盾和困难,主动接受群众批评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跟踪监督。其次是突出工作成效的监督。工作成效既是监督的重要方面,也是群众最关心的内容。工作成效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让群众来评判,目前就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好“述、询、评”活动。再次是突出重大事项的监督。对一些村办重大事项,如修桥、铺路、增设泵站、资产出售、资源发包、惠农政策落实等,事前邀请群众共同决策,事中聘请群众跟踪监督,事后恳请群众视察评价,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监督主体要明确。重点抓好上中下立体监督。所谓上: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抓好监督管理,镇民政科重点负责村务的规范操作和公开监督管理,镇农经站重点负责财务规范公开的监督管理,镇财政所负责惠农政策公开、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明确各自职责,防止推诿扯皮。所谓中:就是班子成员相互监督,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不个人说了算。所谓下:就是发挥好村民监督委员会以及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搞好监督。监督形式要互补。重点抓好公开栏监督与专题会议专项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互补的效果。同时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有效监督提供依据。

5、维护群众利益,在惩处上下功夫。党员干部违纪违规问题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把案件查处与解决基层干部作风,改善干群关系结合起来,重点对上访村、后进村,问题较多的村认真剖析,严肃查处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监督,严肃查处大事小办,多筹少办,巧立名目,偷梁换柱等违规行为。要坚持“有案必查,有案必查好”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认真把握办案的各个环节,将每个案件办成铁案。要加大对办案成果的运用,通过典型案件的剖析,分析原因,完善制度。同时用发生本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广大基层干部,以达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人民政府

第四篇:关于高校困难学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的分析(定稿)

关于高校困难学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的分析

一、高校困难学生的现状: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经济困难的群体仍然存在,在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容易导致贫困生在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高校还存在着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学生学习困难对学生的自身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动作技能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一)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焦虑、抑郁心理明显

焦虑是对外部事情或内在想法与感受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贫困生的家庭负担都很重,思想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表现如下:为生活费、学费焦虑;为家庭焦虑,担心多病的父母或家中债务的增多,甚至担心意外的发生;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焦虑。贫困生最大的愿望是以优异的成绩慰藉父母、兄妹的一片苦心,他们上进心极强,但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总能如愿,故而羞愧、焦虑。另一个因素就是目前大学生求职状况并不景气,即使找到工作,初期收入也不会很高,毕业后能不能按期还款等等,这些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必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工作,以致产生了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将面临危机问题的持续的焦虑。

2、自卑、粉饰心理突出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否定自我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自我评价偏低。此外,有些贫困生形成了一些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时常囊中羞涩,担心别人看不起;或是由于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因贫困而遭受他人耻笑的经历而导致的心理挫折,遂自视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出现强烈的自卑心理。

3、渴望交往又自我封闭的矛盾心理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交流沟通,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造成心理缺失或失衡。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从而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总觉得矮人半截。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的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渐渐地,在别人眼里贫困生总是沉默与孤僻。

4、依赖和懒惰心理

一些贫困生在求学路上一直是靠政府救助、学校资助、亲朋帮助和自己自助走进大学校园的。大部分学生对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非常珍惜,他们一面努力学习,一面主动寻求勤工俭学机会,积极自救,展示了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经济

困难学生有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于是认为自己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帮助或帮助不够则是政府、学校或老师的失责。他们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自立自强,而是完全指望政府和学校资助他们,希望社会好心人帮助他们,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格和依赖心理。

(二)心理问题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影响:

第一、影响学业。贫困生由于经常要为各种费用操心,无法专心学习。有的无视校纪校规,忙于赚钱而随意旷课,直接影响学业。有的只顾怨天尤人,对生活绝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大部分贫困生虽然想搞好学习,但焦虑的情绪使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效率低下。同时,自卑的心理使其不愿意向同学、老师请教,更没有坚定的信心。

第二、影响个性品质的完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封闭心理对他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容易使贫困生缺乏应该有的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影响学业的完成。其次,影响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无奈心理和封闭心理等问题,不仅使他们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减少,也使他们与社会的交往减少。另外,影响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贫困生如果不及时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容易使他们形成懦弱,自卑、孤独等不良性格,在认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各方面表现出观察粗略、认识肤浅、看问题片面、脱离实际等症状,从而导致智能水平下降,思维与应变能力减退、竞争意识减弱等问题。

第三、影响良好品行的形成。粉饰心理不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有粉饰心理的学生,以为要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容易产生弄虚作假、欺骗同学、欺骗老师的行为,导致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些贫困生不顾自己条件,追求不切实际的生活方式,最终铤而走险,走上了偷窃,诈骗的犯罪道路。

第四、诱发心理疾病。贫困生正处于人生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中情感中的对立面常常交织在一起。如自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幻想与务实,进取与消极,冲动与压抑等等。当这种内心矛盾长时间得不到其他人的抚慰、疏导,特别是心理冲突强度迭加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心理失衡,诱发一系列的严重心理疾病。

三、认识学习困难的学生

1、在比较中认识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是学校教育大家庭中的成员,在与其他成员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学生进行全面比较,找出了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情感上、动作技能上,以及家长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的差异,由此概括出学习困难学生的若干特点。从而使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2、在发展变化中认识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我们需要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形成、发展、变化的轨迹,及其演变的主客观条件,从而为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启示和依据。通

过任课教师和研究人员通过走访学生家庭、走访学生原就读学校的班主任、个别谈话等方式,积累丰富的材料,把握学生动态变化的状况。

四、针对困难学生实施的对策

1、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困难学生因为经济上的困难而引发的理想确立、人际交往、学习动机、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选择等诸多问题,他们比一般学生更需要帮助和引导。因此,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来提高学生应付挫折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多少假定了学生的心智还不够健全成熟,这对敏感而自尊的心理脆弱的大学生来说也未必能够完全认同。特别是对于那些心理上已经崩溃的学生而言,思想政治工作也已显得无能为力,他们需要的应该是得到更多的心理上的帮助和治疗。目前,很多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普遍受到学生欢迎。可以让同学到咨询中心进行咨询与治疗。

3、在多种教育力量协同中形成对策

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双边活动,其中一边是学生,另一边是各种身份的教育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这些人员的社会角色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教育力量。这些力量或者相互促进形成积极的教育合力;或者相互制约,抵消了部分正面教育影响;或者相互对立,甚至使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影响。学习困难学生的防治工作.必须避免后面两种情况。学校教师队伍内部有也一个协调、配合的间题。在学校教育力量中,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影响最大,其他任课教师也有各自特殊的影响力,教师在正确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相互配合协调,对教育学习困难学生具有关键性的咋用。

4、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以“清洁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修身”活动,以此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严重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这其中难免有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着学校校园,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较低、认识能力不强的学生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应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等文娱活动,使学生在优美的社会环境里,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意志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升华。综上所述,高校应充分重视困难学生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于一体,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消除他们的心理疾患。

第五篇:学生问题成因及对策[定稿]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由此家长和教师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一、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充满信心,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气馁,对孩子丧失了信心。做家长的如果这样想、这样做,就是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是失职的表现。孩子也会因家长的行为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做家长的理应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没有积极情趣的加入,认知活动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很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孩子如果厌学,做家长的应该引导启发,列举事例向孩子讲清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做家长的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学习上的困难,以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不会知难而退了。家长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信心,还有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做家长的如果把培养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老师来承担,老师也难以担当得起。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头脑简单,孩子对于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在头脑里记得不牢,即使是年龄稍大些的中高年级的孩子也是这样,只是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程度不一样,这就与孩子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潜移默化,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于是孩子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三五个就聚集在一起,背着家长也打起牌来,甚至还赌钱。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不仅给学校的教育增添了麻烦,而对于一个缺乏自主性和进取心的孩子来说,这是往歧路上引,这样的孩子要想学好知识、长大成人成才恐怕是不可能的。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

四、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们认为,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五、重视建立和睦的家庭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相沟通

大量实践证明,单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是无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必须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彼此沟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电话等途径加强与家长沟通交

流。如面上合作——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发宣传材料等侧重系统宣传教育观念、方法等),线上合作——家教指导热线、家教指导网站(侧重于释疑解难),点上合作——家访、家校联系卡、社区指导座谈会(侧重于跟踪指导)等,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三大教育之一的家庭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下日显重要,家长和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孩子的明天才有希望。

下载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和类型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学生。这部......

    高职学生学习的现状分析[全文5篇]

    高职学生学习的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教育模式,它主要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高职学校学生在学习上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精选5篇)

    高职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现状对策 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或多次尝试发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 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无助”的心......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启示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启示 摘 要 如今中国的地方政府所担负的债务越来越多,可以说十分的危险,这不得不让很多人越来越关注,并予以重视。 本文提出致使地方政府所担负的......

    医患矛盾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

    医患矛盾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近几年来,各地医疗纠纷冲突案件不断增加。不少地方医患矛盾急剧升级,演变成暴力事件,医患之间冲突已经成为一场两败俱伤的对抗,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成因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贫困群体”与社会保障 城市贫困已经并越来越成为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 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保证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是维护社会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