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农业概况
江西农业概况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省内最大河流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辖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总人口44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0万。地形地貌大致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江西农业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全省耕地面积4633.5万亩,淡水面积250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3.1%,居全国前列。境内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全球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江西自古就是全国的“鱼米之乡,绿色之源”,大米质白如玉,鲜嫩爽口,柑橘、油茶、猕猴桃被誉为江西“三宝”,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军山湖大闸蟹、广昌白莲、泰和乌鸡、崇仁麻鸡等久负盛名。
江西是一个农业人口多、农村地域大、农业比重相对较高的省份,粮、猪、油、菜、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江西每年外销粮食100亿斤、外调生猪1000万头、外调水产品100万吨以上,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等地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江西以占全国1.8%的耕地,生产占全国3.8%的粮食。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12位,其中稻谷产量居全国第2位,人均稻谷产量全国第1位,始终保持全国主产省的地位,是建国以来全国仅有的两个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为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肉类总产量居全国第13位,生猪出栏位居全国第11位;油料产量位居全国第10位;蔬菜产量位居全国第20位;柑橘产量居全国第7位,其中橙类产量居全国第1位;水产品总量位居全国第9位,出口居内陆省份第1位;农民人均收入居全国第14位。
“十二五”期间,全省农业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秀美;突出六个重点,即突出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科技兴农、重大项目建设、农产品安全供给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三个保障,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加快两个转变,即加快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突出抓好水稻、油料、生猪、水产、水禽、水果、蔬菜、茶叶等“八大主导产业”,实施十大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推进新增百亿斤粮食工程、新增百万吨畜产品工程、水产健康养殖“双百工程”(改造百万亩标准化池塘、新增百万吨健康水产品)、千万亩优质蔬菜工程、百万亩生态果园建设工程、百万亩江西绿茶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南方优质水稻基地、世界一流的脐橙产业基地、中国最优的蜜桔产业基地和最具特色的环鄱阳湖水禽水产养殖基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使江西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2011年全省农业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2011年,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生产保供给,提高效益增收入,提升能力促转变,防范风险保安全,改革创新添活力,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均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2011年全省农业生产情况
2011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主要呈现“两超、一增、五提升”的特点。
两超:粮食总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历史。全省粮食种植面积5475.1万亩,增加16.4万亩;单产374.9公斤/亩,增长4.7%;总产410.56亿斤,增长5.0%,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增长15%,创历史新高。
一增:“菜篮子”产品全面增长。全年肉类总产325万吨、禽蛋53.1万吨、牛奶13万吨,分别增长5.5%、3.9%、6.6%,其中生猪出栏突破3000万头。全省水产品总量222.8万吨,增长3.5%,其中养殖产量197.4万吨,增长6.1%;捕捞产量25.6万吨,减幅12.4%。全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820万亩,增加76万亩,其中蔬菜面积800万亩,产量1143万吨,增加27万吨;果园面积600万亩,产量350万吨,增加53万吨。
五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2800家,销售收入2000亿元,增长20%;472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增长15%,直接带动农户370万户,户均增收2200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900家,有社员15万户,带动农户155万户。
——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按照“综合建站”的要求,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省95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89个县(市、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省完成农机补贴资金6.4亿元,补贴农机具50.84万台(套);全省农机总动力4200万千瓦,增长10%;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54%,增长4%。
——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引进国内外农业项目306个,合同金额107.7亿元,增长6.9%,其中实际引进外资3.1亿美元,增长26%。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5.2亿美元,增长18.2%,其中经作产品、水产品分别出口2.7亿美元、2.2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较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各类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221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51个、绿色食品703个、有机食品4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48个,创建200个园艺作物、畜禽、水产标准园(示范场),农业标准化生产走在全国前列。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农业系统自身建设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加强农业系统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机关作风建设等各项建设,我厅多项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获得省发展提升年活动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直文明单位、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粮食生产喜获殊荣,8个产粮大县、14个先进个人和10个大户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资金1.8亿元。
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农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集中体现在“六个坚持”:
(一)坚持稳粮增产保供给。始终立足大局,坚持把稳定“米袋子”、保障“菜篮子”作为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强化各项生产措施,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长。粮食作物:扩大了水稻“单改双”面积,开展了高产创建、新品种展示示范、水稻防早衰、机械化育插秧等工作,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影响等。经济作物:加快推进了高标准蔬菜园、果园、茶园建设,积极开展了棉花高产创建活动。畜牧业:全面落实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养殖补贴等政策,强化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渔业:推进了水产健康养殖和池塘标准化改造,全面落实了渔民生活补助,实现了大灾之年渔业不减产、渔民不减收。
(二)坚持项目建设夯基础。全年争取农业项目资金投入102.3亿元,增长24.5%,为历年之最。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资金40.45亿元,启动建设160万亩,目前已全部开工。积极争取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重大项目120个。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资扩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其中总投资超亿元的80家。全面启动27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争取项目资金14.3亿元,引进社会资本12.5亿元。
(三)坚持对外开放拓市场。成功组织并参加了第七届江西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泛珠三角区江西名优农产品暨第二届江西农博会、第三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活动,签订购销及农业项目合同600多个,合同金额近200亿元。建立了江西鄱阳湖(上海)生态农产品国际采购中心,加大了“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鄱阳湖农产品”等品牌宣传力度,树立了“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新形象。加快推进了“农超对接”,全省3100多家合作社与超市建立了产销对接。积极打造“12316”三农热线及短信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农民合理组织生产。
(四)坚持质量监管保安全。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农业部门的应有职责,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大力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种子执法年活动,出动农业执法人员2万多人次,整顿农资市场3700多个。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工作,“三品一标”农产品迅猛发展。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增加抽检批次,完善检测参数,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扎实推进市县乡三级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健全和完善动物疫病和植物疫情防控保障体系,确保农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五)坚持改革创新添活力。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推广工作明显加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积极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培训,提升了农业科技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农业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全省104家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全面启动了厅属农业场所危旧房改造,共有2641户列入改造计划。扎实推进厅属农业场所职工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退休职工生活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农垦系统改革与发展,逐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业有所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建立了20个土地规范化服务示范点。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政策性水稻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实现全省覆盖。大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执法文明窗口单位创建。
(六)坚持转变作风强服务。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发展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创新载体,扎实推进“百名处长挂百县”、“千名领导帮千企”活动,切实为农民群众、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开展了农机使用和维修、村级动物防疫等十大涉农类专业培训,培训人数12.43万人。新增户用沼气9.7万户,新建沼气服务网点450个,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16处。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率先启动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圆满办理了69件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总体上看,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面临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双重压力;二是面临着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与生产要素日趋紧张的双重矛盾;三是面临着农产品产量需求不断增加与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的双重考验;四是面临着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与气候条件不确定的双重挑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农业工作打算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关键之年。做好2012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对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平台,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六个重点,强化三个保障,加快两个转变,实施六大工程,大力推动江西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围绕一个目标,就是要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秀美的目标;突出六个重点,就是要突出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农产品安全供给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技兴农六个重点;强化三个保障,就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加快两个转变,就是要加快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施六大工程,就是着力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工程、新增百万吨畜禽产品工程、水产健康养殖“双百工程”(改造百万亩标准化池塘、新增百万吨健康水产品)、千万亩优质蔬菜工程、百万亩生态果园建设工程、百万亩江西绿茶工程。
主要目标是:确保全省粮食总产410亿斤、力争415亿斤,油料总产118万吨,棉花13万吨;肉类总产340万吨,禽蛋产量56万吨,鲜奶产量14万吨;水产240万吨,水果370万吨,蔬菜1175万吨,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5%,农民收入增长12%以上。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紧紧抓住稳粮增粮,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两个不动摇”,深入推进政策支持、粮田建设、科技促进、高产创建、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应用、防灾减灾、农资治理等十大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在提高粮食产能上有新突破。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00万亩以上。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推广以水稻工厂化育秧、双季抛秧为重点的水稻栽培集成技术,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完善救灾种子储备制度。加快整合资金建设标准粮田,在抓好去年1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力争整合资金40亿元以上,建设高标准粮田160万亩。
第二,紧紧抓住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特色优势,重点推进粮食、生猪、水产、蔬菜、果业、绿茶等“六大工程”建设,努力形成在全国有位置、在世界有影响的支柱产业。要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生态、品牌农产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作物向特色型、生态型、效益型、精品型“四型”转变,加快畜禽生产向良种化、养殖设施化、技术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转变,渔业生产实行“一控一退一推进”,即控制捕捞产量,逐步退出大水面集约化养殖,深入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第三,紧紧抓住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坚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农业产业化统领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强龙、增值、固本、富民”工程,启动农业产业化重大专项,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百家示范社”创建活动,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形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2012年再增加3个国家级示范区、10个左右省级示范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重点培育4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5个省级示范县。结合示范区建设,支持引导农垦系统打造“快乐农业、幸福农工、美丽农场”。
第四,紧紧抓住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后劲。坚持用抓项目的理念抓农业,以重大项目夯实农业基础,以重大项目支撑农业产业。围绕产业争项目,广泛寻求重大项目、重大资金、重大政策的支持,力争今年争取中央项目资金突破100亿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农业招商引资金额突破100亿元。加强农业项目管理,规范建设程序,提高投资成效,最大限度发挥项目作用。
第五,紧紧抓住农产品质量监管,不断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从源头抓起,积极开展农资市场打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等专项行动,在重要农时季节、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重点查处假农资、假兽药和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净化农资市场。加强10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抽查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品种。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强化蔬果鱼、肉蛋奶等重点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
第六,紧紧抓住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培植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大物流、探索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营销方式,大力开拓江西农产品市场。围绕“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主题,认真办好第八届江西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第四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等,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平台,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产品促销服务。继续加大“鄱阳湖”生态农产品、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品牌宣传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销情况调度分析,积极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扩大农产品出口。
第七,紧紧抓住科技兴农,不断强化技术人才支撑。按照“一个衔接、两个覆盖”要求,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力争管理体制、农技推广经费、条件能力建设、农技推广力量等方面有新突破。进一步强化科技示范服务,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力争科技对农业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第八,紧紧抓住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事关农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强制免疫、清毒灭源、监测流调、检疫监督和应急管理是防控重点。要健全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加强疫苗质量监管,扎实做好优先防治疫病基础监测工作,实施种畜禽场疫病净化计划,完善外来病应急预案,抓好突发疫病应急处置,加强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积极推广“猪-沼-果”、“发酵床养猪”等循环农业模式,大力推广精准化施肥技术和农药绿色防控技术,推进农村沼气产业化,减少面源污染。要深入开展鄱阳湖酷渔滥捕专项治理,加大农业野生资源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九,紧紧抓住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不断推进农业改革创新。强化政策宣传,规范操作运行,搞好实施配套,确保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兑现给农户。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场所(农垦)改革,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十,紧紧抓住系统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三农”水平。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三进三送”、“三亮三比三评”等活动,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确保群众工作有人抓、有实效、有保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不断提高农业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始终绷紧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这根弦,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将深入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而不懈奋斗。
2011年上半年全省农业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的农业生产,是在全省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背景展开的,也是在前期遭受连续干旱、6月份旱涝急转的不利天气下展开的。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强基础、转方式、促改革、重民生,努力化解极端天气影响,积极应对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等不利因素,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为“十二五”开局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上半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在加快推进“三化”同步和大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诸多有利因素的激励下,上半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主要呈现“三增长、三提升”的特点。
“三增长”:
——早稻生产稳定增长。全省早稻种植面积2261.4万亩,增加14.8万亩。据农情调度,早稻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单产370公斤/亩,总产167亿斤,增加16亿斤左右。中稻560.4万亩,长势好于往年。春播玉米、豆类、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219.8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同时,油菜种植面积780.6万亩,亩产85.3公斤,总产66.6万吨,单产和总产均为历史最高。
——畜牧、水产、经作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长。在市场价格和政策扶持的拉动下,畜牧业保持稳定发展。预计,上半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171万吨、26.1万吨、6.3万吨,分别增长3.9%、3.5%、6.4%。生猪出栏1646.3万头,增长3%。全省水产养殖面积630万亩,同比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94.8万吨,增长0.2%。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供应平稳,价高利好,全省种植面积1368万亩,增加56万亩。其中,蔬菜面积420万亩,增加14万亩;果园面积新开发25万亩,达到600万亩,长势较旺,预计增产30%,达到350万吨;棉花、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稳定增长。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据江西调查总队统计,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67元,增长21.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7个百分点,创1995年以来最高增幅。受农产品产量增加和价格上涨的带动,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022元,增长19%;受务工形势持续向好的有利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1346元,增长23.5%;同时,随着国家扶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推动了农民转移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
“三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上半年,全省472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0亿元,增长15%;实现利润28亿元,增长12%;出口创汇1.6亿美元,增长6%;直接带动农户292万户,户均增收1000元,分别增长11%、10%。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74家,达到12719家,社员达13.5万户,增加2.5万户,出资总额达201亿元,增长36.9%。
——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上半年,全省引进国内外农业项目106个,合同金额99.3亿,实际进资46.2亿。引进外资1.1亿美元,增长52%。农产品出口总额2.2亿美元,增长6%。其中经作类出口突破1.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6%;农机产品出口增幅90%;水产品自营出口4860万美元,创历史最高。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上半年,全省共补贴农机具34万台(套),完成补贴资金4.4亿元,增长62.1%。全省投入100.3万台(套)农机具开展春耕生产,机耕率达到83%,增长5%。全省建立62个机插秧示范点,机插面积290万亩,机插水平13%,增长4%。组织600余台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台均收入2.5万元。
面对今年我省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6月份旱涝急转的特大自然灾害,各级农业部门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早、行动快、措施实。主要做法是:
(一)毫不松懈地发展粮食生产。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高位推动、细化措施、落实政策,确保粮食生产保持稳定。一是政府重粮。年初,省委省政府就对发展粮食生产作了专题研究,下发了加快发展粮食生产的工作意见,明确了全年粮食总产405亿斤的工作目标,落实了扶持粮食生产的部门职责。各地纷纷成立了粮食生产领导小组,进一步凝聚了发展粮食生产的工作合力,全省上下掀起了重粮抓粮的新热潮。二是面积稳粮。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以单季稻面积10万亩以上或单季稻比重超过30%的县(市、区)为重点,将“单改双”面积层层落实到各县、乡、村,努力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加大标准粮田建设力度,制定了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力争到2015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00万亩。三是科技兴粮。创建水稻高产示范片161个,辐射带动示范县均衡增产。以水稻防早衰为重点,加大水稻双季抛秧、免耕等轻型栽培技术和超级稻配套集成技术推广力度。推广超级稻面积800万亩,实现水稻良种展示全覆盖。逐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秸秆腐熟还田示范推广面积,积极开展鄱阳湖地区商品有机肥补助试点。四是政策助粮。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在春耕前全部拨付到位。继续对百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进行补贴,每亩补贴标准为16元。水稻政策性保险扩大到全省范围。五是减灾保粮。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全面推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县县覆盖;建立健全水稻救灾种子三级储备制度,确保用种安全;积极推进农情调度、农田质量监测数字化建设,提高防灾减灾保障服务能力。
(二)大力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充分抓住国家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契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合力推进,确保“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经济作物,大力推进百万亩高标准蔬菜园建设,加快发展鄱阳湖水生蔬菜、供港蔬菜、城郊蔬菜和高山蔬菜。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全省园艺作物标准园达到50个。大力推进百万亩标准化生态果园建设,预计今年优质果品率提高5%。大力推进百万亩标准化茶园建设,加大茶园改造力度,基本实现名优茶加工全程机械化。畜牧业,在稳定发展生猪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水禽、草食家畜、蜂业等畜牧业发展。大力推广发酵床养猪等畜禽健康养殖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和畜禽清洁生产,预计新增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0家,总数达到1000家,粪污排放量可减少1200万吨。渔业,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改造8个规模化苗种繁殖场,建设标准化池塘3.8万亩,努力扩大水产品市场供应。大力发展淡水鱼糜等水产品深加工,水产品加工率达到22%,增长2个百分点。积极引导水产品出口,鄱阳湖淡水产品中转仓和展示仓在港揭牌。加大渔政渔港建设力度,加强水生资源保护,强化休渔禁渔工作。
(三)全力以赴开展抗灾救灾工作。面对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和旱涝急转自然灾害,全省农业部门迅即响应,奋力拼搏,扎实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各项工作。一是及时响应。第一时间进入抗灾减灾临战状态,紧急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农业防汛抗灾工作的紧急通知》,紧急编印《当前农业抗灾救灾工作技术措施》,紧急组织11个农业抗灾减灾工作督导组,奔赴各地指导救灾。积极筹措救灾资金和物资,争取国家救灾资金1.8亿元,争取鄱阳湖渔民补助资金4800万元。二是科学施救。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灾区现场指导抗灾救灾。加大农机具投入,疏通田间沟渠,抢排农田积水,减轻渍涝影响。及时落实扶苗、洗苗、追肥等田间管理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对绝收地块,及时改种补种,确保不误农时。加大增殖放流力度,补放10亿尾鱼苗,保持渔业生产能力。及时修复农业生产设施,对蔬菜大棚、畜禽栏舍、养殖池塘和农业机电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加固。加强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三是加强调度。迅速成立农业抗灾救灾协调组,明确专人负责,全力做好灾情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等工作。切实加强气象、水利等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洪涝灾害的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通过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强龙、增值和富民”三大工程,努力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带农增收能力。一是抓项目,增后劲。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全年省级龙头企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总投资超亿元的80家,超5000万元83家。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促进龙头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和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二是抓融资,破瓶颈。针对今年龙头企业资金链趋紧的现状,加大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的担保力度,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和无抵(质)押物的问题,为龙头企业发展输入“血液”。1-6月份,共为142家企业累计担保贷款达2.3亿元,在保金额达6.4亿元。三是抓展销,拓市场。成功组织参加江西(香港)招商引资活动,签约农业项目5个,签约金额达2.62亿美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统一打造“鄱阳湖”品牌。积极发展农产品经纪人,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建立农产品直销模式,减少流通成本。健全和完善农产品产销信息采集平台,完善“12316”服务热线,引导农民合理生产。四是抓示范,促发展。突出粮油、畜禽、水产、蔬菜等产业发展,编制了27个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加大对示范区建设支持,争取了最大限度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编制完成全省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并列为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
(五)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把好三个关口:抓源头保安全。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大力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2万多人次,检查农业生产经营企业1万多家,整顿农资市场2000多个,查办案件333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8个,有效净化了农资市场。抓生产保安全。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工作,新启动1个国家级农产品标准化实施示范县,新创建200个园艺作物、畜禽、水产标准园(示范场)。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8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2121个,其中有机农产品数量位列全国第四。抓监管保安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增加抽检批次,完善检测参数,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到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完成设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争取中央资金1.1286亿元,重点支持17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监测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同时,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保障体系,确保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六)切实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改革,着力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技推广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了农业科技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启动厅属农业场所危旧房改造,共有2641户列入改造计划。厅属农业场所退休职工生活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每人每月增加20元,达到385元。积极推进厅属农业场所职工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共有9617名职工受益。农业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全省104家国有企业顺利完成改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开展了农机使用和维修、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旅游服务员等十大涉农类专业培训,培训人数10450人。新增户用沼气41172万户,新建沼气服务网点139个。同时,精心组织发展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百名处长挂百县”、“千名领导干部帮千企”活动,努力当好农情调研员、政策宣传员、创业服务员、技术指导员和项目督导员,协调帮助当地发展农业生产。
总体上看,上半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为完成全年农业工作目标奠定了基础,但受极端天气和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等影响,我省农业生产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压力加大”:一是农业防灾减灾的压力加大。今年出现伏秋旱的可能性极大,农业抗旱形势严峻。受极端天气影响,水稻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的发病几率大于往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处于易发、频发季节,防控压力加大。二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加大。当前,农业劳动力用工紧张,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流转成本大幅上涨。受石油价格、电价上调影响,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民增收空间有限。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的压力加大。今年以来,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对农业企业融资带来影响,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成本直线上升,经营举步维艰。四是农产品市场销售难度的压力加大。下半年,水果等农产品集中上市,市场供给充裕,供需矛盾突出。受物流成本高企影响,抓好农产品市场促销的难度加大。同时,生猪价格有可能出现价格下滑的风险。
二、下半年我省农业重点工作
保持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好势头,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管理通胀预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半年,我们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总产405亿斤,农民增收11%以上的全年农业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以肥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为重点,加强中稻的田间管理。针对近期炎热天气,提前做好病虫害防控预案,减少迁飞性病虫危害,力夺中稻丰产丰收。及时抢种二季晚稻,确保晚稻面积2400万亩以上。整体推进粮食高产创建,重点推广超级稻及良种良法配套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各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树立抗旱保丰收的思想,及时修理排灌设施,开展渠道清淤,保证二晚生产用水。超前谋划冬季农业生产,力争冬种面积稳定在2700万亩以上。
(二)全力以赴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经济作物的田间管理,及时对棉花进行防虫抗灾,力争优质高产,加强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增强树势。引导菜农合理安排茬口,及时抢种抢播蔬菜。加快推进“棉花高产创建”、“标准果园创建”、“一亩园一万元”创建活动,提高经济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加强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加强生猪价格监测预警,防止生猪价格大起大落。积极开展渔业恢复生产,加强渔业设施修复,加大鱼苗投放力度,保持渔业生产能力。重点抓好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全面落实受灾渔民困难补助,努力实现渔业增产、渔民增收。
(三)统筹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统一组织的要求,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现代农业支持粮食发展、商品粮基地建设等涉农资金,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在现有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建设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面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具有基础的地方要早做安排,提前谋划,科学编制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细化实施方案,将责任落实到人,将面积落实到地段田,力争在二晚收割后全面启动。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省级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制度,及时掌握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龙头企业运行情况,为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大省级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实行优进劣出。加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项目贴息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政银企信用平台建设,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力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12亿元,在保金额7亿元。加强工商、税务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五)千方百计开拓农产品市场。认真筹办中国·江西农业博览会、江西省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加大柑橘、茶叶、水产等优势产业的品牌培育力度,树立“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赣牌农产品新形象。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积极发展农产品经纪人,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建立农产品直销模式,减少流通成本。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充分利用“12316”等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六)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抓好投入品使用管理,严防违禁农业投入品流入农产品生产环节。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16个全国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加快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增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加快体系队伍能力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强化常规疫病的免疫工作。
(七)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种养新模式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超级稻及良种良法配套措施,力争全省超级稻覆盖率超过30%。结合“发展提升年”活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大力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推进干部创事业、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加快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进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通报改革进度,努力实现体系改革与建设目标。
(八)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发展低碳农业与生态经济。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循环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田园游、垂钓游、科普游、农家游、观光游、购物游、采摘游等休闲旅游农业,努力把传统农业改造成快乐农业,把农村建设为幸福家园。加快提升装备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重点发展大棚蔬菜、果园节水灌溉等设施农业,科学合理装备农业,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设施农业水平。
第二篇:甘肃农业概况
全省农业发展概况
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109.7万吨,肉类产量92.3万吨,禽蛋产量11.4万吨,奶类产量53.5万吨;水产养殖面积35.3万亩,水产品产量1.33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2279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0%,农机化发展总体进入了中级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4506.7元。全省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特色优势作物面积280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一半。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同时,地理过渡性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谋划农业工作,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大幅增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果菜外调,特产出口。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09.7万吨,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畜产品等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产品不仅数量越来越充足,而且品种越来越丰富。我省销往省外的马铃薯、高原夏菜、果品、牛羊肉、小杂粮等农产品超过1200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9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758万亩。全省规模养殖有了长足发展,规模养殖、集中发展、整县推进已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农业形态和功能得到明显拓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等农业形态应运而生。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传统功能不断拓展和深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日益凸现。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粮、经、饲“三元”结构基本形成,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苜蓿草等5个产业和产品面积
或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瓜菜花卉制种、食用百合、油橄榄、酿酒葡萄、山羊绒、白牦牛、鲑鳟鱼等10多个地方性特色产品市场份额居全国前五位,高原夏菜、“纹党”、“岷归”、“花牛”苹果、白耗牛等产品享誉国内外。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全省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正在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法制化建设正在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正在加快,地方农业法规正在完善,依法兴农、依法管理农业生产秩序、依法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农业合作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已成为大市场与小农户对接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成功探索。
——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步。重大农业科技的探索成功,产生了重大的革命性效应。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们找到了解决全省粮食问题的突破口,并形成了北方新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得以更新换代,畜禽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集成推广了旱作节水、畜禽规模化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积极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苹果套袋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推广了组培快繁、太空育种、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兴建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训了一大批青年农民科技带头人,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转移就业。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加有力。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启动实施了1000万亩旱作农业工程、10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1000万亩脱毒马铃薯全覆盖工程和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出台了草食畜、中药材、苹果、蔬菜、龙头企业发展等扶持办法,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和企业得到了实惠。
榆中县农业概况
来源:甘肃省农牧厅办公室|添加时间:2014年03月21日 15:53:50
一、人口耕地情况
榆中县总人口43.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9万人。全县总面积3301平方公里,现有草原180.47万亩,耕地105万亩,其中:水浇地28万亩,山旱地77万亩。
二、农业生产情况
201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22.71万亩,粮食面积78.63万亩,粮食总产量16.5万吨。全县蔬菜面积30万亩,蔬菜总产量71万吨。中药材、油料、花卉、瓜类面积分别为6.79万亩、6.92万亩、0.17万亩、0.2万亩。全县肉蛋奶鱼总产量3560万公斤,其中:肉类1679.7万公斤,蛋类525.3万公斤,奶类1058万公斤。
2012年,全县各类动物存栏139.35万头只,出栏184.9万头只,其中:大牲畜存栏4.35万头、出栏0.45万头,生猪存栏13万头、出栏18万头,羊存栏27万只、出栏14.45万只,蛋禽存栏41万只、出栏25万只,肉禽存栏14万只、出栏98万只,家禽存栏40万只、出栏29万只。现有养殖水面面积2180亩,水产品产量200吨。
2012年全县农机总动力38.36万千瓦,农机保有量8831台。
三、农村经济情况
2012年,全县农业增加值12.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63元。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16个,固定资产总额8.4亿元,产值15.2亿元,粮食加工转化率90%,马铃薯加工转化率12.59%,油料加工转化率36%,肉类加工转化率13%,奶制品加工转化率98%;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80个;累计流转土地11.4万亩,土地流转率为10.86%。
第三篇: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东与广东、海南为邻,东北与湖南接壤,北与贵洲,西北与云南相连,西南与越南交界,南濒北部湾,是全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又是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有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广西幅源广阔,南北约610公里,东西长约750公里,总面积236661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9位。1997年末,全自治区人口4633万人,除汉族外,聚居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764万人,占总人口的38.08%其中壮族人口1518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2.76%,是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1958年3月5日,经国务院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97年广西行政区划为5个地区,9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59个县,12个民族自治县。26个市辖区,3个市郊区,688个镇,611个乡、62个民族乡,其中瑶族乡51个,苗族乡8个,瑶族苗族乡1个,侗族乡1个,回族乡1个。75街道办事处,1228个居委会,14822个村委会。
广西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从总体看,广西属于我国东南丘陵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周高中低,状若盆地。四周多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中部为海拨200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山地占总面积的74.8%,高于全国66%的比例,平原占14.4%,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1997年末,全自治区有耕地264.86万公顷,水田151.93万公顷,旱地112.93万公顷。
地形
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被山地围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盆地边缘多缺口,桂东北、桂东、桂南沿江一带有大片谷地。地貌
分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石山六类。中山指海拨8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低山指海拔400一800米的山地,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丘陵指海拔200-400米的山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台地指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平原包括谷底宽5公里以上、坡度小于5度的山谷平地,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另还有约4.7万平方公里的石山地区。中山、低山、丘陵和石山面积约占全自治区陆地总面积的70.8%。境内石灰岩地层分布很广,岩层厚,质地纯,褶纹断裂发育,加上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形成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系
主要分盆地边缘山脉和盆地内部山脉两类。边缘山脉:在桂北以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等为骨架;桂东北有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和萌渚岭等,其中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南岭及广西的最高峰:在桂东南
有云开大山;桂南有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桂西多为岩溶山地;桂西北为云贵高原边缘山地,如金钟山、岑王老山等。内部山脉:东翼为由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架桥岭和大瑶山,西翼为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都阳山和大明山组成,两列山脉在镇龙山会合,构成完整的弧形。弧形山脉内缘,构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弧形山脉外缘构成沿右江、郁江和得江分布的百色盆地、南宁盆地、郁江平原和得江平原。
水系
河流总长度约3.4万公里,水域面积约470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河流的主要特征是:山地型多,平原型少;流向多与地质构造线一致;水量丰富,季节性变化大:水流湍急,落差大;河岸高,多弯曲,多峡谷、险滩;河流含沙量少;岩溶地区地下伏流普遍发育。地表河流分属四大流域和五大水系。属珠江流域的有西江、北江两水系,以西江水系的红水河、柳江、黔江、郁江、浔江、桂江等为主,流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6%:属长江流域的有洞庭湖水系,主要为湘江上游;属红河流域的有百都河,经越南流人北部湾;属滨海流域的为桂南沿海诸河,均独流人海,流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0%。
海岸和岛屿
大陆海岸东起合浦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全长1500多公里。海岸类型分冲积平原海岸和台地海岸两种。海岸迂回曲折,多溺谷、港湾。具有良港条件的有防城港、北海港、钦州港、铁山港、珍珠港等。沿海岛屿有697个,岛屿岸线长600余公里,岛屿面积84平方公里。涠洲岛是广西沿海最大的岛屿,面积约28平方公里。
滩涂和浅海
沿海滩徐1000多平方公里,其中软质沙滩约占90%。浅海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海底平缓、暗礁少、风浪小。
二、自然资源优势与制约因素
气候资源
广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无霜期一般在270-300天,桂南300-330天,南部沿海一带和右江河谷一些小气候区终年无霜,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年平均气温16-23C,日均气温10C积温5000-8300C持续日数240--358天。年日照时数为1400--2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达90--110千卡/平方厘米。各地年降雨量在1100--2800毫米之间,而且雨热同季,与农作物生长期一致,极有利于农业生产。总的来说,广西、光、热、水充足,适宜多熟栽培,对提高复种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十分有利。
动植物资源
广西已发现植物280多科,1670多属,近8000多种,种植业品种系列达700多个品种,热带、亚热带水果占80%以上,其中不少饮誉国内外。香蕉、菠萝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荔枝、龙眼居全国第三位。广西被称为“土特产仓库”,野生植物及
其他土特产达1600多种。其中,中草药材1000佘种。此外,还有我种野生油料、芳香、纤维、淀汾、化工原料等植物和各种奇花异草。广西有不少珍禽奇兽,仅灵长、两栖、爬行等动物多达800佘种,列入国家保护动物达44种。
水力资源
广西河流长,河川径流总量4220亿立方米,仅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多达937条,且多数落差大。全自治区水力理论蕴藏量为2133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这些丰富的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江水系的红水河、柳江、桂江、郁江、贺江等5大江河的干革命流上。其中,红水河水力资源约占全自治区水蕴藏量的一半,而且具有修建较大调节水库的有利地形,淹没损失少,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技术经济指标及建设条件较优越,是我国水电资源中的“富矿”之一。在全自治区水力资源中,小水资源约为350万千瓦,县乡均可办小水电。
水资源
且自治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600亿立方米,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量的6.9%,居全国第五位,除可满足主要河道航运、工业和发电用水外,按35%供农业灌溉和发展渔业生产用水计算,可供求658亿立方米,现在全自治区实际用水量不过280亿立方米,占可供水量的42%。另外,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经勘察,全自治区有大小地下河600多条,水资源量达400亿立方米以上,开采量还不到1%。
海洋水产资源
广西南部海岸曲折,港湾多,海岸线长1595公里,拥有岛屿697个,岛屿岸线长604公里,浅海(水深10以下)滩涂36万公顷,其中潮间带滩涂10万公顷,可养殖面积6。67万公顷,近期可供开发养殖的有2.66多万公顷。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有海洋鱼类5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30多种,适于发展水产捕捞、养殖。
区位优势
广西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是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是东西往来和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广西沿海1595公里海岸线享有“黄金海岸”之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建成北海、防城两个港口,共有9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待开发的还有钦洲港、铁山港和珍珠港等一批天然良港。特别是钦洲港,早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曾被列为开发大港,它具有航道宽(400米)、港池深(最大15-22米)、腹地大,距西南近(距南宁市120公里)等优势。
广西沿海港口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南昆铁路建成后,云、贵、川的货物经此转运印支、非洲、欧洲各大港口,比从上海出发,距离减少23%至65%。广西与越南接壤,边境线达1020公里,有11个口岸,其中凭祥、友谊关、东兴和水口是国家一类口岸,还有25个对外边境互市点。从友谊关到谅山仅18公里,到河内也只有180公里,是两大水系和大西南走向印支的重要通道之一。西江水系纵横广西,连通云贵,是大西南向广东和港澳的水上通道。
随着国际环境不断改善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以及钦洲湾的建设,大西南的开发,将会大大促进广西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带动广西农业特别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制约因素,主要表表现在:
(1)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耕地后备资源缺乏。随着人中增长及各种非农用地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耕地数量随经济发展的不断锐减,将使广西农业面临严峻问题;
(2)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局部地区,影响较小的灾害年年都有;影响大的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高。特别是森林过量砍伐,加剧了这种灾害天气的影响。90年代初森林资源才“长”大于“消”,较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3)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不强。
第四篇: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属西部内陆省份,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是我国农业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渭河流域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横贯全省的古丝绸之路是我国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通道。共有14个地、州、市,86个 县、市、区,总人口约25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000万人。全省地域辽阔,地貌类型 复杂多样,资源比较丰富,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 七位,大体是“三山三草二沙一林一分田”,其中耕地5200万亩。全省干旱缺雨,日照充 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资源丰富。199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87亿公斤,农业增加值20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按经济发育程度,全省大体分为河西及沿黄灌溉农业区、中部干旱缺粮区、陇东粮食基本自给区三大块。河西及沿黄灌溉区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基础条件好,科技和单产水平高,大部分地方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产品总量充足,商品率较高,目前正率先向市场农业迈进,特别是河西走廊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制种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玉米杂交种、瓜菜制种基地之一。中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差,受干旱的制约大,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农产品的区域自给问题。陇东曾是我省的产粮大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土地肥沃,是发展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和多种经营的重点地区之一。全省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30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750万亩左右,其它作物500万亩左右。小麦、玉米、洋芋是我省三大粮食作物,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6%。近年来,优质专用型小麦、高油玉米、双低油菜、加工型马铃薯、酿酒葡萄等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呈方兴未艾发展之势。目前,全省粮食已基本实现了自给,人均占有量345公斤。河西及沿黄灌区已有22个县(市、区)、197个乡(镇)、406万农民基本实现了小康。建成了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及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和9万亩日光温室及18万亩塑料大棚,已成为全国“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和西北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年蔬菜外销量已达80多万吨。生产出了一大批名优新特农产品,如河西的啤酒大麦、啤酒花,民乐苹果梨,民勤黑瓜籽,兰州百合,陇东小杂粮、梨枣、黄花菜,天水花牛苹果,中部的蚕豆、豌豆、扁豆、脱毒洋芋、早酥梨,陇南的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已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首创了地膜小麦穴播技术,地膜粮食面积已超过千万亩。全省现有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704个,农技推广人员1.1万人,农民技术骨干10万多人,科技示范户51.3万多个,每万亩耕地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达到2.11人,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3%。探索出了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搞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找到了一条变被动靠天为主动抗旱的农业发展新途径。目前,我省农业正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十一世纪甘肃农业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第五篇:漯河市农业概况
漯河市:
漯河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共有7个街道、27个镇、21个乡,辖区总面积为2617平方公里,人口260万人。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人。漯河市是中国食品名城,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乐天澳的利集团总部位于漯河市。
郾城区
漯河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共有7个街道、27个镇、21个乡,辖区总面积为2617平方公里,人口260万人。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人。
源汇区
源汇区现辖5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09个行政村,18个城市社区,面积扩大到201.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2万,是漯河市的商贸、经济、文化中心。
已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板材加工、医疗化工、棉纺等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产业发达。种植业:大棚建设、经济作物种植呈现强劲发展态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烟叶等。养殖业:猪、鸡养殖等。
召陵区
召陵区总面积405.38平方千米,总人口49.7万人。辖区总土地面积为405.38平方公里,辖4个镇、3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208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
全区优质小麦面积23.5万亩,是河南省商品粮基地,在“双汇工程”的带动下,成为全省重要的养殖业基地。
舞阳县
舞阳县现辖7乡7镇,397个行政村,总面积7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万亩,人口60万。
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烟叶、棉花、芝麻、油菜,是国家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县、国家优质山羊板皮基地县、河南省黄牛出口基地县。
经济作物有:速生丰产杨、小杂果种、香菇等
养殖业:生猪、牛、羊、鸡、长毛兔等。
舞阳地下盐资源丰富,岩盐总储量400亿吨,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矿床。
临颍县
临颍县共辖9镇6乡,361个行政村,70万人,总面积821平方公里。
临颍县在“龙云”、“北徐”两大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县种植业和养殖业快速健康发展。无公害温棚蔬菜和生猪、家禽等养殖是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种植业:小麦、玉米、三樱椒、大蒜等,其中玉皇大蒜是当地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