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县共青团组织如何更好的 服务于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浅谈我县共青团组织如何更好的服务于
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内容摘要:
青年就业问题的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各级青年组织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笔者从我县青年的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青年就业问题的两个结构性成因,针对我县实际,就团组织如何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做好青年创业就业工作是共青团组织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共青团组织参与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三明市被列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以来,我县以此为契机,将青年人就业与开展创城工作相结合,鼓励青年自主创业。笔者仅以此为例,对我县开展的促进青年人就业创业工作进行简析,深刻剖析青年创业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共青团组织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略述拙见。
一、开展鼓励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自工作开展以来,我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创业服务工作平台,组建公益性创业服务专家指导团队,为有创业意愿的城乡青年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法律服务和后续扶持相结合的创业“一条龙”服务。充分利用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加快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我县将继续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创业培训对象范围,依托县定点培训机构,积极推广SYB、SIYB创业(培训)模式,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课程,提升培训学员的创业意识和潜在创业能力,按照“创业促就业”的原则,把青年创业就业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始终着眼于服务全市创业、就业工作大局,服务于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以转变观念、培训技能、提供岗位、创业扶持、政策落实为主要内容,注重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和人才优势,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二、我县青年创业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企业用工渠道单一狭窄。目前,企业用工主要依靠人才交流市场引进和“以工招工”两种方式,前者局限于企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民营企业引进多是急需的科技、技术管理大中专毕业生,但整体数量有限;后者则依靠原先招募的工人再联系其熟悉的工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用工数量,但易造成企业用工狭窄,造成一些青年宁愿到外地打工少挣钱,而不愿意在当地企业工作,致使虽然就业过剩,使企业招工仍然存在一定困难的现象。二是青年就业创业难。一些青年急切地渴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个人期望值又过高,就业困难。他们想自己创业,又缺乏启动资金。这些青年一是学历低;二是无技术,不懂技术;三是不吃苦,有些青年拈轻怕重,在一个企业干不上两天就走人,一年换好几个企业工作,最终一事无成。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制约青年就业创业。
三、针对我县青年创业就业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工作必须坚持“一二三四五”
(一)提高一个认识。
共青团组织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统一品牌,协调行动,规范服务,因地、因时制宜,照顾不同区域和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把帮助青年自主创业、帮助青年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作为工作重点,以民营经济作为青年创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把第三产业作为青年创业的主要领域。
(二)加强两个方面建设。
良好创业环境有利于青年创业。一是创造“软”环境,二是打造“硬”环境。“软”环境的打造主要靠创业培训。相对于“软”环境,建设好“硬”环境更不容易。
(三)做好三项工作。
1、农村青年创业。农村青年要学科学、用科学,主动接受农业实用技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要引导农村青年争做科教兴农带头人,创办项目示范基地,开办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敢于外出务工创业,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经过磨练和奋斗,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学到技术,积累资本,奠定创业基础。外出务工、经商青年要心系家乡,为家乡建设积极出谋划策,广开信息渠道,协助政府、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牵线搭桥。
2、城市青年创业。在外有所成就的青年要主动回乡创业,把技术、资金和理念带回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带动更多青年就业、创业,促进地方经济更快发展。同时,本地有志青年也要充分利用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争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服务社会的青年创业典型。下岗青工要适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立足自身实际,拓宽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再就业、创新业的能力,不等不靠,自强不息,通过创业实现再就业,走自主创业之路。
3、青年岗位创业。机关事业单位青年要根据通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手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努力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企业青工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参与“创新创效”活动,通过导师带徒、岗位训练、技术比武、“五小”竞赛等有效形式,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坚持四个原则。
1、坚持平等原则。首先,团组织要以市场平等主体的角色参与到创业行动中,自觉承担市场要求必须承担的义务,并积极争取工作和效益最大程度的双赢,必须自觉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抓培训,强化培训促就业。最后,必须立足服务,准确把握市场中介的定位,积极促进民工和企业的双向自主选择。
2、坚持竞争原则。要在积极加强培训和充分整合人力资源的前提下,鼓励青年树立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成长成才,在竞争中就业创业;要促使企业形成人才稀缺、人才就是生产力的观念,鼓励企业在用工上的良性竞争;要培育广大团干部的竞争和效率意识,以竞争带效率,以效率促竞争。
3、坚持实干原则。要坚持求真务实求实效,不畏艰险,脚踏实地的干,要克服各种工作中的畏难情绪,要坚持长抓不懈的工作理念,要相信一项工作“坚持数年,必出成效”。
4、坚持诚信原则。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既要对青年朋友诚实信用,又对用工单位实事求是,特别是组织劳务招聘会等活动,要做到前期筹备一丝不苟,掌握信息一清二楚,后续服务毫不推拖,坚持由企业和民工自主选择,一定要坚持诚实无欺,遵守承诺,注重信誉,讲求信用。
(五)加强五种意识。
1、强化市场意识。按照市场的需求设计载体、谋划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取向的改革之中,做好青年创业就业工作是团组织围绕中心、服务青年的有益实践,也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尝试。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促进,又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应当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和调节。因此,团组织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坚持以平等、竞争、实干和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来指导工作。
2、强化服务意识。共青团组织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实施青年创业就业过程中,一定要把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摆在中心位置。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把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度,广大青年的满意度,促进就业创业的贡献度作为评判工作得失成败的唯一标准。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青年利益无小事,急青年所急,忧青年所忧。要尽最大的努力,优化青年成长成才的环境,就业创业的环境和企业招才引智的环境。要能够增强团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切实把这项工作打造成团组织的品牌工程,服务中心、服务青年的实事工程,团结广大青年的凝聚力工程。
3、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观念和意识,勇于创新是当代共产党员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是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时代特征,能否具有创新意识,决定着团组织能否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事业中大有作为,也决定着广大团干部自身的发展潜力。广大团干部要始终坚持把创业就业工作作为创新和创业的实践载体,群策群力,大胆创新,在具体操作中按照整合的理念,不断加强沟通协调能力,组织丰厚的资源和最充实的合力,努力争取工作机制的创新。在工作机制上,坚持一手抓教育培训,一手抓就业创业,一手抓促进就业,一手抓青年维权,促进工作方法的创新。
4、强化整合意识。青年创业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势必要求广大团干部要清醒的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加强学习,努力实践,牢牢树立整合意识,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支持,协调一切可以协调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把握机遇,勇对挑战。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有所作为,不拘一格选载体,埋头苦干求实效,以创意吸引人,以决心打动人,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形成上下协作,党政带团,团助党政的合力;二是全团发动,充分整合,在各级团组织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广大青年团员之间建立协同作战机制,凝聚广大团员干部和广大青年形成合力;三是在部门之间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力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四是广泛宣传,大力造势,充分整合发挥各协会的独特作用,鼓励各协会会员的积极参与,努力争取其他社会积极分子的支持,形成社会合力。
5、强化精品意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品牌的竞争,共青团要在党政中心中争得自己的地位,也同样需要自己的品牌。有作才能有位,地位的前提是作为,要有作为就要在工作中做精品之为。要把青年创业行动打造成品牌工程,就需要广大团干部树立精品意识,把创业行动做大、做强、做精。要始终围绕青年就业创业重点,积极创新,努力开拓,破解难题,操作到位,在各项工作中力争实现突破。要积极发挥示范先行,典型引路的作用,集中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因地而宜,抓住亮点,抓好亮点,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作者:池新应,1987年6月出生,2010年7月毕业于农林大学,2010年11月参加工作,现任乡综治办副主任)
第二篇: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考
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考
内容摘要
青年就业问题的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各级青年组织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从普陀区青年的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青年就业问题的两个结构性成因,并结合国外和国内一些地区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方面的经验,针对普陀区实际,就团组织如何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共青团 青年就业 青年创业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随着中国加入WTO、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青年的就业与失业问题日趋严重。据2004年劳动保障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显示,当前登记求职的青年占到登记求职者总数的70%。有人把它称为“20-30岁新失业现象”。2005年一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显示,失业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到了18.1%,下岗职工只占5.8%。因此“2030”人员已经取代了“4050”人员成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要对象。
在上海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上海青年就业的环境、条件、愿望和职业选择等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为青年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解决青年的就业困难与失业危机,不仅关系到青年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共青团作为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的组织,应当在这方面更有效地服务于当代青年,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普陀青年就业的总体状况
根据普陀区就业促进中心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7月,区内16-35周岁的无业人数(指已完成学校教育而未在街道登记就业的人员)达到了52315人,占区内总无业人数的56.4%。其中21-25周岁的无业人数在所有年龄段中最多,占到了总无业人数的24.2%。由此可见,我区青年就业问题已比较突出。
(二)普陀青年就业问题的结构性特点
青年就业与失业的危机,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矛盾,其中有两个突出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高中生就业难。数据显示,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青年无业人数为12525人,占青年总无业人数的24%左右;而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无业人数为24792人,占47.4%,后者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可见传统的“读书越多,学历越高,工作就越好找”的观念正在被打破,高中生、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等高学历青年的失业越来越应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是无技能青年就业难。根据2005年7月的有关统计数据,无技能青年的失业数几乎十倍于初级技工的失业数。我们在调查中也了解到,无技能青年的就业在当前看来相当困难,而且他们即使就业了也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短暂就业后再次进入失业大军的比例非常高。
(三)普陀青年就业问题分析
经济学家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现在普陀青年的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其最显著特点就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1、普陀青年存在严重的技能性结构失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完善,许多新的技术、新的岗位不断产生,而一些陈旧的技术正在不断被淘汰。而青年就在这种不断更新的技术中迷失了方向,形成了技能性结构失业。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育相对于市场有一个必然的滞后性,陈旧的技术教育导致了一部分青年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青年对于自身技术水平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不符,很多人错将类似于能够熟练上网、打字等基本技能看作一种专业技术,在市场竞争中高估了自身的能力;第三,青年不能自觉接受更新技能教育,很多失业青年更关注如何找工作,而不关注如何参加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在青年中无技能和初级技工的比例较高,而在实际需求中中高级技工的缺口大,两者的错位使普陀青年的技能性结构失业问题严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区无技能青年就业难的问题。此外,我们注意到,拥有中级技工证书的青年就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虽然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年纪轻,经历少,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因此不太受一些用工单位的欢迎。
2,普陀青年存在着严重的观念性结构失业,突出表现为“有业不就”
一是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高级的写字楼,不要进入工厂吃苦,而且对服务业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了青年的就业观念。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认为餐饮业、宾馆服务业和大卖场收银员等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而且非常不体面,因此不愿意从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餐饮业和宾馆服务业虽然用工量大,但是由于外来务工者的用工成本低,较易管理,加上他们比上海人更吃苦耐劳,所以这类岗位已几乎全部被外来人员所占据,而大卖场收银的岗位也是岌岌可危。对于普陀区这样大卖场集中的城区,这就将给区域青年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很多青年在找工作中也表现出了希望在办公室打字,做一个白领青年,而不愿意到工厂去锻炼自己的职业选择倾向。这就导致了目前在写字楼竞争中人才高度密集,淘汰率居高不下,而在工厂的招聘会上门面冷冷清清,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
二是青年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体会不深,缺少社会责任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家庭,特别是孩子在二十岁左右的家庭,由于父母双方可能还都是在岗职工,用两个人的工资养活三个人的生活还是力所能及的,因此造成了青年缺乏就业动力和压力。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21-25岁的男性上海失业青年的就业欲望并不强烈,表现出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生活态度。在就业促进中心几乎每天都可以接待到“带”孩子找工作和“代”孩子咨询的父母,他们为了孩子的工作四处奔波,而当事人却在家里玩着电脑游戏,这让许多促进就业工作者无言以对。
三、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一)国外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几乎所有国家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关注青年就业问题,从改善青年劳动力的供给、增加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修补市场失灵三个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综合治理对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年失业问题。
1、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改善青年劳动力的供给
一些国家通过在学生毕业前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和不断推广终身培训计划,来改善青年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例如日本历来就非常重视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职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推出的“实务 教育连接型实践训练系统”,为高中毕业后工作无着落的青年提供知识培训和实习锻炼,深受各国好评。此外青年在社会遭遇求职失败后体现出来的不安情绪也受到了重视。例如中国香港地区的“青年见习”就是针对这样的青年开设的。
2、创造就业岗位,增加社会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
创造就业岗位较为积极主动的做法就是支持青年创业。许多国家向青年提供贷款,同时在技术、市场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给与优惠,扶植青年自主创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日本的《青年自立 挑战计划》就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支持措施: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为青年提供创业信息、经验交流等服务;二是重点培养能够推动产业改造和勇于创业的人才,扩充创业培训学校;三是取消创业必需的资产额度的最低限制,导入简易而灵活的企业组织制度。
3、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修补市场失灵
青年在市场中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权益得不到保障。为了修补这样的市场失灵,一些国家和地区从完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出发,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建立了相关的机制,来保障青年的就业质量。
(二)共青团中央和上海团市委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的指导精神
面对日趋严重的青年就业问题,共青团中央要求各级团组织要以竭诚服务青年就业需要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之一,积极协助政府做好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青年就业为目标,以青年就业服务中心为基地,以创业为主题,以技能培训、中介服务、观念引导、就业援助为手段,切实抓好提高素质、鼓励创业、牵线搭桥、政策扶持、强化阵地等关键环节,初步构建起与国家就业工作相衔接、具有共青团特点、符合青年需求的青年就业工作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共青团和青年特色并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服务项目。
上海团市委结合上海青年的就业现状,从三个方面着手促进青年就业:一是进一步提升青年就业服务能级,二是进一步加大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三是进一步健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
(三)团区委在促进本区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工作思考
1、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观
从我区青年的观念性结构失业问题中可以看出,就业观对于青年择业和就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生在学校时与社会接触不多,他们的就业观就必定深受父母的影响。因此在青少年中树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念应该是共青团“三观”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广泛开展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可以在少先队的活动中组织他们参观工厂企业,为他们从小接触不同的职业创造机会;可以在初中团组织活动中组织团员进行技能学习,为将来选择职业和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在高中阶段的团员教育中邀请各行各业的杰出青年和岗位能手为学生们开设讲座,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意识真正深入青年的心。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建立良好的心态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对于已经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并对其造成一定影响的青年,我们要在工作中重点关注。首先可以组织社工对这些青年的数量和具体情况作一个了解,然后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助,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重新树立信心,寻找匹配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他们新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做好对成功典型的宣传,使其他有着类似经历的青年能汲取榜样的力量。
据了解,现在上海就业促进中心正在功能上实现从职业介绍到职业指导的逐步转变,希望通过讲座和个别辅导等方式为失业人员,特别是失业青年进行职业生涯导航。我们可以与他们合作,让职业指导培训班开进学校,开进社区,让家长和团员青年一起参与活动,引导他们逐步转变就业观念。
2、完善青年职业培训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对普陀区青年失业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解决青年的技能性结构失业是非常重要的。诚然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那么如何完善青年的职业培训来弥补者两者之间的空白?进行什么样的培训?借助什么资源进行培训才能使培训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呢?我们认为在这点上,共青团有着一定的优势。
据了解,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已经采用了知识培训和见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其基本做法是以就业促进中心为媒介,为失业青年提供免费的课程培训和实习。这项工作开展几年来效果明显,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对此项工作的宣传以社区、街道为主,力度不够,青年的知晓率低;其次,实习基地要通过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的审批,限制条件较高,因而参与的企业范围有限;还有一部分实习单位不以提高青年的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将实习青年当作免费劳动力,带教作用不明显。
结合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团组织力所能及的方面参与政府事务,完善现有的职业培训体系。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团在学校的组织,尤其通过初中、中专以及高中的团组织加大对现在政府补贴培训项目的宣传,与就业促进中心一起开展好免费培训的宣传工作。其次我们在很多区内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建立了团组织,有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人还是我们青年联合会的委员,我们可以发挥这些优势,为失业青年到这些企业见习牵线搭桥,巩固知识培训的成果。此外,在我们的“城市先锋志愿者”队伍中,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吸纳一些失业青年,在进行志愿服务之前,对他们就服务项目开展一定的培训,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又能提高我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同时在他们志愿服务期间,他们也会有幸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为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建立培训机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在符合青年需要的前提下,以培训服务行业职业技能为主。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很强的,因此要注重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的培训。其次,与企业联合开展职业见习活动要加强与就业促进中心的合作与联系,理顺与劳动部门的关系,保证我们的职业见习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青年利益,切实为青年能力的提高服务。
3、发挥青年组织优势,参与政府在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决策
调查显示,目前青年的就业创业质量并不乐观。就业方面,一些企业无视用工的相关法规,不与青年签订正式的合同,不按时交纳四金,导致了青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很多青年的工作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在创业方面,青年在创业初期往往缺乏资金、技术和对政策及社会的正确认识,因此而遭受挫折,成功率不高。这样的情况也就造成了青年就业问题的反复性。作为服务青年、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组织,共青团有责任和义务发挥好组织优势,从参与政府在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决策入手,为青年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在服务青年就业方面,我们首先要经常性地开展青年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摸清青年失业人员的底数和基本情况,为我们的服务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其次,我们可以对就业促进中心以及劳动部门在解决青年就业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对他们工作中的盲点从我们团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开展补充性的服务项目;我们可以在目前青少年维权热线的基础上增设青年就业权益板块,专门接受青年在就业过程中,在中介组织或者用工单位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投诉,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切实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
在支持青年创业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山东省的成功经验,首先建立青年创业培训学校,邀请政府经济部门的领导为他们讲解有关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邀请青年企业家为他们讲述自身的创业故事,邀请社会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他们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与发展等等,从而使他们对创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次,我们可以建立青年企业家信誉认证体系,对“小老板”们的贷款与还款进行详细的记录,以此为依据为他们的创业争取专项的贷款;我们还要做好对项目的跟踪,深入了解青年创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从成功典型身上汲取经验,着力宣传,一方面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出发在扶植青年创业方面的政策导向上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扶植青年创业的作用。
第三篇:更好地服务于税收工作(精选)
更好地服务于税收工作。
一是建立严密的监督体系,变“虚监督”为“实监督”。解决监督什么的问题是实施有效监督的前提条件。为此,健全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各级国税机关必须要理顺程序、界定权责,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征、管、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级(职)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体系。在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切实改变税务人员职责划分不清,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制度体系的建立,保障了执法有依据、操作有规程、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督、责任有追究,能较好解决以往在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重权力、轻责任,重实体、轻程序,重群众、轻领导,重纳税人、轻征税人等问题,达到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将“两权”监督寓于日常的税收工作之中的目的。
二是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变“泛泛监督”为“业务监督”。要注重研究掌握税务机关这一“高危性”职业的特点和“两权”运行中的规律,监督工作要渗入税收业务之中,找准切入点,对税收征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如查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环节,看户籍、专项管理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干部失职、失责问题;查行政处罚环节,看有没有滥用职权随意处罚和以税谋私等问题;查征收环节,看是否存在擅自越权减税、免税、转引买卖税款和混淆入库级次问题;查纳税定额环节,看有没有“暗箱操作”、“吃拿卡要”等违纪问题;查发票、票证环节,看有没有虚开、丢失等严重失职问题;查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环节,看有没有执行不到位问题,从中发现违纪问题。并与税务稽查有机结合,建立纪检监察与税务稽查联系制度,税务稽查在查办涉税案件中掌握的税务干部违纪线索及时移交给纪检监察部门,形成既查外又查内的整体合力。
三是坚持严格的责任追究,变“软监督”为“硬监督”。追究能否到位是决定“两权”监督能否落实到位的关键,也是解决监督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问题的有效措施。税务机关既在追究过程中注意区别工作不到位与越位、无意过错与主观故意、一般工作过失与严重失职渎职等不同情况,确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内容,严格做到“三坚持、三反对”和“三个不放过”,即坚持追究的严肃性,反对随意性;坚持追究的公正性,反对徇私情;坚持追究的合理性,反对片面性;对易犯的过错不放过、重复的过错不放过、原则的过错不放过。在追究过程中,要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责任追究一个样,领导干部如果违反了责任制规定,同样要受到严格追究。确保责任追究的真实性,追究结果的客观公正,维护“两权”监督的权威性。
四是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变“滞后监督”为“科学监督”。随着税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对“两权”的监督绝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方式和人盯人的滞后监督上,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改进和完善,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对于纪检监察工作来说,全面推广税收执法监察软件,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高度重视和发挥现代科技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作用,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内容。
四、增强自身建设,是有效发挥纪检监察作用的保证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挥纪检监察为税收服务的最大效能,纪检干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做复合型干部。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增强理论功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协调、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要主动介入机关的各项税收业务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使自己成为既是纪检监察业务的专家,又是熟悉税收业务的能手,只有充分熟悉税收业务才能使监督工作有针对性,而不盲目。
二是求真务实,做有工作实绩的干部。纪检监察不能被动完成上级交办任务,而应结合全局中心工作主动出击,做出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使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和地位不能代替、不可缺少,切实做到“有为、有位、有威”,用有“为”来达到有“位”和有“威”。
三是严于律己,做廉政勤政的干部。纪检监察工作由于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注意维护和塑造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展示纪检监察干部风采。
四是注重调研,做研究型的干部。要做到“三勤”:脑勤、腿勤、手勤。“脑勤”即勤于思考,善于从平时的工作中总结、发现和提炼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腿勤”即勤下基层,潜下心多作调查研究,不做蜻蜓点水式的干部:“手勤”即结合实际尽可能多地作一些理论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注意捕捉有特色、有价值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在全系统推广、交流。
县国税局近几年的税收执法监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达到了促进税务干部廉洁自律和税收工作的目的,该局主要抓了以下四点。
防范教育,积极开展事前监督
监察部门如何为税收服务,全面发挥监督职能,变被动为主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自觉克服重查处、轻预防,重处理、轻教育的观念,坚持关口前移,即变事后监督为超前防范。为此,县国税局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开展经常性的法纪教育,组织开展和完成上级部署的廉政专题教育活动,近几年中,开展了党风廉政教育,三个代表教育,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警示教育,“牢记两个务必,做好廉勤好公仆”教育,违纪成本分析教育,廉政典型教育,党纪政纪和廉政法律等多种内容、形式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较好地起到事前预防和监督作用;二是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该局党组积极支持监察部门的工作,并让监察部门介入重要的税收征管中,行政管理中,如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税务稽查案件的审理,个体税收的双定,个体户的停、歇业,大宗物品采购、基建经费财务、离任审计等重要工作中,实现关口前移,起到良好的控制、警示、预防作用。
重视监察选项,确保监督到位
根据年初立又不限于立项,根据上级的安排和本局的实际,适时调整执法监察项目,并确保监察到位。如2006年,根据省局关于执法监察的总体要求,该局及时调整了执法监察项目,完成对一般纳税人认定和年审的执法监察,2008年对2006年至2007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和年审执法监察中,对全县62户一般纳税人通过查阅资料、案卷及相关文件,并与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进行了相关核对调查,值得肯定方面:一是认定资料齐全规范;二是认定程序快捷。同时监察出该县个别企业销售收入与利润表所反映的收入不符,全县5户企业的年审表未签注发票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意见;全县加油站等10户企业无稽查结论;个别公司存在价外收入未计算销项税金等问题,未有税款查补入库情况记录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4条监察建议,在对这一项目监察的同时,对这次没有作为监察对象的发票管理部门、稽查部门都起到了监督作用。
立项监察与日常监督相结合该局重点加强各个环节执法监察,征管上如个体户双定税款环节、停歇业的审核环节,发票领购环节、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环节,部分税收委托代征环节,如征管中引起的举报,我们对有关人员处以纪律处分,经济处罚,诫免谈话,提醒谈话及系统通报。行管上如财务收支上,经费拨付、报销、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基建工程的招标、材料的采购、大宗物品的采购公示、选购等环节进行日常监督,提前介入。由于注重了日常监督,使税务执法监察向深度和广度迈入了一大步,有效地弥补了立项监察的不足。
严格网上监察,均解决税收征管凝点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对税收各项执法业务连续、全面自动监控,考核的操作系统,于2007年11月正式上线运行。在系统运行至今,较好地对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进行了实时监控,并就税收征管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调查核实,及时纠正错误。修水
国税对上级发现下派和自行发现税收征管凝点共12个,12个凝点通过网上系统执法监察流程,使存在的征管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机器管人”,“人机结合”的管理理念及执法监察工作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达到了提升税收执法质量和运用水平,提升税收执法监察管理和决策的目的,受到了监管部门和干部的一致好评。
(二)制定了一套科学严密、实用实效的十二项效能监察制度
效能监察制度的建立是效能监察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和根本性工作。领导小组和效能办全体人员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和资料借鉴的情况下,拓展思路、刻画新意、谋求创新,民主座谈、民意测试、基层走访、资料档案查询等多管齐下。尤其是认真分析和解剖税务行政管理的各个层面,全面细化人员岗位职能职责,从中有针对性地找出效能监察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和“难点或热点”。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经全局人员多次讨论和修改,制定了《征收管理效能监察制度》、《税收管理效能监察制度》、《税务稽查效能监察制度》、《基层分局效能监察制度》、《计划征收效能监察制度》、《效能监察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公开实施办法》、《文明优质服务效能监察制度》、《文秘宣传效能监察制度》、《财务经费管理效能监察制度》、《工作纪律效能监察制度》、《投诉、举报受理调查处理办法》等项制度。每项效能监察制度均采取岗位设置、职能职责要求、质化量化标准、责任追究等“四合院式”面面相见,方方把关,以增强制度执行的保障功能。如在对税源管理科进行专项效能监察中,按照《税收管理效能监察制度》的规定,查处虚假停歇业(其是包含管理人员的“关系和人情”因素)6起,追补税款1130元。又如近年来,在实施对税务稽查效能监察中,在获取群众举报后,效能办人员提前向稽查人员发出效能监察“预警信号”,并突出重点、把握时机,协助稽查人员果断出击,及时查结偷税案三起,补税罚款达316万元。
(三)探索和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效能监察管理体系
在严格区分专项检查、目标管理考核、税收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按照效能监察“能力、效率、效果、效益”四条主线的要求,突出主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选择、针对性强地展开工作。通过以上从点到面,又从面到点的多次反复探索,在认真分析各项信息资料和严格区分目标管理考核与税收质量管理,又不完全脱离二者的前提下,初步搭建了一个比较规范的效能监察管理体系,即:主要是以十四种效能监察文书进行规范。
1、《日常效能监察情况表》,2、《效能监察立项审批表》,3、《税务效能监察通知书》,4、《效能监察工作底稿》,5、《效能监察整改建议书》,6、《效能监察整改情况反馈表》,7、《效能监察告诫书》,8、《效能监察成果统计表》、9、《效能监察谈话登记表》,10、《效能监察建议书》、11、《效能监察决定书》、12、《效能投诉、举报办理呈批表》,13、《效能投诉、举报转办单》,14、《效能投诉、举报处理表》等,十四种文书涵盖效能监察的预警性信号、可行性报告、目标和要求、作业依据、常规化和特殊化相结合、质量评价、督查整改建议、终极化结果认证等多种功能,彰显个性和特色。
第四篇:青年就业创业。
感观大学生创业就业之路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怎么认识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如何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教育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就全国就业来讲,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和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今后几年,随着大学的继续扩招,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还会持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新的理念宣传、指导、服务大学生自主择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彻底改变国家统包统分、毕业即就业的政策。
高等院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关于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富国强民;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及成效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国家制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分配计划,上采取国家统一计划、抽成调剂、分级安排的方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改革高等院校毕业生“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就把毕业生就业制度跟社会劳动就业制度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开始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兴邦济世的根本途径之一。虽然目前就业形式非常的严峻,但我们还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就业难的现象也会
改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定会妥善解决,高等教育事业也一定会等到长足的发展。
二、我国近几年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开展各类在岗和在职培训,着力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二)、提高宏观的就业环境
积极引进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在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在中部,提出中部崛起。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共青团中央实施的“彩虹工程”对于那些有志于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无疑又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三)、开展职业技术培训
在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其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在各种国家考试中获得资格证书的人都视为具有获得学士学位的同等学历的资格。韩国职业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的确,韩国的经济实力由于其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特别的,由于职业教育为个人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通过了事业的发展而提高了个人的生活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越来越重要了。
三、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标
“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还个角度来思考,中国的人口难么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相对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理念,从就业走向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就业的机会,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满足更多的求职者。
(一)、从城市如何引进人才来谈创业环境
创业需要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常被视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选定目标城市的时候,找准位置,找准方向。每逢应届毕业生离校之际,他们对创业地的比较和选择,热点区域都很集中,以北京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以及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二)、就业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关系、就业问题还要跟当时的国家大政方针紧密的联系起来。一句话就是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是给自己用的。比如说我过就建设西部所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就是鲜明的例子,还有即将完成建设的三峡工程,更大方面就涉及到我国的国防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上的地位等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我国带来了无限商机,所以早在刚刚申办成功以后就有更多的大学来开设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也就是说国家的政策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三)、大学生应该做好自我职业的规划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我国和世界经济融入一体的程度加深了,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要搞好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均GDP。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握住这么大好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力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因此,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想做而又能做的事,分析自己的价值、实力和需求,然后考虑可行性,这就是通俗所说的“职业规划”,对现在“不包分配”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有一开始就要有所准备。职业规划强调的是要从填报高考志愿到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规划。
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应贯穿大学四年”的呼声很高,很多大学生提出就业指导服务不能仅仅是“季节性快餐”,而应全程性指导服务,全方位切入。事实上,从国外的经验看,大学生应该从一踏入大学门槛的时候就要开始职业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的目标?那么,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呢?要正确的自我定位,要自我评估,要清楚的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无数;做好自我规划,就是要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明显,要不断的激励自己
努力再努力,完成一个个目标,最后的胜利一个属于你;学校应承担职业指导的责任,这种职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帮助,就业指导中心还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此外,学校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率往往高于其他渠道。
四、总结全文,号召青年大学生予以实际行动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教育是发展的基础,但是年轻人完成了教育后干什么呢?应该鼓励年轻一代去参与创业,事实上,我们这些与改革一起诞生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创业欲望。在目前阶段来说只是苦于必要的创业扶持和引导。我们有火一样的创业热情,希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我们去自主创业,通过有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降低创业的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的风险,让我们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和落实。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本质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我们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们还是应该以火一样的热情,大胆创新,为我们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财富,我们年轻,我们就有活力。我们要以火一样的热情来点燃我们的青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我们的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第五篇:共青团组织促进2030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共青团组织促进2030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市综合系统团工委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解决当前青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刻不容缓。本课题聚焦本市2030青年群体,采用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摸清全市2030青年失业问题现状,并根据综合系统所属市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团组织的实际,提出共青团组织在促进2030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途径和办法。关键词2030青年 就业创业 共青团 对策
一、本市2030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国有企业转制的重要关头,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中国又是一个青年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失业率(青年失业人数占失业总人数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据劳动保障部统计,从1980年到1993年,青年失业率一直在70%以上。特别是在1983至1993年10年间,其中有9年时间青年失业率在80%以上(见表1)。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青年问题。虽然自1993年以来,青年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从未低于50%。根据劳动保障部2001年对沈阳、南京等十个城市下岗失业职工的调查,35岁以下失业青年依然高达53%。2004年全国城市登记的青年失业率又回升到70%的高位,这是进入2000年以来青年面临的又一次失业高峰。
表1:城镇失业人数、青年失业人数及青年失业比例情况
年份
城镇失业人数(万人)
青年失业人数(万人)
青年失业率(%)
1978
530.0
249.1
47.0
1979
567.6
258.2
45.5
1980
541.5
382.5
70.6
1981
439.5
343.0
78.0
1982
379.4
293.8
77.4
1983
271.4
222.0
81.8
1984
235.7
195.9
83.1
1985
238.5
196.9
82.6
1986
264.4
209.3
79.2
1987
276.6
235.1
85.0
1988
296.2
245.3
82.8
1989
377.9
309.0
81.8
1990
383.2
312.7
81.6
1991
352.2
288.4
81.9
1992
363.9
299.8
82.9
1993
420.1
331.9
79.0
1994
476.4
301.0
63.2
1995
519.6
310.2
59.7
1996
552.8
-
-
1997
570.0
-
-
(注:数据来源:劳动保障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在上海,青年就业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本市近几年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大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通过实施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促进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方面,那些愿意重新上岗工作的4050人员基本上都解决了再就业问题。这些4050人员相比2030青年,就业愿望更加迫切,就业期望也比较切合实际,他们就业的动机往往是解决生存问题,因此容易放低眼光。而2030青年除了要解决生存问题之外,更多还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因此,他们很难像4050人员那样更多地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来安置托底实现就业。“青年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白领跳槽”等一系列青年就业新问题日益突出,“毕业漂族”、“啃老族”、“NEET族”等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根据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市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失业人数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20%,并且,失业青年正呈现向低龄化、高学历化发展的趋势。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07年,16-20岁年龄段青年失业人数增加了25.3%,大专以上学历的失业青年占所有失业青年的比例达24.3%。表2:本市失业青年分年龄段分布情况
年龄段
2006年6月
所占比例
2007年6月
所占比例
增加比例
16-20
6959
13.3%
8718
14.7%
25.3%
21-25
19246
36.7%
21818
36.9%
13.4%
26-30
14165
27.0%
15744
26.6%
11.1%
31-35
12044
23.0%
12853
21.7%
6.7%
合计
52414
—
59133
—
—
(注:数据来源:市就业促进中心《本市青年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图1:本市失业青年学历分布情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