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必备的初三上册物理复习要点归纳:机械效率
2018必备的初三上册物理复习要点归纳:机械
效率
学好知识就需要平时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查字典物理网编辑了2015必备的初三上册物理复习要点归纳:机械效率,欢迎参考!
1、有用功——W有用: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也就是人们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时必须做的功。在提升物体时,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
(1)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2)额外功的主要来源:①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绳重等所做的功。②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3、总功——W总:
(1)人们在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实际所做的功叫总功,它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 W有用+ W额外。
(2)若人对机械的动力为F,则:W总=F?s
4、机械效率——η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公式:η= W有用/ W总。
(3)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减小摩擦;②改进机械,减小自重。
通过对2015必备的初三上册物理复习要点归纳:机械效率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查字典物理网!
第二篇:初三物理复习
初三物理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2年中考,我们将本着以课标为依据,以考纲为标准,以教材、中考指要,中考系列总复习资料,中考模拟试题为具体内容的指导思想,带领学生进行全面、深入地总复习。
二、复习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要求师生互动;
2、研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渠道收集中考信息,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4、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课堂上提出明确的复习任务;
5、组内教师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三、学生现状:
初中物理教学分两年,初二教学主要是声学、热学、光学,力学等部分,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三分之二的比例,非常重要,可是,学生在初二时学习物理还没有入门,初二时每个教师所教班级比较多,分层辅导不能落实,学生现在感觉初二物理的知识几乎都忘了;到了初三的电学,学生一方面是感觉理解起来很吃力,另一方面电学用到了很多数学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要使学生熟悉初中物理的这些基本知识,掌握新课改需要的各种技能,复习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在2月20日前结束新课,从2月20日进行深入细致的总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从2月26日至4月13日,约7周28课时。
2.第二轮复习从4月15日至5月11日,约4周16课时。
3.第三轮复习从5月14日至6月15日,约5周20课时。
五、复习内容、要求:
从2月20日至6月15日这总共近四个月,16周的时间,如何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注重效率,以期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我拟将整个复习按“双基过关”、“能力提升”、“综合创新”三个层次,将平时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分专题进行有序组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双基过关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查漏补缺,力争“双基一分也不丢”。能力提升重视知识的把握与整合,突出综合能力训练,提高应试水平。综合创新关注新题,活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中考指要为主,夯实基础。复习过程中,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概念,熟悉基本的公式、定律等。原则上每个章节配两份练习题,习题全部由备课组教师商定:一份以基本概念为主,紧扣课本和课标,不拓展不加深,习题量以45分钟为限,可作为随堂复习笔记,真正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另一份,主要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定律的运用,习题量以45钟为标准,可作为本章检测试题,命题主要由组内教师轮流完成,题目主要从备课组的几本资料和习题库中选取,提前两天交文印室印刷,重点章节适当再加一份检测试题。
第一轮复习按照声学、热学、光学、力学,电学五个板块进行知识梳理。
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周至第二周:结束新课
2、第三周:声现象
声现象知识点有:声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速,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乐音和噪声,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
超声波和次声波
3、第四周:热学部分
知识点有:温度、熔化和凝固、气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动理论、内能、热量、比热容、热机、能的转化和守恒,共计10个;分项细目有33个,其中2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2个:
1、会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
2、会查熔点表和比热容表。
主要措施:以探究题、实验题、图像题为训练形式带动复习各个知识点。
(1)、热现象(1.5课时)
(2)、内能和热量(1.5课时)
(3)、综合测试(1课时)
4、第五周:光学部分
知识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及应用,共计6个;分项细目有11个,其中1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1个:
1、会用光的反射定律画光路图。
主要措施:参照近5年中考试题,以作图题、联系实际题来训练对各个知识点的复习。
(1)、光的直线传播(0.5课时)
(2)、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1课时)
(3)、光的折射(0.5课时)
(4)、透镜及成像(1课时)
(5)、综合测试(1课时)
5、第六周至第八周:力学部分
知识点有:质量、密度、力的概念、重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长度的测量、机械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惯性及惯性定律、摩擦、压力、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浮力、阿基米德、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共计25个;分项细目有77个,其中28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9个:
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3、会调节托盘天平,会使用游码,会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4、会用量筒(量杯)测体积;
5、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6、会作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7、会查密度表;
8、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9、会画力臂。
主要措施:采取分块复习的方法,以典型例题的讲解突破难点、提升能力。
1、测量(1课时)
2、质量和密度(1课时)
3、力(3课时)
4、运动和力(1课时)
5、简单机械、功和能(3课时)
6、声现象(1课时)
7、综合测试(2课时)
6.第九周至第十周:电学部分
知识点有:导体和绝缘体、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能和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磁体和磁极、磁场和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发电机、家庭电路、安全用电,共计20个;分项细目有51个,其中14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8个:
1、会用电流表测电流;
2、会用电压表测电压;
3、会读电能表示数;
4、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5、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6、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7、会读电阻箱示数;
8、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极和电流方向。
主要措施:以电学综合题的训练带动复习各个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电和磁(1课时)
2、电流和电路(2课时)
3、电流的定律(6课时)
4、生活用电(1课时)
5、综合测试(2课时)
(二)第二轮复习,主要进行以专题为引导的能力提升。这一轮复习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难点、考点,课堂练习题以近几年中考试题为主,同时备课组每位老师出一份综合测试题,内容和形式直指中考。
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题型专题,如:“作图专题”、“实验专题”、“比例、方程等计算专题”等;第二类是难点专题,如:“电路分析和故障判断”、“综合能力训练”等;第三类是热点问题专题:如“开放题”、“信息题”、“实验设计题”、“综合类型题”、“应用题”、“科学方法题”等。本轮复习重在方法指导和能力提高。
(三)第三轮复习,以县内模拟考试和城区中考练兵题为主进行模拟考试训练,同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以上做法,既让学生得以考前练兵,熟悉中考的试题类型,也可让教师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练习试题根据实际情况另定。
当然,根据各个班级的各自的特点,在总复习中,复习计划还将有随时的微调,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争取使学生通过总复习,每个人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
中考物理命题及复习建议
一、中考命题建议
1、加大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力度,不要拔高试题的难度。
2、在现有的知识框架内,多设计一些能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题目。
3、继续保持近几年的命题风格,不要做太大的调整。
二、中考复习建议
1、重点研究,有的放矢:
重点研究,深刻领会《新课标》,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反复研究中考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研究《课标》及《考试说明》,做到有章可循。研究中考试题,重点应把握好对学生的能力层级要求上。对学生应实行分层要求达标,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逐个过关,难点知识异步达标,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该放掉的难点知
识就放掉,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从创新能力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认真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2、制定计划,分散复习:
中考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建议采用三轮复习法:
(1)章节复习:安排统一进度,这一轮复习主要抓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有关计算及有关实验。
(2)板块复习:可按中考内容的力、热、光、电四大板块进行复习,每个板块的复习均应精选练习,力争做到精讲精练:
①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集思广益,发挥群体的智慧;
②复习时要有复习指导,包括中考考点、应试策略、精典题例等;
③学生练习要及时检查并落实,最好能当堂练习当堂反馈矫正。因为学生要同时应付七个中考科目,课外时间有限。
(3)应试升华复习:这一轮复习,主要任务是熟悉中考题型,查漏补缺。必须选择最佳模拟卷进行检测,对于基础题和学生易错题应采用多循环、快节奏的形式加以纠正。重点知识、重点实验和计算应力争熟练过关。
3、以样题为范式,做好检测、考试和讲评
在后期复习中,各校肯定都安排了不少的检测考试,这是复习备考中有效的复习方法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大家每次命题都要《中考说明》中的例案样题为范式来出题,同时要认真做好讲评工作。
4、进行答题表达方面的专项强化训练:
通过历年的中考答题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回答简答题及实验题中的开放性试题时,常把握不准问题要点,表达混乱,用词不准等情况,因而备考复习中可以根据一些具体题型概括一些表达模式,进行专题训练。学生对于简答题普遍存在着不知如何着手,解答不得要领的毛病,再加上简答题的题目很多,出题方式灵活,给中考复习带来一定困难。教师有必要将这种题目进行分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方法训练:
(1)纵向分类。按照课本内容逐一理解概念,把题目归为:力的问题、运动问题、光的问题、蒸发问题、液化问题、浮沉、杠杆、安全用电问题等等。每类题目都有各自基本的答题模式。(2)横向分类。据解答方式不同,可把简答题分为:直接叙述题、用数学语言帮助解答题、需用图帮助解答的问题。对于此类题目学生要认真体会答题的顺序,理解每条答语与题目的联系,多做几道题目,多比较答案就能创造性地答好问题。
三、关注近几年的中考热点内容
近几年的热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最新科技发展资料,例如磁悬浮列车、火星探测器、隐形飞机、日本的地震与海啸、核能发电、核泄漏等;
(2)时事新闻题材;
(3)估测能力的考查,例如估计考场温度、估计自己上三楼的功率等;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试卷上给幅图片,让你针对图片所画内容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并解答。
随着中考脚步的临近,正是初三物理总复习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回眸多年的毕业班任教经历,小有感悟,在这里尝试着进行一些探讨。
这时候的初三学生经过近两年的物理学习,知识、技能、方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那么此刻我们初三物理教师都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
1、怎样将这些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怎样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技巧;
3、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怎样让学生更牢靠掌握各种科学方法?
第三篇: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
(2)相对静止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
(4)单位:m/s
km/h
换算
1m/s=3.6km/h
2.匀速直线运动
(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变速运动
(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即v=s/t
三、长度、时间及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4、刻度尺的使用: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还有小时(h)和分(min)
1h=60min
1min=60s
(2)测量工具: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
停表:大圈表示一分钟,小圈表示一小时。
6.误差
(1)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五、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六、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简单的说:同体,共线,反向,等大。
十二章《力和机械》知识提纲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二、重力:
⑴概念: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G=mg
其中
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三、摩擦力: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O
F1
l1
l2
F2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
找支点O;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4、应用:
名称
结
构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费距离
撬棒、铡刀、羊角锤、钢丝钳、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五、滑轮
l1
l2
F2
F1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
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F1
l1
F2
l2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2
(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重物移动的距离的2倍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
(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重物移动的距离的2倍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压强和浮力》知识提纲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
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下列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为:
G
G
F+G
G–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
P=F/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
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压强公式:
⑴推导过程: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F/S=ρgh。
⑵液体压强公式说明:
A、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
g:N/kg
h:m。
B、从公式中得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C、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4.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
3.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⑵原理分析:即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⑶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⑷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4.大气压的特点
⑴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⑵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5.沸点与压强: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三、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⑴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⑵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G
F浮
=
G
F浮
G F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⑶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V排/V)·ρ液=2/3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
=G
不同:悬浮ρ液=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ρ物;V排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Gρ/(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⑴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⑵公式表示:F浮 =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⑶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 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⑴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m/p;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 ⑵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⑶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⑷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功和机械能》复习提纲 一、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二、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 fL+Gh=FL 4.机械效率: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 斜 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③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机械效率的测量: ①原理: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四、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mW 马力。 换算:1kW=103W 1mW=106 W 1马力=735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五、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知识结构: 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 方法: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块做功的多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物体 质量m/kg 速度v/(m.s-1) 动能E/J 牛 约600 约0.5 约75 中学生 约50 约6 约900 练习:☆上表中给出了一头牛漫步行走和一名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一些数据: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是速度。你判断的依据 :人的质量约为牛的1/12,而速度约为牛的12倍,此时动能为牛的12倍,说明速度对动能影响大。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知识结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三)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知识结构: 2.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练习:☆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 第十五章 《热和能》复习提纲 一、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三、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 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W=△E) ④解释事例:图15.2-5甲看到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燃点使棉花燃烧。钻木取火:使木头相互摩擦,人对木头做功,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燃烧。图15.2-5乙看到当塞子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了雾,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D、温度、热量、内能 区别: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热量:是一个过程。 吸收热量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热量全都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内能增加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热量 热现象中的“热”是指:温度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温度 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内能(热能) 四、热量: 1、比热容:⑴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⑶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⑷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⑸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 Q吸=Q放 五、内能的利用、热机 (一)、内能的获得——燃料的燃烧 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二)、热值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3、关于热值的理解: ① 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 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 ② 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3、公式:Q=mq(q为热值)。 实际中,常利用Q吸=Q放即cm(t-t0)=ηqm′联合解题。 4、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5、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热值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6、炉子的效率: ① 定义: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② 公式:η=Q有效/ Q总= cm(t-t0)/ qm′ (三)、内能的利用 1、内能的利用方式: ⑴ 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⑵ 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机: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3、内燃机:将燃料燃烧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4、内燃机大概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 Q总= W有用/qm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 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 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汽油机 柴油机 不 同 点 构造: 顶部有一个火花塞。 顶部有一个喷油嘴。 吸气冲程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吸入空气 点燃方式 点燃式 压燃式 效率 低 高 应用 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 相同点 冲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2次,曲轴和飞轮转动2周,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 六、能量守恒定律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3、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第十七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一 能源分类 分类方法 分类 定义 常见种类 按来 源分 一次 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 获取的能源 风能、太阳能 地热能、核能 化石能源等 二次 能源 通过一次能源 转化而来的能 源 电能、汽油、酒精等 按能源 再生分 不可再 生能源 消耗后不可能 在短期内从自 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 化石能源、核能等 可再 可以从自然界 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生能源 里源源不断地 得到的能源 从开发的年代上分 常规 能源 指当前已被人 们广泛利用的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植物燃料等 新能源 指目前尚未被 人们广泛利用 而正在研究推广 应用的能源 太阳能、风能 地热能、核能 潮汐能、海水温差能、生物质能 考点二 核能 (1)原子结构:①核外电子:带负电 ②原子核: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2)核能: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精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核能:核裂变能、核聚变能 (3)核裂变 ①核裂变: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裂变 ②裂变能:重金属元素的原子核通过裂变释放的巨大能量。 ③核裂变的原理——链式反应:原子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的核能。 ④核电站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核电站的发电站过程: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核心部分,它以铀为核燃料,反应堆中放出的核能转化为高温蒸汽的内能,通过汽轮机带电动机发电,其能量的转化过程为核能→水和水蒸气的内能→蒸汽轮机的机械能→电能。 (4)轻核聚变: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氢弹是利用核聚变制成的,核聚变放出的能量比核裂变放出的能量大。 考点三 太阳能 (1) 太阳能是氢原子核在超高温时聚变释放的巨大能量,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如化石能源、地球上的风能、生物质能都来源于太阳能。 (2) 太阳能的利用 ① 间接利用太阳能:化石能源(光能→化学能) 生物质能(光能→化学能) ②直接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光能→内能) 太阳能电池:(光能→电能) 考点四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人类利用能源的过程经历了三次能源革命。 ① 第一次能源革命:砖木取火是人类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火的转变,导致了以柴薪为主要的能源时代的到来。 ② 第二次能源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人类的主要能源从柴薪向煤和石油等能源转化。 ③ 第三次能源革命: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 (2)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①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都有方向性的。我们是在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中利用能量的。因此,不是什么能源都是可以利用的,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所以,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② 21世纪能源消耗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世界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存在严重的危机,人们期待未来的理想能源的开发。 ③ 能源的消耗带给环境很多的负面影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大量的粉末污染了环境,危害人身体健康。 考点五 能源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 (1) 能量的转化时有方向性的,如电能可以使电灯发光,同时产生内能散失在空气中,但是这些内能无法自动地转化为电能。 (2) 能量的转移时有方向的,如热传递只能从高温的物体转移到低温的物体。 2021中考三轮冲刺专题复习(10)——机械效率 1.(2021·广州模拟)如图所示,小明分别使用甲、乙、丙三种机械匀速提升物体M(绳长不变),测得物体M所受重力和各拉力如表所示,则() A.乙、丙的机械效率相等 B.使用图丙斜面可以省力 C.甲、乙的机械效率相等 D.甲、丙的机械效率相等 2.(2021·历城模拟)小明在课外兴趣小组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时,用同一套滑轮组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那么他想探究的是: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下列哪个因素的关系 () A.被提升物体的重力 B.动滑轮的重力 C.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D.所用拉力大小 3.(2020九上·陕西月考)甲乙两台机器所做的总功之比是之3:4,机械效率之比是2:1,则它们有用功之比为() A.3:4 B.2:3 C.8:3 D.3:2 4.(2020九上·陕西月考)下列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 B.机器的功率越小,机械效率一定越低 C.功率不同的机器,做的功一定不相等 D.额外功与总功之比越小,机械效率一定越大 5.(2020九上·陕西开学考)体重为60kg的工人利用如图滑轮组将一质量为80kg的重物A匀速提升1m,此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不计绳重与摩擦,g取10N/kg),小明对此工作过程及装置作出了以下论断:() ①动滑轮重为200N ②此过程中,工人对绳的拉力做功1000J ③重物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机械能增大 ④若增大重物A的质量,该工人用此滑轮组匀速拉起重物时,机械效率不可能达到90% 关于小明的以上论断()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②③正确 D.①②③④都正确 6.(2020八下·迁西期末)如图所示,在斜面上将一个重 6N的物体匀速拉到高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为 2N,斜面长 4m,高 1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过程中,重物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B.运动过程中,重物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C.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75% D.重物受到的摩擦力为 2N 7.(2020·长春模拟)如图所示,两个斜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现将甲乙两个物体分别从斜面的底端以相同速度匀速拉到顶端,拉力分别F1和F2,且F1=F2,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左侧斜面的机械效率大于右侧斜面的机械效率 B.左侧斜面的额外功大于右侧斜面的额外功 C.拉力F1的总功率小于F2的总功率 D.上升过程中甲物体增加的重力势能小于乙物体增加的重力势能 8.(2020·罗湖模拟)如图所示,一个重为600N的物体,通过滑轮组在25N拉力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了2m。已知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60N,这过程中,结果错误的是() A.绳子自由端移动了6m B.拉力做了150J的功 C.滑轮组的额外功为120J D.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9.(2019九上·南丹期中)如图所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 W1,机械效率为 η1 ;用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 W2,机械效率为 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A.W1=W2 η1=η2 B.W1 η1>η2 C.W1=W2 η1<η2 D.W1>W2 η1<η2 10.(2019·广州)如图所示,把重为G的物体甲从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至B点,过程绳的拉力对甲做的功为WAB: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把重也为G的物体乙沿面从C点匀速拉至B等高的D点,在此过程中的拉力对乙做的功为WCD,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A.WABWCD B.WCDWAB C.GHWCD-WAB D.GHWCD+WAB 11.(2018九上·庐江期末)如图所示,规格完全相同的滑轮组用相同的绳子绕成甲、乙两个滑轮组,分别提起重为G1、G2两个物体,比较它们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不计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G1=G2,则F1<F2,甲的机械效率较高 B.若G1=G2,则F1>F2,乙的机械效率较高 C.若G1<G2,则F1>F2,甲的机械效率较高 D.若G1<G2,则F1<F2,乙的机械效率较高 12.(2018九上·雁塔期中)如图,为了提升重物,我们选用了粗细均匀重为G的杠杆,不计杠杆支点处的摩擦,先后把同一个重物挂在A.B两处,每次用力让重物上升同样的高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物在A点处人做的有用功多 B.重物在B点处人做的有用功多 C.重物在A点处杠杆的机械效率高 D.重物在B点处杠杆的机械效率高 13.(2018·常州模拟)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物重G物的关系,改变G物,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计算并绘出η与G物关系如图乙所示,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η随G物的增大而增大,最终将超过100% B.G物不变,改变图甲中的绕绳方式,滑轮组机械效率将改变 C.此滑轮组动滑轮的重力为2 N D.当G物=6 N时,机械效率η≈ 66.7% 14.为模拟盘山公路,现将连接了重1N小球的细线穿入一根长1m的细管,如图,将细管从竖直放置的圆柱体底部a点开始斜向上缠绕5圈后,恰好绕至顶部b点,相邻细管间的高度均为12cm,在b点处通过细线用0.8N的拉力(与管的轴线平行)将管口的小球从a点匀速拉至b点,则缠绕在圆柱体上的细管(模拟的盘山公路)的机械效率为() A.83.3% B.80% C.75% D.60% 15.(2021·道里模拟)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一个重2000N,底面积为0.5m2的物体A时,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600N,作用在绳端的拉力为250N,则A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Pa;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 16.(2021·昆明模拟)如图所示,在左侧A处,利用滑轮组把同一物体(重为G)从水平地面匀速直线拉到高为h的过程中绳端移动距离为________;绳端拉力所做的功为WA,右侧B的物体从水平地面匀速直线拉到同一高度,此过程中绳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B,该滑轮组机械效率为________;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物体的重量,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7.(2020九上·涡阳月考)用如图所示的滑轮将重为60N的物体A匀速提升1m,已知该滑轮的效率为75%,克服机械摩擦所做的功为8J,绳重不计,则动滑轮重为________N。 18.(2020九上·五华月考)如图所示,小明的爸爸用600N的拉力使重1140N的物体在10s内匀速上升了2m(不计摩擦及绳重),此时滑轮组的械效率为________。体重为450N的小明也用此滑轮组来提升同一物体,但物体没有被拉动,当小明对地面的压力为0N时,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________N。 19.(2020九上·常熟期中)如图甲所示,小明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己知重为500N的小明臂力为600N,动滑轮重50N,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800N,随着货物重量的增加,小明绘制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和物重G的关系图如图乙所示,请你从滑轮组的使用价值和实际使用情况出发计算ηA=________%、ηB=________%(不计绳重及摩擦、若结果不是整数则保留一位小数)。 20.(2020·百色)如图所示,分别用甲、乙两个滑轮将同一个物体G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h,已知两次拉力之比F甲∶F乙=5∶3,则这两个过程中有用功之比W甲∶W乙=________,两个滑轮的机械效率之比η甲∶η乙=________。 21.(2019九上·安徽月考)小明在探究杠杆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将重为30N的物体G挂在一粗细相同质量均匀的长硬棒的中点,在棒的另一端用竖直向上的拉力将物体缓慢匀速提升时效率是75%,若不计摩擦,杠杆自重为________N。 22.(2018八下·汉阳期末)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将实心物体A从深井中吊出来,拉力的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已知动滑轮的重力为60 N,物体匀速上升的速度始终为1 m/s(不计绳重、摩擦及阻力,ρ水=1×103 kg/m3,g=10 N/kg).则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23.(2021·自贡模拟)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小强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测得前3组数据,用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测得笫4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1)根据表中前3次实验数据,画出甲图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某次实验中,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_N。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3)由表中第________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 (4)由表中第3、4组数据可知,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摩擦和________有关;第3组实验中克服摩擦所做的额外功为________J。 24.(2021·眉山模拟)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题,小明提出了如下一些值得探究的猜想: ①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②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④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如图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沿同一斜面匀速向上拉动物块,收集了下表中的实验数据。 (1)小明探究的是猜想________(填序号)。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缓越________(选填“省”或“费”)力;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________(选填“高”或“低”)。 (2)小明又进行了第4次实验,他在斜面上铺上棉布,使斜面变粗糙,保持斜面高和长分别是0.5m和1m,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物块沿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小明测得这种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把第4次与第________次测量结果相比较,还能得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3)当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动物块时,物块所受的拉力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块所受的摩擦力。 25.(2021·乐山模拟)如图所示是用滑轮组将一个沉在水中、质量为10kg、体积为5dm3的实心物体吊起的过程。物体没有露出水面前,5s内被匀速吊起1m,已知此时绳子拉力为F=20N。求:(g取10N/kg) (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2)物体受到的浮力; (3)拉力的功率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果精确到0.1%) 26.(2021·成都模拟)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提升水中的物体M1,动滑轮A所受重力为G1,物体M1完全在水面下以速度v匀速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卷扬机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F1,拉力F1做功的功率为P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为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用所受重力为G2的动滑轮B替换动滑轮A,如图乙所示用替换动滑轮后的滑轮组提升水中的物体M2,物体M2完全在水面下以相同的速度v匀速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卷扬机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F2,拉力F2做功的功率为P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2。已知G1-G2=30N,η2-η1=5%,P1P2=1615,M1、M2两物体的质量相等,体积V均为 4×10-2m3,g取10N/kg,绳重、轮与轴的摩擦及水的阻力均可忽略不计。求: (1)物体M1受到的浮力F浮; (2)拉力F1与F2之比; (3)物体M1受到的重力G。 27.(2020·南岗模拟)一辆质量是3.5×103kg的汽车不慎陷入泥泞地面,汽车司机组织人们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汽车拖出。已知整个过程中,水平拉力F是1×103N,汽车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2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求: (1)拉力F做的总功和有用功为多大? (2)汽车沿水平匀速移动时,受到的阻力大小? (3)利用学过的知识,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汽车从泥泞中开出来?(要求体现出所用方法和涉及的物理知识) 28.(2020·高邑模拟)如图甲所示是小型建筑工地上使用的“罐笼式”提升机,用它能将放在罐笼A中的建筑材料提升到高处。已知罐笼的底面积是1.6m2,被提升的建筑材料重为2800N,拉力F将它以0.5m/s的速度匀速提升了20s,拉力做的功W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不计动滑轮和钢丝绳的重及摩擦。求: (1)拉力F的大小: (2)提升机在提升建筑材料时的机械效率 (3)当装有建筑材料的罐笼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29.(2020·达州模拟)如图甲所示,斜面的夹角为30°,在水平路面上行驶的汽车通过滑轮组拉着浸入水中的重9×104N,底面积为100dm3的柱形货物A向上匀速运动。如图乙所示,将A拉至斜面后,物体A以2m/s的速度运动时,汽车对绳的拉力的功率为180kW。不计绳、滑轮的质量和摩擦,g=10N/kg。求: (1)将A置于水平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强; (2)如图甲所示,当A有30dm浸入水中时,汽车对绳的拉力; (3)如图乙所示,将A拉至斜面后装置的机械效率。 物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认真背诵好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初三物理复习课件,欢迎大家查看! 一、密度(ρ):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 m / V变形 m为物体质量,主单位kg,常用单位:t g mg; v为物体体积,主单位cm3m3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 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二、速度(v): 1、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υ= S / t变形S= υ t;t = S/υ S为物体所走的路程,常用单位为km m;t为物体所用的时间,常用单位为s h3、单位:国际单位制:m/s常用单位km/h换算:1m/s=3.6km/h。 三、重力(G):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2、计算公式:G=mg m为物理的质量;g为重力系数,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3、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合力F = F1-F2 F= F1+ F2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四、杠杆原理 1、定义: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F2=L2/ L 1其中F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1为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2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3、滑轮组F = G / n F =(G动+ G物)/ n S = nh(υF = nυG)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4、斜面公式F L = G h适用于光滑斜面 五、压强(P):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P=F/S F为压力,常用单位牛顿(N);S为受力面积,常用单位米2(m2) 3、单位是:帕斯卡(Pa) 六、液体压强(P): 1、计算公式:p =ρgh 其中ρ为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g/cm3;g为重力系数,g=9.8N/kg;h为深度,常用单位mcm2、单位是:帕斯卡(Pa) 七、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计算:F浮= G排=ρ液V排g G排为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常用单位为牛(N); ρ液为物体浸润的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g/cm3; 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常用单位cm3m3;g为重力系数,g=9.8N/kg3、单位:牛(N) ①F浮= F上-F下②F浮= G – F ③漂浮、悬浮:F浮= G ④F浮= G排=ρ液g V排 ⑤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计算浮力的步骤: (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G(ρ液=ρ物)悬浮 ③F浮第四篇:中考物理三轮冲刺专题复习(10)——机械效率
第五篇:初三物理复习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