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华为如何接地气的培训新员工?
最近对华为的新员工培训体系做了一些了解,觉得华为的新员工培训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比过去更加务实,也更有针对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把实践作为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是将培训提至入职以前,三是将导师作用发挥到位,四是任职资格与利益紧密挂钩。这些做法,值得其他民企学习。明确“721”培训法则
多年来,华为对自己的培训体系不断进行优化,尤其近几年来,华为取消了过去的授课式培训和网络化授课方式,在培训指导思想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明确提出了“721”培训法则,即70%的能力提升来自于实践,20%的能力来自于导师帮助,10%的能力来自于课堂学习。
这一培训法则的确立,是华为根据各方面变化做出的调整,并据此合理安排各个阶段的培训内容和时间安排,强调“实践出真知”,强调实践对新员工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给新员工明确了一个信号,就是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扑下身子实干。华为的这一观点,也反映了华为的务实态度,值得有些民企思考。“三个阶段”环环相扣
华为对新员工的培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入职前的引导培训,入职时的集中培训,入职后的实践培训。实践培训是三个阶段的重点。
华为的校园招聘一般安排在每年的11月份,对拟录用的人员,华为会将他们安排到各个业务部门,并提前安排每人的导师。为防止拟录用人员在毕业前这个阶段的变化,华为要求导师每月必须给他们打一次电话,通过电话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精神状态、毕业论文进展、毕业离校安排等,并对他们进行未来岗位情况的介绍,提出岗位知识学习要求等等,让他们顺利走向岗位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新员工入职后,华为要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要全部到深圳总部进行。这个阶段的培训时间已经比过去大大压缩,培训的内容侧重华为有关政策制度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新人,应该对华为了解些什么,应该清楚公司的政策制度为什么这样规定,应该清楚自己作为华为一员的基本行为规范,等等。
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华为会针对新员工的工作岗位安排,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培训。对国外营销类员工,会安排在国内实习半年到一年,让他们掌握运行流程、工作方法等。对技术类员工,会首先带他们参观生产线,让他们对接产品,了解生产线上组装的机器,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产品。研发类员工在上岗前,安排做很多模拟项目,以便快速掌握一门工具或工作流程。新员工全部在导师的带领下,在一线进行实践,在实战中掌握知识、提高自己。
以上三个阶段的培训,相信很多民企除了第一阶段没做之外,其他两两个阶段都在做。第一阶段借鉴华为做法并不难,第二阶段的培训尽量缩短时间,难的可能是第三个阶段的培训,可根据自己企业情况进行斟酌。导师作用发挥到位
华为是国内最早实行“导师制”的企业,实施的效果也非常好,主要是必须制定相应的保证措施。
华为对导师的确定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绩效必须好,二是充分认可华为文化,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单位导师。同时规定,导师最多只能带两名新员工,目的是确保成效。
华为对导师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一是晋升限制,规定凡是没有担任过导师的人,不能得到提拔;二是给予导师补贴;三是开展年度“优秀导师”评选活动,以及导师和新员工的“一对红”评选活动,在公司年会上进行隆重表彰。这些措施,激发了老员工踊跃担任导师的积极性,和带好新员工的责任感。
华为还规定,导师除了对新员工进行工作上指导、岗位知识传授外,还要给予新员工生活上的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包括帮助解决外地员工的吃住安排,甚至化解情感方面的问题等。
华为的导师制,和过去国企推行的“师徒制”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华为对导师和徒弟都有非常明确的责任要求,并和个人发展紧密挂钩,保证了导师制能够落地,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一些民企推行类似的制度不能见到成效的原因。任职资格与利益挂钩
如何才能让新员工主动学习、提高自己呢?华为采取的办法是推行任职资格制度,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形成了对新员工培训的有效激励机制。
譬如华为的软件工程师可以从一级开始做到九级,九级的待遇相当于副总裁的级别。新员工进来之后,如何向更高级别发展,怎么知道差距?华为有明确的规定,比如一级标准是写万行代码,做过什么类型的产品等,有明确的量化标准,新员工可以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自检。
任职资格制度的实施,较好地发挥了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镜子的作用,照出自己的问题;二是尺子的作用,量出与标准的差距;三是梯子的作用,知道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和努力;四是驾照的作用,有新的岗位了,便可以应聘相应职位。
除了任职资格制度之外,华为还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运用薪酬分配这个重要手段,来实现“不让雷锋吃亏”承诺。即使考核结果仅仅相差一个档次,可能收入差别就是十万二十万甚至更多,所以在华为不存在“大锅饭”的问题,华为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识别最优秀的人,给他们更多的资源、机会、薪酬和股票,以此牵引员工不停地向上奋斗。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第二篇:报道要“看天气” 也要“接地气”
人民日报高云才:报道要“看天气” 也要“接地气”2015年04月14日 14:46:3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何准确解读重大经济政策,及时反映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新亮点,深入解析难点,有效引导热点,是新闻界面临的新课题。围绕“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报道”这一主题,中国记协4月9日举办“传媒沙龙”,邀请中央新闻媒体从事经济报道的编辑记者,交流采写心得,分享实践经验,探讨提高经济报道专业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推出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主编高云才同志的发言,与大家分享。
关于新常态下的采写技巧和心得体会,我想说一些人民日报的具体做法,也说一些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主要讲三个方面:第一,怎么认识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新机遇和新作为。第二,做新常态报道的一些方法,并上升到方法论考量。第三是心得,主要是讲一下我们对于新常态采写的一些体会,奋力作为。
新常态是新起点、新形态、新发展
去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调研,谈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现状认识的时候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认识提出来。习总书记对新常态的认识,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看待新常态、认识新常态。
怎么看经济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趋势,九大趋势里面包括方方面面,我个人理解,这九大方面综合起来概括为四个新常态:改革新常态、开放新常态、发展新常态和方式新常态,这个方式显然是转变发展方式。
2005年,西方学者就提出中国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序列,是指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也发了大量的报道,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篇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写的怎么认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文章。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又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在研究新常态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并且我们连续大量地报道了新常态。
习总书记在河南调研之后,APEC会议召开之前,人民日报社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在人民日报头版推出一个专栏叫“新常态·新亮点”,这个专栏很打人、效果非常好。第二件事我们从经济深度上进行新常态的研究,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有一个经济周刊,我们在经济周刊第一版以整版篇幅连续多期采访国内各个方面的专家,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深入的研究、刻画,希望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对于目前经济形势,像中央分析的那样,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增多,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个人认为,新常态是新起点,新常态是新形态,新常态是新发展。
人云亦云不行 闭门造车更不行
经济新常态采写的技巧,我们立足于在5个方面来做: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潜力、新途径、新突破、新成效、新步伐。
宣传新常态,必须讲技巧,人云亦云不行,闭门造车更不行。要通过内容的深刻,展示新闻技巧,并通过新闻技巧体现新常态宣传的效果。新闻技巧,努力体现尊重客观现实的新闻专业主义。准确、全面、客观、生动,是我们的基本表述方式。我们不为技巧而技巧,我们只为内容而技巧。
宣传新常态的内容通道,是着力中国经济发展的“五新”,即新潜力、新途径、新突破、新成效和新步伐。这里举一个我们在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潜力方面的例子。最近,我们报社编委会牵头组织雄厚的采编力量在祖国的东西南北调研新常态。由一位副总编辑带队,带上记者做深度调研,第一波人马从浙江刚刚赶回来,讲东部地区新常态下的新潜力。关于新潜力、新途径、新突破、新成效、新步伐,经济报道部门会分期分批来做,围绕中央的部署,宣传中国经济的光明,给国人以信心,给经济发展以信心。
朝着深处挖 面向人群走
对技巧的思考并上升为经验,就是方法论。这里,我主要说四个导向意识。
人民日报经济部有一个传统,是研究型部门,做研究型报道,关注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把党的经济路线和政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朝着深处挖、面向人群走,是经济部的工作方法和报道的特别之处。朝着深处挖、面向基层走,就是要树立四个导向意识。
1·问题导向——主要是讲经济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我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以水为例,水的问题体现在哪里呢?核心是水资源量问题,有四类矛盾,第一类矛盾是水多还是少,是旱还是涝。第二类矛盾是,是污还是净。第三类矛盾是乱和治,这个水是乱的还是治的。第四类矛盾,是供和需的矛盾。我们做水的报道要在这四个矛盾的方面进行突破。
2·改革导向——主要讲经济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如果说去年是改革准备年、改革元年,那么2015年是真正的全面深化改革年的再进发。大家最关心的包括分配制度改革,政府机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改革。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开了多次会议,就各项改革的推进进行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除了承包土地深化改革之外,还集中体现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就城市改革而言,其突破点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公共产品供给改革提法,国家文件里没有,是我们自己总结的。
3·焦点导向——对焦点问题我们不回避,迎着上,深研究。我们有一个原则叫寻着社会热点难点而去,寻着困难而去,寻着经济新闻而去,寻着社会关注而去。这是我们焦点导向的四句话,算是经验心得吧。
我举一个例子,讲转基因问题,全社会都非常关注。
转基因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导向问题,这个认识要坚定,不能模糊。目前,关于转基因的谣言很多,吃转基因会得癌症,吃转基因会不生育等等。任由社会传言、谣言到处飞,这不是我们媒体应该看到的现状,如果真理在错误面前,在谣言面前变得这么苍白、变得这么谦卑,在舆论引导上,就是我们党的新闻人的耻辱,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花大力气做解释工作,要做基本的宣传报道工作。
转基因是上世纪80年代一项伟大的生物技术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谷物的产量,解决了大量贫困人口吃饭问题,而且它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时刻体现的。
一项科学的研究应该经过多项实证,它的结果应该是公正、透明的。不能让戴着人道主义假帽徽的所谓“公知”的偏僻言论,毁掉了科学的殿堂,毁掉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百舸争流的机会。目前,我们国家种的棉花90%以上全部是转基因,我们国家种的木瓜全部是转基因。如果转基因技术不嫁接到木瓜上,木瓜这个物种就灭绝了,全世界的木瓜都是转基因。其他,像小西红柿、小黄瓜等等,都不是转基因。我国作物中,食物只有一样转基因,就是木瓜。植物就一种,就是棉花,其他统统没有。
实际上美国90%以上的农作物都是转基因。美国食物中,转基因标识是非强制性标识,所以百货大楼、超级市场里面是看不到转基因食品或者很少看到的。但是在中国,转基因的标识是强制性的,含量标准标识很严,不标就罚你,所以经常看到。日本、韩国转基因的标识也是强制性标识,但是含量标准标识比较松,所以看到的也不多。
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对转基因要研究,许多人才忽然恍然大悟。如果说转基因是一场生物技术革命,美国的杜邦公司就是通过技术控制中国的种子,转基因种子用一年,第二年就变代,长期下去你必须依赖人家的种子,人家通过种子来控制我们国家的经济命脉。我们关注这样的新常态下的新问题,关注这样的经济问题的背后。
4·互联网导向——目前是我们媒体生态必须面临的一个新的大局面。就像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讲到“互联网+”的概念,我们媒体如果轻视互联网,或者是不理互联网,媒体等于自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所以,互联网是我们中央主流舆论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做经济报道不能跟着互联网跑,我们要克服一种互联网依赖症和互联网幼稚病,靠什么,靠我们心中有定盘星。这样,在互联网面前,才能克服“跟”的被动,才能创造“领”的主动。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网站发了一个关于土地出让金的新闻,这些年土地出让金是多少自己算了一个数,而实际上现在财政部公布的不是这个数。文章认为,这个差额就是“跑冒滴漏”,就发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事实是这样的吗?不是。因为我们土地出让状态是动态的,根据新规定,土地出让状态如果一年内不使用,对不起,地收回来了。那个数字,不是真实的中国土地交易形态。你以一种虚假的数据来描述中国经济治理的一种现实,就是对政府治理的歪曲,这种东西我们可以强有力地驳斥它,因为我们要有定盘星。这个定盘星一来自中央政策,二来自政府部门的客观数据,三来自我们集体智慧、协商型智慧的结果,我们已经形成了制度性的策划安排。
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学习和再造
对于我们来说,这么大的报纸,承担着这么重要的责任,又是作为中央机关报,所以我们时刻要有能力上的恐慌。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焦点导向和互联网导向意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说心得,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学习和再造,这就是第一个心得。
第二个心得,关于舆论引导方式。不能跟着网络跑,舆论引导跟着政府引导走,要跟着真理和科学走。要让舆论跟着主流媒体走,而不是反过来跟着网络跑。
第三个心得,关于经济舆论的政策。关注社会热点,回应社会热点,在社会热点面前我们不当鸵鸟,不能任由不正确的舆论像洪水滔天一样绵延,比如说南水北调,有人说引到北京的水是毒水、污水。我们必须回应,我们回应是靠政府支撑、专家支撑、数据支撑,靠平实的数据支撑。
第四个心得,关于经济舆论的优化。经济舆论不能在渺小时伟大,也不能在伟大时渺小。
我说一个失败的例子,即在渺小时就该渺小。4月8日,我们资本市场摸到4000点,群情振奋,我觉得该写一篇东西,因为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就像3月12日这一天是中国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英国加入了亚投行,摸到4000点也是资本市场值得纪念的一天,所以人民日报应该有一点反映。交稿时,我写了三个理由说明为什么会站在4000点,第一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必然,因为我们这么多的改革,繁荣了经济,资本市场繁荣是一个逻辑必然,4000点的到来必然有其合理性。第二我讲是4000点的到来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因为我们经济新常态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有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有度。经济发展因此具备足够的充分的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客观上也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成长。第三个理由我就讲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必然。在多年资本市场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去年5月份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决定》,一共是九条,被市场称为“新国九条”。多层次的、健康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正在得以不断推进和不断完善,所以,资本市场繁荣有制度必然性。但是因为当天4000点没站住,我们这么快的发声是不合适的。就是说,我们在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不仅要衡量时效性,更要衡量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宣传新常态,对具体的经济报道者来说,要有经济新常态思维,经济新常态思维是我们经济报道的重要战略支撑,我们要坚持渠道为王和内容为王并重。我们过去是强调内容为王,但是现在要完善为渠道亦为王,所以两手都要抓,朝着基层走、朝着人群走,朝着真理走,向着深处挖、向痛点挖、向重点挖,看天气、接地气,上新台阶。(高云才)
第三篇:数学教学如何“接地气”
数学教学如何“接地气”
摘 要: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接地气”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心驰神往的真课堂。只有盘活数学教学资源,站得要高――源于生活的数学课堂引入;看得要远――基于生活的数学课堂设计;研得要细――用于生活的数学课堂扩展;做得要大――高于生活的数学课堂反思。在实践和体验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接地气”,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智障学生 数学教学 接地气
“接地气”是民间用语之一,意思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要“接地气”,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解放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生命力,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接地气”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心驰神往的课堂,才是真课堂。只有盘活数学教学资源,让数学课堂体现生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一、站得要高――源于生活的数学课堂引入
数学新课标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站得要高”,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促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与探索中。
例如,教学“认识时间”一课,由于时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课前我播放“时间都去哪了”的音乐,再让学生认真观察(课件)钟面上有些什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强调有关分针指到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分为几时多一些、几时半、几时多得多这三种情况,加深对时针的正确认识。这一引入充分考虑了学生现实学习的起点,既包括知识积累的起点,又包括生活经验的起点,从而使课堂导入体现了关联性――让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已有经验的密切相关;体现了兴趣性――课堂导入的材料和方式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体现了“数学味”和“生活化”。
二、看得要远――基于生活的数学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是一种动态设计的能力,更是一种现场诊断和决策的能力。数学教师应“看得要远”,尝试数学生活化教学,为智障学生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魅力,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实现了“基于生活”的指标,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启发学生思考: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在指导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明白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并且总结出笔算进位加法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反复的强化练习中,学生提高了计算正确率,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研得要细――用于生活的数学课堂扩展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教师应“研得要细”,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让学生到生活中拓展学习数学的渠道,更好地架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感受数学实践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例如,教学“乘除两步应用题”时,分析、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探究新知的部分,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买5条这样的毛巾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觉得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算出来呢?(需要知道每条毛巾的价钱)教师充分把握“扶”、“放”的“度”,诱导学生从题目的条件入手,根据“买3条同样的毛巾需要24元”,你能求出每条毛巾的价钱是多少吗?课堂教学中注重呈现学生的错例分析,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分析和综合的认知冲突中理清解决问题的步骤。
四、做得要大――高于生活的数学课堂反思
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以生活的情景学习数学,教师应“做得要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把高于生活的数学课堂反思贯穿于教学始终。
例如,学习了“轴对称”这一节后,教师要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预设,分别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德育目标反思梳理,对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更清楚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得当与不得当,从而进一步明确“美丽课堂梦”的方向。本节课的“亮点”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培养了学生学、善学、乐学的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呼唤“高于生活”的民主化模式,呼唤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基本技能。
当今数学教学正向问题化、活动化、生活化方向发展。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在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学会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接地气”。
参考文献:
[1]任金凤.智障学生数学教学初探[J].青海教育,2010,(Z1).[2]王佩.如何培养智障儿童在数学中的积极思维[J].新课程(小学),2014,(05).[3]魏晶晶.让数学学习走进生活接地气[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5).
第四篇:(征文)浅谈党员干部如何接地气
浅谈党员干部如何接地气
市委办公室 白立红
古希腊神话中战神安泰,身体只要接触大地,便可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常常战无不胜。一次战斗中,对手大力神拉克勒斯发现了这个秘密,把他高举在空中,脱离大地的安泰,最终被赫拉克勒斯扼死。安泰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中国俗话说就是“不接地气”。什么是“接地气”?概括讲就是大地富有无限气息和巨大能量,与其相接便可促进事物茁壮成长。万物生长接了地气,生命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接了地气,身体才会健健康康。
那什么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地气?地就是群众,接地气就是深入群众。我们党向来重视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邓小平曾指出“共产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脱离群众”。胡锦涛同志在建党九十周年讲话时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危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明确指出: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然而,群众路线活动中,见了群众,是不是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地气”?当然不是。党员干部只有摈弃 1
“四风”之毒害,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受到人民群众拥戴,才能说“接地气”,否则只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在照镜子中“接地气”。古代人邹忌爱与城北徐公比美,常问美于妻子、小妾、客人,答案自是肯定。但邹忌看到徐公后,才发现对方更美一筹。后邹忌反思自省悟出,妻子爱他,小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故赞美他,但他们都说了谎话。现实生活中我们部分党员干部也是“邹忌”,虽不是妻妾成群,但手中掌有公权,爱者、惧者、有求者如过江之鲫,溜须拍马的话听多了,高帽子戴久了,日积月累,久而久之,也开始认为自己“智商超群、才华横溢、能力非凡、功绩卓著”,理所当然“较徐公美甚”。这样的干部在群众眼中毫无美感。社区干部赵峰十年如一日在社区里干最脏、最乱、最差的活,镜子里的他蓬头垢面没个人样,群众眼中的他却是最美的,也是最接地气的。党员干部“接地气”,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照一照身上是否有乡土气息;照一照内心与群众距离的远近,要照出自己的不足,照出帮助群众的打算。“照镜子”不是锦上添花更不是隔靴搔痒,只有在与群众“面对面”的直接联系中,在“进家门” 2
过程中,学会“说土话”、“听乡音”,主动融入群众土壤这股“地气”,群众根基才能扎的深、扎的稳。
在正衣冠中“接地气”。《皇帝的新装》中,每天只想着穿好衣服的皇帝,在大臣、裁缝等人的欺骗中穿着世间独一无二的“裸体华服”盛装游行,最终被群众贻笑大方。一些党员干部也喜好这种自欺欺人的正衣冠,每下基层,不想倾听民意、体察民情,解决民忧;只想衣着光鲜,笑容可掬,谈吐不凡。往往干部前脚拍掌走人,后脚群众怨气冲天。群众面前,如此可耻“衣冠”,不要也罢。“衣冠”代表着的形象和作风,党员干部只有注重理想信念的“衣冠”、组织面前的“衣冠”、群众面前的“衣冠”,才是持之以恒的“正衣冠”,才能在群众心中烙下印记。注重理想信念的衣冠,就是要经常查一查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道德节操是否秉持、有没有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相违背。注重组织面前的衣冠,增强自重意识,时刻不忘共产党员的应有形象和神圣职责,讲究人格,注重品德,珍惜名誉,爱惜形象。注重在群众面前的衣冠,就是要经常问一问自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牢记党的宗旨,不忘责任担当;审一审自己的言语是否出格、行为是否出轨,决策指示是否贯彻、岗位职责是否履行。在“正衣冠”过程中,放下身段到群众中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与群众打成一片,就可以接地气,身正、“衣冠”正、作风正,才能获得群众的真心支持。
在洗洗澡中“接地气”。一些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不怕招待规格高,就怕身沾灰,脚沾泥。更有甚者农村土炕不敢坐,田间地头不敢踩,回家清水冲一冲。这种洗身不洗心的干部,只会让群众反感失了“地气”。党员干部取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就要做到“四勤洗”。一要勤“洗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经得住大是大非的考验,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想问题、做事情。二要勤“洗耳”,防止耳朵闭塞。既听顺耳之言,也听逆耳之言,多倾听群众的心声、意见和诉求,多换位思考,自觉把群众的心声作为工作出发点,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三要勤“洗手”,保持清正廉洁。洗掉手上的“贪”字,手不乱伸,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能拿、管住自己的手、用洁净的双手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四是要勤“洗脚”,转变工作作风。要洗掉脚上的“懒”字,迈开双脚,多到基层、多下一线,脚踏实地,勤政为民。这种“四洗”干部,在群众面前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最受群众欢迎,最接“地气”。
在治治病中“接地气”。衣冠正不正,照了镜子才知道;脸上脏不脏,旁人看得最清楚。身体病不病,进了医院才知晓。一些党员干部在四风毒害中昏昏然,在群众面前飘飘然,“久病不觉”自我感觉良好。更有甚者,明知作风有问题,却粉饰恶习“带病”工作,此类干部群众深恶痛绝。干部“带病”不可怕,就怕讳疾忌医,久拖不治,病入膏肓。“带病”
干部深入群众,更要做到未病时预防,小病及时治,大病要根治。未病时预防,时刻警醒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敬畏群众,坚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做到防微杜渐。小病及时治,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小病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治好,但要及时。善意对待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及时改正错误,才能取得群众的理解与信任。大病要根治,不治将益深。大病往往是沉疴固疾,反反复复。治大病就要持之以恒。何为党员干部大病?就是以为群众办事之名,某己之利。治疗这种大病,最好的药方就是深入群众,了解民生,了解百姓的诉求,从内心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纠正腐败利己思想,深入群众中,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和洗礼。
群众路线活动中,党员干部只有“接地气”才能得人气,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始终立足实际,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群众才会点赞,打高分。
第五篇:年轻干部接地气
年轻干部“接地气”方能“长才气”
当前,相当一部分年轻干部是直接从校门进入机关门,没有到基层一线工作,缺乏基层实践和艰苦环境的锻炼,这无论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还是对干部自身的成长进步,都是不利的。年轻干部要自我成长、健康成长、担当重任,就要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困难的地方去、到独当一面的岗位上去砥砺意志、锤炼作风、历练才干,多“接地气”方能“长才气”。而一些年轻干部片面认为:上级机关条件好、待遇高,发展空间大、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快;有的担心到基层不能独当一面,应付不了繁琐、复杂局面;有的眼睛一直向上看,一心往上走,不愿到基层做艰苦工作。其实,这些思想认识要不得。
基层虽然事务繁琐、情况复杂,在基层工作,更需要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各项工作都要亲力亲为,但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干部如果主动“接地气”,零距离接触普通群众,一起感受幸福与快乐、困难与艰辛,就能够培养出与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也能够比较深切地了解基层、熟谙世情、洞察民意,办事情、想问题、做决策也就越容易贴近群众、依靠群众,符合党的根本宗旨要求。
年轻干部到基层“接地气”,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经受一番摔打,能够更好地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而且能够较快提高驾驭全局和处臵复杂问题的能力,积累比较全面的工作经验。
作为年轻干部,要立志做大事,把心思更多地用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上,主动到基层一线去“接地气”,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