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时间:2019-05-14 17:4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第一篇: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 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

收获

现代意义

1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2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2.1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 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激烈的战争留下的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

2.2文化核心

但是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会沦丧,只是在一个阶段,当传统文化找不到融入当代社会恰当的形式时,就会自然的潜伏起来,潜伏于书经典籍,潜伏于国人民心,随着中国经济日盛,泰安日久,时间也会让人们的心境归于平和,从而更加冷静的思考,除了舶来的价值观,到底什么才是历史传至我们手中的精神财富?什么才能够让我们的民族灵魂得以延续?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

3.1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主要的情感和文化纽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匡正驱邪。古有岳飞、文天样,今有张治中、杨靖宇,皆此类人物之楷模。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 化,让我们学生广泛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

3.2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美的享受和爱的教育,使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无限的挫折与挑战。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美德,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长辈,以一颗仁爱之心面对身边的人,做到长幼有序、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守信用,遵守自己的承诺并积极地去履行,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4.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胡锦涛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就是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相一致, 而且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各种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 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身心的和谐。因此,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既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 当代中国人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4.1.1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孔子也倡导“仁者爱人”、“爱人能仁”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当今社会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许多企业打出来的口号都是:以人为本。

4.1.2中和尚礼理念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松下公司经营者非常推崇中国的中庸之道,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4.2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秉承着儒道释的文化精髓,遵循着 “仁义理智孝顺”“重义轻利”与“和谐大统一”的价值观。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在当前,我们应当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充分重视,严肃对待,又不超越阶段、吊高胃口;既要重视访贫问苦,也不忽视访贤问能。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向前进。

5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的展望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细分到最后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也就是说需要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对于中国而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关于对他们的培养,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不仅能激励现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奋起图强,更让他们拥有一个宽广 的胸怀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现在的中国是由传统蜕变而来的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重新光大,世界的东方将再次站起一位儒雅的巨人。

6结语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走向团结统一,生生不息,其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浓厚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思想养分。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文化思想的熏陶下,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反对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分裂,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当前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浇灌出更加茁壮的中国企业文化的大树!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山东:齐鲁学刊,1994,.[2]刘幸.我看传统文化[J].2006.[3]方克立,曹耀明.中国文化概论[J].哲学研究,1989.[4]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李泽厚.论语今读[J].上海:出版社,2006.[6]闵勤勤.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J].北京:时事报道,2007.[7]郑敬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J].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1996.5

第二篇:22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3.1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主要的情感和文化纽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匡正驱邪。古有岳飞、文天样,今有张治中、杨靖宇,皆此类人物之楷模。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学生广泛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

3.2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精神动力

胡锦涛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各种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 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身 1

心的和谐。因此,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既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 当代中国人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4.1.1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孔子也倡导“仁者爱人”、“爱人能仁”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当今社会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许多企业打出来的口号都是:以人为本。

4.1.2中和尚礼理念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松下公司经营者非常推崇中国的中庸之道,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4.2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秉承着儒道释的文化精髓,遵循着 “仁义理智孝顺”“重义轻利”与“和谐大统一”的价值观。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5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的展望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细分到最后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也就是说需要较高文化

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对于中国而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关于对他们的培养,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不仅能激励现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奋起图强,更让他们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现在的中国是由传统蜕变而来的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重新光大,世界的东方将再次站起一位儒雅的巨人。

6结语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走向团结统一,生生不息,其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浓厚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思想养分。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文化思想的熏陶下,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反对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分裂,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当前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浇灌出更加茁壮的中国企业文化的大树!

第三篇: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 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

【关键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收获 现代意义

一、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 1 素形成的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激烈的战争留下的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

(二)文化核心

但是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会沦丧,只是在一个阶段。当传统文化找不到融入当代社会恰当的形式时,就会自然的潜伏起来,潜伏于书经典籍,潜伏于国人民心,随着中国经济日盛,泰安日久。时间也会让人们的心境归于平和,从而更加冷静的思考,除了舶来的价值观,到底什么才是历史传至我们手中的精神财富?什么才能够让我们的民族灵魂得以延续?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

(一)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主要的情感和文化纽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匡正驱邪。古有岳飞、文天样,今有张治中、杨靖宇,皆此类人物之楷模。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学生广泛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美的享受和爱的教育,使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无限的挫折与挑战。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美德,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长辈,以一颗仁爱之心面对身边的人,做到长幼有序、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守信用,遵守自己的承诺并积极地去履行,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胡锦涛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就是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相一致, 而且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各种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 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身心的和谐。因此,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既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 当代中国人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1.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孔子也倡导“仁者爱人”、“爱人能仁”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当今社会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许多企业打出来的口号都是:以人 为本。

2.中和尚礼理念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松下公司经营者非常推崇中国的中庸之道,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秉承着儒道释的文化精髓,遵循着 “仁义理智孝顺”“重义轻利”与“和谐大统一”的价值观。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在当前,我们应当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充分重视,严肃对待,又不超越阶段、吊高胃口;既要重视访贫问苦,也不忽视访贤问能。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向前进。

五、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的展望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细分到最后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也就是说需要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对于中国而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 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关于对他们的培养,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不仅能激励现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奋起图强,更让他们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现在的中国是由传统蜕变而来的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重新光大,世界的东方将再次站起一位儒雅的巨人。

六、结语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走向团结统一,生生不息,其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浓厚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思想养分。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文化思想的熏陶下,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反对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分裂,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当前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浇灌出更加茁壮的中国企业文化的大树!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山东:齐鲁学刊,1994,.[2]刘幸.我看传统文化[J].2006.[3]方克立,曹耀明.中国文化概论[J].哲学研究,1989.[4]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李泽厚.论语今读[J].上海:出版社,2006.[6]闵勤勤.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J].北京:时事报道,2007.[7]郑敬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J].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1996.[8]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张应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0]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doc

A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面对现在这样的“文化残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

一 文化的残局

1840年,鸦片战争。本文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这扇厦门被打开之前,中国的文化被闷在罐子里太长的时间,已经慢慢变质发酵。当这扇门被打开时,令中国人惊异的是,扑面而来的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从不熟悉的枪炮,从没有经历过的耻辱,还有从没有想象过的文化的冲击。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在这样的冲击之下瞬间崩塌,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也开始变得破碎不堪。

在一八四零年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惊人而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的,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

然而,在经历了质疑,批羊,反思之后,中国文化似乎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现代年轻人普遍没有文化归属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我们站在路口却不知去向。

我们生活在所谓的“后现代”世界里,我们吃肯德基,我们过圣诞节,我们立场做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很少思考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此时的拥有的,真正的文化。

面对这样的文化残局,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

二 意义的探寻

(一)关怀人本

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 解释说:“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

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如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礼记》也出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道德的教化

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由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引起。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可能真的不是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道德信仰系统却十分完备。

这一种道德信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的这种道德教化,不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约束,而是一种去伪存真的,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

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

《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以公来私民其允怀”,都提倡注重整体精神,都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香水偿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追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

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另外,《尚书》中关于尧舜禹执政理念的记载就有“协和万邦”、“咸和万民”的名言,这表明,在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已经把和谐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

三 继承与更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

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

总的来说,单说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再来谈取舍的问题。

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尤其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件事,首先要走进它,了解它,才能来评价它,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更不能随大流。

比如说说到传统文化的取舍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本身都不了解,只是完全听信别人的“经验”,就不可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适合我们的文化。而只有在学习中,我们才能既做到继承,又能尝试创新。

因此,我觉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之路,我们首先要重视传统论,走进它,了解它,在大学中应该多开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对于大学生,则应该多看原籍,多自己独自思考。

B《周易.尽心下》言:[物相亲故曰文。][文]是有物叫宜的意思,喻指现象界的种种事情。至于[文化]一词,是[人文化成]的简称,出自《周易.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之文的刚柔交错,意为阴阳变化,指自然界日月星云、风雨阴晴等现象。由观察这些天文现象而获知时候季节的变化;天文与人文对举,凸现人文不是泛言人的具体生活,而是有一道德判断安置与其中,以此辨别人能不与禽兽同筹,而生活不流与动物式的本能与任性。[文明]是文而明,[明]指生活中粲然明确的内容,是言规范人论,成就德性的礼仪教化。至于人文。重点在[止]。止是安处的意思。故观察人文,即可知礼仪所在而知所处,并以之化成天下。[化]是衍生发展,[成]指效用而言;[化成]即言衍化并发生效用。扣紧[人文]的道德意含,则此[化成]是指礼仪教化,一统风同。因此,[文化]的含义是指择执生活中在最有意义的部分,即成就人德性的礼仪教化,以之作为人人共同遵守的是生活规范,而形成良风美俗。笼统地说,[文化]的重心是人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古今中外的文化。其内涵都不能缺少道德,但我们的古圣贤人欲能凸现道德规范是生活中的最高原则,则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重视人伦规范,而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是非常重视道德生活的文化体系。

就文化而言,[传统]是指无形的思想倾向与有形的小行为模式,具有延续不断的规范力量,由之而形成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规范,这种规范就是传统。一个民族的生活内容中那些作为生活准则或规范形式的就是传统。[文化传统]的重点在传统。陈述和论述这些传统的文献,总之为[经],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各有其经;简言之,儒有《十三经》,释道,属于[经]的典籍,其内容都带着根本性的,是常道,是人们生活的原则与小心灵向上的依附。至于[传统文化],重点在文化,指表现出那些生活准则或规范形式的具体生活内容,如文化风俗,典章在制度等。历代正史、野史、笔乘等便是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因此,以经言[文化],以史言[传统文化]。就文化自身而言,[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俱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形态,是历史(纵)与现实(横)生活的综合。由生活带出传统,由传统来规范生活。有[文化传统]而无[传统文化],则此一文化无人实践,是以近个断灭的死文化;有[传统文化则必有[文化传统]只是这传统处于隐性的伏流状态或显性的现行状态而已。今日我们社会仅是对节令风俗的继承,而且虚有其表,文化精神则未能有所显扬,这表示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文化中仍处于伏流状态。所幸今日政府实意复兴传统文化,当我们真心实意让自己的文化传统支持民族的生存发展,则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便指日可待。

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回头与反省

由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至一九八零年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一百四十年期间,中国经历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整体性变革,今日两岸四地中华民族的生存形态,从问发展的角度而言,整体上但是属于西化的。

现代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而美其名为现代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异质文化的强大机能,由唐代至明代,外来文化在中国都有立足点,并和中国文化产生融和,而出现广大文化内涵的结果有一点必须指出,在中国能容纳外来文化的时代,中国人对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是十分尊重的,这样有主有从,才能知所吸收。

中国文化失去包容性是由清朝开始的。清人表面虽推尊中国文化,但挟其部族之私,已将中国传统中吸纳外来文化的部分压下去,如清初大儒请求经世致用的精神,本来是可以接上西方文化器物的,而清廷为监控人心,强用文字狱消解经世致用的精神,迫使士人只能埋首故书作不涉现实的文献考证,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失去了张力。在清末西方国家挟着船坚炮利直扣中国大门时,有识之士如魏源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调方向,如果不是清廷的顽固抗拒,中国的现代化就可以在中体西用的原则下开展。由于清廷的狭隘部族思想,而实行闭关锁国的自绝国策,并将中国文化扭曲成排外的文化价值体系。清廷在一连串的战败,签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而后被迫接受西化,推行[洋务运动]。由于是不情愿的,因此只作局部因应敷衍渡日;最后迫出康梁的[维新运动],就是清廷的腐败无能的后果,但政治变革抵触了政治上的既得的利益者,维新仅百日而败。在中国面对西方文化强力冲击之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表示中国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机能仍在,而清廷的顽固则是历次文化融通的努力扫与失败的主因。自辛亥革命去除清廷这个中华民族生存的毒瘤之后,中国自此即步入接轨西方文化的道路,但传统文化已被打倒,已不能如唐宋元明各代的以中国文化来融摄外来文化,凭借的情况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造成国人价值观的大混乱,以至大混战。及至尘埃落定,中华大地分别采用在西方世界势不两立的两种制度,大陆采苏式制度,而台湾则实行美式政制。经过五十年的实践,西式的国家制度已在中华土地上确立,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两岸则峰回路转。台湾社会一向崇尚美式文化,虽然有文化复兴运动,但百姓崇洋之心不易挽回,现在更因台独分子执掌政权,中国文化早台湾已成为外来文化,并且全速推行去中国化的文化政策,至于中华大地在经历种种人人皆知的政治灾难后,所谓否亟 泰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不断,而政府亦自觉的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推动复兴传统文化的工作。

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传统文化能否在现代的中国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传统文化又能否对当前的世界文化有所贡献?这就涉及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我们谈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着重点是指对一些可以对治现代文化弊端病,而又对国家和民族有利,甚至可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并提升真体人类文化水平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是指我们精神及典章制度能否在现代得以恢复。复兴传统文化要有一在转化过程不能生搬硬套。这种转化就是复古更新。在整个传统的文化结构崩解之后,恢复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在现代中国所实行的西式制度与现代中国人的西方思维模式中更新确立这些可以复兴的内容。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不是汇入一般所言的[现代性]。大约从十七世纪开始,西方社会出现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等,形成一种传统不同的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总之为[现代性]。现代性带来的自由、平等、权利等价值观,取代了原来的伦理观,而科学革命否定了宗教,怀疑形而上的神圣秩序和良知善性,至于资本主义,则只重视个人发展和私有财产,而自由、权利、平等的价值只用于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免被侵犯。传统的道德观欲是内省不疚,自我要求,无条件的利他。因此现代社会虽然有科技、商业、法制、等文明,欲失去了最宝贵的道德文明,而道德文明正是给予科技、商业、法制,以至生活各个方面的 原则性指导。失去了道德文明,故虚妄邪僻,无所不至,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点。我们谈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妄无根的现代心灵。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而其表明,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这可透过教育而重植人心。要多培养研究经、史的人才,为文化复兴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是在各级学制中加入《四书》,依程度不同而对《四书》作不同层次的教授。宗教教育更应纳入学制课程,让国民对自己文化中的道佛二教有基本的认知,并为他日追求心灵生活时有所持循,今日法轮功对国族造成这么大的伤害,是百姓有心灵上的追求而对传统宗教一无所知的后果。祸患这么深远,是推行无神论思想与忽视宗教教育所造成的恶果。要杜绝一切邪教,釜底抽薪的办法是让道佛二教义及哲理作为教育课程 之一,让人们拥有辨别宗教邪正的能力。

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是我门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但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的,而且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都是由这里产生的。因此。恢复儒释道三教在我们文化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传统文化的现代虾才算真正的落实。由儒释道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的民族,在社会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假如我们能使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心,则中国自然能够成为保至名归的利益之邦。

文化交流的真意

传统文化如果具有现代意义,则它一定可以与其他文化作交流。文化交流是不同的民族将其它民族,以期获得互相补足,一体提升的效果,而不是一方同化於另一方。若只套取其他民族 的西能够为模式价值标准,而失去了自己,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绝非好事。一个有生气、有内涵的民族,必定是能体现自己文化的精神的民族。在这里我们要做的,是唤醒我们民族的灵魂,接续我们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的慧命,以发扬我们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对世人显示中华的价值,以提升人类整体的文化水平。

今日主导世界的,仍然是西方文化,中国要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与世界衔接,则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输入是无可避免的但西方文化的弊端,西方人自己 亦无法消解。就制度而言,我们国家当前的政治制度面对着西式民主化的挑战,我们能就传统的典章制度中找到对治之方,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与传统衔接,一则可实践儒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再则可回应西方的民主化挑战。这就是传统的考试选才制度所体现的理性特点,是透过客观的考选人才,吸纳西方贤士,避免了民主选举的腐烂,体现了贤人政治的公意,并且 能聚集全国的共识,即此一例已可消解西方政制无法解决的弊端,因此中华文化所含藏的智慧,可用以救治西方文化之偏,但要发觉中华文化的[宝藏],必须有中国人负责才有效果,因为中华文化是支持我们民族生存的[护身符],所以只有我们才能对它有真切的了解。由我们主动恢复某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以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现代社会属于多元价值的社会,在这种文化多元的是社会中。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复兴传统文化?由于改革开放,我们社会不可避免的会接受价值多元。因此,我们应该对于自己的文化前景保持一种危机感,以免在主权上独立了,在文化上欲成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中国文化本来有强大的兼容能力,但我们所面对,是形势相当强大的西方现代文明,而我们年轻的一代,对自己的文化相当疏隔,崇洋者多,自信者少。因此,政府必须把中华文化放在主导位置,同时让其他文化存在,以维持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特色,而形成[主流]与[交流]的体系;主流永远不失其主导的性质,由之而体现我们文化[道并行而不悖]的磅礴精神。

结语

今日言复兴中国文化,有其迫切的现实性,究竟 我们会否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还是如唐宋元明时代的融摄外来文化而不失去自己?这要看我们民族的文化意识是否有所觉醒,便能重建我们民族的归属感,而我们国家要顺利改革,并获得全世界中国人的认同,以汇聚炎黄子孙的心,除了中华文化的呼唤之外,恐怕没有更宝贵的东西可以替代。只有文化意识的觉醒,我们才会尊重自己的文化,才会支持其精神而为自己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对自己的政治有自信,要在世界上站稳,在国际上不为强权所欺凌,则必须为自己的文化传统充实自己,这才是中国最大的道德资源,有此而后有力量,有原则,有决断,中国才能在维持世界秩序方面起到正面的作用,才能成为万邦敬仰的泱泱大国。

一、文化的多元与统一

提出这个命题,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文化有无地域之分,即是存在某种绝对的界限,将某个民族,某个地域内的文化形态架构在固有的模式之内。模式之内即此种文化,模式之外即外来文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几何学是希腊人的创造,代数学是阿拉伯人的贡献,但我们是否能说几何是希腊文化,而代数则是阿拉伯文化?显然不是,一种文化形态从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开始,就已经从属于整个人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没有国界,超越地域的。某一种文化形态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或曰文化精神,往往不只适用于它被创造时所在的地域或国度,而是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但有一点是值得强调的,即由于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的阻隔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这一点在文化中的思想、哲学、价值观等层面尤为突出。这也正是我们谈到文化时每每论及中学西学两个范畴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在承认文化的共容性与统一性的前提去分析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本着包容和借鉴的原则,吸收世界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这对于当今构筑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极其必要和迫切的。

二、文化沙漠:历史的残局

当我们谈到中国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激烈的战争留下的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这一点在中国当代社会已经表现得很明显,这里不再赘述。

三、出路:双向选择与重塑自我

如何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如何弥补现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与迷茫?重新塑造与定位中国文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容回避,我们无法逃离。

我们当然不走复古或全盘西化的道路,因为这两者都是从文化二元对立论的观点出发的,而忽视了文化的互容性与统一性,从而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和偏激。我们所要做的,是怀着一种宽广博大的胸襟和视角,来吸收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构建适合国人的一种全新的合金文化。“古为中用,洋为中用。”以此来寻求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博大和庞杂,本文主要从中方的视角出发,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现代意义。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1.仁者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色彩

相对于以宗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学真正在思想信仰层面对人的控制或曰束缚是极少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2.道德的教化:构建文明的必然途径

除了对个体意义上的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规范与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这种品德规范对于个体来说,内化为个人人格的修养,外化为在人伦关系中实践道德上的义务:尊老、爱幼、忠君等等。

这一点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争议颇大的一点:过去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总习惯于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等作为首要批判对象,然后不计其余地把整个传统文化打入冷宫。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不难发现这一整套道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而非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只是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现的不合理成分,去伪存真,弘扬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而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3.和谐: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五、继承与更新: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

纵观当今国内外现状,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命题。诚如上文所述,我们在构建符合中国当代社会的合金文化时,从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中吸取一切优秀的成果,为我所用,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一个关健和迫切的问题。而如何鉴别,如何选择庞杂的中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优劣成分,则是我们必须悉心洞察和分析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我们在一段历史之内曾经给予了太多非理性的蔑视和批判,造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断层,带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信仰的迷失。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自有长缨在手,笑看八面来风!

怪现状之一,综艺节目多到滥。

打开电视,十之八九不是开心某某,就是幸运×××,太多的综艺比赛、擂台类节目让人看到想吐,就连春节晚会都死死继承了这一“恶习”并积年不改。中国人模仿能力很强,你来幸运52,我整幸福53,你来开心辞典,我玩快乐辞海。实质却是大同小异,令人生厌,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再漂亮的女人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可是电视台不管这个,凑几个问

题,拉几个观众,再加上两个说话罗里罗嗦、话牢一样的主持人,一台综艺节目就可以大模大样在观众跟前泛滥了。

怪现状之二,出版围着名人转。

开名人出书先河的大概是刘晓庆写于1983年的《我的路》,那书一问世便惹得满城风雨,在那个需要冲破思想禁锢的年月好歹也算“文章合为时而著”。等到其他明星大腕想到要著书立传,已是90年代,时移世易,天下太平,岁月悠悠,日子碌碌。积攒着一堆不痛不痒或是痛并痒痒着的人生感触,还有那些凭海临风的闲言碎语,一并在嗓子眼里发酵。这类书内容空洞且不说,被人挑出的错字和语病就有一大串,怎么说也是不合格产品。影视人文化差点还好说,可是出版社做出这路玩意儿不能不说是助纣为虐。

怪现状之三,盗版正版演反串。

和盗版光碟的大行其道相比,正版光碟已经算得上退隐江湖。国家也三令五申了,穿制服的工商和城管也没有少抄路边的游击队,缴获的光碟燃起的熊熊大火也可以和虎门硝烟媲美了,可是实际情况呢?十元几十元的光碟“磊落上市”,动辄上百的“正版”无人问津,不是说不支持正版,知识产权都喊了这么些年了,谁都知道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盗版的又怎么样呢?买回家照样看,价差摆在那儿,技术悬殊又不大,让老百姓舍廉而求贵?恐怕只有傻冒才这么干。

怪现状之四,演出赠票比卖赚。

电影、戏剧、演唱会、魔术、舞蹈、展览„„只要是节目,总有一批赠票到达一部分人手中,北京这一点堪称楷模:有不小的一个群体“免费”消费文化演出的习惯由来已久,很多人早已麻木不觉,甚至视为理所当然,不赠票的行为会让不少人感到“不习惯”。

赠票造成的恶果显而易见:评论界如果老是不花钱看演出就没有正常的艺术评论,吃人家的嘴软嘛。赠票是个痼疾,已经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坚决不送的话会得罪很多人。而赠票的潜规则:把关系搞好了,其他一切都好说。所以,赠票愈演愈烈。

怪现状之五,“神秘”一夜都红遍。

知道当今在流行歌坛最走红的人是谁?不是王菲、张惠妹,也不是韩红、周杰伦,而是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刀郎。这个远在新疆的以翻唱老歌起家的歌手几乎在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2002年的第一场雪》大街小巷的播放,想要不听都不行。据说刀郎的出名花在炒作和包装上的钱微乎其微,当初其经纪人只要求零售音像的小摊每天放1小时刀郎的歌,“神秘”二字勾起了足够的吸引力,不但有人为他出专辑而且专辑还大卖。终于有人愤愤然:我就不信,看看明年这个时候,谁还能想起刀郎来?

怪现状之六,民族唱法成胜算。

以前以为李谷

一、蒋大为那一路唱法是民族唱法,听起来挺好听。后来听着听着就不对了,新一代民族歌手怎么都是一路功夫:用鼻子憋出个假音,在上颚间吊着。全唱高山大海,祖国繁荣,露着胳膊穿着晚礼服,发式完全一样,一群人在后面伴舞。场面非常宏大,天女散花,金丝银带,每个人都长着粉扑子脸,演出没有任何风险。

所谓的民族唱法好像是把中国民间唱法和美声结合了一下,出来的东西既没有美声华美,又失去民间歌曲的清澈,实在难听极了,还搞成了主旋律,搞得大家以为咱中华民族就是那样唱歌,太羞臊人了。

怪现状之七,出名捷径是“关系”。

明星们背后有多少经不起推敲的“幕后指挥”呢?看看当今的娱乐圈吧,套用一句俗极了话:每个明星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与其有特殊关系的人。这话并非空穴来风,熟悉娱乐圈的人都大小知道几宗色——欲——名组合交缠的“家学渊源”,如今这特殊关系已经延伸到艺术人才的“摇篮”了:各大艺术院校,谁都知道童谣事件掀开了遮羞布一角,更大的冰山数不胜数。所以,闭上眼各取所需吧,在通往罗马的目标中,关系“小道”是捷径。

怪现状之八,媒体娱乐综合症。

从马加爵到赵忠祥,一个个严肃的话题奇异地充满了娱乐性。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兴致“大话”细节,没有这样的猛料,总有另一些爆料;若一个方面的口水资源都已告罄,还可以走一走“娱乐路线”。大家看完哈哈一乐,也算完成了传播的任务。一篇文章说“以媚众和无立场为立场的传播代替了传统成了社会心理的最高权力,多元化最终沦为单一化的不关己事不正经不负责的娱乐,娱乐压倒一切。善与恶的黑白分明于是在事不关己的起哄中让位给色彩斑斓而混乱的———搞笑。”当笑到了要搞才能笑的地步,这笑已经多么贫乏了。

通过对于文化现状的阐释分析来找寻传统文化的出路。

自从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百家讲坛》这一节目之后,在中国文化界争论了许久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取舍去留的问题,逐渐被普通的老百姓们所熟知,也因此引来了对于国学或者说传统文化更为广泛、嘈杂的争论,其热度至今不减。今日在此,笔者所要探讨谈论的就是这个有关此类文化现状及出路的话题。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就开始了对于自己文化的思考,当时的那批知识分子,各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国学造诣,他们倡导西方民主,反对封建独裁。这是对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文化懦弱的一种控诉与不满,但却被后来的人们视为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反对与批判,进而又被大加宣扬,至使文化断代甚至于绝迹。而今的反对文化复兴的叫嚣者大多是对传统文化一窍不通或者是一知半解的人;提倡文化复兴者,大多也仅仅只是比那些反对者多读了几本书而已,至于文化的真正内涵,除了少数几人知道外,大多都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在互联网上各个角落里不时发生的那些小规模的“战争”,也大多都是以相互攻击相互漫骂而收场。是以争来争去,闹了这么多年都是毫无建树,只不过使得社会更加浮躁而已。笔者倡导文化复兴,但对于诸多有关的争辩却颇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没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而对于不少积极倡导文化复兴的“同志”,笔者也认为其法不可取。

纵观时下大多有关文化复兴的文章,都是一个劲的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多么多么的好,这种话说一次两次尚可,说多了,是个人都会觉得讨厌,曾经翻阅了很多倡导文化复兴的杂志,一本杂志上的文章数十篇,真正写得有新意,写得有价值的文章屈指可数,其他的全都是千篇一律,分析问题完全不结合实际,不考虑文章观点的可行性,这也是近几年来国学为人所诟病的一大原因。而传统文化之所以难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可执行性远不如西方文化,要解释这种执行能力的差异就必须将东西方文化做简要对比。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讲世界有三大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西方地处北方极寒之地,土地面积远小于海洋面积,这种环境形成了西方文化和自然相斗争的精神,也由此产生了西方文化讲竞争,讲扩张的主要品格;印度则是因为地处热带地区,所以人均寿命很短,生死问题就成了印度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产生了佛教、印度教等等之类的追求超越生死的宗教;中国则是地大物博,气候温和,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中华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由此衍生出对于中庸境界的追求,对温厚人格的向往。在印度“梵我如一论”是印度宗教哲学的要义,但因为印度先后被阿拉伯人和英国人征服,其文化中除了被中国吸收了的佛教之外,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则是经历了哲学、神学和科学三个阶段,其中神学和科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从所谓的“体用论”来分析的话,印度文化重体轻用,按正思居士的话来说就是“人之用不如中华,物之用不如欧美”,所以最终作古;西方文化,起初只讲哲学,后来则是以基督教神学为体,科学为用,属于“重用轻体”,所以片面的追求发展,而不以地物全局为考虑,这对于地球文明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中华文化早在形成之始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在兼讲体用,其中道家讲求天道清净无为,是为重体;儒家讲求德治天下,是为重用,但中华文化在体上不如印度,在用上不如西方,之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实则是因为儒道两家都推崇备至的《易经》一学,也因此而幻化出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而这也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最为本质的差异。

由于古人不曾想象过今日西强东弱的局势,更不曾见证过科学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剧变,所以其“天”“人”之概念或许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形势,于此,笔者将在不改变其哲学意义的前提下准备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所谓天道其实就是指一种人为创造的精神的东西,它本身并不作用于万物,但其本身却是因人类品查万物的共性,整理历史的经验而形成的。这种人为定义的天道与万物之道相契合,但比之万物之道更加的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从利益角度来讲,天道所追求的是一种或许物质境界并不高的长远利益,这既源于产生这种哲学观念的农耕经济的时代特色,也源于其平衡发展的特性,而人道则是纯粹的人的本性所向往的方式。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应当算作古今天人之道观念的一种本质的契合吧。从中西方全局来看,西方文化所走的就是人道,而中华文明则是走的天道。在中华文化中儒学是将天道幻化入人道,道家则是将人道引入天道,佛学则是讲的纯天道,在古代中国,没有西方文明的影响,所以人们选择了更加接近人道的儒学作为统治理论和工具。道家次之,佛家则更加的不如。而当代社会,文化、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中国接受了源产自人道的西方文化,这必然导致儒道的失势,这也必然导致天道更深层次的被人道所同化,乃至于如今的所凌驾,人们亲人道而疏天道,这是出于本性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甚至于是万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本身并没有是非对错的体现,也无法以是非对错去评判,但天道凌驾于人道也是万物发展的必然,是以必须以天道的手段来遏制人道的发展,才能合乎这个必然,才是人类长久生存的保障,但现在天道在人道的代理已经失去了权势,无法左右人道,而人道的执行力又远非天道所能比,所以要想实现天道的复兴,不是只在诸多媒体上争辩争辩,不是只说说中华文化是多么多么的好而指望那些沉迷人道而不知的人自然觉醒就能够办到的。笔者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以在浮躁的网络以及各媒体上,很多人将《百家讲坛》骂得狗血淋头、一文不值,对易中天、于丹等人也极尽嘲讽之能事,并且笔者本人对其节目方式也颇有微辞的情况下,笔者仍然高度肯定它在普及中国文化上作出的不匪的贡献,并且认为这个贡献比整个教育系统的贡献都要大。

是的,是教育系统,这就是笔者认为文化复兴最为关键的一点。教育从来都是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保护文化内核的最后的一道墙,而今要想文化复兴,就必须要保护、修复这道墙,而在修复之前,还必须了解当下形势。

现今很多的争论都是围绕着文化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应用,这种争论本身就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视角,以西方的实用主义来定义传统文化的价值,如此争辩试问中华文化又如何能够占到优势?中华文化现今是处于弱势地位,如何能直缨西方文化之锋芒?如果文化复兴的倡导者连中华文化中“养其全锋”的道理都不知道,那又有何资格去让别人了解、接受中华文化?而有很大一部分人依然还存着一种自大的心态,一种“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主义豪情,对于西方的任何东西都冠以“文化侵略”“低俗文化”的帽子,完全无视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几乎全中国人都知道的话,按中国传统哲学领域中清代哲学家李光地的说法,这是犯了“行有余而知不足”的大病,也就是说行动有余,见解贫乏,以空洞勇敢来取消文化的思考力量(以物质阐释精神)。纵观古今,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是文化交融带来的(诸如大唐),而最黑暗的时代则是文化闭守导致的(诸如晚清),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在晋朝时,中华文化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那就是吸收了印度的佛教,并且成功的将其与当时的国情结合,完成了对于中华文化在“体”上的圆融。而今对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不可能像对印度文化一样,完全将西方文化吸收,因为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有相融性,有趋同的价值取向,尤其是道家跟印度佛教在处世方式上的惊人一致,更促进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体系的完备。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都是静的文化,是谋求向内发展的文化,而非西方谋求向外扩张的动的文化,这种取向上的差距,决定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只能适度的相互渗透,可以相容,而不能相融,但这绝对不是将西方文化拒之门外的理由,相反,现在的中华文化必须要改变一些不是太核心的东西去“刻意”的逢迎西方文化,一则是融合西方文化中的科学,以完善中华文化中的“用”,二则是以西方的营销管理模式来对中华文化进行适度的商业化包装。最近国家准备在外国兴建200所孔子学校,而国内也在兴修文化广场,国学学校,掀起少儿读经运动,这就是一种商业营销的进步,效果怎样暂且不论,方法对错也不好评判,但姿态已经摆出,这就表明了某些教育界人士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过笔者仅仅只将其视为一种商业营销,这种种行为只是一种复兴的试探,它所传达出的未必也不可能真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真正有效地改革,诚如上文所述就是修复教育这堵墙。

不论社会如何的发展变化,其基础只能是教育,教育拥有改变社会状态的最为直接的力量,虽然现状看来好像是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远大于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但教育具备国家“强制力”,其本核是不会被社会动向所改变的,就现状而言,应试教育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全国各地的学校,又有几所为社会现状而作出了适宜的教育改革?所以笔者认为,现在与其去社会上争辩,还不如向教育领域渗透,日本、台湾、新加坡等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所面对的来自社会的压力、西方的冲击不比中国小,尤其是日本,它的主动西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冲击更大,但日本教育界对于中华文化的宣扬与教育却丝毫没有因为这些冲击与压力而有丝毫的懈怠,反观中国,应试教育的其他功过自有他人去评判,其导致的种种纷扰也自有庸人去担待,但它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或多或少应当对现在被浮躁社会所广泛垢骂的80后、90后负责。在中小学乃至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中,对于中华文化典籍的全面系统的学习早已消失,留下的只是一些东鳞西爪、断简残篇,只在所谓的“语文”课上苟延残喘。中华文化最引以为傲的哲学思维、典章制度、文学艺术、中医中药、国画书法、太极武术、园林建筑、戏剧民乐等等之类涉及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文化结晶文化瑰宝,难道就没有一样能够被西方文化认可为具有实用价值,然后再被功力性的教育体系吸收入基础教育之中?

封建社会的教育、科举制度当然有着及其严重的弊端,它自身固有的重知识伦理,轻实际能力的倾向相对而言也严重制约了它自身的发展。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于社会结构的平衡,对于社会矛盾的消弭,对社会风气的导向等诸多作用,对于当世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而今的教育虽然更具有合理性,但如果彻底摒弃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根本性、全局性的弊端与缺位。翻看中外教育史,他们都把传播本民族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放在首要地位,唯独中国是个例外,讽刺否?笔者不认为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每周开设两三个学时的传统文化教育课有什么逾越不过的障碍,所选教授的传统文化虽然涉及广泛,但基础教育自古都不出四书五经这些经典中的经典。两三个学时虽然未必能有多大的功效,但聊胜于无。

补充一点当年写文章时的一些笔记: 《孟子》将人民视为思想与道德的受体,而非主体,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但是并不赋予人民权力。而其所为之政治,则是完全建立在君权制度之上的,它强调群体的重要性,却将其完全托付于君子或者国君,这是对所为的群体意识的一种讽刺,这个群体是一个被统治的群体,所以不能凸显个人。它强调以加强个人的修养来提升整体修养,来服务于群体的利益,这是对个体的一种要求,而非对于个人的一种尊重和凸显。它强调个人的能力,但是不重视个人的性格发展与利益。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101052157公共管理系公共关系3班钟婕

回首望,之乎者也已离我们远去多年,时光流逝带走的不只是现实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更让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抛弃了过去奉行的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同时容易蒙蔽人们的视线,让人忽略了这些带领我们一代又一代前进的传统文化,其实,在现在,我们仍然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看:孔孟时代当时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的便是仁义道德这四个字,孔子提倡仁爱,有教无类,就是对社会的每个人都一视同仁,让大家都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使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换到今日,大爱的思想能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减少社会的犯罪率,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城乡教育上我们也需要有孔子有教无类的意识,加大农村教育的资源投入,让农村的孩子能得到像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防止两极分化过于严重,导致了两极分化。对孟子提倡仁政,让君王以仁施政,便民利民,成为一家之学,在今天的法治社会中,我们不难发现诸多政府机构的腐败现象,当了官发了财就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不由的对这个政府产生质疑,也不由的让我们怀念当初那个孟子提倡的仁政时代,君之舟也,民之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现今,我们迫切需要一个以仁政治国的良心政府,一个便民利民的机制,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倘若把过去的这种理念带到现今的机制中,想必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纵观古今,不论是仁义道德还是三纲五常,其实有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再现今失去意义,反而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治国、治家的范本,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创新,从而转化成对现今有用的一笔财富。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来看:虽然我们常常说做人要与时俱进,但是有很多思想层面上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追随着我们一同走过每个时代的更替,带领我们不断的前进。中国传统中一直都提倡百姓以孝为、长幼有序、知书达理,这些一代一代的思想一直亘古不变,在今天有很多的家庭都出现了问题小孩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是要以传统的精神文化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来看: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不仅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反而在现今兴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国内的学校重新兴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让我们现今人都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引起国人的文化意识,尊重并推崇自己国家的文化,重建我们的国家归属感;除此之外,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开放大型博物馆,对外举行文化活动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大有一种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势。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更要抓住时机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能深入的了解到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传播更多我们自己的文化理念,在国际上占自己的一席之地,防止我们受到外国的文化的冲击,从而失去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在哪个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很多可取的地方,我们要致力于挖掘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建设更美好的国家、社会、家庭所努力。

下载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推荐阅读)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而其表明,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这可透过教育而重植人心。要多培养研究经、史的人才,为文化复兴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是......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市场化在为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为人立世,首先学会如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营销意义[合集5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营销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许多内容对现代市场营销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例如“民本”观念、“诚信”观念、“变异”、“仁和”观......

    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惊人而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的,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共产主义运动的......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合集5篇)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摘要: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 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死亡观是中国传......

    浅谈新形势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5篇

    浅谈新形势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