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真功夫抓好千万农民大培训
下真功夫抓好千万农民大培训 增强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全区“千万农民大培训”动员会上的讲话
自治区农业厅厅长 张明沛
(2006年3月28日)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推广去冬今春开展的“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的经验,发扬成绩,扩大成果,以更新的姿态,更高的要求,更快的行动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活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才我们对在“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希望同志们向他们学习,鼓足干劲,开拓创新,再创佳绩。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总结经验,增强做好千万大培训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治区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农业厅在全区联合开展了“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主题实践活动。自去年11月16日正式启动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推动,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培训活动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开展主题实践活动82次,派出各种服务队、辅导团441个,专家下乡33839人次,参与活动的 党员达19330人;组织各种培训班、讲座、教育课等活动13278期,累计培训131.13万人次,其中党员64.22万人次,自治区直接派出的15个服务队培训人数13.51万人;印发学习、技术资料241万份,我厅本级直接组织编印发送大培训教材、农业技术口袋丛书13种52万册;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接待群众80.2万人次,解决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7.3万个,赠送良种、化肥等物化技术价值581万元。这是我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农民党员培训活动,总结这次活动,有五个方面最值得充分肯定和发扬。
一是认识到位抓得准。开展“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主题实践活动,是我区贯彻保持党员先进性,服务“三农”奔小康主题思想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在夺取“五大突破,八大亮点”成果的基础上再创辉煌的基础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思想高度统一,大家把“百万农民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作为参与和推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切入点来抓,作为农业系统去冬今春服务“三农”的大事要事和第一位的工作来抓。在活动中始终坚持大培训与推进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与推进优势产业开发相结合,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并根据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的迫切需要主抓了十项实用技术培训。抓住了推进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切入点,抓住了开发我区农业优势产业的突破点,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根本点。所以活动一开展就能引起领导的关注,农民的响应,社会的共鸣,这是此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首要前提。
二是动作连贯声势大。这次活动的参与面、影响面和推动面 之大是少有的。自治区党委刘奇葆副书记、陈际瓦部长都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自治区先教办和组织部的领导始终高度关注并多次亲临参与,中央先教办、组织部多次听取汇报,多次进行调研和通报。有关媒体作了连续性、大篇幅的报道,影响很大,多方好评。这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分不开,与具体参与人员的扎实工作分不开,与媒体的大力宣传分不开。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共部署了“四大行动”,完成了三大动作。“四大”之一是实施“百队千人进万村”技术宣讲大行动,二是实施“万名农技人员返乡培训大行动”,三是实施“百万培训闹春耕” 助农增收大行动,四是部署开展“千万农民科技培训大行动”。特别是春节返乡培训活动,选题适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热情,事迹感人,佳话频传,社会反响很好。
三是方式多样效率高。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了多种培训方式,强调了固定办班与巡回宣讲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现场咨询相结合、传授技术与提供实物相结合。在推进过程中,各地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在采取传统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八项新模式。一是以专家库为依托的“菜单式”培训,二是以区市县三级服务队为主体的巡回式培训,三是以河池等地的农技山歌为代表的娱乐式培训,四是以授课+资料+咨询为主要模式的“保姆式”培训,五是以“农家课堂”为代表的带动式培训,六是以攻克难题为目标的会诊式培训,七是以远程教育为主的网络式培训,八是以龙头企业+基地种植户的联动式培训。这几种创新模式既有理论归纳,又有成功实例,群众喜闻乐见,方便易学,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
四是学用结合收效快。大培训活动开展期间正值冬种,农民 急需要技术服务。因此,有针对性的紧跟农时抓培训,是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促进学习生产两不误的关键所在。自治区土肥站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蓬车宣传培训活动、植保部门开展的农区灭鼠技术和秋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培训活动,非常贴近实际,易学易用,深受欢迎。区推广总站、水果总站等单位在抓面上培训的同时,重点抓好项目点的培训工作,在培训马铃薯免耕、食用菌生产和柑桔病虫无害化防治的同时落实了20多个示范样板。全区种子系统则建起了70多个现场观摩点,示范面积5490亩。百色市右江区在扶持移民开发蔬菜基地的同时结合种植跟班培训,使农民很快掌握了操作技能,移民蔬菜基地也很快建成。通过学用结合的培训,农技人员既抓项目又抓培训,农民既学技术又搞开发,真正做到了两不误、双促进。
五是技物结合成效佳。在培训过程中,各地各单位在向农民党员赠送技术资料、科技报刊书籍、技术光盘的同时,向农民赠送了大批农用物资,帮助困难党员和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区直服务队向全区各地示范农户赠送优质稻种和玉米良种5万多公斤、发放竹筒毒饵站10万多个,还赠送了一批种苗、肥料、诱虫灯、防虫板等农用物资和光盘、电脑等培训或信息工具,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技物结合,使先进技术能学能用,立竿见影,收效明显。
通过百万农民党员大培训,带来了全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三农”工作的新气象,显现出五个方面效果:
一是党员长知识,“先教”更有效。培训过程中出现了多次会场爆满,多次连续赶场,多次依依不舍的感人场面,这充分说 明培训工作的必要和吸引力。二是支部作桥梁,农技好推广。农村党员通过学习提高,向心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党员带头,群众跟进的现象层出不穷,农村党组织成为农技推广的新平台,农民党员成为农技推广的“二传手”,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农民见实效,生产劲更足。特别是马铃薯、食用菌等冬种农物现场培训,新品种、新农药、新农资的技物结合培训,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心动变成行动,种果、种桑、种薯、种菜的多了,种蘑菇、种药材、种花卉的也多了,抢购良种、良药、良肥的农民更多了,优势产业发展的希望更大了。四是农民转观念,新村有保障。通过培训,小富即安变成了富而思进,科技意识取代了传统意识,集体观念战胜了利己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所在。五是干群互交融,树立新形象。培训教育了农民,也锻炼了干部。培训活动让农技干部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事实说明,责任出先进,扎实出典型,艰苦造人才。我们刚才进行了表彰活动,目的就是要大家树雄心,强信念,鼓干劲,创佳绩。
二、深化认识,明确抓好“千万农民大培训”的重大意义 “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计划,是我厅提出,并经自治区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同意和支持,已列入“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决策。按照规划,每年培训农民200万人,其中冬春季培训100万人,常年培训100万人,连续五年,累计 5 培训达1000万人以上。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深化认识,明确重大意义,增强工作动力。
(一)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是延续、追踪、扩展“百万大培训”活动成效的重要举措。经过开展“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农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对新技术的兴趣更浓厚,需求更强烈,工作积极性更高,我们必须把这一举措坚持下去。由于百万大培训活动是首次开展,时间不长,许多农民得到的知识是初步的,甚至是启蒙的,如果没有后续培训和配套技术跟上,农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有可能出问题。通过百万大培训,一些农民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着手进行了许多新产业开发,我们必须扶上马,送一程,这样才能把培训成果巩固,才能满足农民需要,并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培训的许多农民党员和科技示范户已经有了开发新型优势产业的愿望和行动,但要尽快形成新的规模产业,必须要有众多的农民形成共识,才能一呼百应,形成大行动、大局面、大发展。所以,必须一鼓作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
(二)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是构建农民党员长效培训机制,发挥骨干作用的有效途径。农民党员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体现在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中,发挥这种先进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党员本身要掌握过硬的本领,这就要求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通过培训,现在广大农民党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接下来就要在推进生产发展中干出让群众信服的业绩来。我们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就是要为农民党员、入党积极份子和广大农民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充电器”,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使普通党员变成致富力强、带动力强的“双强党员”,农村党组织成为带领农村生产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战斗堡垒。
(三)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是拓宽农技推广渠道,促进优势产业开发的重要环节。当前,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形成建设小康社会的产业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了保障,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农民进行产业开发,都必须首先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才能把政府决策转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开展农民培训,就是动员农民、引导农民、组织农民的有效方式,是指导农业工作的重要抓手。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每个农技工作者的应尽职责。离开了对农民的培训,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技推广。因此,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我们都应责无旁贷地抓好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
(四)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是强基固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结合我区实际,自治区党委要求突出抓好“五基”建设,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五基”建设是一个整体,强调了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和民主政治相互统一,突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离不开素质的提高,开发优势产业,没有高素质的 农民不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高素质的农民也不行;推进循环经济,没有高素质的农民更不行。要实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以及村容整洁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缺乏科技文化知识,农村的一些传统陋习就很难得到明显的改观,农村阵地就会被一些不健康的甚至邪恶的势力所占据,要实现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就更困难,要改变村容村貌也不容易。所以,抓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破解“三农”工作众多疑难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大计。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抓,扎扎实实地抓,切实抓出成效来。
三、统筹安排,扎实有效地推进“千万农民大培训”工作 抓好“千万农民大培训”,加快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位的重要工作,要真正抓好,关键在于建立有序的长效培训机制,我们必须努力在制度、体系、内容、队伍、样板、环境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周密筹划,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一要领导重视,精心策划。开展农技推广、实施项目工程和建设样板基地,都要把培训作为重要内容。重要的农事季节,都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培训工作,特别是冬春突击培训要作为一项常态化的活动固定下来。二要落实主管机构,抽调精干力量负责日常工作,长期抓。三要认真做好培训规划。要从培训内容、工作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好规划,制定措施,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四要建立多渠道的培 训投入机制。我厅从今年起,每年至少拿出100万元搞培训,各业务单位也要结合中心工作加大培训投入,希望各市县要争取各方支持,多渠道解决培训投入问题。五要建立督查考评机制,从任务分解、活动开展、效果反馈等方面列出评比条件,进行对照督查,综合考评,对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
(二)整合资源,构筑多层培训网络。一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形成骨干培训体系。把现有的各级党校、农业院校、农业广播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涉农技工学校及科研院所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各施所长,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培训工作。二要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形成基层培训体系,大力推广支部+协会的培训模式。“十一五”期间在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协会建设的同时,要把会员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突出抓。三要大力推广“农家课堂”培训,形成农民互动培训体系。要把“农家课堂”作为今后开展农村党员、农民培训的主要方式之一,实行部门挂钩联动,全力搞好技术支持,跟踪服务,推动此项工作上新台阶。四要大力推进龙头企业搞培训,构建创新社会培训体系。要通过党组织和农技部门联合介入的方式,利用企业的场地、设施和组织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一批熟练的农民工和党员骨干队伍。
(三)多种形式,编发系列培训教材。要以开发优势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十一五”期间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组织编印各种不同形式的可行的培训教材,包括口袋丛书、专项技术资料、宣传彩页、技术光盘等。区直单位统编教材由科教处 牵头负责,各业务处室和站所具体编印,总的要求是内容重点要突出,技术体系要完整,区市教材要对口,文字表达要简明,标准质量要高要好,同时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简便易行。要大力推广“一本技术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培训卡、一张教学光盘和一个好典型”的“五个一”培训模式,把现代科技手段与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富有成效。
(四)认真推选,培育培训骨干队伍。一是认真筛选技术功底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富有农村培训经验的技术骨干,组建区、市、县三级专家库,范围涵盖农业生产各个行业,让农民根据需要“点菜单”接受培训。二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协调,选派农技干部到各种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负责技术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技人员的技术潜能。三是探索鼓励基层农技干部带薪返乡搞培训抓开发的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开发项目和培训任务双重目标,在搞好自身实体建设的同时带动党员和群众共同开发。四是动员农业院校的学生到基地到农村实习搞培训,帮助他们在基层寻找就业门路,开辟农村新天地。五是利用农村能人骨干现身说法搞培训,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实例培训带动农民,促进技术传递,扩大培训效果。
(五)学用结合,打造各种示范现场。大力提倡现场示范,对连片开发的项目在启动之初应进行全员培训,现场示范,引导实施。建成的样板要及时在周边辐射区选择一些党员骨干和科技户进行参观培训,并进行追踪辅导,抓出示范典型,加快以点带面。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科研基地和示范园区开展培训工作,利用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的直观优势、设施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进行田间培训。各示范场站在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训带动作为重要的功能进行定位,安排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以充分发挥示范场站的带动作用,把它办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田间学校”。
(六)宣传联动,营造广泛参与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平台的传播功能,扩大宣传面。要开辟培训专栏或专用频道,编排适当的内容和节目形式进行宣传,开展远程培训,扩大培训渠道和覆盖范围。要重点搞好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对培训中出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充分肯定并及时宣传,弘扬正气,发扬光大。要培养树立一批各方重视培育的典型,专家努力参与的典型,党员有效带动的典型,大培训促进大开发大发展的典型,以扩大影响,壮大声势,争取多方关心支持,广泛参与,推动全局工作。
同志们,抓农民大培训是一件得党心顺民意的大好事。我们要利用“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工作圆满成功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更加深入扎实地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工作,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第二篇:抓好创业培训 推动农民创业
抓好创业培训 推动农民创业
------华安职校2010年农民创业培训阳光工程培训
总结
一、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2010年我校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在省、市、县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围绕农民创业培训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及各乡镇产业特色,如期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我校选择确定一批培训对象,制订详细的培训方案,组织优秀的教学团队,选取实用培训教材,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培训,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培训内容,严把培训质量关,关心学员培训期间的生活,培训效果受到学员一致好评。顺利完成100人培训任务,其中种植业50人,养殖业50人
二、培训工作措施及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培训资源
一是成立了创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林校长为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组组长、学校副书记为副组长,明确责任目标,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分解落实每位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任务,实行分工负责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障培训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二是建立健全了服务体系。组建了创业培训咨询团,他们是县茶叶办、华安农业局农经站高级农艺师杨志明、赵国锋县动物疫病控制站李绿生,华丰镇畜牧兽医站黄福忠等,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三是落实了创业培训师资队伍,满足创业培训教学需求;四是落实了创业培训场地。添置了专业设备(移动多媒体)一套,为培训创设良好环境。五是建立班级及学员培训档案。免费提供培训场地、教学设施、培训教材和学员的住宿等。
(二)、加强宣传,营造创业环境,激发学员培训热情。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标语等,介绍农业创业意义、内容、国家对创业的扶持政策,尽可能做到让各项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家喻户晓。激发学员创业热情。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对农民创业的关心、支持,有效推进创业就业工作。
(三)创新思路,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创业成功率
1、思想认识到位。一是认识到培训要满足农民的新要求。和过去相比,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从事高效农业的农民,每年脱产学习一段时间,是可能的。同时农村职业培训要与职业教育相衔接,提高培训的档次;二是认识到技术培训要讲实用。过去我们的技术培训着眼于实用技术,现在,农民有了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在培训中增加一些内容,不但要培养生产者,还要培养市场营销者。
2、力抓培训质量。一是上好第一堂课。在这次培训中,省农业科教处陈弁副调研员亲自上了阳光工程第一堂课:《政策法规》;市、县农办领导讲授了阳光工程培训须知;漳州农校副校长曹蕾副教授上了一堂《自立者,天助之》关于农民创业激情、能力培训的课,增强了学员的创业干劲。县农业局、畜牧局领导、技术人员介绍我县的产业发展形势和产业布局;地方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员讲解创业经历和创业成功经验,通过开展领导干部讲政策、科技人员讲技术、专业农协讲标准、致富能手讲经验的培训,农民想了解什么就讲什么,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交流,使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突出实用技术。二是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县丰山镇寨坂村农民学员林桂香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在大力发展养殖基础上,通过学习、培训、观摩,改进和加强养猪场的管理,培训老师通过深入猪场手把手地教她配制各种猪饲料,帮助她开展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疫病免疫。2010年,养猪场生猪生病发病率仅为9.3%,较培训前下降了12%;生猪死亡率仅为0.8%,较培训前下降了6%;出栏生猪480多头,出栏率96%,较培训前提高了30%。2010年养殖生猪纯收入预计18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养殖,现在她计划筹建一个投资56万元,年出栏生猪1000头,设备设施齐全、环境治理达标的现代化生态养猪场。三是发挥基地作用。我校结合茶叶种植实际,在集中培训、理论授课的基础上,把培训班办到农村一线,在哈龙峰茶叶种植基地、日进茶叶种植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四是观摩成功范例。如养猪大户林聪宝,讲述他们养猪的经历和成功感受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使学员们感受到成功并不遥远而就在我们身边,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培训效果,并带领学员到林聪宝等养殖场参观考察,实地感受创业成果,增强学习主动性,坚定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加快发展的信心,为学员创业搭建平台。
3、培育特色农业。近年来,丰山镇越来越多的农民依托“一乡一特色”,把种养业作为丰山农村经济的突破口,进一步搞好产业基地建设,如丰山镇计划建立养殖8000头母猪、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农民纷纷走上致富道路;县农业局与当地镇政府、村委一起,制定了确实可行的扶持计划,凸显特色,采取“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村村连成片”的方式,使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仙都、良村、湖林、高安、马坑等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实现规模化发展,走“基地加农户”、“企业加农户”等多层次、多环节的模式,使大多农民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早投资、早见效,见高效,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推动了主导产业水平的快速提高,扩大了新优技术的幅射面,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支柱。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5万亩,茶叶加工户7000多户,营销商600多家,天福集团加盟华安铁观音销售;已建立茶叶示范基地6500亩,生态茶园3万亩、无公害茶园8万亩;2010年农民通过茶产业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较之2005年增长42%。
4、优化培训考核。为进一步提升培训水平,为能让学员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校集中50名茶叶种植学员,进行国家职业技能初级评茶员培训,并进行考核,50名学员通为期20天的培训,全部通过初级评茶员考核,领到国家初级评茶员证书,为今后生产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5、注重培训效应。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后感触颇深,非常希望得到更多培训机会,钟海王向我们谈了他培训的感受:第一,我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找到了可以求教的人。我们在参加培训中把问题反映给老师,让他们带着问题来教农民,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实打实让科技在我们的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培训的专家和老师们能把行业动态告诉我们,能让我们了解到行业发展信息和最新的科技进展。第三,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市场。我们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市场营销者,本身素质又不高,所以很需要提高市场分析能力。培训过程中,老师、专家帮助我们分析市场,提高分析能力,增强了我们致富的本领。
(四)真情服务,强化创业指导,为创业者铺平道路
参加创业培训学员,经过创业培训,根据学员对自己的创业构思,由辅导老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完成创业培训计划书,对学员创办企业选址,确定的企业项目,予以帮助分析与指导。本次培训共接收疑难问题45个,主要表现在选址、创业项目、政策咨询等方面,专家提供服务50人次,“坐诊”服务30多人次,基本上对学员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为创业者创业铺平了道路。如茶叶种植行业,经过市场调查和专家评估,我县有很大的市场和潜力,挑选了50多名学员参加创业培训,现50名学员已成功创办了茶园,开展茶叶种植,如新圩镇少数民族村官畲村农民钟海王经过创业培训后,开拓的创业思路,经过与专家论证,他承包了本村山地面积100余亩进行栽种;目前创业培训毕业学员在年底以前将有100%的学员创业成功。
(五)规范日常管理,正确处理工学矛盾,提升农民创业培训效果
1、成立班委会。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加强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对各位学员在我校的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市、县阳光办,对培训期间表现好的个人,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增强了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约束力。
2、处理好生产与学习培训的矛盾。实行“产前产后”培训,在生产前开展培训,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知识,在实践中更好地得到应用和检验;在生产后开展培训,让农民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参与讨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如华安茶叶生产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丰山养殖也带有明显的时间性,通过培训时间安排调整,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
3、认真搞好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好培训台帐。严格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用。(六)建立联系制度,做好跟踪服务,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1、技术专家热线服务充分发挥我校专业老师、专家的实践经验,公布联系方式,学员可通过电话咨询,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华安农业局农经站高级农艺师杨志明、赵国锋,黄其宝(县阳光办),县动物疫病控制站李绿生,华丰镇畜牧兽医站黄福忠等。
2、专家现场指导服务学员生产中遇到紧急或难以描述的问题,可带样本来校咨询或请专家到现场研究问题并帮助提出解决措施。
3.建立培训学员访问卡和跟踪服务卡。安排农民创业培训老师、专家到学员家中进行调查,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4.建立了跟踪服务指导员联络制度。即一名教师跟踪服务几名创业学员,掌握学员的创业动态,及时收集问题并反馈给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如创业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发酵床的养猪技术,无公害茶园种植技术等。一方面加强了参训学员与学校的联系,有利于及时准确的收集学员的创业信息,为创业典型提供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学校深入农村搭建平台、为农村建设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七)初显培训效果,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例一:
农民创业培训为他指明了路
——记畲族农民创业培训典型:钟海王
在政府“兴茶富农”的政策下,华安农民纷纷种植铁观音茶,钟海王即是其中之一。钟海王,现年42岁,华安新圩镇官畲村农民。因为所处村落正是华安主要产茶区,又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较之周边地区相对落后,周围很多人都通过种植铁观音发家致富,钟海王及村民不由心动,也开始了铁观音种植,一步步将铁观音茶叶做成远近闻名的名牌,当选为村长、村主任后,他将铁观音厂交给家人打理,率领支部一班人和广大党员带领全村群众共同发展致富,科学种茶让农民们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2010年,国家阳光工程华安县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一个创业培训项目在华安职业技术学校举行。钟海王知道后,积极参与,在培训中获益良多,掌握了一定的茶叶栽培加工知识,归去后对铁观音种植模式加以调整,改进栽培管理技术,提高茶叶科技含量:一是春茶,实施 “温室大棚”栽培技术,该技术使春茶提早15~20天开采,由于早上市,价格高出一倍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是改进施肥技术,以增施有机肥为主,配合使用硫酸钾复合肥及茶叶专用肥,比常规施肥技术增产15%以上;三是改进修剪技术,修剪时间由原来的秋冬茶后改为夏茶后修剪,既提高了冬春茶产量又减少夏暑低档茶的积压。效果十分明显,真正成为一名依靠农民创业培训,改进铁观音种植闯出一条发家致富路的典型带头人。通过创业培训,茶叶种植的学员们掌握了创业技巧,增强了创业信心。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典型。例二:
农民创业培训为他点亮了灯
---记华安职校农民创业(养殖)培训班学员林聪宝典型事迹
“前几年,我们村的养殖户总是控制不了一些猪病,可今年,华安职校农民创业(养殖)培训办进了村,畜牧兽医专家定期传经送宝,我们的养殖技术一天比一天高,生猪长的一天比一天好,也更坚定了我们再投资创业的信心了。”华安县丰山镇寨坂村农民林聪宝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不瞒你说,原先我养猪年纯收入也就十几万元,今年收入预计可增加了近十万多元,有的户增加的更多,这都是沾了农民创业培训的光。同时也计划在投资几十万进行再创业。”这是2010年11月5日在丰山镇寨坂村召开的华安县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养殖)培训现场会上,笔者听到的农民林聪宝说的心里话。学员林聪宝是该村的居民,初中文化,40岁,全家4口人,是典型的养殖能手,为解决就业门路,选准养猪行业,积极报名参加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养殖)科学养猪培训。培训时认真听讲,刻苦钻研,遇到听不懂的及时向老师提问,平时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并主动帮助和带领周围群众共同学习应用,所学知识自觉用于生产实践,培训后他家的仔猪科学养殖技术得到了提高。通过这次培训,使他对养猪加大了兴趣,提高了科技养猪的意识,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最终走出了一条就业门路。目前存栏母猪20头,商品猪500头,年产生猪1000头,收入160多万元,纯收入达25万余元。经过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养殖)培训,现在,他已计划投资80多万元扩建扩大养猪场规模。
三、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在今年的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中,通过对学员的走访调查,我们现阶段的农民创业培训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以下不足:
1.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后续政策跟进不及时,影响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2.在确定培训内容上,应将创业项目的技术与创业技巧紧密结合。
3、建议上级领导定期组织创业培训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
四、今后的工作设想与安排
1、及时总结经验,推介成功典型,搞好宣传报道和信息上报工作,形成浓厚的农民创业氛围。
2、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是培训的着眼点实现从个体培训到群体培训的转变。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农民群体的培训。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以传统农业为主;二是创业培训,就是培训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组织领办人,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三是新型农民培训,就是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就业本领,顺利实现就业,并能小创业;第二个转变是培训主体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努力整合各种农业教育资源,把单一的农业部门进行的培训,转变为农业科技部门、职业学校、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加的培训体系。组织一个农民讲师团,让他们常年活跃在农村。这个讲师团有农业科技人员,还有农村这几年发展起来的种养大户,让身边人来讲身边事,农民更容易接受。
总之,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创业意识、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培育创业型的现代专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
华安职业技术学校
2010年12月
第三篇:抓好农民健身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抓好农民健身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字体:大 中 小]
许市镇地处岳阳市西北郊,辖10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9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多年来,镇党委、政府把群众性体育活动作为农村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健身,积极举办比赛活动,精心打造传统精品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镇正逐渐形成娱乐身心、陶冶情操、遵纪守法、互助友爱的文明乡风。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镇负责人应邀出席在江西宜春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受到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接见。
一、积极举办活动,扩大参与层面。随着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闲时间增多,群众的健身要求、体育活动热情越来越高,特别是实施联产承包责任以来,农民生产活动较为分散,一些地方赌博迷信风气有所滋长,少数群众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有所下降,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身心健康,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显得十分重要。如何抓好这项工作,镇党委、政府认为,开展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一些比赛,尽可能发动和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是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关键。为此,在全镇组建了14支农民篮球队、9支龙狮队、5支乒乓球队、1个老年门球协会和1个象棋协会,定期举办活动。自1996年以来,镇里每年都举办一次农民运动会,每年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达500人以上,参与观看的群众达3000人次。为了增强操作性、趣味性,贴近农民生产生活,我们还组织农民群众举办抛秧、钓鱼、爬山等比赛活动。今年元月8日,我们争取市体育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在黄金村举办了全市首个村级农民运动会,比挑担、掀石磙、拔河、抵力等,并举行了龙狮表演。由于组织严谨,选项新奇,整场活动隆重热烈热闹,妙趣横生,深受村民欢迎和好评。通过多年来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镇的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群众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增强了,极度自私少了,遵纪守法的多了,违法犯罪的少了;邻居和睦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无论是防汛抢险,还是兴修水利,一声令下,群众召之即来。虽然周边地区是“法轮功”重灾区,但我镇没有一人感染邪教。同时,我镇也一直保持着“无毒乡镇”的荣誉。
二、结合民间习俗,打造精品项目。我镇有玩龙舞狮的传统,此风兴于清末,盛于民国,代代相袭,已成为浓厚的乡俗。无论逢年过节、婚丧娶嫁,还是落成庆典,乡里人好热闹,图吉祥,都要借玩龙舞狮来助兴。近些年来,这种习俗日趋兴盛。在群众自发组织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着力就这些民间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在资产添置、演技培训、信息提供上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十多年来,镇里先后在黄金村、凉亭村、铺子嘴村等六个村组建了专业龙狮队,先后共投入资金5万多元,用于道具服装制作和资产添置。为了提供龙狮队的演技,镇里出资了5000多元,选送两名队员到中南大学参加全国舞龙舞狮教练培训班。每年镇里都举办一次龙狮表演大比赛。现在,全镇已有专业龙狮队9支,队员240多名。黄金村龙狮队由于多年的刻苦训练和演出,现已能表演“俯、仰、躺、翻、滚、飞”、“龙舟竞渡、龙船冲浪、龙门闯宫”等108种高难度动作,演技精湛,令人叹服,因而获得“湖南省
民间传统玩龙舞狮精英赛最佳表演奖”、“湖南省第三届农民运动会比赛全能第二名”。该龙狮队每年都要在岳阳、长沙、武汉参加各类庆典活动表演80多场次,创收达30多万元。许市龙狮有由弱到强,由俗变雅,已成为宣传许市的名片和展示许市农民精神风貌的精品,他们精彩的表演已成为乡民们赏玩的一道精神大餐。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供经费保证。办体育,最关键也最困难的是投入问题,尤其在乡镇,财政非常拮据。镇党委、政府统一思想,端正认识,既算财政预算的小帐,更重社会效益的大帐。多年来,镇里每年就本级财政至少拿出6万元以上用于体育事业。一方面用于每年一届的农民运动会的开支,另一方面用于体育设施的改造和健身器材的添置。与此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向上争取资金,用于改善镇属3所中学、9所村小学的体育设施。镇教育系统每年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体育设施的改造资金都在10万元以上。特别是我们利用许市龙狮的品牌效应,先后争取市、区政府和市体育局领导的重视,先后争取资金6万多元用于对各龙狮专业队的奖励和扶持。由于有了必要经费的保证,各村和有关部门抓体育、办活动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个“农村奔小康,身心先健康”的现代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一个“人人参与健身,家家充满欢乐”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我们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感到还力不从心。如何做好农村体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思想认识要提高。要在各级领导中特别是基层干部中克服“农村体育可有可无,农民健身可抓可不抓”的偏见。事实上,抓好农村体育工作,能够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农民精神面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的目标意义重大。
二是活动开展要经常。抓好农村体育工作,必须以活动为载体。一个乡镇,每年都应该举办一场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民运动会,让作为主体的真正的农民参加。有条件的村也应开展一些活动。只有活动开展得经常,农村体育才有生命力。
三是运动项目要贴近实际。在农村体育工作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类指导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选择一些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要针对老中青各个年龄阶段,山区湖区不同地区的特点来组织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更需要“下里巴人”。
四是基础设施要改善。当前农村体育馆较少,连基本的健身器材也很匮乏,而乡镇财政捉襟见肘。因此,我们非常希望上级政府能够加大投入,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改善农村体育设施,为农民健身提供较好的场所。
(岳阳君山区许市镇)
第四篇:如何抓好新时期的农民教育
如何抓好新时期的农民教育
湖北省三农研究会调研组
2012年第2期 ——社会建设
新时期农民教育要不要抓?怎样破解农民教育难题?带着这个问题,省三农研究会调研组,深入宜都市村组山寨、社区农户、工地和企业进行了专项调研。
新时期为什么要抓农民教育
1、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宜都,一个位于长江与清江交汇处的山区县级市,连续7年荣获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2亿元,财政收入14.76亿元,地方预算收入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721元,大大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1.83:1,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追问这个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背后的真正原因,最终都与一个字分不开——人,教育人、培育人、激励人。富裕起来的宜都还能大步向前吗?是小富即安,还是富而思进、加快步伐奔小康,是摆在宜都人面前的新课题。
2、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新时期的农民思想状况如何,所思所盼是什么,还存在哪些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符的问题?宜都市组织专班深入全市10个村,5000个农户,发放问卷5000份,开展了详细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和问卷分析,不仅了解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国家惠农政策比较关注、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关心、对科技培训热切期望、对乡风文明普遍向往、对社会保障寄予厚望、对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表示欢迎等积极信号外,也发现一些不良现象和风气存在。一是不赡养老人。对孩子宠爱有加,对老人却视为负担。二是邻里纠纷时有发生。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闹得脸红脖子粗,老死不相往来。三是集体公益难做。一些地方村集体公益事业发展举步维艰,群众缺乏参与热情。四是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利益。不愿牺牲一点小利,有的甚至要求瓜分集体资产。五是村里要出钱才能组织集体活动。有的村凡是群众参与集体活动,哪怕是正常的选举大会、村民大会,甚至党员代表会议都要发钱发物。六是陈规陋习抬头。垃圾乱倒、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粪土乱堆、畜禽乱跑,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盲目消费攀比等。七是一些农民的信仰出现危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和边缘地带的村落,封建迷信盛行。上述问题与新农村建设要求格格不入。
3、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宜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采取板块示范、基地辐射、龙头带动、投入引导方式,加快优质柑桔、优质粮油、高效茶叶、生猪标准化养殖加工、优质高效农产品五大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步伐。在红花套工业园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百亿产业集群。该市大力引进扶持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天峡鲟业”、“土老憨”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两企业为全国知名农业企业。农产品拥有四个之最:全球鲟鱼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人工生产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宜红功夫茶生产基地,全国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中部最大的波尔山羊繁育基地。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已迫在眉睫。
4、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近几年,宜都市委、市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率先在全省编制完成《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城镇与乡村互动、工业与农业互促、强县与富民同步。创新三农投入机制,每年直接用于统筹城乡建设的资金达到50亿元。实现乡乡通一级路、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晴雨路,村村通客车;全市饮水安全覆盖面达到100%;村庄环境整治率达到95%。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乡级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100%的村设立了便民服务室;投资15亿元建成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推行“公司+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105个,带动农民年增收1.58亿元。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像市民,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新时期农民教育抓什么
宜都对农民教育的内容因村而定,一村一法。紧紧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确定教育主题,设计教育方案。
1、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农民富而思源,知恩图报
近年来,少数群众对公益事业不热心、不参与、不支持,传统美德丢失,拜金主义抬头,极少数人甚至找一些不正当的理由闹事,影响社会和谐。针对这些现象,2010年宜都市将枝城镇余家桥村确定为市级联系点,开展“我学习、我感恩、我奉献”主题教育。活动分五个方面进行。
“历史对比宣传”。主要是组织村民集中上感恩教育课,观看感恩教育电影,印发《惠农政策宣传手册》;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学习国内形势和党的惠农政策;举行感恩事迹报告会,请身边典型介绍事迹。进行新旧算账对比,用事实、事迹对群众进行感化。通过开展历史与现实对比宣传,让村民切身感受到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比责任、比品行、比激情、比创造、比奉献。
“思源思进讨论”。主要是召开党员、致富带头人、先进典型、老干部代表座谈会,撰写学习体会,开展思源思进交流。使干部群众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基层组织的不懈努力,进而坚定对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村组干部的理解和支持。
“发展成果展示”。主要采取办黑板报、公开栏、文化墙的方式,将教育方案、村级计划、村庄整治规划、主要惠农政策、相关科技知识、主要成就等进行公示宣传,让群众参政议政,切身感受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一件件温馨可亲的实事、一幅幅鼓舞人心的蓝图,使村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内省感恩认识”。主要发动党员联系实际畅谈感恩行动计划,制定行动措施,带动村民将感恩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村民发自内心地知党恩、扬正气、树新风,一门心思谋发家致富,构建和睦家庭,促进邻里和谐,建设优美村庄。
“感恩行动评比”。主要开展敬老孝亲、好媳妇、好丈夫、创业能手、热心公益等感恩人物评选活动。通过群众推选,民主评议的办法,推出先进典型,为群众树立身边的好榜样、好标杆。
通过一年的主题教育,该村村风民风得到好转,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逐步形成。2010年,被镇党委表彰为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被宜昌市命名为“卫生村”。
2、开展文明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新风,健康生活
如果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躯干,那么乡风文明就是新农村的灵魂。宜都大力实施创新农民灵魂教育工程,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
“争做十佳好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主题教育,以开展评选“十佳村民”(艰苦创业勤奋人、科技致富带头人、遵纪守法规矩人、公益活动热心人、民事调处公道人、移风易俗开明人、庭院整洁体面人、尊老爱幼贤惠人、知书达理文化人、诚实守信实在人)为主要内容,每一种人都给一个明确的“画像”。如:“移风易俗开明人”的标准是思想进步方向明、家庭和睦邻里亲、新事新办不落伍、移风易俗面貌新;“尊老爱幼贤惠人”的标准是尊老爱幼好品行、家庭和睦礼如宾、为人贤惠大家赞、文明花开喜盈门;“知书达理文化人”的标准是农家书屋翰墨香、千册好书家中藏、全家人人爱学习、知书达理美名扬等。年末严格按标准组织评选表彰。
“学、评、创”主题教育,以举办党的理论培训班、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培育新型农民;以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孝子、好邻里,思想进步户、环境卫生户、勤劳致富户、文明守法户”为标准的“四好四户”评选,引导教育农民;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开展文明新村创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富裕新村、文明新村、和谐新村、法治新村”,一个个鲜活身边人,一件件生活琐碎事,在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培育新农民,共建美家园”主题教育,重点开展富民、育民、润民、惠民四大行动,极具创意地开展“乡村新风人物访谈”、“舞到山乡”活动,推行“干部恳谈月会”、成立“道德评议例会”、建立“红白理事协会”,成效突出。通过现身说法,朴素语言、琐碎事例、创业经历等,引导村民建设生活富裕、人心思上、团结融洽、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的文明新村。
“做庭院整洁体面人,创健康生活卫生户,建绿色环保生态村”主题教育,陆城街办事处太保湖村通过组织村民民主讨论制定村规民约,集体研究制定村2010-2012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制定太保湖环境卫生检查标准、“健康生活卫生户”、“庭院整洁体面人”评选标准等,使村硬软实力建设有章可循。该村村规民约共二十九条,经群众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予以实施。对“健康生活卫生户”、“庭院整洁体面人”评选,分别列出勤劳致富、遵纪守法、讲究卫生、学习科技、家庭和睦、尊老重教等标准,每一条标准都有详细内容,方便操作。年终组织考核专班,对获奖的村民小组、农户张榜通报、表彰奖励。该村现为湖北省“绿色生态文明村”,正在积极创建全国“绿色生态文明村”。
3、开展科技教育,引导农民追求知识,科技致富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产业要升级,技术要换代,离不开科技。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这是宜都抓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枝城镇九道河村开展的“培育新农民,共建美家园” 主题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富民行动”。该行动紧紧围绕村冬枣、柑橘两大重点产业,成立农民技术队伍,建立示范基地,网罗一批土专家、技术能人和营销能手,常年无偿向村民传授种植管理技术,手把手进行现场指导,随时解答群众疑惑,帮助解决管理、销售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推广农业技术的同时,还围绕村产业结构调整,组织村民开展“精读一书、研学一技、发展一业”的活动。
4、开展法制教育,引导农民敬畏法律,依法依规
在抓农民法制教育上,宜都市一方面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将送法律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捆绑起来,开展“四下乡”活动。抽调精通法律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组成普法讲师团,在全市巡回开展法制讲座。免费将1.2万册常用法律法规书籍充实到镇图书室和农家书屋,供群众学习查阅。在每个乡镇(处)建一个法律辅导站和一支法律宣传骨干队,每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一个法制学校,全市共设立乡镇法制教育辅导站10个,村组(社区)法制学校151个。每个村每季度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每个村(居)民小组有一套法律知识书籍和一个中心学法户,每个居民户中有一名法律明白人。对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设立法律咨询联络点,方便外出农民工的法律需求。在外出人员较多的村、社区设立法律援助信息员,开展法律咨询,免费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同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方便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形成自上而下、分级负责、专兼结合、整体推进的普法依法治理网络。
另一方面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在全市全面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全面实行“四民主”、“两公开”。推行村聘法律顾问新机制,依法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合法权益,及时调处纠纷,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新时期农民教育怎么抓
1、抓住生命线,农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这句话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宜都在开展农民教育中,始终把农民教育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中去整体谋划,统筹安排。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推进;将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提升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强动力。
农民群众幸福感的内核是精神文化生活。宜都市舍得花钱、舍得投入给我们印象深刻。如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农村“三室一场”(村图书室、广播室、电教室,文体活动场所)阵地建设。累计投资219万元,用于10个乡镇文化站维修改造。投资127万元,建成74个农家书屋,率先在全省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每年投入1500万元,完善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年投入52万元,用于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年终考核后按电影每场补助150元,戏每台补助2000元标准直接补给文化、广电部门。实现了先进文化产品与基层农民群众的无缝对接。
2、增强生命力,“一村一法”让农民教育日久弥新
检验一项教育活动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就是看农民群众愿不愿接受、受不受农民群众欢迎、农民群众乐不乐意参与、有没有效果、能不能长期开展下去。宜都在抓农民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贴近时代、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实行一村一法,不搞一刀切,不用一种模式。
宜都在每一个市直联系点,都强调必须要先摸清村情、民情,摸准农民群众的所思、所困、所盼、所愿、所求,然后紧紧围绕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布局,找准切入点。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保守的地方,重点开展崇尚科学、远离迷信主题教育;在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地方,重点开展培育先进文化、塑造农民风采主题教育;在矛盾纠纷突出、歪风邪气盛行、集体观念淡漠、村容村貌脏乱的地方,重点开展“学、评、创”活动;在小富即安、富而忘本的地方,重点开展感恩教育、饮水思源。
虽然每个点的教育主题不同,内容也有差异,但每一个主题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方案力争成为一个典型范例,可以复制推广。
3、培育生力军,使农民教育队伍形成合力
开展农民教育,既要有一支专业队伍,还要有一支支来自农民群众身边的各方面先进分子组成的群众队伍,形成教育合力。
宜都在开展农民教育的过程中,培育、锻造出三支队伍:一支是工作经验丰富、深为群众熟悉、乐做善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党团干部队伍;一支是农民文艺宣传队伍、科技服务队伍、企业家队伍;一支是每年评选出的方方面面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队伍。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者,成为农民教育的坚实主体,为新时期农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持久活力,是宜都实现跨越式发展,持久进步的力量源泉。■
调研组组长:邓道坤
成 员: 刘宗发 梁均贵 张玲 王长镜
张 鸿 侯春煜
第五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
——驻村蹲点的调查与思考
《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1日11 版)
调查人:张宝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我们常有这样一种感受,每当工作遇到困惑的时候,到基层走走看看,便会眼前一亮,群众早就开始探索和创造了。我们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从基层的鲜活经验中启迪思路,在群众的丰富实践里汲取营养,集中人民的智慧力量去建设美好乡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发展、农村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结合实际,全面贯彻,持之以恒,切实做到一张蓝图不改变、咬定目标不放松、强力推进不懈怠,不断开创美好乡村建设的新局面。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作出了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目的就是着眼更高目标,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2013年10月12日至14日,我来到宿州市萧县白土镇费村驻村调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群众问计问需问民生,对美好乡村建设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了新的思考。
现状:今日乡村换新颜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一年多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科学谋划,精心实施,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以中心村建设为龙头,共规划建设586个重点示范村,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的美好乡村基本建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垃圾和污水处理,近万个自然村开展了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初步改观;以兴业富民为目标,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村级集体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农村路宽了、水清了、村庄漂亮了、产业提升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得到了真正实惠。
这次我驻村蹲点的费村就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费村地处皖北山区,下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880人,总面积近26平方公里。“荒山秃岭和尚头,倒流河水到处流,沿岸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涝不保收”,曾是费村真实而无奈的写照。10月12日下午,我来到这里看到的却是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一湾清澈的河流穿村而过,一幢幢漂亮的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村庄规划井然有序,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住的农户家是个两层小楼,男主人郭春雷在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矿上班,妻子在村蔬菜基地管理大棚蔬菜,一双儿女在中学读书。郭春雷给我算了一笔账:他一年工资5万元、妻子工资19000元,另外还有农业收入2300元、各种惠农补贴388元,总收入7万多元,生活水平比过去大大提高。
在驻村的3天里,我先后走访了十几家农户,召开了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面对面了解村情民意。大家向我介绍,村里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从农民最期盼的地方做起,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全村80%的人家住上楼房,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实现户户通。特别是针对农村环境问题,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抓手,聘请专人清扫收运垃圾,投资兴建雨污分流管道,对垃圾和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彻底改变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同时,村里以“五好文明家庭”“六好媳妇”等评选表彰为抓手,引导村民参与文明创建,营造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风尚。我走访了“六好媳妇”孙秀云家和“五好文明家庭”陈世昌家,看到了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喜人图景。乡亲们都称赞,美好乡村建设带来了往常想都不敢想的巨大变化,确实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期盼:携手共建好家园
在和费村乡亲们的朝夕相处中,目睹农村的发展变化,倾听基层的愿望心声,更加真切地了解到乡亲们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热切期盼,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只有把工作的着力点和群众的期盼点紧密结合起来,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
⒈期盼完善基础设施
穿村而过的倒流河是费村的母亲河,也是当地唯一一条河流。由于上下游水位落差大,1966年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水闸。这座费村大闸使用至今,当年刻下的“共产党万岁”标语清晰可见,但其水利功能早已退化,闸上大桥也成了危桥。村党总支书记陈明华说,村民一直想重修大闸,但力不从心,申报水利项目好多次,也都没有成功。与费村一样,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山区、库区,已有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服务功能严重老化,抵御灾害能力较差,保障水平明显下降。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民居住分散,新建基础设施存在线长、面广、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都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2011年秋天,我到大别山区的霍山县农村蹲点调研,当时有不少村民向我反映使用小水电的苦恼:“一到高峰时段,电力就不足,空调、冰箱只能当摆设,看春晚也只能看个缩小版,屏幕只显示一半……”经过了解,我发现,全省不少山区都存在电力不足、电压不稳的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了全省6个山区县、36个乡镇、60万人口的小水电自供电网问题,乡亲们再也不用为用电闹心。2012年5月,我到同是大别山区的岳西县访贫问苦,马石村的管山村民组坐落在大山深处,90多户群众只有一条砂石路与外界相连,陡峭难行。乡亲们说,山里资源丰富,但苦于交通不便,商贩不愿上山收购,只能靠背扛肩挑运到山下卖,还有个小伙子在城里谈了对象,姑娘来了一看山路如此艰难,扭头就回去了。在大山深处,一条路对农民群众真是重要。后来通过协调,在多方努力下,修好了一条长8.5公里的水泥路。目前,全省已兴起了新一轮交通建设的热潮,从中可以看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⒉期盼拓宽致富门路
费村党总支书记陈明华告诉我,如今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近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600元,务工收入7000多元。村民致富主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部分农民在家种植大棚蔬菜,另一条是多数农民外出打工经商。10月13日下午,我来到村民张德侠管理的集体蔬菜大棚,与乡亲们共同栽培黄瓜秧苗。有村民告诉我:“一亩园(产值)能顶十亩田。”这种嫁接的水果黄瓜生长期为10个月,亩产可达3万多斤,市场价能卖5、6万元,效益非常可观。目前费村集体流转400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村集体年收入近200万元。在此基础上,村里筑巢引凤,引入一家企业投资兴建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及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前景不错。但是,当地大棚蔬菜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农民奔小康还有不小差距,乡亲们非常渴望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进一步拓宽致富途径,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⒊期盼扶持全民创业
费村村民孙善胜是农村的能工巧匠,他带着40多人的建筑队活跃在十里八乡。如火如荼的美好乡村建设给他们提供了广阔舞台,他们揽的活更多了,钱也更好挣了,除非天寒地冻,一年都不停工。如今,他们的建筑队已经注册成立公司,走上了正规化发展的路子。在和孙善胜交流时,我希望他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全民创业中带领更多农村青年发家致富。农村像他这样的能人还有不少,有的发展势头不错,有的却面临一些困难。在村民座谈会上,就有一些群众表示,想创业但创业难,特别是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还未真正形成。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他们放飞梦想、干成事业,为美好乡村建设增添活力、增强后劲。
⒋期盼繁荣乡村文化
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既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在费村蹲点期间,每天晚饭后都能看到,不少农村妇女在村里的广场上伴着欢快的音乐跳起广场舞。乡亲们说,这两年,广场舞等活动在农村像城里一样流行,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从几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文化设施方面,很多农村只有集中兴建的农家书屋、农民活动室、篮球场等少数几种设施,而且缺乏有效管理和维护,实际使用效率不高。在文化活动方面,农民娱乐主要是看电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非常有限,扎根农村的文化活动更是非常稀缺。在文化队伍方面,缺乏本土文化人才,只能靠城里的文化下乡,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都造成农村文化生活总体比较贫乏,广大农民都希望能有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农村实际的文化生活。
路径:统筹打好组合拳
通过走访调研,我深切感受到,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是欢迎的,路子是对头的,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推进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美好乡村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好;一些地方领导精力和财力投入还不够到位,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一些村庄规划做得比较粗糙,乡村特色不明显;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较为突出,长效建设机制还没有形成,等等,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结合蹲点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我觉得当前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关键是打好组合拳,以推进美丽乡村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将广大乡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工作中,必须强化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要把中心村规划建设作为龙头工程,着力引导人口集聚。
当前,农村人口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自然村落的集聚是大势所趋,中心村将是未来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把中心村规划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按照我省城镇化率可能达到的最高值65%来计算,未来乡村常住人口大约有2300万人,以每个中心村平均1000人计算,全省总共需要建设15000个左右中心村。这样,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1500个左右中心村,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美好乡村建设就可以覆盖到全省所有乡村。在中心村建设模式上,现阶段应当主要以改建、扩建为主,并优先选择乡镇政府驻地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城市规划区外的远郊村进行规划建设,但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村庄合并,搞大拆大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托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塌陷区治理、行蓄洪区搬迁、扶贫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新建一批中心村。在中心村建设内容上,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目前,我省有20多万个自然村,今后仍将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生活在一般自然村。因此,在着力培育建设中心村的同时,必须兼顾一般自然村的治理。由于一般自然村普遍规模较小、布局分散,而且空心化趋势明显,应以环境整治为主,不宜做较大规模投入,以免造成新的浪费。
第二,要把乡村环境整治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生态家园。
优美的环境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直观体现。从调研情况来看,我省还有不少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环境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有序、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其中,首要的就是解决农村垃圾污水问题,因为垃圾随意倾倒、污水随意排放,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会对群众健康造成很大损害。费村正是由于做到了垃圾污水集中统一处理,才使环境变得那么优美。所以,我们要把解决好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作为衡量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卫生设施,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等不同类型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符合各地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污水处理模式,做到无害化处理。同时,找准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以沿河、沿路、沿景区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整乡整镇、跨区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并统筹结合采煤塌陷区治理、湿地修复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全面提高乡村生态涵养功能,美化乡村田园景观。农村环境整治,短期见效容易,长期保持很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环境卫生管护力量薄弱。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应将农村环境卫生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以村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筹措机制。其次要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推动卫生保洁向农村延伸覆盖,支持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农村社区发展农村物业,积极探索用“花钱买服务”等市场办法,解决好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护问题。
第三,要把兴业富民作为根本目标,着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业农村的发展,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设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因此,建设美好乡村,必须把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和村庄整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内部挖潜和拓展外部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现在,“一村一品”已经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既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又提升了农业整体效益。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结合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着力扩大“一村一品”专业乡、专业村覆盖面,推动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这方面的重点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向,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企业和合作组织,促进他们与农户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更好地让农民分享农业增值收益,更有力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已占到全省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应当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品牌为方向,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从全省情况看,“大包干”之后,各地集体经济普遍薄弱,难以为村内公共事业提供必要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措施,通过统一经营新增耕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发展集体物业等方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第四,要把管理创新作为重要保障,着力营造和谐环境。
文明和谐乡风美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更高目标。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村庄撤并和新建步伐加快,以血缘和宗族为纽带的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和治理结构受到较大冲击,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迫切需要因势利导,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总体上,应围绕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完善村民自治组织设臵,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水平。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较为突出,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给留守群体更多关心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灵魂,要把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文化强省建设,有效发掘、保护和开发农村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弘扬具有安徽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近年来,农村赌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风气有所蔓延,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使美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五,要把尊重农民意愿作为基本原则,着力发挥主体作用。美好乡村建设涉及农民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必须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把握正确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确保健康顺利推进。自部署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之初,我们就要求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重大事项必须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真正让农民自己做主、让群众打心里感到美。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总体上情况不错,但也有些地方贪大求洋、不顾条件蛮干,出现了搞整齐划
一、裸墙穿衣、屋顶戴帽等问题,面子虽然好看却不实用,老百姓难以接受。对此,我们及时进行了纠正,要求绝不能代农民决策,坚决杜绝强迫征用农民土地、强迫农民上楼、强迫拆迁农民房屋等错误做法。并进一步强调,美好乡村建设指标只是指导性的,不是硬性要求,具体建设数量、建设周期由各地自行申报;考核的重点在群众满意度上,而不是重在催进度、搞评比。美好乡村建设本来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如果出力不讨好、群众不领情,那就是执政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建设规律,统筹考虑区域实际差异,切实从农民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努力打造一批一村一景、各具魅力、群众赞许的美好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