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的“劳动观”
习近平的“劳动观”
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隆重举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重大意义。
他指出,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我们一定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更加有效地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我们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 者大军。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拓展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成长成才空间,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习近平指出,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方面,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全过程,体现到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
习近平强调,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是党的群团工作、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优良传统,自觉运用改革精神谋划推进工会工作,把工作重心放在最广大普通职工身上,带领亿万职工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工会的领导,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热情关心、严格要求、重视培养工会干部,为工会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李克强在主持大会时说,要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潜力和市场活力。要以先进模范人物为示范,尊重劳动,勇于担当,积极有为,竞相贡献,力争上游,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二、习近平的“劳动观”:尊重劳动 “实干”“创造”并重
4月28日,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以节日的祝贺。
这是我国1979年后时隔36年再次对这一群体进行最高规格表彰,目的是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
习近平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十八大以来,每年“五一”前夕,习近平都要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问候。他在多个场合都表达过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理念。2013年4月28日,他在同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说:“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实干兴邦:
“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
习近平在28日的讲话中强调:“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现在社会有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就是一切向钱看,“有钱就是老大”。这种错误的理念在一些管理者,甚至是少数政府官员的思想中都有体现,习近平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明确要求。
习近平曾多次回忆起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时的生活。比如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接受延安电视台专访,他回忆了在延安插队时的经历:“刚刚参加劳动的小女孩,十五六岁,我们当时也十五六岁,拿跟我们一样的工分,我们觉得简直是一种歧视,实际上是自己没本事。但是这一年下来我就干得没黑没白,风里雨里我们都在窑洞里铡草,牲口圈里铡草,然后一样一样地学。当然这些,一年过去了以后全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后来就评成十分,十分还是里边最壮的劳动力。”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2013年“五一”前夕,习近平同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成言认为,“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实际上体现了我们社会上存在的一种不正确的价值导向。习近平多次强调“实干兴邦”、“崇尚劳动”,就是要改变这种错误导向。这仍需要中央统一宣传、形成规范的意见,进而形成一种制度文化,从而能够让正确的精神导向形成气候,引领社会风范。
和谐劳动关系: “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习近平在28日的讲话中不仅提出要重视普通劳动者,而且提出了切实改变劳动者待遇的举措。他指出:“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苏海南指出,现在的收入分配结构并不合理,城乡、地区、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仍然偏大。一线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劳动者,他们的工资水平是偏低的。所以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持续提高一线工人的劳动报酬。
劳动者的待遇问题一直是习近平关注的焦点。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说:“当前,因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化解过剩产能等原因,一些企业和职工遇到了种种困难。越是这样,越要发挥职工群众主人翁作用,越要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和职业发展,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实好。”
习近平在28日的讲话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8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出席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时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很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根本问题是分配不公,改革开放的成果要更好地惠及普通劳动者。”李成言教授认为,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等一般工作者的收入增长较慢。同时,一些踏实工作的人不被承认,甚至被歧视、被讥讽,这是极不正常的。金钱关系破坏了劳动关系,使得劳动关系不能起到正常的调节作用,无法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提出增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是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
树立正确人才观:
尊重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重视高素质劳动者、创造性人才的作用。他在28日的讲话中说:“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
在当天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到27次“创造”: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把蕴藏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中的无穷创造活力焕发出来”„„ 早在1988年至1990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发表过对劳动的创造性价值的思考。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曾写道:“农村劳动力如果继续束缚在原有规模的耕地上,倚锄舞镰,沿袭几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老传统,进行慢节奏、低效率的生产劳动,那就不是一件好事。反之,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又获得了一种极其宝贵、可待开发、可能创造巨大价值的崭新资源。”
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
“实干”与“创造”,在习近平的“劳动观”中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在28日的讲话中说:“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
第二篇:关于学生劳动观
关于学生劳动观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天道酬勤”。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继往开来,毛泽东同志说得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一定要明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们国家的真正强盛和人民的全面富足,需要全体人民继续辛勤工作,继续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继续艰苦奋斗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提倡“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把辛勤劳动当做美德去大力倡导,去发扬光大。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坚持辛勤劳动就能兴旺发达;而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则只能衰败、灭亡。只有明荣辱,正是非,与一切贪图安逸,轻视、鄙视劳动的观念和行为决裂,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才能逐步形成把劳动当成第一需要的新风尚。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负有重大责任。首先就是要带好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的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政为民,勇于奉献,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自觉的行动树起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道德标杆。其次,对于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本身就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腐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的需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劳动观,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去洗刷思想污垢,才能鄙弃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错误思想行为,拒腐蚀,永不沾,勤奋敬业,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响应胡锦涛同志的号召,努力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和风尚,并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劳动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了组成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伟大名族精神.我们作为当代的学生是否该承担劳动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们中间讨论,却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回映........当代中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考验与教育对策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各级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指明了方向。
中学阶段不仅是青少年积累知识、增长智力和增强体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奠基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社会环境中的中学生,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充分估计这些困扰和考验的多维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关键。
当代中学生与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中学生已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他(她)们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有智力普遍提高、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做惯了“皇帝”,被过分庞爱的结果是容易养成固执、娇气、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之近年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事实上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德行的培养提高,很少让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造成德育和智育教育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很容易造成中学生人格培养的缺陷性的矛盾性。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西方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等腐朽有害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通过一部分家庭渠道反映到中学生的头脑中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作为刚刚睁眼独立看世界的中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又因为判断力的缺陷和自控能力不强而容易摇摆不定,陷入众多的矛盾困扰之中;在学习目的和远大志向上,既乐意接受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发奋学习的远大志向,但又经不起眼前各种即时玩乐现象的诱惑,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上一些胸无点墨而投机发财、肆意挥霍、吃喝玩乐的人的羡慕心态,对远大理想时时动摇,学习缺乏动力;在树立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上,既有天真纯洁,乐于帮助别人,同情弱者的良好心理基础,但由于从小受到过多的照料宠爱养成的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习惯的影响而难以自拔;在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方面,既有一定荣誉感、责任感,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风气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学生随的过多的心理压力,加之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破坏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当代中学生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必然产生的对异性的神秘感及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有意无意的性搔扰在中学生中有大小的市场;如此等等。这些大量的、每日每时影响着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学生特殊的思想心理环境和道德心理氛围,支配着他们的言行。这就给我们的德育提出了更加复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首先,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过去,人们常把人民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评价和最大期望。近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人教书育人的观念淡漠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异向使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宗旨相违背的误人子弟的失职行为,这种现象如不尽快改变,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增强,如果不用正面形象去占领其心理空间,他们就会寻求其他偶像来填充崇拜心理的饥渴。因此,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第三,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使三者保持经常的信息传输,互通情报,各负其责,共担重任。特别是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近年来,有的学校为强化文化专业知识,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人为隔绝学生与家庭、与社会的血肉联系,阻断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对社会、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也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的知识贵族,但也可能造就出一批不谙世事的精神乞丐。这是无法胜任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的。
第四,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中学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更激发他们发愤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每一所中学、每一个班级都应该与校外工厂、农村、机关、单位建立联系,定期参观学习、参加劳动或开展各种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第五,发挥党团组织的先进模范作用,积极培养和吸收中学生中德、智、体表现优良的分子入团、入党,壮大队伍,创造良好氛围;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有益的公益活动和事业,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组织中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养他们爱党、爱国、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情操。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则反映了学校工作的积极主动程度。因此,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世界众多国家普遍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原苏联在教育实践中,早于六十年代就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不仅规定中小学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劳动,而且在大学里学生劳动也普遍开展,其活动最主要特色是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劳动队。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美国大学经常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参加校园里一些服务工作,也常向学生提供“打工”机会,搞些“有酬”劳动。还有许多研究生院通过社会服务劳动,提高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如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义务担任教师,为中小学差生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区社机构义务帮忙。美国总统克林顿现正在全美推行为社会服务的“城市年”计划,其目的在于让青年和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培养其合作精神、种族团结和社会意识。他要求大学生要为社会做各种工作,包括为老人组织娱乐活动、修复操场和公园,为无家可归者修补并油漆栖身处,在学校里当教师助手。日本的众多学校,把“寮教育”即宿舍教育作为德育主体,他们寝室劳动教育搞得好。日本中学生劳动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日本学校体力劳动内容的选择和劳动课的安排都有明确的界定,比如,它们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生产情况,依据学生年龄和体力进行劳动,劳动课着重于美化环境、社会服务劳动以及在学校设立的劳动场所内进行生产劳动,教师必须与学生在一起劳动,等等。近些年来,日本在一些中小学推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去,经过艰苦劳动和磨炼,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和民情民俗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在日本的国立和私立大学里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半工半读,其内容有体力和脑力劳动,充当中小学生的家庭教师或企业服务员等。特别是私立大学,有的学生是通过半工半读来付高额学费。这些教育和活动方式,深受日本国民和社会的支持和赞许。
记日本国家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素质。劳动教育并不过时,让我们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
班级:xxx届 xx 班 指导教师:xxx 课题组长:xxx 成员:xxxx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而年轻的一代劳动的观念也越来越差,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大部份是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务事少了或者根本不用做,家中的长者一手包揽。孩子动手能力也差了,有的学校也把卫生包给专门的卫生部门去做,这样一来,学校确实是更规范了,而学生变得越来越懒得动手,越来越不会动手了。这样危害不小。因此学校应对学生加强劳动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动手搞教室卫生、公共区卫生,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搞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经骨,饿其体肤。一个没有经过劳动磨练的人,是难以懂得生活的意义,他也注定无法担当“大任”。因此劳动使人知道什么是生活,劳动培养人的坚韧与毅力。劳动创造了人,那么远离劳动,也必然造成人的退化,在下一代身上这种退化已经表现出来,它不止反映在体质上,还反映在品质与意志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长到十几岁还不知劳动是什么滋味。它的负面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也许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身体力行的劳动正逐步减少。作为一个孩子,一个正在接受外界信息,不断成长的孩子,首先应该懂得:“劳动创造了世界”,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没有劳动,社会就不会进步与发展。因此展开了这次研究学习,期望能通过这次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劳动观正确与否。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一研究学习主要组织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同学对于劳动这一概念的评价,了解学生已经形成的劳动观念。从中加深对劳动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目前对劳动的看法和行动是否正确。激励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尽一份应有的责任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如何去影响他人。让学生明白社会的发展只能让劳动的强度降低,却不可能消灭劳动。而且,大自然始终遵循着物质的守恒定律,机器让体力劳动的强度下降的同时也索取更多的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发展又离不开人们不断的切身实践。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世界,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是没有高低贵践之分的”,每个人因为岗位的不同而从事不同的劳动,都在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转付出自己的劳动,不同的劳动内容里包含的是相同的光荣。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主要研究现今中学生的劳动观。人始于劳动,拥有正确的劳动观才能创造新世界。并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反思自我。
内容:
1,一般学生在家的劳动表现如何? 2,学生是如何看待劳动的? 3,一般在家里做那些劳动?
4,学生应该承担家庭中的那些劳动?现况如何?
方法:
1,调查访问,了解学生在家里一般承担哪些家务。
2,从访问中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了解学生对劳动的态度。3,调查学生进行劳动的方式。
4,从劳动创造人类来了解劳动的作用。
5,对劳动重要性的了解,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四、结果与结论:
同学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学习并做好一些劳动。作为学生适当的劳动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同学们能因此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五、研究体会与收获: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到尾声。根据学生的报告作出总结,给以表扬与肯定,并提出存在的不足之处。让其明白21世纪是一个生存竞争更趋激烈的时代。参加劳动和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获得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主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通过此次活动培养我们组员的实践和协作精神,借此提高我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竞争能力,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性、公益性、义务性劳动,参加勤工俭学等有酬劳动和其他无酬劳动,参加家务劳动,引导他们在劳动中强化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尽管在这次研究学习中也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的不够投入,资料整理不够明确,争取在下一次的课题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
指导教师评语:通过同学们的分工和合作,进行数据搜集和整理工作。调查方法科学合理,记录简洁,明了清晰。通过同学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了
合作团队精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三篇:习近平的成才观
习近平的‚青年成才‛观: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2015年5月4日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4日电(万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明确了广大青年追逐梦想的历史担当。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韩振峰今日撰文指出,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征程上,广大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
青年人立志: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是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的。有理想就有人生的精神动力,有信念就能开辟美好未来。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当代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告诫青年同志,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代青年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
青年人勤学:练就过硬本领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人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韩振峰认为,在知识更新日趋加速的今天,人们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青年代表着民族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广大青年只有努力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掌握学问,增强素质,提升能力,才能成为勤于学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栋梁之材,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青年人修德:锤炼高尚品格
修业必先修德。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德‛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的‚才‛只有与‚德‛相匹配,以‚德‛为引领,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正像总书记说的那样:‚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今天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为此,广大青年一定要大力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青年人自强:矢志艰苦奋斗
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会唾手可得,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既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国家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继续奋斗。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必须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这是党中央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
青年人创新:勇于开拓进取
时代呼唤创新,青年渴望创新。习近平曾反复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人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也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那些勇于创新的人们。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艰巨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驱动。无论是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发展,还是激发活力构筑文化强国,无论是完善制度机制提升治理能力,还是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中国,无不需要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要着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青年人笃实:坚持求真务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至理。《礼记》在谈到治学时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这五个阶段中,‚笃行‛是目标、是归宿、是结果,它要求我们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自觉做到知行合一。毛泽东曾大力倡导‚实事求是,力戒空谈‛。邓小平也曾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习近平曾多次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学者指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个青年脚踏实地干好事业,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青年一代一定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经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努力,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劳动观
浅谈中学生劳动观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天道酬勤”。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继往开来,毛泽东同志说得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一定要明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们国家的真正强盛和人民的全面富足,需要全体人民继续辛勤工作,继续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继续艰苦奋斗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
提倡“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把辛勤劳动当做美德去大力倡导,去发扬光大。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坚持辛勤劳动就能兴旺发达;而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则只能衰败、灭亡。只有明荣辱,正是非,与一切贪图安逸,轻视、鄙视劳动的观念和行为决裂,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才能逐步形成把劳动当成第一需要的新风尚。
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负有重大责任。首先就是要带好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的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政为民,勇于奉献,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自觉的行动树起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道德标杆。其次,对于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本身就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腐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的需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劳动观,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去洗刷思想污垢,才能鄙弃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错误思想行为,拒腐蚀,永不沾,勤奋敬业,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响应胡锦涛同志的号召,努力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和风尚,并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劳动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了组成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伟大名族精神.我们作为当代的学生是否该承担劳动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们中间讨论,却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回映........当代中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考验与教育对策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各级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指明了方向。
中学阶段不仅是青少年积累知识、增长智力和增强体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奠基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社会环境中的中学生,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充分估计这些困扰和考验的多维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关键。
当代中学生与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中学生已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他(她)们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有智力普遍提高、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做惯了“皇帝”,被过分庞爱的结果是容易养成固执、娇气、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之近年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事实上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德行的培养提高,很少让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造成德育和智育教育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很容易造成中学生人格培养的缺陷性的矛盾性。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西方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等腐朽有害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通过一部分家庭渠道反映到中学生的头脑中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作为刚刚睁眼独立看世界的中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又因为判断力的缺陷和自控能力不强而容易摇摆不定,陷入众多的矛盾困扰之中;在学习目的和远大志向上,既乐意接受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发奋学习的远大志向,但又经不起眼前各种即时玩乐现象的诱惑,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上一些胸无点墨而投机发财、肆意挥霍、吃喝玩乐的人的羡慕心态,对远大理想时时动摇,学习缺乏动力;在树立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上,既有天真纯洁,乐于帮助别人,同情弱者的良好心理基础,但由于从小受到过多的照料宠爱养成的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习惯的影响而难以自拔;在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方面,既有一定荣誉感、责任感,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风气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学生随的过多的心理压力,加之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破坏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当代中学生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必然产生的对异性的神秘感及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有意无意的性搔扰在中学生中有大小的市场;如此等等。这些大量的、每日每时影响着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学生特殊的思想心理环境和道德心理氛围,支配着他们的言行。这就给我们的德育提出了更加复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首先,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过去,人们常把人民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评价和最大期望。近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人教书育人的观念淡漠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异向使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宗旨相违背的误人子弟的失职行为,这种现象如不尽快改变,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增强,如果不用正面形象去占领其心理空间,他们就会寻求其他偶像来填充崇拜心理的饥渴。因此,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第三,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使三者保持经常的信息传输,互通情报,各负其责,共担重任。特别是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近年来,有的学校为强化文化专业知识,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人为隔绝学生与家庭、与社会的血肉联系,阻断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对社会、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也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的知识贵族,但也可能造就出一批不谙世事的精神乞丐。这是无法胜任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的。
第四,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中学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更激发他们发愤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每一所中学、每一个班级都应该与校外工厂、农村、机关、单位建立联系,定期参观学习、参加劳动或开展各种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第五,发挥党团组织的先进模范作用,积极培养和吸收中学生中德、智、体表现优良的分子入团、入党,壮大队伍,创造良好氛围;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有益的公益活动和事业,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组织中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养他们爱党、爱国、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情操。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则反映了学校工作的积极主动程度。因此,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世界众多国家普遍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原苏联在教育实践中,早于六十年代就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不仅规定中小学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劳动,而且在大学里学生劳动也普遍开展,其活动最主要特色是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劳动队。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美国大学经常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参加校园里一些服务工作,也常向学生提供“打工”机会,搞些“有酬”劳动。还有许多研究生院通过社会服务劳动,提高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如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义务担任教师,为中小学差生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区社机构义务帮忙。美国总统克林顿现正在全美推行为社会服务的“城市年”计划,其目的在于让青年和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培养其合作精神、种族团结和社会意识。他要求大学生要为社会做各种工作,包括为老人组织娱乐活动、修复操场和公园,为无家可归者修补并油漆栖身处,在学校里当教师助手。日本的众多学校,把“寮教育”即宿舍教育作为德育主体,他们寝室劳动教育搞得好。日本中学生劳动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日本学校体力劳动内容的选择和劳动课的安排都有明确的界定,比如,它们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生产情况,依据学生年龄和体力进行劳动,劳动课着重于美化环境、社会服务劳动以及在学校设立的劳动场所内进行生产劳动,教师必须与学生在一起劳动,等等。近些年来,日本在一些中小学推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去,经过艰苦劳动和磨炼,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和民情民俗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在日本的国立和私立大学里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半工半读,其内容有体力和脑力劳动,充当中小学生的家庭教师或企业服务员等。特别是私立大学,有的学生是通过半工半读来付高额学费。这些教育和活动方式,深受日本国民和社会的支持和赞许。
记日本国家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素质。劳动教育并不过时,让我们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
第五篇:习近平时代观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时代观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时代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凝聚了我们时代的精神精华。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沃土。它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其科学方法论,高度总结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宝贵经验,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成果,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思想精华,科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它贯穿了历史、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中国逻辑,蕴含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凸显了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的科学认识,展示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时代观突出体现了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依据并深化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新时代做出了科学分析和科学判断;二是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关切并追求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安宁的理想目标,勾画出时代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美好未来。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时代发展主题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围绕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从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把握时代历史方位
习近平时代观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意识。它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世界发展史的高度认识时代,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从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发展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进程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飘扬;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看,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发生由跟跑者逐渐转向领跑者的角色转变,正在对世界产生更大影响和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伟大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迈向新的发展目标的新时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时代发展目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时代观的一条红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中,成为统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核心价值目标。新时代是努力彻底消除贫困的时代,是努力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是努力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时代,是努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
关注社会主要矛盾,探寻时代发展动力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进程,及时把握实践新变化,准确反映新时代的特点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化的新特点,正确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习近平时代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审时度势,准确揭示和概括了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状况和人民群众需要得以实现的制约因素,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既揭示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推动力,也指明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发展着力点。
洞察世界形势走向,拓展时代开放格局
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深刻影响着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深深影响着世界。在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中把握新时代,是习近平时代观的又一重要特征。新时代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时代,也是为世界发展谋和平、为全人类谋福祉的时代。时代发展潮流与世界发展潮流是一致的。新时代是继续开放的时代。开放发展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宣示的主导价值理念;构建新型外交关系包括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一带一路”、通向世界的经济走廊,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战略。
习近平时代观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科学方法,是我们置身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实现新目标的思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