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程教育要“以用为本”
远程教育要“以用为本”
抓好学用,发挥作用,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指出:“远程教育要建用结合、重在使用、以用为本,用得好、用出效果才有持久生命力。”这一重要指示,既体现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根本要求,又明确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学”是核心,“用”是目的。建设是学用的前提,学用是建设的目的。远程教育以用为本,最主要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各项工作,在教学平台、终端站点、教学资源、骨干队伍、运行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着眼于如何使用、如何用好来谋划思路、开展工作、检验成效,建设时要考虑“好用”,建好了要切实“用好”。只重视建设,建好了不用或舍不得用、没有用好,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建成的远程教育网络就会沦为摆设,成为让人失望、受人指责的一个工程。只有重视使用、以用为本,才能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等方面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以用为本,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着眼于操作简便、易学好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技术模式、发展方向等,都要从易用、实用、好用的角度进行谋划设计、组织实施。要科学规划,既要具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功能,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使用需求,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将来的发展预留空间。教学平台、资源库、教学网站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经济实用、技术兼容、互联互通、便于升级等;终端站点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经济等情况,就近选址,既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又要操作方便,简单易学,不能过于繁琐复杂,让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真正会用、能用。已经建好的站点,要加强管理,注重发挥作用,建立并落实终端站点管理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站点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制度,确保终端站点正常、安全运行。要拓宽思路,不断创新,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进入社区、进入农户。加强技术升级和管理维护,解决设备老化、更新等问题,确保基础设施运行正常。
以用为本,就是教学资源建设要着眼于党员群众愿意看、学得会、用得上。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着眼于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加强对党员教育规律、农村党员队伍状况和党员思想活动特点的研究,加强教育培训需求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网上征询、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听取和吸收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最需要看什么,最希望播放什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党员的实际需要,积极制作类别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俗易懂的教材。既注重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既注重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也要注重艺术性、观赏性,使党员愿意看、看得懂、学得进。要拓展开发渠道,强化责任主体,健全工作机制,使教学资源数量和质量与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相适应。以落实教学资源建设部门责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专题教材制播工作,使中央和地方各涉农部门都能从支农、惠农职责出发,制作课件,开展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以乡土教材开发为主要内容,指导、激励各地大力开发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易学、易懂、易用的课件,不断提高教学课件点击率和满意率。
以用为本,就是骨干队伍建设要着眼于素质优良、服务到位。要抓好选配、培训、使用、管理等环节,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骨干队伍,确保工作有人规划,学习有人组织,教学有人辅导,技术有人服务,站点有人管理,设备有人操作。重点抓好远程教育站点管理队伍建设,拓宽选人视野,积极从乡镇村干部、电教播放员、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选配站点管理人员,特别注重培养那些“土生土长”的站点管理人员,使他们留得住、干得好、用得上,能够长期为远程教育工作服务。加强站点管理员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对重点难点技术环节,反复培训,反复实践,使他们能够掌握技术,熟练操作设备,提高服务能力,保证站点正常、有效地运转,及时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教育培训提供服务。要积极研究制定管用有效的激励约束办法,确保站点管理员队伍稳定并长期发挥作用。
以用为本,就是教学组织管理要着眼于“学出效果、用出效益”。落实教学培训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是用好远程教育网络、发挥效益的关键。要制定教学规划,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时间等做出明确规定,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把组织需求和党员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把必学内容与选学内容结合起来,把教育培训和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集中学习与个性化、差异化学习结合起来,按需施教,有的放矢。根据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党员的特点,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时间和方式,使学习内容紧跟需求走,学习形式紧跟对象走,学习管理紧跟制度走,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积极拓展终端站点综合服务功能,向农村其他组织和群众开放,鼓励其他组织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服务“三农”工作,不断提高站点使用率。学习借鉴一些地方采取的在“农家课堂”分点播放、在墟场即时播放、有群众活动时播放、在社区文化广场播放等多种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和各类服务信息送到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地发挥终端站点的作用。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实践课堂,积极开展教学辅导、巡回讲座、在线咨询、网上答疑、科技服务等活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促进学用转化,使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真正受到教育、得到实惠。
第二篇:人才发展以用为本
人才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和贡献中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可能没有被用好,是不是用在点子上,人尽其才,才有可能发挥优势,取得发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其价值完全在于使用。作为个体的人才越用越聪明,作为整体的人才越用会越增多。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环节,在使用中培养,为使用而引进,以使用来激励,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要继续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永恒主题,着力解决人才不适用、不够用、不能充分使用的问题,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
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是强国富民的需要,也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和贡献中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人才以用为本就是以人才使用为目标,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解决人才总体不够用,相当一部分不适用和没被用的状况。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靠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因此,人才工作的核心是要把现有人才用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可能没有被用好,结果就是真正的人才被埋没,用人单位利益也相应受损。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者是否有发现金子的眼睛,是否有调兵遣将的艺术,是否把人才放在最适合他、最能锻炼他的能力、最能激发他的潜力的岗位上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把人才用活。这是一个人才资源科学配置和人才要素合理流动的问题。要明确职责、完善激励机制,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带路子,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爱、事业上关注。要真正地给机会,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创业干事的热情。要使人才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让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益发挥出来,是谓“各得其所”;要及时、主动地给位置,不拖延,不躲避,是谓“用当其时”;要提供条件,提供舞台,是谓“各展所长”。使用人才要以能干事、会干事为标准,标准正确人才,才能“适用”。
要真正使用人才。决不能把人才用来装饰“门面”,把引进的人才当“花瓶”、当“摆设”,优秀人才被“积压”、被“闲置”,得不到重用,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继而造成整体人才功能萎缩和效率低下。真正用好人才,要从人才培养工作的机制以及方式方法上去努力。因此,用人者要勇于探索、敢于负责、富于创造。
第三篇:以用为本应用示范项目工作总结
以用为本,引领发展
——火星小学2009年“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工作总结
我校现有“建设教师博客促建教师专业成长”“在线作文的实践与研究”“科学灵活运用网络平台,构建国际象棋网络棋苑”三个应用项目。2009年以来,学校科学规划、精细管理、认真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做如下总结。
一、明确分工,使每个应用项目有计划有责任。
钟宏、旷航、蒋品分别主抓三个项目,信息专干辛晓明全面协调与管理。其具体分工是:
《在线作文的实践与研究》应用项目。总负责:罗霞 副校长;组长:辛晓明教研主任(负责应用项目研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副组长:蒋品组长(负责应用项目研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主要成员:张扬、谢翔(负责校园网站建设及相关技术培训);辛晓明(负责语文组教师研究活动的设计、组织及资料收集)蒋品(负责语文组教师研究活动的设计、组织及资料收集,及时查看教师、学生上传作品情况,进行数据统计。)3—6年级语文老师为参与成员,指导学生每周上传习作等。
《建设教师博客促建教师专业成长》应用项目。总负责:罗霞副校长。组长: 钟宏 总务主任(负责应用项目研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主要成员:谢翔(负责校园网站建设及培训)蒋品(负责语文组教师研究活动的设计、组织及资料收集)袁早凤(负责数学组教师研究活动的设计、组织及资料收集)任珊(负责综合组教师研究活动的设计、组织及资料收集)各教研组长为博客管理监督员,建立教研组博客群,负责组内教育博客的建设工作,博客管理监督员做到及时查看组内博客发表的内容,进行统计。全体老师为参与成员。建立并管理好个人博客,每周上传教育日记、读书心得、教学实录、教学课件等,充实丰富个人教育博客。
《科学灵活运用网络平台,构建国际象棋网络棋苑》应用项目。总负责:罗霞副校长。组长:旷航 大队辅导员(负责应用项目研究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组织)。主要成员:钟宏(负责技术指导及网络棋苑建设),谢翔(负责校园网站建设及培训),易觉、李嫦娥、辛晓明负责国际象棋教学,黄志平为专业教练,负责国际象棋师资培训。
年初,各项目负责人均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和制定了本本项目的发展目标、工作策略,计划进度,考核及成果形式等等,从而使工作既有条不紊,又稳步推进。
二、多式培训,使每个应用项目能操作高效度。
针对性培训:对阵学校三个应用项目的特点及当前的现状,学校每期均举行一次具体培训,一是强化操作方法,二是指导出现的疑难,三是分析典型个案,指导专业知识。通过培训,相关项目的参与教师做到了人人了解项目,人人能胜任相关任务。
通用性培训:对于学校而言,应用项目并不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全部。而且应用项目也与其他信息化内容有这联系。因此,学校也积极组织了其他培训,如“教师博客使用培训”“学校网站建设培训”“教师e家使用培训”“‘我形我秀’视频录制培训”“省教育资源网资料提交培训等一系列培训。这些培训,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也促进了应用项目实践水平的提高。
以赛促培训:学校结合培训,开展多媒体制作竞赛、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等,通过竞赛提高应用水平,营造教学现代化氛围。同时各种课堂教学、课件制作比赛又让教师掌握了多媒体在时间比例、时机选择、媒体运用、表达艺术等方面的技巧,从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综合素养。2009年,我校教师参加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三优联评”比赛,课件制作、案例、教学设计获得二等奖。杜帅、金铁成、刘燕等老师的课件参加全国创新杯课件大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初显了以赛促练的效果。
三、制度引路,使每个应用项目有要求有动力。
以激励奖惩机制促落实。各应用项目负责人为责任人,对于教师,每月统计和检查作文上传完成情况,学校将每月的考查成绩与优秀教研组评比挂钩,与每月的学校“六优联评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考查总成绩与年级组目标管理挂钩,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于受到区级以上奖励的团体,每个人都再受奖励。2008年,学校在线作文项目评优,所有参与教师都获得相应特别奖励。2009年,学校网络棋苑工作开展出色,成果显著,在绩效考核中,每个人都得到了专项加分。但对于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教师,不仅扣个人月目标管理分和奖金,还要影响教研组评优。另外,表现优秀者,在外出学习培训中予以优先。2009年,前往苏州的学习培训活动,负责国际象棋的旷航老师就优先前往学习。激励制度与措施的执行,促进了学校应用项目工作正常、有序、有效开展。
以经费保障制度促开展。为了保证学校应用项目实施与研究工作的正常运转,学校在经费使用上予以倾斜,在软、硬添置、教师相关培训、研究活动组织、资料印刷准备等方面,一年来先后投入6万余元。其中活动开展占2.2万元;师资培训占1.8万元;设施添置占2万多元。这些经费的投入,使研究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基本保证。
四、以用为本,使每个应用项目指向人的发展。
《建设教师博客促建教师专业成长》应用项目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全员用、高频用、高效用”方面做文章,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上面求效益。在博客建设上,我校教师人人参与、人人都把自己的精彩教案、课件、反思、随笔、日子提交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博客成了教师的名片,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成了教师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反思意识与专业成长意识的平台。截止12月30日止,学校教师提交日志62702篇,图片21386张,文件2526个,教师博客74个,实现了人人有博客,人人参见博客建设。这个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本校教师的综合素养,2009年,有6堂课获得全国、省级一、二等奖,其中三堂是从教不满三年的教师。全年教师撰写论文、课件、案例获奖近百篇,在《中小学管理》《湖南教育》《发明与创造》等国家、省级期刊上发表教育文章10多篇,充分显示了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在线作文的实践与研究》应用项目引导孩子享受在过程中。在应用与建设“在线作文网”这个项目上,我校一直在引领孩子们积极建设网站,使用网站。一年中,我校开展了“我与在线作文的作文竞赛”,组织学生提交自己的优秀作文,建立自己的作文集。平时作文网教学,学校要求教师积极使用网站里的优秀范文,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学,从童年人中学,实践证明:身边榜样的效力往往比老师的下水作文及作文选更有效力,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效果更好。学生学作文、写作文的热情很高,截止1月4日,我校师生提交作文、教师提交点评、推荐优秀习作共1665篇,居于全区之首,超过第二名近一半。从每月的统计数字看,我校师生是在长期用,经常用,并非为增加数据而提交。在线作文的建设过程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在各级作文大赛中,我校有200多人次获得各级奖励,有10人次的作品在报刊发表。
“科学灵活运用网络平台,构建国际象棋网络棋苑”应用项目成就学校特色。2009年,在这个特色项目上我们做得很扎实而富于成效。在日常国际象棋普及班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国际象棋学习网》中的“名局欣赏”“棋坛纵横”、“网络棋苑”“实时对弈”“下棋游戏”“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二是要求学生在家中经常打开校园上的“网络棋苑”栏目进行下棋练习,从而保证学生充分的训练量,一年中,学校网站点击量比往年增加了3万余次,与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棋苑是分不开的。三是在提高班中,请外聘老师利用“实时对弈”软件进行指导。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又于11月组织了主题为“享受对弈快乐,丰富儿童人生”的国际象棋亲子赛,让家长参与其中,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从而让这个应用项目工作做得更实在有效。
有付出就有收获。2009年10月,在国家体育总局棋牌管理中心组织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棋类交流会展大会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团体三等奖;2009年7月,在在国家体育总局棋牌管理中心组织的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棋院棋类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团体冠军;在2009年5月湖南省棋协举行的“诺贝尔摇篮杯”中小学生国际象棋大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团体三等奖。充分展示了网络棋苑产生的良好效果。
应用项目重在用得广、用得实,用得有效度。一年来,我们实践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网络棋苑指导内容如何根据学生棋术级别而设置相应的栏目层级;在线作文如何真正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博客如何由呈现记录走向交流提升。这都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课题。我们将以今天为起点,学习不息,探索不息,为实现应用项目价值最大化不懈努力。
芙蓉区火星小学
2010年1月
第四篇:树立以用为本理念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树立以用为本理念,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建功立业。近年来,竹溪县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理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选拔、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不断创新机制,创优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各类人才焕发无限生机和潜力。
一、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人才服务发展的理念,人才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县域经济战略,优化现有人才结构,把人才战略体现到产业战略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速人才与重大项目的对接、与新兴产业的互动,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升级。为全县实施工业与农业对接、田间与车间对接、企业与市场对接、产业与项目对接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全县工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在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引进人才的
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正式调入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团队引进与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公开招录的办法,每年引进30至50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工程,鼓励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享成果”。落实人才引进经费,为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适当的物质补偿,优先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生活问题。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加大培养开发力度,着力提高各类人才创业和创新能力,特别要面向
全县产业发展实践,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地抓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完善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我培养开发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研究制定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责任制。逐步推行岗位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探索行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探索考试、考核和业内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适时开展各类专家型优秀人才的推荐和评选活动,注重从优秀人才中发
展党员,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班子,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知识、专业结构。优先给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提职晋级,对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拔使用,推荐为各级劳动模范、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选拔农村拔尖人才进入村级领导班子,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评审专业职称。对重视人才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及负责人进行奖励。
三、大力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新环境,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会议表彰等形式宣传党的人才政策,宣传人才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构建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机制,制定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政策,以宽松的政策环境来吸引、集聚人才,激发人才创造潜能。打造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在政治上爱护,在生活上照顾,在工作上支持,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让他们在政治上有盼头、经济上有甜头、事业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
第五篇:坚持以用为本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坚持以用为本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http:///http:/// 2010-10-25 15:11来源: 人民网 网友评论(0)
高技能人才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人才只有使用才能创造价值,高技能人才尤其如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以用为本”的指导方针,这对于抓好基层人才工作,尤其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所在的桐乡市是一个县级市,规模企业总数分别达到1393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10家,连续11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作为一个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当前,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结构性人才供需矛盾日益显现。未来桐乡要更好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必须要坚持以用为本导向,加大投入,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认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急迫
高技能人才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在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比较普遍,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更加突出。据统计,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2600多万人。但是,相比较现实需求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层次、覆盖工种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桐乡来看,近年来,桐乡市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推进“万名职工技能培训工程”为主线,到2009年底,各类职业技能人才总数达到12.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8万人。但近几年,用工紧缺问题不时困扰着企业发展,高技能人才不够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反思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困难
高技能人才不够用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长期形成的传统培养观念,阻碍了技能型人才快速成长的良性环境的形成。长期以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不够,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一直较低。同时,很多人习惯沿用几十年的传统观念,对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培养一直存在着传统的“错位现象”。一名技术工人就是聘上了技师,甚至在职拿到了大学文凭,也离不开工人系列,对现代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认识和基本途径。
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在非公有制企业尚未普遍形成。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把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对技能人才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有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觉得培养人才费时、费力、费钱,不如直接招聘所需技能人才。企业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健全,这不仅制约了技能人才的培训、培养,也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的流动。
校企合作仍面临诸多难题。如企业与院校目标不一致,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在产品研制方面经费投入不足;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出于解决学校在师资、实习基地等办学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等。校企合作的推行还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坚持以用为本,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夯实人才培养体系是关键。政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要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用为本,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深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的技能人才鉴定评价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奖,对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进行表彰,促进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重视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社会经济地位。
强化宣传教育,积极转变人才观念。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在全社会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高技能人才是重要人才资源的观念。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培训,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改变对技能人才的重使用轻培训轻投入的观念,积极加强劳资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定职工队伍,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各具优势,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桐乡市每年投入500多万元专项用于职工技能培训,对企业、职工个人都建立相应的经费补贴、补助等激励机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整合四所学校,投资1.5亿新建职教中心,投资6000多万新建市技工学校,在规模企业中建立了20多个技能培训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作者系浙江省桐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