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海底捞”卫生罗生门事件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海底捞”卫生罗生门事件
【热点背景】
2017年8月25日上午,《法制晚报》发表了《记者历时4个月暗访海底捞:老鼠爬进食品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舆论。此后,《凤凰网》《北青网》《网易》等十几家媒体都相继转载发布了“海底捞的食品安全问题”。2017年8月25日下午,海底捞发布了《关于海底捞火锅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事件的致歉信》,因为反应迅速、道歉态度诚恳而平息了不少消费者的怒火。而后剧情出现反转,全国各地针对海底捞门店进行卫生突击检查,发现仍然存在诸多卫生问题。经媒体报道,海底捞再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质疑声不绝于耳。8月27日下午,海底捞发布第三份公告《关于积极落实整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声明》,表示将会积极参加北京市正在倡导的阳光餐饮工程,主动将北京市及全国所有门店实现后厨操作可视化,接受媒体和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监督。
【热点预测】
近日,《法制晚报》发表了《记者历时4个月暗访海底捞:老鼠爬进食品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舆论。作为国内知名火锅品牌,被业界奉为行业标杆的海底捞仍旧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读】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被奉为行业标杆的知名企业“海底捞”依旧被曝食品安全问题,此事折射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需要引起食药监、工商部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大监管力度,将食品安全问题坚决予以遏止。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餐桌之上看似光鲜的事物,往往背后的加工、储藏却问题频频,每每此类食品安全问题经媒体曝光之后总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和群众的一阵反胃。食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消费者而言,“下馆子”吃饭成为了日常交际的重要
要素之一,食品安全问题切实损害了消费者的自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其次,消费者选择到装修豪华、服务质量好的商家就餐,是希望能够享用到高质量的用餐体验并吃到放心的饭菜,然而像海底捞这样以服务至上为理念的业界翘楚、行业标杆却依旧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光靠“面子”不重“里子”,会让广大的消费者寒心,对国内各大餐饮企业的形象造成打击,不利于行业整体进步。再次,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的滞后,总是媒体先报道,政府再处理这样一种管理态度,也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也会加重人民群众的抱怨,造成群众对于中国食品的不信任。
食品安全问题年年强调,却屡禁不止,我认为导致这般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消费者维权意识、鉴别意识相对薄弱。每每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要么选择忍气吞声,要么选择私下和解,而对这过程中暴露的该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漠不关心。更有一些消费者就餐只看表面,装潢、餐具、口味,对于厨房背后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餐饮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感缺失,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导致一些失信经营。一个安全、卫生的餐饮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清洁、管理成本,许多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在这方面不够重视甚至故意忽略。此外,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的滞后,对于一些违规企业的打击力度不够,往往责令其停业整治却缺乏事后的跟进监管。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进行协调解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消费者自身加强维权意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将食品安全问题上升高度,发现一起举报一起;对于一些企业不要充当脑残粉,无条件原谅,更不能被一些餐饮企业“打折”、“送菜”、“代金券”这样的蝇头小利而丧失了自身的原则。第二,餐饮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做到诚信经营。食品安全关乎一家餐饮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切不可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出现一些违规行为;企业也要主动接受政府、群众监督,开辟透明厨房,随时随地接受消费者监督,做到餐饮制作透明化。第三,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处罚力度。政府监管这一只无形的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诚信黑名单,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频发的餐饮企业采取坚决关停的措施,增加其违法违规成本,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就餐时的食品安全。
第二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海底捞”卫生罗生门事件
yn.offcn.com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海底捞”卫生罗生门
事件
【热点背景】
2017年8月25日上午,《法制晚报》发表了《记者历时4个月暗访海底捞:老鼠爬进食品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舆论。此后,《凤凰网》《北青网》《网易》等十几家媒体都相继转载发布了“海底捞的食品安全问题”。2017年8月25日下午,海底捞发布了《关于海底捞火锅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事件的致歉信》,因为反应迅速、道歉态度诚恳而平息了不少消费者的怒火。而后剧情出现反转,全国各地针对海底捞门店进行卫生突击检查,发现仍然存在诸多卫生问题。经媒体报道,海底捞再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质疑声不绝于耳。8月27日下午,海底捞发布第三份公告《关于积极落实整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声明》,表示将会积极参加北京市正在倡导的阳光餐饮工程,主动将北京市及全国所有门店实现后厨操作可视化,接受媒体和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监督。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热点预测】
近日,《法制晚报》发表了《记者历时4个月暗访海底捞:老鼠爬进食品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舆论。作为国内知名火锅品牌,被业界奉为行业标杆的海底捞仍旧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读】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被奉为行业标杆的知名企业“海底捞”依旧被曝食品安全问题,此事折射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需要引起食药监、工商部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大监管力度,将食品安全问题坚决予以遏止。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餐桌之上看似光鲜的事物,往往背后的加工、储藏却问题频频,每每此类食品安全问题经媒体曝光之后总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和群众的一阵反胃。食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消费者而言,“下馆子”吃饭成为了日常交际的重要要素之一,食品安全问题切实损害了消费者的自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其次,消费者选择到装修豪华、服务质量好的商家就餐,是希望能够享用到高质量的用餐体验并吃到放心的饭菜,然而像海底捞这样以服务至上为理念的业界翘楚、行业标杆却依旧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光靠“面子”不重“里子”,会让广大的消费者寒心,对国内各大餐饮企业的形象造成打击,不利于行业整体进步。再次,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的滞后,总是媒体先报道,政府再处理这样一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种管理态度,也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也会加重人民群众的抱怨,造成群众对于中国食品的不信任。
食品安全问题年年强调,却屡禁不止,我认为导致这般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消费者维权意识、鉴别意识相对薄弱。每每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要么选择忍气吞声,要么选择私下和解,而对这过程中暴露的该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漠不关心。更有一些消费者就餐只看表面,装潢、餐具、口味,对于厨房背后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餐饮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感缺失,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导致一些失信经营。一个安全、卫生的餐饮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清洁、管理成本,许多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在这方面不够重视甚至故意忽略。此外,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的滞后,对于一些违规企业的打击力度不够,往往责令其停业整治却缺乏事后的跟进监管。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进行协调解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消费者自身加强维权意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将食品安全问题上升高度,发现一起举报一起;对于一些企业不要充当脑残粉,无条件原谅,更不能被一些餐饮企业“打折”、“送菜”、“代金券”这样的蝇头小利而丧失了自身的原则。第二,餐饮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做到诚信经营。食品安全关乎一家餐饮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切不可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出现一些违规行为;企业也要主动接受政府、群众监督,开辟透明厨房,随时随地接受消费者监督,做到餐饮制作透明化。第三,政府要加大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监管力度、处罚力度。政府监管这一只无形的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诚信黑名单,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餐饮企业采取坚决关停的措施,增加其违法违规成本,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就餐时的食品安全。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官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三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海底捞事件”再暴食品安全死角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海底捞事件”再暴食品安
全死角
|背景链接* 以“服务好到变态”著称的海底捞,近日被曝后厨老鼠乱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垃圾,让不少消费者感到震惊。除了海底捞,面包新语也曾被曝面包橱窗内老鼠横行,上海网红餐厅“一笼小确幸”由于食品污染导致多人中毒,一时间,多个明星餐饮品牌头顶上缭绕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阴云。
|综合分析* 一是标准坎。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最严处罚,一个前提条件是食品安全问题被发现,且能被认定。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很明显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无法被认定。最显而易见的例子莫过于“地沟油”了。过去几年,对地沟油的检测方法虽然有所升级,标准也有所提高,但依然无法完全检测出一种油是不是地沟油,一旦无法检测,警方就无法立案,对其进行“最严处罚”也无从谈起。这意味着,食品检测的技术与相关标准亟需提高。
二是监管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与当前“九龙治水”的监管不无关系。没有发生问题时,卫生、质监、工商、环保、市政、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均有监管之责;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之间就会互相推诿“扯皮”,以此回避责任,当这些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时,处罚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而最终的结局,也很可能步入“法不责众”的沉疴。就此来说,对食品安全问题而言,必须改善“九龙治水”的局面,明确必要的责任主体。如此,要进行最严处罚时,才能找到处罚的对象。
三是执行坎。法规是纸面上的,能不能“照进现实”,执行是关键。一直以来,公众都在感叹,我们从来都不缺少法律法规,缺少的只是对法律法规的执行。一些法律法规之所以执行不力,一方面可能是利益掣肘,地方执法部门甚至担当着保护伞的角色;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对执法者本身的监管,或是对其的监管流于形式。如今,拟进行修改的法律法规,显然是极好的,若想让这份善意得到发挥,执行这一关,必须坚挺起来,对执法者的监督,便不能再走过场。
|参考对策* 第一,体制创新,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食品监管新格局。建立以“大市场、大部门、大监管、大服务”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更适应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并区分对待普通产品质量与食品药品安全,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由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实现专业化监管。建立起的“市、区、街”食品药品三级监管网络,有利于把监管的触角伸展到深圳的每个角落,更好地落实国家、省有关建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要
求。此外,实行市以下垂直管理,基层监管机构合署设置,也有利于打破地域界限,统一监管政策、程序与标准,提高执法效率,提升监管公平性、减少资源浪费,确保政令畅通、统一高效。
第二,监管方式创新,培训考核食品安全管理员 守住食品安全首道防线。构建食品安全管理知识考核培训点,以获取食品安全管理员考核证书。推出覆盖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三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将配备经统一培训考核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作为食品准入的前置条件,强化从业人员主体责任意识。此外,实现食品生产许可网上办理,审批发证时限压缩。结合商事登记改革许可流程,推进审批流通许可改革顺利实施,取消销售预包装食品现场核查流程;研究“潜规则”推“黑名单”制度探索信用监管
第三,严格执法,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零容忍”。食品监管部门应着力把控主渠道食品安全,持续加大对重点时段、重点对象、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食品的监督管理,针对热点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还应持续开展打击私宰、水产品非法添加个专项查处行动。加快“两高”司法解释和“两法”衔接工作要求,着力查办大要案,对典型案件坚决曝光,对涉嫌犯罪的食品违法案件一律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起到了查办一宗案件震慑一个行业的作用。
第四,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念成共识。针对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曲解所造成的负面情绪,食品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转变思路,全方位、多渠道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风险交流。从丰富多彩的食品安全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再到公益公告、食品安全知识竞赛等,随着多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的展开,不仅为人们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也推动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念逐渐成为共识。
第四篇:ST盐湖案控辩双方上演“罗生门”事件
ST盐湖股权案事件经过:
●1997年,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控股的青海盐湖钾肥(36.12,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盐湖钾肥” ,000792.SZ)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6年9月,宋世新代表兴云信与盐湖集团签署了《增资扩股协议》。
●2006年11月24日,兴云信的股东与华美系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约定以7030万元转让兴云信全部股权,当时尚未取得盐湖集团股权。
●2006年12月5日,S*ST数码(000578.SZ)停牌,12月30日,公司公告称,盐湖集团将对其进行重组。
●2006年12月18日,青海国投向兴云信转让了其持有的盐湖集团3818.78万股股份。●2007年2月,华美系与兴云信签订信托协议,将其实际投资形成的盐湖集团股权权益委托兴云信持有和管理。
●2006年11月~2007年7月间,华美系合计向兴云信支付3.288亿元,兴云投资出资4000万元,兴云信将合计3.688亿元资金支付给青海国资委和盐湖集团。
●2007年12月,华美系以8050万收购兴云信100%股权。
●2008年3月,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盐湖”,000578.SZ)正式复牌。
●2008年5月,媒体报道了兴云信被华美系收购之事,6月,兴云信通过ST盐湖发布了“致歉”公告,称公司所持ST盐湖股份系信托财产,实际权益人为华美丰收、王一虹、深圳禾之禾公司和兴云投资。
●2008年11月17日,禾之禾向深圳市中院提起确权诉讼。次年1月4日,深圳市中院作出生效《民事调解书》,确定各方对ST盐湖的股权分割。
●2008年底,盐湖钾肥公告为减少关联交易,拟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控股股东ST盐湖。
●2010年4月11日,宋世新、董晓云等人被刑事拘留,随后被正式逮捕。
●2011年1月14日,张克强被云南省警方刑事拘留,不久被批准逮捕。
●2011年5月,在完成吸收合并之后,盐湖钾肥改名为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30日至2012年1月4日,ST盐湖案开庭审判。
盐湖股权案三大争议焦点: 焦点一:“国企”身份限定存争议
昆明公诉机关在庭审中指控,“国有企业青海盐湖集团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该支国有股的股东资格进行了限定:只能是国有企业。而张克强等人根本不具备成为盐湖钾肥股东的条件,但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被告人张克强等不甘心,产生了非法占有国有股权的目的。”
辩方则指出,这是“混淆盐湖集团股权、盐湖集团下属盐湖钾肥(上市公司)和盐湖集团借壳上市后的盐湖股份(000792)三个不同的概念,多次出现错用的情况。”由此,股东资格的“国企”身份限定成为本案的一个关键点。
公诉方提供了多名来自青海省国资系统及盐湖集团原高管或现高管的供述及陈述作为证据,并提供了2011年12月23日盐湖集团出具的《关于2006年增资扩股招股条件情况的函》,这份函件指出,“青海省政府和盐湖集团历来都重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对于盐湖集团的战略投资者,我们优先选择国有企业。”该函最后指出,“2006年我公司为非上市公司,不能公开招股募集资金,因此没有《招股说
明书》,当时可能有关增资扩股条件说明的非正式宣传资料,但该类资料依照规定不属于归档保存文件,因此没有找到。”
辩方则针锋相对,张克强的辩护人朱征夫认为,“投资门槛”应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不是一个事实问题,应当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来判断和认定,不能仅凭当事人的供述或陈述来认定。
辩方还拿出当时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证据呈上。比如,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6年)》都将钾肥项目纳入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投资的项目;国务院批准,发改委下发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4年修订)》更进一步明确地将“盐湖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列为“青海省”鼓励利用外资投资的优势产业目录。
“法律问题只能以法律的规定为准,我方提供的证据充分证明,我国当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层面均未对盐湖集团或盐湖钾肥项目的投资设置门槛。退一步讲,即使地方政府和盐湖集团设置了所谓的投资门槛,该门槛的设置也是违法的,是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是对企业法人合法投资权利的非法限制和剥夺,是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严重违反,所以华美丰收等与兴云信合作投资盐湖集团股权就不违反法律规定,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朱征夫在辩护意见中认为。
被告人、兴云信的控股股东兴云投资原总经理董晓云也在庭审中明确否认当时盐湖集团有限定为国有企业的门槛。
董晓云的辩护律师刘胡乐提供了另一项证据,他指出,从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查询到,兴云信成立时,深圳富华茶苑发展公司出资200万元作为其股东之一,所以即便当时设定的投资门槛“只能是国有企业”,兴云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企。同时刘胡乐还拿出了兴云信当初在盐湖集团增资扩股过程中被盐湖集团登记为非国有企业,代号“3800”的证据。
焦点二:受骗人主体待明确
根据昆明公诉机关的指控,被告人张克强等7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国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触犯刑法第266条之规定,应以诈骗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对诈骗罪的解释,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由于本案中张克强等7名被告人被诈骗罪,因此关于本案的受骗人是谁,成为14名辩护律师的一致指向。
宋世新的辩护律师刘胡乐在辩护意见中表示,“关于犯罪客体问题,谁被骗?骗了多少?何时被骗?这个冰山一角到现在都没有露出来,连受害人的陈述到现在还没有出来。财产案中连报案人都没有,是地球人?中国人?还是亚洲人?必须要有受骗人,要有受骗人报案,而公诉机关在起诉书、法庭调查阶段都没有明了,没有受骗人,本案何以成立?”
董晓云的辩护律师马军则指出,“你们举证的材料中有些的确有证据,但属于民商事证据,证明了这是一种合同行为,一种交易行为,本案只把一些根本不是证据的证据拿到法庭上,比如把证券市场周刊在2008年的《70亿国资被7000万元贱卖》的报道作为证据,但是在起诉书中竟然没有提到,没有指控70亿元国资被7000万元贱卖,可见这报道的内容是不真实的,把社会媒体的不真实报道作为证据,这不是非常不慎重吗?”
由于庭审尚未结束,本案将在2012年1月4日继续开庭,因此关于诈骗罪构成要件中的受骗人是谁的说法,这一谜底还要到时候由公诉人来解开。
焦点三:两项收购有无关联
在庭审中,公诉人指控被告人张克强等人从2001年起就精心设局,2006~2008年张克强等华美5人商议,利用云南烟草兴云投资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兴云信的国企身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由宋世新等人与青海国资委和盐湖集团商谈收购盐湖集团股份,收购成功后由张克强等人所有的华美集团和华美丰收将兴云信全部收购,从而占有盐湖钾肥股份。
公诉人的上述说法遭到了张克强的辩护律师朱征夫的反驳,其在辩护意见中抛出“投资盐湖集团和收购兴云信是不同的法律行为,二者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是完全独立的法律关系,起诉书将投资盐湖集团和收购兴云信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这是站不住脚的”的观点。
资料显示,2006~2008年盐湖集团与盐湖钾肥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盐湖钾肥换股吸收合并盐湖集团在2009年7月底才正式完成,兴云信原收购并持有的是盐湖集团股份。
朱征夫表示,“投资盐湖集团的主体是华美丰收、禾之禾、王一虹和兴云信,他们作为真实投资者,以兴云信名义进行的投资行为,四方均对盐湖集团进行了实际出资,并享有相应的股权及收益。这一投资行为的交易对象分别是盐湖集团和青海国投。而收购兴云信的行为主体是华美丰收和华美集团,交易对象是兴云信的股东兴云投资和云烟展销部。而收购兴云信的直接标的就是进行了资产剥离的兴云信100%的股权,间接标的仅仅为兴云信拥有的深房广场B座18、19楼、景苑大厦B座1-4层裙楼两处房产的产权,与盐湖集团的股权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与兴云信合作投资盐湖集团股权和收购兴云信股权是两个不同的、有联系又完全相互独立的法律行为,绝不能因其中某一个行为存在的瑕疵,就当然得出另一个行为也存在瑕疵的结论。”
第五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解析:“洁洁良”事件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解析:“洁洁良”事件
【背景链接】
“精日”即“精神日本人”的简称,具体指极端崇拜日本军国主义,从而仇恨本民族,精神上将自己视同军国主义日本人的非日籍人群。其表现为迷恋二战日军制服、在日军侵略遗址拍照留念、诋毁抗日英雄等。将自己对别国的兴趣建立在对本国和民族的亵渎和侮辱上。
2018年4月,经网友反映,网名为“洁洁良”的用户在网上发表错误言论。据悉,“洁洁良”为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在读研究生,本科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
2018年4月21日,厦门大学回应“洁洁良”事件:我校高度重视关于网友反映的网名为“洁洁良”的微博用户在网上发表错误言论一事,马上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经查,该微博用户为我校环境与生态学院在读研究生。
2018年4月23日23时左右,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在官网发布《关于对田佳良同学处理情况的通报》,通报表示:4月19日——20日,我院在读研究生田佳良以“@洁洁良”的网名在新浪微博上发表错误言论,产生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经学院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研究并报学校同意,给予该生留党察看、留校察看的处分。该生的其他问题,待进一步调查核实后依纪依规严肃处理。我们将以此为戒,深刻反思,全面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将立德树人和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位。[1] 【题目预测】
最近网上出现部分侮辱先烈的事件引起了广大网友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针对这类事件的人物,被称为“精日族”群体,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解析】
“精日族”即“精神日本人”的简称,具体指极端崇拜日本军国主义,从而仇恨本民族,精神上将自己视同军国主义日本人的非日籍人群。其表现为迷恋二战日军制服、在日军侵略遗址拍照留念、诋毁抗日英雄等。将自己对别国的兴趣建立在对本国和民族的亵渎和侮辱上。这类人群简直就是民族的败类。
之所以会出现精日族,一是因为有些人盲目过度崇拜日本,出身已经无法选择,只能在精神上选择日本人;二是因出于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觉得国家和社会对不起自己。三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部分精日分子违法成本低,肆无忌惮。四是对本国和民族缺乏自信。
精日族的出现挑战民族底线,扭曲历史事实,不断的践踏民族伤痕,诋毁抗日烈士,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慨。网络上散布违法的言论,诱导社会舆论的方向对正处于三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影响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
因此,首先,社会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平台要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一些内容的发布需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审查机制,对于一些精日信息一经发现,立刻删除并上报公安机关。其次,广大青少年们能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评论,在了解事情的真正后再下结论。再次,立法机关要完善立法制度,对精日分子的出现要进行严厉的处罚提供法律依据,提升违法成本。最后,在学校和社会要进行宣传教育,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