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弘扬劳动模范时代精神
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
弘扬劳动模范时代精神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先进大会上的讲话
毛锡年
2006年4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并表彰在我厂生产经营和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荣获厂劳动模范称号的温世平、刘世民等两位同志,荣获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的孙卫国等十八位同志。在此,我谨代表厂党委、厂行政、厂工会向辛勤工作在我厂各个岗位上的广大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厂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届老劳模和先进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年以来,全厂职工在厂党委、厂行政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上下一心,务实进取,在目前焦化行业依然低迷的状况下,全厂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不断战胜各种困难,保持了全厂生产经营的稳。
先进模范人物是社会的中坚、工人阶级的楷模、劳动群众的骄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厂生产建设所取得的每一个巨大成就,无不凝结着劳动模范的无私奉献和创造性劳动,铭刻着劳动模范的时代精神和崇高品格。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他们的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意识和求实进取的精神,弘扬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全厂职工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做起。特别是学习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高尚品格。稳定和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厂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要以劳模为榜样,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积极踊跃参加各种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发明创造以及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推进工人阶级队伍的知识化进程。
二、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随着我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不断提高,主力军作用将更加突出。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工人阶级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实践证明,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因此,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最大限度的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守纪律,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我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新贡献。
三、要学习劳模先进人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全厂职工都要象劳模先进人物那样,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辛勤劳动、崇尚科学;发扬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维护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促进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努力形成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和表率,保持和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好传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中各种复杂问题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在企业面临改革改制的过程中,更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理解改革,支持改革,自觉为国家、为社会分忧,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其次,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增强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勤奋学习,不断增强抗御失业的风险能力。
第二篇: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弘扬劳动模范时代精神(定稿)
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弘扬劳动模
范时代精神
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
弘扬劳动模范时代精神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先进大会上的讲话
毛锡年
2006年4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并表彰在我厂生产经营和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荣获厂劳动模范称号的温世平、刘世民等两位同志,荣获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的孙卫国等十八位同志。在此,我谨代表厂党委、厂行政、厂工会向辛勤工作在我厂各个岗位上的广大职工致以节日的问
候!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厂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届老劳模和先进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年以来,全厂职工在厂党委、厂行政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上下一心,务实进取,在目前焦化行业依然低迷的状况下,全厂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不断战胜各种困难,保持了全厂生产经营的稳定。在这里,我再次代表厂党委、厂行政向全厂职工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造就无数英雄。在我们邵焦这块土地上,先进模范人物层出不穷。仅在近几年,就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这次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来自不同的岗位,他们之中有长年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优秀工人;有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
人员;有锐意改革、创新管理的企业管理人员;有为培养“四有”新人呕心沥血的辛勤“园丁”。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为我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用自己的先进事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光彩。他们不愧是我们的楷模,不愧为全厂职工学习的榜样。我相信,通过这次对先进模范人物的表彰,一定可以在全厂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尊重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大力弘扬劳动模范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和时代精神,推动我厂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冲出困境关键的一年。面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厂党委、厂行政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和国领导人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全心全间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立足本职,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大力深化结构调整,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为我厂的生产经营工作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一、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先进模范人物是社会的中坚、工人阶级的楷模、劳动群众的骄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厂生产建设所取得的每一个巨大成就,无不凝结着劳动模范的无私奉献和创造性劳动,铭刻着劳动模范的时代精神和崇高品格。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他们的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意识和求实进取的精神,弘扬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全厂职工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做起。特别是学习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脚踏实地,勤
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高尚品格。稳定和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厂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要以劳模为榜样,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积极踊跃参加各种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发明创造以及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推进工人阶级队伍的知识化进程。
二、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随着我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不断提高,主力军作用将更加突出。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工人阶级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实践证明,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当
之无愧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因此,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最大限度的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守纪律,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我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新贡献。
三、要学习劳模先进人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全厂职工都要象劳模先进人物那样,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辛勤劳动、崇尚科学;发扬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维护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坚决反对和抵制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促进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努力形成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和表率,保持和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好传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中各种复杂问题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在企业面临改革改制的过程中,更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理解改革,支持改革,自觉为国家、为社会分忧,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其次,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增强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
工”活动,勤奋学习,不断增强抗御失业的风险能力。再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珍惜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和统一,坚决同一切危害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损害企业集体利益的现象做斗争。同时,也希望这次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警、自重、自省、自励,把已取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
四、加强劳模管理,切实做好劳模帮扶工作。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又是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中的特殊群众。一方面,他们要时时处处发挥“脊梁”和楷模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有着与常人一样情感和生活的普通劳动者。我们要把关心爱护劳模和尊重培养劳模作为一项重要的任
务,做到既表彰、培养和塑造劳模,又切实尊重、关心和爱护劳模,要切实解决他们的各种实际困难,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和模范带头作用创造条件。工会组织要积极协助党政部门为劳模,特别是遇到各种困难的劳模排忧解难,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努力为劳模办实事、办好事。我们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都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支持,工会要在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好全厂的评先日常工作和劳动模范的管理工作,汇同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研究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有一定科学性、公正性考核标准的评先机制和办法,让那些埋头苦干、克已奉公的优秀劳动者成为我们真正的代表。通过评先活动,弘扬正气,弘扬时代所需要的向上精神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厂党委、厂行政的领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同志们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第三篇: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
世界历史研究所 于沛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灵魂,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命。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统一和持续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历史科学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使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任何文化都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它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国家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只有具有强势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利益。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使文化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创新就成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中之重。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文化又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才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就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指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魂魄、升华民族品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
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面前,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求,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体现了对文化的要求。就劳动者而言,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劳动,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等都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劳动者使用的劳动工具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劳动对象的改变,从其实质的意义上来讲,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问题。我们谈文化,主要就是要研究文化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的条件下,文化形态的先进与否决定了生产力发展与变化的方向。文化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态,既有其独立性,又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必须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论断,把文化建设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来考虑,放到整个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局中来考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不是孤悬于历史进程之外的,它自身也面临一个现代性的转换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成功地实现现代转型,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才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发展先进文化。
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决定了文化创新必须在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华的积淀,这种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础。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础。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
同时,还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问题。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切忌抱残守缺。我们要有世界历史的眼光和“拿来主义”的勇气,对西方文化有选择地批判地加以吸收;也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自觉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要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要有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理性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流方向。先进文化应该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包含了当代科学和文化的最新成就,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而不是颓废的、消极的、愚昧落后的、阻碍社会前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组成部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仅在其拥有先进的思想道德,还在其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思想道德文化决定着整个文化的社会性质,统帅整个文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政治进步。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全球化、多样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趋势,中国文化怎样才能以其独特魅力,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面对全球化,应坚持全球化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实现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自由进行对话交流,实现对全球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的共享。面对文化发展的这种全球化走势,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域外文化,既要努力学习其优长、吸收其积极成果,又要警惕消极、颓废文化的侵袭;既要反对文化壁垒和盲目排外,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进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突显民族文化的特色。
就文化而言,经济全球化最终会影响到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通过交流会在某些问题上取得共识,但这种共识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根本改变。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同时也就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独立性。民族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文化的民族性,实质上就是一定民族与别的民族在文化特质方面最本质、最深刻的区别。任何一种文化的民族性,只要该民族存在,就不可能消失。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越是弘扬民族精神,越是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临着继往开来、重铸辉煌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发展先进文化定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这是当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迎接挑战,就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身固本可御百病不侵,真正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只有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当代中国文化才能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沃土、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现代新型文化。当前,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创建当代中国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应重视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特别应该强调,坚持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精神的和智力的支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离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生存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当前世界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强调这一点,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文化结晶。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为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和力量聚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上来,为国家统一、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使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综合国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要有自己的精神。一个民族无论遇到多少灾难和坎坷,但只要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百折不挠,成就民族伟业,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也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使物质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一定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往往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加重要。例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以一种观念形态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源泉,一个民族只要朝气蓬勃,始终保持浩然正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一定充满希望,有光明的未来。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磨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精华和坚定志向。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群体意识,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内容。有无民族精神,有怎么样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千百年来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是民族精神。它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血脉认同和归属意识,加快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民族的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切实保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民族灵魂,其作用和影响从不仅仅限于精神领域,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始终使中华民族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锻造和培育起来的,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不断适应时代的进步,从本质上反映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使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出时代精神,并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例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今天的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已同爱社会主义、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中华民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精神也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增强自己的时代品格。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着民族精神的内容,使“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新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八十多年来,民族精神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和发展,使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统一。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始终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基本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的党性党风是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热爱和平等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种文化形态持续向前发展的持久动力,在于体现该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个性。同时,也正是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使该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而表现出独特的魅力。而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主要是通过民族精神体现出来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文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中华民族的存亡。人们清醒地看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经济、军事、科技的优势地位,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企图建立由西方文化主宰的一统天下。民族精神作为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于捍卫民族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掘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优秀的中国史学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记录,同时也是当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借用龚自珍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这一名言,完全可以说,欲坚持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先为史,首先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历史学历来被称为“文化中的文化”,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历史研究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是当代中国广大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不曾中断,有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长期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自远古以来中华文明精华的凝聚和沉淀。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在传达丰富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还深含着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中国史学对于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努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发掘中国史学资源,赋予其崭新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史学将会以其特有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发挥其孕育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历代十分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遥远的夏代,已设有史官。此后,一直延续到清代,史官在为前朝、当朝修史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总结,并吸取历史经验的伟大民族。中国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强调“述往事”而“思来者”,也就是中华民族在走向未来时,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中国历史发展绵延不断,同样,中国史学的发展也绵延不断,无论世事多么艰难,历史矛盾运动多么曲折,但中国历史学和中国历史,都同样表现出不断进步的历史的连续性。正是这种连续性,才使中华民族今天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史学遗产。
一部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培育和弘扬的历史。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中,在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抵御外来侵略,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培育起来的。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历尽艰辛,饱经磨难,但始终能够长盛不衰,这是由血脉相传的中华民族精神决定的。
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心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丰富的中国史学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生动的范例。从史学遗产中吸取爱国主义营养,是新时期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国史学著述中,歌颂统一、反对分裂,歌颂民族英雄、鄙视投降叛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不仅仅是史家历史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具体内容,是褒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这些历史文化的浸润和积淀,使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历史学家的作品,而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追求,是独具魅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培养孕育了爱好和平的传统,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爱好和平和热爱祖国、团结统一是一致的,爱好和平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之一,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和世界上其他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越来越紧密,影响越来越深刻。在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和谐共存。通过吸取了各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升华,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坚决打击外国侵略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英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们不愧是民族的脊梁,正是这些高尚的民族品格和振奋的民族精神,才使西方列强永远无法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回顾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重要的规律性的现象,那就是 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都会成为时代的主题,与此同时,历史学将发挥独特的、重要的作用。历史研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历史学家要从书斋中走出,积极投身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去,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其研究回答现实生活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实际危险。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的入侵,表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步伐,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彻底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林则徐、魏源、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志士仁人高扬民族精神,使中国民气为之一振。这时,梁启超以进化论、进化史观为理论基础,发起了“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序幕。他认为“史界革命”的意义远超出学术本身,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史学是社会的折射,“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中华民族则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梁启超说:“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而且“天下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1 因此,他强调历史学的性质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种族盛衰兴亡之迹”,而历史学的精神则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种族盛衰兴亡之故”。2这些认识和“救亡图存”、“求强求富”,弘扬民族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党的领导历来重视学习历史,包括学习外国的历史。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革命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3邓小平同志也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江泽民同志给白寿彝教授的贺信中写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经验中不断开拓前进。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取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痛苦。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做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5 只有坚持文化的创新,才能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样,只有坚持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才能充分地实现史学的功能。将历史研究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将使当代中国历史科学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因,而永葆青春活力。当前,我们应通过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品格,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中国各族人民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03/6
第四篇: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鼓舞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国家进步的精神支柱。在历史长河的洗练中,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个时代,中华儿女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也是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可以分别表现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惜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是为本民族大部分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曾经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遭遇了许多艰难险阻,也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为国为民族奋勇战斗的民族英雄。西汉霍去病的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短短数字,道出了当时无数华夏儿女的心声,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后人。近代林则徐,虎门销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抗非典、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和世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细细看来,不难发现,爱国主义始终贯穿与整个民族发展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走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道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均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延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改革创新、爱国主义是我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主旋律,这种主旋律越鲜明,越突出,人们的思想就越统一,力量就越凝聚,人民就越团结,社会就越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越有保障。因此,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五篇: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企业
--读《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的心得体会
(工程部)
读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虽位高而能克己、自觉奉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种需求理念很是钦佩。毛泽东同志甚至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最大的犯罪”。对照公司现状,个人觉得企业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需求理念的首要问题是应明确主要对象。
十五冶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断了计划经济的奶,转而喝市场经济的水以来,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一直颇为稳健运行,规模不断扩大,靠的就是全体职工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时任十五冶一公司经理的方昌明为了阳逻电厂的市场开拓的事)。虽然在转型期,我们企业也吃过计划经济最后的大餐——如铜陵冶炼厂等,但我们真正与同行比起来有优势的地方是在我们周材、工程材料消耗的控制上。早在90年代,中建三局就和我们在电厂的主厂房同台竞争,据我所知,我们的周材管理上比他们就要好,再后来,他们基本就不作电厂了。所以工程物资是我们厉行节约主要对象。
而今的市场是垄断性更强,而我们的管理随着人力资源的短板而趋向粗放,跨行业经营也日趋弱势,所以我们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在这个时候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企业尤显重要。经营项目时项目部全员和机关相关部室需绞尽脑汁,做好项目的开源节流的前期策划,一切以勤俭节约为手段,以赚钱盈利为目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只有在经营好项目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有所积累并取得良性发展。资金也是我们厉行节约的主要对象。
对我们企业而言,放松对职工的思想教育、业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人的热情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企业员工有限的热情和精力都不能有序导流而成合力的话,那就会成为形式上的组织,实质上的散沙。对照当前我们是否更应该培养使用好每一个人,是否应该把人力资源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让员工“安居乐业”上呢?人力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只会增加社会和企业成本。所以人力资源也是主要对象,也是最重要的对象,只有它才能实现“百年老店”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财、物”是我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求理念的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