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争取全面攻克。同时,广西中公教育密切关注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相关信息,为各位考生提供有用的备考资料。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考生在备考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应多练,充分掌握面试技巧,重点仍然是注意积累,平常可以多听听新闻,关注时政热点,为考试积攒知识,储备能量,从而在考试中出色发挥,一举成‘公’!(Tip:下载本文档后可以打开文中蓝色字体的相关网址链接)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第二篇: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提纲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与教育法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历史: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4、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5、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7、现代意义的学校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是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1912年,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1912—1949)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8、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自此,在和平与安定的社会环中,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中国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系统,实行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工作时间内安排专门时间系统学习等教育形式。
9、教育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启动。改变了过去无法可依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已颁布实施的有《学位条例》(1980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3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等6部教育法律,以及16项教育行政法规和200多件教育行政规章,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10、20世纪90年代:1999年6月,中国政府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功能将从传播知识向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转变。
11、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界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健全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与企业教育系统,设置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系统,在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网络,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社会化的受教育机会。
现状:
(一)中学教育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二)中学的分段和办学体制
(三)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壮大。但是,我国中学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危房,有不少学校缺乏实验设备,教育经费不充足,流生现象仍不断发生,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教师质量还不够高,教师待遇偏低。(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状: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1.规划阶段:(1)调查研究(1996~1998年)
(2)纲要拟订(1999~2001年)(3)方案颁布(2001—2003年)
2.实验与实施阶段:(1)义务教育阶段
(2)普通高中阶段
3.评估与改进阶段:
(1)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次调研(2)校本教研的提出(3)高中实验区调研报告 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六)课程法制化 2.教育学基本原理。
(1)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两方面。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正向功能
1、促进个体发展
2、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二、负向功能
1、增加受教育者的负担。
2、由于教育不当,致使受教育者身心不能健康发展。
3、影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3.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不同。针对不同年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③不平衡性(把握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④互补性(如失明者视觉虽然不好,但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⑤个别差异性(做好因材施教)
(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答:⑴先天的遗传素质 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⑶教育;即社会因素.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 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 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答: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如: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发展的知识
第二,对中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 第三.要求教师张文中学教育与教学理论 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专业发展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答: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应做到: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4.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常规管理(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平行管理(对集体和对个人管理结合)、民主管理、目标管理(师生共同确定目标)2)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热爱所学专业,经常与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习交流,改进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贯彻“中专生行为准则”,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中的偶发事件,认真调查处理,并及时汇报。
4、指导班委会、团支部的工作,做好班、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发挥作用。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和身心健康,协助开展第二堂课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公益性劳动
和社会实践活动。
5、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6、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班主任常规工作,按时参加班主任会议,填写班主任工作台帐,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写好学生操行评语和毕业鉴定,协助学校搞好学生的奖惩工作。
(3)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答:主题教育(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班队例会(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等。)、班队文艺活动(文艺联欢会、节日联欢会、生日联欢会、毕业联欢会)、班队体育活动(跑步、球类、竞技类)、班队科技活动(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调查、科技兴趣小组、科学知识讲座)、班队劳动(大扫除、组织为人民服务)、班队游戏活动(竞技类的、智力游戏)。(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答:1.做好班级常规管理。
2.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
3.树立典型,平时对待学生。
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5.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5.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常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第一,教育模式的滞后性
第二,教书育人的被动型
第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网吧、游戏厅、不良电影电视 第四,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二)教学法。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含义: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特点:(1)教学目标定在教学活动前,具有期望性的特点。(2)教学目标由三维目标组成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3)教学目标内部层级分明,具有层次性的特点。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4)教学目标清晰可行,具有操作性的特点。(5)教学目标带有弹性,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二)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即接受(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三)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即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2.教学过程。
(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教学过程有五种基本功能:知识传递功能、智力发展功能、情感培养功能、品德形成功能和个性 发展功能
(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第一,特殊认识说—代表人物:凯洛夫
第二,发展说—代表人物: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可夫(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第三,交往说---教学是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师生交往活动。第四,多重本质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3.教学内容。
(1)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2)了解教学内容的特性。
(3)掌握课程标准的意义、性质和内容。
意义:它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性质: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它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的。内容: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四川课改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4)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容易导致“剧本化”的行动,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预设,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
(二)创造性
(三)探究性
(四)开放性
(五)层次性
(六)主题性(7)掌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4.教学行为。
(1)了解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和特征。第一,判断标准:教学目标。
第二,特征:
1、目标清晰
2、善启善导
3、遵循逻辑
4、手段有力
5、动态调控
6、富有创意
(2)掌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
教师角色行为: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3.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4.教师还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实施行为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三、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四、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教学评价行为转变:
一、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二、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相互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相结合。
三、全员评价、全面评价和全体参与
四、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3)掌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要求: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4)能运用相关理论对课堂教学实施进行恰当评价。5.教学组织形式。
(1)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
含义: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
特点:⒈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⒉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⒊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优势:⒈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⒉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⒊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⒋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⒌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⒍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
能力及学习热情等。局限性:
⒈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⒉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⒊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⒋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⒌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⒍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⒎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8.不利于因材施教。
(2)掌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形式和具体要求。
内涵: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们为达到共同一致的目标,所进行的一种小组分工合作、积极互赖的学习形态。其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②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③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④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⑤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形式:第一层次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
具体要求:
1、明确目标。
2、把握合作时机
3、恰当合理搭配小组
4、创设人人展示机会
5、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
6、避免讨论过多过繁
7、建立有效评价机制.(3)了解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6.教学媒体。
(1)了解教学媒体对课程教学领域的影响。
答:
1、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与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与人工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那必将掀起人类教育事业的一场新革命。(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 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整合。
2、教学目标的整合。
3、教学内容的整合。
4、教学活动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
1、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扩大信息容量,丰富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
3、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境化、立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5、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有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教学评价。
(1)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含义: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基本类型:
第一,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1.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
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
3.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以具体体
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依据,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一种评价方法)
(2)常模参照评价。(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评价方法。)
第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2.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2)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领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与专家评价。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一)教育心理学。1.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①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注。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人类的本性;第二,学习心理;第三,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教育问题。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佛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受行为主义影响,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
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重视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②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2.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系列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发展的每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之前各阶段冲突的解决。冲突是指,在每一阶段发展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一个发展危机(危险和机会),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选择和一个消极选择。解决危机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对个体的自我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当,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尽管也可能会在后期阶段中得到修正,但是往往需要个体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耗费巨大的心力。8个阶段如下:
1、信任——怀疑(0-1.5岁)
目标: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即充分相信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任务:母亲亲自抚养和哺乳婴儿,给予无条件的爱抚,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产生信任感;
消极选择的后果——产生怀疑和不安。可伴随儿童度过整个童年期,甚至影响成年的发展。
2、自主——羞怯(1.5-3岁)
目标:对权力和独立性的渴望,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吃饭、穿衣、大小便)。任务:父母允许儿童自由的探索,并给与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心。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形成自信心;
消极选择的后果(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儿童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多的怀疑和羞怯会导致个体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动感——内疚感(3-
6、7岁)目标:出于自我动机追求一些活动(例如帮父母做家务),通过胜任这些活动,认为自己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任务:父母注意要儿童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同时监督控制会造成危害的活动。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他们的贡献能够被接受,从而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过多的干涉和禁止)——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4、勤奋感——自卑感(6-12岁)目标:在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下,力求保持平衡。开始体会持之以恒的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形成成功感。任务:成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和帮助。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胜任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困难和挫折)——今后学业颓废,可能转向校外活动,一般是反社会行为。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目标:考虑“我是谁”,性别角色、人生观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能力、信念、性格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选择自己今后的职业; 任务:教师有可能和最适合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人,学生选择某一专业往往是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中学生绝不应当被当做孩子来看待,决不能在相关人的面前轻视他们,给予明确的指示,注意同伴的影响。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四种):获得角色同一性——充分的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和对自我清晰的认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6、友爱亲密——孤独(18-30岁)
目标: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任务:个体愿意并有能力建立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长久的友好关系,愿意与他人分享不计较回报。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亲密感;
消极选择——陷入孤独。
7、繁殖——停滞(30-60岁)目标:繁衍后代,并在工作中具有生产能力或创造力。任务:抚养下一代,并把下一代看做是自己能力的延伸。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的后果——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消极选择形成的后果——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舒适,对他人和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悲观绝望(6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前期发展顺利的结果——则在此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获得了自我完满感;前期发展不顺利的结果——陷入绝望,害怕死亡。
(2)理解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内涵。
①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
积极的心理变化。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婴儿、相当于学前期、幼儿期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②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③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④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应用。
①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2—
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 1、12岁及以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②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定义为:“智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产生新问题,并能在该人的社交和文化中创造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八种智力构成的,每一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这八种智力是: 1.逻辑数学智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语言智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音乐智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空间智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身体运动智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人际关系智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内省智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8.自然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 的表现。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
一、对于场独立型学生,教师应根据这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风格,多提供一些难度较大且具有挑战性或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对于场依存型学生,教师则需要根据这类学生合作意识强。
二、对于视觉型学生来说,他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具有一走的优势,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善于通过图表、画面等视觉性刺激接受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多用图表法讲解,并多鼓励这类学生养成上课 作笔记的学习习惯,国培计划材料
以提高其学习效果;与视觉型学生恰恰相反,听觉型学习者在英语、语文和历史等方面的学习中效率较高,他们往往喜欢通过倾听教师讲述来接受知识信息,并在语言方面发挥其优势。
三、对于趋同型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这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强,善于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特点,提 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知识信息,使其能够自主地内化外部的知识信息,并使其认知结构能得到不断的扩展;对于趋异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这类学生善于分析和比较,具有较强的观察和研究能力的特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四、对于冲动型学生,教师应该考虑这类学生反应敏捷,敢于表达的特点,注意保护其喜欢发言和回答教师提问的积极性,并在其发言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循循善诱、给予点拔。
五、此外,还有少数动作型学生听课和阅读学习效果都较差,但擅长于记住情境和动作,操练、表演、画画等动手能力较强,让他们安静地坐着学习感到困难,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创造条件为这类学生提供“做中学” 的机会。3.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开放型的教师。(2)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罗森塔尔效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①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②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③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有多样性、自主性、持续性特征。(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教学相长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以及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①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 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 提高在职教师。
②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日记、从学习者角度、与同事和专家的交流、从学生征询意见(5)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①概念: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它有三个核心成分: 1.情感衰竭。2.去个性化。3.个人成就感降低。
②成因:教师职业的压力、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挑战、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学校人际环境与领导
③对策:1.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的地位。2.关注工作的兴奋点。3.改变内部心理元素。
4.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
(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
(二)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
(三)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作用:人类个体通过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学习又推动着人类去改造和发展社会生活。(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①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即:准备率、效果律、练习率。②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④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3)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应用;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①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②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
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③归因,是人们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原因本身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是知觉者对事件或现象的原因所作的主观推断
应用:归因疗法:对低自尊者、低自信者通过改变其归因风格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真归因与假归因)
归因激励:通过对事件的归因调动下属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归因管理:通过归因化解矛盾与冲突。归因决策:通过归因提高决策的质量。
归因训练:通过归因训练,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④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一)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二)多鼓励赞赏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四)适当展开竞争
(五)创设良好的情境
(六)明确学习目的(4)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含义。
①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识。②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③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④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
(5)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明确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因素:
(一)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二)思维定势
(三)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四)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和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五)知识经验
(六)动机和人格 ②培养途径: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的体系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6)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①本质与特点:强烈的求异性、奇妙的想象力、勇敢的开拓性、全方位的开放性 ②训练方法:(一)发散思维训练:
1、大脑激荡法。
2、反向法。
3、类别变动法。(二)直觉思维训练:
1、大胆设想法。
2、还原法。(三)形象思维训练:
1、图像法。
2、联想法。(四)特异思维:“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是特异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
(7)了解学习策略、元认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 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5.教学心理。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式(复习旧课--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二、探究式教学(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三、抛锚式教学
四、范例教学模式(2)了解布罗菲和伊伏特旬划分的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
1、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管理
2、小学中年级阶段的管理
3、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管理
4、高中阶段的管理
(3)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及程序。
原因:1.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
2.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3.应试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
4.不良心理素质的影响
矫正:1.做好预防,加强管理
2.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风建设 3.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4.运用教育机制,对症下药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1.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1)了解和掌握德育(包括广义德育、狭义德育、道德、品德等)的含义以及学校德育的含义;掌握德育的意义或作用。
①含义: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4.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②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懂得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
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3)掌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4)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含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任务: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主要内容:1.学习心理指导
2.生活心理指导
3.人际交往指导
4.个性发展指导
5.情感教育
6.升学与择业指导 7.青春期教育 2.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1)掌握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3)熟悉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知是品德形成的指南,情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意是品德形成的保证,行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学生的品德形成一般是从知开始,以行结束。(4)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特点:1.计划性与正面性
2.复杂性与多端性
3.引导性与整合性
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掌握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含义。
1.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
具有指导作用
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3.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学校德育实施途径主要有:
1.教学。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2)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3)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理解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
主要方法: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德育内容、德育目标 4.师德规范与法规教育。
(1)了解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含义: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重要性:1.师德对教师起调节作用。
2.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3.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2)了解和掌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的时间(2008年)、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关爱学生—灵魂、教书育人—天职、为人师表—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对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主要要求。教学成绩、师德表现(首要内容)、课堂表现、学历高低
(4)了解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主要内容,理解《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四个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幼儿(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新颁)等法律中关于 “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规定和要求。
1.教师: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学生: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三篇:广西教师招聘
广西容县2011年公开招聘小学、幼儿园教师简章
根据《2011年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的有关规定,经县政府同意,决定公开招聘小学教师38名,幼儿园教师30名,特制定本简章。
一、招聘范围及人数:1.面向容县现在岗代课人员招聘乡镇小学教师30名;2.面向容县原代课人员招聘乡镇小学教师8名;3.面向玉林市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招聘城区幼儿教师24名;4.面向容县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招聘乡镇幼儿教师6名。具体招聘岗位和人数见附表。
二、招聘对象
(一)经容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聘用的,现仍在容县公办学校工作,符合报考条件,年龄未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以个人档案为准,男性1951年6月1日后生,女性1956年6月1日后生)的在岗代课人员。
(二)曾经容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聘用的,符合报考条件,年龄未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以个人档案为准,男性1951年6月1日后生,女性1956年6月1日后生)的原代课人员。
(三)报考城区幼儿教师的玉林市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符合报考条件,年龄35岁以下(1976年6月1日后生)。
(四)报考乡镇幼儿教师的容县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符合报考条件,年龄35岁以下(1976年6月1日后生)。
三、招聘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没有修炼***,没有黄赌毒行为,没有参加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没有违反计生政策(以县计生部门证明为准)等问题,热爱教育事业,思想品德好。
(二)代课人员需具备国家承认的中专以上毕业学历并取得小学以上教师资格证。
(三)报考城区幼儿教师的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需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或小学教师资格证。
(四)报考乡镇幼儿教师的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需具备教师资格证。
(五)身体健康,按公务员录用的体检标准与操作规程体检合格,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四、报名办法
(一)在岗代课人员到所在乡镇中心学校现场报名,乡镇中心学校初审汇总后于6月18日前送县教育局审查小组审核。
(二)原代课人员到县教育局现场报名。
(三)所有代课人员现场报名结束经资格审查通过后,由教育局统一代为网上报名。
(四)代课报考人员持学历证、身份证、教师资格证、计生、派出所等有效的合法证件和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交近期标准的一寸蓝底或红底免冠彩色相片2张,具备加分条件的,交验加分项目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根据玉市价〔2006〕120号文件规定,在报名点缴交报名费10元,考试费每科50元,共110元。
(五)应往届毕业生登录玉林人事人才网(www.ylrc.net)进行网上报名,填写《2011年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登记表》,上传本人近期标准的一寸蓝底或红底免冠彩色正面电子照片,并自行打印《2011年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登记表》一式三份。网上资格审查通过后,于2011年6月20日--6月25日持《2011年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报名登记表》原件、学历证、身份证、教师资格证、符合加分条件的证件或证明材料、同分处理办法所需证件或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到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容州镇河南中路41号)验证并缴交报名考试费110元。
五、报名时间
(一)代课人员现场报名时间: 2011年6月15日—6月20日(逾期不受理),考试前考生凭身份证到原报名点领取《准考证》。
(二)应往届毕业生网上报名时间:2011年6月15日—6月22日,已验证并交报名考试费的考生,在2011年7月8日—15日登录玉林人事人才网(www.ylrc.net)自行打印《准考证》。
报名咨询电话:县人社局:0775-5117909、5117918 联系人:梁萍
区清
县教育局:0775-5329507 联系人:刘惠霞 梁日坚
六、考试
(一)开考比例:应往届毕业生报考设岗幼儿园教师岗位的人数与报考人数的比例应达到1:3才予开考。达不到开考比例的岗位,根据报考人数按达到1:3的比例相应减少招聘人数。
(二)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测验》两科。每科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每科120分钟,《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的综合基础知识,包括: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时事政治、法律常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中国—东盟基本知识、《计算机基本知识》;《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试应试者的从事职业工作所具有的一般能力,如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语言表达与理解、资料分析等。考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卷。考试不指定参考资料,考务工作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
(三)考试时间: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上午9:00--11:00;《公共基础知识》
下午14:00—16:00。《职业能力测验》
(四)考试地点:容县都峤中学
七、面试:从应往届毕业生中招聘的幼儿教师必须进行面试(代课人员不面试)。
(一)按各设岗学校招聘职位的人数,依据笔试总成绩(含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按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如遇末位总成绩相同,则按“同分处理办法”进行确定。
(二)面试主要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进行,满分60分,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
(三)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八、加分:加分计入笔试成绩,具体加分项目及标准如下:
(一)代课人员加分(加分累计最高不超过50分)
1、教龄分:教龄按每满一年进行加分,不足一年部分不计分。具体加分标准为:5年以下(含5年)每年加0.45分;6年至10年每年加0.85分;ll年至l5年每年加1.35分;l6年至20年每年加1.85分;21年以上每年加2.35分。在岗代课人员教龄计算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30日,原代课人员教龄计算截止时间以清退、辞退、辞职时间为准。
2、学历分:比符合学历要求每高一个学历层次加2分。
3、奖励分:对获得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县(处)级以上党委、政府及其处级以上部门授予的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优秀(先进)教师、优秀(先进)教育工作者、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师、继续教育先进个人(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两基” 先进工作者、德育优秀(先进)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团干(团员)荣誉称号的予以加分,其中:县教育行政部门加1分,县(处)级加3分,市(地)级加4分,省(区)级加5分,国家级加6分,同年获得的同类奖励只给级别高的荣誉加分。奖励分累计不能超过6分,4、职称分:获得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加5分。
5、职务分:对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命的学校中层以上满一年的领导予以加分,其中:学校中层领导(含教学点、分校负责人)加1分,校级领导加3分。加分依据以任命文件或证明为准。
6、计划生育分: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加5分,加分依据以县计生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
(二)应往届毕业生加分:符合下列加分条件的人员,在笔试成绩中加5分。
1、玉林市1999年至2007年按桂人发〔1999〕83号文件经县级组织人事部门选聘到村级组织任“村官”(现尚在村官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
2、服务满两年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含2009年8月到玉林市服务的“三支一扶”人员)或西部志愿者。
九、考核
(一)在岗代课人员和原代课人员分别按考试总成绩(含加分)由高分到低分,按1:1比例确定被考核人选,在岗代课人员提交近三年来工作学习总结一份,所在学校出具鉴定。原代课人员提交近期工作学习总结一份,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有无违法违纪证明,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对其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现实表现、业绩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
(二)应往届毕业生根据报考各设岗学校招聘职位人数,按考试总成绩(笔试+加分+面试)由高分到低分按1:1比例确定考核名单,考核主要查阅毕业生的档案资料,被考核人提交近期工作学习总结一份。
十、体检:对考核合格人员进行体检,体检参照公务员录用的体检标准与操作规程进行。
十一、同分处理办法
(一)代课人员:在确定考核人选或体检不合格时,如遇考试总成绩(含加分)分数相同,则按加分从高到低确定,加分多者优先;如加分也相同,则依次按工龄、学历、职称、职务、奖励项的长短、高低、先后确定及递补人选。
(二)应往届毕业生:在确定面试、考核人选时出现考试总成绩(含加分)相同,或考核、体检不合格的,按如下办法处理:学历(学位)高者优先;学历(学位)相同的,职称高者优先;学历、职称相同的,毕业时间(以毕业证书的日期为准)前者优先;以上均相同的,依次按毕业院校所属的一本、二本、三本、非普通高校等教育类别进行取舍。
十二、选岗:代课人员按照高分优先选择设岗学校的原则,根据报考类别人员的考试总成绩(含加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择设岗学校,设岗学校一经选定,不得更改。对自动放弃选择设岗学校的人员取消聘用资格,在岗代课人员作辞退处理,原代课人员三年内不得参加招聘教师考试,同时根据第十一点“同分处理办法”进行递补。
十三、聘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根据各类报考人员报考职位笔试及面试总成绩、考核和体检结果,确定拟聘用人员名单,并对拟聘用人员的报考资料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对拟聘用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公示结果无异议的,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文聘用,同时拟聘人员与设岗招聘学校签订5年以上聘用合同。拟聘人员一经聘用,享受财政工资福利待遇并办理入编手续。
十四、纪检监督:本次公开招聘教师工作贯彻“公开、公平、公正、择优聘用”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本《简章》的规定执行,招聘考试工作邀请县纪委、监察局对整个招聘工作进行监督,同时接受考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如发现有违规或弄虚作假行为,视情节轻重对有关人员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监督电话:0775-5322043(县教育局); 0775-5117900(县人社局);0775-5322013(县纪委)。
第四篇:2018广西教师招聘
2018广西教师招聘《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是()
A.德育B.美育C.体育D.智育
【答案】D
2.关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的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德育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B.体育起灵魂和统帅作用
C.智育起基础作用
D.美育起动力作用
【答案】A
3.我国教育目的的本性质是()
A.培养劳动者
B.为人民服务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答案】C
4.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是()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职业教育
D.继续教育 【答案】B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的是()
A.发明印刷术
B.物质基础
C.阶级分化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答案】A
6.由蔡元培主持制定,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7.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主要包括的四个层次是()
A.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C.著通教育、特殊教育、专北教育、职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答案】A
8.从知识的传授来说,教师不是把科学家发现和概括出来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必须对知识进行加工,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这反映教师芳动特点具有()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繁重性
【答案】B
9.陶行知的“棒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用来阐释教师()
A.文化素质
B.教育素质
C.身心素质
D.道德素质
【答案】D
10.从事教学工作五年的李老师已经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教学实践,表明李老师实现了()
A.专业自主
B.专业自我
C专业自律
D.专业自创
【答案】D
11.叶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认为能够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学看作是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建构意义的过程,能够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答案】D
12.主张教师专业发展除了个人努力外,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学习团队的建设,这种观点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
A.感性取向
B.理智取向
C.文化生态取向
D.实践-反思取向
【答案】C
13.下列对班主任角色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A.班级的教育者
B.班级的决策者
C.班级的组织者师
D.班级的指导者师
【答案】B
14.班集体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特征是()
A.班主任直接领导班级话动
B.班主任是班级核心和动力
C.自主地开展班级活动
D.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
【答案】C
15.对班集体的含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A.班集体是一个特殊的学生主体
B.班集体是一个学生的文化心理共同体
C.班集体是个性化的社会组织
D.班集体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生群体
【答案】C
16.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体现了课外活动能()
A.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B.使学生惯犯接触社会
C.促进校圆文化的建设
D.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
【答案】A
17.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话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这反映的课外活动特点是()
A.丰富性
B.多面性
C.灵活性
D.开放性
【答案】D
18.某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开展的编程交流活动属于课外活动的()
A.文体活动
B.学科活动
C.科技活动
D.公益活动
【答案】C
19.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适合的形式是()
A.个人活动 B.群众性活动
C.小组活动
D.各学科活动
【答案】C
20.搜集各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现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起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称之为()
A.行动研究法
B.历史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比较研究法
【答案】B 21.张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改革研究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确定了“中国儿童教育发展研究”这一课题,这样的选题违背了教育研究选题的()A.需要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创造性原则 【答案】C 22.基础教育改革要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美”为境界,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这些观点源于()A.情境教育学派 B.情感教育学派 C.生本教育学派 D.生命化教育学派 【答案】A 23.下列属于教育话动的是()A.母鸡教小鸡觅食 B.警察训练警犬追查嫌疑犯 C.妈妈给孩子哺乳
D.爸爸叫孩子跟熟人打招呼 【答案】D 24.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指()A.教育形态 B.教育影响 C.教育系统 D.教育规律 【答案】B 25.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的观点属于教育的()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 【答案】A 26.生产劳动的经验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的现象发生在()A.商业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答案】B 27.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各类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形成了一定的标准,这及映的现代教育的特点是()A.生产性 B.革新性 C.民主化 D.制度化 【答案】D 28.关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教育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B.教育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C教育向精英化的方向发展 D.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C 29.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能艺术”思想的著作是()A.《大教学论》 B.《教育与文化》 C.《教育漫话》 D.《普通教育学》 【答案】A 30.认为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的思想家是()A.洛克B.卢梭C.康德D.杜威 【答案】D 31.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从作用对象看,这体现了教育的()A.个体功能 B.社会功能 C.正向功能 D.负向功能 【答案】B 32.“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说明人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A.主观能动性 B.社会环境 C.教育 D.遗传素质 【答案】A 33.布鲁姆与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相似之处是把教学目标分类的着眼点放在()A.学习过程 B.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 D.学习结果 【答案】D 34.丁老师将口语交际《说说广告》一课的部分教学目标定为“说说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广告,注意说得有条理,把理由说充分”。此教学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答案】B 35.某小学数学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为“能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其中“能用手势”是教学目标的()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答案】C 36.某音乐老师将《火车开了》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歌唱时候能够面带微笑,并能在每一乐句之前轻轻地换气”,这说明教学目标具有()
A.整体性 B.灵活性 C层次性 D.预期性 【答案】D 37.《教育-财富隐藏其中》报告指出,教学“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这句话标明教学应注重()
A.培育审美情感
B.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发展智力和能力
D.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技能 【答案】C 38.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糸统、方法”四个阶段组成了()A.教学内容 B.教学设计 C教学过程 D.教学媒介 【答案】C 39.教学过程是在理解、拿握已有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这种观点属于()A.特殊认识说 B.认识-发展说 C发展说 D情知说 【答案】B 40.以下不属于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基本阶段的是()A.明确问题 B.运用知识 C.深入探究 D.做出结论 【答案】B 31.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从作用对象看,这体现了教育的()A.个体功能 B.社会功能 C.正向功能 D.负向功能 【答案】B 32.“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说明人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A.主观能动性 B.社会环境 C.教育 D.遗传素质 【答案】A 33.布鲁姆与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相似之处是把教学目标分类的着眼点放在()A.学习过程 B.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 D.学习结果 【答案】D 34.丁老师将口语交际《说说广告》一课的部分教学目标定为“说说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广告,注意说得有条理,把理由说充分”。此教学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答案】B 35.某小学数学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为“能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其中“能用手势”是教学目标的()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答案】C 36.某音乐老师将《火车开了》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歌唱时候能够面带微笑,并能在每一乐句之前轻轻地换气”,这说明教学目标具有()
A.整体性 B.灵活性 C层次性 D.预期性 【答案】D 37.《教育-财富隐藏其中》报告指出,教学“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这句话标明教学应注重()
A.培育审美情感
B.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发展智力和能力
D.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技能 【答案】C 38.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糸统、方法”四个阶段组成了()A.教学内容 B.教学设计 C教学过程 D.教学媒介 【答案】C 39.教学过程是在理解、拿握已有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这种观点属于()A.特殊认识说 B.认识-发展说 C发展说 D情知说 【答案】B 40.以下不属于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基本阶段的是()A.明确问题 B.运用知识 C.深入探究 D.做出结论 【答案】B 41.列宁曾说:“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加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这揭示了教学过程中()
A.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B.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答案】A 42.“举一反三”中的“二”体现出教学内容的()A.预成性 B.基础性 C.先进性 D.相关性 【答案】B 43.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标淮 B.课程计划 C.教学计划 D.教科书 【答案】A 44.学生在开展“保护绿水青山”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自己选择指导教师,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查阅资料、确定活动方案,自觉呈现活动结果。这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A.综合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答案】D 45.《历史与社会》课程强调历史、地理和其他文科的融合与联系,这就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这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A.接受性学习B.综合性学习C.碎片化学习D.个性化学习【答案】B 46.某小学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动手能力,企业合作开发“手工陶瓷工艺品制作”课程资源,从空间上讲,这种课程资源属于()
A.校内课程资源 B.素材性课程资源 C.校外课程资源 D.条件性课程资源 【答案】C 47.教与学之间共同话动的中介是()A.课程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手段 D.教学目标 【答案】A 48.学生可以参与编制的教材种类是()A.国家教材 B.校本教材 C.乡土教材 D.地方教材 【答案】B 49.以问题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是()A.混合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研究性学习【答案】B 50.倡导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实施观体现了()A.忠实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创生取向 D.结果取向 【答案】C 51.只能采用异质分组的小组合作学习类型是()A.小组调查 B.拼图法 C.公共学习D.团队游戏竞赛 【答案】D 52.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老师用不同教材、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旬动作北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之为()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答案】B 53.学生根据人需要和兴趣,对某门课可以选择到不同的教室上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
A.小组教学制 B.导生制 C.文纳特卡制 D.走班制 【答案】D 54.老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应当()A·与研究学生相结合 B.与研究教材相结合 C.与研究命题相结合 D.与研究考试相结合 【答案】A 55.小学生看到自己日记后面老师写的称赞话语很高兴,写日记更加积极了。这一现象表明了作业评价的()A.诊断功能 B.激励功能 C.调节功能 D.发展功能 【答案】B 56.教师资格考试属于()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答案】D 57.学校教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活动是()A.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B.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C.学生身体素质评价 D.学生心理素质评价 【答案】A 58.按教学常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单元测验录适宜采用()A.教师自编测验 B.标准化测验 C.表现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答案】A 59.班主任每学期期末给学生写的评语属于()A.自我评价 B.量化评价 C.质性评价 D.小组评价 【答案】C 60.“引导学生感受日月漳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的不规范之处在于把行为主体表述成了()A.校长 B.学生 C.教师与学生 D.教师 【答案】D
二、多选题 61.某小学音乐老师讲授《明日歌》等诗词歌曲时,把《经典咏流传》节目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观看节目、学唱歌曲,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对歌词的理解,在加深学生对歌曲主题理解的同时,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提升。该教师教学遵循了()
A.因材施教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BD 62.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考查方式有()A.口头提问 B.检查作业 C.书面小测验 D.期末考试 【答案】ABC 63.“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涂尔干的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体现了()A.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B.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C.社会的存在决定个人存在 D.个人的存在决定社会存在 【答案】BC 64.素质教育的特征有()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面向全体学生 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面向多数学生 【答案】ABC 65.以下选项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是()A.校规 B.校歌 C.办学宗旨 D.校风 66.下列属于学生本质特点的有()A.安全性 B.完成性 C.发展性 D.自主性
67.小强妈妈望子成龙心切,小强已上幼儿园,才刚刚学会认字,就给他报了一个作文班。上小学后,明知道儿子不喜欢弹钢琴,还是给他报了钢琴兴趣班。这说明小强妈妈在教育过程中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互补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顺序性 【答案】BD 68.班级组织建设工作包括()A.班级组织的设计 B.班级建设的指导 C.班级建设的评价 D.班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答案】AC 69.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A.有明确的目的 B.学生起主导作用
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D.要因地、因校制宜 【答案】ACD 70.下列选项匹配正确的是()A.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B.张文质-主体性教育学派 C.李吉林-理解教育学派 D朱永新“新教育学派 【答案】AD 71.某小学科学老师将《我的手》一课的部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知道的基本构造、形态与功能,并能用语言或图画较准确地描述观察结果:与同学合作,并能设计出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该教学目标属于三维目标中的()。
A.情感与方法维度 B.过程与方法维度 C.知识与技能维度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答案】BC 72.科学课程的编排方式要重视()A.科学知识的逻辑性 B.科学知识的稳定性 C.学生活动的意义性 D.学生话动的开发性 【答案】ABCD 7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A.感知生命 B.培育能力 C.涵养品性 D.传承知识 【答案】BCD 74.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着各个行业,也影响着教育发展与教学内容的更新。从社会生活角度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
A.科技发展和最新成果 B.学生的早龄特点与思维方式 C.社会对教育的总体期望 D.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答案】AC 75.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关系体现为()A.教学内容是对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提升 B.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保持一致 C.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主动联系 D.教学内容是对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抽象 【答案】ACD 76.人类社会专门出现了学校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就被制度化的教育所取代。【答案】F 77.教育个性化是教育发畏的一个趋势()【答案】F 78.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不具有生产性。【答案】F 79·劳动技术教育即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答案】F 80.学校的公益性表明所有学校办学都不能以营利性为目的。【答案】T 81,由于教师所面对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答案】T 82.班级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对班级成员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答案】F 83.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的等社会交往能力。【答案】T 84.群众性的课外活动是全校学生参与的话动。【答案】F 85.教育研究报告是三次文献。【答案】T 86.教育教学设计是人为和为人的。【答案】T 87.课程改革即重新编写教材。【答案】F 88.孔子“学”“思”“行”相结合的主张是我国最早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答案】F 89.学校教学评价旨在通过考试来评选三好学生。【答案】F 90.课后辅导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与补救教学中的缺陷,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恩维方法进行指导
【答案】F 91.说课立足于“课”,侧重于“说”,说思路,讲依据,是对教案的重复。【答案】F 9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答案】F 9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答案】T 94.讲授法意味看灌输式教学。【答案】F 95.现代教学在本质上一种主体性教学。【答案】T 96.为了打造学校的特色,实现“班级有特色,人人有特长”,某高中推出了包括“一班一品”和“一人一品”的“一品活动”活动。
“一班一品”要求每个班级须拥有一项自己的活动项目品牌。经过一段时间的班级文化建设,该校陆续出现了“经典诵读班”。“航模班”等特殊班级。“一人一品”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长,自由填报志愿。为此,学校开设了跆拳道、篮球、舞蹈、科技发明等一系列课程,实行学生自由选课制度。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每个学生的特长更加突出。
从我国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角度分析,该校做法说明()A.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学校决定 B.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校本课程 C.学校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D.学校应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答案】ABC 97.苏老师的课堂有这样一个学习研讨阶段: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组内交流——班内交流—班内质疑——当堂检测。这一过程学生主持课堂教学,学生主讲,学生相互质疑、答辫,期间,老师适时点拨、指导,但不去控制局面,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行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反映出苏老师的教学行为有()
A.帮助的行为 B.传授的行为 C.反思的行为 D.引导的行为 【答案】AD 98.某校出现了“5+2=0”的现象: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理想,家长抱怨学校教育不力,老师抱怨家长管教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开设了“家长课堂”:通过微信群建立线上“日常家长课堂”,老师分享教育素材,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通过线下“周末家长课堂”,让家长走入学校,开展“如何看待玩游戏“怎么教育孩子”等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王題交流活动。一段时间后,家长与老师慢慢相互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更加关注,真正建立起家校沟通的有效机构实现了从“5+2=0”到“5+2≥7”的转变。
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表明()A.家校合作的措施应具体适宜 B.家校合作增强了家长的教育责任感 C.家校合作目标一致能产生教育叠加效应 D.家校合作中学校教育应对家庭教育全方位指导 【答案】ABC 99.夏老师一直秉持“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的教育理念,基于此,她与学生建立起两个网络平台:“心情睛雨表”和“我有话悄悄说”。通过前一个平台,学生与老师分享喜怒哀乐;通过后一个平台,学生说出老师对旬己的误解或不公,老师开展自我批评。这两个平台成为夏老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渐渐地,夏老师与所有学生都结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女神”。
依据我国对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夏老师与学生之间做到了()A.尊师爱生 B.和谐亲密 C.民主平等 D.心理相容 【答案】ACD 100.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班主任和学生商议决定设计班级网页。他们先拟定了班级规程、班级话题、任课教师、班主任专栏等网页版块,然后分头收集素材,再集体讨论、筛选,确定材料,制成网页。网页投入使用后,大家经常就网页问题进行协商,自觉定期更新网页内容。
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中的班级()A.拓展了师生的交流空间 B.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C.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D.提高了学生的生话能力 【答案】ABC 101.一位班主任在工作总结书中写道:“对待叛逆的学生,我会赞美他,找回本属于他的自尊心。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差生”,对自己也有良好的期待。那些满不在乎的样子,只不过是面对可能的批评所做出的自我保护姿态。所以我要做的就是陪伴他、帮助他找回自尊心,培养他的自尊心,然后再让他分析自身的问题,体验心理平失衡,进而慢慢完成转化。”
从班主任工作真亲和方活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反映出班主任要()A.善于识别和判断学生的需求 B.耐心引导和等待学生的发展 C.善于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D.利用反思总结提高工作水平【答案】ABD 102.学生“减负”议题在2018年两会期间成为关注焦点。某中学老师周老师要此启发,以“为什么学生学习负担那么重?”为题,用从网上直接下载的问卷,对当地学校408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83份。周老师对所搜集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撰写了论文。
从调查研究法的角度分析,周老师的调查研究需要改进的是()A.缩小抽样范围 B.自编或改编问卷 C.调整调查课题 D.提高问卷回收率 【答案】BD 103.某学校自主创设“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该模式按照“10+35”的时间分配开展活动,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老师用少于10分钟的肘间进行“点拨”,学生用35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课堂展示,这种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
从现代教育改革思想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A.强调学生“做中学” B.学生合作学习,生成新知识 C.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D.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答案】ABC 104.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梁老师布置学生做选题准备,提出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请同学们以此为背景,以自己生活的社区为切入点考虑选题。课后,同学们广泛查阅资料,并深入社区与居民交流获取灵感。选题课上,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发现从社区变迁这一角度可以反映出自治区60年来的社会变化与成就。
经讨论,大家最终共同确定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社区记忆庆华诞”,并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小组”,合作拟定了小组选题,如“社区的民居”“社区特色小吃”“社区老家电”等。
从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选题策略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说明()A.选题由老师确定 B.选题尊重学生想法 C.选题应指向现实 D.选题源于学生生活 【答案】BCD 105.欧阳老师对《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颗的声音素材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开始上课时,教室外突然传来奇怪的鸟叫声,学生纷纷往教室外张望。欧阳老师灵机一动,放弃了原来准备好的导入环节的声音素材,提高哚门问:这奇怪的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学生们回答:教室外的鸟叫声。老师接着问: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传播速度有多快?你们想知道吗?今天的学习内容会告诉我们答案。从此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
从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说明()A.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B.既要充分预设也要动态生成 C.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D.积极利用教学智慧促成生成 【答案】ABCD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整理(教师招聘)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整理
一、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3.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4.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二、简述团体辅导的功能
1.在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
2.经验与感受的分享:在团体中,每个成员的问题被泛化与减弱了,这种经验的分担,具有治疗性功能;
3.多元的价值观与信息的冲击:团体成员有着不同的背景、经验和观点,能互相启发; 4.反馈的功效:团体辅导能提供给成员丰富的接受反馈的机会; 5.现实生活的实验室:团体辅导提供成员在一个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与问题;
6.经济效益:团体辅导节省时间和人力。
三、试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认知法。这种方法主要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
1.阅读和听故事;
2.录音录像:让学生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录音录像; 3.艺术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4.联想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来训练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故事接力等。
(二)操作法
1.游戏;
2.作业:借助练习、劳动、手工等各种作业; 3.心理测验;
4.讲演:事先准备和即兴发挥,可以训练口才,培养机智,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5.唱歌:调动情绪,引起共鸣。
(三)讨论法
1.专题讨论:针对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如新学期,讨论如何适应环境;考试前,讨论如何是克服考试焦虑;放假前,讨论如何度过假期。
2.辩论; 3.脑力激荡;
4.配对讨论:两个人先讨论,得到结果,再与另两个人的意见写上,形成四个人的意见,再与另四个人一起协商,获得八个人的结果。
5.六六讨论:分组讨论,每组六人,每人发言一分钟,人人参与且省时的讨论方法。6.意见箱:要求学生平时将意见或问题投入意见箱,在上心理课时,想全班宣读,共同讨论。
(四)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出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心理素质的作用。
1.哑剧表演:老师提出主题或情景,让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例如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赞美别人的情景,促进非言语沟通。
2.空椅子表演:一个人表演,适合于社交困难的学生。如与异性交往困难。
3.角色互换:参与的人有两个或更多。如一个人扮演失败者,一个人扮演帮助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和角色。
4.双重扮演:要求两个学生一起表演,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 生表演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什么,这样可以重现事实,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5.改变自我:让学生扮演自己改变后的情况。例如,多动学生,扮演改变后不再多动。6.魔术商店:老师扮演店主,学生扮演买主,贩卖理想、健康、幸福、财富等,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及原因,老师问愿意拿什么来交换。
(五)行为改变法:利用行为强化的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行为或消除不良行为。
1.奖励与惩罚; 2.示范学习; 3.肯定性训练; 4.果敢训练。
四、试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和程序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保密性原则; 5.教育性原则; 6.最佳经济原则。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程序:
1.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基本情况:如个人简介、家庭生活情况、生理状况、重大事件等; ② 智能状况及教育建议; ③ 个性特征及培养建议;
④ 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建议; ⑤ 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⑥ 职业能力倾向分析。2.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 3.结果解释与教育建议 ① 计分; ② 结果解释;
③ 提出教育培养建议。4.建立心理档案
① 设计心理档案的格式:可以采用文本的形式或电脑软件的形式; ② 将信息录入或填写。
五、简要说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2.学生主体性原则; 3.参与性原则; 4.民主性原则; 5.差异性原则; 6.多样性原则;
7.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原则。
六、简述发展性咨询的特点
1.咨询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学生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咨询的对象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但在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
3.重视发展的原则,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4.发展性咨询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
5.发展性咨询着重解决的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更新层面上的自我认识,开发自我潜能,突破自我认识的局限性,使学生自信心和能力上有新的发展。
七、简述适应性咨询的特点
1.咨询的对象是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
2.心理咨询所着重处理或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工作时在咨询对象的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
3.强调教育的原则,重视咨询对象理性的作用;
4.适应性咨询的工作侧重于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等方面,主要解决学生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5.适应性咨询伴随学生学校生涯的整个过程,指导他们完成各年龄段的自我发展任务。
八、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3.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4.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九、使用奖励和惩罚应注意什么?
(一)使用奖励应注意:1.多注重精神奖励;2.少用实物奖励,更忌用贵重物品奖励;3.不要滥用奖励,要让孩子体会到只有经过努力,有了进步或表现良好,才能获得奖励。
(二)使用惩罚应注意:1.惩罚要温和;2.惩罚要适度;3.惩罚要明理。
十、心理辅导人员应具备的专门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隐私; 4.量力而行,谨慎从事; 5.虚心学习,认真钻研。
(二)专业知识素养:
1.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专业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知识);
3.专业技能(心理测量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技能、设计与实施个案辅导的技能、心理辅导的面谈技能、心理矫正与治疗技能)
(三)心理品质素养: 1.敏锐的观察力; 2.良好的记忆力; 3.丰富的想象力; 4.创造性思维; 5.语言表达能力; 6.诚挚的同情心; 7.浓厚的兴趣; 8.坚强的意志。
十一、如何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
1.适当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2.正确看待挫折; 3.正确认识自己;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十二、如何注意用脑卫生?
1.适度用脑;2.保证睡眠,起居有规律;3.注意营养;4.学会科学的休息方法。
十三、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2.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3.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4.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十四、试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1.讲授法: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认识指导法: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
3.活动体验法:即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如做游戏、示范表演、实地观察、写作文、谈感想、绘画、演讲等;
4.行为改变法:即在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鼓励良好行为,改变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榜样示范和游戏性的奖励与惩罚,以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强化的目的;
5.自我调控法:即通过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利于增进心理健康,如鼓励和要求小学生写日记、周记和小结,适当组织展览,谈收获、体会、感受等。总之,各种方法都有其实用性,也有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灵活掌握,综合运用。
十五、试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在心理障碍中,尤其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遗传占有重要地位。
2.其他生物学因素:除了遗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的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
(二)心理因素
1.早期经验:童年的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可以追溯到个体早期的经历,都源自于早期的矛盾和冲突。
2.人格特征:同样性质和强度的刺激,作用在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身上,其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为其发病基础。
3.心理冲突: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会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因此它是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2.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① 家庭环境:家庭在儿童性格形成及心理成长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榜样等来实现的,其中教养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 学校环境:一方面,教育体制、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制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同伴关系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③ 社会文化;④ 生态环境因素。
十六、简述影响效度的因素
1.测验题目的质量(难度、区分度等)2.施测的条件(环境、被试等)3.测验长度
4.被试自身的影响因素
十七、简述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
1.信息的收集 2.心理的诊断 3.信息的反馈 4.确立咨询目标 5.帮助和改变 6.结束
十八、简述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
1.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即建立咨询关系、掌握来访学生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诊断。
2.指导与帮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即制定咨询目标、选择咨询方案、实施指导与帮助。
3.巩固与结束阶段:这一阶段心理咨询的工作时巩固效果和追踪调查。
十九、名词解释
1.网络综合症:是玩网络成瘾所致的症候群,初时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以后可发展为躯体依赖,多表现为平时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
2.失眠: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眠、不能入眠、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歇性醒来而引致睡眠不足。
3.健康: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4.社交恐怖:主要是指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回避与别人谈话,特别的对于被人注意更为敏感的一种心理障碍,他们不敢到公共场所,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害怕自己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怕跟别人对视、怕引起别人的注意。
5.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
6.心理障碍:也叫精神障碍,是指由不良因素引起的各种心里异常现象,如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行为异常及各种精神疾病等。其本质是由各种不良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心理活动异常,以致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贻害公众、家庭和自身。
7.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①身体、智力、情绪适合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8.厌恶疗法:是将某些不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需要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其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用来对抗原来的不良行为,最终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9.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
10.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的过程。
11.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或动作,以含蓄的方式,对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受暗示者的心态改变是下意识的,其受影响的过程是不自觉的。
12.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 目的的教育活动。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它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教育。
14.精神分析疗法:把来访者所不知晓得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前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状消失。
15.观察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到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方法。
16.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