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事业编、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重点(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8:5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事业编、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事业编、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重点》。

第一篇:2018事业编、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重点

2018年事业编、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总结

【申论热点:抓好人、地、钱 促进农村发展】 背景链接

邯郸市张家楼村原是一个以磁州窑发源地、取土地闻名的古村落,但因自然条件艰苦,原住民纷纷搬离,成为空心村。当地从磁州窑文化、古镇村落文化入手,对新村和老村进行改造,发展文化艺术旅游产业。如今,空心村变成了文化村,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综合分析

张家楼村的发展变化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发展理念之一,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事关中等发达国家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该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实现乡村振兴?笔者以为,需要抓好“人、地、钱”三个方面,三者统筹兼顾发展,着力解决乡村发展难题。

破除城乡藩篱,让“自由人”带动乡村发展。城乡二元制是阻碍农村发展的最大屏障。一方面农村青年纷纷进城务工,但所面临的入户难、读书难、买房难等老难题,却将农村务工者拒之门外,始终没有一个好的归宿,更没有一个好的归宿感。另一方面,当前户籍改革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城镇户口难以转为农村户口,广大的科技人才、企业家因身份受限,无法拥有土地的承包权,即便有人想扎根基层,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始终仍然还是难以在农村落地生根。人员流动的双向阻塞,导致农村人口呈现净流出状态,失血严重。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国已着手逐步取消农村户籍制度,统一改为居民户籍,眼下拆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藩篱,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推进三权分置,让“法制地”保障乡村稳定。什么是“三权分置”?简单而言,其意思就是说,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局面。“三权分置”犹如定心丸,国家出台政策就是为了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吃上定心丸,定下心来抓生产抓发展,有力地解放和激活农村的生产力。例如,有媒体报道,一位来自安徽怀远县的农民张晓红,就是因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结束了“一个女人苦撑十亩地,忙活一年求温饱”的苦日子,过上了“挣工资、收租金、一年总赚超5万”的小康生活。事实证明,只有科学决策施策,才能为农民群众造福谋利,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引导民间资本,让“市场钱”激发乡村活力。近年来,“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疯狂的蔬菜”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事实上,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民间资本无序,盲目跟风炒作。毫无疑问,当前如何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服务农村,正是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在《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PPP、公建民营等形式进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由此可见,随着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台实施,民间资本投资必将更加合理、合规、合法,农村新一轮建设发展高潮正在来临。

诚言,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强大智力支撑。【申论热点:坚决向低俗炒作之风说不】 背景链接

2018年2月初,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公安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热衷炒作、涉嫌违法违规的各类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和依法综合整治。

六部门将对相关网络平台对“卓伟粉丝后援会”“全明星通讯社”“娱姬小妖”等专事炒作明星绯闻隐私的帐号进行永久关闭。六部委按职能、分领域进一步加强对新浪微博、腾讯、百度、优酷、秒拍等网络平台的依法从严监管。对北京大风行锐角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卓伟视界(上海)影视工作室等相关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依法惩戒。

综合分析

这种披着“道德卫士”外衣、以披露个人隐私为生存土壤的行为,其出发点和心理是阴暗的。虽然有人会给这种行为贴上“探寻真相”“监督”的标签,认为他们是在“净化”娱乐圈的环境。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标签高估了偷拍者们的情怀。他们之所以愿意付出大量人才物力财力、相当“用力”地偷拍跟拍,根本目的是为了抬升自己的身份、吸“粉丝”、换流量,甚至据此谋取私利。

一旦这种低俗炒作之风大行其道,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以“窥探者”的心态注视别人的生活、以“探照灯”的名义爆料别人的隐私,会有越来越多网络媒介把精力和资源耗费在传播娱乐八卦上。当社会正能量的传播空间被挤占、价值导向被扭曲,社会的正常精神文化生活就会被扰乱。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而通过联合整治打击低俗炒作行为,将进一步形成依法从严监管的震慑,督促和约束相关平台、机构和个人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守法合规经营,维护互联网传播秩序,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参考对策坚决向低俗炒作之风说不,全社会都要提高警惕,明辨是非曲直,不给这种低俗炒作提供传播机会。要防止自己的朋友圈成为个别人低俗炒作的免费推手,尤其要当心一些为了出名、为了利益的无底线无节操行为污染青少年,共同筑起培育和保持健康情趣的防线。

坚决向低俗炒作之风说不,管理部门该出手时就要出手。不管是娱乐圈还是什么别的圈,都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不管是名人明星还是普通人,都要恪守法律底线、道德底线。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低俗传播、低俗炒作,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

打击低俗炒作之风,与监督并不相悖。我们需要的监督,是符合法律、符合规则的监督,是能够让网络空间更清朗、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监督。

【申论热点:外卖垃圾问题亟需重视】

背景链接最近的一则新闻调查发现,目前的外卖垃圾基本上处于无人回收的状态,根据几家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他们的日订单量大概在700万单左右,据此可以粗略算一笔账,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这样庞大的订单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综合分析】

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电话订购外卖成为了外卖行业的主要手段,各种手机App的发展使得外卖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庞大的订单量背后,是不容忽视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问题现状] 这个严重的问题在不断拷问着我们的良心。就市民来说,吃饱了、喝足了,外卖餐饮的包装物品就胡乱丢弃,如果市民能够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分类投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污染的问题。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养成了胡乱丢弃垃圾的恶习,在一些公司和场所,满地都是塑料袋、泡沫盒、一次性筷子,这污染的其实是自己的家园。树立环保理念,市民也能为环境友好做些事情。就企业来说,它们使用的都是容易污染的塑料袋、泡沫盒、一次性筷子。外卖企业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却从没有考虑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任何企业都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上长足发展,就要做良心企业。就政府来说,外卖产生的垃圾真的是垃圾吗?其实,这些所谓的垃圾也都是珍贵的资源,很多东西是可以再利用的。不过,眼下公益回收的事业我们做的还是太少了,资源再利用企业的缺位,导致了很多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成为了垃圾。

[对策措施] 因此,要解决外卖垃圾问题,需多方合力。首先,市民要提高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又或者可以从自备筷子开始做起,再或者我们可以从少叫一次外卖开始。其次,外卖企业理应为环保型社会建设承担责任,在销售外卖的时候,要尽量减少不好降解物品的使用,同时利用可生物降解材料进行物品包装,促进相关研发和推广工作,并降低环保材料的生产成本。最后,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要严格管理外卖餐具生产使用的材质,加强垃圾的分类和回收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让这些垃圾能够变废为宝。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外卖垃圾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得到解决。

[申论热点:舆论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作用]

“于欢案”所牵动的社会大众神经的波动,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讨论,恰恰就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缩影。

“于欢案”从媒体公开报道,到二审改判,这三个月里,广大媒体、社会舆论,也包括刑法学界在内与司法机关展开了密切互动,都是为了追寻真相,追求正义。司法接受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媒体尊重司法和程序正义,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形成合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虽然曲折却仍在向前,虽有挫折却值得憧憬。

事实上,越是舆论广泛关注的案件,办案机关越会确保案件质量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越会牢固践行严格司法的理念,将证据裁判的要求落实在案件办理的全过程,使公正裁判建立在严密、准确、全面的证据体系之上,岂会因为一点舆论压力,就放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金科玉律?舆论,让司法暴露在阳光之下;舆论,让裁判者更加慎重裁判,但绝不是舆论干预了司法公正。

媒体和司法机关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但两者实现目标的路径大为不同,媒体是通过把案件放在聚光灯下,让公众评说,从而达到舆论监督的效果;而司法是依照法定的程序,根据事实、证据和证明规则得出结论。处理得好,舆论监督可以为司法机关“查漏补缺”,达到匡扶正义的目的;处理不好,舆论审判可能损害司法公信力,徒增矛盾纠纷解决的成本。

[舆论审判局面的成因]

一方面,舆论与法治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以至于一些重要的案件往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类案件均轰动一时,与之相关的话题不仅在一段时间内占据各大平面和网络媒体的显著位置,也成为民众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时常谈及的话题。另一方面,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舆论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现实中,民众对于司法权运作存在普遍的焦虑,这其中混杂了对司法****的深恶痛绝,对公权力不当介入的一贯担忧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普遍同情,而由此形成的“公众意见”则对具体案件的办理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乃至于常常导致“舆论审判”局面的产生。

一般地,司法救济是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手段,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最后屏障,其自身则具有中立性、独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司法应当独立,但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并不是绝对和无限制的。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由此,司法权的行使也应当受到制约,而作为社会监督方式的一种,舆论监督则能够对司法权行使过程中出现的违法与失范之处进行揭露,从而确保司法权的正常运转。在一个法治社会中,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与舆论监督是并行的,两者共同守护着全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底限。

需要注意的是,舆论对于司法权的监督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超过相应界限,便有可能对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构成破坏,甚至演变为舆论审判。其转变的原因是:

第一,社会转型使多年积累的经济、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出来,这些矛盾最终汇集到司法系统,而其中涉及的问题却事关整体社会格局与政策的转变,司法机关仅依据现有法律、规范是无法加以有效解决的;

第二,司法工作本身仍存在欠缺,实践中,我国的司法机关在行使权力时未能得到有效监督,在涉及公正司法的诸多环节上也存在不足,这些缺陷和漏洞使得以权谋私和徇私枉法等现象屡禁不止;

第三,互联网促进社会公共空间的形成,拓展了社会意见表达渠道,使零散的个体意见能够汇集成具有倾向性的公众舆论;

第四,维稳政策的过度使用使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原则受到破坏,一些地方在维稳的名义之下,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得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法律领域,并成为影响法院判决的正当理由,实际上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原则打开了一道制度缺口。这是导致舆论审判局面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舆论审判的现实表现及其危害]

基于互联网等公共空间形成的网络主流民意,很容易超出正常舆论监督的范围,进而对司法判决产生影响。然而,区别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工作,社会舆论主要是基于民众的道德判断形成的公共意见,因而具有以下缺陷:首先,就事实的认定而言,社会舆论往往是在媒体的引导下形成的,而一些媒体可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会发表一些不符合真实情况的虚假事实,甚至脱离现实而作出片面的推测,这就使其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难免带有情绪性和偏向性;而所谓的法律事实,则是公检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在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则的基础上,运用合法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因而能够达到法律认可的真实。

其次,就评判的标准而言,社会舆论更多地体现公众的道德诉求,这种诉求具有主观性和易变性;而司法裁判则通过法律规则对案件加以衡量,并尽量摒除与法律无关的道德、情绪等其他因素。上述差异表明,社会舆论更倾向于从感性的角度去做出道德判断,因而与司法过程中体现出的技术性、理性化和程序化特征存在根本差异。

由此,越界的社会舆论一旦进入到司法活动之中,其以道德诉求为基础形成的主观判断,必定对司法活动造成以下两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舆论压力可能影响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在群情激愤的舆论面前,道德评判取代了司法审判,一旦舆论监督转变为话语强权,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无法依据法律进行客观、公正的裁判。

另一方面,以舆论审判替代司法将损害司法判决的权威性。邓玉娇案和李昌奎案的审理和判决即表明,我国司法机关本已受损的权威性被进一步削弱,司法公信力在舆论的重压下越发岌岌可危。

上述舆论审判局面的形成,与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难以相容。在强调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趋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划定司法和舆论的界限,让司法的归司法、舆论的归舆论,通过强化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来推动我国向着法治国家的正确方向前进。

[以司法定力重构司法权威性与公信力]

首先,司法定力符合司法自身的逻辑。司法工作具有中立性、程序性、严肃性,司法工作应当查清案件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只有依据法律自身的逻辑,才能确保司法呈现出其本来的面目。

其次,司法定力是排除干扰的必然要求。无论是舆论的“民意”,还是领导的“上意”,都与司法自身的逻辑相抵触,若要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就必须求助于理性化和规范化的法律,而非法律以外的其他因素。

最后,司法定力也是司法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法律人,司法人员在审判活动中应当遵循法律的实体性与程序性规范,避免受到法外因素的牵制;

此外,办案质量终审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也为坚持司法定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违法违规者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审判对公众舆论正当性的合理涵摄要以下原则为界限:

一是不能将公众朴素的公正理念、感性的公平认识等同于法律的公正和刑事司法的公平。公众舆论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是根据自身经验、知识、道德等形成的“正义观”,其道德成分所占比例较大,主观感情色彩浓厚。这和以逻辑严谨、程序严格的法律制度为保障、强调通过程序公平正义实现结果公平正义的法律正义观是相区别的。

二是不能将公众对案件片面、局部的认识等同于刑事司法专业人士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现实生活中,普通公众对刑事案件和刑事审判活动的认知大部分来源于媒体报道和信息流传,这些未经严格程序证实的信息与审判认定的事实有根本区别。

三是不能将公众情绪化的、道德化的评判等同于刑事司法人员对案件的法律评价和定罪量刑。公众对热点刑事案件的观点、看法往往不是按照刑事法律规则进行逻辑分析和严密论证的结果,而是根据现有信息,经过不断补白、演绎、重组和推测形成的一种较为直观的感觉和印象,存在非黑即白二元化思维的局限。

具体对策

对于司法审判来讲,一是刑事司法机关应该构建与公众之间有效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及时关注社会各界包括媒体的反应,了解公众舆论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并把重要或关注度高的案件的进展情况主动向社会公布、公开。

二是要加强和完善指导性案例的编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施行以及法治社会公民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大众对刑事法律的认识水平、对刑事司法的信任度和对刑事判决的接受度。

三是对具体刑事案件审判人员而言,则应坚守刑事审判权依法独立行使的阵线,培养直面不同言论的勇气、顶住舆论压力的决心、保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智慧。如此,才能既发挥公众舆论在刑事审判领域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削弱其可能对司法公正的整体实现和司法公信力产生的不当影响。

【热点链接:共享快递盒】

一年一度的“双11”来临之前,人们不免担心,即将产生的巨量包裹会带来新一轮的资源浪费和环保压力。对此,快递业纷纷推出“绿色包装”,有的推广绿色快递袋,有的建议纸盒回收。“共享快递盒”也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可以多次循环使用的快递盒,和传统纸箱相比,使用寿命可达1000次以上。同时,共享快递盒不需要使用塑料袋、胶带等材料,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意义】

首先,用“共享快递盒”等方式增加快递包装使用次数,既为商户减少成本,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用可循环的塑料箱代替纸箱装载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还增加了方便携带的可折叠款,便于快递员随身携带回收。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实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发展理念,企业的“青流”计划的不断落实,节约资源,向环境发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其次,从长远来看,企业的角度着手,效果往往更好。绿色、环保、智能是大势所趋,伴随着快递行业的巨头相继完成上市,在环保、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正面临更多的要求,与此同时,原纸价格上涨、舆论压力等都倒逼快递企业采用更为绿色可循环的物流方式,最终形成一个多赢的局面。

【对策】

推广绿色包装不仅是一个行业问题,也不仅是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的责任,而应该站在综合治理的视角下,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主管部门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一手抓支持与绿色快递有关的技术研发,支持绿色物料辅料、可回收利用等项目的试点;一手抓制定绿色快递业地方标准,推动形成绿色物流、绿色快递行业规范。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讲,要深入落实区域内的垃圾分类与回收,通过和快递企业制定合作协议,大力推广使用绿色快递袋、共享快递盒、循环包装袋,以及开辟相应的回收通道。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深入学习绿色发展理念,改变快递包装随手扔的习惯,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电商平台、快递公司推出的绿色计划。

【申论热点:全民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标志着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部署,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解读

[存在问题]

1.低头族不断壮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国民把自己的业余生活消耗在网络上。

2.国民对于信息过载缺乏理性的选择。电脑和网络颠覆了传统纸质阅读习惯,越来越多人喜欢利用电脑阅读,而电脑中少量的信息则充斥着荧屏,使国人阅读生活呈浮躁化,支离破碎化,令人担忧。

3.国民阅读态度有待改进。目前存在的相当一部分目标读者和功利读者,与文字只有泛泛之交,按自己所需下载所求信息,在阅读中缺乏理性的思索,精神世界与文化素养必将匮乏,阅读的价值与美感也必将消失殆尽。

4.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只注重分数的提升,舍不得花时间认真阅读,是阅读收到排挤,阅读视野狭窄化,读书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在学生中泛滥成灾。

5.国家对于全民阅读的主导推动作用与保健措施不到位。国家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布局不平衡。对于国民阅读的良莠不齐,缺乏积极引导、扶持,没有出台完善的优秀书目推介工程,全民阅读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

[提出问题]

1.围绕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读书活动

2.充分发挥优秀出版物的引领作用

3.培育巩固一批“书香中国”活动品牌

4.面向基层开展全民阅读“七进”活动

5.加强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6.继续推动全民阅读立法和规划工作

7.努力营造“书香中国”浓厚氛围

8.加强对全民阅读的组织协调

第二篇: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技巧】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考试往往考热点,而本或近几年有那么多热点,哪些是复习中的重点关注的呢?通过对历年申论考试中的常考热点研究,我们对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及其特点有如下一些认识:

第一,“三农”话题是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如涉及农民工话题的申论试题有:2004年北京市考试题,2008年湖南省考试题和2010年广东省考和安徽省考试题;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试题有:2006年的湖南省考和海南省考试题,2007年广东省考和山东省考试题,2005年国考试题;涉及农村土地征迁的是2007年国考试题。这方面,跟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一定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持续关注的一个重点。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2004年至今,中央先后有8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从第一份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到第八份2011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第二,文化建设话题是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如2011年国考两份试题:一个涉及黄河精神,一个涉及乡村教育与文化。而在此之前,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试题有:2006年北京市考和江苏省考试题,2007年贵州省考试题,2010年广西省考试题。而这方面,跟我国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有关,即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不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毕竟,精神文明建设是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

第三,生态文明话题也是近几年来申论考试中常考的热点。如国考2008年怒江水电建设话题、国考2010年海洋的开发与保护话题,2010年湖北省湖泊的治理与保护话题。这方面跟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现阶段,要求各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话题也是近年来申论考试中常考热点之一。如2007年江苏省考试题,2008年湖南省考、吉林省考、广东省考试题,2011年浙江省考试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三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阶层收入差距加大。这些,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保障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近几年申论试题的常考热点从中观角度上讲,不外乎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维度: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生态文明。从宏观角度讲,就是“全面落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两大方面。

因此,在热点复习方面给准备2012年国考的考生建议有:一方面要熟悉申论考试的原理论,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近年来国考与地方面省市考申论中的常考热点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确保公共安全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事故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曾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指出:“让人们安居乐业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政府造福一方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公共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人民安居乐业,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为人民乐享发展成果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势在必行。

政府是社会资源的分配者,是社会生产生活的组织者,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在调集资源、组织力量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保障公共安全建设中,也应当承担起责任,发挥好作用。

完善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公共安全的硬件保障。近年来,我国生产、卫生、交通等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和保障不及时造成的,这就在无法控制的天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祸的因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牵涉面广、投资量大、收益小,因此,政府不但应在财政预算及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同时还应有效调集、调控社会资源,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安全事故防范的屏障。

各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还要做好企业的安全能力建设。要鼓励和督促企业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在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很多企业或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竞争压力,或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投入都不到位,这就要求政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适当扶持,增加投入。同时要求或帮助企业做好领导干部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

公共安全的实现,离不开健全、完善、及时、有效的监督机制建设。政府既要强化自身公共安全执法监察能力建设,强化行政部门安全监管职能,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尊重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利,为社会监督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做到对于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问题深入调查、及时反馈、妥善处理。

公共安全建设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它由诸多方面组成,由多种力量维系,由多个体系保障,绝非一人一时之力可达成。因此,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公共安全建设作为一项必须始终紧抓和重点建设的工作进行下去,我们的公共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社会也必将更加和谐。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管理“新突破”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不单是维稳行为、管控行为和部门行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行为、人本行为和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重管理轻服务、重指令轻倾听、重打压轻疏导等管理理念长期存在,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简单粗暴等情况,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之间、企业与工人之间等等的深度隔阂,甚至引发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要从理念、制度、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管理的“瓶颈”。

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被动式管理”、“单向约束”等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管理中政府采取“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和“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等问题,越位、错位与缺位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明确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实现方式创新。在社会管理中,有些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容易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乞丐可入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我们见过太多的收荒匠、推销者莫入的提示标语,却没有见过乞丐拾荒者请进的牌子。杭州图书馆的态度实在让我们感动。但仅仅是感动怕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反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杭州图书馆的好恰恰反衬出我们其它图书馆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办图书馆到底为了什么?图书馆是为谁办?图书馆的开办精神是什么?

——开办图书馆需要包容的精神。

图书馆的包容性是知识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图书中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没有权利限制别人获得这份遗产。更为重要的是,这份遗产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它并不会像金银珠宝一样,多一个人分每个人分得就少一点。越多的人来分享这个遗产,这个遗产并不会因此减少,反而会增多。

图书馆的包容性也是由图书馆功能决定的。图书馆的首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文化,为学习的人营造良好的环境。知识传播得越多越广,来图书馆学习的人越多,图书馆的功能就越是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无论是对图书馆还是读者都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包容会增加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和负担,会影响图书馆的“有序”运作。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包容,受到感化的人越来越多,文明的人越来越多,讲秩序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让图书馆越来越有序,也会让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越来越文明有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持包容精神的图书馆只会只会越办越大,越办越好。

——图书馆必须坚持公益的精神。

图书馆的公益性首先是由图书馆经费来源决定的。我国的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财政投入,一是社会捐赠。这决定了图书馆不是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学校,哪一个个人的,而是属于全社会的。那种把图书馆当做是一部分人的财产,把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当做特权的做法,是保守的、自私的、狭隘的,是一种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严重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向背离的,必须坚决给予批判和抵制!

图书馆的公益性也是由世界潮流决定的,美国、以色列、英国„„,强盛国家的图书馆无不坚持公益精神。要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坚持图书馆的公益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资本主义国家如此,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进入图书馆学习知识是教育权利的一种延伸。无论贫穷富贵,无论他来自何方,无论他的从前和将来是什么样子,图书馆都应该大开方便之门,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读者。为全社会建立的图书馆必将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从而为解决图书馆的经费问题开辟新的渠道。

坚持包容和公益是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和阻力,越是这样,坚持才显得越可贵。这样的坚持还有赖于读者的配合,只有这种精神才能换来读者的感动、体谅、支持,这种精神才能长久的发出耀眼的光芒!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让阳光沁入每一个人的心田

幸福是什么?有人认为十全十美是幸福;有人认为适可而止幸福;有人追求名利双收,位高权重,以为这才是幸福;有人却认为随遇而安、乐享其成,这也是幸福。幸福,不过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然而,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我们却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试问,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幸福都难以实现,何谈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呢?

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这就正如断臂的维纳斯能给人更多美的享受一样。这样一种生活哲学也与奥地利着名作家门罗的名言不谋而合--幸福应该是带有缺陷。心里健康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晴雨表”,要积极正确的幸福观,打造健康快乐的生活。

培养正确的幸福观,重建转型时期的价值体系迫在眉睫。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着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他用独特的整体社会学视角,不仅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然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会整体的道德就面临巨大的“空窗期”。如今,这样的情景再次上演。目前,我国正面临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三化”并进,人们普遍处于焦虑迷茫、不知所错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传统道德美德成为治理转型“阵痛”的关键。

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建立系统的心里健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小病小灾,打针吃药就能治愈,但如果一旦并入膏肓,哪怕“亡羊补牢”,也“尤未晚矣”。如今,遍布周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类的事实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妄自菲薄者有之、仇官仇富者有之、骄奢淫逸者有之„„以上种种不良的心理问题,都凸显了加强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心理疏导,利用心里机构、学校等对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挫折教育和心里品质教育,此其一;要建立心里疏导体制,搭建系统而全面的网络化平台,此其二;要完善心里咨询等方面的立法,尤其是要保障弱势群体,如精神病人、受灾民众等,赋予他们合法权利,保障其权益,此其三。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世界着名短篇小说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描述。这段话至今读起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加强心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要重建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要建立系统的心里健康教育体系,于此才能真正通过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健康幸福的生活如绚烂的阳光,洒满大地!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沿着复兴路 共筑中国梦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道出了中国梦最为本质的核心内容。

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梦想,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梦想,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回首近代以来,瓜分豆剖的危险、亡国灭种的阴霾、“东亚病夫”的歧视„„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个人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的茁壮,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吃饱穿暖、下海经商、有车有房„„个人梦想的日益丰富,再次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对接着“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群众期盼。个人敢做梦,国家能圆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人民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北京的长安街,取盛唐之意,贯穿于建国、复兴二门间,谓之长治久安。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纳入标准与政府担心的矛盾统一于人民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中如画般的景色,现在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而肆无忌惮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攀比并炫耀般的过“高品质”的生活,向大自然排放出大量废气、毒气,尤其是PM2.5,成为空气污染的元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PM2.5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的政策一经出台,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初衷在于提供环境治理措施的可靠依据,监测并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治理,以改善大气环境,维护人体健康。而地方政府则担心空气质量不达标,增加环保部门的环保压力。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矛盾对立面在于监测PM2.5初衷考虑的是人民利益,而地方政府的担心似乎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将PM2.5作为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是希望通过监测数据,动态跟踪等手段将大气污染的元凶抓住,以便于为治理措施出台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大气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的目的,更多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从表面上来看,地方政府关于蓝天数减少,空气质量不达标,面子上过不去,给环境保护工作增加压力等担心更多考虑到了政府的利益。二者看似是对立的,实则不然。

地方政府的担心核心也是考虑到群众的利益。地方政府的担心不无道理,以往的环保报告往往比较笼统的阐述空气质量,如优、良、中、差,或轻度污染、中度或重度污染,对于具体数据没有阐述,如若对空气质量进行量化分析,从感官上来讲会强化其负面效果,可能会引起群众恐慌。而监测对于环保部门在技术上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在短期内,无法达到群众满意的空气质量条件,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甚至冲突。因此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来讲,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既然二者统一,无论是标准的出台还是政府的担心,落脚点都在于保障人民群中的利益,那么就应该按照这一标准,奔着最终的目标,科学执行这一标准。在保证群众知情权的同时,也为大气污染的治理贡献科学数据。也不枉人民群中的期盼,满足群中的空气质量诉求。

“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治理大气污染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治理大气污染,唯有先科学规划空气质量标准,这是让国人生活在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世界里而迈出的第一步!

公务员考试申论:跳出“一亩三分地”才有一体化

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合作共赢

从两会到现在,“京津冀一体化”一直是个社会热点。日前河北出台新型城镇化有关政策,提出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与此同时,京津两地积极推动 “双城”交通一体化,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已经提上日程。这一系列举措,让人们感受到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前行步伐。

总书记在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时,强调应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首都功能的调整疏解,通讯、交通设施的统一连接,意味着行政资源、民生资源和市场资源将突破已有行政区划,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优化配置。那么,如何真正跳出“一亩三分地”?如何把资源切实配置好?

实际上,就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现实课题而言,从区域发展平衡,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再到克服日益凸显的“城市病”,谁也不可能唱好独角戏。而且,从以前京津冀合作的经验教训来看,“抱团”之路的曲折与艰难,与“一亩三分地”的思想障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行政壁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羁绊等密切相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从政府方面而言,亟须以全局眼光、系统思维,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作用的协同式治理体系。不仅在施政观念上打破“一亩三分地”,也应体现在城市发展和治理的实践中。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绘制出三地发展的大蓝图,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市场环境等方面形成具体支撑。只有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另一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操盘者,其决定性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决定了分工协作的未来。客观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市定位的差异,不同城市对于行政、民生资源和产业的转移,存在诉求上的差异。目前,北京发展走到了一个拐点,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的多重压力;天津需破解产业升级等难题;河北钢铁等“两高”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北京如何通过“舍”而后“得”,天津如何做好“加”与“减”,河北如何实现“转”与“调”,说到根子上,还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

最近,廊坊市市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北京准备向外转移的1000多家企业,廊坊并不会盲目地接收。他们将从企业清单中精心筛选目标,避免低质低效项目进入。实际上,对发展路径的选择,恰恰说明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大洗牌中,地方政府再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应按照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胃口”、产业经济规律来办事。简言之,就是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这是产业调整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功之要。

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打破条条框框,协同方方面面,以改革逻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个积极性,就能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课题提供示范和样板。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民生追求

【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省委《意见》提出,要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这让7800万江苏人看到了一个钱包更鼓、生活更有保障的美好未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谭颖说。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追求。”2013年1月20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参加省“两会”南京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话深入人心,“民生追求”成为省“两会”的热门话题。

【标准表述】

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机制,社会保障对于提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就是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社会保障扩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推进城乡制度接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现实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意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首次提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是要求更高、内涵更丰富,包含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未来江苏省将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在促进稳定就业、素质就业、平等就业、体面就业、创业就业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五位一体”就业新格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措施]

要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中公教育专家建议,除了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完善社保体系增加保障性收入外,重点要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坚持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加大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实现企业职工劳动报酬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同步提高;

二是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

三是着力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支付预警和保证金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

四是着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

总之,就是要我们坚持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既尽力而为,加快推进,又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篇: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民政事业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19日,国务院召开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突出“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一重大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高度重视,必将对进一步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更好地发挥民政的职能作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情况,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民政工作,表彰为民政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政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政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成就。一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建立灾害救助制度,把救灾工作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三是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有效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四是建立孤儿国家保障制度,使这个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能够生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在祖国大家庭里健康成长。五是建立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和全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尊重和优待。

二、当前民政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利益格局深刻变革,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明显改变,对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对获得公平的机会、实现全面发展有了更迫切的愿望。相比之下,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公共管理服务还不能满足人们的期待和愿望。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和发展。

三、全面加强民政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整合资源,构建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家庭和群众、职能有机统一的管理服务体制。一要发展基层民主,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政府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通过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二要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效能。按照属地原则,建立面向社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建立为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三要加快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水平,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发展社会互助团体和组织,鼓励企业、团体、家庭及个人开展社会互助和慈善活动。

四、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并把民政方面的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和检查落实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新增财政投入要优先用于救灾救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健全协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民政工作的新格局。

【热点时评】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民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普遍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了灾害应急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国家孤儿保障等政策法规以及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出色完成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救灾任务;城乡基层群众自治不断深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婚姻、殡葬、地名服务管理不断完善。民政在保障基本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维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有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社会已经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民政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使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利益格局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期待。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已经日显迫切,这些都使民政事业有了更宽广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民政工作是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必须发挥好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发挥民政的保底作用,成为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担当者;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发挥民政的基础作用,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促进者;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发挥民政的支持作用,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有力支持者;围绕提供和强化社会服务,努力发挥民政的支撑作用,成为基本社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这是时代和人民对民政工作的新期待,是党和政府对更好地发挥民政职能作用的殷切期望,是民政系统在新起点上继续开拓进取的努力方向和光荣使命。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民政工作的重要性,把民政工作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形势,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建立领导有力、组织健全、协调畅通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加大民政事业投入,为民政工作创造必要条件。

环境保护

一、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群体性抗争 环境保护

二、热点材料:

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重金属污染。从陕西凤翔铅污染、湖南浏阳镉中毒、山东临沂砷污染、云南曲靖铬污染,再到柳州的镉浓度超标,重金属污染一次次刺痛人们的神经。如果说,重金属的污染集中在内陆地区,而且污染的主要是土壤和饮用水的话,那么,近期备受关注的PM2.5监测则指涉的是空气颗粒物的污染,而频繁的漏油事故更是将“污染之手”伸向了海洋。环保部每年接到的环境复议案件数量在急剧上升─2008年环保部受理的复议案件数量是前十年的总和,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增长87%。实际上,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全国群体性事件的十大原因之一,位列第九。其中环境污染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的年增长率为29.8%。大部分未能妥善解决的环境事故引发了群体性抗争,而一些影响面广、危害长远且难以修复的污染,一旦“失控”,引发的则可能是一场公共安全危机。这种趋势,在前些年的松花江污染中和最近的柳州镉浓度超标事件中有所体现。

三、应对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

1、污染受害者求偿难:一方面,由于环境责任保险立法滞后和很大一部分环境污染跨流域乃至跨国界,造成肇事者责任不好认定。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环保部门直接由地方政府领导和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存在,地方环保部门身份尴尬,执法力度有限。

2、理性途径走不通,极端维权频现:现行的污染治理体系高度地行政化,当整个地方行政体系偏向于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隶属于行政体系的环保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维权求偿的难度极大,导致部分受害者采取极端维权方式。

3、引发暴力抗争,行政部门被迫出面解决问题,而抗争措施因过于激烈而违法,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最后获得解决的是群体性事件,而不是污染事件,污染只是不继续发生,已造成的污染还在搁置;村民还没有获得赔偿,污染造成的损失没有解决。

四、遏制污染的措施:

1、解决我国环保立法存在的经济处罚罚款低落实差,刑事处罚量刑偏弱的问题,提高法律上设定的行政处罚上限,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2、法律部门应为受污染损害的民众及时提供司法救济,积极探索、建立环境司法保护的新机制,尝试推行环保公益诉讼。

3、建立独立负责任的环评体系,严把审批关从源头控制污染。建立事前环境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追究在环境管理上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建立对于环保部门环评审批权的约束机制,对环保部门及其负责人的环评审批权进行有效制衡。

文化软实力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标准表述】

关键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近些年,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对此,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委员认为,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体现出执政党对当代国际社会竞争态势的敏锐洞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谋远虑。中华文明的智慧涵养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 切勿GDP化 功利化 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

现在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

冯骥才委员表示:现在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让人有点搞大跃进的感觉。数据显示,中国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中,有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目前,各种文化产业园建设仍呈“遍地开花”之势。“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切勿把文化„GDP化‟、„功利化‟。”

作家凌解放(二月河)代表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把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把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浮夸的项目,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要不得。不能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

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今年的文化工作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就是保持文化各领域发展态势的平稳,确保工作连续有序,不大起大落,不搞所谓的“大跃进”;“进”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不是说建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不应该,而是说不能把这些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冯骥才说,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强国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第二,从文艺上来讲,应该有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化经典,来支撑文化的高峰,使得文化的品质不断提高。第三,是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

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是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国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医患关系

一、关键词:

医改 医患关系 医患纠纷 重建信任

二、热点材料:

陈先生向媒体报料,称妻子在医院生产,因助产士嫌红包少被报复,肛门被缝。此事经卫生部门调查,确认为不存在肛门被缝而是生产过程中处理痔疮。后来,警方认定未发现故意伤害行为。但在“缝肛门”被媒体报道之后,人们将此当成事实,据此产生了诸多评论。

2011年9月5日,一位患儿父亲称,自己用8毛钱的药治好了10万块的病,并指责医院进行过度医疗。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之后发酵成“八毛门”。如今它已影响了患儿家长的就医理念。在深圳市儿童医院,8天内就出现了3例患儿家长拒绝手术的情形。

2011年9月21日,患儿小涵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治疗,随后经 历治疗、回家、重新返院治疗一系列波折。此期间,患儿父亲因对医生的做法产生质疑,要求全程参与专家会诊讨论并进行录音。因患儿父亲不信任医院而引发的“录音门”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思考。

三、医患关系紧张原因探究

医生:待遇与投入不成比例,医疗市场的不规范竞争,少数医德败坏现象被曝光,造成情况很普遍的错觉。

媒体:为符合公众想象,消费读者情绪,失去报道的基本客观和理性。

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对医生职业缺乏了解,有天然的抵触和畏惧。

医院:医疗收费不透明,患者对具体的医疗收费项目的内涵不清楚,而且技术性、劳务性投入量很难准确量化,信息不对称民众自然疑虑重重。

法律:多轨制导致两套鉴定程序并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往往会成为医患双方博弈的焦点,让法院无所适从。

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不独立、无权威,无法赢得患者信任。

四、改善医患关系的措施

1、政府应加大投入,进行制度改革:一方面完善医保让民众看病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应让医生获得跟付出成正比的回报。

重新定位医院的角色,在基本的医疗服务领域实现“去商品化”。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

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医生的收入、职称、地位不再依附于医院、行政、药品和医疗检查,彰显医德医术的价值。

2、完善相关法律立法,设立一些第三方的权威机构,为消弭冲突提供必要的缓冲地带。

3、媒体和记者则应专业谨慎,立场不偏不倚,用扎实的调查而不是想象的新闻去报道冲突双方的声音。

4、进行引导,重建社会信任,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医患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也应对对方抱有“同情之理解”,这样才会尽可能避免误解,共同寻找矛盾的解决渠道。

能源价格改革

能源价格改革:最后的冰山开始融化

过去在亚洲开发银行做能源专家,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10多年来的研究方向,没有离开过中国电价改革。在林伯强的记忆中,10多年来,包括电价改革在内的能源价格改革曾多次蓄势待发,却都无果而终。

政府始终在寻找价格改革的最佳时期。可资源价格的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政府需要小心平衡的是,在完善价格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同时,不会大幅推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价、电价、油价,进入“一改革就涨价”的恶性循环。

这次两会,林伯强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了能源价格改革的影子——温家宝总理用100多个字描述了价格改革的方向,包括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等内容。

与庞大的能源价格改革系统相比,居民用电试行阶梯电价,可算微不足道。但在林伯强看来,这却是整个能源价格改革的艰难起步。

10多年间,林伯强多次提出阶梯电价的改革思路,也曾为决策部门设计过多套电价改革方案。这一次,真是即将实施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已经占到95%以上。可以说,放开价格的任务基本完成。但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资源、能源和环境领域的价格改革。

杨先明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多年的提案都与优化经济结构相关。他告诉记者,由于资源能源价格过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过去10多年来,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拔地而起、遍地开花。事实上,我国的资源能源状况已经难以支撑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杨先明说,我国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际形势又复杂多变,更需用价格杠杆来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再依靠低价资源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说,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未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

除了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小步前进,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推出了电煤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也被认为是价格改革的破冰之举。

我国能源价格改革仍不彻底,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煤和计划电”——煤的价格早已经市场化,但电的价格还是政府定价。结果是,煤炭企业总有涨价的冲动,但电厂即使背着巨额亏损的包袱也不能涨价。

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打出了“压煤价、提电价”的改革“组合拳”,暂时缓解了长期纠结的煤电矛盾。虽然只是权宜之计,但对久拖不决的能源价格改革而言,仍然传递了较为明确的行动信号。

许善达认为,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需要政府智慧平衡改革所触及到的各方利益。对于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等难啃的硬骨头,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妥善推进,防止顾此失彼。学者林伯强说,从目前政府释放的信号看,今年价格改革的突破口,可能就在居民电价试行阶梯电价、天然气价格等方面。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已经为此预留了一定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CPI预期定为4%,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中央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使增速向合理区间回归,有利于稳定物价。而提出这一目标,显然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

能源价格改革

能源价格改革:最后的冰山开始融化

过去在亚洲开发银行做能源专家,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10多年来的研究方向,没有离开过中国电价改革。在林伯强的记忆中,10多年来,包括电价改革在内的能源价格改革曾多次蓄势待发,却都无果而终。

政府始终在寻找价格改革的最佳时期。可资源价格的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政府需要小心平衡的是,在完善价格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同时,不会大幅推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价、电价、油价,进入“一改革就涨价”的恶性循环。

这次两会,林伯强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了能源价格改革的影子——温家宝总理用100多个字描述了价格改革的方向,包括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等内容。

与庞大的能源价格改革系统相比,居民用电试行阶梯电价,可算微不足道。但在林伯强看来,这却是整个能源价格改革的艰难起步。

10多年间,林伯强多次提出阶梯电价的改革思路,也曾为决策部门设计过多套电价改革方案。这一次,真是即将实施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已经占到95%以上。可以说,放开价格的任务基本完成。但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资源、能源和环境领域的价格改革。

杨先明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多年的提案都与优化经济结构相关。他告诉记者,由于资源能源价格过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过去10多年来,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拔地而起、遍地开花。事实上,我国的资源能源状况已经难以支撑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杨先明说,我国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际形势又复杂多变,更需用价格杠杆来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再依靠低价资源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说,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未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

除了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小步前进,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推出了电煤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也被认为是价格改革的破冰之举。

我国能源价格改革仍不彻底,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煤和计划电”——煤的价格早已经市场化,但电的价格还是政府定价。结果是,煤炭企业总有涨价的冲动,但电厂即使背着巨额亏损的包袱也不能涨价。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打出了“压煤价、提电价”的改革“组合拳”,暂时缓解了长期纠结的煤电矛盾。虽然只是权宜之计,但对久拖不决的能源价格改革而言,仍然传递了较为明确的行动信号。

许善达认为,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需要政府智慧平衡改革所触及到的各方利益。对于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等难啃的硬骨头,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妥善推进,防止顾此失彼。

学者林伯强说,从目前政府释放的信号看,今年价格改革的突破口,可能就在居民电价试行阶梯电价、天然气价格等方面。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已经为此预留了一定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CPI预期定为4%,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中央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使增速向合理区间回归,有利于稳定物价。而提出这一目标,显然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

公车治理

【背景材料】

近日,有消息称,由国管局牵头联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负责修订的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基本会签完毕。该修订方案中规定:正部级官员用车排气量不高于2.5升、3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2.5升排气量、30万元,而一般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排气量及16万元以内。

【名师解析】

治理公车,关键不在于给公车的配置制定标准,而是公车的性质要回到姓“公”不姓“私”。既然购买公车的钱来自纳税人所交纳的税,性质是公款,公车的用途也是作为公务使用,那么,公车理应从标准制定、购买与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有公众参与、公众决策、公开透明。

姓“公”不姓“私”的公车,首先从公车使用的标准上,就要有公众的参与、决策。什么人可以配置什么级别的车,各地都制定了许多标准,但恕我直言,这些标准都是使用公车的人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他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标准如何确定也没有向公众说明理由,在使用公车上,更是公私不分。

公车要姓“公”,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公车消费的预算上要向公众及其代表公开,要经过代表审议,受到公众的监督。现在,每年提交给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只有一个笼统的项目,根本看不出“三公消费”到底有多少,对于“公车消费”,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解释说,现在财政上的预算科目没有这一项,政府支出中有“购置费支出”,这个范围很广,既包括汽车,也包括桌椅板凳,也包括办公用品、电脑、纸张等等,细还细不到每一项的支出。

正因为如此,公众连公车的数量都是一头雾水。以北京市为例,今年4月份,北京市相关部门发文通报,目前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而今年11月3日,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并且,当记者就北京公车数量采访本市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如果公车数量都很敏感,公车焉能姓“公”呢?

最后,姓“公”的公车,用途只能是公用,如果公车私用,那就是贪污,必须接受刑事处罚。1995年8月,意大利西西里岛墨西拿市市长布赞卡仅仅因为用公车接送过妻子,就被意大利最高法院判处6个月监禁。而我们的公车私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有几个受到那怕是纪律处分?所以,要让公车回归姓“公”,就必须要用刑事手段来严厉惩处。

要治理公车,让纸面上的规定得到落实,就需要制度“给力”,这个“给力”就必须让公众全程参与到规则的制定、日常的监督以及事后的惩戒上来,只有公众成为公车的主人,公车才姓“公”不姓“私”。

下载2018事业编、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重点(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事业编、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重点(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写作热点:谈铁道部撤销 【关键词】铁道部 改革 票价 政企分开 【背景链接】3月17日早上8点19分,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官方微博发出消息称,新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今天已正......

    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严”字当头 “实”其人生 3月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最新热点汇总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最新热点汇总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寻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令人心焦!为了对付这一顽疾,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多个政府部门连续多年英勇战斗,立......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汇总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交通安全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7日下午四点左右,滨保高速天津界内发生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一辆山东籍小轿车撞上了一辆河北籍大客车,导致大客车侧翻,被......

    2011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1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论“税官家天下”的监 督弊端 作者:京佳教育 添加时间:2011-09-07 11:52:34 免费资料内容 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公务员考试,京佳教育为大家整理了......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选)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公平正义 Tag: 福建公务员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2-04-17 来源:福建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 2012年春季福建公务员考试考试还剩3天......

    2013年公务员考试 申论热点

    2012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最美女孩 来源:考试大 2012年9月12日【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背景材料】 15岁的小姑娘梁春霞现在被许多网友称为“岷县最美女孩”......

    2012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2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2012年吉林省考公告 报名入口 职位表下载历年真题 复习备考资料等考试信息详请点击:http://t.cn/zW0Q1CU这里考试信息资料更新及时。吉林省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