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真爱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灵
用真爱呵护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长故事
重庆市万州区周家初中 陈洪伟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如何用真爱去感动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立德树人;真爱感动„„
最近我区在“变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中,搞得有声有色。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变革中出现的真实故事,现与大家分享。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有二十多年了。在近几年里,班上的留守儿童和单亲孩子越来越多了。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打工维持生计。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有的靠爷爷奶奶看管,有的靠亲戚照顾,由于缺少关爱或教育方式的不得当,他们任性、孤独、自卑、消沉,不爱学习。父母的亲情缺位了,关爱不能缺失啊!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我,选择用真爱来点亮孩子的心灵,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使他们也能在蓝天下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留守的生活最寂寞,留守的孩子最孤单。孩子不仅希望在老师身上得到师爱而且渴望能得到在父母那缺失的爱。因此我认为关注留守儿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行动感动孩子的心灵。
我们班的陈军同学就是留守学生中的一个,他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管,可是老人年老体弱根本管不了。他每晚不按时回家,常常骗爷爷奶奶的钱,之后就去网吧打游戏,有时还彻夜不归,甚至常常把爷爷给的用来交资料费的钱也偷偷花掉。任凭我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他照样我行我素。为了真正的改变他,我们决定家访。那是一个星期天,天空飘着小雨,当我和班上的几个班干部拿着油和几袋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他家门口时,他愣住了,“老师,您们好!”看到一张张关切的笑脸,听到一句句温暖的话语,陈军和他的婆婆感动得哭了。在陈军家,我和他的妈妈还通了电话,并且和他的奶奶交流了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我们一行8人,冒着雨走了5个村,在这段真情行程中感动着留守学生,同时也被他们所感动。
天空的雨越来越大,但爱的传递还在继续,我们相信: 爱心,充满力量。这力量,它能让我们精神抖擞;这力量,从你我的眼里轻轻释放;这力量,在你我的指尖悄悄流动。这力量,能使人感到这个社会的温情,能使周围的人受到教育和影响。
临走时,陈军同学拉着我的手说:“老师,真没想到这么远您还来看我,您放心,从此以后,我会听爷爷奶奶的话,听老师的话,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此时我想起了作家左拉曾讲过的一句名言: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就以它为养料。是啊,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给留守儿童真诚的关爱,他们会觉得孤单吗?
二.耐心教育,施以爱心
爱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传统美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班上的留守学生,更应该关爱、重视、主动接近他们,用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灵。比如,我班上的周大军同学,是学校出名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差,纪律散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还常和同学打架。后来我从多方面了解到:他父母离婚,跟母亲生活,可是母亲又结婚生了个弟弟,新的爸爸是开车的,经常喝醉酒才回家,常常打骂他和妈妈,他只好与婆婆一起生活。而婆婆年老多病,生活过得十分的艰难,根本没有家庭温暖可言。后来,我就对症下药,经常找他谈谈心,关心他,从正面疏导他,给他补补课,遇到下雨时留他下来吃饭,鼓励他克服困难,还让全班同学多多帮助他,渐渐的,周大军觉得学习并想象中的那么痛苦,终于慢慢喜欢上了学习,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周大军同学的转变,使我更深一层地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我们真心关爱留守儿童,他们就一定会健康快乐的成长。三.挖掘闪光点,正确对待错误
寻找机会多表扬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留守孩子,大部分性格比较孤僻、自卑。如何转化他们呢?我的经验是挖掘其闪光点,善待他们,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会有发光的时候。比如,班上的冉书书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打羽毛球的技术相当好。在一次羽毛球双打比赛中,他与同学配合得十分默契,最后以5:3打败了对手。我班赢得了年级第一。赛场上沸腾起来,一致把冉书书奉为“第一号大功臣”。我趁热打铁,让他也把这种不怕辛苦不怕累的精神用到学习上来。老师的鼓励加上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他变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偶像。
然而,毕竟很多留守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比较多的缺点,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所有毛病改掉,犯些错误是正常的事,我的宗旨是“允许犯错,但是要正确对待错误。”包括我们老师,也不能发现学生犯了错就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批评。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恒心,有信心,总有一天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也会充满阳光。
从心开始,用爱护航。,时代赋予了学校教育新的使命,班主任有责任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只要我们用真心对待每一个留守儿童,让爱渗透
孩子的心灵,温暖他们那颗冰冷的心,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篇:论文用爱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灵
让爱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灵
溧河铺镇第四中心小学校李红波
让爱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灵
溧河铺镇第四中心小学校李红波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一名和留守儿童朝夕相处了6年的小学班主任,我深知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不易,更深知肩上的责任的重大。多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我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充满爱的班级,给住校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带着爱走近住校生。“爱”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住校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更多的爱。用爱去浇灌他们的心灵,用爱塑造他们的心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与学生融为一体,使住校生对班主任有信赖感,既把班主任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如我班有个调皮学生,也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的,缺少父母的关爱,如果老师对他多关心一点,他就很高兴也很听话,我抓住他这个特点,经常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有一次做课间操我发现他的衣服破了,就叫他把课间操做完后到我办公室里来一下.他来到办公室我就叫他把破衣服脱掉,然后我拿出针和线,给他破缝补起来,缝好叫他穿上,他高兴极了,连忙给我说谢谢.还有几次我看到我班几位同学的衣服和裤子破了,就回到家拿我家孩子的衣服给他们穿上,这些都得到孩子的家长和孩子的赞扬,因而我班家长对我很尊重,学生对我也很亲切.
2、耐心细致地处理出现的问题。学生世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作为学生良师益友的班主任,要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住校生的心理是脆弱的,很容易受一些不良的行为的影响,做出违纪的事来。班主任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地与这类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班有一名学生很调皮,俗语说的“大
事不犯,小事不断”,确实我班的刘青松几乎每隔两天就犯一次错误,这学期开学还不到一个月,他就犯了四五次错误了,每次我都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细心地分析他犯错误的原因.另一方面,我把一些课外书借给他看,有计划的让他去完成一些事,让他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他的心灵不再是空落落的,并且隔三差五的表扬他的点滴进步。经过努力,慢慢融化该生不良的心理行为倾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住校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精心策划主题班队活动,培养住校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住校生的心理比其他学生表现地更为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在学习上表现紧张、焦虑乃至恐惧;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孤僻、嫉妒;在社会关系表现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在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班队活动。如在三.八妇女节“今天是你的节日”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中。让学生送一份礼物给妈妈,说一说感谢妈妈的话;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在开展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班队活动课后,住校生能够管好自己的生活,在寝室里不仅能收拾好自己的床铺,搞好卫生,还能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比如将自己得意的一幅画贴在自己的床铺边,在桌子上摆上一个可爱的小玩意儿。通过活动,环保意识已经内化成他们的需要,审美能力已经体现在生活中了。
2、开展艺术活动,陶冶住校生的情操。
(1)爱唱爱跳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生动活泼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据此特点,我每周定时开展文艺活动,而且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培养他们的广泛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平时要向任课老师推荐,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学校的舞蹈、绘画、书法、电脑等兴趣活动小组。积极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才干的机会。并通过活动让他们发现自我,找到自信。
(2)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优化住校生的人际关系。
体育游戏是学生熟悉且喜爱的一种合作性很强的活动形式。游戏既包含合作,也存在竞争。有竞争,也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次次合作成功的喜悦或竞争失败中的不甘心,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磨练一次考验。为此,我结合学校每学期开
展的体育运动如:迎面接力比赛,拔河比赛和广播操比赛等。鼓励他们积极报名,积极参与。通过比赛,让他们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去理解他人,通过在游戏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交往,感受集体给自己带来的欢乐与微笑,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呼唤教育合力,使每一个住校生都得到良好呵护。
呼唤家庭的关爱。加强家校沟通,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班主任首先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及素质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变那种认为孩子到学校上课,孩子的教育责任就交给了老师的想法。改变那种认为自己文化素质不高,教不了孩子的想法。并指导家长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实施“亲子教育”。无论孩子在校,还是在家,都让他觉得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时刻关注他的学习,他的成长。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有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有长处,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或缺陷。然后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家长与孩子充满情感和亲情的沟通,让孩子的身心感到愉悦,孩子才会将自己的心里话向父母倾诉,实现心与心的交流,从而达到情感沟通的目的。孩子有了这种感觉,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不会再产生孤独感。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会因此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习起来也就会感到格外轻松。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孩子的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其次指导家长为孩子创设和睦的家庭环境。这一点对于住校的孩子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这样的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在校遇到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总之,作为住校生的班主任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做到眼明,心亮,脚勤,深入班级,用爱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篇: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
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涌入到城市务工,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于是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得到父母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但农村留学生的大量存在,反映出其此项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随着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爱
点亮
留守学生
心灵
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状况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
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女,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留守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学生多数是学龄儿童少年,他们一般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监护管理。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不愿意看到甚至嫉妒同龄儿童少年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接受父母的关爱。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往往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承受现实。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他们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在对我任教的学生调查中,有近97%的孩子表示很想父母,而且在生活以及学习中也遇到了很多他们的祖辈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想与父母交流,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没与父母沟通时,他们多半表示父母很忙,少数表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有点生疏,不想和他们讲什么了!”而绝大多数的代理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来不与孩子谈心”。这样,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代理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因此,留守学生有的厌学、逃学甚至过早流入社会。
二、教育“留守学生”的基本对策
(一)“子不教,父之过”,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孩子的联系
父母毕竟还是孩子最重要的亲人,是孩子教育问题的主要承担者。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亲子教育是必不可少,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留守儿童的父亲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失去了这种教育的机会,这便要求父亲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来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以弥补他们不能在孩子身边教育的缺憾。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从调查结果看,父亲频繁和留
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所以给他们的关爱必不可少。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给他们送去慈母般的温暖。天凉了,嘱咐他们多穿几件衣服;天热了,关照他们注意避暑,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温暖。留守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有许多儿童,本来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与同学关系融洽,每天都看到他很乐观,父母外出打工离开之后他们渐渐变了,上课变得沉默寡言,而且还经常与同学闹别扭,所以在课余时间,老师应与他们聊天,听他们述说心中的烦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一起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幼小的心灵不再迷茫孤独,这样便有利于他们正常或是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我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与班上的“留守学生”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2008年我任教的学生冯小明经常逃学,我上门家访,原来他父亲病故后,母亲到深圳打工,由于家庭的不幸,生活的贫困,其母亲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使小冯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于是,我和小冯谈心,使他明白母亲对他的爱;我经常为他补课,解除他学习上的困扰;每个月还从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三十元资助他;还经常送一些生活用品给他,整整一年,从没间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我耐心的帮教下,他不再自卑逃学,树起了
第四篇:《春风化雨,用真爱点亮学生的心灵》教师演讲
《春风化雨,用真爱点亮学生的心灵》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春风化雨,用真爱点亮学生的心灵》。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培养着祖国未来的花朵,老师又是最神圣的职业,因为那是爱的事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能和学生贴心,爱是教师与学生间最近的桥。
我有幸于今年2月底成为我们西山学校小学部的一员,工作七年,做了七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的关爱的力量有多大,还是在我们西山学校的这3个月,我班有一位特殊的学生,学习,自控能力较差,个性又强,他会再与同学玩耍时会因你的一句话不顺心的话而发火,他会在做作业时随便写上几个字就交给我,记得有一次他从课文中抄了几句古诗送给我,虽然前言不搭后语,但我还是表扬了他,而他却每个在办公室里认识的老师每人都送上一首,等等等等。他会做的事很多,可很多都出乎你的意料。可以想象,他的父母是多么期待孩子在校能有进步,哪怕是一点,于是平时我对他就特别关注,在他情绪不稳定是就及时跑过去安抚她,下课时常常把他叫到身边和他聊聊天,生病时及时陪他去看病,按时叮嘱他吃药,渐渐的,他情绪不稳定时不是掀桌子,而是来找我,懂得了要讲卫生,不然别人不喜欢他,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最让我欣慰的是,有一次下课,他跑到我办公室拿着我那个大水壶,给我装了满满的一大壶水,站在我面前说:“老师,水。”这一刻,虽然水是冷的,但此时我们两的心却都是火热的。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伟大的,这是一种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也正是这种爱,引导学生成人、成材,使学生终身受益。许多人都说教师是一份拷问心灵,磨炼耐心的职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我心中,学生的成长,进步就是我工作中的动力。记得有次班会课上与学生谈心,班长开玩笑的对我说,老师你很像老太婆,很啰嗦。紧接着他又说,老师您别生气,我们都很感谢您的啰嗦,因为我们都知道,天冷了再三叮嘱我们添加衣服,生病时每天都会来问寒温暖,了解病情,同学学习不认真时您会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闹情绪您会耐心的开导我们,其实您那不是爱啰嗦,那是爱我们。爱要源于点滴生活,爱更要细水长流,我们学校的孩子每个都是背景离乡,每一个都特别需要我们的爱,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坚信,只要我们用一颗真诚关爱的心去开启学生心房的门锁,定能给学生捎去和煦的春风。谢谢大家!
第五篇:用爱心点亮心灵
用爱心点亮心灵
——2009--2010学年师德师风学习总结
施甸县太平中学教师
徐青清 2010年6月
用爱心点亮心灵
——2009--2010学年师德师风学习总结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已在教育工作中度过了十个春秋。回顾这些走过的路,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是,也充满了幸福与快乐。因为这一路上有同行的人给我陪伴与指引,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我感觉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给我带来的快乐。俗话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同时陶先生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有一天,陶先生看到一位男学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通过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某些老师从所谓的差学生身上找不到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 问题,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自古以来,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其道德和行为,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是学生的道德楷模。高尚的师德包括:爱心和奉献。今天,教师并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教育事业也并非世外桃源。社会的变革、名利的诱惑、多元的观念、浮躁的心态对教师产生深深影响,带来种种考验。同时,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并有刚性标准和硬性规定。但这样的环境和背景,对教师而言,并不意味着可以弱化师德,淡漠爱心,不讲奉献。教育资源不仅是学校的声誉、品牌、生源和硬件,不仅是师资队伍的知识水平、业务才干和教学经验,还包括一种重要的软件师德。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爱心和奉献为内涵的高尚师德,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江泽民同志也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对师德师风的不断学习与实践,本人深刻地体会到,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反之,教师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路。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师德以爱心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教育中要与“春风春雨”般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