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关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摘 要: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人本理念,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的治理目标。本文主要对当前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评价方法;研究
生态河道治理,即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一方面要确保河道防洪以及引水排涝,另一方面通过采取人工修复措施,对河道的水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构建。
一、河道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1.水环境污染非常严重。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向周边不断扩展的同时,使得离城镇相对较远的河道成为城中河,越是人口密集的河道受影响越严重,以致于很多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成为工业发展的牺牲品,大量的工业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河道之中,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严重退化。实践中可以看到,对于多数农村地区的河道而言,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治理不及时、不到位,使得河道中的大量水草、杂物长期积聚,严重影响了水质。
2.水资源非常有限,调水难度比较大。从我国发展水资源分布和管理现状来看,淡水资源非常匮乏,水资源的有效人均占有量明显不足。对于境外引水工作而言,落实不到位,使得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可利用水资源受限,河网水体建的设想,非常的困难,调水难度比较大。
二、生态河道治理模式
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即设计、施工以及管理,具体分析如下:
1.设计。以生态治理思想为指导,在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应当将人本理念与回归自然相结合,不仅要保留河岸原有的礁石、水草以及水生生物,而且还要恢复河道的排洪、航运以及蓄水等功能,维系河道的自然特征及其水体流势多样性。在此过程中,还要建设仿自然河流,处理好水与人之间的关系。
2.施工
(1)截污纳管。在河道整治时,主要是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尤其是截污时,应投入足量的人、财和物,并且将沿岸河道中的污水做截流,由污水处理厂对其统一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对于那些统一纳管条件不足的乡村或者区域,需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简易污水处理中心,对污水初步处理后,方可排入河道。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对畜禽养殖业加强控制,做好污染管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截污纳管的全面性。
(2)堤坝治理。在多数河道整治过程中,治理水系河道的对象主要是堤坝,河坝疏通治理在水利电排站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在河流行洪排涝过程中,传统堤坝治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且存在着弊端,实施过程中主要靠“硬化”等工程建设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对堤坝进行改造,逐渐向自然河道整治转变。
(3)采用生态袋对边坡进行柔性控制。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尤其要做好施工前、中和后期等生态植被和修复,比如采用绿霸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工程系统。在此过程中,其构成材料主要是三维排水联结扣、以及生态袋等,用小石块填充格网,改造材料具有无毒、抗腐蚀以及不降解等能力。其又着近乎河床表面糙率,对水体流动状态不改变,其物理化学性为抗微生物侵蚀、抗酸碱盐、抗紫外线及与自然河岸相类老化。还具有良好的固土作用的形成,并且能实现零污染。3.管理。在生态河道治理思想指导下,不仅要加强设计、施工,而且还要加强后期管理,主要是对河道工程进行有效的、长期管理,确保整个河道水系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生态河道治理评价方法
在对河道生态治理评价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河道生态系统状态、生态恢复状况,若想对河道生态水平进行深入的评价,则需有评价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1.水利功能指标。对于水利功能指标而言,主要是为了对河道通过能力进行考察,确定其是否满足防洪、排涝设计要求。在考察过程中,应当以河道设计的最大排洪量、历史最大洪峰量做对比,对该河道是否达到了防洪标准进行探究。
2.水生生物指标。从本质上来讲,生物、环境之间具有天然的相适应性。比如,水生生物主要反应的是河道生态性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其中,水生生物指标群的构成指标有植物量、动物量以及微生物量等;对于水生动物而言,其种群与数量多少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反映出生态环境状况。水生动物群落,主要是由鱼类、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组成;对于微生物而言,其主要是指细菌、藻类、真菌以及原生微生物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水中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反映出该水环境质量好坏。
3.管理指标。对于河道生态系统而言,其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性特点,需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河道管理过程中,要求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对于管理内容而言,其主要是对河道规划设计、污染整治、河堤安全检查以及植被护理和河道清淤等。对于管理指标而言,其主要是从管理组织健全与否,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措施可行与否等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第一,管理组织。在河道管理过程中,通常是由水利、林业、城建以及交通和环境等部门联合管理、各尽其职,其中具体执行需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第二,管理制度。从当前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水法、水环境保护法以及河道管理条例等,对河道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而且很多地区针对该区域的河道具体情况,还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定。在管理制度评价过程中,主要的指标是河道主管部门所编制的河道管理办法以及实施细则是否具体、可行,各项管理方法需责任明确、可执行性强。
第三,管理措施。在河道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为了维系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水利、社会功能得以实现。同时,还要对管理措施可行性进行评价,确保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是否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针对性。比如,管理措施落实过程中,技术工艺复杂、耗资比较大,即认为该管理措施缺乏实际可行性。
四、结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为确保治污、还生态以及促发展目标的实现,应以人本理念+回归自然相结合为思路,树立生态和谐理念,积极开发多种功能,并且不断加大河道生态建设宣传力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河道意识。
参考文献:
[1]叶勇.浅谈河道治理中生态技术利用的基本原理[J].建筑界,2013(06).[2]徐晓艳,王鹏,董海波.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3(09).[3]谷晓存,刘景春,吴庆伟.城区河道治理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尝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2).作者简历:修郁林(1974-10―),男,籍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人,学历:大专,毕业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研究方向:水利建设工作。
第二篇:河道生态治理
第一章
1.河流是指在一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泄水输沙通道。2.深泓线:是指沿程各断面河床最深点的平面平顺连线。
主流线又称水流动力轴线即沿程各断面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处的平面平顺连线。中轴线是指河道在平面上沿河各断面中点的平顺连线,一般依中水河槽的中心点为据定线,是量定河流长度的依据。第二章
1.河川径流的影响因素:气候,下垫面,人类活动影响 2.水系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
a初期阶段:河网密度小,地面切割深度不大,支流短小,数量不多。
b繁盛阶段:谷道伸长,集水面积扩大,河网密度增大,地面切割深度不断增大。c并夺阶段:因各条河流发展的不平衡,出现大河袭夺,兼并小河现象,使水系原状改观,河谷地面高程降低,冲积层加厚,水系密度减小,干支流年渐分明。第三章
1.河流径流的度量方法
2.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历时。
3.河道水流的基本特性:两相性;三维性;不恒定性;非均匀性;不平衡性;紊动性;阻力复杂性;流态特异性 第四章
1.含沙量:单位体积浑水中的泥沙质量。输沙量:一定时间段内某断面的泥沙数量。
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泥沙数量。
2.河流泥沙按运动态势分类:悬移质,推移质,床沙。
3.推移质的运动:推移质的运动来源于床面泥沙的起动。当床面泥沙由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或称启动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床面往往会出现起伏不平的沙波,而沙波运动又往往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式,沙波的运动态势是迎流面冲刷,背流面淤积,从纵剖面看整个沙波在水流的作用下往下游缓缓爬行。第六章
1.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2.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输沙不平衡。
3.河相关系:冲积平原河流的河床在水流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与所在河段具体条件相适应的某种均衡的河床形态,这种均衡河床形态的有关因子和表达来沙来水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之间常存在某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可写少
点)
5.河型分类及其演变规律(论述):
A河型分类有:顺直型,蜿蜒型,分汊型,游荡型。
B演变规律a顺直型:河身较顺直,犬牙交错状边滩分布于河道两侧,在洪水期,边滩整体向下游缓缓移动;深槽与边滩相对,深槽位置也随边滩位置缓慢下移而下移;上下深槽之间的浅滩,洪水淤积,中·枯水冲刷,深槽则相反,洪水冲刷,中枯水淤积。b蜿蜒型从平面变化看,随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蜿蜒程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横向变形特点表现为凹岸崩退和凸岸淤长;纵向变形特点是弯道段洪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过渡段相反,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突变现象是可能发生自然裁弯,凹岸撇弯,凸岸切滩。c分汊型:其共同的演变规律汊道外形的平面移动,洲头洲尾的冲淤消长,汊道内河床的纵向冲淤,以及主汊的易主。d游荡型:多年平均河床逐步抬高。b内汛期主槽冲刷,滩地淤积;非汛期则主槽淤积,滩地崩塌。主槽平面摆动不定,河势变化剧烈。大水出好河,中小水容易发生横河斜河和形成畸形河湾。第七章
1.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的要素:设计流量与设计水位;整治线;河槽横断面
2.4种典型类型的河段整治措施:a蜿蜒型的整治措施:一是稳定现状,防止其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二是改变现状,使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b游荡型:主要有险工和控导工程组成。c分汊型:汊道德固定,改善和堵塞。d顺直型:稳定边滩不向下游移动多采用淹没式丁坝群。第八章
1.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或在轻度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第九章
1.生态治河:是河道生态治理或生态型河流建设等说法的简称。它是融治河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园林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系统水利工程,是综合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景观营造等多项技术措施而进行的多样性河道建设。2.生态河道治理规划设计要求:确保防洪安全,兼顾其他功能;增强河流活力,确保河流健康;改造传统护岸,建造生态河岸;营造亲水环境,构建河流景观;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栖息地。
3.生态河流的设计内容包括生态岸堤和生态河道两方面。生态河道的设计要求:平面布置;剖面设计;水边处理。
4.生态护岸技术措施:固土植物护坡;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土工材料复合种植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多孔质结构护岸;自然型护岸
其他补充
1.河堤的分类:干堤,支堤,民堤
2.对河堤渗流控制措施包括:
(一)临河截渗措施:防渗铺盖;防渗斜墙;堤基截渗墙
(二)背河导渗措施:压渗盖重;反滤排水槽;减压井
3.蓄滞洪区:指河道周边辟为临时贮存洪水的湖泊洼地或扩大行洪泄洪的区域。
4.蓄滞洪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内容包括:蓄滞洪区的规划;水工建筑物的布置;区内安全建设;以及非工程防洪措施安排等 1/2m2(2)向量模法(平均和的平方根法)SSii1此法所求某监测点的综合评价指数S可表达为
式中,S-在某监测点的综合评价指数。
Si-污染物i在某监测点的标准指数。S(6)内梅罗指数法已知多项水质参数的监测数据,计算与x
计算步骤:
1、计算各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即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
2、使用各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采用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S1。
3、计算x类水质标准的综合评价指数S2.4、结论S1﹥S2,不符合标准。S1≤S2,符合标准。
第三篇:辽宁省东部山区河流河道生态治理方法研究
辽宁省东部山区河流河道生态治理方法研究
高胜君1 马 宁2 张世全3(1.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水利站,辽宁省丹东市;2.辽宁省江河流域管理局,辽宁省沈阳市;
3.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辽宁省沈阳市)摘要:河道生态治理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水利工作者所接受,辽宁省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我省东部山区河流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研究一种切实可行的山区河流生态治理方法,对我省的水利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山区河流;生态工程
0.引言
河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水环境重要载体,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硬性防护为主的传统的河道治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河道治理中往往给河道砌筑更多硬化材料,以求一劳永逸,但实际却牺牲了河道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果适得其反;或者只对河道清淤,而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结果河道使用寿命极短,陷入经常疏浚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我省东部山区河流,河道治理多年来一直采用硬性防护措施已导致河流渠道化,河岸带栖息地质量持续退化,加之人类在河道内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河流水质,威胁到很多物种的生存,引起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我们已充分认识传统治理方法的负面作用,研究一种适宜我省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已成为现阶段河道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河道生态治理的发展和必要性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瑞士、德国等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采用混凝土衬砌而忽略自然环境的河道治理方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建设生态河流已成为国际大趋势[1]。
在国内,1999年中科院院士、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刘昌明发表了“中国21世纪水供需分析:生态水利研究”,建议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研究中,把生态水利和环境水利结合在一起。2002年10月,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董哲仁教授,提出了生态水工学--人与自然和谐工程[2]。
在生态河流建设方面,目前国内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缺乏传统水利、生态系统栖息地的有机结合,多数地方的河道整治,尤其对于中小型河流整治,其理念仍停留在渠道化、衬砌等已被许多发达国家舍弃的做法。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辽宁中部地区内陆河流的发源地,除拥有辽河、鸭绿江两大水系外,还有独流入海的大青河、大洋河等渤、黄海水系,是辽宁中部工业区和商品粮基地的绿色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东部山区天然林面积3300多万亩,集中了辽宁90%以上的天然林,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每年提供的工农业用水量占辽宁中部城市群用水总量的70%以上。
近年来,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山区相对耕地面积较少,因此河道内的荒地不断被开发成农田,此外,个别河段上存在的河道采砂等现象,也破坏了滩地原有植被。受以上因素综合影响,目前部分河道淤积、滩地沙化严重,一些河流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已经给沿河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困难,对全省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实现构建和谐辽宁的目标任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采取生态方法治理河道对保护我省重要水源地、提高河道生态健康和河流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自然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治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暴雨洪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雨后山区河流流量大,过水时间短,砂石含量高,洪水破坏性强;而在冬季枯水期,大部分河流流量小,有些河流经常断流。
目前,我省山区传统的河道治理方法主要以防洪、防冲为主,造成河道生态功能被忽视、淡化,河道在整治布线时通常会裁弯取直,改变河道自然形态,并且在河道治理中,主要采用混凝土护岸或浆砌石挡墙等硬性措施。同时,延河居民对河道保护意识不够,开荒放牧、倾倒垃圾现象严重,严重破坏了河道自然生态和河流水质。
而硬性防护措施在冬季结冰期,混凝土易产生冻融破坏;夏季过水时,整体混凝土护岸如有部分破损,在内外水压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整体破坏。在我省东部山区,多年实际情况表明,在非汛期,山区河流过流量小,基本不需要防护,而在汛期,硬性防护工程易被短时间、大流量、含砂石量大的洪水破坏,起到的防护作用较小。同时,硬性防护工程施工方法复杂、工期长、投资大,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破坏河道自然环境。辽宁省山区河流生态治理方法研究
河流生态治理的目的是恢复、强化自然河岸或修建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具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份交换和调节功能,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同时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3]。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是指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岸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物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一方面,利用生态河道生长的水生植物和由此而生存的水生生物净化水质;另一方面,通过河道、河底及坡面表层泥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藻类、水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物膜净化水体,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设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水份交换良好,适合生物栖息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的护岸[4]。
针对我省东部山区河流特点,在实际治理中,在确保不降低防洪标准的前提下搞河道生态建设,河道生态治理应优先保护并以自然修复为主,充分发挥河道的自然修复能力。生态的理念要贯穿整个治理过程,遵循防洪安全、生态系统功能强化、景观优化提升、降低人类影响的新理念,以尊重河道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兼顾河道的水利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
在实施整治过程中,我们发现,河道生态整治工程最宜采用自然原型河岸,主要的人工措施采用种植植物保护河岸,这样可以保持自然河岸特性,同时也起到绿化作用,在自然河岸种植柳树、水杨、枫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利用他们发达的根系来固堤,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自然河岸的抗洪、保护能力。但这种护岸抵抗洪水的能力相对较差,一般可用于防洪要求不高、保护目标等级较低的河段。在采用自然原型护岸的基础上,除了种植植被外,还可结合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进行护坡、护底,如在坡脚设置各种植包,采用石笼、木桩(设有鱼巢)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在不破坏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有效加固堤防、护岸,抵挡洪水冲刷,提高生态护岸的防洪、抗冲能力,同时,所用护岸材料抗冻裂较好,大大提高了护岸的耐久性。这类护岸可用于较陡的河段或冲蚀较严重的河段。
山区河道生态治理中,在护岸工程或堤防布线时,应尽可能保留河流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尽可能减少人工措施,降低工程投资,以自然植物护岸为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种植树木时,也要注意河槽和河漫滩要能满足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自然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护岸、河堤要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抗滑稳定等安全条件,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以及景观建设的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保持河流的联通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堤。
自2008年以来,辽宁省大力推进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主要采取河流自然封育措施,禁止在河道范围内砍伐、放牧等生产经营活动;整治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措施,以“适地适树”的理念,种植植物,保护河岸;对流经村屯或人类活动频繁的河段采取适当的工程封育措施,并树立警示牌,加大宣传,设立举报电话,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对河道内开荒耕地实施退耕工作,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对河道内垃圾、砂堆、砂坑等进行整治,恢复河道岸线的平顺。同时,加强河道监管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河道管理组织机构,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管理手段,逐步实现恢复河道原貌和生态,完善河道各项许可程序,规范河道开发秩序,强化监管,严禁各种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宣传,全面提高沿河居民河流保护意识,实现河道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强化日常管理,确保河道行洪顺畅,恢复河道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的目标。在新时期,我省水利系统已把河道生态建设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辽宁河道生态治理将通过科学的河道生态治理措施,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的同时,有效遏制河道植被破坏、改善河流水质、美化河道环境、恢复和维护河道生态系统,促进辽宁河流水质和水环境的全面改善,使河流成为水清、草绿、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结论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河流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大趋势,我省在河流的生态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结合我省的气候特点和东部山区河流特点,在保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制定因地适宜的治理策略,不但节约了治理投资,还可以保证河流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恢复山区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达到了防洪兴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 刘蒨, 曾向辉.生态-生物方法水体修复技术[J].中国水利, 2002, Vol03.[2] 孙宗凤.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 水利水电技术[J].2003(4).[3] 杨柳, 任珺, 陶玲, 罗青龙.河流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J].能源与环境, 2009 , No2.[4] 郑红英, 赵学辉.堤防工程生态治理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市场, 2008 ,Vol8.
第四篇:一种河道污水治理方法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17541.4
申请(专利权)人: 胡泽林;
发明(设计)人: 胡泽林;申请日:2003.12.26 申请公布号: CN1554600
地址:523007广东省东莞市莞城金牛横路七巷20号
主分类号:C02F3/32
优先权: 无
专利代理机构: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国际申请: 无
范畴分类: 无
分案申请: 无
摘要:
一种河道污水治理方法,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是为了解决河道污水的净化问题;解决前
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利用网状固定架将水葫芦等在水中生长的具有净化水质的植物固定在河道中,利用水葫芦等植物的生长净化河道污水;本方法可以应用于各地域的水质受污染的河道的污水治理。
主权项 国际公布: 无颁证日: 无 分类号: C02F3/32;A01G31/02;国省代码: 广东;44代理人: 满群;进入国家日期: 无 摘要附图:
1、一种河道污水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网状固定架将 水葫芦等在水中生长的具有净化水质的植物
固定在河道上,利用水 葫芦等植物的生长净化河道污水。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2008.02.06
法律状态信息: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
法律状态公告日:2005.02.16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公告日:2004.12.15
法律状态信息:公开
引证文献
该专利无引证数据
同族专利
该专利无同族数据
自动摘要与自动关键词
自动摘要: 法律状态:公开 法律状态:实质审查的生效 法律状态: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治理河道污水的方法。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利用网状固定用水葫芦等植物的生长,净化水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自动关键词 固定在河道水面,利用水葫芦等植物的生长净化河道污水。本发明将水葫芦等生长于水面上、并可净化水质的生命力较强的植物利
河道污水 1.0 水葫芦 0.21 固定架 0.17 净化水质 0.1
第五篇:关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变化调查报告
关于河道治理治理中生态设计变化的调查报告
内 容 摘 要
城市河道不但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人水和谐的城市景观,才能真正地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本文以深圳市盐田河景观改造工程为例,从现代景观环境对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需求出发,从景观生态设计的角度对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思考和研究。
通过对深圳市盐田河进行实地勘察,分析各岸段水景、生态环境,掌握工程在河床、驳岸、及绿化设计方面所作的生态性改造尝试,发现并认识到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景观设计的重点和实质。只有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尊重自然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同时在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生存条件和环境的前提下注重安全性、耐久性和自然景观效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出和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的策略,构建人水和谐的河道景观生态系统。
关键字
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景观设计;盐田河
目 录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意义
二 深圳市盐田河河道水环境改造及景观设计
(一)河道现状特点(二)规划目标及理念(三)治理对策
1.水环境治理传统工程措施 2.水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措施(四)生态景观设计与效果 1.道路桥梁景观工程 2.亲水平台与喷泉景观工程 3.绿化景观工程 4.分段景观设计
三 创建和谐的河道景观生态系统(一)景观水系与交通规划(二)植物配置规划(三)乡土文化与适应过程
四 结语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城市和到普遍存在淤积、污染等现象,许多河道失去了饮用水源甚至生活用水的功能,水体普遍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可以说对河道的生态治理日益紧迫。景观城市河道水系统的功能比如航运、排水等已经被充分的利用,但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系统应该具有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却往往被忽视。以前在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治理的时候往往采取治理工程和设计规划分别实施,工程人员与设计师分别作业的方法和流程。而且传统的设计理念往往是以工程的角度为主,以最小的投入达到工程要求;排水、防洪是首要目标而混凝土结构是实现工程最普遍和可靠的手段。在这种治水理念的指导下,城市的生态系统、周边居民及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往往被忽视;整个岸区和河道也没有被视为城市公共空间,而是单纯的截弯取直、高筑堤岸,使得滨水景观在城市的生态价值中失去了活力。因此,治水和设计要有机结合,以新的理念和观念重新审视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造。应该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和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出发,一方面注重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岸线景观,营造出具有视觉效果和优良体验的和到环境。
2.研究意义
随着人们支配河流的能力日益提高,给河流也呆了越来越大的伤害。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尤其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更是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目前的城市河道水资源条件迫切需要得以改善,无论是水质的提高还是水景的改善,甚至水生态系统的完善都是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一方面需要注重工程技术的治理手段,同时要关注景观设计的美学效
果,还要考虑到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只有经过多方面的慎重考量、规划、设计、施工,才能即可治水又能美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 深圳市盐田河河道水环境改造及景观设计(一)河道现状特点
盐田河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内,是该区的一条主要河流。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20.8平方千米,综合整治工程从2005年开始。其中,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位于盐田河双拥公园下有段至盐田河内湾出海口。盐田河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设计以及管理,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的标准。护岸在洪水中多发生水毁,洪水给周边居民和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沿河多见坍塌的河岸、淤积严重,而且临近社区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排入河道的污水对河道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规划目标及理念
盐田河在综合治理规划的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外治河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在满足水源保护和防洪的基础上,将盐田河治理规划成为具有示范性的生态、景观河流。在河道治理方面主要采用人工生态驳岸对自然河岸进行“可渗透性”的整治。同时,生态驳岸将滨水区植物与堤内植物进行有效联系,构成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景观设计方面,在原有地形、道路和植被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充分
考虑到保护并利用现状。同时,通过丰富驳岸滨水边界的景观要素,增加亲水空间、强化亲水设施,利用盐田河周边的自然风貌,形成协调融合的生态景观。(三)治理对策
1.水环境治理传统工程措施
在盐田河治理工程措施中,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水质,采用了传统的水体置换和引水配水的工程,将“静止”的水变成活动的水,使水流动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盐田河上修建了两座钢筋混凝土自动翻板闸,闸门可自动调控,拦挡和释放河水。同时,一次性清除了14.12万立方米的淤泥,帮助盐田河水实现吐旧纳新、水体置换的效果和目标。
至今为止,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一直是改善水质严重污染地区的主要措施。在盐田河治理工程中,在对现状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工程主要采用了点截污和大截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并将其接入污水管网,另一方面在河道两岸布置截污干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并送往污水处理厂。对于沿河两岸的企业和居民区不仅要将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业素质、规范,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往河道内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陋习。
2.水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措施
解决生态问题的最好方法莫过于采用生态措施。通过采取疏浚、引水、截污等工程后,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及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生物等,可以去除水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变清。【1】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类似自然沼泽地,但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是一种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
【2】在盐田河双拥滨河公园的基础上,工程再次对堤岸临水部分进行适当改造,加入了以人工湿地为基础的生态驳岸。人工湿地由人工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三部分组成,他们互相联系与影响。改造工程中的人工湿地主要以沙土、土壤、石块为基质,他们既为水生植物提供营养和载体,也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附着表面。同时,河道边大部分实施了软质工程,建设了一些生态型护岸,并利用透水材料建成岸边以及保留了部分临水滩地,也是湿地向陆地的自然过渡带。在净化污水的过程中,水生植物首先可以直接吸收污水中能利用的营养物质,并且可以吸收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同时,也能够在为根区微生物输送氧气的过程中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3】盐田河治理工程在水生植物的选用上,选取了菖蒲、水葱、千屈菜等植物。因为这类植物一方面根系发达,能够稳固、防害虫,另一方面生长量也较小,可以免除许多复杂的后续处理,同时更有美化景观的作用。
水生态修复技术就是利用水中生物的食物链通道作用,将有机污染物不断地分解,来净化水体的质量。盐田河治理工程主要通过保护、种植、繁殖、养殖适宜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在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的同时,其生态修复区域也给风景区附近带来了良好的水生态景观。由于水生态修复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和作用才能发挥最佳作用,在种植水生植物时要选择适合的种类和品种并合理搭配,避免相互之间影响,从而导致无法正常生长甚至对水环境带来危害。如在双拥公园下游种植培育了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只有在各方面条件都允许和适合的情况下,对水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才能达到真正创造出适宜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也更能够合理地培育和养殖水生动植物。另外,为了更好地优化群落机构也避免外来有害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危害,乡土品种应该在选择上大力提倡。(四)生态景观设计与效果 1.道路桥梁景观工程
盐田河干流共假设了9座桥梁,同时对沿河道两侧全线铺设了木地板栈道和透水砖,人行道宽2~10米。因为桥梁将两岸景观分隔开,破坏了景
观的连续性,因此在河岸较窄处采取了挑板形式将栈道向河中延伸,使盐田河景观形成没有障碍的绿色走廊。同时,在河岸较宽处设置了6座凉亭,使得河道两侧的人行道贯通,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绿色休憩地。
2.亲水平台与喷泉景观工程
在双拥公园和金斗岭景点处,由于枯水期时间较长,水面太浅,裸露在外的治理混凝土护岸较为生硬,公园景观处于高处,周边居民和游客无法真正亲水。因此,设置在双拥公园的翻板闸可以分段提高河水水位,丰富河岸与河道的层次,同时建造下水踏板和亲水平台,拉近了人水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避风塘内弯设置了纵向弧形水上人行道,延伸至邻水出设计有大台阶伸入水中并于水面交错,人行道的左侧则是林荫鲜花广场,形成了一条特色滨水娱乐街。这种开敞的设计同时将海景引入片区,也让居民可以欣赏海湾景色。
另一方面,利用盐田河岸与望基湖水库之间将近40米的高差,把望基湖防洪水库的雨水通过铺设在盐田河左右两岸的管道,连接喷头与LED彩灯,为盐田河中下游添加了两条喷泉长龙;河底也布置了喷泉,充分体现出河道滨水特色。喷泉系统不只能提升提高景观的层次性与亲和力,还能为河道补水、换水,保证枯水期河道的流动水量。
3.绿化景观工程
总体绿化面积达9629万平方米。从上游的乡村景观到中有缓坡草坪、草地疏林、鲜花盛开,直到下游的树林小径,植被搭配动静相结合、疏密对比,配合水景,给整个滨河绿化空间创造了活力。行道树隔尘降噪,不同主题景区配有不同植物,且多采用乡土树种,少用人工修建造型的植物,体现出乡间自然景观。如高山榕、尖叶杜英、水翁等。另一方面,植物设计模仿自然界的植物群落,乔木、灌木、草地复合种植,并且采用不同种植方式搭配,创造丰富植物景观。在规划中也多选了不同花期的树种,保证四季繁华茂盛,有花有景。绿化树种以园林观赏树种为主,如池杉、落雨杉;下游段以无污染树种为主,包括小叶榕、水翁等;灌木类则有野牡丹、九里香、海桐等;地被类则有蝴蝶花、美人蕉等。
4.分段景观设计
在双拥公园下游的跨河桥下设置栈桥,桥两侧形成自然过渡。在靠近双拥公园的河道沿岸,移除原有的观景长廊,取而代之的是下水踏步和亲水平台,提高了整个景观的亲水性和层次感。在河段沿岸,继续沿用了适合周边居民休憩的休闲风格,连续的树池、花池和平台塑造了舒适的空间。
在南苑路到洪安路间则才用了统一中寻求变化的设计手法。东侧是一段连续性观景平台;西岸则是曲线构筑成的富有韵律的园路系统,配以丰富的植物搭配与曲桥连接两岸,将人们引入美丽的园林空间。
而在洪安三街段,地势高低起伏、高差变化较大,因此利用不同的高差设计为一个集中式的多层平台,在最高级平台做成曲线长廊,形成河边步行休闲带的一个兴奋点,人们可以聚集停留。空间通过闭合与开放的组合变换场景,给人们动静不同的丰富视觉享受。洪安三街至深盐立交段采
用了图案化的折线造型并运用空间对比手法,将私密的林荫休闲空间与开敞的观景空间交错出现。并在学校沿河部分设立了弧形平台。
深盐立交到铁路桥段通过将特色花池、休息处与自然曲折小径相结合,形成一处向内湖过渡的休闲绿化带。另外,次区段为倾斜堤岸,改造中将草皮覆盖并建成了层层花台的绿色堤岸,形成独特的景观视觉效果。
三 创建和谐的河道景观生态系统(一)景观水系与交通规划
整个盐田河沿着河道纵向设计,通过改善水质、湿地生态修复、水体自净等方式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水生态环境,并以河道、河流为载体横向设计河流景观带与沿河景观带。现代城市河道治理中,不但要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还要为陆地生物提供了迁徙通道、改善生存环境。沿河景观带更是要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
在外部交通规划中,城市主次干道与河道之间的连接,比如桥梁等,也需要综合设计通过市政道路到行步道再到河岸,最终形成一条连续的滨河廊道。在保障河流空间完整性的同时,也让它融入城市景观之中。内部交通规划则可用不同形式的滨河小路、天桥等营造出休闲恬静的氛围。比如在盐田河干流架设的9座桥梁和栈道,在保持无障碍绿色走廊的同时也帮助
其内部交通更加完整。(二)植物配置规划
植物配置应以本地植物为主,根据不同的类别和习性以及不同的景观效果进行合理配置,景观布置应结合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在盐田河河岸的许多景观小品多采用当地材料结合轻钢结构,对整体景观环境影响较小;树种选用以本地适生树种为主,包括假萍婆、尖叶杜英、水翁、荔枝、龙眼、池杉、落雨杉、高山榕、小叶榕、海桐、九里香、美人蕉、绿萝等。一方面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城市景观。
(三)乡土文化与适应过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塑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形象。城市中的河道也当如此,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同时展现出不拘一格的河道设计。当地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与设计的启示。【4】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停留在传统的设计形式中,生态设计正是以当地自然过程为依据包括其中的地形、土壤、植被、水等,将这些具有特征的自然元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更加有利和完善地设计出能被时代和历史所接受的东西。在盐田河对河床以及护岸的改造中,一方面拆除原有的砌石护岸、改用土料筑堤,另一方面采用适于生物生长的“渗透性”驳岸护岸,并用自然草皮护坡,在有利于河道调节洪水的同时也增强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在建材和植物的使用上,乡土物种不但适宜在当地生长,同时在维护和管理成本方面也是最低。对当地材料的利用不但是生态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保护地方物种、保护环境这一时代主旋律对设计师的基本要求。
四 结语
通过对深圳市盐田河生态整治工程在生态修复以及河床、驳岸及绿化设计方面所作的生态型改造尝试,同时引进了国外较为流行的生态护坡技
术,有效地改善了河道的环境和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其以人为本的治河理念和生态滨水驳岸的设计原则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了借鉴。
随着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提高,人工建设和修复的生态河道越来越受推崇。它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生态效果,把受人类干扰和破坏的河道修复成为水体与土体,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近自然状况的生态河道。【5】
参考文献:
【1】莫津戈路易丝。一,生态设计的美学:看到科学文化,景观杂志,1997,16 【2】宋志文、毕学军,曹军,人工湿地及其在我国小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生态学杂志,2003,22 【3】王杉,对小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思考,给水捧水,2001,27 【4】威尔金森G,牧羊人即测试水监测和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的湿地建模,1995,4 【5】赵广琦,邵飞 生态河道的坡岸绿化技术探索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