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湖北农村义务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说课稿《鸟的天堂》
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鸟的天堂》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三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鸟的天堂的理解,和文中描绘的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的景象,仅凭想象无法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来理解。
三、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描写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科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壮观。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南国风光景象。
五、说教法: 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我打算以歌曲导入,播放腾格尔的《天堂》第一段,环境优美舒适。向同学们提问:想知道人类的朋友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接下来顺势导入本堂课的课题《鸟的天堂》,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那里美好的景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播放音乐并且范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画出每段不认识的生字词。接下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展示本堂课 需要重点掌握的生字词。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会回答:两次,第一次在黄昏鸟栖息了,因此看到的是大榕树的奇特美丽,第二次是在早晨是鸟最活跃的时候,因此看到的是天堂里的居民----鸟热闹活动的景象。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理解形散神不散的意义。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朗读,分段朗读课文。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小组讨论和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大榕树的生长茂盛,生命力旺盛的景象,又是如何写鸟儿之多,热闹的场面,总结榕树和鸟的特点。说一说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此时我和学生们一起伸出手为保护环境和动物加油,并播放鸟的鸣叫声。这样的课堂总结让学生热情高涨,让学生充满力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去保护生态环境。也可以体现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的理念。
(四)作业布置
课下小小导游的身份向周围的亲人朋友介绍鸟的天堂,下堂课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设计意图: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重视说话 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第二篇:2014湖北农村义务教师招聘小学语文真题
机密★启用前 学科代码:201 2014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录用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小学语文
本试卷共5页,全卷共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代码涂黑。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答题卡的非指定区域、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考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填涂不规范均不得分。
1.下列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B ..A.涣然冰释
B.弊帚自珍
C.鸿篇巨制
D.莫衷一是
2.下列构词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地震 B.空调
C.雪白
D.海啸
3.我国最早的词典是 B A.《说文解字》
B.《尔雅》
C.《切韵》
D.《词源》
4.我国古代留存诗作最多的诗人是 C A.李白 B.白居易
C.陆游
D.苏轼
5.下列属于“桐城派”作家的是 A A.姚鼐 B.袁枚
C.归有光
D.黄遵宪
6.“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是 B A.孙犁 B.赵树理
C.贺敬之
D.茅盾
7.下列不属于莫言作品的一项是 B ...A.《红高粱》
《丰乳肥臀》
8.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法国包罗万象的社会史”的作品是 B A.《悲惨世界》
B.《人间喜剧》
C.《红与黑》 D.《羊脂球》
B.《秋菊打官司》
C.《透明的红萝卜》
D.9.“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创作中运用了 C A.再现想象 B.比拟想象
C.虚构想像
D.对比想象
10.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 A A.哲理性 B.象征性
C.荒诞性
D.客观性
11.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重要语文教育观点的是 C A.蒋伯潜 B.沈仲九
C.叶圣陶
D.王森然
12.下列不属于语文教育特点的一项是 A ...A.思想性 B.人文性
C.实践性
D.民族性
13.下列不属于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三个维度”的是C ...A.知识与能力
C.理解与运用
B.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小学毕业生常用字识字量应达到 D A.1600个左右
B.2500个左右
C.3000个左右
D.3500个左右
15.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教学应使学生 B A.具有与交际对象相当的口语表达能力 B.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C.懂得倾听、注意、思考和适时转述 D.学习运用口头语言传播中华文明
二、文言文阅读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部分,完成16~19题。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练丝而泣.
之。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因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节)
1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①相剑者之所患 .
相: 责: ②昔也往责于东邑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此愚者之所大惑 .②明日端复饮于市 .
之: 端: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贤主之所患,患者人之博闻辨言而似通者。(2分)②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2分)
19.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本在对待疑似事物上所持的主要观点。(2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20~21题。
鹞落坪的秋天 欧阳冰云
鹞落坪,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传奇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所在。天高云淡,群山巍峨,成群的鹞鹰停落在多枝尖山脚下,一位樵夫看到成群的鹞鹰拍打着翅膀,呼呼作响,它们尖利的爪子抓住山坡上的岩石,像是大自然的礼赞,更像是天空下壮美的圣歌。樵夫是一位幸运者,看到了传奇的场景,很
多年后的一个秋天,我来到了鹞落坪,却无处寻觅鹞鹰的踪迹。鹞鹰早已消失,只剩下传奇,而鹞落坪却真实地存在着。
对樵夫的敬仰,对鹞落坪的向往,寻觅神奇的鹞鹰,让鹞落坪更加神秘。漫山遍野的红枫、菩提、翠竹、青松,让鹞落坪多姿多彩。群山相连,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大自然铺开了五彩斑斓的画卷,仿佛一位神奇的丹青妙手,描绘了一幅秋韵长卷。
火红的五角枫,从山崖上倾斜而下,一支枫叶伸向路边,好像鹞落坪的使者,站在路边欢迎我。我忍不住大声欢呼,心,激动不已。阳光照射在红枫上枝桠上,红艳艳的,叶子鲜艳,充满光泽,色彩富有质感,仿佛吸允了大自然的精华,酝酿了很久,才在才秋阳下展现最美的一刻。秋风微微吹拂,红叶就袅袅婷婷、飘飘洒洒而下,一路欢歌,一路笑语,哼着小曲儿,在地面,在草尖,说笑着,奔跑着,追赶着。山崖脚下,铺满了厚厚的红叶,踩上去软绵绵的,躺在草地上,那些红叶就在你的身边飞舞、旋转,远远望去,仿佛动画的世界。抬头望着蓝天白云,五彩的山体,火红的枫叶,又是一幅天然的油画。
山坡上的人家,青砖瓦房,门前的柿子树和桔子树,挂着满树的果子,屋前的篱笆墙,用细长的木条子围起来,篱笆内种着白菜、菠菜、萝卜,都是纯天然的,好客的老乡拔了几个萝卜叫我吃,院子外的水沟里就有清澈的山泉,洗了洗,放进嘴里一咬,脆生生的,水份十足,甜到心坎里,不像我在城里吃的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看着好看,吃起来却淡然无味。篱笆墙外用一根细长的铁丝围起来,铁丝上挂着瓜蒌皮,红的、黄的,串起来,像小灯笼似的。屋后的翠竹郁郁葱葱,俊朗挺拔,从屋顶上伸出头来张望,几只鸡鸭从竹林里窜出来,朝柿子树下跑去,地上有主人为它们准备的青菜和谷子,这些鸡鸭,应该是真正的土鸡土鸭,和菜市上卖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是像鹞落坪这样养几只鸡鸭,种点蔬菜和粮食的农人太少了。中国的乡村,渐渐被城镇化了,乡村在逐渐地消逝。在鹞落坪,乡村的感觉温暖地重现,在秋日的阳光下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一条河流,在鹞落坪蜿蜒前行。沿河两岸,青青的翠竹、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菩提、白得耀眼的芒花,阳光在枝桠间闪烁,星星点点,绿的、翠的、红的、黄的叶子飘飘洒洒,落在溪流中,溪水清澈见底,载着这些秋叶浩浩荡荡,向鹞落坪的深处去。可惜溪流太小,河床两旁的石头都裸露出来,溪流在石头上撞击,在河床的分叉处,形成一小段飞瀑,各色的叶子从飞瀑上倾泻而下,如绣花的绸缎一般。曲折蜿蜒的河流两岸,风景如画,被誉为十里画廊。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五颜六色的景致。溪边漫步,流水潺潺,鸟鸣声声,人在画中行,赏心悦目。
多枝尖海拔1750米,为大别山的第三高峰。我家乡的花亭湖水库,就发源于多枝尖,是多枝尖的水养育了我的祖辈和我的乡亲。对一座山峰感恩,我只能亲近她,在她的世界里,感受我的渺小,感受天地的博大。鹞落坪上一座山峰,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山里的夜晚来得格外早,太阳早早地隐藏在山的那一边,山风吹来,凉飕飕的,有点冷。山里的人家,早早地收了工,牵着牛羊进栏,坐在院子里的老树下,悠闲地抽烟喝茶。厨房里升起了袅袅炊烟,不一会就闻到了野菜的香味。一位老伯告诉我,晚上千万别出门,山上有时候会有豹子和其他的野兽下山来寻食。我胆子小,晚上自然不敢出门。我问老伯,山里有鹞鹰不?老伯迷糊地看着我,半天才说,从来没有看见过。那位看到传奇的樵夫早已不在了,鹞落坪是否有鹞鹰来过,真是个谜。
20.引导学生体会第四段中描写的画面美时,请你设计两组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教学,并简述你这样设计的理由。(7分)
21.学习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对“鹞落坪是否有鹞鹰来过”的问题很感兴趣。于是,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作者写鹞鹰的意图。经过大家的讨论发言后,教师最后总结。假如你是这位教师,请用简明的语言作总结陈述。(8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歇后语编故事》课堂教学过程简述,完成第22~23题。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
1.老师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歇后语赞扬班上的一个学生,引出歇后语。(多媒体课件显示)
2.简介歇后语之后。(1)学生交流自己掌握的歇后语,老师适当插话点评;(2)教师补充,多媒体课件出示歇后语,指名学生读。
3.激趣。引导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能编演故事的歇后语。
二、编演故事
1.学生自由组合,自编自演歇后语故事,教师也邀请了几名学生成立一个合作小组。
2.学生汇报表演故事,教师适时提供帮助,鼓励与点评。
3.教师这组汇报表演自己编的歇后语故事,表演中用了头饰等道具。
三、落笔成文
1.鼓励学生动笔,打消学生畏惧的心理。2.学生动笔写草稿。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草稿
二、指导修改
1.指导方法: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绝招:再念,再念,再念。2.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并修改。
3.指名读草稿,教师当场示范评改。(以鼓励为主)4.学生再次读草稿,并修改。
三、学生誊写习作,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22.简要概括并分析该教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7分)23.简析本次习作教学难点和该教师所用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8分)
五、作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重庆晚报》4月24日报道,有个叫“甜妈”的网友最近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因为孩子写作文《桃花》,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什么味道,她觉得“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上个月,她索性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读完上述文字,你产生了怎样的认识和梦想?请根据你的认识和感想,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第三篇:小学语文说课稿:《鸟的天堂》
小学语文说课稿:《鸟的天堂》
小学语文说课稿:《鸟的天堂》1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梢、暇、恋。
(2)学会本课几个新词:留恋、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会用“应接不暇”、“陆续”造句。
(3)理解本课重点句:
①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大榕树,树干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③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学习按作者游览顺序理清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以及阅读、思维能力。
2、思想教育目标。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二、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先写了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然后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象;接着写了作者和朋友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最后写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根据本册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时,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定如下重点和难点。
三、说重点、难点
1、说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作者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2、说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本文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先整体感知,再从中心句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采用以读为主,先扶后放、质疑问难的方法,借助电教手段来理解课文内容,一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五、说学法
在教学前,教给学生用“读、划、思、议”的方法认真预习。通过读,让学生有所思,再思考之后,划出中心句,议出文章的训练难点。
在学习中,借助配乐朗读,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根据上述内容,本课安排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设疑、析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游览顺序。教授学习方法,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描写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第二、三题;第三课时,围绕重点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第四、五题。
七、说教学过程
1、整体导入,以读为主
2、教学一开始,教师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及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1)课文题目中“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2)“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
(3)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通过以上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可以通过自学。讨论以及作者生动逼真的语言描绘,结合课文插图,使学生从整体上领略本文景象的美妙之处。
1、住重点,深入理解。
在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之中,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景象之美。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
(1)我们已经知道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了,那么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用书上的话说一说。
(2)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绘“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的?
提出上述问题,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本文中心句。此时教师用投影片打出中心句文字让学生齐读后,针对这句话质疑问难,从而引出学习全文。
在学习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看到一只鸟时,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1)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看到了什么?
(2)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
在学习中,教师借助投影让学生理解“枝干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弄清“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体会榕树的茂盛。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充满活力,从而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在学习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之所以会有的这样的景象。是因为南方气候湿润,加上榕树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所以枝繁叶茂,每片叶子都充满生机。
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引入作者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教学中设计下述问题:
(1)你读懂了那些描写榕树的词或句?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2)这些词句都说明了什么?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出示图画投影片,让学生看榕树近景,再出示描写榕树的词句投影片,引导学生体会榕树之“大”,说明生长年代已久远。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并及时指导朗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静态描写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理解重点句子的(1)(2)和能力目标。
八、结方法,放手自学
在教师引导点拨学习了静态描写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运用总接触学习方式、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同学间互相讨论、思考、议出疑难问题学习作者动态描写的一部分。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引导:
(1)作者的感受怎么会发生变化?为生么两次看到的景象不同?
(2)和写榕树比较,作者写鸟采取了什么方法?
(3)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通过上述问题让学生自学动态描写,体会众鸟纷飞,大小不一、颜色各一、动作千姿百态,有的飞,有的叫。有的拍翅膀,使人应接不暇的热闹场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中,教师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众鸟纷飞的录像,加深学生体会从静到动的壮观景象。学生课文之后,进行配乐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九、再读全文,迁移深化
《鸟的天堂》是本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要真正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借以配乐朗读外,再自己从反复品读中体会,从电化教学的观看中对比,体会作者抓住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进行静态描写,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
十、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既可以概括课文内容,有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符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特点。
鸟的天堂
昨天眼睛、榕树、大
骗了“我”、茂盛、静态
“鸟的天堂”
鸟、多、动态
快乐
鸟的天堂
上述板书,既体现了本文重点也使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又使本组训练项目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小学语文说课稿:《鸟的天堂》2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国》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闻名作家巴金老师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国时所见到的差别情形,详细形容了薄暮大榕树独特的静态美,以及第二天清晨群鸟飞鸣的动态美,体现了大榕树茂盛的生命力与“鸟的天国”的名不虚传。在作者的笔下,清静的河面,满盈生机盼望的大榕树,生动可爱的鸟儿,迷恋其间的人,调和相融。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征象的热爱和称赞。
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在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树奇特的静态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本课计划三课时完成,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第二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第一次看到的茂盛大榕树的情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在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并利用朗读、交流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爱扩大自然,爱护鸟类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材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是理解“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说教法和学法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朗读的过程中思考、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可以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章的语言生动、准确,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字,一个“堆”字,我们读了就很容易想象出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
①课堂上学生的质疑: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
②巴金爷爷用词用句优美、准确,笔下描绘的大榕树更是栩栩如生,充满勃勃生机,作者虽然看不到鸟,但通过描写榕树的“大”、“茂盛”早已悄悄地把无限生机,暗藏着成千上万的鸟都渗透在文字的描写中。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子,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朗读、勾画、体会,理解语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指导学生抓住这句话进行理解,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体会,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理解了榕树有哪些特点?学生在朗读、体会后很快地理解“簇”“堆”的用法,感受到大榕树的“茂盛”,“那是一株大树,树的枝干不可计数。”可以感受到树的“大”。
2、学习写作方法。
本课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描写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在教学大榕树部分时,指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后,总结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①按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榕树的?②作者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指出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然后在学词学句的过程中感悟句子和写作方法,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好在哪里。最后在教学过程的尾声,我设计让学生仿照巴金爷爷的写作方法,运用静态的描写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去写。
三、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这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总结
在这堂课结束的时间,让学生谈本身的劳绩,谈自己课上运用的学习要领,让学生领会到每一节课,都应是自己生命里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在每个点上、都应该有劳绩,并能带着疑问和要领走出讲堂,走向生活。这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本质。
小学语文说课稿:《鸟的天堂》3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浙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语文第11课《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1933年文学家巴金到这里游览后,就给他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鸟的天堂” 还写下了这篇散文。巴金运用了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南国图画,抒发了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文章特点]:
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妙不可言。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自然流畅,琅琅上口。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技巧娴熟,波澜起伏
[课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理解“缝隙、应接不暇”等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意见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在理解语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四、教学难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五、教学设想:
( 一)、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如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①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②在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③在内容理解中,以读促讲,重品味和感悟
④在难点问题解决中,采用讨论探究法。如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理解。
(三)、在教学模式上,构建“主体、和谐、发展” 的个性化学习课堂。如以小组生生互动,集体师生互动;积极探讨中提高学习能力,自然渗透中培养人文素养。
(四)、在教学理念上,提高对语文人文性的认识
1、精妙教学语言,激起学生心底最美好的感受。
2、提高审美情趣,以感受大自然生命力的美。
(五)、在学法指导上,采用读悟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法。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1.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二、深究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大榕树”部分(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对语文材 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1、要求:自由朗读课文1—8节,划出你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内容。
2、重点学习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美。
3、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1).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枝上又生根”等特点。
(2).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联系本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
(3).通过教师参与的反复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感受。
(4).通过自己对这段描写的体会和感悟,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学生自读自悟——师生评价——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学生交流“大榕树”的资料,拓宽知识渠道。
(二)、学习“群鸟纷飞”部分(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教师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鼓励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学生可站、可坐,可请老师、可找伙伴)
2、指名学生在榕树上添画各种各样的鸟:让他们体会“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学科间的融合,恰当利用美术课的资源)
3.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交流。
5.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学生齐读(投影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6.教师追问: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1)(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7.再读课文,在欣赏课文的过程中,领会作者对这一情景的描写。
(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通过读体会作者的欣喜,读出鸟的活泼可爱,读出鸟的多。)
8、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作者对“大榕树”和“群鸟纷飞”的描写,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区别。
(三)、交代任务,拓展延伸(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播放“小画眉”。(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有些什么感受?)表达感受的方式如下:
(1) 说些什么?说一说。
(2) 写一段文字(小诗,顺口溜┄┄),读一读。
(3) 编写歌词,唱一唱。
(4) 看到些什么?画一画。
2、写一份倡议书。(针对小鸟天堂的生态环境,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3、写一份解说词。(向他人介绍“小鸟天堂”的景色。)
4、如果你生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
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5、交流感受,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可以体现主要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内容掌握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学语文说课稿:《鸟的天堂》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鸟的天堂》它选自就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注提”第八册第一课。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得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腾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因此,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了出版的调查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而在阅读中真正体会文章所孕育的能力还不够,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不够明显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雪中的主体行和创造行。因此,本课设计时我是根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出发,以学生雪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按由扶到放的程序来安排课堂结构。
三维目标:
1、时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并运用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及审美情趣,背诵指定的段落,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
难点: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我采取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1、引导质疑、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
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理线索。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然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 目的。
二、自主学习、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改变,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得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去感悟。因此,我从以下三点来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说说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已喜欢的原因。这时出示课件,按照顺序依次出示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的画面,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谈出自己的见解。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段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自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己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小组中都,推荐都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朗读展示自我对课文的见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课文。
三、悟“环保”
《鸟的天堂》确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今天,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究,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实质: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真是一举两得。
首先这儿生态环境好。
1、这儿环境幽美。文章一开头几个自然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夏日的傍晚,这儿不仅四周很静,只听见船桨激起的流水声,而且景色迷人,灿烂的红霞还在天边。
2、这几天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而有生机。
3、这儿资源丰富。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谷类虫子繁殖旺盛,因而鸟儿的食物丰富。
4、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叶繁茂,非常适合鸟儿在这里栖息、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其次、人们保护意识强。
这儿的人们不许捕鸟,因此鸟儿们得到了保护,能够无忧无虑的生活、繁衍.
四、综合实践练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我们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会搜集,学会应用、学会交际。《鸟的天堂》一课有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综合实践作业。“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使学生做到三练:
1、搜集材料,练“查阅”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上网、去图书馆、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2、学写解说词,练“习作”。为“鸟的天堂”录像配上适当的解说词,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学写一段解说词,写清楚导游的身分,旅游的地方及这个地方的特点,力求写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
3、学做导游,练“交际”。
这时出示课件,对比展示作者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为学生导游解说提供画面。
这是继写解说词后的一个延伸,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际。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旅游团,自我推荐尝试当导游,全程陪同作解说。然后在班级进行优秀导游评选,学生一定会兴起盎然,积极参与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一设计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润物无声地内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审美意识,并由此获得美感
小学语文说课稿:《鸟的天堂》5
教材分析: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第二十三课文《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全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材重点:
本文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教材难点:
一、“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二、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对象情况分析: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远处,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生活在广州市的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观赏,看到这难得的奇景。巴金爷爷笔下的小鸟天堂的确是非常迷人,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那种赞叹、惊讶、喜悦的感情。所以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并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程序设计: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⑴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⑵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3课《鸟的天堂》是五年级(上册)课本第七组课文,该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就很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树静态的奇特的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文章的语言生动、准确,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字,一个“堆”字,我们读了就很容易想象出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再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短短三四十个字,就写出了清晨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在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因此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我选了作者第一次看到的大榕树的情景来进行教学设计。
①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
②巴金爷爷用词用句优美、准确,笔下描绘的大榕树更是栩栩如生,充满勃勃生机,作者虽然看不到鸟,但通过描写榕树的“大”、“茂盛”早已悄悄地把无限生机,暗藏着成千上万的鸟都渗透在文字的描写中去。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子,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这一朗读、勾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感受、质疑,从而理解语句的含义、作者的感情。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解决了几个知识点:什么是气根?榕树有哪些特点?体现在哪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我利用CAI现代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学生在观察、朗读、体会后很快地理解“簇”“堆”的用法,感受到大榕树的“茂盛”,“那是一株大树,树的枝干不可计数。”可以感受到树的“大”。
二、学习写作方法。
本课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描写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我在教学大榕树部分时,指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后,总结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①按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榕树的?②作者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指出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使学生首先认识静态描写的定义,然后在学词学句的过程中感悟句子和写作方法,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好在哪里。最后在教学过程的尾声,我设计让学生仿照巴金爷爷的写作方法,运用静态的描写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去写。
三、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第四篇:小学语文说课稿《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教材分析: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第18课《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全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选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材重点:
本文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教材难点:
一、“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二、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对象情况分析: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远处,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生活在广州市的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观赏,看到这难得的奇景。巴金爷爷笔下的小鸟天堂的确是非常迷人,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那种赞叹、惊讶、喜悦的感情。所以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并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程序设计: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⑴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
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⑵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8课《鸟的天堂》是六年级(十一册)课本第六组课文,该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就很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树静态的奇特的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文章的语言生动、准确,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字,一个“堆”字,我们读了就很容易想象出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再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短短三四十个字,就写出了清晨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在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因此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我选了作者第一次看到的大榕树的情景来进行教学设计。
①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
②巴金爷爷用词用句优美、准确,笔下描绘的大榕树更是栩栩如生,充满勃勃生机,作者虽然看不到鸟,但通过描写榕树的“大”、“茂盛”早已悄悄地把无限生机,暗藏着成千上万的鸟都渗透在文字的描写中去。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子,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
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这一朗读、勾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感受、质疑,从而理解语句的含义、作者的感情。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解决了几个知识点:什么是气根?榕树有哪些特点?体现在哪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我利用CAI现代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学生在观察、朗读、体会后很快地理解“簇”“堆”的用法,感受到大榕树的“茂盛”,“那是一株大树,树的枝干不可计数。”可以感受到树的“大”。
二、学习写作方法。
本课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描写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我在教学大榕树部分时,指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后,总结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①按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榕树的?②作者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指出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使学生首先认识静态描写的定义,然后在学词学句的过程中感悟句子和写作方法,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好在哪里。最后在教学过程的尾声,我设计让学生仿照巴金爷爷的写作方法,运用静态的描写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去写。
三、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第五篇:小学语文《鸟的天堂》说课稿
【指导思想】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积极思维的学习气氛中,自觉地获取知识,掌握学法。落实以读为本,读中悟情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自身的语言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
【教材简析】
《鸟的天堂》是我国着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静动结合,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大特色。文章的第一部分以写静态为主,重点描绘了大榕树树大,干多,枝繁,叶茂的特点;第二部分则以写动态为主,展现了一幅百鸟齐名、纷飞的热闹画面。
【基础性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一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
2、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细微,观察的细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2、难点是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说教法】
1、本篇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奇丽的“天堂”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语言表现形式简洁,有节奏,有乐感,谱写的是一曲动人的生命力的赞歌。因此,我将借助录象、录音这些声色俱全的媒体机器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以此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悟情。教师的范读,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学生的多层次读,旨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语言,陶冶情感。
【说学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本课教学,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品析词句法:
划出重点词句,加以体会感受榕树的庞大,茂盛。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自学课文,通过朗读,想象,品析词句等方法,自觉地获取知识,掌握学法,使学生在自身的语言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
3、同桌合作朗读:
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把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技能。
【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问:你对课题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通过谈对“天堂”“鸟的天堂”的理解,汇报课前查阅的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⑴ 读准字音。
⑵ 想想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正音“隙”“数”“应”。
3、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相机板书。
三、学习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体会写出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2、将学习所得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
3、全班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榕树的大,茂盛,特别是注意肯定,鼓励学生一些好的理解句子的方法。)
4、看录象,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谈感受。伴着优美的音乐,师生共同来到了美丽的南国,真实领略到榕树那独具一格的奇特的美。随后,教师通过引人入胜的导语,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吐露真情,将视觉与听觉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指导感情朗读。
(注意朗读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或配乐读,读中再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师,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四、自学第二次去“鸟的天堂”
1、完全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自学这一部分,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积极思维的学习气氛中。
2、学习成果展示,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3、再现画面,进一步感受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4、师生合作朗读重点句段。
五、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句话: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抛出问题:
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
学生通过讨论突破难点。
六、课堂总结
【说板书】
榕树 大
鸟的天堂 喜爱 赞美
鸟 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