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 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总面积2727平方公里。全县辖2乡5镇,1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万。现有15个党(工)委、39个党总支、330个党支部、9410名党员,其中农民党员5436名。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全县呈现出了农民稳定增收、农业持续增效、农村繁荣稳定的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10.9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75元,同比增长16.8%。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发展抓组织,建一个组织,兴一处经济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拓宽发展路子,做强主导产业。倪家营乡地处祁连山北麓,辖8个行政村,54个合作社,9220 人,耕地面积29595亩。过去,种植业主要以大田玉米和小麦套种为主,20年前,该乡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县倒数第一。1992
的精品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引领全县玉米制种产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的路子。临泽也是甘肃的产粮大县、蔬菜大县、奶肉牛产业大县,针对农民会种不会卖,产得多销得少,投入高效益低,优质低效、丰产不丰收等问题,村党组织探索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的“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全县已成立马郡“砾花”蔬菜、红沟“遇仙桥”葡萄等产业党支部19个,建立各类产业党小组157个,通过完善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开展统购统销、统一技术指导等工作,实现了把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链式发展目标。
提升党组织的向心力,强化民主管理,夯实基础建设。当我们走到倪家营乡倪家营村时,正值该村召开党员会议,讨论2012年度工作思路和玉米制种的相关事宜。该村党支部书记蒋立明介绍,村里涉及到的所有重要事项都要通过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来确定,做到了群众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价值观念、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等发生了新的变化,玉米制种、土地承租、林木权属、村务管理、基础建设等村级事务引发的矛盾纠纷和信访事件大量增多。针对这些情况,村党组织把“一事一议”、“民主说事会”、“阳光村务”等民主自治活动载体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相融对接,有效解决
米制种发展农业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玉米制种面积已趋于饱和,依托有限的土地,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无潜力可挖。201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搞好土地流转,鼓励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该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这一政策机遇,通过组织召开会议、外出观摩学习、邀请技术人员宣讲土地流转经营的优势以及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广大群众转变土地经营理念。三二村妇代会主任杨建琴是村里第一个流转土地的党员,她以每亩600元的价格与种植大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将自家的9亩半地全部租赁,土地流转的收入近6000元。一年下来加上丈夫、儿子打工的收入4万元和杨建琴就近务工收入,全家总收入达5万余元,同比增收1万余元。和杨建琴一样,当年还有17名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面积达1040亩,亩流转收入600元。在他们的引领带动下,该村已流转土地3800亩,土地流转收入达200多万元。
强化班子执行力,落实惠农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在三二村养殖小区内,我们同养殖大户袁自爱聊起了他的养牛经历:“刚建牛舍那阵子,资金特别紧张,多亏有了县上的贴息贷款政策,我一次贷了10万元,再加上镇上每栋牛舍5000元的补助,我建起了2栋牛舍。2011年,出栏肉牛62头,今年到现在又出栏30头,每头牛可以净赚1000元。”近年来,三二村“两委”班子始终把惠农政策的落实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积极帮助养殖农户申请惠农贷款150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6万元,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有效解决了养殖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难题
规模经营和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远销兰州、新疆、青海等地。2011年,他又投资100万元,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工厂化育苗中心,年繁育优质蔬菜种苗达200万株。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下,临泽县村级班子坚持在绿色上作文章,在特色上谋发展,在市场上创品牌,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省地、高效益”的要求,大力发展以“高效节水、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为基本特征的绿洲现代农业,先后发展打造贾家墩“平佳绿”蔬菜、鸭暖“民生”甜叶菊等各具特色的“农”字号品牌10个,重点培育奥瑞金、雪晶、雪莲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形成了25万吨玉米种子、4万吨柠檬酸、4万吨番茄酱、3.6万吨液态奶、5000吨奶粉、2万头肉牛和1.5万吨红枣加工能力,全县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5%以上。
(三)围绕致富抓队伍,做到带一支队伍,富一方百姓 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临泽县立足“三农”实际,在提升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带领群众致富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创建党员中心户,示范带动兴产业。在走村入户当中,我们看到村民门前最醒目的牌子就是“党员中心户”。开展“党员中心户”创建是临泽县激发农村党员创先争优的一个缩影。该县按照“居住集中,从业相近,便于活动,示范带动”的原则,以党小组、合作社、专业协会和特色产业链为单位创建“党员中心户”,采取教育培养先行、优惠政策倾斜、创设载体帮带、荣誉激励进位等措施,促使“党员中心户”发挥了科技示范户、产业带头户和便民服务户的作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倪家营乡汪家墩
种植和精品制种等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党员的科技素质。目前,临泽县有85%的青壮年农民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在发展农村经济中起到了很好的先行引领作用。
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奔富路。临泽县现有农民党员5436名,其中无职农民党员4726名,占全部农民党员的86.9%,是农村党员队伍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该县积极探索“能人党员+农户+项目”模式,采取设岗定责、承诺服务和党群互助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带领群众共同发展致富。对于“带富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发展理念强”的优秀无职党员,优先列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对象,营造了能人党员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平川镇芦湾村党员刘学聪领到致富带富岗后,积极规划奶牛养殖项目,在他的带动下,芦湾村建起了奶牛养殖小区1个,存栏奶牛达210头,日产鲜奶2700公斤,带动了全村特色养殖产业的发展。倪家营乡汪家墩村党员安锋,投资9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牛舍20间,活畜交易市场1个,屠宰房场1个,冷库1座,年交易活牛2000多头,屠宰外运牛肉200多吨,已成为我县规模较大的肉牛交易市场之一。在他的带动下,倪家营乡已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8个,肉牛饲养量达20073头、户均养牛8头,全乡肉牛养殖产业收入达2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肉牛养殖产业的比重占20%。目前,在一大批能人党员的带动下,临泽县建立各类党群共富示范基地25个,培育党员科技示范户852户,有1299名党员被培养成致富带头人。
富裕一方百姓。
启示三:创新优化党组织设臵是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动力。事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临泽县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现状,积极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的“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了把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链式发展目标,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践证明,创新优化党组织设臵才能把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让基层党组织更加深度地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之中,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实现党建与富民的良性互动。
启示四:发挥好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关键。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臶,农村党员队伍是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临泽县着力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技能,把农村党员推向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注重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与其喊着群众干,不如做给群众看。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发挥好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发展合力,使广大农村党员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先行者,带领群众致富的排头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强堡垒和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我们围绕基层党组织如何推进社会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细致思考。
一、XX市基层党组织现状
XX市共有各级党组织884个,其中党委4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816个。共有党员24585名,其中,男19595名,占79.7%,女4990名,占20.3%。在全市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868名,占27.9%;高中(中专)有7201名,占29.3%;初中及以下的有10516名,占42.8%。35岁以下的5513名,占22.4%。
(一)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
XX市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建立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公推直选”,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二是村(社区)干部发挥出 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安全稳定、征地拆迁、计生服务、农业发展、环境整治、精神文明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三是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考乡镇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村干部离任补助、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标准。四是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突出抓好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覆盖率均已达80%。五是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今年来,全市发展党员176人,建起了覆盖全市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多支党员志愿队和党员服务队,切实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潜在优势
全市202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完成了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年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服务社会治理意识不断强化。由“特殊党费”援建的村级阵地已全面投入使用,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咨询信息、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阵地,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效增强。在各村社区建立服务平台,党员干部参与群众相关事务的办理,深化推行上门办公制、错时工作制、服务承诺制等系列为民服务制度,确保一般事务 2 有人办,专业事务有人懂;每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一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通过上党课、民主生活、廉政教育专题会等多形式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村干部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选好苗子、重点培养,加大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培训工作。
二、基层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XX市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
(一)具体做法
创新组织设置,构建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创新组织管理和设置模式,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夯实社会治理组织基础,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等设置模式,切实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的原则,以企业移交社会化管理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复转军人党员、未就业大学生党员、外地流入党员为重点,建立楼栋党支部、灵活就业人员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等,3 对流动党员实行“双管”、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离退休党员实行“直管”、在职党员实行“协管”,确保了党员管理不脱节、作用发挥好;加大“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创建力度,发挥好“两新”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切实加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通过组织创新,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制度建设,提供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社会治理,机制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决不能止于“硬件”,更要优化“软件”。健全责任机制,推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切实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重视起来;健全服务机制,推广第一书记“1+1”制度,党员、村(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基层干部撰写“民情日记”制度,镇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等,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党组织议事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推进以村干部述职述廉,进一步健全村务、政务、党务公开制度,促进村级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健全村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重点通过让利于基层的方式,让村干部充分感受到在村工作既有工作压力,又有盼头和想头,能安心在村 4 工作。
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社会治理的人才支撑。实施“添活力工程”,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三推两选一培”的方式培养选拔基层后备干部;实行采取公开招考、组织考察等形式招录基层工作人员,并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建立村后备干部信息库;加大对基层后备干部的组织推荐和上岗使用力度。实施“强能力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全市性培训班,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选派基层干部到市机关或发达地区挂职;举办“支书讲堂”交流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实施“增动力工程”,激发基层党组织干部工作积极性,建立基本报酬与业绩奖励报酬相结合的补贴保障制度;建立基层组织“两委”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从优秀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力度。实施“提魄力工程”,创新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对基层组织班子成员“双检双述双评”定期考核制度;评选表彰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加强阵地建设,建立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大厅开放式办公,将民政、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国土资源管理等12大类38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村级便民服务室,确定专人办理,建立了《首问责任制》等12项服务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功能,实现“群众动嘴、5 干部跑腿”的转变;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建设,积极整合资源,配套完善了教育培训室、学习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区,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积极向所有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党建知识、党员教育培训服务和党员纳新、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困难党员群众帮扶等基本服务,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联系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党员的重要窗口,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工作平台;积极打造基层组织干部活动中心,针对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乏平台的现状,结合每位无职党员的专长,积极推行设岗定责制,为其量身定做岗位,让无职党员有位而为,推行了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确定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书和大学生村官等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推行轮流坐班办公,并向全村村民公布了坐班人员时间表和坐班干部联系电话,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积累的经验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领导核心、直接力量和重要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抓班子、带队伍,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保证。拓宽选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锻造党组织书记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增强服务群众、引领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抓基层、打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城乡 6 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功能,使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重点、拓领域,是破解管理瓶颈的重要路径。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精心打造农村“富民党建”、社区“和谐党建”、企业“活力党建”和机关“效能党建”品牌,在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领域中形成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说有经验的党建典型,增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
抓载体、搭平台,是激发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抓好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破解发展难题,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出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的原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主要有以下方面:
对社会治理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党组织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治理工作;个别基层党组织找不准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结合不紧密。
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加强。随着群众利益诉 7 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这些都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进行社会治理的基层力量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不够,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城乡之间、社区与单位的“城乡互联、共驻共建”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资源的闲置和资源匮乏的矛盾;急需建立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紧缺。
三、党组织有效服务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动力和源泉在基层。应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全面提高XX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途径探索
以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注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在面上完善一张网络,构建“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原则,从横向来说,形成了与市工商局、市国土局等职能部门的源头管理协作机制,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党群联 8 动机制,与行业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枢纽的区域联动机制;从纵向来说,形成了以各街镇为主体的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四级网络建设,全力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管理新格局,确保基层管理实现全覆盖,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
以基层组织服务机制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创新。注重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线上提升一个中心,打造“上下贯通、贴心贴身”的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依托“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实行干部包片、包村、包组的工作方法,提供党员干部“上门式”服务;构建县(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成社区服务大厅,将服务延伸到村、辐射到户,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对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不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把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将群众关心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等服务逐项梳理出来,提供“菜单式”服务。
以基层组织阵地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载体创新。注重发动群众、自我管理,在点上巩固一批阵地,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品质生活共同体。推进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标准化,对社区(村委会)统一硬件配套标准,统一社区场所设置,统一管理服务措施,着力解决新型基层管理脱节、服 9 务缺失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管理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组织管理服务长效化,实施“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支书进家门、组织作承诺、党员见行动”活动,发放“党群干群连心卡”,记好“民情日记”,将基层管理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
坚持党委领导,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治理全员化参与。坚持党委领导,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好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建强基层队伍,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培养,重视在学习中提高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干 10 部,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选拔任用,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做法,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基层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真情关怀爱护,在工作上要多体谅支持基层干部,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照顾基层干部,在舆论上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支持基层工作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抓好监督管理。对少数基层干部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认真帮助,严加督促。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基层干部的特点,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和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常态化服务。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实行“干部包村包户”,每位领导负责联系一名致富能手,挂钩一户困难户,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定期开展民情走访、民意征询、驻点办公等活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理念、11 一种常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狠抓基本保障,改善基层组织条件,夯实社会治理物质化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基层设施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各级组织的办公条件和基层干部的生活条件,让基层组织有地方办公,让基层干部有心思工作,让基层群众有条件办事;搭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将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党员活动、科技培训、医疗防疫和村民议事等硬件资源整合起来,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议事中心”、“培训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建设成凝聚党员、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加大基层组织建设投入,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让群众在基层就能把事办好,让各种矛盾纠纷能在基层得到解决。
第三篇: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学习胡锦涛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关键词: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社会要求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发展所要构建的社会是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包 括以下四项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1、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一种协调的状况,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同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等之间的协调。广义的和谐社会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全部内容。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而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指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对人类文明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有益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发展。(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这六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特征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治国理想,又是治国实践;既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二、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前提下的和谐,是社会持续前进中不断 调适的和谐,是兼顾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关系的和谐,离开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即使构建了,也是低层次的短暂的不稳固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要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较为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谐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衡和保障作用。
(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 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维护和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坚持依法治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坚持正面教育、顺气鼓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四)、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谐”一词的本意就是和睦、无冲突。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通过发展来实现的,即发展是实现稳定和和谐的条件和手段。只有不断发展经济,使人们丰衣足食,生活才能和谐。贫困和不发展是稳定的最大破坏因素,同时也是和谐的最大的干扰因素。可见发展和稳定相互依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改革则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手段和途径。为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地说,要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落实构建的条件和机制。一要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养。通过人的社会化机制,把社会成员培养成“四有”新人;通过不断的继续社会化,使社会成员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自己的合法 劳动从社会获取应得的利益,从而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通过社会化的主要手段,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二要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注意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位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三要积极调整社会政策,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发挥社会组织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相互协调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60年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使国家发展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灿烂的前景。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规划的部署,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方面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实践上有了新的进展,这是最可宝贵的收获。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意义深远
(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
1、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当前,要认真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的教材,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结合 起来,同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坚持和发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2、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 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发挥出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创造全社会更加团结和谐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增 加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搞好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我们党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 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4日)〔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
〔5〕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2月15日)〔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8〕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1日)〔9〕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12月3日)〔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7日)
第四篇: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材料
创新工作方式
巧推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
——香泉镇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香泉镇位于定西市安定区西南部,距定西城区25公里,全镇流域面积14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1万亩,全镇辖15个村,122个村民小组,4985户20964人,其中回族1759户8044人,东乡族47户209人,分别占全镇总人口的38.3 %和1%。是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有省、市直单位2个、区直单位10个。镇党委下设18个党(总)支部,其中1个政府机关党支部、15个村级党(总)支部(7个党总支部)、1个牛羊养殖协会党支部和1个马铃薯合作社党支部。现有党员838名,其中女党员149名,少数民族党员229名,分别占党员总数的17.8%和27.3%。201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780元。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组织部的正确指导下,我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揽,全镇着重围绕提升抓党建这一关键点,按照“全面推进、典型示范、后进整顿、城乡联动、作用发挥”20字方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狠抓了村级活动场所、村干部队伍、党建活动和党建项目、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为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在此,结合全镇的实际,我谈谈自己对加快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些经验。
一、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创造力 首先,狠抓党员队伍建设,我镇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 “十六字”方针,严把入口关。实行党委集体研究制、公示制和党员发展责任追究制,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今年“七一”前后,共发展党员6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8名。其次,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格实行“三会一课”、流动党员管理等制度,凡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党员,将其组织关系转入务工地党组织,按时交纳党费,定期过组织生活;凡外出务工半年以内的党员,要求每位党员定期给所在支部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建立起了支部和党员之间的绿色通道。最后,积极开展了党员志愿者服务、设岗定责和评星定级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有序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
二、狠抓镇村班子自身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凝聚力 镇党委按照“团结、勤政、务实、创新”的要求,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行政、决策、服务和发展经济的能力,一是注重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的思想;二是注重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三是注重求真务实,加强政风建设;四是坚持廉洁从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五是坚持艰苦创业,厉行勤俭节约;六是坚持深入基层,尽心竭力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刚刚结束的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中成功选举出了新一届党委书记、副书记和纪检委书记,党委委员平均年龄由上一届的41岁到本届的36岁,使党委委员年轻化,为班子成员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班子的整体合力。2010年12月,进行了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通过“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的方式配齐配强了村党(总)支、村委会班子,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每月二次集中学习,采取了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每个班子成员都作了读书笔记,撰写了学习心得;班子成员积极参加参加了市、区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通过这些形式,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实践技能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三、建立以点示范联动机制,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提出一个好思路,培育一个好载体,创造一个好机制,培育一批好典型是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和落脚点。为此,我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创先争优为动力,紧急按照“以规范促示范、以示范带全局,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确定以“苍沟--西寨--香泉--陈家屲--马莲”为主线建立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带,即:将苍沟村建成后进村整改示范村;西寨村建成便民服务分设机构示范村;香泉村建成村级活动场所高标准示范村;陈家屲建成“三链建设”高标准示范村;马莲村建成“三级联创”高标准示范村,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解决基层和群众实际困难,促进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结合创先争优“双百共建、城乡互联”活动,我镇香泉、关门口、马莲、云山、陈家屲、苍沟六村党支部分别于区发改局党支部、区劳务办党支部、国家统计局安定调查队党支部、区委统战部、区畜牧兽医局机关党支部、区团委结成帮扶对子,与联建单位机关党支部积极联系,给予农村党支部政策、思路、物资等方面的培训和支持,为促进我镇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干部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主阵地;是党员教育和科技培训的课堂;是党的农村政策宣传和科技普及的窗口;是群众文化学习和娱乐活动的平台,我镇一直十分重视村级活动场所标准化的建设。2010年投资27.048万元,新建了苍沟、关门口、云山、双庙4个村址,占地面积共计3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多平方米,对中庄、泉湾、陈家屲等村址也进行维修。2011年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经济实用、综合建设的原则,按照建设集村级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文化室、卫生室等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要求,今年筹资70万元,对香泉、马莲、西寨等村址进行了新建或维修改造,具体组织落实中严把选址、规划、质量、配套、安全生产五个关口。香泉村异地新建一处占地13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砖混结构二层村级活动场所;马莲村村址硬化院子600平方米、新建围墙100米;西寨村新建一座11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室和会议室,全面提升村级活动场所的服务功能。经过今年的新建和维修,全镇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将达到93%。并且对2010年、2011年新建双庙、关门口、云山、苍沟、香泉、马莲、西寨7村村级活动场所配备了新的办公设备。
我镇的党建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强党委一班人执政能力建设,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实现全镇率先突破发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强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第五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方法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方法
加强社会管理,需要科学确定方向与重点。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基石”,基层是引发社会问题的重点。我们要认清当前社会管理形势,坚持社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社会管理问题要到基层找根源,社会管理创新要到基层寻对策。
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干部和群众面对面接触的地方,是干部学习的地方,也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抓住这个基础平台,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形成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这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要大力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出台扶持政策、降低登记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实施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提高社区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增强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坚持走基层路线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要立足基层实际,让广大群众从社会管理创新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是搞社会管理创新不能赶时髦,不能盲目瞎干,否则就会劳民伤财,将会被基层民众唾弃。因此,要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扩大服务面。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制度建设,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比如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推行直接登记模式,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二是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将技术性、服务性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管理格局。三是完善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加快社会组织发展速度,使社会组织全面服务至各领域,社会组织的成员全面覆盖到社会各阶层。此外,要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提高其公信力。
看到基层是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源泉,我们一定要立志奋发图强,不断创新思路,更好地搞好社会管理。尤其要直接触摸到社会管理发展的脉搏内——基层,挖掘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聪明才智;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