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党组织要走在前列,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四个注重”,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夯实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新形势,创新组织设置,健全组织网络,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要完善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强化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新机制,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强化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当前,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廉洁奉公的人选拔上来。要以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为重点,认真抓好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党员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让党员队伍成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生力军。要主动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科学分析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党员志愿者力量,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群众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
注重抓重点、拓领域,破解社会管理的制约瓶颈。当前,我国既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来破解这些难题,特别是要注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的党建工作,从根本上突破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重点抓好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党建活动,大力推行社区建设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在城市社区的全覆盖。要重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社会组
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充分发挥社团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持之以恒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全社会的诚信度,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注重抓活动、搭平台,激发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特别是要注重抓好一些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的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息。要扎实开展“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将下基层的过程变为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和增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提高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将群众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要努力搭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通过党员公开承诺、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形式,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大局和谐稳定。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促进各项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第二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河北省张家口市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基层干部队伍管理方式,壮大社会管理工作力量。重点在村干部、社区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管理上求突破,确保基层社会管理有人管、管得好。一是深化“一定三有”机制。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职责,把村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和信访量是否下降作为考核依据,严格奖惩。积极选派县(区)直部门和乡镇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将实绩突出、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考录为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形成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全市共下派562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从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22名,44名录用为乡镇事业编制。二是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全市148个社区公开选聘397名大学生到社区工作,从区直部门、街道选派91名干部到社区任职,选派200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到北京各县区社区挂职锻炼,构建起以社区工作者为骨干、社区党员为主体的社会管理队伍。三是发挥大学生村官“四员”作用。落实大学生村官农业技术员、民事调解员、文化宣传员、站点管理员“四员”职责,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做好群众工作。拓宽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增强社会管理生机与活力。在扩大党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上求突破,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一是推进农村“三大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功能和党员表率作用,积极构建以农业科技推广、社会治安防控、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三大网络”。二是推进社区“四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治安维稳、精神文明”服务和管理职能,动员5万多名在职党员在居住地参与社会管理,组建爱心超市、阳光驿站、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组织700多家,建立起以社区自防、驻区单位协防和居民联防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三是推进“五型机关”建设。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活动,使各级机关在履行职责上有新成效,在办事效率、服务质量上有新提高、在群众满意度上有新提升。
整合优质组织资源,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管理优势,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农村社区党建模式、城乡党组织联建模式、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模式、行业党建模式,形成城乡统筹、纵横协调、运转有序的组织管理体系,做到哪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哪里就有党组织发挥作用。二是推动村极组织活动场所“达标升级”。围绕搭建服务群众平台,对面积较小、功能不全的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目前,全市97.3%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标,80%以上的村建起“便民服务中心”和群众工作站。三是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完善以市党员干部培训学院为龙头,县乡培训基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纵轴,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横向覆盖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依托各级培训阵地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观教育和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培训。
健全基层组织运行机制,着力破解社会管理难题。从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入手,着力在促进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上下功夫。在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基础上,制定议事清单,提高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建立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13个,对1.2万名流动党员实名制管理,团结引导30万名务工人员服务首都、服务家乡,参与社会管理。
第三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方法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方法
加强社会管理,需要科学确定方向与重点。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基石”,基层是引发社会问题的重点。我们要认清当前社会管理形势,坚持社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社会管理问题要到基层找根源,社会管理创新要到基层寻对策。
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干部和群众面对面接触的地方,是干部学习的地方,也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抓住这个基础平台,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形成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这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要大力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出台扶持政策、降低登记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实施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提高社区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增强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坚持走基层路线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要立足基层实际,让广大群众从社会管理创新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是搞社会管理创新不能赶时髦,不能盲目瞎干,否则就会劳民伤财,将会被基层民众唾弃。因此,要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扩大服务面。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制度建设,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比如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推行直接登记模式,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二是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将技术性、服务性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管理格局。三是完善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加快社会组织发展速度,使社会组织全面服务至各领域,社会组织的成员全面覆盖到社会各阶层。此外,要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提高其公信力。
看到基层是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源泉,我们一定要立志奋发图强,不断创新思路,更好地搞好社会管理。尤其要直接触摸到社会管理发展的脉搏内——基层,挖掘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聪明才智;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
第四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强堡垒和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我们围绕基层党组织如何推进社会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细致思考。
一、XX市基层党组织现状
XX市共有各级党组织884个,其中党委4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816个。共有党员24585名,其中,男19595名,占79.7%,女4990名,占20.3%。在全市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868名,占27.9%;高中(中专)有7201名,占29.3%;初中及以下的有10516名,占42.8%。35岁以下的5513名,占22.4%。
(一)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
XX市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建立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公推直选”,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二是村(社区)干部发挥出 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安全稳定、征地拆迁、计生服务、农业发展、环境整治、精神文明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三是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考乡镇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村干部离任补助、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标准。四是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突出抓好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覆盖率均已达80%。五是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今年来,全市发展党员176人,建起了覆盖全市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多支党员志愿队和党员服务队,切实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潜在优势
全市202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完成了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年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服务社会治理意识不断强化。由“特殊党费”援建的村级阵地已全面投入使用,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咨询信息、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阵地,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效增强。在各村社区建立服务平台,党员干部参与群众相关事务的办理,深化推行上门办公制、错时工作制、服务承诺制等系列为民服务制度,确保一般事务 2 有人办,专业事务有人懂;每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一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通过上党课、民主生活、廉政教育专题会等多形式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村干部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选好苗子、重点培养,加大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培训工作。
二、基层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XX市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
(一)具体做法
创新组织设置,构建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创新组织管理和设置模式,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夯实社会治理组织基础,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等设置模式,切实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的原则,以企业移交社会化管理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复转军人党员、未就业大学生党员、外地流入党员为重点,建立楼栋党支部、灵活就业人员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等,3 对流动党员实行“双管”、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离退休党员实行“直管”、在职党员实行“协管”,确保了党员管理不脱节、作用发挥好;加大“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创建力度,发挥好“两新”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切实加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通过组织创新,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制度建设,提供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社会治理,机制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决不能止于“硬件”,更要优化“软件”。健全责任机制,推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切实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重视起来;健全服务机制,推广第一书记“1+1”制度,党员、村(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基层干部撰写“民情日记”制度,镇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等,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党组织议事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推进以村干部述职述廉,进一步健全村务、政务、党务公开制度,促进村级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健全村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重点通过让利于基层的方式,让村干部充分感受到在村工作既有工作压力,又有盼头和想头,能安心在村 4 工作。
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社会治理的人才支撑。实施“添活力工程”,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三推两选一培”的方式培养选拔基层后备干部;实行采取公开招考、组织考察等形式招录基层工作人员,并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建立村后备干部信息库;加大对基层后备干部的组织推荐和上岗使用力度。实施“强能力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全市性培训班,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选派基层干部到市机关或发达地区挂职;举办“支书讲堂”交流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实施“增动力工程”,激发基层党组织干部工作积极性,建立基本报酬与业绩奖励报酬相结合的补贴保障制度;建立基层组织“两委”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从优秀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力度。实施“提魄力工程”,创新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对基层组织班子成员“双检双述双评”定期考核制度;评选表彰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加强阵地建设,建立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大厅开放式办公,将民政、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国土资源管理等12大类38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村级便民服务室,确定专人办理,建立了《首问责任制》等12项服务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功能,实现“群众动嘴、5 干部跑腿”的转变;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建设,积极整合资源,配套完善了教育培训室、学习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区,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积极向所有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党建知识、党员教育培训服务和党员纳新、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困难党员群众帮扶等基本服务,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联系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党员的重要窗口,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工作平台;积极打造基层组织干部活动中心,针对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乏平台的现状,结合每位无职党员的专长,积极推行设岗定责制,为其量身定做岗位,让无职党员有位而为,推行了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确定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书和大学生村官等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推行轮流坐班办公,并向全村村民公布了坐班人员时间表和坐班干部联系电话,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积累的经验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领导核心、直接力量和重要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抓班子、带队伍,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保证。拓宽选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锻造党组织书记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增强服务群众、引领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抓基层、打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城乡 6 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功能,使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重点、拓领域,是破解管理瓶颈的重要路径。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精心打造农村“富民党建”、社区“和谐党建”、企业“活力党建”和机关“效能党建”品牌,在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领域中形成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说有经验的党建典型,增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
抓载体、搭平台,是激发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抓好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破解发展难题,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出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的原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主要有以下方面:
对社会治理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党组织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治理工作;个别基层党组织找不准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结合不紧密。
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加强。随着群众利益诉 7 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这些都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进行社会治理的基层力量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不够,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城乡之间、社区与单位的“城乡互联、共驻共建”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资源的闲置和资源匮乏的矛盾;急需建立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紧缺。
三、党组织有效服务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动力和源泉在基层。应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全面提高XX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途径探索
以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注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在面上完善一张网络,构建“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原则,从横向来说,形成了与市工商局、市国土局等职能部门的源头管理协作机制,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党群联 8 动机制,与行业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枢纽的区域联动机制;从纵向来说,形成了以各街镇为主体的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四级网络建设,全力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管理新格局,确保基层管理实现全覆盖,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
以基层组织服务机制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创新。注重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线上提升一个中心,打造“上下贯通、贴心贴身”的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依托“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实行干部包片、包村、包组的工作方法,提供党员干部“上门式”服务;构建县(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成社区服务大厅,将服务延伸到村、辐射到户,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对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不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把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将群众关心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等服务逐项梳理出来,提供“菜单式”服务。
以基层组织阵地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载体创新。注重发动群众、自我管理,在点上巩固一批阵地,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品质生活共同体。推进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标准化,对社区(村委会)统一硬件配套标准,统一社区场所设置,统一管理服务措施,着力解决新型基层管理脱节、服 9 务缺失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管理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组织管理服务长效化,实施“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支书进家门、组织作承诺、党员见行动”活动,发放“党群干群连心卡”,记好“民情日记”,将基层管理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
坚持党委领导,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治理全员化参与。坚持党委领导,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好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建强基层队伍,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培养,重视在学习中提高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干 10 部,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选拔任用,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做法,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基层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真情关怀爱护,在工作上要多体谅支持基层干部,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照顾基层干部,在舆论上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支持基层工作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抓好监督管理。对少数基层干部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认真帮助,严加督促。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基层干部的特点,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和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常态化服务。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实行“干部包村包户”,每位领导负责联系一名致富能手,挂钩一户困难户,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定期开展民情走访、民意征询、驻点办公等活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理念、11 一种常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狠抓基本保障,改善基层组织条件,夯实社会治理物质化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基层设施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各级组织的办公条件和基层干部的生活条件,让基层组织有地方办公,让基层干部有心思工作,让基层群众有条件办事;搭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将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党员活动、科技培训、医疗防疫和村民议事等硬件资源整合起来,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议事中心”、“培训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建设成凝聚党员、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加大基层组织建设投入,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让群众在基层就能把事办好,让各种矛盾纠纷能在基层得到解决。
第五篇:如何加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如何加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作者:江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由此,社会管理被摆上历史的议程。党中央在充分分析社会发展的形势之后,从全局出发,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再次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由于社会管理的重难点在基层,加强创新基层的社会管理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基层党组织是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才能确保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必须得到有效保障,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也必须紧紧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所构成,利益间的争夺又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增添基层社会管理的活力,实现基层社会管理的有序发展。基层党组织所肩负的基层社会管理使命是伟大而又艰巨的,基层党组织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学习型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在思想与行动上和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将基层社会管理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层次。
二、制度保障是关键
基层社会管理的有序、良性发展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首先,基层的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合作,然而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很慢,假使缺乏社会组织这一重要平台,那么公众的基层社会管理参与度将直接下降,进而无法形成基层公众与基层政府的良好互动,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注重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其次,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利益表达机制,这与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不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公众不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利益取向,那么公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热情必将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在制度上完善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在基层的社会管理中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社会管理人才,才能够有效实现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基层的艰苦性,无法吸引和留住众多优秀人才,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实现制度上的保障,从而推动基层社会的发展。
三、公共服务是重点
基层社会管理必须加强基层公共服务。首先,基层政府要着重从管理意识迈向服务意识,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大局观念,切实以服务公众为先,以大局为重。其次,基层政府在具有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基层公共服务不仅仅包括一些硬件设施的提供,更需要在软件上加强,为公众提供教育、培训等服务,切实提高基层公众的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实现
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高效的社会发展水平。基层公共服务的意义重大,原因是基层政府与社会公众直接接触,他们的联系最为密切,如果基层公共服务不到位将使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受损,政府的能力和权威受到公众质疑。所以基层公共服务必须贴合公众的需求,关注公众的难处,切实高效的提供一系列软硬件设施,让公众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并享受我国的发展成果,从而在与基层公众的直接接触与互动中实现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民生保障是基础
基层社会管理必须保障民生,必须保障基层公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基层公众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将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首先,基层社会管理必须摸清基层公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必须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支持,必须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补助体系,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负责,而且可以避免基层社会极端事件的发生。其次,需要加强和完善基本的医疗体系制度,特别是在广大乡村地区,要防止因病返贫对基层公众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进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政府在对基层公众的民生建设中需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并且在资金的分配和运作上必须让公众参与,真正使民生建设符合公众的现实需求,真正实现保障民生,造福民众。
五、结语
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也需要制度保障、民生保障和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基层社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处理好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将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大课题。基层社会管理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关注社会发展重难点,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以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快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