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 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分化与组合, 同时, 对统一战线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积极主动地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统战工作积极服从、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责无旁贷。在具体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各项任务中,基层统战工作应当适应新期待,肩负新责任,做出新贡献。
一、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是基层统战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根本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生产领域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 社会消费分层及收入分层现象不断加剧, 不同群体的利益和矛盾分化也更加明显, 使当前社会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从而推动了基层统战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延伸。以往主要着眼于单一领域的统战工作开始逐步扩大到经济、社会等领域, 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了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2、统战成员范围的扩大是直接因素
随着社会的转型, 社会成员间的分化与组合不断加剧, 阶层、职业、身份、地域等方面的流动变化逐渐加大, 统战成员更加社会化和复杂化, 尤其是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阶层的出现对基层统战工作提出新要求。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对新的社会阶层的20字工作方针, 即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 新的社会阶层成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统战成员的高度社会化必然要求统战工作的布局社会化, 由此推动统战工作由上层延伸到基层, 由大城市延伸到乡镇、社区、村(居), 由机关单位延伸到各类社会团体、非公企业等多个领域。
3、统战组织基础的变化是推动因素
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统战工作更趋向于基层,而“上热、中温、下凉”的组织基础现象依然存在,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方式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分化, 大量社会成员已由单位人成为社会人, 单位体系的社会动员力量明显下降, 相对地弱化统战工作原来赖以开展的组织基础。而各类社会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多, 规模不断扩大, 层次不断提高, 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各类社会组织日益成为公民尤其是新阶层人士参与社会发展、实行民主监督、维护权益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为统一战线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二、基层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思路
一是搭建履职平台,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稳压器”作用。
抓住各级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推进社会建设的新机遇,面对当前社会结构和统战内部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以畅通参与和服务通道为着眼点,积极推进统战工作不断向基层农村和社区延伸、向新的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组织延伸、向特殊的社会群体延伸、向网络信息平台延伸、向思想道德领域延伸,不断扩大统战工作的社会开放度,提高统战工作的社会参与面,拓宽统战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通过打造以上这些工作平台,延伸工作触角,积极地组织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积极地参政议政,充分尊重并保护好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推动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打造独特优势,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粘合剂”作用。
统战工作本身就是党的群众工作,在反映社情民意方面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统一战线的广大成员就是各个界别中的代表人士,直接来自于人民群众,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统一战线渠道畅通、上通下达,统战工作对象分布范围宽广,社会联系面十分广泛,能够接触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群众。所以要利用好、发挥好自身的优势,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参观视察、座谈交流、联谊交友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各界群众的联系,与他们进行零距离地接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积极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中的非公经济人士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大力开展扶贫开发、救急助弱、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尽可能地帮助困难群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帮助困难群体渡难关,切身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是创造良好环境,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助推器”作用。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汇聚力量。所以从本质上讲,统一战线工作就是联系人、团结人的工作。高度重视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掌握社会各方面群
第二篇: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 张传林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凝聚社会各界的桥梁纽带,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有效渠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独特优势,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特殊的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尤其是基层统战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在服务社会管理方面具有更加独特的作用。因此,扎实做好基层统战工作,广泛凝聚统战成员政治共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积极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各级统战部门的社会责任。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多年以来,基层统战工作力量弱、条件差的问题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统战工作的开展,制约了统一战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去年以来,山东省委统战部紧紧抓住当前统战工作瓶颈问题,准确把握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功能和重点,明确了“抓基层、打基础”强基固本工作思路,提出了重心下移、重点突破工作对策,在全省深入开展了“基层统战工作基础建设年”活动。以基层统战工作为突破口,有效提升了全省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落实统战政策。这是创新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政策是党委、政府指导下级部门开展工作的行动准则,也是推动工作见实效、出成果的关键。2009年下半年,省委统战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中发〔2006〕15号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发〔2006〕15号文件精神巩固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全省县(市、区)统战工作实际,广泛吸收了基层党委和统战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起草了《关于加强全省县(市、区)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县级统战工作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工作范围和主要任务,由省委办公厅及时转发到各市各单位。文件的制定出台,为全省基层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保证了全省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建设年活动中,省委统战部以落实统战政策为重点,推动解决了基层统战部门和统战成员关注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补齐了一大批历史欠帐,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广大统战干部和统一战线成员的士气,促进了统一战线领域的和谐稳定。
二是规范阵地建设。这是创新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在建设年活动中,省委统战部提出了“统一标准、严格规范、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要求,着力加强阵地建设,有效改善了基层工作环境。各地采取新建、改造、整合联用等形式,在各乡镇(街道)和统战成员相对集中的县(市、区)直属部门建立了统战工作办公室,提供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办公经费。据统计,全省去年投入基层基础建设经费达6500多万元,建立统战工作办公室3363个,统战成员活动室3231个,新配置了一大批现代化办公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办公条件。
三是健全组织网络。这是创新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各级党委的重视支持下,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全省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全部成立或调整充实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截至去年底,全省乡镇(街道)已配备专职统战委员391人、兼职统战委员1453人、专职统战干事1693人;县(市、区)直属部门和单位配备统战干部3133名,村居(社区)配备统战工作联络员65039名。建立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统战工作网络体系,确保了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网络化、常态化和日常工作的全覆盖。
四是搭建活动载体。这是创新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基本条件。工作离不开抓手,活动离不开载体。多年来,基层统战部门缺少工作抓手、缺少活动载体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不少
地方的基层统战工作活力不足、社会地位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去年,省委统战部指导支持各地积极搭建活动载体,延长社会管理手臂,打造工作抓手,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各地新组建基层商会、统一战线乡土人才联谊会、台属联谊会、留学生家长联谊会等具有统战性质的基层社会组织1120个,新建各类统战服务基地882个,拓宽了基层统战工作渠道,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完善工作机制。这是创新基层统一战
线服务社会管理的重要保证。去年以来,在坚持原有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制度、民主协商会制度、情况通报会制度,以及学习、会议、台帐、值班、接访、走访等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在基层社区统战工作、特约人员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制定健全了许多新的制度,全省各级统战部门共制定完善统战工作制度1809项,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基层统战工作运行机制,有效推进了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基层统战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省委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统战工作纳入了党政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目前,全省140个县(市、区)中有132个已将统战工作纳入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范围,2280个乡镇(街道)制定了明确的统战工作考核办法。督查考核机制的形成,为全省基层统一战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也为创新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新时期新阶段,基层统战工作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推手。实践表明,山东省委统战部以强化基层统战工作为突破口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做法,既是基层社会管理在载体、机制、方法上的深入探索,又是社会基层组织建设在社会管理、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上的新实践。据统计,去年,全省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参与“我为转方式调结构献一策”、“和谐社区(村)我建设”等建言献策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15000余条;基层统战部门组织开展“促进就业”、“民企帮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社会周”等活动3400多次,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惠及群众30余万人;引导统战成员举办捐助灾区等各类公益活动1900余次,捐款捐物超过38亿元人民币;全省统一战线引进投资项目2300余个,合同金额达400亿元人民币。目前,全省基层统战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扎实推进,统战工作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第三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再思考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再思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也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可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破的重大课题。
一 社会管理工作根本性是群众工作
社会管理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保持社会稳定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到底,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做好群众工作即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基层组织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执行单位,直接面对群众,因此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力量和源泉也在基层。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在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群众对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居住条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服务型党组织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二是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矛盾多样化。如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劳动用工、安全事故等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生存发展问题日益凸显;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流动加快,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也呈现多发态势,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传统的方法难以化解新矛盾,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对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凸显,而原先的管理模式远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因此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尤显重要和紧迫。
三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逐步完善村民自治。坚持以人为本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依靠群众,工作上
依靠群众,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村民委员会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创新管理新模式,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因此要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在发展比较快的乡镇,可鼓励发展贴近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自治组织,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等,并建立登记管理、制度法规等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化,建立基层民主管理机制。广大农民群众在温饱需求解决后,更加看重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公平正义、维护合法权益。基层组织靠传统的行政手段,已很难适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往往会出现“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局面。因此,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必须由过去以行政权为依托的单纯管控方式转换到民主、法治、服务方式。如通过完善充实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健全市县(区)镇三级点线面督导体系,研究创新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力推进基层工作法治化。通过基层民主法制化的层层推进,实现信息公开化、农村基层管理民主化、交易合法化、资源配置最
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让群众当家做主,使基层党政组织真正做到把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首要之责,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3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宣传引导新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始终放在基层发展的第一位。在乡镇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应朝着“城市型”小城镇发展,即在乡镇居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后,居民的思想、观念、文化及风俗习惯等也要逐渐具有城市属性,因此发展“城市型”小城镇是乡镇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使乡镇发展的各方面跟上城市发展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注重宣传引导。一要持续不断的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在社区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在乡村开展争创精神文明村活动,并不断开展“平安家庭”“生态家园”“精神文明户”等评选活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二要切实抓好以图书、电视、现代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进社区、下乡村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把新时代新气象带到基层,让农民学习新风尚,摒弃旧思想。三要广泛深入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形式,大力宣传基
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知晓度和参与率。同时,通过召开专题讨论会、群众座谈会、工作推进会等形式和渠道,营造“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氛围。
4继续抓好民生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城镇化品位。继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使乡镇发展逐渐朝着城市化标准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品位。
当前,我国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北部湾发展风生水起,今后几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城镇化加速、城乡一体化全面突破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不断探索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振奋的精神,在新的起点上不断破解难题,全力推进基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四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党组织要走在前列,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四个注重”,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夯实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新形势,创新组织设置,健全组织网络,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要完善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强化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新机制,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强化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当前,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廉洁奉公的人选拔上来。要以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为重点,认真抓好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党员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让党员队伍成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生力军。要主动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科学分析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党员志愿者力量,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群众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
注重抓重点、拓领域,破解社会管理的制约瓶颈。当前,我国既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来破解这些难题,特别是要注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的党建工作,从根本上突破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重点抓好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党建活动,大力推行社区建设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在城市社区的全覆盖。要重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社会组
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充分发挥社团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持之以恒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全社会的诚信度,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注重抓活动、搭平台,激发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特别是要注重抓好一些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的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息。要扎实开展“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将下基层的过程变为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和增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提高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将群众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要努力搭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通过党员公开承诺、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形式,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大局和谐稳定。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促进各项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第五篇: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通过参加“**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北京大学研修班”,个人感到受益颇丰,开阔思路,启发思考,就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谈点想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正在转型发展,治理方式也要变化。回顾乡村治理方式经历三个阶段:
1954年9月,颁布政社合一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2年之后,人民公社调整并确立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
1982年,用宪法确立了乡镇村治理模式,设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这种农村基层组织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乡村治理期待转型。
目前的村两委承担了整个村庄的政治、经济、社会职能,简单的治理体制与面临多元结构转变的村庄,已经不相匹配。传统治理模式之困主要表现:体制单一与事务多元的冲突;体制固化与村庄变化的摩擦;治理形式与村民理念的断裂。
乡村治理转型趋势:一是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转化刚性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共同利益促进群体合作。二是构造多元治理体系,弥补体制单一不足。培育社会组织,弥补单一治理体制不足,缓和村民与村庄治理的矛盾。积极发展民主,民主决议制度要成为满足村庄多元治理的一种渠道。加强党的领导,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三是注重乡村治理文化,解决“失根”危机。当前,以“失根”为表现的农村文化危机日益凸显,严重干扰了乡村有序治理。重塑乡村治理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宣扬“服务型”治理理念,搭建“服务型”治理文化培养平台,特别是搭建好村民决议平台。
我认为,我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应以完善创新组织体系为目标,推动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管理执行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以协商民主组织为参与机构的新型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体系。真正实现村庄治理转型,达到村庄“善”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