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基层派出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对基层派出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山王镇派出所 徐天福
为贯彻中央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精神,公安机关结合深化 “三基”工程建设和“三项建设”,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作为基层公安派出所应深入贯彻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安全、稳定、和谐的总目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立足法定职责,立足形势任务,立足社情民意,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破解发展难题为切入点,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基于基层派出所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本人就基层派出所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谈几点意见: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不断强化三个理念。
(一)强化法治理念。法治化是各项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是当前社会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安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的基本原则,坚持依法管警、依法治安、依法办案、依法管理。作为基层公安派出所,一是要根据社会管理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漏洞,积极向法制部门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争取及时出台适应社会管理需求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社会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依据。二是要完善执法方式,教育和规范民警
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强化证据、程序、权限意识,严格程序控制和制度约束,切实履行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防止不作为,杜绝乱作为。三是要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对执法民警的法制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及执法考评体系,完善执法档案管理,强化执法动态监督,提高依法管理的质量。
(二)强化社会理念。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公安机关必须从社会大环境出发,坚持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综合治理,推动社会管理社会化,实现公安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公安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公安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首先,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发挥其社会管理的主导作用,明确公安机关的职责和警务管理责任,防止出现越位、错位管理。要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公安社会管理工作纳入本地社会管理工作的总范畴通盘考虑,统一结账,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社会管理中的漏洞和隐患,通报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立政府及各个组成部门的管理职责。其次,要大力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将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社区、新农村建设的范围,加快社区和农村警务室的建设步伐,积极推进警务室正规化建设,使其真正成为集打击、防范、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第三,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扶持和培育群防群治组织、人民调解等方面的社会管理专业化队伍,发动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禁毒、禁赌、扫黄等工作,扩大其介入社会管理的范围。在社区、农村大力推行义务制联防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治安管理,投资技防建设,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强化服务理念。为人民服务是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公安机关所有执法活动包括社会管理,都应当以社会治安及群众的安全需要为导向。所以,这要求基层派出所:一是强化服务大局意识。要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中,在管理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优化管理,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强化服务改革意识。加大公安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减少公安行政审批事项(特别是户籍管理),大力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简化办事手续、方便群众办事,提高管理、服务效率。三是强化服务人本意识。在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在公安内部管理上坚持“以警为本”,树立成本效益观念,用最小的警务投入,实现最大的社会管理服务效果,达到警务管理与公共服务双赢。四是要强化责任意识。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建设和保障作用,切实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作为、敢作敢为,在打击犯罪、整治治安、调解纠纷、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中,善于把各种消极因素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切实履行公安机关的职责,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当不断完善三项机制
(一)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警务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公安机关执法管理能力和效率得以跨越式提升的技术支撑,只有赢得情报信息的控制权,才能掌握社会管理的主动权。一是要拓宽情报信息收集渠道。加强和规范情报信息的采集、录
入工作,实现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从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人口管理、行业管理等方式向掌握、控制信息为主的方式转变,使基层基础工作更多地以情报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步伐。要以新兴领域、重要阵地、高危人群、特种行业等为重点,大力加强秘密力量建设,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的情报信息。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交流、商讨工作机制,实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和警务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互为所用。二是要加强情报信息整理、研判工作。依托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不断拓展情报信息的研判领域,注意发现、分析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中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发展趋势,找准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治安“漏洞”,有针对性的发布预警信息,建立社会管理监控体系,从而实现精确指导、精确评判、精细管理。三是深化情报信息应用工作。以公安业务工作和社会管理需求作为信息化应用的导向,将信息应用工作与建立警务机制结合起来,实现公安工作“业务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驾驭能力和对社会事务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要加大对技防设施、技防产品的投入和普及应用,有效提升社会管理效能,推动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各类民事纠纷、群体性事件持续高发,大量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对公安机关维护稳定和社会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一是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推动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多渠道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大调解”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
用,形成党委政府统揽全局、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牢固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理念,把善于运用法律、政策、经济、刑侦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的方法,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切实抓好因公安是由引发的矛盾纠纷的化解。对各类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要做到及时掌控,及时调节,及时解决。同时要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让群众更为便捷地反映涉及公安职能的合理诉求,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完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随着利益调整可能引发各种不安定因素增多,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是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建立完善重大危机事件快速反应预案,强化公安派出所接处警制度建设,提高公安民警应急处突能力,有效提高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水平。二是及时准确把握社会动态和群众心理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动态性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的社会信息,切实提高社会预警能力。三是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模式,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提高危机预防和抗风险的能力。
三、突出“八大创新”,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一)创新情报系统建设,构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机制。一是要打造领先的综合平台,力求平台功能更多更强,信息资源整合有力,系统运作顺畅高效;二是要建立独具特色的情报信息运行机制。重点要在如何建立情报信息工作网?如何完善提炼有特点的情报研判模型和方法,建立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专业化情报研判队伍?如何建立全警采集、全警运用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制定信息采集标准和信息考核规范、建立数据质量倒查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三是经营具有品牌效应的网上技战法。
(二)创新信访维稳工作思路,构建矛盾化解机制。一是建立大维稳工作格局。创新维稳工作理念,围绕情报、化解、控制、处置等关键环节,建立各警种、各部门协作配合的大维稳、大情报、大调解工作机制。二是建立维稳风险评估机制,推动综治措施全面落实,建议政府在定政策、上项目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采取对应的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三是创新处置机制。制定操作性强的处置预案,从情报信息、指挥机制、力量整合、装备配备、舆论引导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明确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指挥权限,指挥程序和处置办法、处置要求,努力提高民警把握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以提高应急处突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互联网管理,构建网络管控机制。一是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机制。围绕“网上维稳、网上治安、网上引导、网上侦查、网上处置”五个重点,把网上搜集、封堵、侦查和网下查处、控制、打击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建立既对网上违法犯罪“落地查人”,又对现实社会中各类重点人“跟踪上网”的机制,实现对群体性事件、涉警舆情炒作、网上渗透破坏和信息化违法犯罪的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二是创新网络侦查手段。针对性网上信息诈骗多发性犯罪活动,研究采取有效的网络侦查手段,加强防范打击。三是创新网络引导机制。建立专门网上舆情队伍,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化解危机,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引导。
(四)创新人口管理举措,构建实有人口管理机制。一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结合户籍改革、居证管理、出租房屋管理,推出流动人口管理新措施。二是推进“三大警务”建设,完善三大警务分级管理制度,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社区、乡镇、校园警务模式,进一步推进警务室正规化建设工作。三是深化以综合整治为抓手的社会治安整治工作,要进一步深化工作,形成声势,建立内有拉动、外有推动,上下联动、相互牵动的工作责任机制。(加重口、五种监管人员)
(五)创新打击破案工作,构建精确打击机制。一是着力抓好快速反应机制的落实和完善,完备责任机制,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侦查流程各个环节操作,加快刑事案件侦破进程,逐步打造刑侦工作亮点。二是深化专业打击模式。改进作战理念,建立对入室盗窃、信息诈骗、盗窃机动车辆等犯罪行为的专业打击队伍,研究建立新型的打击工作机制和模式。三是打造刑事侦查技术方面的亮点,努力实现现勘技术领域的新突破,为案件侦破提供高质量的线索和信息。
(六)创新社会面治安防控,构建动态管理机制。创新社会面治安防控,构建动态管理机制。一是创新动态防控,夜间勤务机制。努力寻求在社会治安动态防控方面的创新,狠抓实施,增强公安机关在
城乡治安防控方面的威慑力。二是创新防范队伍建设,管好用好巡控力量,推行勤务创新,发挥其最大能量。三是创新以视频监控和治安卡点为依托的技防。加强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行业场所管理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深度发掘视频系统、管理系统发现打击犯罪,提供案件线索的功能作用。四是创新以动态管理为核心的重点场所管理机制。探索并建立一套以动态排查、动态暗访、动态评估、动态管控、动态考核为核心的社会治安动态管控工作体系,落实娱乐服务场所百分考核和三级管理,“一次性淘汰制度”。五是创新以专业和群防群治队伍为依托的人防。打造群防群治“三支队伍”,统一培训,统一管理,使之成为治安管理的第二支骨干力量。
(七)创新安全监管的方法,建立常态安全监管机制。要力推民爆管理一体化、消防社会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现阶段道路交通、监所管理的途径、措施和办法,有效减少和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发生。
(八)创新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探索警民和谐建设新机制。一是创新便民利民措施,以信息化为依托,延伸管理和服务,推出更多的“一网办”、“一站式”、“一屏式”服务措施。二是创新亲民措施,落实社区巡防、警情回访、案(事)件自查等制度。
第二篇: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通过参加“**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北京大学研修班”,个人感到受益颇丰,开阔思路,启发思考,就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谈点想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正在转型发展,治理方式也要变化。回顾乡村治理方式经历三个阶段:
1954年9月,颁布政社合一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2年之后,人民公社调整并确立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
1982年,用宪法确立了乡镇村治理模式,设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这种农村基层组织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乡村治理期待转型。
目前的村两委承担了整个村庄的政治、经济、社会职能,简单的治理体制与面临多元结构转变的村庄,已经不相匹配。传统治理模式之困主要表现:体制单一与事务多元的冲突;体制固化与村庄变化的摩擦;治理形式与村民理念的断裂。
乡村治理转型趋势:一是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转化刚性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共同利益促进群体合作。二是构造多元治理体系,弥补体制单一不足。培育社会组织,弥补单一治理体制不足,缓和村民与村庄治理的矛盾。积极发展民主,民主决议制度要成为满足村庄多元治理的一种渠道。加强党的领导,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三是注重乡村治理文化,解决“失根”危机。当前,以“失根”为表现的农村文化危机日益凸显,严重干扰了乡村有序治理。重塑乡村治理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宣扬“服务型”治理理念,搭建“服务型”治理文化培养平台,特别是搭建好村民决议平台。
我认为,我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应以完善创新组织体系为目标,推动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管理执行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以协商民主组织为参与机构的新型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体系。真正实现村庄治理转型,达到村庄“善”治的目的。
第三篇:关于基层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关于基层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政法委提出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公安机关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群众满意度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随着广厦天都城的入驻,多个房产公司接连入驻,星桥街道迅速进入了城市化建设阶段。同时,设立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吸引大批工厂企业入驻,带动了整个辖区的经济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星桥社会治安形态愈来愈严峻。如何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维护辖区的社会平稳,作为辖区派出所,我们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且流动性较大,增加了管理难度;
二、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近年来,我所抓获的违法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占了八九成,而同时,受害人也大部分是流动人口;
三、对流动人口、出租私房、公共场所等治安要素存在管理薄弱环节,致使部分地区成为治安乱源及案件高发区。
四、盗窃两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及入室盗窃等侵财性成为星桥主要犯罪类型,直接影响辖区群众的安全感;
五、巡逻队伍专业素养不够,导致治安防控力度有所欠缺。
六、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引起的各类不安定因素也随着城市化建设推进而增多。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
一、星桥靠近临平城区,经济发展较快,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其二,星桥开发区设有很多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其中部分人员因盲目流动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其三,星桥东依临平,西接丁桥,东南与乔司接壤,交通呈放射性,给违法犯罪活动带来便利条件;其四,星桥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初期,由城镇、新建农民小区、传统农村(类似“城中村”)及商品房小区组成的空间结构,该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其五,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上虚拟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星桥辖区的社会治安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大民警的工作力度,较好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但是从长远看,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提出适应社会大环境变化的管理模式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工作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高质量、高效率地化解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和归口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二、要切实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按照“公平对待、优化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等多种管理手段有机结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更新管理理念,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采取“村民小组长协助办证,有偿补贴”、流动人口办证厅错时上班、警务室设立便民办证点、大型企业上门办证、社区民警与管区工厂企业通过电子邮件管理流动人口办证等措施,切实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
三、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特殊群体教育管控工作
以实现动态管控为目标,构建社区、家庭、警务室“三位一体”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改对象、涉毒人员、精神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教育管控。
四、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
切实把维稳集中整治与社会治安排查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对“城中村”等重点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治安隐患突出、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管理薄弱以及案件多发高发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动态摸排调查,同时加大信息技术在治安动态管控上的应用,配合专业治安巡逻队伍,打造严密的防控网络。此外,结合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出租私房为重点,严格执行“以房管人”,通过挤压违法犯罪人员的藏匿、活动空间,为辖区居民打造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五、要切实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综合管控工作
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统筹虚拟与现实两个社会、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完善虚拟社会防控体系,加大虚拟社会管理力度,加强虚拟社会舆论引导,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六、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有效措施,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明确打击犯罪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预防犯罪是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把工作重点、力量配置、经费投入更多地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要建立信息化的治安防控系统。一是要打造“信息化”的小区防控网,应用多种方法完善封闭式小区技防人防措施,全面推行围院式管理。二是打造“精细化”的路面巡逻防控网,根据街面治安实际科学划分巡逻警区,建立覆盖辖区道路的巡逻防控网。三是打造“规范化”的企事业单位、重点目标防控网,围绕重点企事业单位和重点目标,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和工作责任制,与街面、社区防控网相连接、相呼应。四是打造“标准化”的视频监控防控网,以全球眼和天网等视频探头为基础,对重点区域、道路、目标实施全天候电子监控,实现与路面治安力量联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七、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
基层基础建设,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在基层,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作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首先必须夯实信息基础,要通过强化“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的采集,确保各项治安信息底数清、情况明。其次必须夯实群众基础。通过警务室作为平台,开展“警民恳谈会”、“开门评警”“大走访”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广泛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第四篇:基层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基层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公安工作适应新形势、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县级公安机关是参与社会管理的基层单位,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内涵十分重要。笔者根据自身实践谈一下粗浅看法。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基层公安机关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是公安工作从理念到方法的重大转变。
(一)准确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在我国政治体制下,社会管理是指党委、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领域进行协调、组织、监控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的过程。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正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本质。传统的社会管理是把社会管住、不出乱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不仅是把社会管住,而且要增加社会活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
基层公安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热情服务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一是保障民安。如推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等,变“被动防”为“主动防”。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两抢一盗”犯罪等。进一步加强交通、消防和危爆物品管理等,让群众感受到公安机关对民生的重视。二是维护民权。坚持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理念,用足用好法律手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仅保护好受害人的合法利益,使之在人身权、财产权等方面都得以抚慰,还要维护好犯罪嫌疑人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执法,增强他们的理解与信任。三是促进民和。树立和谐理念,讲究工作方法,致力于化解社会矛盾,缓和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在治安行政调解中,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对因家庭、邻里、同事之间纠纷引起的其它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尽量调解处理等。(三)充分认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公安机关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不断显现。另一方面,当前社会矛盾涉及的领域广、波及的群体多,各种难以预料的社会风险明显增多,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就我县情况看,每年因回汉民纠纷、医患纠纷、征地拆迁、交通肇事逃逸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20余起,且有不断增加趋势,这些群体性事件群众关注度高,影响社会稳定。基层公安机关只有通过变革,不断提升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才能进一步增强履行职责任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的原则
原则具有指导性作用,不同的原则会产生不同的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视野和方法。基层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出发,找到创新的理念和方法。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应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在“探索”中创新。探索是研究、是发展,探索的实质就是创新。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在探索中创新要重点关注五个方面:积极探索维护政治稳定问题,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难题;积极探索打击违法犯罪问题,解决好群众关心的“两抢一盗”、黑恶势力、经济领域犯罪难题;积极探索治安管理问题,解决好“社会人”、特殊人群、公共安全管理难题;积极探索互联网管理问题,把握好网上斗争的主动权;积极探索队伍管理问题,解决好盘活警力资源,激发队伍活力难题。二是在“比较”中创新。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发现,才有创新。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面对基层公安工作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基层公安机关只有跳出公安看公安,跳出本地看本地,跳出队伍抓队伍,用开放的境界和心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克服和纠正自身不足,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在“扬弃”中创新。创新不是全盘否定,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扬弃”是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基层机关要继承过去公安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当前社会治安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出内在规律,找出破解办法,创新工作措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社会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者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灵活第五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河北省张家口市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基层干部队伍管理方式,壮大社会管理工作力量。重点在村干部、社区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管理上求突破,确保基层社会管理有人管、管得好。一是深化“一定三有”机制。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职责,把村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和信访量是否下降作为考核依据,严格奖惩。积极选派县(区)直部门和乡镇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将实绩突出、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考录为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形成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全市共下派562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从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22名,44名录用为乡镇事业编制。二是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全市148个社区公开选聘397名大学生到社区工作,从区直部门、街道选派91名干部到社区任职,选派200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到北京各县区社区挂职锻炼,构建起以社区工作者为骨干、社区党员为主体的社会管理队伍。三是发挥大学生村官“四员”作用。落实大学生村官农业技术员、民事调解员、文化宣传员、站点管理员“四员”职责,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做好群众工作。拓宽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增强社会管理生机与活力。在扩大党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上求突破,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一是推进农村“三大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功能和党员表率作用,积极构建以农业科技推广、社会治安防控、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三大网络”。二是推进社区“四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治安维稳、精神文明”服务和管理职能,动员5万多名在职党员在居住地参与社会管理,组建爱心超市、阳光驿站、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组织700多家,建立起以社区自防、驻区单位协防和居民联防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三是推进“五型机关”建设。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活动,使各级机关在履行职责上有新成效,在办事效率、服务质量上有新提高、在群众满意度上有新提升。
整合优质组织资源,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管理优势,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农村社区党建模式、城乡党组织联建模式、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模式、行业党建模式,形成城乡统筹、纵横协调、运转有序的组织管理体系,做到哪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哪里就有党组织发挥作用。二是推动村极组织活动场所“达标升级”。围绕搭建服务群众平台,对面积较小、功能不全的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目前,全市97.3%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标,80%以上的村建起“便民服务中心”和群众工作站。三是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完善以市党员干部培训学院为龙头,县乡培训基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纵轴,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横向覆盖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依托各级培训阵地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观教育和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培训。
健全基层组织运行机制,着力破解社会管理难题。从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入手,着力在促进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上下功夫。在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基础上,制定议事清单,提高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建立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13个,对1.2万名流动党员实名制管理,团结引导30万名务工人员服务首都、服务家乡,参与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