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检察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检察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的重要领域,也是检察机关必须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检察机关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坚持以民为本、服务为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关注民生保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
新的形势下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矛盾,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监督、教育、预防和保护的职能作用,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严厉打击犯罪,特别是少数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另一方面,要有效落实刑罚,对犯罪分子不能一棍子打倒,要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坚持以改造为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腐败问题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腐败案件能否彻底查既影响检察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一定要顺应群众的呼声,坚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特别是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职务犯罪行为、严重危害民生民利的职务犯罪行为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问题,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让群众感觉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二、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管理手段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解决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整合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我们要在认真总结、学习社会管理创新好做法、好经验的同时,深入分析我们遇到的问题,找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最突出、最核心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要以便民、利民为主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 1
事。进一步创新检察机关服务社区的机制,拓宽便民渠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以检察院联络员等形式,为社区群众提供贴心式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巩固、完善与社区矫正工作、被害人关爱工作的联系,提升检察工作质效。
三、要紧紧围绕转变作风,乐于、善于做好群众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促进社会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即通过强化服务提高社会管理质效,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因此,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要把以民为本、服务为先作为指导思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寓社会管理于服务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把群众工作作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理顺群众情绪。要坚持心里装着群众、遇事想着群众,说群众的话、讲群众的事,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同时延伸触角,下沉检力,真正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
第二篇:基层检察机关如何践行社会管理创新
基层检察机关如何践行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既是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领域,也是其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作为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应当深化认识到检察机关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并将如何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高。作为基层检察机关,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检察机关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健全法制、完成法治,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目的是通过制定包括法律法规在内的社会规则,并通过行政、司法等执行手段,来完成建立在公平正义价值基础上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检察机关承担着打击刑事犯罪、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法律监督等重要任务,对推进法制的健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
二、基层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执法为民原则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也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基层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在距离上的便利性,更加应该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立足职能原则
基层检察院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以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为立足点。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具有自身职权范围,超越职权不仅是对法制的破坏,更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基层检察院不能擅自突破法律界限,盲目扩大创新参与机制。当然,在职权范围之内,必须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去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依法履行检察职责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有限参与原则
刑法是最严厉的法律,因此具有一定的谦抑性。因此,基层检察院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应当坚持谦抑性原则,在检察职能和法律监督触角延伸的范围、方式等方面应当持谨慎态度,不能片面强调广泛性和主动性。另外,对一些可以通过行政等手段解决的问题,不宜过多的干涉。
(四)善于创新原则
基层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抓住执法中法律只有原则规定而没有可操作细则的难点,办案中上级没有明确要求而又迫切需要重视的焦点,实践 1
中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大胆创新实践。要不断深化检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使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更加科学、规范、有效。
(五)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基层检察院在开展参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必须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措施,为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三、基层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努力的方向
(一)要更加注重基层检察机关内部管理创新。内部管理的创新是检察工作的力量和源泉,通过内部整合、资源合理化配置,充分发挥内部资源的作用,达到检察机关内部的高效性与有效性。第一、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贯彻落实。第二、认真开展各项主题教育,建设以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检察队伍。第三、要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执法办案遵纪守法。第四、打造学习型机关。基层检察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以增强其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以达到执法水平、执法形象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二)要更加注重以执法办案为抓手,夯实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执法办案从根本上说,也是在解决矛盾冲突、协调利益关系、修复社会关系。基层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更要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依托,依法打击破坏社会管理、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刑事犯罪,积极预防和严肃查处社会管理领域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进一步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在执法办案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同时,也要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把化解矛盾贯穿执法办案始终,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三)要更加积极探索参与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和途径。一要结合执法办案,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等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引导广大群众学法、知法、守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二要积极探索检察延伸服务机制,拓宽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领域,努力延伸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社会建设的触角,积极搭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新平台,努力实现执法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要更加完善与行政执法机关工作衔接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承担着广泛的打击、防范和管理职责,建立行政执法与检察机关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有重要作用。对行政执法机关以罚代刑,不移送公安机关立案的行为,以及公安机关对移送的案件该立案而不立案的行为进行监督。同时,加快检察信息化建设,搭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信息平台,检察机关通过该平台即可对所有案件进行直接、全面的立案监督。
(五)更加注重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力维护一方平安。检察机关必须把综合治理工作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认真落实检察环节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加强社会法案防控体系建设。对“四黑四害”、“两抢一盗”等犯罪案件,适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及时、准确有力地打击。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建设。
第三篇:对税务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对税务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税务机关既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又是国家重要的社会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优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在努力承担社会管理职责上有新贡献
税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的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税务机关应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主动承担好社会管理职责。
(一)坚持应收尽收,保障社会管理财力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国家必须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与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相关的支出将迅速增长,需要充裕的财政收入。这就要求税务机关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促进税收核心业务建设,大力加强税收征管,保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为推进社会管理和实施民生工程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坚持应惠尽惠,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要以落实税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应惠尽惠,发挥出“乘数”效应,努力培植财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的明显加强。继续抓好各项税收调控措施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落实,推动传统企业符合“两型”要求。积极开展“两型社会”和“两个率先”发展税收政策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坚持依法行政,优化税收法治环境。把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公开办事,作为税务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要认真执行税收法律法规以及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使税法能得到有效执行和普遍遵从。从风险应对入手,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税收执法体系、严密的税收内控机制和健全的法制保障体系,有效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强化执法责任考核,认真展开执法督察和执法监察工作,加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整治税收秩序,营造一个法治、公正、优质的税收环境。
二、着力优化纳税服务体系,在主动融入社会管理大局中有新作为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践中,国税部门要从理念和行为上主动融入“服务型政府”的大系统中,结合构建税收征管新格局,通盘考虑,整体布局,建立新型的纳税服务新体系。
(一)创新服务机制,不断适应社会管理要求。建立组织到位、制度落实、职责明晰、信息反馈与责任追究、奖惩考核同步的纳税服务机制。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引导,从为纳税人提供职能性服务、权益性服务、程序性服务出发,对税收工作的各环节精细分工,明确工作职能和服务标准,制订一系列税前、税中、税后的全程性服务规范。完善配套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以能够反映纳税服务工作规范程度和质量标准的数据模型为参照,以纳税人和社会
各界对服务的满意度为衡量,对整个纳税服务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阶段性的科学评价,奖优罚劣,从而达到推动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二)拓展服务内涵,不断提升社会满意度。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税收领域的各个角落,积极探索既有利于“两个减负”又方便、快捷、高效的形式,在“一站式”服务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网上办税这一“无窗式”服务。进一步推进信息管税,构建政府、社会信息共享体系,减轻纳税不必要的资料报送。健全纳税人维权机制,落实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纳税人制度,畅通、规范纳税人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纳税人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化解征纳矛盾。
(三)加强信用管理,不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抓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及其后续管理。将有纳税信用不良记录的纳税户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在发票领购等环节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在现有欠税公告等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失信纳税人公告制度。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工具公布失信纳税人“黑名单”,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供公众随时查询,接受全社会监督。进一步推进税收信用的社会治理,建立税收信用破产惩罚与商业信用挂钩机制,使失信惩罚机制的作用全面渗透。
三、不断创新税收管理方式,在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上有新突破
税收征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机关要把提高税务管理质量作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税收管理方式、机制、手段,实现税收管理效能最大化。
(一)实施专业化管理。积极推行税源分类管理办法,按照纳税规模、行业、入库税种等标准,兼顾特定业务,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大企业税收专业管理模式,制定中小企业税收专业管理办法,积极推行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程度。强化各税种专业化管理,重点抓好增值税抵扣管理和申报评估工作,加强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和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优化服务“走出去”企业的税收措施和管理机制;建立出口退税执法质量监督和退税风险监控体系,强化出口退税标准化管理。
(二)推行一体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全面反映税收与经济相关度和征管质量情况的税收考核机制,坚持考核收入计划与考核收入管理并重,考核收入数量与考核收入质量并重。大力推行税源一体化管理机制,明确界定税收征管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加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各环节之间的联动,建立和完善各部门之间横向的综合协调机制和各层级之间纵向的任务分配机制,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整体效能,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体制带来的基层国税机关和纳税人负担过重的问题。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强涉税信息采集,建立手段科学化、渠道多元化、指标规范化的信息采集机制,细分各项采集指标,严把征管基础数据采集关,强化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认真做好市州级税收数据分析利用平台的试运行工作,充分利用平台在数据查询统计、收入分析预警、征管质量监控和报表生成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切实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加强税控设施应用管理,广泛宣传和开展发票有奖活动,加大对商家不开发票行为的查处力度,堵塞税源管理漏洞。
四、不断完善内部行政管理,在保持税务系统和谐稳定上有新举措
税务系统点多面广,队伍庞大,税务内部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研究影响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的主要因素,积极寻求创新和规范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在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满足其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时刻把干部职工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加强心态调适,满足合理诉求,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对税收事业的归属感。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公正透明地提拔使用干部,扩大干部交流面,让各个级别层次的干部在机关与基层、业务与政工岗位之间进行适当的轮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既搞物质奖励,又融合一些价值、感情、环境、事业等人文手段,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激励人,用环境激励人,为干部职工提供具有发展空间的环境以及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发挥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以党风带政风促作风,使作风建设全面深化、整体推进,确保作风建设成效稳步提升。把作风建设同部门考核、岗位考核和评先选优相结合,以良好的作风助推税务机关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积极贡献。始终用群众路线统揽信访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开展向纳税人公开述职述廉活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组织开展明察暗访活动,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12366热线平台的作用。完善特约监察员制度,注意倾听意见和建议,及时沟通反馈情况,补强薄弱环节。
(三)加大案件查办力度。高度重视信访举报案件的受理,对信访案件必须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该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要赶快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说明原因,做出承诺,不能视而不见。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与稽查、法规、征管等部门的配合,落实好“一案双查”规定,针对违纪违法案件易发的岗位、环节和人员,以及干部职工比较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加大对严重侵害纳税人利益的案件查处力度,发挥查办案件的威慑力,有效预防税务干部职务犯罪。
(四)加强社会危机管理。各级税务机关要自上而下建立一套定期的税务危机自检机制。加强干部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使其初步掌握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危机管理的职责,一旦发生危机,从容应对。建立危机预测机制,在制定政策、出台征管措施前做好调研工作,评估政策措施出台后对纳税人可能造成的影响,模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工作做的更细致,通过事先预防来杜绝事后的危机,制定相应的指引,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减少矛盾和摩擦。完善舆情处置程序,健全舆情处置机制,加强舆情监控,快速、稳妥地处理舆情引发的危机。
(作者系 湘潭市国税局总经济师 陈亚杰)
第四篇: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些思考
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些思考
张巳初
民生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一个五年周期的核心问题,也是老百姓最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这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所在。当前,社会矛盾比较多地集中在农村,而农村也是社会管理当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对如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简单想法。
一、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载体依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不断增强,参与村街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的要求也日趋强烈,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培育各种协会、合作社、联合体和学会等多种形式的管理和服务主体,引导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为老百姓所接受并且发展比较好的组织形式。过去,它通过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发挥比较多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而现在面对新的形势要求,还要赋予这些农民合作组织更多样化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农民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生产、养殖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提高农民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民主管理
意识,培养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农民喜闻乐见、贴近农民生活的活动,以此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村街重大事项,以农民合作组织为载体,汇集民意,反映诉求,真正落实村民自治机制。
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坚强支撑
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还严重不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等还是制约农民生活改善和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瓶颈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保证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基础上,也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力度。一是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二是推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事业单位,对于经营性事业单位,由政府主导,采取“公共招标、合同管理”的办法,加快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三是鼓励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兴办社会事业,拓宽筹资渠道,特别要引导农民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制定社会事业专项规划,按照人口和行政区划的配置标准,合理布局中小学、就业服务中心、卫生院和养老院等社会事业机构,整合资源,推动整体发展。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时期,仅仅依靠原有的农村基层组织进行社会管理已不太现实,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新生力量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村干部和村官入手,不断开阔选人视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解决处理复杂问题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的限制,吸引一大批符合条件的私企业主、城市下岗职工、机关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员、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优秀人才,使村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完善。这些优秀人才不仅为农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提升,有助于形成倡导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第五篇: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通过参加“**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北京大学研修班”,个人感到受益颇丰,开阔思路,启发思考,就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谈点想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正在转型发展,治理方式也要变化。回顾乡村治理方式经历三个阶段:
1954年9月,颁布政社合一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2年之后,人民公社调整并确立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
1982年,用宪法确立了乡镇村治理模式,设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这种农村基层组织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乡村治理期待转型。
目前的村两委承担了整个村庄的政治、经济、社会职能,简单的治理体制与面临多元结构转变的村庄,已经不相匹配。传统治理模式之困主要表现:体制单一与事务多元的冲突;体制固化与村庄变化的摩擦;治理形式与村民理念的断裂。
乡村治理转型趋势:一是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转化刚性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共同利益促进群体合作。二是构造多元治理体系,弥补体制单一不足。培育社会组织,弥补单一治理体制不足,缓和村民与村庄治理的矛盾。积极发展民主,民主决议制度要成为满足村庄多元治理的一种渠道。加强党的领导,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三是注重乡村治理文化,解决“失根”危机。当前,以“失根”为表现的农村文化危机日益凸显,严重干扰了乡村有序治理。重塑乡村治理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宣扬“服务型”治理理念,搭建“服务型”治理文化培养平台,特别是搭建好村民决议平台。
我认为,我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应以完善创新组织体系为目标,推动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管理执行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以协商民主组织为参与机构的新型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体系。真正实现村庄治理转型,达到村庄“善”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