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检察机关推进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试论检察机关推进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近年来,笔者所在院把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积极采取新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文章以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为视角,谈谈检察机关如何推进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论文关键词]检察 社会管理 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近年来,笔者所在院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坚持思路创新,主动承担起推进社会管理的责任
(一)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促进我国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机制
为改善广州市番禺区水环境,广州市番禺区委、区政府决定将河涌综合整治作为区政府“惠民一号”工程,加大河涌综合整治工作力度。2009年至今,在番禺区的治水大背景下,笔者所在院抓住发展机遇,锐意创新,拓展职能,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在全市基层检察院前列。2009年3月,笔者所在院就一宗染整企业偷排废水造成海域陆源污染一案,首次以原告身份向广州海事法院提起全省第二宗环境公益诉讼案件。2010年6月,笔者所在院再次以原告身份向番禺区法院提起一宗诉番禺某五金厂违法排污导致水域污染的公益诉讼案件。该案是全省首宗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是笔者所在院在2009年成功提起首宗的基础上,抓住实施迎亚运“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工程的契机,继续深入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两起案件的办理过程中,笔者所在院大胆探索调查取证权、被告出庭应诉、组织“两员”观看庭审、判决有效执行、内外宣传到位,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与政府信访维稳窗口直接衔接民事行政案件监督工作开创广州市先河
为推进民行业务迈上新台阶,笔者所在院积极发掘案源,拓展新业务。2011年笔者所在院主动联系广州市番禺区委政法委,商讨合作开展新业务,正式签订《使用信息网络查询系统意见》。笔者所在院能够直接采用区委政法委的信息网络查询系统查询人民群众到各镇街信访维稳中心进行申诉的情况,从而多渠道地发掘案源,更多更好地拓展民行业务。同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人民群众到正当、有序、可控的司法程序解决申诉问题。
二、坚持机制创新,延伸触角,拓展功能
(一)驻广州大学城检察室全力打造四个服务基地
2009年8月,笔者所在院认真贯彻落实高检院《2009—2012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精神,不断前移检察工作服务科学发展阵地,经过充分调研,成立驻广州大学城检察室。围绕“民生检察、为民服务”的工作要旨,积极主动开展各项为民、宣传、服务工作,为大学城的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打造了服务基层的“四个基地”。
一是着力解决群众司法需求,打造法律咨询服务基地。每周定期安排检察干警在大学城接待民众来访咨询,及时受理、认真答复民众的举报、控告、申诉和法律问题咨询。检察室
积极打造“阳光检务”窗口,在接待厅悬挂指引清晰的宣传栏,放置内容详尽的法律宣传手册,使来访群众能第一时间了解检察院和检察室的基本职能、有关程序等情况,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来访。值班干警耐心解释有关法律规定和司法程序,为急需解决法律纠纷的民众阐明法律途径和方法,协助排解纠纷与化解矛盾,将检察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阵地延伸至广州大学城,切实做到工作联系在基层、调处案件在基层、化解矛盾在基层。
二是着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打造大学生帮教基地。广州大学城拥有十所高校,在校师生达17万多人,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针对大学生进行法制警示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是检察室工作的重中之重。检察室高度重视法制教育进高校,主动联系各高校保卫部门,组织了数名主诉检察官先后为中山大学、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共6800多名本科、研究生新生,作了多场题为“大学生自我保护与犯罪预防”的法制警示教育讲座。主讲人从笔者所在院办案实际出发,收集了大量的典型案件,总结了多方面的教训,有针对性地讲述了大学生应如何远离违法犯罪,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这是笔者所在院首次面向广州大学城高校新生开展集中宣讲式的法制警示教育活动,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法制效果。
三是着力推动检学交流,打造大学生实习基地。检察室秉持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广州大学城拥有多个法律学院的资源优势,把促进检学研交流作为检察室的主要职能之一。致力于以检察机关丰富的实践素材和高校雄厚的法学调研力量为依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检察机关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之间学术交流、教育培训及成果共享。加强检察学术论文和理论课题的合作开发,并逐渐扩大检学交流的平台。
(二)廉政教育基地品牌效应凸显
笔者所在院在保持职务犯罪打击力度的同时,预防工作也同步跟进,通过积极探索对职务犯罪惩治、预防、教育“三位一体”的新模式,于2010年10月底成立了广东省首个由基层检察机关创办的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运行半年来,至今已接待参观人员175批6500人,包括行政执法部门、医疗系统、建设行业、镇街及村两委等人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在全面发挥检察机关预防宣教职能,进一步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纵深发展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全面发挥检察机关预防宣教职能,进一步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纵深发展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力打造了具有番检特色的预防警示教育品牌。
三、坚持方式创新,完善管理,促进和谐
(一)强化四项机制,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一是强化下访巡访机制筑牢基层维稳防线。选准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面临复杂维稳形势的镇街、村社,深入开展调研,了解关注社会动态。与基层纪委、信访、派出所和司法所等建立起联系机制,加强相互的信息沟通,定期开展联合排查调处,将苗头性的社会矛盾消灭于萌芽状态。第一时间带案下访,快速回应群众强烈诉求,加强对申诉人生活状况和思想动向的掌控,实行检察长现场研究办理,提高亚运前夕高质量消化信访案件的实效。
二是强化信访突发事件安全应急处置。认真制订和修改了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细化应急办法和处置方案,提前对可能出现的维稳隐患制定应急预案,落实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协调与相关单位的联合稳控,坚持全程跟踪并做好后续工作,及时发现并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相应措施,防止发生重大、恶性事件。
三是强化信访风险评估预警。将执法环节的不稳定隐患或可能引发信访的事件纳入风险预警评估系统,做到早预警、早化解。加强对社情、舆情、民情的分析研判,及时收集、掌握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治安信息和重特大刑事案件信息,做好风险调查和隐患分
析,从中查找易发生可能引起重大事件的危险源,最大限度从源头上控制涉检上访的发生。开展重点上访人员排查和稳控工作,对涉检信访积案进行专项排查,对排查出来的案件,逐案登记,落实包案领导和承办部门,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四是强化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搭建全天候立体化管理平台,强化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安排网络评论员每天24小时对网络进行搜索,筛选涉检网络信息,并进行舆情分析,形成《舆情报告》。构建全方位动态式舆情处置机制,强化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积极开展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监测、督办、引导、化解工作。当发现涉检不利舆情,及时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分析,拟定应对预案,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二)加大硬件建设,搭建阳光检务新平台
一是建成新的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阳光检务大厅。该大厅承载检察长接访、案件查询、受理控告申诉和民行业务、律师阅卷、宣传检务公开等多项功能。例如大厅设置了两台电脑触摸屏,其中一台连接内部网,可查询公诉、控告申诉、民事行政等业务信息。另一台连接国际互联网,可以登录笔者所在院的互联网站进行上述查询。同时,检务大厅还开通了律师网上预约阅卷,执业律师只需登录笔者所在院网站,进入律师服务专栏,登记相关资料后即可填写阅卷申请。笔者所在院收到申请后,会尽快安排阅卷事宜,并在网上答复预约结果,共接受律师预约960人次,安排查阅案件电子资料200多宗。
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对基层检察工作的科学管理。运用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推行阳光检务。建设网上检察院,通过“网上三维检察院”通道,建立网上检务大厅、案管中心、控申和民行接访室等功能区域,打造全天该检务大厅候的检察开放日,及时公开检察机关的重大活动情况。完善电子阅卷设施,配备高清高效扫描仪,将所有案件相关材料和法律文书扫描成电子档案以供查阅,实现了电子阅卷功能。
参考文献:“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51 program design” Tang Ying, 2012,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a case of driver and Proteus simulation” Li Lin power, based on the 2011, science press;“design” MCS-51 Series MCU application system He Limin, 1995,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based”gdgbjdtv.com/baomahuiyulecheng Li Guangdi: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 1992;“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Ding Yuanjie, 1994,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第二篇:试论检察机关推进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试论检察机关推进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近年来,笔者所在院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坚持思路创新,主动承担起推进社会管理的责任
(一)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促进我国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机制
为改善广州市番禺区水环境,广州市番禺区委、区政府决定将河涌综合整治作为区政府“惠民一号”工程,加大河涌综合整治工作力度。2009年至今,在番禺区的治水大背景下,笔者所在院抓住发展机遇,锐意创新,拓展职能,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在全市基层检察院前列。2009年3月,笔者所在院就一宗染整企业偷排废水造成海域陆源污染一案,首次以原告身份向广州海事法院提起全省第二宗环境公益诉讼案件。2010年6月,笔者所在院再次以原告身份向番禺区法院提起一宗诉番禺某五金厂违法排污导致水域污染的公益诉讼案件。该案是全省首宗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是笔者所在院在2009年成功提起首宗的基础上,抓住实施迎亚运“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工程的契机,继续深入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两起案件的办理过程中,笔者所在院大胆探索调查取证权、被告出庭应诉、组织“两员”观看庭审、判决有效执行、内外宣传到位,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与政府信访维稳窗口直接衔接民事行政案件监督工作开创广州市先河
为推进民行业务迈上新台阶,笔者所在院积极发掘案源,拓展新业务。2011年笔者所在院主动联系广州市番禺区委政法委,商讨合作开展新业务,正式签订《使用信息网络查询系统意见》。笔者所在院能够直接采用区委政法委的信息网络查询系统查询人民群众到各镇街信访维稳中心进行申诉的情况,从而多渠道地发掘案源,更多更好地拓展民行业务。同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人民群众到正当、有序、可控的司法程序解决申诉问题。
二、坚持机制创新,延伸触角,拓展功能
(一)驻广州大学城检察室全力打造四个服务基地
2009年8月,笔者所在院认真贯彻落实高检院《2009—2012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精神,不断前移检察工作服务科学发展阵地,经过充分调研,成立驻广州大学城检察室。围绕“民生检察、为民服务”的工作要旨,积极主动开展各项为民、宣传、服务工作,为大学城的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打造了服务基层的“四个基地”。
一是着力解决群众司法需求,打造法律咨询服务基地。每周定期安排检察干警在大学城接待民众来访咨询,及时受理、认真答复民众的举报、控告、申诉和法律问题咨询。检察室积极打造“阳光检务”窗口,在接待厅悬挂指引清晰的宣传栏,放置内容详尽的法律宣传手册,使来访群众能第一时间了解检察院和检察室的基本职能、有关程序等情况,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来访。值班干警耐心解释有关法律规定和司法程序,为急需解决法律纠纷的民众阐明法律途径和方法,协助排解纠纷与化解矛盾,将检察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阵地延伸至广州大学城,切实做到工作联系在基层、调处案件在基层、化解矛盾在基层。
二是着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打造大学生帮教基地。广州大学城拥有十所高校,在校师生达17万多人,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针对大学生进行法制警示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是检察室工作的重中之重。检察室高度重视法制教育进高校,主动联系各高校保卫部门,组织了数名主诉检察官先后为中山大学、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共6800多名本科、研究生新生,作了多场题为“大学生自我保护与犯罪预防”的法制警示教育讲座。主讲人从笔者所在院办案实际出发,收集了大量的典型案件,总结了多方面的教训,有针对性地讲述了大学生应如何远离违法犯罪,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这是笔者所在院首次面向广州大学城高校新生开展集中宣讲式的法制警示教育活动,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法制效果。
三是着力推动检学交流,打造大学生实习基地。检察室秉持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广州大学城拥有多个法律学院的资源优势,把促进检学研交流作为检察室的主要职能之一。致力于以检察机关丰富的实践素材和高校雄厚的法学调研力量为依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检察机关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之间学术交流、教育培训及成果共享。加强检察学术论文和理论课题的合作开发,并逐渐扩大检学交流的平台。
(二)廉政教育基地品牌效应凸显
笔者所在院在保持职务犯罪打击力度的同时,预防工作也同步跟进,通过积极探索对职务犯罪惩治、预防、教育“三位一体”的新模式,于2010年10月底成立了广东省首个由基层检察机关创办的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运行半年来,至今已接待参观人员175批6500人,包括行政执法部门、医疗系统、建设行业、镇街及村两委等人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在全面发挥检察机关预防宣教职能,进一步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纵深发展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全面发挥检察机关预防宣教职能,进一步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纵深发展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力打造了具有番检特色的预防警示教育品牌。
三、坚持方式创新,完善管理,促进和谐
(一)强化四项机制,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一是强化下访巡访机制筑牢基层维稳防线。选准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面临复杂维稳形势的镇街、村社,深入开展调研,了解关注社会动态。与基层纪委、信访、派出所和司法所等建立起联系机制,加强相互的信息沟通,定期开展联合排查调处,将苗头性的社会矛盾消灭于萌芽状态。第一时间带案下访,快速回应群众强烈诉求,加强对申诉人生活状况和思想动向的掌控,实行检察长现场研究办理,提高亚运前夕高质量消化信访案件的实效。
二是强化信访突发事件安全应急处置。认真制订和修改了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细化应急办法和处置方案,提前对可能出现的维稳隐患制定应急预案,落实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协调与相关单位的联合稳控,坚持全程跟踪并做好后续工作,及时发现并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相应措施,防止发生重大、恶性事件。
三是强化信访风险评估预警。将执法环节的不稳定隐患或可能引发信访的事件纳入风险预警评估系统,做到早预警、早化解。加强对社情、舆情、民情的分析研判,及时收集、掌握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治安信息和重特大刑事案件信息,做好风险调查和隐患分析,从中查找易发生可能引起重大事件的危险源,最大限度从源头上控制涉检上访的发生。开展重点上访人员排查和稳控工作,对涉检信访积案进行专项排查,对排查出来的案件,逐案登记,落实包案领导和承办部门,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四是强化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搭建全天候立体化管理平台,强化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安排网络评论员每天24小时对网络进行搜索,筛选涉检网络信息,并进行舆情分析,形成《舆情报告》。构建全方位动态式舆情处置机制,强化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积极开展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监测、督办、引导、化解工作。当发现涉检不利舆情,及时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分析,拟定应对预案,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二)加大硬件建设,搭建阳光检务新平台
一是建成新的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阳光检务大厅。该大厅承载检察长接访、案件查询、受理控告申诉和民行业务、律师阅卷、宣传检务公开等多项功能。例如大厅设置了两台电脑触摸屏,其中一台连接内部网,可查询公诉、控告申诉、民事行政等业务信息。另一台连接国际互联网,可以登录笔者所在院的互联网站进行上述查询。同时,检务大厅还开通了律师网上预约阅卷,执业律师只需登录笔者所在院网站,进入律师服务专栏,登记相关资料后即可填写阅卷申请。笔者所在院收到申请后,会尽快安排阅卷事宜,并在网上答复预约结果,共接受律师预约960人次,安排查阅案件电子资料200多宗。
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对基层检察工作的科学管理。运用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推行阳光检务。建设网上检察院,通过“网上三维检察院”通道,建立网上检务大厅、案管中心、控申和民行接访室等功能区域,打造全天该检务大厅候的检察开放日,及时公开检察机关的重大活动情况。完善电子阅卷设施,配备高清高效扫描仪,将所有案件相关材料和法律文书扫描成电子档案以供查阅,实现了电子阅卷功能。
第三篇:试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相关问题探讨
试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相关问题探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开始被纳入党和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体系性框架当中。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司法机关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2010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指明了内容和方向。检察机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夜人”,立足自身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自身职责所在亦是党领导下能动司法的基本要求。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观念上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功能目的,挖掘检察职能中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范围和实现途径,加强检察机关自身工作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功能目的当前,就检察机关是否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基层检察人员存在观念上的偏见: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司法被动性、独立性属性,检察工作的要求只需依据诉讼法律规定,在诉讼进程如侦查监督、审查起诉、刑事抗诉、民行检察监督、刑事执行等程序中,履行法定职责便可,检察工作内容并未要求检察人员参与社会管理,或就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检察意见。即便检察人员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出检察建议或检察函,这也是一种自主选择行为并非义务职责。这种程序被动主义观念的存在,笔者认为除了刑事司法固有属性原因之外,主要是缘于检察人员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功能目的的认识
不够明确,对自身职能定位发生曲解导致。
若要明确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功能目的,需要明确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概念。社会管理主要是政治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不局限于政府组织,他是社会、经济、政治运行中的所有团体性组织包括司法机关和权力机关。社会管理创新是在现有社会管理的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对现行社会管理理念、方法和机制进行改造、改进、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及一系列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中为了更好的实现社会、经济、法律效益,对原本落后的管理方法进行改进的过程,对检察机关而言,是其在履行检察职能的过程中,发现刑事犯罪背后存在的社会管理漏洞以及刑法实现过程中的就刑罚处置方式进行合乎法律法规、社情民意的创新改革。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检察机关在检察权实行过程中,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正当合法利益诉求,运用法定手段,主动参与或建议有权机关对各项社会制度进行合理有序安排,来实现建立在公平正义价值基础上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如果需要给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目的功能再设置普遍适用的标准,即是检察机关在履行追诉犯罪或法律监督检察职能要求,处理具体个案中,要注重个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范围内容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范围内容,具体体现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检察职能之中,在未提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内容之前,检察机关早已在自身职能履行中触及了相关的内容范围,因此,对于检察机关的此项工作不是新的职能创设,而是一种发现,在原有的职能中发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内容,或是根据原有的职能进行合乎正义的延伸,以实现检察机关服务社会管理的功能目的。
最高检《实施意见》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内容如下:(1)参加社区矫正工作。(2)监督监管场所依法、文明、科学管理。(3)协助做好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4)积极参加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5)积极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6)加强检察网络建设和检察宣传工作。
最高检对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范围内容采取的是列举式的方法,这种列举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迁,或社会管理重心的转移,检察机关参与的方向不能灵活改变,创新工作变成了保守制度。例如时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新刑法修正案将食品安全犯罪进行修订后,检察机关参与该领域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拓展,而实施意见内容却并未就该内容给司法人员提供指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给予能动性的概括性,使该内容实现稳定性、变动性的统一。这其中变动性是司法能动的体现,即司法应当具备服务公民、社会、国家各种利益的功能,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概言之即为:其他检察机关在职能履行中,为维护公民、社会、国家利益而对原有社会管理方式进行合法、合理、高效的改进或建议。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当我们已了然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范围内容,那又该通过怎样的方式途径完成从内容到现实的转变,笔者认为需要从检察工作机制和检察机关内部管理两方面来
完成。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检察工作与社会管理衔接的一种机制创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检察工作机制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检察工作机制是一种能动性的工作机制。检察工作因为工作对象、社会形势,不同时空条件的变化,为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检察机关对自身工作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调整。例如经济建设发展时期,检察工作围绕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全局,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民生保障可能代替成为检察工作服务的重心。其次,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检察机关工作机制受制于刑事立法或诉讼立法的制约。换言之,受制于法定检察职能的约束。再次,检察工作创新机制在一定期限内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制度安排。例如被害人救助制度、刑事和解制度、暂缓起诉制度等,这些检察工作机制都可能是一项长期的检察工作运行制度。结合检察工作机制如上特征,笔者对现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例举如下(该机制系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范围内容的制度化落实):(1)服务大局机制。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重心也要随之发生变化;(2)突出检察职能机制。职务犯罪“侦防一体化”改革,促进执法办案效果的最优化;外来人员同城待遇和未成年人犯罪特殊保护机制,深化刑法适用的公正性;建立“检调对接”机制,依托社会“大调解”机制推进社会矛盾的化解等;(3)完善社区矫正型对象监外执行社会管理机制。例如检察量刑建议改革扩大社区矫正型适用范围;推动完善交付执行机制;完善矫正环节检察内容和操作程序机制;(4)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检察工作机制有效运行离不开检察机关内部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内部管理创新是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检察机关应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职权和资源配置,统筹形成合力,增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具体要求如下:一
要加强检察官职业化建设。强化检察官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提升检察官的独立地位,增强检察官保障机制,增强检察官的责任伦理,这些均有利于提高检察官参与社会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优化科室职能配置,因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综合性特点,需要多个科室配合和协作,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例如预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一般由检察院预防部门牵头,检察院各相关部门参与,这就需要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查办工作相结合,统筹部署以对执法办案中发现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及时建议督促有关单位整改和完善。三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化建立快速、高效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效能。四要延伸检察职能,使检察工作向社区、企业、农村和校园及社会各界延伸,扩展检察服务的范围。
第四篇: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0727(最新)
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以未成年人保护为视角
On the Procuratorate Participate in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View ofthe Protection of Juveniles
潘申明 向凯雄 张蕾 苏冉冉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 315800)
摘要:探索少年司法和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新途径、新方法,是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检察机关在少年司法制度领域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应遵循依法参与、关联参与以及有限参与的原则,以新《刑事诉讼法》构建的少年刑事司法原则和制度为切入点,立足本职,延伸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会管理创新未成年人保护
Abstract:To explore the Juvenile Justice and seek new way and method of maintenance juvenile rights and interes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ing content of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basing on procuratorial functions and advancing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in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field should be followed in related,legal and limited participation principle.In additional, we should regard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constructing the young criminal judicial principle and system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based on official duty, extended functions in order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Key words:The procuratorial organsSocial managementInnovation the protection of juvenile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权观念深入人心,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而其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权利保障尤其引人注目。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中央对全国政法机关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明确要求。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则成为检察机关紧密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检察机关创新社会管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理论基础
(一)少年司法制度兴起与我国立法现状
1.少年司法制度的兴起 作者简介:潘申明,(1973—),男,汉族,浙江桐庐人,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专职委员会委员;向凯雄,(1976-),男,汉族,湖北仙桃人,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民行科副科长;张蕾,(1980—),女,汉族,湖北仙桃人,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副主任科员;苏冉冉,(1983-),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副主任科员。本课题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相适应,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显著特征为模仿性、易受暗示性、情景性、戏谑性和冲动性。”1从个体角度而言,未成年人具有特定时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由这种特定心理和生理反应所激发的犯罪,具有随年龄成熟自动愈合的可能。从社会责任的实现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病态现象,更多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责任,未成年人也是受害者,社会应以宽恕之心待之,而非一味强调惩罚。如果对于未成年人一味采取严厉的刑事司法程序会切断了自愈的可能性。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均以符合少年最佳利益为最高宗旨,以关爱作为设计初衷,确立了矫正而不是惩罚的少年司法制度。自美国伊利诺斯州于1989年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少年法庭法》以来,各国竞相效仿并制定本国的少年法,并创制各具特色的少年司法模式。与此同时,联合国也相继制定了一些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国际性司法文件。
2.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立法现状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原则和制度作为少年司法的基石和框架,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中仅有寥寥几条,这些原则和制度的缺失意味着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令人欣喜的是在其他的一些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中已经有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原则和制度的雏形。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已确立了隐私保护原则、社会调查制度等。但是关于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原则和制度却存在诸多问题,如结构杂乱,层次重叠以及适用性较差等问题。即将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的第五编特别程序中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一章,该章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的司法机关在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积累的经验和司法实践的成果,确立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原则和制度,明确各自的含义和效力范围,协调原则与制度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有机、协调、有效的体系。
(二)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应遵行的基本原则
1.依法参与原则
依法参与是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之一。未成年保护领域的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未成年人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赋予法律监督机关,首先自身必须在未成年刑事司法领域内守法和护法,因此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均应当是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去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去解决未成年司法领域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能擅自突破法律规定盲目扩大参与领域、创新参与机制。如果违反依法参与原则,就有可能导致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迷失,导致检察职权的滥用,最终形成国家公权力过度膨胀并干预甚或侵犯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合法权益的危险局面。
2.关联参与原则
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保护领域的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于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能,以执法办案为依托,遵行关联参与原则,而不能另起炉灶去创新。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方面的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对于某些应该交给专业化程度更高或更适合管理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去管理的社会问题和事务,检察机关应当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法律执行方面,强化自我约束和监督,防止检察机关的司法权力触角过度延伸,尽量减少检察机关司法权力对社会自治领域的强行管制和介入,促进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增强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主协商功能,扩大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形成公权力运作与社会组织自治运作良性互动的管理模式。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首先在于我们自身职责,职责所系自当责无旁贷,职不在我亦绝不妄加干涉,避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尴尬局面。
3.有限参与原则
任何一项制度的创新,都应注意保持谨慎性、渐进性和可控性。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1[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版,第14页。
新中,也应坚持司法的谦抑性原则,在检察职能和法律监督触角延伸的范围、方式等方面应持有谨慎、自制的态度,而不应片面强调延伸的广泛性和主动性。因此有限参与原则自然成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之一。一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法治理念的发展,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应当保持足够的谨慎、自制和谦逊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对通过行政管理、道德约束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宜过多介入。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多以基层检察院为主,而作为基层检察院一直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尤其以东部沿海城市情况更甚。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它毕竟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仅靠检察机关就能够独立完成的,还需要如公安机关、法院、司法局等机关相互配合与协调,因此检察机关应立足本职,从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上进行创新同时秉承有限参与原则,探索有利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的新机制。
二、未成年人保护在新《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即将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体现出显著变化,在第五编特别程序中涉及11个条文专章设置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使得未成年人刑事程序在立法体例上相对独立,从以下八个方面丰富、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充分反映出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努力。
(一)体现轻缓刑事政策。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尽管之前的相关法律已经对该方针和原则作出了规定,但首次在刑事诉讼中加以规定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适用轻缓刑事政策,注重教育疏导,有利于促使他们摆脱心理危机和困惑,激发其重新做人的信心,有利于达到矫治犯罪的目的。轻缓刑事政策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是天然契合的。
(二)扩大刑事法律援助适用的诉讼阶段。“刑事法律援助是一种在刑事诉讼领域中为保持控辩平衡、保障社会的弱者获得平等诉讼权利机会以实现司法正义的制度设计,是现代法治国家实现司法公正和保护基本人权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2 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实施强制辩护的时间跨度向前延伸至侦查阶段,涵盖了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和法庭审理阶段,同时还规定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不仅有助于缓解未成年犯罪主体心理压力,也有利保障未成犯罪主体的合法权益,这从法律援助层面上也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三)建立社会调查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该条充分吸纳检察机关实践的经验成果,意味着今后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属于初犯,归案后是否悔罪,成长经历、一贯表现和监护教育条件等因素。
(四)慎用羁押以及羁押相对隔离。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决定逮捕,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对未成年人采用强制措施时,要慎重对待,尽量不用或少用强制措施。对于必须拘留和逮捕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应严格限制案件的范围和条件,尽量减少逮捕本身或者错误逮捕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未成年人与成年2 严军兴、候坤:《我国辩护律师制度的问题与完善—以〈刑事诉讼法〉再修订为背景的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278页。
人犯罪案件分案处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有利于减少关押后有可能产生的“交叉感染”带来的弊端,使未成年人能顺利回归社会。
(五)明确“办案人员专业化”。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保障其得到法律帮助,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司法人员承办。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要求办案人员熟悉未成年人的特点、善于做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设立专门机构或者设立相对稳定的专门人员办理未成年人案件,这一要求与联合国司法准则是相同的。办案人员应当熟悉未成年人的特点和善于做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并且应当保持其工作的相对稳定性。最理想的做法不仅包括办案人员专业化,还应当办案机构专门化、独立化。
(六)确立“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确立“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正是各地的检察机关通过司法实践而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制度。确立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不仅可以帮助未成年人与讯问人沟通,根据该条的有关规定,还可以对讯问过程是否合法、合适进行监督,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七)创设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至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的内容均是关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根源于基层检察院的司法实践,秉持“教育”、“挽救”和“感化”的原则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给予所涉罪行轻微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新做人,重返社会的机会。新《刑事诉讼法》设置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相对合理,内容完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重点突出对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保护,走出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坚定而谨慎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八)实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未成年人执行制度的延伸。“未成年人刑罚执行完毕后,绝大多数人希望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和工作。但是,在我国,未成年人被定罪后,其犯罪污点将永远记录在档案中,而这势必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升学、就业、参军等,会严重损害其作为一个正常人应当享有的合法权利。也正是因为由于其犯罪记录有可能招致的社会冷漠和歧视,有些未成年人在刑满释放后,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犯罪记录封存弱化未成年犯罪人的“标签”心理,使其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更好地回归社会、防止再犯以及就业、升学和促进家庭等亲属关系和睦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检察机关创新社会管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路径选择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并不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责任,但在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当事人合法权益特别关注的法律语境下,检察机关应积极应对,立足本职适度延伸职能,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将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落到实处。
(一)立足检察本职多维度保护未成年人
1.设立未成年人检察科,实现从专人办理到专门部门办理的转变。设立独立的科室,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在制度上、机构上可以保障未成年专门的办案机制,实现办案人员的专门化、办案机制的专业化以及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其次可以促进检察部门对未成年人案件的专门化研究,更好地发现办理案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的办理机制以及探索教育、挽救、保护未成年人的新方法,从而有利于提升办案效果。再次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置专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部门可以与法院的少年法庭形成程序上的对接。因此,各个检察机关应以这次新《刑3 陈光中、汪海燕:《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保障》,载《中国司法》2007年第11期 P33。
事诉讼法》的出台为契机,全面设立未检科。
2.健全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这意味着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属于初犯,归案后是否悔罪,成长经历、一贯表现和监护教育条件等多重因素。新《刑事诉讼法》虽规定了可以进行调查,却没有明确调查主体以及调查结果的体现形式,这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不统一。社会调查报告是被法律明确认可并得到实践部门广泛认同的品格证据形式。在构建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之中,已经成为量刑程序改革所需要确立的基本程序框架5这一环境下,未成年社会调查报告在量刑上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笔者所在的检察院对近三年在审查逮捕和起诉的200余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均作了相关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掌握其个人及家庭情况以及评价其人身危险性,提高了审查逮捕和量刑建议适用的准确性,实现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优先保护。但在司法实践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社会调查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定罪量刑影响程度不确定,二是社会调查报告在公检法家共享方式的不明确导致做出的社会调查结论在各自系统内适用,未共享共用。这不仅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公检法三机关各自作出的社会调查结论的公正性遭到质疑。因此在新《刑事诉讼法》即将实施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应积极发挥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能动性,与公安、法院三家共同就社会调查报告的主体、内容、格式等进行统一。
3.合理界定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范围。新《刑事诉讼法》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出专门规定,这标志着附条件不起诉的基本制度架构已经形成。但仔细分析会发现 “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本身就缺乏可操作性。在每个检察院的公诉科,不同的主诉检察官,有不同的风格,同样的案件,可能会出现有的主诉检察官认为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需要提交科室讨论做附条件不起诉,有的会认为要判处一年以上有期徒刑,直接起诉,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附条件不起诉就会出现随意性。法院有自己的量刑指导意见,检察机关目前没有自己的指导意见,检察官在遇到具体的案子时应如何判断,是根据法院的量刑指导意见还是根据类似案件的判例?在新《刑事诉讼法》没有正式实施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没有出台之前,各个地区的检察院可以就2010年至2012年的未成年人案件进行统计论证,将被判处一年左右有期徒刑7的未成年被告人的罪名、量刑情节以及判处的刑罚一一统计,最后形成一个在本地区可以参考的数据库,使检察官在办理案件时有依据参照,再辅以参考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这样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案件的范围能得到比较合理的界定。6
4(二)延伸检察职能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再犯罪
立足检察本职,是落实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任务。但是,有些有利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制度虽然新《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也可以有所作为。
1.预防未成年犯罪。检察机关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积极参与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管理创新中。第一,全方位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首先可以展开对重点未成年人群的宣传。针对未成年的在校学生,检察机关可以通过与学校签订检校共建协议,建立法制教育联系点。通过不定期地进入学校开展各类形式的专题讲座,结合具体案例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次,可以针对重点区域进行宣传。很多失学未成年人由于极易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影响,容易诱发成为未成年人犯罪分子。检察机关一方面可以通过街头设点宣传或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对失学未成年4 邵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品格证据之梳理与适用》,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1期,第92页。陈瑞华:《论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中国量刑程序的理论解读》,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2期,第2页。6经中央批准,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从2010年10月1日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试行《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属于指导性文件。7因不同地区,不同法官的量刑存在差异,故在此没有明确具体的量刑点,而是以“一年左右有期徒刑”的幅度来代替。笔者以为,即使不同地区有差异,也应以两个月差距为宜。
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与有关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利用现代传媒增加法制宣传的受众的覆盖面。第二,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由于疏于监管,不良网络环境诱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检察人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协助文化监管部门净化网吧环境。一是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上网情况的调查程序作为必要程序,承办人在办案同时调查未成年人是否具有经常出入互联网经营场所的情形,认真登记黑网吧经营场所的名称、地址以及未成年人出入该场所的方式、频率等各种信息,形成“网吧黑名单”。二是定期向文化执法部门通报“网吧黑名单”信息,督促有关部门及时予以取缔“黑网吧”。
2.防止失足少年再犯罪。对于一些没有被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如果没有及时的监管和引导,极易诱发再犯罪。针对这一情况,检察机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社区矫正的工作机制。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蕴涵着刑罚的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2012年1月制定并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使社区矫正工作“无法可依”到 “有法可依”。为此检察机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到监督到位但不越位,完善适应轻缓刑事政策要求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体系:一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社区矫正监督管理信息化制度。可考虑开发社区矫正管理软件实现全面联网,或者通过专门的社区矫正网站查阅全部社区矫正对象的资料和管理档案,查询和跟踪社区矫正对象的行踪,实现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另一方面,拓宽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方式,除了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以外,还可以通过行使职务犯罪立案侦查权,加强非社区矫正的监督。8第二,健全社会帮教机制。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有着“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的原则,同时明确规定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但是对于不捕不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怎样进行管理,才能使得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检察机关对于以不捕、不诉方式进行非犯罪化处理的未成年人,应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为不捕不诉的未成年人提供就学、就业的机会,真正帮助其回归社会,达到教育挽救的目的。对于符合帮教条件的未成年人,应当启动与帮教共建单位的帮教程序、定期进行回访制度。
四、结语
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始终是全社会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推卸的责任。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并有所行动,我国在新《刑事诉讼法》设专章初步构建我国少年司法体系,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实现了在少年司法领域的国际接轨。“徒法不足以自行”,少年司法领域还需要检察机关在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行创新,摒弃不合时宜的工作机制,给予未成年人人权的最大保护,体现出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的宽容度,使之较好地融入社会、重新迎接新的生活。
评语:本文以新《刑事诉讼法》为切入点,以少年司法制度作为论证基础,提出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应遵行依法参与、关联参与及有限参与原则。明确检察机关应立足本职、延伸职能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率先提出由各地区检察院通过统计论证形成一个在不同地区可以参考的数据库,从而合理界定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范围。王峰、孙振江:《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几点建议》,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5期,第74页。
第五篇:找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范文模版]
找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和实现途径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责任和使命。笔者拟就检察机关如何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手段等问题作一粗浅探析。要从参与社区管理切入,创新和谐社会管理手段。当前,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要在以往法律咨询、举报宣传、控告申诉、民行检察进社区、预防职务犯罪到社区等服务模式基础上,加强检察理论调研,加强检察职能宣传,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参与民生服务与管理。要以便民、利民、安民、服务于民为主旨,围绕三项重点工作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竭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同时,要进一步创新检察机关服务社区的机制,实行预约服务、假日服务、热线服务的全方位服务机制,进一步拓宽便民渠道。二是提供法律服务与管理。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制课堂、法律夜校、法律咨询等活动,送法进社区,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同时建立联席会、联系卡等制度,采取贴心式、亲情式、关爱式的人文服务模式,想方设法解决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上的困难。三是开展“矫正”服务与管理。建立社区刑满释放人员“矫正”工作点,加强社区特困和特殊法律援助;配合街道区委会和公安民
警,实行法律调解员制度,帮助调处矛盾纠纷,协助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社区,力争无一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力求社区真正成为安居乐业、和谐温馨的家园。
要从服务企业切入,创新促进企业管理手段。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基层检察院领导要坚持走访辖区内重点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就企业经常遇到的签订合同被骗、侵害商业秘密等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案释法,提供法律咨询,讲授法律知识,引导企业及其管理人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维护和促进企业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合法竞争。二是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促进企业规范生产经营管理。要优化案件审理资源,对现有的办案人员进行整合,挑选出办案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办案组,专门审理涉企案件,加大打击经济犯罪力度,重拳打击侵财型犯罪,快捕快诉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为企业建设提供健康环境。三是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为地方企业发展营造健康清廉的政务环境。要进一步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在履行好检察职能的同时要主动深入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发案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活动,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企业内部经济犯罪案件的产生。
要从为学校服务切入,创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管理手段。一是在辖区学校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阵地。如由检察机关牵头,确定中小学主管副校长担任法律宣传小组副组长,把中小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定期以讲座、座谈会、模拟法庭、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在学校宣传维权工作。二是及时将办理未成年人犯罪办案结果转化为向在校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预防效果。对涉及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以结案为起点,坚持一案一治理,区分校方、家长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对影响大、有普遍警示意义的案件,要进行一定规模的教育。三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环节的社会管理。在检察机关原有未成年犯罪办案机构和办案组的基础上,依法强化办案过程三项社会管理作用:(1)对未成年人犯罪家底、住地调查取证中,对各种轻微违法行为提出管理要求,必要时争取当地政府、居委会、村委会共同加强轻微违法行为管理;(2)对未成年人犯罪所在学校调查取证中,加强学校预防违法犯罪行政管理;(3)对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受害人询问取证中,加强对不法侵害人的社会管理。
要从服务农村建设和发展切入,创新促进农村管理手段。一是要采取检察官与村主任结对子措施。即检察长与村主任签订法律服务责任书,以便村主任遇到法律政策问题及
时与检察机关联系,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对村社会治安和突发事件,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以便及时请示或直接处理解决。二是要做好检察环节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的落实。积极参加党委政府组织的社会治安专项整治和矛盾纠纷大排查等活动,抓好检察长大接访活动,坚持好检察长接待日制度。三是要关注农村外出民工、留守未成年人和空巢老人的权益保护。对侵害农民工、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的刑事、民事案件,坚持从快办理。对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可不捕的不捕、可不诉的不诉。四是要积极参与农村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察机关要发挥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协助党委建立完善农村职务犯罪预防网络和管人、管事、管财的预防制度。同时针对发案单位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涉农职务犯罪的规律和原因,向党委政府提出预防对策。